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沒有實物和動物在海上怎麼生存

沒有實物和動物在海上怎麼生存

發布時間:2022-09-23 21:26:18

⑴ 海洋動物的生存本領

1、金箭毒蛙

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背部。金箭毒蛙的身長只有5厘米左右,但是它們的皮膚下面隱藏著致命的毒腺。如果其它動物直接觸碰到這個毒腺,那麼短時間內就會喪命。一些長期居住在南美洲叢林中的土著部落會在弓箭上塗上金箭毒蛙的毒液,從而中箭的毒物瞬間倒下。

2、刺豚

刺豚的身長只有20至90厘米,它們主要生活在海洋底層,獵食小魚和小蝦為食。

刺豚的身體構造非常特殊,在它腸子的下方,有一個向後擴大成帶狀的氣囊。刺豚一旦遇到天敵,立即沖向水面,張嘴吸入空氣,使氣囊中充滿氣體,或者張開小嘴吸入大量海水,使胸腹部膨大變成球狀,身上的刺也豎起來,當刺豚成為一個刺球的時候。

豎起的硬刺可以扎傷天敵或起到警告作用,其體積增大也使一些小型天敵無法下口,可助其逃離敵害。等危險過後,刺豚就把吞進去的海水和空氣再吐出來,身體又恢復原狀。但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將體內的氣體排出,也會因身體過度膨脹而死。

2、海水魚

海水魚除了從腎臟排除掉一部分鹽分外,主要還是依靠鰓組織中的「泌氯細胞」來完成排鹽任務。

海水魚體內組織的含鹽濃度比外界海水的含鹽濃度要低得多,這是由於海水中有大量鹽分,故比重高、密度大。根據滲透壓原理,海水魚魚體組織中的水分,將不斷地從鰓和體表向外滲出。為了保持體內水分平衡,海水魚便不得不吞食大量海水,以彌補體內的失水。

然而,由於大口大口地吞食海水,進入魚體內的鹽分也大大增加了,這樣,海水魚除了從腎臟排除掉一部分鹽分外,主要還是依靠鰓組織中的「泌氯細胞」來完成排鹽任務。

3、南極冰魚

南極冰魚竟能在冰點或接近冰點的水溫中生活,甚至在結凍的冰中呆上數周也不死。南極魚的體內能合成脂類的防凍液,它的防凍效率是人們在汽車散熱器中所用的亞乙基二醇的300多倍。

更為重要的是南極魚類的體內含有一種特殊的糖蛋白分子,也就是由糖和蛋白質組成的化學物質,實際上是一種生物化學的「抗凍劑」,起抗凝結的作用,即使溫度到冰點時,魚體的細胞也不會凝結。

4、招潮蟹

招潮蟹可隨著潮水的漲落安排自己的生活節奏,可謂潮退而出,潮漲而歸。除此以外,每一天,招潮蟹的體色都會隨白天黑夜的交替准確無誤的發生變化。這種極富規律的生活節奏顯然是生物鍾控制的結果,是該物種歷經億萬年的進化所得。

5、章魚

擬態章魚,自然界中頂級的偽裝高手。可以任意改變自身的顏色和形狀,模擬各種環境和其他海洋生物。擬態章魚的身體有數萬個色袋,叫作「色包」,它靠一個復雜的肌肉網路控制。色包含色素,並靠色素來表現多種色度。

通過放鬆或收縮色袋,擬態章魚僅用不到1秒就能讓自身與任何背景顏色及圖案相一致。同時,其他的肌肉還能改變章魚的皮膚構造。結合偽裝技巧,一條擬態章魚片刻間就能從一個平滑的沙海底或岩石的暗礁下「消失」。

⑵ 海上如何自救

海上旅遊遇險自救方法 我國的海洋旅遊資源豐富,近年來海洋旅遊正在我國沿海各地興起,遊客在盡情欣賞海上美景的同時,如遇到船舶發生各種險情,又該怎樣開展自救,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命的危害?

遇險時首先要調節情緒,必須要保持冷靜,千萬不可驚慌失措,要沉著應對。每艘船上都有一名船長,船長是船的總指揮,客船遇險後,要聽從船長的指揮,安全撤離。

在船的主要過道或大廳人流相對集中的地方,都標有安全出口示意圖。上船後對這些標識要注意識別其方向,遇到非常事態時迅速撤離,贏得時間進行自救。

客船上都配有救生衣和救生圈,其數量是按船的等級比例配備,救生衣平時放在座位附近,遊客上船要熟悉救生衣和救生圈的放置位置,沒有經驗的遊客還要看清救生衣的系帶圖示,繩帶必須扎緊系牢,以免在海浪中救生衣被沖走。在穿救生衣時還要看清它的前面和後面,區別救生衣前後的方法很簡單,衣前部分的填充物(如泡沫)較衣後部分的要大要多。因為這是根據科學設計,如果救生衣穿戴正確,在海浪中即使你昏迷過去,救生衣仍能保持使你的面部朝上並呈一定的角度,而不會讓你口鼻嗆水。標準的救生衣都配有救生哨,吹起急促的口哨表示你需要緊急救助。

如果遇到必須棄船跳水,而你的水性又不是很好,只能勉強保護自己而無力救助他人時,你應盡量不要從他人的面前游過,以免被沒有水性的遊客抓住不放,而耽誤你的自救,導致雙雙不幸,類似的事件在海難事故中常有發生。如果在船上不慎落水,除了保持身體懸浮於水面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引人注意,尋求救援或呼救,拍擊水面發出聲音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在水中,用一隻手臂揮舞(不能用兩手,否則會沉入水底),加大動作幅度更能引人注意,如果穿著救生衣或在救生艇上,可能備有警哨和燈光裝置,能規則地發出海上求救信號。如果手邊沒有救生衣,可用褲子製作一個簡易的漂浮口袋:綁緊褲腿,拽住褲腰兩端在水面抖動,使褲管充滿空氣,套在腰上可暫時使人保持漂浮。

