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體細胞突變是可遺傳變異嗎
動物體細胞一般不會遺傳,因為動物進行的是有性生殖,除非這種突變會在配子中體現;而植物則可能會遺傳,因為植物可進行無性生殖。
B. 細胞變異是怎麼回事有辦法好嗎
生物有機體的屬性之一,它表現為親代與子代之間的差別。變異有兩類,即可遺傳的變異與不遺傳的變異。現代遺傳學表明,不遺傳的變異與進化無關,與進化有關的是可遺傳的變異,後一變異是由於遺傳物質的改變所致,其方式有突變與重組。
生物突變 可分為基因突變與染色體畸變。基因突變是指染色體某一位點上發生的改變,又稱點突變。發生在生殖細胞中的基因突變所產生的子代將出現遺傳性改變。發生在體細胞的基因突變,只在體細胞上發生效應,而在有性生殖的有機體中不會造成遺傳後果。染色體畸變包括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和染色體結構的改變,前者的後果是形成多倍體,後者有缺失、重復、倒立和易位等方式。突變在自然狀態下可以產生,也可以人為地實現。前者稱為自發突變,後者稱為誘發突變。自發突變通常頻率很低,每10萬個或 1億個生殖細胞在每一世代才發生一次基因突變。誘發突變是指用誘變劑所產生的人工突變。誘發突變實驗始於1927年,美國遺傳學家H.J.馬勒用X射線處理果蠅精子,獲得比自發突變高9~15倍的突變率。此後,除 X射線外,γ射線、中子流及其他高能射線,5-嗅尿嘧啶、2-氨基嘌呤、亞硝酸等化學物質,以及超高溫、超低溫,都可被用作誘變劑,以提高突變率。
突變的分子基礎是核酸分子的變化。基因突變只是一對或幾對鹼基發生變化。其形式有鹼基對的置換,如DNA 分子中A-T鹼基對變為T-A鹼基對;另一種形式是移碼突變。由於 DNA分子中一個或少數幾個核苷酸的增加或缺失,使突變之後的全部遺傳密碼發生位移,變為不是原有的密碼子,結果改變了基因的信息成分,最終影響到有機體的表現型。同樣,染色體畸變也在分子水平上得到說明。自發突變頻率低的原因是由於生物機體內存在比較完善的修復系統。修復系統有多種形式,如光修復、切補修復、重組修復以及 SOS修復等。修復是有條件的,同時也並非每個機體都存在這些修復系統。修復系統的存在有利於保持遺傳物質的穩定性,提高信息傳遞的精確度。
基因重組 重組也是變異的一個重要來源。G.J.孟德爾的遺傳定律重新被發現之後,人們逐步認識到二倍體生物體型變異很大一部分來源於遺傳因子的重組。以後對噬菌體與原核生物的大量研究表明,重組也是原核生物變異的一個重要來源。其方式有細胞接合、轉化、轉導及溶原轉變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受體細胞通過特定的過程將供體細胞的 DNA片段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組上,從而獲得供體細胞的部分遺傳特性。20世紀70年代以來,藉助於 DNA重組即遺傳工程技術,可以用人工方法有計劃地把人們所需要的某一供體生物的 DNA取出,在離體條件下切割後,並入載體 DNA分子,然後導入受體細胞,使來自供體的 DNA在其中正常復制與表達,從而獲得具有新遺傳特性的個體。
對變異認識的歷史考察 人類今天對生物變異現象及其內在機制的認識,是長期發展的結果。生物機體存在變異,在中國先秦時期的典籍中就有不少記載。《莊子》一書中曾提到「種有幾」。北魏時期的賈思勰觀察到栽培中的大蒜與蕪菁的變異,但原因不明。他說:「大蒜瓣變小,蕪菁根變大,二事相反,其理難明」(《齊民要術·種蒜》)。明朝的張謙德在其《硃砂魚譜》中不僅看到家養金魚的大量變異,而且提出一套通過人工選擇培育新品種的方法,即:「蓄類貴廣,而選擇貴精」,日積月累,「自然奇品悉備」。這些都是零星的觀察。
19世紀英國生物學家C.R.達爾文系統地考察過生物的變異,指出變異是生物普遍存在的共同特徵。他對變異的類型、變異的規律以及變異與進化的關系都有系統的論述。但由於受當時自然科學條件的限制,他並未了解變異的具體原因。他自己也承認對每一對每一特殊變異的原因是茫然無知的。20世紀以來遺傳學的發展,才使人們對變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哲學意義 人類對生物變異的認識史,也是人類干預自然、改變自然的歷史。遺傳工程技術的興起,使人類擁有改造自然的新手段,開創了直接操作遺傳物質、改造舊生物和創造新生物的時代,從而使定向改造生物成為現實。分子生物學表明,鹼基對變化所引起的突變是隨機的、偶然的,突變的結果與突變的原因之間不相對應。有人由此作出哲學結論說,進化的根基是純粹偶然的。科學發展證明,進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不僅在不同的環境下以不同的方式發生,而且是多層次結構下各種規律相互作用的結果。突變只為進化提供基礎,點突變的隨機性是否與整個系統相協調,還得由生物機體的調節裝置加以檢驗,而且「熱點」的存在也表明突變不完全是隨機的。突變型發生後進入群體,又受到群體生理規律的制約,在生態范圍內最後由自然選擇決定取捨。經過這種多層次的相互制約,不確定的偶然變異便納入一定方向。這一過程體現著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辯證法。
C. 體細胞的基因突變是遺傳病嗎
遺傳病的定義::遺傳病是指由 生殖細胞或是受精卵里 的遺傳物質發生改變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遺傳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遺傳因素決定的疾病,常為先天性的,也可後天發病。後天發的病也得基因先改變(基因改變了可不一定馬上就會發出來)
