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緩步動物門的簡介
緩步動物門是動物界的一個門,其中的代表是俗稱水熊蟲(Water Bear)的一類小型動物,主要生活在淡水的沉渣、潮濕土壤以及苔蘚植物的水膜中,少數種類生活在海水的潮間帶。有記錄的大約有750餘種,其中許多種是世界性分布的。在喜馬拉雅山脈(6000m以上)或深海(4000m以下)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蹤影。從此直至今天,人們對緩步動物在動物分類中的位置,形態學,生活方式,組織學以及其隱生性的研究興趣就有增無減。可分為異緩步綱、中緩步綱、真緩步綱。 緩步動物通常是雌雄異體。它們的性腺是次體腔的殘留物,是不成對的囊狀器官,或者是在肛門前向外開口,或者是向終腸開口。卵子並不需要事先受精就可以被排出體外。
『貳』 緩步動物門的介紹
主要生活在淡水的沉渣、潮濕土壤以及苔蘚植物的水膜中,少數種類生活在海水的潮間帶。有記錄的大約有750餘種,其中許多種是世界性分布的。在喜馬拉雅山脈(6000m 以上)或深海(4000m 以下)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蹤影。
『叄』 緩步動物有哪些它們在液氮里能活多久
緩步動物門 緩步動物門是動物界的一個門,是俗稱水熊蟲(Water Bear)的一類小型動物,主要生活在淡水的沉渣、潮濕土壤以及苔蘚植物的水膜中,少數種類生活在海水的潮間帶。有記錄的大約有750餘種,其中許多種是世界性分布的。在喜馬拉雅山脈(6000m 以上)或深海(4000m 以下)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蹤影。 特徵 緩步動物是多細胞動物。它們非常細小,大部分不超過1毫米,最小的Echiniscus parvulus初生的時候只有50微米。而最大的Macrobiotus bufelandi則只達1.4毫米。通體透明,無色,黃色,棕色,深紅色或綠色。它們的顏色主要是它們的食物賦予的。它們食入含類胡羅卜素的食物,類胡蘿卜素可以在各器官沉積。 它們由頭部,四個體節,被幾丁質構成的角質層覆蓋。四隊腳,末端有爪子,吸盤或腳趾。由長長的細胞組成的肌肉因應體節而分布。口前有兩向前突出,一個用於刺進食物,另一個則是吸收工具。前腸有很多成對腺體,薄薄的食道連接中腸。在兩個目的水熊蟲中腸和末腸之間有馬氏管,專司體內的滲透壓平衡。 神經系統的構成:咽上下神經節,其中咽下神經節和腹部四個神經節鏈式相連。體腔中的細胞負責儲存。水熊蟲沒有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 緩步動物通常是雌雄異體。它們的性腺是次體腔的殘留物,使不成對的囊狀器官,或者是在肛門前向外開口,或者是向終腸開口。卵子並不需要事先受精就可以被排出體外。 對緩步動物的研究史 「小水熊蟲」在1773年首次被一位名叫哥策的神甫描述,但並不完整。1774年和1776年義大利人考廷和斯巴蘭扎尼發現,在缺水的環境下,緩步動物能夠不脫去保護外殼而「復活」。斯巴蘭扎尼並且指出,緩步動物要渡過缺水時期,就必須慢慢的失水。而緩步動物Tardigrada這個名字,也是斯巴蘭扎尼首次給出的。 從此直至今天,人們緩步動物在動物分類中的位置,形態學,生活方式,組織學以及其隱生性的研究興趣就有增無減。 1785年米勒(O.F.Müller)對這種動物作了深入的觀察。他嘗試將緩步動物歸入動物演化樹中並且把它歸入壁虱屬。米勒所使用的學名Acarus ursellus被林奈寫到了他的《自然分類》中。1834年舒爾策發現了有名的Macrobiotus bufelandi。該名字來源於柏林醫生Hufeland,他著了一本有關長壽術(德語:Makrobiotik)的書叫《延年益壽之藝術》。相對於斯巴蘭扎尼的「復活」,舒爾策認為緩步動物在缺水後再次接觸到水時,是「蘇醒」過來了。但他的看法並不是得到很多的認同。他同時代的愛亨伯格則認為,缺水時,緩步動物能分泌一種物質,在裡面緩步動物不但能度過困難時期,而且能繁衍後代。數年後「醒過來」的只是它的後代。更有人認為那是一種自然發生(generatio spontanea)。 對緩步動物形態,系統分類和生理研究有著最深遠影響的貢獻當屬法國人Doyères所寫的書《Mémoire sur les Tardigrades》(1840-1842年)。