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青銅器上的紋樣有哪些
青銅器上的紋樣,常裝飾在器物的腹、頸、蓋和足部。紋飾的內容主要有動物紋(饕餮紋、夔紋、龍紋、鳳鳥紋、蟠螭紋、象紋、魚紋、蟬紋、龜紋、蛇紋、兔紋、犀紋、鹿紋、虎紋、蠶紋、蟾蜍紋等)、人物紋(宴樂、狩獵、戰斗、採桑、人面、羽人、競渡等)、幾何紋(雲雷紋、瓦紋、線紋、鱗紋、環帶紋、重環紋、方格紋、竊曲紋、卷雲紋、乳釘紋、波形雷紋、繩紋、弦紋、圈帶紋、粟紋等)。青銅器的紋樣同陶器紋樣有許多相同之處,但比陶器更豐富。構成形式有單獨、適合和連續等式樣。製作技法多為陶模翻鑄或鑲嵌及刀刻,個別也有漆畫和上彩的。
② 那些文物上有動物的圖案
青銅器,字畫,服飾,金銀飾品,瓷器,郵票,雕塑,壁畫,印章,牙雕,漆器,各種錦綉,
③ 饕餮紋和夔龍紋取自哪些動物
夔龍、鳳鳥、羊、牛、鹿等。
饕餮紋,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之一,最早見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早期。獸面紋有的有軀干、獸足,有的僅作獸面。
夔龍紋是傳統裝飾紋樣,常見於古鍾鼎器物上,主要流行於明、清景德鎮瓷器上。夔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奇異動物,似龍而僅有一足;也有記載說是舜的二臣名,分別指樂官和諫官。
④ 青銅器上獸面紋(舊稱饕餮紋)的時代內涵是什麼(或是有什麼象徵意義)
青銅藝術,我國傳統的造型藝術。主要指商、西周、春秋和戰國時期的銅錫和銅錫鉛合金鑄造的器物。
以饕餮為突出代表的青銅器紋飾的出現,預示著階級分野的開始,貴族藉助於想像而編造出來的「禎詳」或標記,以超世間的神秘威嚇的動物形象,表示出這個初生階級對自身統治的肯定和幻想。
饕餮一詞見於《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商代至西周時常作為器物上的主題紋飾,多襯以雲雷紋。
作為一種工藝品藝術,同時全部融合了當時的政治、宗教、理念和手段,這在中國工藝品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饕餮究竟是什麼呢?至今尚未定論。從外形上來看,是一種獸面紋,是什麼獸,則有點象中國龍、麒麟等一樣,是牛、羊、虎、鹿、山魈……。它實際是原始祭祀的符號標記。含有神秘、恐怖、威嚇的象徵,突出一種無限深淵的原始力量。它可能是巫、尹、史們的傑作。 正是這種超人的歷史力量才構成了青銅藝術的獰厲的美的本質。如同給人以恐怖效果的希臘悲劇所渲染的命運感,體現著某種歷史必然性和力量而成為美的藝術。
巫、尹、史在當時是「天知道」級的大人物,因為在原始社會末期的專職變為統治者階級的宗教政治宰輔後,在宗教的外衣下,為其本階級的利益出謀劃策,通過神秘詭異的巫術,--宗教形式來提出「理想」,預卜未來,編造關於自身的幻想,把階級的統治說成是上天的旨意。
人在這里確乎毫無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這種神秘化的動物變形,它威嚇、吞食、壓制、踐踏著人的身心。但當時社會必須通過運種種血與火的兇殘、野蠻、恐怖、威力來開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進。
吃人的饕餮恰好可作為這個時代的標准符號,並在工藝品上深深地烙印。縱觀中外歷史,古代諸氏族的野蠻的神話傳說,殘暴的戰爭故事和藝術作品,包括荷馬史詩、非洲面具……盡管非常粗野,甚至獰厲可怖,卻仍然保持著巨大的美學魅力。 用感傷的態度是無法理解青銅時代的藝術。這個動輒殺戮千百俘虜、奴隸的歷史年代早成過去,但代表、體現這個時代精神的青銅藝術至今為我們所欣賞、贊嘆不絕。不正是它們體現了這種被神秘化了的客觀歷史前進的超人力量嗎?