劃水時為節約體力,要緩慢而有規律,如剛離開沉船,慢慢迎著風向將其避開,同時要遠離油料和廢物。

在有可能的情況下,抓緊時間登上救生筏,如果落在水中,游到橡皮筏的尾部而非兩側,先放入一條腿,然後翻身滾入。記住:不要從船上直接跳上皮筏,這樣做容易損壞皮筏。

救生筏容納的人數有限,如果人員過多,反而增加了全體人員再次落水的危險性。多數人的安全是首要的,應當首先照顧體弱年幼或身體有傷的人員進入救生筏。如果不能判斷所處方位,就不要四處亂劃,徒耗體力。

在寒冷的氣候中,蜷縮身體保持體溫,用可能的物品包裹身體,比如帆布。大家擁在一起可保持體溫,適度活動身體可保持血液流通,防止肌肉或關節僵硬。

遊客在進行自救的同時,最關鍵的是要有堅強的意志和克服困難的決心,堅強的意志加上求生的本能一定能提高你爭取自救成功的幾率。

⑶ 如果大海中沒有了魚類,大海或世界會發生什麼變化

如果現在有人很嚴肅地跟你說,50年後海洋里就沒有生命了,全部死光了!你會相信嗎?

怎麼可能呢,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二是藍色的海洋,生活在其中的動物、植物、微生物數不勝數,就說鯨魚和海龜吧,它們的壽命就不止50年。

提出這個預測的人叫馬克·庫蘭斯基,他還寫了本書叫《沒有魚的世界》,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他為什麼會這么預測?有理有據還是信口胡說?

即使長期生活在內陸的人,對海洋不太了解,多少也見過海洋魚類,比如鱈魚、金槍魚、鮭魚、箭魚、鯷魚,總吃過其中一兩種吧。

有些遺憾的是,由於過度捕撈,這些美味的魚類,正面臨著滅絕的威脅。

如果維持現有的捕撈速度,28年後,將會有一個大麻煩,那就是海洋生物缺乏多樣性了。

什麼叫生物多樣性?一個地方生物的種類越多,越生機盎然,對吧,雨林里的生命總比沙漠里多一點。

而且物種並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種動物突然減少,影響的是整個生物鏈上的動物,進而波及到整個系統中的生物。

我們拿金槍魚舉個例子。

金槍魚和海豚是一對好搭檔,為什麼呢?海豚是有名的近視眼,靠超聲波來定位和捕食,如果獵物們躲起來,藏著不動,它就不容易找到了。

金槍魚呢,在石頭縫里鑽鑽,在珊瑚叢里鑽鑽,把小魚們趕出來,趕到一起,方便海豚來享用美食。

得益的不只是海豚,海鳥們也聚集過來,趁機逮上幾條驚慌失措的小魚,一頓飯也就有了。

接著,海鳥飛回到陸地上,飽餐一頓後,吐出一些骨頭和殘渣,滿意地飛走了。附近的螃蟹啊、甲蟲啊、還有蜥蜴,順著腥味兒湊過來,這回骨頭和殘渣也不剩了。

甲蟲吃飽喝足了,走在回家路上,一個不小心,黏上了蜘蛛網,成了蜘蛛的盤中餐。

你看,一旦金槍魚滅絕,不僅海洋里的生物遭殃,遲早波及到陸地上的生物。

您可能會問,我們不是有休漁期嗎?

對於一些長得比較快的魚類來說,休漁期確實有效,它們可以趁機大量繁殖,維持種群數量。但對一些生長緩慢的魚類來說,情況就不妙了。

比如橙魚,生長在深海,它是魚類中的壽星,生長比較緩慢。

到20歲,橙魚才能繁殖,漁民們捕撈到橙魚,看起來個頭大,實際上人家還沒繁殖過,就這么撈上來的話,非常傷害人家的種群繁衍。

可惜悲劇已經發生了,人們捕撈橙魚10年之後,這個種族的數量驟然下降了九成!

實話說,捕撈還好一點兒,畢竟可以人為控制,比起這個,環境污染和全球變暖是更大的威脅。

你可能看見過類似的新聞,在沿海地區,孩子體內汞元素超標,什麼原因?

因為他們吃了太多被污染的魚類。孕婦也被警告,少吃體型比較大的魚,因為越大的魚,越容易積累有毒物質。

這還不是最危險的,海洋垃圾中,有一種叫做鉻的元素。它的用處很廣,防止鋼鐵生銹、保護汽車零部件、能把玻璃染成綠色。

可是到了海里,它更厲害了,竟然可以改變魚類的DNA!

正常的進化歷程中,DNA的改變微小且緩慢。肆意改變DNA,無疑是一場災難。任由鉻這種元素肆虐下去,用不了幾十年,很多魚類就滅絕了。

那全球變暖怎麼威脅了魚類呢?

這個容易理解,如果您養過魚就知道,魚有自己喜歡的水溫,對鹽分變化也很敏感。

全球變暖,融化了冰川,淡水增加,海水就被稀釋了。

對環境要求較高的魚類,很可能因此不捕獵、不產卵、也不交配了,結局仍然是死路一條。

所以,這個50年的期限,不是作者在故意恐嚇我們,海洋問題真的刻不容緩了。

問題這么多,那麼我們還要不要吃魚了呢?怎麼吃比較好?

