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兩條腿的動物的名字有哪些
1、人類是最顯著的兩條腿的動物。
2、鳥類也是兩條腿的動物。例如:鴕鳥、產潛鳥、松雞、旋木雀、岩鷚、鷦鷯、太平鳥、大鴇、毛腿沙雞、沙百靈、沙鵬、沙雀、鸚鵡、草鴞、犀鳥、咬鵑、闊嘴鳥、八色鶇、和平鳥等。
3、還有我們家禽,作為人工豢養的鳥類動物也是兩條腿的動物。例如火雞、鴿、鵪鶉、雞、鴨、鵝等。
(1)同手同腳的爬行動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1、腿是人和動物用來支持身體和行走的部分。很多動物有兩條腿是一種進化的選擇。鳥類是從具有四條腿或四肢的爬行動物進化而來,但後來由於進化,它們的前肢進化成翅膀,因此只留下兩條腿。
2、在生理學上,動物的前肢實際上是他們的手,他們沒有膝蓋,而是有肩膀。而鳥類作為得到飛行能力的動物,在大自然界中可以躲避不少天敵,環境改變他們,正如我們人類把前肢進化成雙手一樣。
參考資料
鳥--網路
家禽--網路
㈡ 手足爬行像什麼動物
蜥蜴。
蜥蜴走路直接用身體,手和足合二為一,不能准確判斷出手和腳。
蜥蜴,俗稱四腳蛇又稱蛇舅母,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屬於冷血爬蟲類,其種類繁多,在地球上分布大約有3000種左右,我國已知的有150餘種,大多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其生活環境多樣。
㈢ 兩條腿走路的動物都有哪些種
首先,考慮到無脊椎動物基本上都是不用腳走路(一些蠕蟲)或者用很多隻腳走路(蜘蛛、昆蟲、蜈蚣……),可能靠兩只腳走路的動物基本可以從脊椎動物裡面篩選。 脊椎動物有如下類群: 圓口綱與魚綱都是水生動物,尚未進化出足,不考慮; 兩棲動物都有4個附肢,無尾目(青蛙,蟾蜍等)後面的兩足發達,如果蹦跳算作走路,那麼也可算作兩條腿走路; 爬行動物中可以靠兩條腿行走的物種現在貌似沒有了,不過史前的恐龍有許多是靠兩條腿走路的,比如霸王龍。 鳥類就不用說了,基本上能走路的都是靠兩條腿,鴕鳥更是不會飛…… 哺乳動物正常行走基本是四足著地,除了人類這種妖孽,還有人近親中的一些猩猩,基本沒那個會用這種形式行走 總結起來如下: 青蛙、蟾蜍為代表的兩棲類(跳) 恐龍中的鳥蜥類 鳥類(不走路的除外) 人類及少數靈長類
㈣ 爬行動物都有哪些
始鱷目Eosuchia:早期的鱗龍類,是其它雙孔類的祖先,也是生存歷史最長的爬行動物,在新生代早期尚延續了一段時間,也有人將最早的和最完的類型置於新的目。
喙頭目Rhynchocephalia:原始的鱗龍類,絕大多數生存於中生代,僅有楔齒蜥殘存到現代,是現存最原始的爬行動物。
楔齒蜥科Sphenodontidae:現存最原始的爬行動物,僅2種,分布於紐西蘭及附近島嶼。
蜥蜴目Lecertifromes(Sauria):現代爬行動物種最大的一類,多達4000餘種,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形態多樣。
鬣蜥亞目Iguania:典型的成員背上有鬣鱗,略似楔齒蜥,均四肢完整,不少種類可以變換身體的顏色,並包括一些相貌最獨特的蜥蜴,主要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地區,樹棲、陸棲或水棲。
美洲鬣蜥科Iguanidae:主要分布於新大陸的鬣蜥,種類繁多,最常被分成多達8個不同的科。
鬣蜥科Agamidae:舊大陸的鬣蜥,在亞洲和大洋洲最豐富,非洲和歐洲較少,而馬達加斯加島沒有分布。
避役科Chamaeleonidae:即變色龍,最獨特的蜥蜴,主要分布於非洲特別是馬達加斯加島,少數分布於亞洲和歐洲南部。