D. 體細胞突變不能遺傳給後代嗎
動物的體細胞突變不能傳遞給下一代,但植物的體細胞突變卻可以通過植物組織培養、嫁接等途徑傳給下一代。
E. 有些體細胞突變的植物可被應用於農業生產中,但在動物中為什麼不能體細胞突變來繁育新品種謝謝!
雖然植物和動物體細胞都能突變。但是植物體細胞全能性(細胞通過分裂,分化形成個體的能力)強,可通過組織培養形成新個體,所以突變細胞可以形成新個體。而動物體細胞培養只能形成細胞組織,無法形成新個體,所以突變也不能行成新個體。
F. 動物體細胞內發生的基因突變屬於可遺傳變異嗎
基因突變
概念:基因分子結構發生改變,即鹼基發生變化
結果:產生新的基因,多數情況下是有害的,就如鐮刀型細胞貧血症(人的血紅蛋白基因鹼基序列發生了改變,由ctt突變為cat),甚至導致生物死亡;少數情況是有利的,導致生物變異,新物種的產生
應用:誘變育種,這是人為利用其有利的一面
種類:從dna鹼基順序改變來分,突變一般可分為鹼基置換突變、移碼突變、整碼突變及染色體錯誤配對和不等交換4種
染色體變異
概念:染色體數目或者結構發生改變
結果:基因數目或排列順序發生變化,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有害的,就如貓叫綜合症(人的5號染色體上部分基因缺失),甚至導致生物死亡;極少數情況是有利的,導致生物變異,新物種的產生
應用:多倍體育種和單倍體育種,這是人為利用其有利的一面
種類:通過「折斷——重接」而出現的染色體結構變異可分為缺失,重復,倒位,易位4種。
二者關系為基因位於染色體上。
G. 細胞突變/DNA損傷論/自由基理論/程序性細胞死亡論,誰可以解釋給我聽
體細胞突變:
除性細胞外的細胞發生的突變。不會造成後代的遺傳改變,卻可以引起當代某些細胞的遺傳結構發生改變。絕大部分體細胞突變無表型效應。在植物中某些體細胞突變可導致葉形和枝形發生一定改變.
DNA損傷泛指DNA結構遭到破壞。類型:
1 點突變(point mutation)
指DNA上單一鹼基的變異。嘌呤替代嘌呤(A與G之間的相互替代)、嘧啶替代嘧啶(C與T之間的替代)稱為轉換(transition);嘌呤變嘧啶或嘧啶變嘌呤則稱為顛換(transvertion)。
2 缺失(deletion)
指DNA鏈上一個或一段核苷酸的消失。
3 插入(insertion)
指一個或一段核苷酸插入到DNA鏈中。在為蛋白質編碼的序列中如缺失及插入的核苷酸數不是3的整倍數,則發生讀框移動(reading frame shift),使其後所譯讀的氨基酸序列全部混亂,稱為移碼突變(frame-shift mutaion)。
4 倒位或轉位
(transposition) 指DNA鏈重組使其中一段核苷酸鏈方向倒置、或從一處遷移到另一處。
5 雙鏈斷裂
對單倍體細胞一個雙鏈斷裂就是致死性事件。
自由基學說
衰老的自由基學說是Denham Harman在1956年提出的,認為衰老過程中的退行性變化是由於細胞正常代謝過程中產生的自由基的有害作用造成的。生物體的衰老過程是機體的組織細胞不斷產生的自由基積累結果,自由基可以引起DNA損傷從而導致突變,誘發腫瘤形成。自由基是正常代謝的中間產物,其反應能力很強,可使細胞中的多種物質發生氧化,損害生物膜。還能夠使蛋白質、核酸等大分子交聯,影響其正常功能。
支持該學說的證據主要來自一些體內和體外實驗。包括種間比較、飲食限制、與年齡相關的氧化壓力現象測定、給予動物抗氧化飲食和葯物處理;體外實驗主要包括對體外二倍體成纖維細胞氧壓力與代謝作用的觀察、氧壓力與倍增能力及抗氧化劑對細胞壽命的影響等。該學說的觀點可以對一些實驗現象加以解釋如:自由基抑制劑及抗氧化劑可以延長細胞和動物的壽命。體內自由基防禦能力隨年齡的增長而減弱。脊椎動物壽命長的,體內的氧自由基產率低。但是,自由基學說尚未提出自由基氧化反應及其產物是引發衰老直接原因的實驗依據,也沒有說明什麼因子導致老年人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為什麼轉化細胞可以不衰老,生殖細胞何以能世代相傳維持種系存在這些問題。而且,自由基是新陳代謝的次級產物,不大可能是衰老的原發性原因。
程序性細胞死亡
其實從嚴格的詞學意義上來說,細胞程序性死亡與細胞凋亡是有很大區別的。細胞程序性死亡的概念是1956年提出的,PCD是個功能性概念,描述在一個多細胞生物體中某些細胞死亡是個體發育中的一個預定的,並受到嚴格程序控制的正常組成部分。例如蝌蚪變成青蛙,其變態過程中尾部的消失伴隨大量細胞死亡,高等哺乳類動物指間蹼的消失、顎融合、視網膜發育以及免疫系統的正常發育都必須有細胞死亡的參與。這些形形色色的在機體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細胞死亡有一個共同特徵:即散在的、逐個地從正常組織中死亡和消失,機體無炎症反應,而且對整個機體的發育是有利和必須的。因此認為動物發育過程中存在的細胞程序性死亡是一個發育學概念,而細胞凋亡則是一個形態學的概念,描述一件有著一整套形態學特徵的與壞死完全不同的細胞死亡形式。但是一般認為凋亡和程序性死亡兩個概念可以交互使用,具有同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