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冬至與冬至有關的動物
1、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
冬至這天,太陽雖低、白晝雖短,但是在氣象上,冬至的溫度並不是最低。
2、與冬至有關的動物:狗或者羊。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
每到冬至各地吃羊肉,俗語說「三九補一,冬」,溫補羊肉被視為冬天進補佳選。對於老百姓來說,吃羊肉是冬季進補禦寒的主要方法之一。中、醫上講究「四季五補」,其中冬季「滋補」是時宜進補方法。冬至吃羊肉是為禦寒滋補。
(1)四時八節和哪個動物有關擴展閱讀:
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
中國稱之為冬至日,在匈牙利,馬扎爾人稱之為卡拉瓊日(Карачун)。這個節日在哈薩克被稱之為納爾圖甘日(Нартуған)。
卡拉瓊日被認為是最古老的歐亞文化習俗之一。這一天白晝時間最短,日影時間最長,卡拉瓊日過後白晝開始變長,日影縮短,這一段時期將一直持續至3月的納烏魯茲節。
㈡ 冬至將至時如飛寫的是什麼動物
冬至將至時如飛寫的是燕子。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2)四時八節和哪個動物有關擴展閱讀
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斗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歷12月21、22或23日交節。冬至是太陽南行的極致,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同時也是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位於地平線之下,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夜范圍最廣的一天。
㈢ 冬至打一動物
狗。是因為冬至吃狗肉。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我國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冬至吃狗肉禁忌
狗肉的熱性比較大、滋補性非常的強,陰虛火旺體質的人吃多了非常容易上火。出現鼻子出血、咽喉疼痛等一些症狀。高血壓患者同樣要少吃一些狗肉,容易促使血壓升高甚至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當然還會有中風後遺症、嚴重心臟病、胃炎、潰瘍病、肺結核等疾病患者也不適合食用狗肉。
吃狗肉時不要喝綠茶,因為茶葉中的鞣酸會和狗肉中的蛋白質發生反應,生成鞣酸蛋白質,會讓人消化不良或者是便秘。吃狗肉的時候也不要吃醋,醋有收斂的作用,不利於人們進食狗肉後舒發體內的陽氣。吃狗肉時最好不要喝酒,容易引發高血壓。
㈣ 俗語中的四時八節指的是什麼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八節: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節氣。民俗盛行的四時八節,指上元節、花朝節、清明節、立夏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
四時八節,漢語成語,拼音是sì shí bā jié,意思是泛指一年中的各個節氣。出自《短歌行贈四兄》、《意林》卷一引《隋巢子》。
(4)四時八節和哪個動物有關擴展閱讀
八節中,上元節吃元宵和玩龍燈,端午節吃糯米粽,中元節燒紙錢祭祖宗,家家做米糍,中秋節賞月吃月餅。
較具地方特色的是: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家家戶戶備有較豐盛的酒筵,要吃「湯圓」,富有團圓之意。晚上有觀燈的習俗,有龍燈、扛燈、兔子燈等幾十種,縣內農村還有打甑蓋的習俗,晚上由各村年輕人組成的甑蓋隊,到頭年結婚的新婦家,敲鑼打鼓,一人手提甑蓋,口唱祝詞,熱鬧一番,完後由主家端出酒菜黃糍犒勞甑蓋隊員。