他強調了緩步動物在慢慢失水的環境中「復活」的能力。這和當時另一種觀點相沖突,就是認為,沒有任何預防措施可以阻止完全脫水的動物的死亡。1859年巴黎生物協會最終通過一份超過100頁的鑒定形成定論,就是Doyères的意見是對的。新的問題是,在這種脫水環境中,緩步動物的新陳代謝究竟只是變慢了還是停止了。20世紀初,耶穌會神甫拉門(G.Rahm)通過緩步動物還能度過低溫(絕對零度)環境的現象認為,新陳代謝是停止了。1922年鮑曼通過對脫水隱生的形態和生理方面的研究,再次捍衛了這一觀點。 1851年Dujardin認為緩步動物是一種原本生活在海洋里的生物,這是緩步動物的分類的第一步。1907-1909年Murray在不列顛-南極探險中收集到多種緩步動物的樣本。使得緩步動物的種類在很短的時間內上升到了25種。1928年圖靈為緩步動物建立了一個新目。 但緩步動物在動物界中的位置在Doyères的著作中並沒有被提及。1851年Dujardin根據它們具有和線蟲動物相似的咽,而認為緩步動物是線蟲動物的近親。而1896年海克和1909年裡希特斯則認為它的近親應該是節肢動物。但大部分的專家卻認為應是節肢動物。1929年根據當時組織學的證據人們將它劃為節肢動物下的綱。到了1953年,人們終於可以有技術基礎去測量緩步動物正常和隱生狀態下的氧氣消耗量。1968年科學家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緩步動物的儲存細胞。1972年拉馬佐蒂的專著第二版出版,列舉了413種緩步動物。 1974年籍拉馬佐蒂75大壽之際在義大利城市帕蘭扎(Pallanza)舉行了第一屆國際緩步動物論壇。 緩步動物的分類 緩步動物門 可分為: 異緩步綱(Heterotardigrada):如水熊蟲(Water bears) 中緩步綱 (Mesotardigrada) 真緩步綱(Eutardigrada):如緩步蟲(Macrobiotus) 在惡劣環境下的緩步動物 緩步動物門 具有全部四種隱生(Cryptobiosis)性(即低濕隱生Anhydrobiosis、低溫隱生(Cryobiosis)、變滲隱生(Osmobiosis)及缺氧隱生(Anoxybiosis)),能夠在惡劣環境下停止所有新陳代謝。緩步動物也因此被認為是生命力最強的動物。在隱生的情況下,一般可以在高溫(151°C)、絕對零度(-272.8°C)、高輻射、真空或高壓的環境下生存數分鍾至數日不等。曾經有緩步動物隱生超過120年的記錄。 低濕隱生 這是最常見的隱生形式,當陸生的緩步動物生活環境開始缺水是即會發生。但當它們再次接觸到水的時候,它們能在很短時間之內重新活動。包括陸生緩步動物在內,只有它們身處水中才能存活。若果周邊液體被稀釋甚至低於體液濃度時,緩步動物就會蜷縮成桶狀。背側的甲片會層疊在一起,甲片之間的彈性角質層會收縮。進入所謂的「小桶狀態」(Cask Phase)。 進入「小桶狀態」的首要原因是缺氧。實驗中停止通風,緩步動物會收縮。但在水中肌肉的收縮狀態不能持久。所以「小桶」遇水即會重新舒展,但個體會立即進入窒息狀態(Asphyxie)。 緩步動物能渡過缺水期有前提,就是該過程是緩慢進行的而且空氣濕度不能太低。乾燥過程太快,緩步動物就沒有時間去收縮。作違背該前提的實驗,可以觀察到緩步動物緊壓在地表,很難復甦。 缺氧隱生 缺氧隱生發生於緩步動物周遭液體含氧量低於一個閥值。開始的時候緩步動物先收縮,但後來就會伸展到最大狀態,同時也是窒息狀態,而且它們已沒有能力排出進入體內的水分。一些種類能在缺氧狀態下存活五天。缺氧隱生時緩步動物的新陳代謝狀態不明。 低溫隱生 低溫就會引起低溫隱生。緩步動物能先被冷凍再經解凍而復甦,而且不會對身體造成損壞。1975年Crowe將活動狀態的Macrobiotus areolatus放到2毫升-20°C的水中。所有實驗動物立刻進入小桶狀態。在4°C的水中解凍只需要一分鍾。80%的動物成功蘇醒。 變滲隱生 變滲隱生還沒有很好的被觀察到。變滲隱生是因為環境的滲透壓升高引起的。Macrobiotus bufelandi在0.4%的鹽溶液中仍然能活動。在15%的鹽溶液中它會在9秒之內進入小桶狀態。Echiniscoides sigismundi在淡水中會窒息,但若在三天內將它重新放到海水中,它就會蘇醒過來。 胞囊 在包囊中渡過困難時期並不算是隱生的一種。 在苔蘚和乾草間生活的,特別是淡水生的種類能夠通過這種胞囊的形式渡過困難時期。在這種狀態下緩步動物會縮小成只有原來20%到50%的體積,降低新陳代謝甚至分解部分器官。該過程伴隨有三次連續的蛻皮,結束的時候,動物就會被多層角質層外殼所包繞。在這種狀態下緩步動物能存活一年。當環境改變回來,該個體能在6到48小時內脫殼而出。 胞囊的形成只會在水中發生。它遠不如小桶狀態那樣具抵抗能力,而且其水分含量也決定了其不具有抗高溫能力。