壁虎亞目Gekkota:包括四肢健全的壁虎和四肢退化的鱗腳蜥等,通常眼睛比較大,眼瞼不能活動。
壁虎科Gekkonidae:蜥蜴中的第二大科,遍及世界各地,包括一些人們最熟悉的爬行動物,也有人將其拆成幾個不同的科。
鱗腳蜥科Pygopodidae:分布限於大洋洲,體型似蛇,無前肢,後肢退化成鱗片狀。
夜蜥蜴科Xantusiidae:分類地位不定的蜥蜴,略似壁虎,但也有人將其置於石龍子亞目,分布於美洲。
雙足蜥科Dibamidae:所知甚少的分類地位不定的蜥蜴,有人將其置於石龍子亞目或自成一獨立的亞目,僅雄性有短的後肢,眼退化,多穴居,分布於東南亞。
石龍子亞目Scincomorpha:蜥蜴中的最大一類,多有典型的蜥蜴體型,但也有些四肢退化。
非洲蜥蜴科Cordylidae:分布於非洲大陸及馬達加斯加島的小科,有些種類有硬的鱗甲,有人將其分成環尾蜥科和板蜥科兩個不同的科。
蜥蜴科Lacertian:舊大陸的陸棲蜥蜴類,以地中海地區為分布中心,也見於歐亞大陸和非洲的其它地區,最北到達北極圈附近。
美洲蜥蜴科Teiidae:新大陸的蜥蜴類,多路棲,少數水棲,有人將其進一步劃分為美洲蜥蜴科和裸眼蜥科兩個科。
石龍子科Scincidae:蜥蜴中的最大一科,包括蜥蜴中約1/3的種類,四肢健全或退化。分布遍及世界各地,但在亞洲南部和大洋洲種類最多,而歐洲,亞洲北部和美洲種類較少。
蛇蜥亞目Anguimorpha:現存種類不多,具有一些與蛇接近的特徵,有可能是蛇類的祖先類型,有人將其與石龍子亞目合並,也有人將其進一步劃分成兩個亞目。蛇蜥亞目包括現存唯一有毒的蜥蜴,現存最大的蜥蜴和生活於海洋中的史前最大的蜥蜴-滄龍。
蛇蜥科Anguidae:包括新大陸的一些有足的蜥蜴和新舊大陸共有的無足蜥蜴,其中有些北美洲的無足蜥蜴有時被單列為蠕蜥科。
異蜥科Xenosauridae:包括北美洲的3種異蜥和我國的鱷蜥,二者也常列為不同的科。
毒蜥科Helodermatidae:包括北美洲的兩種毒蜥,現存僅有的有毒蜥蜴。
婆羅蜥科Lanthanotidae:又稱擬毒蜥科,僅以婆羅洲的擬毒蜥為代表。
巨蜥科Varanidae:包括現存體型最大的蜥蜴,但也有些小型種類,主要分布於大洋洲,也見於非洲和亞洲熱帶地區。
蚓蜥目Amphisbaeniformes:穴居的神秘的爬行動物,以前曾並入蜥蜴類,分布於南美洲、非洲以及鄰近地區,多數無足,少數有前肢,可分為1~5科,其中1/3的種僅從單一的標本得知。
蚓蜥科Amphisbaenidae:蚓蜥目最大的1科,包括蚓蜥目絕大多數成員,並可見於蚓蜥目的全部分布區,有人將所有蚓蜥並入本科,也有人將其的部分成員單分出1~2科。
短頭蚓蜥科Trogonophidae:分布於非洲北部、東北部和中東地區的小科,身體橫截面為三角形。
雙足蚓蜥科Bipedidae:分布於墨西哥西北部,蚓蜥目唯一保留有小的前肢的成員。
蛇目Serpentiformes:數量僅次於蜥蜴的爬行動物第二大類群,其分布甚至比蜥蜴更廣泛,除了各種陸地環境外,還遍及印度-太平洋的溫暖海域。
盲蛇亞目Scolecophidia:穴居的小型原始蛇類,分布於世界各溫暖地區。
盲蛇科Typhlopidae:盲蛇亞目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科,主要分布於非洲、亞洲南部和大洋洲,少數分布於中美洲。
異盾盲蛇科Anomalepidae:分布於中南美洲的小科,包括一些體型最小的蛇。
細盲蛇科Leptotyphlopidae:分布於美洲、非洲、阿拉伯和印度,體型比盲蛇纖細,包括一些體型最小的蛇。
原蛇亞目Henophidia:大中型的原始蛇類,多分布於熱帶地區,集中分布在亞洲南部到大洋洲一帶,種類不多,有些類群分類爭議較大。