中國的青銅饕餮也是這樣,在那看來獰厲可畏的威嚇神秘中,積淀著一股深沉的歷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只是與這種無可阻擋的巨大歷史力量相結合,才成為美--崇高的。 在宗法制時期,它們並非是審美觀賞對象,而是誠惶誠恐頂禮供獻的宗教禮器,在封建時代也有因為害怕這種獰厲的形象而銷毀它們的史實。只有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宗教觀念已經淡薄,殘酷兇狠已成陳迫的文明社會里,體現出遠古歷時前進的力量和命運的藝術,才能為人們所理解、欣賞和喜愛,才成為真正的審美對象。
⑤ 我國青銅器上動物的紋樣常見的有哪幾種
動物紋樣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很多,尤其在西周中期以前青銅裝飾以動物紋樣為主,常見有象、虎、犀、熊、鹿、牛、羊、馬、兔、鳥、蟬、蠶、龜、蛙、魚等多種,這些紋樣都有生活中的原形,稱為象生動物。象生動物紋樣除個別情況外大都裝飾在器物的口沿、提梁、耳、足等部位,似乎是裝飾中的配角,而占據主要部位的是另一類動物紋樣,這些紋樣很難確切地說是某一現實中的動物,所以稱為想像動物紋樣,主要有饕餮紋,夔紋,龍紋和鳳紋。
⑥ 商,周的象形青銅器有哪些動物形象
商代象形青銅器,多見的是象、犀、牛、羊,鴟鴞等形象的尊、益等。周代的象形器,更是多種多樣,僅酒尊一類,除多見的象的形象之外,更有虎、駒、鷹、鳧等多種不同的動物形象。
⑦ 滇族青銅器的鑒賞
貯貝器是雲南青銅文化特有的青銅容器,主要用於貯存海貝。在出土的大多數貯貝器中發現的這種海貝有黃圈,經鑒定,屬於「環紋海貝」,產於太平洋、印度洋等沿海熱帶地區,中國的海南島和西沙群島一帶也有分布。而雲南屬於內陸高原,並不產貝,只有與沿海地區進行溝通接觸,才可能獲得這些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海貝,這說明古滇國歷史時期滇民族即已經和太平洋及印度洋區域的國家和地區有了遠程貿易。古滇國的統治階級把這些海貝視為非常稀罕貴重,能證明擁有者尊貴身份的珍稀之物,為了保存這些珍稀之物,專門製造了特殊的收藏容器來收存這些寶貝,於是,代表青銅文化的貯貝器應運而生。海貝是古滇國歷史時期的交換媒介貨幣。貯貝器按形體差異,一般分為筒形貯貝器、鼓形貯貝器、不規則形貯貝器等幾類。青銅展廳展出了呈貢天子廟41號墓出土的3件貯貝器。
1、銅筒身無紋飾,器形如筒,鑼形蓋,蓋中央陰刻八角芒光體,腹較大,發掘出土時內盛海貝600枚。其形體與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提筒較為相似。提筒是沿海百葉族盛酒用的器皿,由此可知銅筒是由沿海白越族使用的提筒演變而來的,屬於早期的貯貝器。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滇族先民確系百越民族無疑。
2、五牛蓋筒:蓋上有一立牛,體形較大,蓋周圍原配有首尾相接的四牛,出土時僅存有三牛。圖身鑄有羽人競渡圖案以及水鳥紋、牛紋等紋絡。牛是古代滇族工匠最愛表現的題材,牛是財富的象徵,表現了貯貝器主人對財富的追求與渴望。3、五牛蓋貯貝器:該貯貝器束腰形,子母蓋。子蓋上焊有一立牛,母蓋周圍立有四牛,體形稍小,較為特殊的是,筒身刻有7人,高髻,跣足,衣尾著地,肩負長茅,好像滇國的武士正在操練,從著裝和武器的整齊劃一來看,當時的滇族可能已有一支具有一定規模、訓練有素的軍隊。 展出的貯貝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銅鼓形貯貝器(或疊鼓形貯貝器),它們的器蓋或器身上往往雕鑄或刻有反映古代滇族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種場景及圖像,如「戰爭場面」、「紡織場面」、「詛盟場面」、「納貢場面」、「殺人祭祀場面」等等社會生活場面。此外,還有「上倉」及「放牧」等圖像。還原、再現了當時滇族社會的真實社會面貌,古代滇族把自己沒有文字記錄的社會歷史生活形象而直觀地鑄在青銅器上,這種別具一格地記錄歷史的方式,確實是滇族的一大發明創造。因此,貯貝器不僅僅是貯藏貨貝的青銅容器,也是象徵古滇王國王族權威的國之重器。同時,貯貝器器蓋上雕鑄的某些圖像也顯現出墓葬主人生前的顯赫身份、地位或是一段榮耀的經歷。晉寧石寨山出土的戰爭場面貯貝器的復製品,表現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