『肆』 關於緩步動物的 6 個迷人故事 這是唯一能在太空中生存的動物
緩步動物是地球和月球上最迷人的生物之一。 2019 年,以色列航天器 Beresheet 墜毀在月球上,科學家們裝載容器上的數千個脫水緩步動物(以及人類 DNA 樣本)溢出。
緩步動物處於「吞」狀態,處於休眠狀態,它們縮成一團,排出體內大部分水分,並通過隱生作用降低新陳代謝,直到它們進入更適合維持生命的環境。 它們可以這樣存活幾十年。 它們也非常耐寒,甚至可以承受最惡劣的環境,包括零度以下的溫度——
我們與領先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交談,以找出是什麼讓這些小「水熊」如此驚人。根據最新的研究,以下是我們最喜歡的關於緩步動物的六個事實。
緩步動物是一類具有八條肢體和奇怪的、類似外來微生物。 貝克大學領先的緩步動物研究員威廉米勒說,它們的數量非常豐富。 他說,數百種物種「遍布七大洲;從最高的山峰到最低的海洋,無處不在」。 「許多緩步動物生活在水中,但在陸地上,你幾乎可以在任何有苔蘚或土堆的地方找到它們。」
2007年,科學家們發現這些微小的生物可以在外太空寒冷、受輻射的真空環境中存活很長時間。一個歐洲研究小組將一組活的緩步動物放在FOTON-M3火箭的外側繞地球軌道運行了10天。當水熊返回地球時,科學家們發現68%的水熊經受住了考驗。
盡管緩步動物在太空中生存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但米勒堅持認為,沒有理由相信它們是為此而進化的,或者就像VICE紀錄片中誤導人的暗示那樣,它們來自地外。相反,緩步動物在太空生存的能力是一種奇怪的反應,它們進化來克服地球上威脅生命的問題:缺水。
在地球上最乾燥的地方可以找到陸生緩步動物。米勒說:「我在西奈沙漠的一塊岩石下收集了一些活的緩步動物,而這片沙漠在過去的25年裡沒有任何降雨記錄。」然而,從技術上講,它們是水生生物,幾乎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層薄薄的水,包括進食、交配或四處走動。沒有水,它們就像擱淺的海豚一樣活躍。
但是陸生緩步動物進化出了一種奇特的應對乾旱的方法:當它們的環境變干時,它們也會變干。緩步動物將進入一種稱為乾燥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它們會萎縮,失去身體中大約3%的水分,並將新陳代謝速度減慢到正常速度的0.01%。在這種狀態下,緩步動物什麼也不做,一直堅持到再次被水淹沒。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這種生物就會像重新浸濕的海綿一樣重新活過來,並繼續前進,就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
更令人驚訝的是緩步動物能在這種奇怪的狀態下存活十多年。根據米勒的說法,一些研究人員認為,一些緩步動物甚至可以在乾旱中生存長達一個世紀。然而,(持續補水的)緩步動物的平均壽命很少超過幾個月。
「這聽起來很奇怪,」米勒說,「盡管這些緩步動物只能存活幾周或幾個月,但它們的壽命可以延長很多很多年。」
《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雜志的一項新研究報告稱,這種適應性強的小生物與用眼睛看顏色的動物沒有相同的視蛋白(光敏、感光蛋白)。在這項研究中分析的一種緩步動物(Ramazzottius variornatus)根本沒有眼睛,但卻有活躍的視蛋白。另一種物種(Hypsibius exemplaris)確實有眼睛,但它們的視蛋白對光刺激沒有反應——這是色覺的必要特徵。從技術上講,緩步動物仍然有可能看到一些顏色,但它們看到的東西更有可能是黑色和白色的。畢竟他們的眼睛很簡單。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他們的視力是如何工作的。