魚類富含多種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當然要吃。而且減少捕撈也要理智,不是說一聲令下,都停止捕撈,問題就解決了。

有些可以捕撈,有些要少撈,有些完全不能撈,還要保護。

恐怕吃貨們都不能想像,如果餐桌上沒有魚,會變成什麼樣子。因此,為了負責任地吃魚,健康地吃魚,作者給了我們一些小建議。

首先,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大家可以到一些專業網站上查看,哪些魚類適合食用,哪些魚類面臨危機,不適合食用。

這樣,漁民們就能夠根據市場需求,避免捕撈處在威脅之中的魚類。

還有,在買海魚的時候多問一問賣魚師傅,這條魚是從哪裡來的,怎麼捕撈到的?也許他不能回答你的所有問題,但是我們問得越多,他們也會追尋答案。

有一種漁場叫可持續漁場,對環境傷害小,同時也能給人類提供各種水產品,要是我們堅持從這里購買魚蝦,那麼,這樣的漁場將會越來越多。

至於如何打造和完善一個可持續性漁場,那就是漁業專家們要努力的了。

⑷ 在野外或者海上生存需要哪些必備知識

第一篇 基本常識
第一、要有團隊精神

戶外運動時間長、地形復雜、意外隨時可能發生,成功、愉快、順利地完成戶外活動是要靠每一個人努力才能做到的。尤其在惡劣艱苦的環境中,團隊精神更加重要。 提示: 1、應該對一些事情作明確分工,如:開路、斷後、生火、扎營等 ; 2、應事先選好一個隊長,有民主也要有集中,遵守紀律,服從大局,這點很重要; 3、人數較多時要注意行進隊型,隊伍過長容易走失隊友或有人出現意外而不能及時發現 ; 4、所有裝備和給養應根據各人體力好壞及性別做科學分配背負,以便隊伍保持一致的速度 ; 5、如有人遇到嚴重的傷病,整個活動計劃必須作出應變,全體放棄或部分人帶傷員撤退 。

第二、要注意體力分配

活動剛開始時要控制好興奮情緒,容易速度過快,應掌握好行進速度。適當掌握休息時間。提示: 1、全程盡量保持勻速,掌握節奏,按計劃的休息時間休息和進食 ; 2、根據大家體力情況及時調整計劃,必要時寧可延長時間。避免 不必要的體力過分透支,要為不可預見的意外情況讓體力留有一些餘地 。

第三、要掌握線路和方向

出行前盡可能地搜集活動地區的地圖和相關資料,對各種可能性做充分了解和考慮。有等高線地圖時,可將預定線路和方向進行分析,如:需翻越幾道山、經過幾個埡口、海拔上升和下降情況。這樣有助於在行進中判定方向。 提示: 1、攜帶較准確的指北針和海拔表(有的地區很需要); 2、攜帶並保護好地圖和資料 ; 3、帶信號筆和撲克牌,以備迷路時作路標記號用 ; 4、如對穿越地區所知資料甚少、條件又較復雜時,最好請走過的人同行或找當地向導帶路 。

第四、要注意防水 在雨季或多雨地區,特別是長時間的穿越,如防水準備不充分整個活動會遇到極大的麻煩,個人安全也難保證。因此在出行前要了解活動地區氣候,並准備相應的裝備。 提示: 1、帳篷應選用三季或四季帳(高山帳防水較差,在低海拔地區謹慎使用); 2、使用背包罩或塑料布遮蓋背包,即使背包有防水功能也要如此 ; 3、在向背包內填裝物品前,用塑料袋或密封袋先包裹一下,這樣既防水也有利於物品分類 ; 4、有條件就使用防水沖鋒衣褲(waterproof、gore-tex和任何標有breathable的材料都可以),雨具最好還要准備 ; 5、登山鞋最好防水透氣,這很重要。

第五、要注意飲水問題

失水極其危險。在短途出行時,如已知補水困難就應帶足飲用水,每人每天大約需要2升。長途穿越,可在途中的溪瀑、江河、湖塘取水,但最好要取流動之水,要觀察其污染情況, 提示: 1、缺水地區飲水要按計劃分配飲用。除特殊情況外,在找到水源前絕不要把水飲盡 ; 2、野外取水後,有條件務必使水煮沸後(煮沸5分鍾)再飲用; 3、水中有大量泥沙時要使水沉澱10分鍾以上;4、螞蝗多的地區水一定要煮沸後飲用; 5、有條件可以帶過濾器和凈水葯片以替代無法使用加熱的情況;6、如在缺水地區長時間活動,應學習其他野外采水方法 。

第六、小心野外用火

出行時要攜帶一個以上火源,如:打火機、防水火柴等。有條件最好攜帶野營氣爐、氣罐。從環保的角度,如非必須,勿生篝火。在營地生火時要留意營地是否是禁火區,如非生存需要請勿違規。提示: 1、注意風向,不要把火堆放在帳篷的上風處,並與帳篷保持一定距離 ; 2、離開時用水和土石壓蓋將火徹底熄滅,並檢查是否還冒煙。

第七、安全露營 尋找安全、避風、乾燥、平整的高處扎營。要注意六大原則:一是 不可在峽谷的中央,避免山洪;二是 不可在近水之處,避免漲水;三是不可在懸崖之下,避免落石;四是不可在高凸之地,避免強風;五是 不可在獨立樹下,避免電擊;六是不可在草樹叢之中,避免蛇蟲。 提示: 1、營地附近最好有水源,取水方便 ; 2、如需生火就要考慮附近有沒有柴禾 ; 3、下雨或多雨季節,視地形情況注意在帳篷四周挖好排水溝 ; 4、風大時注意帳篷的抗風固定,確定無虞再事休息 ; 5、睡前把貴重物品、衣物、食品放入帳內(假如帳內還有空間)。