雲南是銅鼓發現較多、分布也較廣的省份。銅鼓不僅是樂器,也是禮器和貴重之器,只有王室和上層社會的貴族才能擁有它。我國現存的近1400面銅鼓大致可以分為「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麻江型」等八種不同類型的銅鼓。這些不同類型銅鼓的共同特徵是:皆為銅制,平面曲腰,中空無底,側有四耳。青銅展廳展出的兩件銅鼓其一為呈貢天子廟出土,鼓面中央鑄有太陽紋,繞於太陽紋之外的主暈為四隻翔鷺(滇池地區自古多鷺的佐證),外暈有圓點紋、三角齒紋間圓點紋等。呈貢天子廟墓葬群共發掘44座墓葬,僅在墓葬群中央的最大的一座墓葬中,隨葬此一件銅鼓,並且置於槨室之內,說明銅鼓在戰國時期的珍貴,以及墓葬主人社會地位的顯赫和身份的尊貴。另一面銅鼓為市博物館徵集所得。銅鼓素麵無紋,產生時代約在春秋時期。
扣飾也為滇文化青銅器中較有特色的一類器物。其餘途主要是作為裝飾品。從形狀上看,有矩形的、圓形的、不規則形的;從鑄造工藝上可分為:鏤空、鑲嵌、浮雕等幾種;然而,無論何種工藝、何種形狀,它的背面均有一個扣勾,便於扣在人的衣物上或是其它器件上,作為裝飾。青銅展廳展出的扣飾以表現的內容來分,主要有兩類,一類以動物為題材,具有濃郁滇文化民族色彩。古代的滇池地區,氣候濕熱,水草豐美,適宜各類飛禽走獸的繁殖生長。根據有關專家統計,當時生活在滇池沿岸的40多種動物幾乎全都成為滇人描繪的對象。天子廟出土的蛙形扣飾,蛙身鏤空,目突吻尖,蛙腿有二蛇盤繞,躍躍欲跳,活靈活現,給人以強烈向前的動感。製作逼真的螺形扣飾,在螺口中鑄有兩排牙齒,扣飾似鼻,很象人面。虎口大張的虎頭形扣飾,怒目遠瞪,虎虎生威。此外,在這里展出的還有鷹頭形銅扣飾,以及晉寧石寨山出土的圓形猴邊銅扣飾、空心銅牛頭等。另一類銅扣飾,扣飾圖案和製作工藝都是反映滇人生活風俗的方方面面,如天子廟出土的殺牛祭柱場面扣飾,表現了古代滇人殺牛祭柱的一個場面,牛被牽至柱前,八人忙於拴系。滇人在每年的春播季節往往舉行剽牛祭祀活動,銅柱代表神靈,是滇人以及百越民族崇拜的神靈,房屋模型的扣飾再現了古代滇人居住的干欄式建築。屋頂上有三猴戲蛇的圖案。這種干欄式建築,屋檐兩端使用斜出的支柱,以分散和減輕屋頂的壓力,屋面坡度很高以利排水,往往上一層住人,下層豢養家畜。這件扣飾為研究滇人的建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是滇池地區出土最多的一種青銅器,達上千件之多,僅晉寧石寨山71號墓出土的各類兵器就有70多件,其中,矛皆成捆放置,最多一處放有16捆,表明了戰爭在滇社會生活中,佔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成公左傳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已成」,這也正是滇池地區墓葬中隨葬有大量青銅兵器的重要原因,青銅展區有出土的戈、矛、劍、鉞、戚、鏃、弩機、狼牙棒等各類冷兵器上百件,數量居各類青銅器之首。較有特點的兵器有:呈貢天子廟出土的雙鉞形銅戈,長銎,「援分成二鉤曲,隼嘴狀,末端鑄二鉞形刃。」從特殊的器形和繁縟的紋飾來看,實用性不強,可能是用於儀仗或出征前舉行的祭祀儀式。晉寧石寨山出土的吊人銅矛銎上飾人面,並懸吊一雙手被綁的俘虜。此件器物好象似在炫耀滇族打完勝仗後獲得的戰利品——俘虜,以人以殘酷的觸目驚心感!這些在戰爭中被俘虜的人往往成為滇族的奴隸或作為獻祭的犧牲品。此外,還有蛙形銎鉞等。
展廳中央是展出的重點,布置有晉寧石寨山71號墓復員場景。以一幅巨大的石寨山遠景燈箱圖片作背景,按照原樣,即墓口長3.9米,寬2.85米,距地表深約0.15—0.4米,向觀眾展示了1996年對石寨山71號墓進行發掘,以及墓葬下層陪葬品分布情況的復原場景。
