㈠ 古代人學什麼動物的叫聲,去捕捉獵物
羆說⑴
鹿畏貙⑵,貙畏虎,虎畏羆。羆之狀,被發人立⑶,絕有力而甚害人焉⑷。
楚之南有獵者⑸,能吹竹為百獸之音⑹。寂寂持弓矢罌火⑺,而即之山。為鹿鳴以感其類⑻,伺其至⑼,發火而射之。貙聞其鹿也,趨而至⑽。其人恐,因為虎而駭之⑾。貙走而虎至,愈恐,則又為羆,虎亦亡去⑿。羆聞而求其類⒀,至則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⒁。
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⒂,未有不為羆之食也。
詞句注釋
⑴羆(pí):哺乳動物,體大,肩部隆起,能爬樹、游水。掌和肉可食,皮可做褥子,膽入葯。亦稱「棕熊」、「馬熊」、「人熊」。
⑵貙(chū):一種虎豹類野獸。
⑶被(pī)發:披散毛發。被,同「披」。
⑷絕:極。害:傷害。
⑸楚:指今湖南、湖北一帶,春秋戰國時期其地屬楚國。
⑹為:模仿。
⑺寂寂:清靜無聲。罌火:裝在瓦罐中的燈火。罌(yīng):一種小口大肚的罐子。火:燃燒。
⑻為:模仿。感:召喚,引誘。
⑼伺:等候 。
⑽趨:快步行走。
⑾因:於是。為:模仿。
⑿亡:逃跑。
⒀而:表承接。
⒁捽(zuó):揪住。搏:搏擊, 抓、撲。挽:拿來。
⒂善內:改善內部。 [1] [2]
白話譯文
鹿害怕貙,貙害怕虎,虎又害怕羆。羆的樣子為頭上披著長發,好像人一樣站著,非常有力氣而且害處非常大。
楚國的南部有個打獵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種野獸的叫聲。他悄悄地拿著弓、箭、裝火的瓶子和火種來到山上。模仿鹿的叫聲來引誘鹿出來,等到鹿一出來,就用火種向它射去。貙聽到了鹿的叫聲,快速地跑過來了,獵人見到貙很害怕,於是就模仿虎的叫聲來嚇唬它。貙被嚇跑了,虎聽到了同類的叫聲又趕來了,獵人更加驚恐,就又吹出羆的叫聲來,虎又被嚇跑了。這時,羆聽到了聲音就出來尋找同類,找到的卻是人,羆就揪住獵人,把他撕成碎塊吃掉了。
現在那些沒有真正的本領,卻專門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沒有一個不成為羆的食物的。
㈡ 以前打獵和打戰用什麼動物
馬
古代流行騎馬射箭,打獵、打仗都可以。
㈢ 古代游牧民族靠打獵生活,草原能打什麼獵物啊
首先,古代游牧民族主要是游牧,隨著季節變化在草場山地轉場牧養牛馬羊牲畜生活,他們不是主要進行漁獵活動。
游牧,簡單來說就是逐水草而居,哪裡草新鮮,去哪裡,但是草這種東西並不是足夠多,所以遷徙。
從羌,美,羯,羱,這些字看出,羊對游牧民族影響,並不是說天天吃肉,殺羊,吃不起,以小氏族為單位生活,分散人口壓力,就像狼群只在冬天集群捕獵,一般分散開來。多以奶製品為生,但鹽分調味料缺乏,有些生羊肉晾乾可直接食用,為牧羊提供熱量。
二、草原上的動物非常多.籠統概括起來就有昆蟲類如螞蟻、蝗蟲、毛蟲、蜘蛛等等以及它們的天敵——小型鳥類,嚙齒類動物如鼴鼠、野兔等等以及它們的天敵——蛇類,食草類動物如斑馬、大象、羚羊、鹿科動物等等以及它們的天敵——獅子、獵豹、狼等等,還有食肉的老鷹,食腐的禿鷲,雜食的大鴇等等,雖然不是很專業哈,但這些什麼可以吃什麼不可以吃大夥兒肯定知道。
㈣ 古代的獵人,打獵打的是兔子還是老虎,如果遇到不可戰勝的猛獸怎麼辦
所以狩獵的重要方法是陷阱啊。從最早的時期算起的話,獵物選擇兔子老虎都不對。兔子肉太少只夠一人,老虎量太少不夠吃(也難捕捉)。主要的是野豬野牛野羊野鹿等食草群居動物,危險小肉多量大。後期豬牛羊都被馴化,比起打獵就有了放牧這個更穩定的食物來源,打獵也就成了少數人工作。相比之下,有弓箭的時期畜牧業已經很成熟了吧。
㈤ 古代蘇州一帶打獵都有什麼獵物
古代蘇州一帶打獵,因為主要是丘林地帶,多數是兔子,鼓勵,章子這些小動物。
㈥ 古代人類打獵哪些動物種類
我想應該什麼都有,老虎 豹子 狐狸 兔子 狼 各種各樣的動物,我以前聽過我們這里的一個老人說過,古代獵人都是很講道義的,這個道義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反正大致是 小的不打,懷孕的不打,帶仔的不打。
㈦ 古代君王狩獵的動物有講究嗎
有,一般是跑得快的,兔子啦,鹿啦,野雞拉……不能有太大攻擊性和危險性,比如大狗熊,大老虎……萬一傷到皇上可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