第八、切實注意保暖

許多地區(如:沙漠、山區)晝夜溫差較大,海拔上升大也會產生較大溫差(海拔上升1000M溫度下降-6度)。高山地區,失溫極其危險。高海拔地區登山或者穿越,注意出汗後和睡覺前的保暖。 提示: 1、對所到地區可能的最低溫度作好充分估計,相應准備保暖衣物和選擇合適睡袋 ; 2、當衣物被雨水或汗水打濕後,熱量散發的速度是驚人的,此時要盡快換上乾燥內衣。有條件可選用coolmax等排汗快乾麵料的內衣;3、注意避風; 4、飲用熱水;5、高寒地區則需要更專業的裝備和知識 。

—————————

第二篇 生存救助

—————————

人類在經受挫折中積累著征服自然的經驗,並在地球的每個角落幾乎都能立足。生存是維持生命的藝術。把力量弱小的個人置於充滿危險的大自然中,如果不掌握一些生存本領,怎樣抵擋突發災禍呢?

第一、一般常識

其中,精神因素是走出絕境的關鍵。現代人早已用科學手段證明精神的巨大作用,其意義不言自明。

1.不要招惹野獸 。例如,在非洲的波札那喬貝國家公園,有許多自由放養的動物。一天,有個獸醫和他的助手騎摩托車在公園林間小路追逐幼象,一直在旁邊關注事態的母象擔心幼象會遭不測,就奔過來把獸醫挑死,其助手拚命奔跑,才僥幸逃生。又如,一個縫衣匠在做衣服時,一頭象路過這里,把鼻子伸進敞開的窗戶,縫衣匠隨手用針扎象的鼻子。幾個月以後,這頭象再次來到這條街,它在噴泉邊吸滿一鼻子水,到縫衣匠窗前把這個愛捉弄動物的人澆了個渾身濕透。 我們也不能把狼、虎、豹、獅等猛獸幼崽抱回來玩耍或喂養,因為猛獸嗅覺驚人,會循味而來,進行報復。

2.掌握生存本領。 譬如,二戰期間,英國婦女朱麗婭乘坐的客機在北非熱帶叢林墜毀,朱麗婭倖免於難,當時她與大自然抗爭,幾個月後獲救。她的經驗是認真選擇食物;自製吊床在外露宿;不斷做路標,確定前進方向,或沿小溪順流而走;保存火種,用來煮食、取暖、照明、驅獸。又如,1994年7月,莉迪亞在北極死裡逃生。她的經驗是利用地圖、指南針和地形確定前進方向;把食物均勻分配,不能一次吃光;野外探險時,要帶上救生盒(像裝20支香煙的硬鐵皮煙盒大小)。

3.切勿疏忽大意。例如,法圖女探險家尼古拉·維羅多曾隻身闖叢林,赤手擒毒蛇,但在疏忽大意時也步入窘境。一天夜裡,她在澳大利亞原始森林的灌木林追蹤一條巨蜥,突然巨蜥消失在矮叢林中,她緊追而至,突然地面塌陷,被摔在落差幾米的巨石上幾乎昏厥過去,後來靠著頑強毅力才爬回幾千米遠的帳篷,但是左肋骨全部摔斷。

另外,有位植物學家曾在20世紀50年代到福建武夷山李家坡地區考察,他在攀拉時有棵碗口般粗細的大樹攔腰折斷(朽木),使他飛速地向溝底滾去,在應急時刻由於死死抓住一棵檀樹,才大難不死。

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那是1942年11月,德國海軍潛艇擊沉了「斑羅蒙」號輪船,22歲的中國船員潘某抓住船板活了下來,他爬上救生筏後發現食品,但是一個月以後消耗殆盡,便開始收集雨水,並釣魚充飢。當捉到一隻海鳥在解脫孤獨感的同時疏忽大意,忘記收集雨水,也忘記准備食品,漸漸地口渴難忍,在無奈之下吃生魚、吸魚汁,被迫飲尿,最為痛苦的是渾身長瘡!皮膚起皺、瘡痂流膿,後來一場小雨救了他,在海上漂泊133天以後獲救。

在帳篷、睡袋裡能高枕無憂嗎?不能。據報道,某地一個村民半夜從熟睡中醒來,覺得身邊有個東西,他睜眼一看不禁魂飛天外:躺在他身邊正在酣睡的是只金錢豹!他躡手躡腳地起來,拿出鐵鏈設計圈套,金錢豹醒來一動,就被鐵鏈縛住。村裡人聞訊趕來幫助他把金錢豹關在籠子里,後來在村長勸說下放歸山林。

1978年3月10日晚,日本探險家植村直在夢中被北極熊狂吠驚醒時,北極熊腳步聲離他不足10m了,他竟粗心大意沒有把步槍放在身邊,子彈也沒有上膛,抵抗是不可能了,唯一的辦法是裝死。他躺在被窩里一動不動地聽任北極熊壓壞狗食盆,咬破盛滿海豹油的塑料桶,然後靜聽腳步聲向帳篷逼近。剎那間熊掌已經按上植村直的太陽穴,他死死屏住呼吸,白熊在咆哮,用鼻子觸摸植村直的身體並猛地一掀,一隻小火爐從架子上掉下來,砸在植村直腿上但不敢吱聲,他的嘴和鼻子深埋在積雪中,憋得快喘不過氣了,時間在一秒秒地流逝……在經歷了漫長的一分鍾後,白熊才悻悻地離開帳篷,植村直慶幸自己熬過這比一年還要長的一分鍾。然而他再一次放鬆警惕,在白熊沒有離去之前「死而復活」,白熊又返回來,植村直不能恢復剛才的姿勢,他緊張得手腳顫抖,眼看白熊越走越近。然而,奇跡出現了,白熊大概己用狗食和海豹油填飽肚子,它走到帳篷前居然停下來,扯開嗓門大吼,震耳欲聾的吼叫聲震得帳篷直抖,使他心驚膽戰。在威風發足以後,白熊真的走了。