在它乾燥的狀態下,緩步動物的恢復能力是荒謬的,幾乎是荒謬的。實驗室測試表明,緩步動物能承受絕對真空和巨大壓力,其承受的壓力是深海動物的五倍以上。即使溫度高達300華氏度或低至-458華氏度(剛剛高於絕對零度),也不會意味著這種生物的末日。
但是,緬因州聯合學院(Unity College)的緩步動物首席研究員艾瑪·佩里(Emma Perry)說,它恢復力的確切來源仍是個謎。「總的來說,我們對這個物種的功能知之甚少,尤其是在分子水平上。」
有線索。科學家們已經了解到,當緩步動物進入乾燥狀態時,「它會用一種叫做海藻糖的糖分子取代一些細胞內容物,」佩里說。
研究人員認為,海藻糖分子不僅可以取代水,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從物理上限制生物的剩餘水分子,防止它們在面臨高溫和低溫時迅速膨脹。這很重要,因為膨脹的水分子(就像你凍傷時發生的情況)可能意味著大多數動物的細胞立即死亡。
太空是致命的,這不僅僅是因為真空。在我們的保護大氣層之外,有由遙遠的超新星、太陽和其他來源造成的致命輻射。太空輻射以有害帶電粒子的形式存在,這些粒子可以嵌入動物體內,撕裂分子和破壞DNA的速度超過修復速度。
但在這里,緩步動物似乎也奇怪地為太空生活做好了准備。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太空輻射實驗室主任彼得·圭達的說法,宇航員(以及太空中的緩步動物)最擔心的輻射是一組被稱為活性氧的分子。電離輻射進入人體,穿透含有氧的任性分子。簡單地說,那些剛被輻射的分子就會在身體里噴涌而出,造成各種傷害。
緩步動物在它們乾燥的狀態下,會產生異常數量的抗氧化劑(是的,這些抗氧化劑實際上存在於 健康 食品之外),它們能有效地中和那些四處游盪的邪惡活性氧物種。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於這種天賦,緩步動物被發現能夠承受更高劑量的輻射,而且比研究人員原本認為的要成功得多。
緩步動物進化到能在高輻射劑量下生存的原因也是個謎。然而,米勒指出了一個主要的理論:也許緩步動物的進化是為了被風吹走,並在地球的大氣層中生存下來——這不僅可以解釋它們的堅韌不拔,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它們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
根據2020年1月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也許有一件事緩步動物不太擅長處理:長時間的高溫。研究表明,這種基於溫度的「阿基里斯之踵」也會延伸到緩步動物處於保護性桶狀態的時候。
研究人員對緩步動物Ramazzottius雜色緩步動物(Ramazzottius雜色緩步動物的一種)進行了研究,發現近50%的緩步動物暴露在181華氏度的環境中一個小時後死亡。活躍的緩步動物——也就是那些沒有處於「桶」狀態的動物——境遇更糟。
這些溫度實驗表明,在給定的時間內,大多數緩步動物都能適應劇烈的溫度波動:與那些有整整24小時適應高溫的動物相比,有一小時適應高溫的緩步動物面臨更高的死亡率。
緩步動物專家盧卡茲·卡茲莫科在接受《衛報》采訪時表示:「緩步動物能夠承受與小行星撞擊地球時產生的壓力相當的壓力,所以像這樣的一次小碰撞對它們來說無足輕重。」
這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呢?如果人類能像緩步動物那樣復制隱生物,我們的壽命將比平均預期壽命長得多。根據卡茲莫克的說法,當緩步動物進入桶狀狀態時,它不會衰老。它在一個月大的時候就會進入休眠狀態,幾年後醒來時,生理上還是原來的年齡。
卡茲莫科說:「如果我們計劃到不同的星球去執行任務,也許將來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因為我們到達那裡時需要年輕。」
6有些緩步動物產有尖刺的卵
這種永遠神秘的、類似外星人的生物又給科學家們帶來了另一個難題:一種新發現的能產下帶刺卵的緩步動物是怎麼回事?
