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想知道小時候老一輩的人說的馬猴是什麼
有三種說法:
1.獼猴
民國時期著名學者章太炎著《新方言·釋動物》:「沐猴:母猴;母猴:獼猴,人謂之馬猴,皆一音之轉。」
2.在山東部分地區「馬猴」是指狼
3.有可能是傳說中一種叫「馬化」的猿類動物,或是妖怪。生活於山中,會強行擄走長相姣好的女人,卻不被人發現。
東晉干寶著《搜神記》卷十二:「蜀中西南高山之上,有物與猴相類,長七尺,能作人行,善走逐人。名曰『猳國』,一名『馬化』,或曰『玃猨』。伺道行婦女有美者,輒盜取將去,人不得知。若偶行人經過其旁,皆以長繩相引,猶顧不免。此物能別男女氣臭,故取女,男不取也。若取得人女,則為家室。其無子者,終身不得還。十年之後,形皆類之,意亦迷惑,不復思歸。若有子者,輒抱送還其家。產子皆如人形。有不養者,其母輒死。故懼怕之,無敢不養。及長,與人不異,皆以楊為姓。故今蜀中西南多諸楊,率皆是馬化之子孫也。」
(至於現實中被叫做「大馬猴」的猴科動物「山魈」,不屬於中國本土野生動物,鑒於「馬猴」一詞形成較久,故與「山魈」沒有多大關系)
Ⅱ 一年級數學馬熊貓猴子屬於什麼動物
馬熊貓猴子屬於非鳥類
猴子是靈長類,熊貓屬於熊科大熊貓屬,馬是食草。
鳥類的食性可分為食肉、食魚、食蟲和食植物等類型,還有很多居間類型和雜食類型。有些種類的食性因季節變化、食物多寡、棲息地特點以及其他條件而異。
Ⅲ 馬猴子是什麼啊,我媽說是動物
有兩種解釋 1 俗語里說的大馬猴其實就是現在非洲的藍面狒狒,在我國也叫山魈。由於它的顏面比較長,象馬一樣,所以民間又叫大馬猴。這種動物在唐代以前我國尚存,主要活動在長江以南湖南湖北和四川等地,後絕跡。現在只有在非洲中部還有少量棲息。 2 你知道「大馬猴」是什麼嗎?那可是伴隨著我們這輩兒睡覺前的「精神惡魔」、"一切鬼神的統領"。80年代的小輩不知道不稀奇,這本就有著代溝,70年代的同輩也不知道讓我有點納悶.那兒時的長輩都是拿什麼嚇唬你們的?大灰狼?豬八戒?聽不聽話啊,你?再不聽話讓大馬猴把你拎走了,你可就……」(後面部分當然是怎麼讓孩子害怕怎麼說)結果我們就都乖乖就範,該睡覺睡覺,該吃飯吃飯,當然像我這么乖的少見,讓幹嘛幹嘛,多半還是想哭哭,想鬧鬧,非要在挨上一頓臭揍才老實。呵呵~~~ 《紅樓夢》第二十八回中描寫飲酒行令的場景,粗俗的花花太歲薛蟠行酒令時道出一句「女兒愁,綉房躥出個大馬猴」,這「大馬猴」到底為何物讀者總想弄清楚。倘若望文生義以為馬猴「頭如猴,身似馬」,那豈不是造出一個怪物?《紅樓夢辭典》馬猴條釋文:「嚇唬別人時常說的一種想像中的形如猴的動物。」此種看法認為馬猴是現實中不存在的。 第二種看法認為馬猴是大個猴子,專門用來替人馴馬的。 有人講過一個故事:北京海淀區安河橋大有庄有個御馬圈胡同,據說得名於清朝時此地為養皇家御馬的馬圈,圈中之馬系從新疆、蒙古得來,均為未馴之烈馬。馴烈馬是件很危險的事,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用猴子代替人來完成這項工作,此猴便被稱為「馬猴」。講故事的人說他祖父當年管御馬圈,其時有4隻馬猴。 《紅樓夢》第十五回描寫寧國府為秦可卿出殯,鳳姐怕寶玉在郊外貪玩出閃失,回去在賈母面前不好交待,便對寶玉囑咐道:「好兄弟,你是個尊貴人,和女孩兒似的人品,別學他們猴在馬上……」於是有人以「猴在馬上」,作為猴馴馬的佐證。 暫且不談猴子馴馬,先說馬猴為何物。