4.行前准備

——掌握旅遊信息。野外探險消耗體力很大,沒有健康的體魄,僅有一時的熱情,非但不能完成任務,而且會面臨著死亡威脅。所以,在野外探險以前以及探險過程中,一定要掌握自己健康狀態,按照有關規定進行體檢。

對於旅遊地,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好。譬如,當地人的生活習慣與特點,對外來者的態度(敵意還是友善)、民族風情與禁忌;旅遊地的基本情況(河流流向、水頭落差、險灘分布、山高與坡度、植被覆蓋、氣溫與溫差、晝夜長短、潮起潮落、風力風向等)。

——列出裝備清單。根據旅遊時間長短,准備好地圖、食物、水、葯品、衣物、應急用品、特殊裝備等。

服裝要適合時令、樣式寬松、行動靈活、容易洗滌,具有較好的吸濕透氣性;穿上布底鞋、膠底鞋或者旅遊鞋;雨具、餐具、遮陽帽、風鏡、墨鏡等。

食物要選擇餅干、方便麵等脫水食物;水果要洗凈消毒,裝入食品袋;餐具要衛生和方便,帶上有蓋的杯子、水壺、備用的食品袋等。

——制定行動計劃。計劃的制定要留有餘地。特別要考慮在目標受阻、車輛拋錨、斷水斷食、天氣異常、路況嚴峻、疾病流行等各種極端事件時的對策;列出較為寬松的探險日程與安排;與當地有關部門聯系。

——明確責任分工。這一點對於團隊探險尤其重要。要有專人負責醫務、翻譯、炊事、車輛、駕駛、裝備、向導等。

——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良好的訓練和豐富的知識會帶來自信。信心能夠幫助人們戰勝恐懼與焦慮、嚴寒與酷暑、傷病與疼痛、飢餓與勞累、厭倦與煩躁、絕望與孤獨。

5.應急用品

應急用品種類繁多,下列用品僅是其中的主要部分:

——照明與點火。例如,火柴,以防水火柴為好,但要解決體積大帶來的不便;如攜帶普通火柴,可用熔化的蠟燭油包住火柴頭,以確保安全;為節約空間,可將火柴後半截去掉。還有蠟燭,要削成條形以便擺放;牛羊脂做成的蠟燭可以在應急時食用,但要注意炎熱天氣不易貯存的問題。再有火石,即使在潮濕環境下仍可以發揮作用;微型電筒,亦可用於照明,要安裝功率大、壽命長的鋰電池。放大鏡,用於聚光生火、拔刺穿針等。β燈,用於夜間查看地圖、或垂釣。信號燈(板),攜帶紅綠迷你型閃光信號燈頭和鋼筆大小的放電體,攜帶熒光材料製成的條板等。

——生活用品。譬如,針線,用於縫補和挑刺;要准備不同型號的針,至少有一根是大號的,選擇堅韌耐磨的線並繞在針上。魚鉤和魚線,用於釣魚和捕鳥;小號魚鉤既可釣大魚又可釣小魚;而大號魚鉤只能釣大魚;釣魚線盡量長一些,以便捕鳥(但要注意不能違法)。指南針,用於辨別方向,要求刻度清晰、體積小,以液態填空型為好,沒有漏隙和氣泡,指針能自由轉動。圈套索線,用於布置陷阱或圈套等,要選用60~90cm長的精細銅線。鋸條,鋸條兩端的把手可用木質栓扣之類的東西代替,注意在鋸條外面浸油,以防生銹。刀具,如折疊刀、月牙型彎式砍刀等;睡袋,當環境潮濕時,選擇人造織物真空棉睡袋;當保持乾燥時,選擇羽絨睡袋;當然均可選擇透氣材料製成的露營袋。背包,選擇結實舒適、承重力強、不易磨損、配備構架,附有內襯、防水防漏、安裝安全拉鏈的背包,裝物時遵循急用在上、重上輕下、不要過高的原則,炊具爐子放入邊袋,食物要保證營養平衡。

——急救葯具。急救葯具包括診斷用的體溫計、血壓計;預防用品漂白粉、高錳酸鉀、酒精、碘酒、蚊香、滅害靈等;治療用品膠布、綳帶、多用鑷、止血帶;以及葯物如解熱、鎮痛、鎮靜葯,抗菌、抗敏葯,降糖、解痙葯,中樞興奮葯,清涼、解暑葯,健脾消食葯,抗風濕葯,外用葯,抗瘧疾葯等;救生箱(袋),所有急救葯具要集中於此箱,系在腰帶上;並把凝固態燃料、食品、救生包、信號盒放入鋁制飯盒內。

——交通與通信。要保證車輛狀況良好,進行特殊的改裝和加固,以便應付極端環境。配備油箱、水箱等配件和修車器械;攜帶手機、收音機或微型電視機。每天晚上要向總部匯報自己的方位、完成的工作、次日計劃安排等。每天早晨要收聽天氣預報、核對時間。當通信中斷時要立即執行應急計劃;行前力爭配備GPS全球定位系統等。

第二、水和食物

食物和水乃是生存之必需和保障。

1.野外覓水

我們知道,生命離不開水,所有的生物都依賴於水,所有的生物都會有水。沒有食物,正常人一般能存活20天左右,但是如果沒有水,連三天也活不了。尋找水源時以流動水源最為理想。下面介紹一些野外覓水的方法:

——海島覓水。在海島迎風坡一側,往往有水也有食物;還可以在岩石的洞穴里找到淡水;挖掘海岸「井」取水時,水坑要挖在潮汐標志以上的安全地帶,其深度要能使水匯集在坑底。要撇去表面水,待沉澱後用上面水,當然煮開以後會更加安全。

——植物取水。許多植物的綠色堅果,由於味酸可以迅速止渴;發黃的竹莖空節、海岸邊灌木根,以及15~20cm高的嫩植物等都有水。

——動物取水。水分佔魚體重量的50%~80%,只要每天獲取3kg魚,即可以滿足一個成年人一天對淡水的需要。其方法是把魚切成小塊,或在魚背上用刀劃出十字口子,然後,用力擠出水來;或取出大魚內臟,飲用魚內流汁。

——冷凝制水。如果在海上漂流,可以在船上撐起一個「雨篷」,這樣空氣中的水蒸氣會上升到雨篷頂部,經冷卻會變成水珠流到船底,收集起來以備應急之需;挑選健壯、枝葉濃密的嫩枝條,套上塑料袋,袋口朝上,袋的一角朝下,能收集到凝結水;或將剛砍斷的新鮮植物枝葉放在大塑料袋裡,溫度升高時會產生凝結水;在沙漠中,選擇潮濕地方可以利用太陽熱能蒸餾造水,24小時能收集50mL左右的水;海水和尿液通過蒸餾,也可以飲用。

——找水與凈化水。可以到河流上游找水;沿著鳥類的飛行方向找水;干河床下找水;河道轉彎處外側最低處找水;山腳下在植物茂盛的地方找水;在峽谷底和斜坡下尋找泉水;跟蹤人或動物足跡可以找到水(例如,蜜蜂離開蜂巢不超過6.5km,大多數昆蟲會在水源半徑90m的范圍內飛行);要凈化水,可以把水煮沸,加少許鹽,或家用漂白劑、凈化水葯片(1~2片)並搖晃均勻,在沉澱半小時以後可以飲用。

在嚴重缺水的環境下,要減少消耗、減少運動。例如,少說話,不吸煙,鼻尖相碰多人近面呼吸;不要用舌頭舔自己嘴唇,可以抹防裂油、動物油,或在嘴中含小卵石或硬幣,可以緩解渴感;或在沙地里挖一個坑藏進去,藏到齊脖子深,可以擋住熱量對人體水分的蒸發,把挖出的沙土堆在坑旁,能夠提供陰涼。

注意:在萬般無奈、口渴難忍的情況下也不能喝白酒(非洲土人稱其為「老虎奶」)。

2.野外覓食

——植物類食物。不能長期依賴單一植物作為食物來源,也不要斷定鳥類、哺乳類或昆蟲類動物食用的植物一定能被人類食用。

(1)嘗試植物:一個人一次只能嘗試一種植物。當感覺不適時用木炭灰催吐。可以切下植物聞一間,如果發現有苦杏仁味,或桃樹皮氣味則棄之;可以擠榨汁液塗在肘部與腋下之間的前上臂,如有不適也棄之;如果沒有不適,可以觸動唇、舌或咀嚼一小塊,如有任何不適同樣棄之;如無不適,可以吞咽一小塊並等待數小時,如仍然沒有不良反應,可以認定該植物安全可食。

(2)採集植物:使用潔凈的空袋子、空籃子採集淡綠色幼枝、球根、塊莖、落果等。注意不要採集帶有乳白色、乳狀汁液的植物;不要採集亮紅包植物;不要採集分裂成五瓣形的漿果;不要採集莖葉上有微小倒鉤的植物;不要採集枯黃的葉子;不要採集成熟的羊齒類植物等。

(3)確認植物:例如,溫帶地區的蒲公英、蕁麻、車前草等;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棕櫚類、野生無花果、竹類;荒漠地區的仙人掌、刺梨;極地地區的雲杉、北極柳、地衣;海岸地區的巨藻和紫菜等,可以食用。

還有些植物,譬如,喬木樹皮的內層,某些樹木的樹膠和樹脂,白樺和楓樹的樹漿,以及相某些真菌植物、沙漠植物、熱帶植物、海濱植物、海藻植物等均可以食用。

注意:有些植物是有毒的。例如,當人體皮膚與某些植物接觸時會受到刺激,引發皮疹,應該立即用清水沖洗;不要誤食某些有毒植物,如果把奪命草認作野百合或野洋蔥就麻煩了。

——動物類食物。所有動物都可能成為潛在的食物來源。有些動物(如昆蟲)在捕捉時幾乎不需在什麼技巧,但多數動物必須通過布置陷阱,或狩獵才能得到。因此,應該掌握一些動物特徵和生活習性、捕捉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但是不要濫殺無辜。

味道鮮美、肉量充足的是成年雌性動物。動物越年幼,瘦肉越多;動物越年老,脂肪越多,肉質越粗糙。

(1)掌握規律:多數哺乳動物在早晚活動,白天只有猛獸烈禽奔走,大型草食性動物整天覓食,小型動物頻繁進食、活動,人們可以設置陷阱捕捉獵物。

(2)動物蹤跡:清晨,要留心觀察地面上的動物蹤跡。如果露水或蜘蛛網被碰掉或破壞,說明動物離去的時間在幾小時之內;有些動物(比如兔子)活動半徑不大,如果發現足跡,表明它們就在附近;有些動物會在灌木叢中打開通道,通道大小表明它的體型大小。