陰歷二月十五日的花朝節,農村婦女圍坐吃擂茶,互相慶賀節日。縣內南部農村還有燒花燈的習俗,凡是頭年結婚的新婦,由娘家和內親送來麒麟燈與觀音送子燈,在花朝節當天晚上燒去麒麟燈。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稱「打春」,「立」是「開始」的意思,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系的全過程。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
秋季景色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才有「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
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而秋季又是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並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相應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時白晝全年最長。
㈤ 農桑舊事:附四,老風俗(上)
一、四時八節風俗概要
關中灃河流域的鄉民,近年逐漸取消許多古會。總聽現在的人說,過會過節禮來禮往沒多大意思。其實很有意思。如果僅從禮品角度看待,未免庸俗。
自來民間流傳的時節古會,都是遠古時代祭祀儀式的積淀。而遠古人類的祭祀文化,都與農桑和生存有關。
遠古蒙昧時期的農耕文明,科技空白。古人認為:收成的好壞,取決於天神的意志。如果狩獵無望,就指望糧食渡命。而關系種植和收成的農桑活動,均與時令節氣有關。
因此,相應誕生與農桑活動密切相關的祭祀和祈禱儀式;多於時令節氣之日舉行。久而久之,即演化為過節過會的各種風俗。 杜甫有詩句:
四時八節還拘禮,
女拜弟妻男拜弟。
四時八節,原意泛指二十四節氣;民間口語泛指全年的各個節日和各種集會。世界各國各民族,就數中國華夏民族的節日和集會最多。節日集會的發源和興起,是遠古祭祀儀式的積淀與流變。
祭祀,是蒙昧時期的人類,向蒼天和神靈進行勾通的方式之一,也是古老文明最為重要的體現形式;從而演變為各種節日和集會。
同時,民間也會產生有關節日集會的許多傳說,下面就從正月說起。
二、春節與元宵
過年的八卦,起源於兩個神獸大戰:夕是凶獸,常於臘月間禍害人類;而年是吉獸,奉天帝之命,終於在臘月三十的那天傍晚,把凶夕除掉。故曰:年除夕。
當晚人民群眾鳴竹慶賀,張燈結綵;敬神祭祖,徹夜難眠;故有守年夜及春晚模型。翌日敲鑼打鼓,奔走相告;故有春節。
接著不停走親訪友,傳遞喜訊。一打聽才知道:吉年原是奉天帝之命,除掉凶夕。故興致不減,繼續打燈籠、放煙花、起社火;吹吹打打,絡繹不絕。鬧了半個月,吃碗元宵才算消停。故有正月十五鬧元宵。
古來傳說,多是人為精緻的扯淡。 而從祭祀和時令的角度解說方可通順。正月是陰歷的元月,元是初始之意。元月即是全年的第一個月,時令多在立春前後。
但遠古中國歷法,是以太陰運行規則為主要條件推算,而以太陽運行規則為輔;故稱陰歷。加之度量器材粗糙,難免不甚精確;故又以閏月彌補差失。
所以,正月初一過年,又並不全在立春之際;某年竟相差很多時日。但古人認為:歷法與時令之間的差失,可能是天神故意所為,其中應該暗示什麼信息。
而現代天文學證明: 什麼信息也沒有暗示,而是古代歷法演算的時令差異為農業生產帶來損失。蒙昧的古人,又不大明白,總以為是蒼天對人類的懲罰。所以,有了祈禱和祭祀。
最初,立春之後的第一月,即正月初一,就開始舉行祭祀和祈禱儀式,盼望今年能有好的收成。久而久之,即演變為春節盛典;各個時代又賦予各種牛人的傳說。
同理: 正月十五,是每年立春之後的第一個月圓之日,自然少不了祭祀和祈禱。故有元宵節。元為初始,宵為夜晚。
遠古人類,很看重黑夜中月亮的功用,認為月亮是上天神靈賜予人間的光明。所以,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祭祀和祈禱,也稱上元節;祭禱內容:祭天官。除了上元之外,還有中元和下元。
下面,以上述古代蒙昧文明祭祀和祈禱的思路,詳細解說全年各個節日。其中牽扯的日子,都是中國陰歷之說。
三、春節與春天的聚會風俗
春節和元宵節,各地風俗基本相當。過年間正月初五之前,下司衙門拜上司衙門:女兒拜娘家,女婿拜丈人家,外甥拜舅家。
正月初五過後,逐漸反過來,關中人稱:回拜;舅家回拜外甥,丈人家回拜女婿,娘家回拜女兒。回拜之禮,上司衙門向下司衙門送燈籠,關中人稱:擰燈或送燈。
回拜附帶的送燈,意思大約是: 我向你指條光明的道路。最初起源,應該是指上蒼向人類虔誠祭祀祈禱的回報。