《冷眼觀》第八回:「聞得貴縣六安專產馬猴,究竟有多大?」說明其作者著書時六安尚以出產馬猴聞名。章炳麟《新方言·釋動物》中說:「沐猴:母猴;母猴:彌猴;今人謂之馬猴,皆一音之轉。」太炎先生是近代著名學者,在語言學方面有很大貢獻。《辭海》評價他「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左學右文)答問》,上探語源,下明流變,頗多創獲。」評價頗為准確。太炎先生明確告訴我們:馬猴即當今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獼猴。獼猴是大家很熟悉的一種猴子,好群居山林之中,喧嘩好鬧,上竄下跳的。獼猴在我國分布極廣,據《辭海》記載,產於雲、貴、川、陝、青、冀、豫、桂、粵、閩、台、浙、皖等省區,六安恰在安徽,兩書記載完全吻合。 《呂氏春秋·察傳》中有一段話說到母猴:「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與狗則遠矣。」千萬不要以為母猴是雌猴,那就大謬了。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猴》中特意說明:「母猴乃此獸名,非謂牝者。沐猴、獼猴皆語之轉、字之訛也。」段玉裁、章炳麟皆學問大家,其說法完全一致,蓋源於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方言語音有別,所以段玉裁註明「皆語之轉、字之訛」,章炳麟也說「皆一音之轉」,完全正確。 現實生活中馬與猴聯系在一起,由猴馴馬的也有,那是在馬戲團。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中孫悟空也曾被玉皇大帝封了個芝麻官弼馬溫,專門給玉帝管馬。那麼「猴在馬上」又該作何解呢?原來這是一句北京土語方言,「猴」字讀時要帶兒音,不是名詞而是動詞,表示依偎、糾纏的意思。中華書局出版陳剛先生的《北京方言詞典》有此解釋。難能可貴的是曹雪芹在二百多年前寫作的《紅樓夢》中大量使用的北京方言,至今在群眾生活中依然具有旺盛的活力。在今天辨析馬猴之時仍令人感嘆曹雪芹駕御語言文字之功力。 參考資料:網路
Ⅳ 馬狗猴屬於什麼類動物
馬是屬於奇蹄目馬科。猴的話,是三種類人猿靈長目動物的其中兩種的成員,和狗都屬於哺乳類。
Ⅳ 猴年馬月是指什麼動物生肖
猴年馬月指的是生肖中的猴。根據農歷干支,12年為一個輪回,猴年就在其中。而馬月也是12月的一個輪回。所以說猴年馬月周期為12年。
Ⅵ 馬,熊貓,老虎,猴子屬於什麼類動物
馬屬於食草類動物,熊貓屬於熊科動物,老虎屬於貓科動物,猴子屬於靈長目類動物。
Ⅶ 傳說中的馬猴是什麼啊
馬猴 靈長目猿猴亞目狹鼻組猴科的1屬,通稱馬猴。是靈長類中次於猩猩的大型猴類,體長50.8~114.2厘米,尾長38.2~71.1厘米,體重14~41千克;頭部粗長,吻部突出,耳小,眉弓突出,眼深陷,犬齒長而尖,具頰囊;體型粗壯,4肢等長,短而粗,適應於地面活動;臀部有色彩鮮艷的胼胝;毛黃、黃褐、綠褐至褐色,一般尾部毛色較深;毛粗糙,顏面部和耳上生有短毛,雄性的顏面周圍、頸部、肩部有長毛,雌性則較短。共5種,主要分布於非洲,個別種類也見於阿拉伯半島。食性為雜食。