尤其值得特別一提的是:1956年在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的「滇王金印」的復製品作為一件歷史文物的重要展品也在昆明市博物館青銅展廳展出。原件已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所收獲,展出的此件復製品按1:1的比例製作,通高2.0米,看上去很小,這是因為漢印為「方寸之印」。 在青銅展廳結束部份,展出了部份青銅生產工具、紡織工具、生活用具以及石范等。生產工具有犁、鋤、斧、削、鑿、券刃器等。紡織工具有:工字形器、卷經軸、「梭口刀」等,系呈貢天子廟41號墓出土的,為一套保存完好的腰織機部件。晉寧縣石寨山出土的紡織場面貯貝器器蓋上再現了古代滇族婦女席地而坐用腰織機織布的情形。腰織機是現代織布機的始祖,時至今日,西南一些少數民族仍在使用腰織機織布。生活用具有:孔雀形三足燈、斧、枕、鐲、魚頭杖等。石范有犁范和斧范等,系安寧、嵩明等地出土,為沉積砂岩製成,由兩片石料合為一范,展出的這些石范為研究滇池地區青銅文化,尤其是冶金、鑄造業提供了極有價值的、重要的實物資料。隨著西漢王朝與滇池地區在經濟、文化、政治上的加強,半兩錢、五厘錢以及日常的生活用具如:銅斧、銑、耳環等中原地區的青銅器物也相繼傳入了滇池地區,對滇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到西漢晚初到東漢初期,滇池地區出土的青銅器物逐漸失去了其原有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而與中原地區的青銅文化融為一體,僅有銅鼓,仍為許多少數民族傳承,保留下來。
這就是頗具古滇青銅歷史文化內涵的昆明市博物館青銅器展廳,參觀後,你肯定會被滇池沿岸及周遭的石寨山晉城青銅文化所深深地震撼!精美絕倫的晉寧石寨山青銅文化藝術,放射出歷史的光芒。當今,石寨山青銅歷史文化內涵,已形成了遠古文化旅遊聖地。
⑧ 中國古代青銅器上為什麼饕餮紋特別多
早期人類社會,動物對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則是被動的.對自然的無奈、恐懼與敬畏,使得人們期盼神力的庇護,甚至把自己想像為某種猛獸,刻畫獸身人首或人身獸首的形制、紋飾.用青銅器上更為獰厲怪異的紋飾「辟邪免災」,增強自身的安全感.《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也.」周人裝飾饕餮紋的目的是為了使人們知道貪吃必將害己,也暗含著人對猛獸恐懼萬分、痛恨不已又無能為力而詛咒它們自食其果的感情成分.這時青銅器紋飾中人形裝飾極為罕見,偶爾出現時,也僅處於被動的地位,而饕餮面形常常構成全部裝飾的中心,令人望而生畏.猙獰恐怖的紋飾是對命運的恐懼心理在器物裝飾上的投射:對異族是恐怖的化身,對本氏族則是戰勝恐懼的符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運用智慧、工具與猛獸斗爭,從偶爾取勝,逐漸相持,到掌握主動以挑戰者的姿態出現,一些猛獸雖然存在卻不再像先前那樣常出沒於人們居住的村寨、城邑.人與動物之間的搏鬥逐漸減少,甚至不是猛獸尋人殘食,而進入了人尋獸而獵的時代.反映在青銅器裝飾上,動物紋飾趨於程式化,前一時期佔主導地位的饕餮紋、夔紋數量減少、面積縮小,所表現的怪異力量遞減,逐漸失去了往日超自然的魔力.青銅器裝飾中動物紋仍然保存,已不再具有怪異的力量,或被現實動物紋、人物紋或幾何圖案替代.
⑨ 饕餮是否真的存在
饕餮是針對存在的。只不過饕餮不是現實生活中的生物,而是古代的一種凶獸。
1.古代神秘動物
饕餮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物,名叫狍鴞,古書《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
3.饕餮紋
人們常說的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被認為描繪的是饕餮的獸面。這種紋飾出現於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紋更常見於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早在二里頭夏文化的青銅器上便有。饕餮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紋更常見於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遠在二里頭夏文化的青銅器上便有出現。不過,「饕餮紋」這個名稱也並非古時就有的,而是金石學興起時,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紋面具高21.0公分,現藏於美國西雅圖圖書館。該紋飾通常以鼻樑為中線,兩側對稱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