在2020年6月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篇論文中,科學家們揭示,這一新物種卵形Dactylobiotus ovimutans展示了「一系列蛋殼形態」,盡管「該種群是在受控的實驗室條件下培養的」。
研究人員認為,一種「表觀遺傳因素」可能導致了D. ovimutans蛋上出現的一系列形狀和特徵。但謎題依然存在:為什麼D. ovimutans在後代身上轉向表觀遺傳學(對生物體的DNA序列沒有影響的基因激活/去激活)?
『伍』 緩步類動物的分類
緩步動物門 可分為:
異緩步綱(Heterotardigrada):如水熊蟲(Water bears)
中緩步綱 (Mesotardigrada)
真緩步綱(Eutardigrada):如緩步蟲(Macrobiotus)
在惡劣環境下的緩步動物
緩步動物門 具有全部四種隱生(Cryptobiosis)性(即低濕隱生Anhydrobiosis、低溫隱生(Cryobiosis)、變滲隱生(Osmobiosis)及缺氧隱生(Anoxybiosis)),能夠在惡劣環境下停止所有新陳代謝。緩步動物也因此被認為是生命力最強的動物。在隱生的情況下,一般可以在高溫(151°C)、絕對零度(-272.8°C)、高輻射、真空或高壓的環境下生存數分鍾至數日不等。曾經有緩步動物隱生超過120年的記錄。 這是最常見的隱生形式,當陸生的緩步動物生活環境開始缺水時即會發生。但當它們再次接觸到水的時候,它們能在很短時間之內重新活動。包括陸生緩步動物在內,只有它們身處水中才能存活。若果周邊液體被稀釋甚至低於體液濃度時,緩步動物就會蜷縮成桶狀。背側的甲片會層疊在一起,甲片之間的彈性角質層會收縮。進入所謂的「小桶狀態」(Cask Phase)。
進入「小桶狀態」的首要原因是缺氧。實驗中停止通風,緩步動物會收縮。但在水中肌肉的收縮狀態不能持久。所以「小桶」遇水即會重新舒展,但個體會立即進入窒息狀態(Asphyxie)。
緩步動物能渡過缺水期有前提,就是該過程是緩慢進行的而且空氣濕度不能太低。乾燥過程太快,緩步動物就沒有時間去收縮。作違背該前提的實驗,可以觀察到緩步動物緊壓在地表,很難復甦。 在包囊中渡過困難時期並不算是隱生的一種。
在苔蘚和乾草間生活的,特別是淡水生的種類能夠通過這種胞囊的形式渡過困難時期。在這種狀態下緩步動物會縮小成只有原來20%到50%的體積,降低新陳代謝甚至分解部分器官。該過程伴隨有三次連續的蛻皮,結束的時候,動物就會被多層角質層外殼所包繞。在這種狀態下緩步動物能存活一年。當環境改變回來,該個體能在6到48小時內脫殼而出。
胞囊的形成只會在水中發生。它遠不如小桶狀態那樣具抵抗能力,而且其水分含量也決定了其不具有抗高溫能力。
歐洲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可以在太空真空環境中生存的動物——緩步類,也被稱作水熊。不僅僅是太空,它們中的一部分還可以同時在真空和太陽輻射條件下生存,這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種可以在雙重嚴酷條件下存活的動物。
德國科隆-波爾茲宇宙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參加本次研究的天體生物學家之一彼得拉·雷特貝格說,「我們發現,這兩種緩步類動物在太空環境中都生活得很好,和在地面上沒有多大區別。但是遭受太空環境和太陽輻射雙重考驗後的樣本,存活率很低。」 實際上,當最終被放回水中的時候,暴露在太空環境和太陽輻射雙重考驗下的緩步類動物只有10%存活了下來,並且,所有的幼蟲都沒有孵化出來。但是,榮松說,「盡管如此,這也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種在雙重暴露下,仍然有樣本存活的動物。」雷特貝格推測,可能是緩步類動物的外層,即皮層,可以幫助它們抵禦太陽輻射。 00------------00
緩步類動物(水熊)圖
『陸』 緩步動物的分類
綱* 異緩步綱(Heterotardigrada)如水熊蟲(Water bears)
* 中緩步綱(Mesotardigrada)
* 真緩步綱(Eutardigrada) 如緩步蟲(Macrobiotus)
『柒』 水熊蟲生活在什麼地方
水熊是緩步動物的俗稱,主要生活在淡水的沉渣、潮濕土壤以及苔蘚植物的水膜中,少數種類生活在海水的潮間帶,絕大多數陸生,有些淡水生,極少數種類海生。
『捌』 顯微鏡觀察水熊蟲,它們居然是步行走路的!這個發現背後意義重大
地球上的生命,或許就是宇宙中最大的奇跡,目前人類的可觀測宇宙直徑是900億光年左右,光看數字你可能會覺得有些空洞,實際上一個直徑900億光年左右的球形空間遠比你想像的要巨大,我們的銀河系中大約有2000億顆恆星,而銀河系的直徑在20萬光年左右,900億光年的宇宙中,又會存在多少恆星呢?