棲息於熱帶雨林、稀樹草原、半荒漠草原和高原山地,更喜生活於這里較開闊多岩石的低山丘陵、平原或峽谷峭壁中。主要在地面活動,也爬到樹上睡覺或尋找食物。善游泳。能發出很大叫聲。白天活動,夜間棲於大樹枝或岩洞中。食物包括蠐螬、昆蟲、蠍子、鳥蛋、小型脊椎動物及植物。通常中午飲水。結群生活,每群十幾只至百餘只,也有200~300隻的大群。群體由老年健壯的雄狒率領,內有專門眺望者負責警告敵害的來臨,退卻時,首先是雌性和幼體,雄性在後面保護,發出威嚇的吼叫聲,甚至反擊,因力大而勇猛,能給來犯者造成威脅。每天的覓食活動范圍達8—30千米主要天敵是豹。無固定繁殖季節,5~6月為高峰,孕期6~7個月,每胎產1仔。野生壽命約20年。
馬猴
飲其血可以見鬼,力負千斤,笑輒上吻掩額,狀如獼猴,作人言,作鳥聲,能知人生死。
馬猴是東非大裂谷特有的靈長類動物。據動物學家介紹,「人與馬猴之間的進化差距很大。大約3000萬年以前,馬猴遵循的是與人、黑猩猩不同的進化途徑,它們沒有語言能力。過去,馬猴被認為幾乎不具有推理能力;然而,在2001年底,美國科學家在《實驗心理學》雜志上發表論文說,他們發現馬猴有完成復雜抽象推理的能力。這是人類首次發現非人類及非猿靈長類動物具有這種復雜的能力。」
馬猴屬於瀕於滅絕的珍稀動物。根據科學研究發現,由喜歡聚堆交流的雌馬猴生育和培養的孩子,其生存率特別高。
馬猴的善於交際對自己的家族或遺傳基因的興旺具體能起什麼作用仍是個謎。但有對馬猴的研究數據表明,馬猴之間的交流,有助於相互間梳理皮毛和降低心率跳動次數,即緩和心緒,而且能促使腦內物質的內啡肽(與鎮痛有關的內源性嗎啡樣物質之一)分泌加快,以消除緊張心緒。
心理學家根據以往的觀察資料還發現,當雄馬猴面對危險時,不是以同樣威嚇的方式回報對方,就是逃之夭夭,而雌馬猴面臨危險時,會向夥伴們發出求救信號。前不久,《科學》雜志也發表了有關雌馬猴這一臨危處置方式的研究成果。
自然界中的馬猴大多比較好鬥,因為對外比較團結,所以是自然界唯一敢於和獅子作戰的動物,一般3-5隻馬猴就可以搏殺一隻獅子,作風十分果敢、頑強,所以一般動物園的說明文字一般都親切地稱馬猴為:勇敢的小戰士!
古埃及人和法老都稱馬猴是太陽神的兒子,因為每天清晨都是馬猴第一時間全體迎接太陽的升起,十分的虔誠!
Ⅷ 馬猴是什麼動物
是一種猴子,哺乳動物。靈長目猿猴亞目窄鼻組猴科的 1屬。體型粗壯,體長61~81厘米,尾短粗,長5.2~7.6厘米;肩高50.8厘米。體重可達54千克。頭大而長,鼻骨兩側各有1塊骨質突起,其上有縱向排列的脊狀突起,其間為溝,外被綠色皮膚,脊間鮮紅色。雄性每側約有6條主要的溝,其紅色部分伸延到鼻骨和吻部周圍。這種色彩鮮艷的特殊圖案形似鬼怪,因而人稱山魈。有山魈和黑面山魈2種,分布於赤道非洲。黑面山魈面部為黑色,骨質突起上只有兩條溝。臀部胼胝及其周圍皮膚均為淡紫色,這是由於具有豐富的血管的緣故,興奮時,這種顏色更為明顯。
Ⅸ 猴年馬月是什麼動物生肖
猴年馬月個人認為這個所指的動物生肖應該是12生肖裡面的羊,因為在猴和馬之間隔著一個生肖就是羊
Ⅹ 馬猴是什麼動物
馬即大。馬猴就是大猴子。《爾雅·釋蟲》:蝒,馬蜩。《爾雅注》:蜩中之最大者為馬蜩。《本草綱目》:俗稱大為馬,其形象刀,故名。類似的情況,比如馬刀(蚌)、馬帚(草名)、馬陸、馬蚰、馬蛭、馬蝗、馬蟬、馬蟻。。皆從此例。一說馬猴即沐猴即獼猴。顏師古注《漢書》:沐猴即獼猴也。章炳麟 《新方言·釋動物》:沐猴,母猴;母猴,彌猴,今人謂之馬猴,皆一音之轉。不過考慮到古人的動物分類能力。我傾向於認為馬猴是「大猴」。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