(3)啃食信號:例如,鹿類動物在夏季啃過的樹皮成長條形,在冬季啃過的樹皮有垂直牙痕或疤痕;兔類動物啃過的樹皮,其邊痕較為光滑;羊類啃食樹皮,留下歪斜的牙痕;嚙齒類動物啃咬痕跡多位於樹莖底部;如果發現地面上有散落的樹木屑,樹上可能有松鼠穴,但同時又發現有堅果或松子散落樹下,表明可能是鳥類乾的;在地面上一堆空果殼附近,可能有嚙齒類動物的地洞。

(4)排泄物:哺乳類動物的糞便有強烈遺臭;植食類動物(牛、鹿、兔)糞便略圓如馬糞狀,此類鳥糞體積較小,新鮮鳥糞為液態;肉食類動物(獵、狐狸)糞便為長條形,此類鳥糞為丸狀,會有未完全消化的小動物殘渣;鬆散的鳥糞表明在一定范圍有水源;地面上鳥糞富集,表明周圍會有鳥巢。

(5)掘出的土堆:例如,野*會翻拱大塊地面;較大動物經過,估計會有明顯潮濕碎土,松鼠掏挖植物根莖會留下地表小面積扒痕等。

(6)陷阱設置:(見《生存手冊》略)。

3.海上覓食

在海上,人們比較容易獲得的食物是魚,但是不要冒險。

——捕魚。方法一是釣魚。把魚線拴在船尾,讓船拖著等魚上鉤。漂流者一般找不到真正的魚餌,就用碎布條做成假魚餌,騙魚上鉤,如果發現釣線突然綳直,或和船構成直角,說明魚已上鉤。如果釣上一條大魚,當它被拉進船時應猛撲上去,把它抱住壓在身下,並在最短時間給它致命一擊。方法二是叉魚,這種捕魚技術要經過專門訓練。

——捕海龜。海龜對聲音很敏感,力大無比。應該做一個有活扣的套索,套住龜的頭部。萬一沒有套索,就眾人配合抓龜鰭,不要抓龜的頭部。

——捕鳥。方法一是徒手捕捉,這要眼明手快;方法二是用竹竿擊斷鳥的翅膀;方法三是用長桿打鳥(輕輕擺動竹竿,吸引鳥使它飛得又低又近,然後猛擊)。

——孤島求生。當潮水退去以後,在海灘薄沙層下可以尋找牡蠣和蛤;夜晚用死魚作餌拴在繩子上,繫上一個墜,拋進水中,當感到拉起來吃力時要盡快拉回來,抓住龍蝦和螃蟹後要將其打昏,不要抓鋒利的鉗子,在煮沸15分鍾後即可食用;多數貝類可以生吃,但是煮後食用更加安全一些;在沙灘上沿著兩行平行的龜跡可以找到海龜蛋;抓海龜時將其背朝下翻過來,用刀或棍把龜肉撬出來,除去硬殼、內臟,煮熟或烤熟後就可食用;在岩石和熱帶礁石上可以找到海參,其體內五塊長條形白肉可以剝下來煮食;尋找海水進過的岩洞和岩石,上面有被太陽曬乾的鹽,將其溶解再過濾,即可食用。

4.沙漠覓食

把多餘的獸肉切成厚2cm、寬數厘米,掛在陽光下曬2~3天,直到完全乾透,可以長期保存;或將肉切成片並擦乾,用乾熱的沙子埋上,不用鹽,亦可長期保存;或在慢火堆上搭建一個架子,上面放上肉片進行薰烤。

注意:不要食用顯示出病態的哺乳動物,不要食用動物肝臟等。

第三、野外居住

1.搭建庇身所

睡眠和休息是人類基本的生理需求。在沒有帳篷等設施的情況下,在野外就要搭建庇身所。庇身所可以遮擋陽光、防風避雨,保持一定室溫。如果山風使得庇身之地不安全,可以沿著同一條等高線尋找,亦可尋找天然凹坑,四周加高、加固。

——地點選擇。譬如,選擇背風防雨,離水源較近處;附近有林木、空曠平坦、乾燥有依傍、無太多石塊處;山洪無法淹沒處;遠離蜂巢和死樹、孤零獨處的高大喬木、野獸奔走的路徑、谷底和山洞處;有人類活動的地方等。

不得在禁止煙火的地區野炊和野營;點燃篝火時,要搭築臨時火牆,防止火勢蔓延;野炊後要將火徹底熄滅;要准備防身用品,夜間要輪流值班,防止野獸侵襲和其他突發災禍,確保安全。 要遵守國家對珍禽異木保護的法律法規,注意消防安全。

——臨時庇身所。臨時庇身所的搭建要因地制宜,利用天然地形(比如凹坑,把坑頂遮蔽上下)、地物(例如折斷的樹枝、倒地的樹干、石塊等)。

(1)圓錐形帳篷:將多根圓桿一端綁在一起,形成圓錐頂點,另一端斜插入地,用雨披、地膜、塑料布、帆布等覆蓋。

(2)屋頂形帳篷:把繩子栓在兩棵樹之間,將雨布搭在繩子上,張開後底邊用石頭壓住。

(3)一面坡帳篷:把雨布一頭固定在斷牆或棱坎上,另一頭固定在地面。

(4)叢林遮棚:在熱帶叢林地帶,選擇便於排水的高地搭建。要「先撐棚架後蓋頂,圍牆鋪床同時行,最後挖出排水溝,鏟除雜草把地平」。在潮濕和野獸出沒的地方,可以搭建在樹上 。吊床兩端拴在樹上,上面拉一根繩子,搭上雨布,四角用繩子系牢,形成防水帳篷。

2.組建營地

野外探險應當成立組織,委任或者選舉某人負責,或採用負責人輪換制度,並明確分工,進行木柴收集、供水、做飯、捕獵、值勤、通信等,不論發生任何突發災禍,都要保持高昂的士氣。