蟒蛇科Boidae:包括現存最大的蛇類,但多數種類沒有那樣大,有後肢殘餘,分為蟒和蚺兩大類,分布廣泛。
林蚺科Tropidophiidae:分布美洲熱帶的中型蛇類,以往歸入蟒蛇科。
島蚺科Bolyeridae:僅分布於馬斯克林群島的中型蛇類,以往歸入蟒蛇科。
筒蛇科Aniliidae:僅以南美洲的一個種為代表,中型的原始蛇類。
美洲閃鱗蛇科Loxocemidae:僅以中美洲的一個種為代表,可並入筒蛇科。
倭管蛇科Anomochilidae:以東南亞的兩個種為代表,有時並入筒蛇科或針尾蛇科。
管蛇科Cylindrophiidae: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有時並入筒蛇科或針尾蛇科。
針尾蛇科Uropeltidae:中型的穴居蛇類,分布於印度南部和斯里蘭卡。
閃鱗蛇科Xenopeltidae:中型的陸棲蛇類,分布於南亞和東南亞。
瘰鱗蛇科Acrochordidae:分布於東南亞和大洋洲的水生蛇類,皮膚鬆弛,善於游泳。
新蛇亞目Caenophidia:包括現存的全部毒蛇和大多數無毒蛇
游蛇科Colubridae:爬行動物的最大一科,包括現存2/3的蛇,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且為除澳洲以外各地的主要蛇類,成員復雜,多數為無毒蛇,部分為後溝牙毒蛇,亞科很多,劃分混亂,有時有些成員被列為獨立的科。
眼鏡蛇科Elapidae:前溝牙的毒蛇,分布廣泛,在陸地和海洋均有分布,其中在澳洲是主要蛇類,常被分成眼鏡蛇科、海蛇科和扁尾蛇科三個科。
蝰蛇科Viperidae:管牙的毒蛇,分布於澳洲以外的世界各地,常被分蝰蛇科、白頭蝰科和蝮蛇科三個科。
㈤ 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有那些
1.兩棲動物分類上的層級為綱,即兩棲綱。現存蚓螈目、有尾目和無尾目等三個目:
1.1.蚓螈目:真蚓科等約3科160種。
1.2.有尾目:小鯢科約25種、隱鰓科(含大鯢屬)、鈍口科約30種、蠑螈科約40種、兩棲科分2屬3種、洞螈科、鰻螈科、泥螈科和無肺科150種等9科。
1.3.無尾目(蛙類):尾蟾科、負子科、滑爪科、滑跖科、盤舌科分4屬(含鈴蟾屬)、細趾科、鋤足科、山角科、叢蛙科(含3種葉毒蛙約110亞種)、達蛙科、蟾蜍科約250種、雨蛙科約40屬555種、樹蛙科約25屬140種、短頭科約220種和狹口科等20科約250屬3000種(含亞種)。
2.爬行動物分類上的層級為綱,較新的命名是蜥形綱。現存龜鱉目喙頭目有鱗目和鱷目等四個目:
2.1.龜鱉目:側頸亞目和曲頸亞目2個亞目
2.1.1側頸亞目:橫首科和蛇頸科2科。
2.1.2.曲頸亞目:鱷龜科、龜科約140種(含亞種)、陸龜科約60種、海龜科4屬6種、棱皮科1屬1種、鱉科約32種(含亞種)和兩爪科1屬1種等7個科。
2.2.喙頭目:楔齒科(現存僅有1科1屬楔齒蜥1種)。
2.3.有鱗目:蜥蜴亞目和蛇亞目2個亞目
2.3.1.蜥蜴亞目:壁虎科約82屬820種及更多亞種、石龍子科40餘屬約800種、鬣蜥科34屬約300種、避役科(俗稱變色龍)41種、美洲鬣蜥科15屬700種、蜥蜴科、鎧鱗科約50多種、雙領科200多種、蛇蜥科、蚓蜥科、雙腳蚓蜥科、毒蜥科2種、擬毒蜥科和巨蜥科等14科。
2.3.2.蛇亞目:盲蛇科、細盲蛇科、閃鱗科、針尾科、管蛇科、瘰鱗科、蟒科(分蟒亞科和蚺亞科2個亞科)、游蛇科(含游蛇屬、游蛇屬40種和錦蛇屬50種等)、眼鏡科、海蛇科約50種、蝰科180種、響尾科和蝮科128種等13科約2700種。
2.4.鱷目:分鱷科14種、食魚科1種和鼉科6種(含揚子鱷)等3個科21種。。
系統知識,絕不重復,本人整理,轉載註明出處