當初的祭祀祈禱,無論究竟有沒有具體回報,古天文學家和參與祭祀的巫師和頂神,可能都是這么說的。故為回拜風俗。
此外還有:侄女侄子向姑母拜年,初五過後,姑母家回拜侄子侄女。但此款禮節,僅限於長輩亡故的家庭。侄女和姑母,原本是同一個娘家,就是當下的侄子家;家中長輩亡故後,姑母自然是他們的長輩。
正月過後,又是二月二的聚會。古集會,都跟著節氣和時令走;二月二的會,在雨水和驚蟄交替期間。故稱:龍抬頭。
二月二起源於春耕時節,古人向上蒼的祭祀活動和祈禱儀式。祈禱內容:祭拜土地神和雨神;雨神就是龍王爺。
二月二,關中灃河流域的風俗是:舅家向外甥送烙餅、送炒豆。早先,都是外婆為外孫用小鍋烙饃、炒箕子豆。烙饃,烙成各種花形,主要是各種動物圖案。
二月二前後的驚蟄,去年各種冬眠的動物開始復甦出動。而以烙饃的動物圖案來看,二月二風俗的確與驚蟄有關。
等到後來,街頭有了土法膨化的打米花機,舅家外婆就不必那麼麻煩。直接用苞谷、大米或糯米打米花;或用黃豆打豆花。
送吃貨的意思,是在提醒外甥:已到春耕春播的時候,驚蟄送吃的給你,吃飽後准備幹活。
二月二過後,接著是三月三的集會和清明節。這兩個節日,是純粹的人類現實行為,起初應該與祭祀上蒼無甚關聯。
三月三起集結社,是群眾性的商業集會活動,主要進行農具、種子、春季衣料的買賣和交換。
清明節,也叫寒食節,是中國人祭拜祖先亡靈的活動儀式。寒食之意,是禁火忌燒。相關的許多傳說,都是口水;不值一駁。
古來的柴火,其實也是農桑大事。要把生米做成熟飯,必須砍柴燒鍋。
清明節之所以禁火忌燒,就是在提醒人類:今春新生的草木才長起來,不要亂砍亂伐亂放火;起碼要有計劃地砍伐。否則,到了今年冬天,就沒柴燒、沒飯吃。
四、三月二十八風俗考辨
三月之末,還有三月二十八會。三月二十八,關中民間流行的風俗是:已婚婦女看娘家。如果是新婚女子,在三月二十八這天看娘家,女婿還要在第二天,到丈人家去接回娘子。順便帶著禮物拜望岳丈岳母。
這個節日,與時令無關。據說,是因山東泰山一帶流行的東岳廟會而起。道家傳說:三月二十八是東岳帝君的誕辰,中國許多地方,均有比較隆重的慶典活動。
屆時,道家的男女弟子,紛紛拈香度糧,競相祭禱布施。一旦起會,各種商家趁機販售,熱鬧非凡。女兒藉此拜望娘家父母,當在情理。
春閑時節,父母下留女兒順便一起趕廟會。而新婚女婿思念娘子、情義難禁,不得不借拜望岳父岳母之名,又把親愛的娘子接回。
久而久之,三月二十八的泰山廟會,便成風俗禮節。思其前因後果,真是泰山之力。泰山為五嶽之長,也稱東岳;因此,就把妻父稱作岳父或岳丈,妻母稱作岳母。
據史家八卦說: 岳父、岳母的民間稱謂,起源於北宋的仁宗泰山封禪之際。而晚唐才子段成式記述的此類說法,卻更有趣味。
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講: 唐玄宗於開元四年到泰山封禪,丞相張說擔任封禪大使;張說的女婿鄭鎰同行。按大唐老例:丞相以下,隨皇帝參加封禪的官吏,均晉升一級。
鄭鎰原是九品小官,而張說利用職權,為女婿連升四級。設宴慶賀之時,唐玄宗見鄭鎰身著五品官服,便詢問原因。鄭鎰未敢實說。
正當此時,某臣為化解尷尬局面,笑而諷曰:此乃泰山之力也!泰山之力,是一語雙關。玄宗心照不宣,一笑置之。
因泰山封禪十分高興,此事不了了之。可見:把老丈人稱為老泰山,並非在北宋仁宗時期,至遲應在盛唐或初唐。
但無論是以東岳帝君誕辰形成的廟會,還是唐玄宗、宋仁宗泰山封禪形成的禮節風俗;由此演化民間對老丈人的泰山之稱,的確又與多種利益和慾望相關。
流傳至今日,關中灃河流域一帶,三月二十八這天,演變為結婚女子看娘家。當日,丈母娘一般要蒸麥麵皮子,招待女兒和女婿。
除上述節日、古會之外,自古中國民間還有春天踏青、爬山、賞春的旅遊活動。古人十分珍惜耕地,一般都把廟觀建在山上。所以,爬山其實又是善男信女趕廟會。
賞春之際,青年男女藉此機會示情戀愛。 故又逐漸興起盪鞦韆、探春、吟詩會酒等文雅活動的風俗。古詩中,有許多逢節遇會之時踏青、效游的記載:
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如此瀟灑風流的踏青賞春活動,應該是王孫公子和文人騷客的特例。農桑人家的孩子,恐怕少有如此雅興。
春天,正是耕種季節。關中灃河流域的鄉人,都知道有如下農諺: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穀雨之前,下秧務蓮。 意思很明顯: 農桑之事,必須跟著節氣走。未完待續。
唐都浪子《草村農桑紀事》之:老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