每一個恆星系都是獨特的,在如此龐大的基數下,宇宙中可能存在其他的生命行星,不過目前人類還沒有找到外星文明存在的證據,我們甚至也沒有找到百分百可以確定生命存在的行星,只找到了和地球環境比較相似的行星。
關於生命的誕生和演化,還存在很多現在無法解決的難題,比如說我們無法解釋最初的生命是怎麼誕生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地球的 歷史 上發生了多次「生物滅絕」事件,其中五次最嚴重的被稱為「生物大滅絕」或者叫「大死亡事件」,每一次生物大滅絕都導致了至少半數以上的物種永遠消失,永久性地改變了地球生物的演化,比如說如果不是6500萬年前的生物大滅絕,我的祖先哺乳動物可能就無法脫引而出,人類也不會出現。
為什麼每一次大量的物種滅絕,地球的生態系統仍然可以緩慢的恢復呢?這其實是一個誤區,我們總認為進化得越復雜的生物越「高等」,其實越是身體結構復雜的生物,對環境的要求就越高,相反結構簡單的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更強,同時一些微生物甚至可以在十分極端的環境中生存,正常的環境反而不適合它們居住。這些微生物可能才是地球真正的主人,同時不論再多的物種滅絕,只要這些微生物存在,地球就能再次繁榮昌盛。
我們常說的「水熊蟲」就是一種很有代表性的生物,這種神奇的多細胞生物體型十分微小,大部分的體型都在1毫米左右,水熊其實是「緩步動物」的俗稱,這些微小的生物主要生活在潮濕的地區,但是它們對惡劣環境表現出了極強的適應性,從北極到熱帶地區,從溫泉到還有深處,甚至在喜馬拉雅山脈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身影,更為神奇的是,科學家甚至還發現水熊蟲可以在真空的狀態下生存。
肉眼無法看到水熊蟲,需要藉助工具才能對它們進行觀察,水熊蟲還可以被叫作緩步生物,這是因為水熊蟲擁有十分獨特的身體結構,大部分微生物都是沒有腿的,而水熊蟲擁有四對附肢和四對腿,這讓水熊蟲可以緩慢的爬行,因此才得到了「緩步動物」的稱呼,用顯微鏡觀察水熊蟲就可以發現,這些神奇的動物居然是在用腿行走,就像是在緩慢的走路,這個發現可以說影響很大。
水熊蟲的活動方式和昆蟲十分類似,這可能是因為水熊蟲和昆蟲在演化的道路上有一定的關系,也有可能只是一個巧合,是一次典型的「趨同進化」,在大自然中有很多相似的例子,很多血緣關系很遠的物種進化出了類似的特徵,這代表演化的方向雖然千差萬別,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殊途同歸的。用顯微鏡觀察水熊蟲發現的特徵向我們揭示了地球生物的漫長演化之路,我們熟悉的一些身體結構,可能在很早很早就已經出現了。
水熊蟲至少在5億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它們主要以各種植物還有藻類以及更小的無脊椎動物為食,水熊蟲從卵中孵化出來後,直接就是成年的身體結構,隨著年齡的增長會不斷蛻皮然後增加自己的體型,這和昆蟲有很大的區別,大部分節肢動物的幼年體和成年體都有很差差別。
水熊蟲還有一種特殊能力,如果環境實在太過於惡劣,它們就會進入「隱生狀態」,這種狀態下在150度的高溫和零下200度的低溫狀態下都可以保持生機,只要環境恢復後它們就可以再次蘇醒,甚至核爆炸都殺不死水熊蟲,地球海洋最深處的壓力也壓不垮水熊蟲,如果只談生存的能力的話,水熊蟲可能就是地球最強的生物。
水熊蟲強大的適應能力,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或許這樣強大的適應能力,會成為地球生命走向其他行星的第一步,火星的環境可能十分惡劣,但是對於水熊蟲這樣具有超強大適應能力的生物來說,只要給它一些水,可能就會在火星生存很長時間,這會對未來地球生命走向太空提供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