㈥ 猜36種動物名稱(又有腳來又有手,有時爬來有時走。走時好像一個人,爬時好像一條狗。)
應該是 猴子🐒
㈦ 上肢下肢都是手,有時爬來有時走,走時很像一個人,爬時又像一條狗。——打一動物
答案是猴。猴子有時候用四肢爬行,有時候用兩肢直立行走,所以答案是猴子。
猴子是一個總稱。靈長類中很多動物我們都稱之為猴。靈長目是哺乳綱的1目,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分開,大拇指靈活,多數能與其他趾對握。他也是中國十二生肖之一。
漢族普遍認為猴為吉祥物。由於猴與侯諧音,在許多圖畫中,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的意思。如一隻猴子爬在楓樹上掛印,取「封侯掛印」之意;一隻猴子騎在馬背上,取「馬上封侯」之意;兩只猴子坐在一棵松樹上,或一隻猴子騎在另一隻猴的背上,取「輩輩封侯」之意。
(7)同手同腳的爬行動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在猴子受崇拜的地方,它們或沒有絕種的危險。世界很多地方,猴子的棲息地都迅速受到破壞,即使在非洲和亞洲有很多地方有為它們專設的棲息地,但這只是拯救它們的第一步。因為仍有不少人捕殺它們,有些為了要猴子毛和肉,有些為了拿它們胃石作葯用。有些農夫更會因猴子侵襲農作物而殺死它們。
㈧ 四隻腳的爬行動物有哪些
現存的爬行動物中除了蛇目之外的另外四個目(鱷目、龜鱉目、蜥蜴目、喙頭蜥目)都是四隻腳爬行的動物。
現存的爬行動物分為5個目:鱷目,比如揚子鱷、凱門鱷、恆河鱷和灣鱷;龜鱉目,比如海龜、陸龜和甲魚;蜥蜴目,比如蜥蜴、壁虎和巨蜥;蛇目,比如蟒蛇、赤鏈蛇、眼鏡蛇和響尾蛇;喙頭蜥目,現在僅存的此目動物為紐西蘭的楔齒蜥(又叫喙頭蜥,體形似蜥蜴,成體頭部前端呈鳥喙狀。它的上顎有兩排牙,下顎有一排。最特別的是它的額頭有第三隻眼,即頂眼。有的蜥蜴和蛙類也有第三隻眼,但因為太小而很少被人們注意到)。
㈨ 爬行動物有哪些
爬行動物有始鱷目、喙頭目、有鱗目、槽齒目、鱷目、蜥臀目、鳥臀目和翼龍目等。
爬行動物分為四大類:
①無孔亞綱(或缺弓亞綱)。頭骨側面沒有顳顬孔,包括杯龍目和龜鱉目。
②下孔亞綱(或單弓亞綱)。頭骨側面有一個下位的顳顬孔,眶後骨和鱗骨為其上界。包括盤龍目和獸孔目。
③調孔亞綱(或闊弓亞綱)。頭骨側面有一個上位的顳顬孔,眶後骨和鱗骨為其下界。主要包括鰭龍目和魚龍目等,通常為水生爬行動物。
④雙孔亞綱(或雙弓亞綱)。頭骨側面有兩個顳顬孔,眶後骨和鱗骨位於兩孔之間,該亞綱為占優勢的爬行動物。
(9)同手同腳的爬行動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一樣,沒有完善的保溫裝置和體溫調節功能,能量又容易喪失,需要從外界獲得必需的熱,為所謂的「外熱源動物」。
它們通過自己的行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自己的體溫。比如,移動到有陽光照射的地方曬太陽取暖,可以使體溫升高;藏到樹蔭下或者躲入洞穴中,可以使體溫降低。
在四季分明的地區,爬行動物一年的活動規律也顯出季節差異:夏季是活動季節,攝食和繁殖多在此期間進行;秋末冬初到次年春季是休眠時期,或稱「冬眠」。
除了氣溫因素外,爬行動物的活動也與食物的豐富程度有關系,如蛇島蝮。蛇島蝮依賴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南來北往經過蛇島停歇的鳥類為主要食物,所以蛇島蝮每年5~6月及9~10月有兩次活動高峰,在兩次活動高峰之間則由於食物缺乏而出現「夏眠」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