——營地衛生。營地要遠離垃圾和廁所,垃圾盡量用火焚毀或掩埋,防止飲用水污染。

——營地布置。建立固定用水點(比如河流上游),收集飲用水。洗浴、洗衣到河流下游;廁所和垃圾坑要建在營地下坡、下風向處;禁止隨地便溺、亂倒垃圾;重新修建廁所時要將舊廁所掩埋。

——營地設備。要有床鋪、梯子、滑車、雨披、護目鏡、繩索等。

——打結技巧。野外探險總會使用繩子打結。我們要鍛煉自己,在黑暗和惡劣條件下能自如打結,自如開結。譬如,單編結、雙編結、單套環(救生扣)、攀踏結、死瓶扣、活瓶扣、扁擔扣、牽牛扣、載人扣、貓耳扣、索環扣;套索索眼結、索結、索針結、丁香結、圓材結、速解結等。

第四、野外定向以及預測天氣

1996年6月,探險家余純順在徒步穿越羅布泊一天以後,因迷路在湖心遇難。萬一沒有羅盤,在野外如何判定方向呢?

1、利用自然特徵定向

——利用太陽定向。眾所周知,太陽由東向西移動,而影子則由西向東移動。例如,早晨6時,太陽從東方升起,一切物體的陰影都倒向西方;到中午12時,太陽位於正南,影子便指向北方;到下午6時,太陽到正西,影子則指向東方。因此,可以根據太陽和物體的陰影,粗劣判定方向。

(1)太陽-標桿。利用太陽定向時,標桿可以發揮作用。找一根又高又細的標桿,使它與地面垂直放置,把一塊石頭放在標桿影子的頂點A處,至少過10分鍾以後,標桿影子的頂點移到B處時再放一塊石頭,那麼,A,B兩點連線就是東西方向,與其垂直的方向就是南北方向,向太陽的一端是南方,相反方向是北方。

(2)太陽-手錶。利用太陽定向時,手錶同樣可以發揮作用。早晨6時太陽在東方,將手錶的時針指向太陽,此時表盤上的「12」便指向西方;如果「3

⑸ 在海上我們去哪裡找水呢假如我們被困在海島上,淡水不夠喝了,又沒

1.野外覓水

我們知道,生命離不開水,所有的生物都依賴於水,所有的生物都會有水。沒有食物,正常人一般能存活20天左右,但是如果沒有水,連三天也活不了。尋找水源時以流動水源最為理想。下面介紹一些野外覓水的方法:

——海島覓水。在海島迎風坡一側,往往有水也有食物;還可以在岩石的洞穴里找到淡水;挖掘海岸「井」取水時,水坑要挖在潮汐標志以上的安全地帶,其深度要能使水匯集在坑底。要撇去表面水,待沉澱後用上面水,當然煮開以後會更加安全。

——植物取水。許多植物的綠色堅果,由於味酸可以迅速止渴;發黃的竹莖空節、海岸邊灌木根,以及15~20cm高的嫩植物等都有水。

——動物取水。水分佔魚體重量的50%~80%,只要每天獲取3kg魚,即可以滿足一個成年人一天對淡水的需要。其方法是把魚切成小塊,或在魚背上用刀劃出十字口子,然後,用力擠出水來;或取出大魚內臟,飲用魚內流汁。

——冷凝制水。如果在海上漂流,可以在船上撐起一個「雨篷」,這樣空氣中的水蒸氣會上升到雨篷頂部,經冷卻會變成水珠流到船底,收集起來以備應急之需;挑選健壯、枝葉濃密的嫩枝條,套上塑料袋,袋口朝上,袋的一角朝下,能收集到凝結水;或將剛砍斷的新鮮植物枝葉放在大塑料袋裡,溫度升高時會產生凝結水;在沙漠中,選擇潮濕地方可以利用太陽熱能蒸餾造水,24小時能收集50mL左右的水;海水和尿液通過蒸餾,也可以飲用。

——找水與凈化水。可以到河流上游找水;沿著鳥類的飛行方向找水;干河床下找水;河道轉彎處外側最低處找水;山腳下在植物茂盛的地方找水;在峽谷底和斜坡下尋找泉水;跟蹤人或動物足跡可以找到水(例如,蜜蜂離開蜂巢不超過6.5km,大多數昆蟲會在水源半徑90m的范圍內飛行);要凈化水,可以把水煮沸,加少許鹽,或家用漂白劑、凈化水葯片(1~2片)並搖晃均勻,在沉澱半小時以後可以飲用。

在嚴重缺水的環境下,要減少消耗、減少運動。例如,少說話,不吸煙,鼻尖相碰多人近面呼吸;不要用舌頭舔自己嘴唇,可以抹防裂油、動物油,或在嘴中含小卵石或硬幣,可以緩解渴感;或在沙地里挖一個坑藏進去,藏到齊脖子深,可以擋住熱量對人體水分的蒸發,把挖出的沙土堆在坑旁,能夠提供陰涼。

注意:在萬般無奈、口渴難忍的情況下也不能喝白酒(非洲土人稱其為「老虎奶」)。

⑹ 如果大海里沒有魚類也沒有任何動物,那麼大海的水會怎麼樣會發臭嗎

那更不會發臭了。發臭是因為厭氧細菌大量繁殖,產生二氧化硫或者硫化氫之類氣體所致。大海中如果沒有動物,那就代表水中含氧量更高,並不利於厭氧菌生存。請注意動物在生態系統中多是消費者,消費者於生態系統不見得是必須的(只需要生產者和分解者即可完成能量轉移)動物的存在僅僅是令能量轉移的速度迅速增加而已。而事實上,地球上出現現代我們認識的動物,也就6.4億年而已。而最早的植物,是26億年左右,中間接近20億年你可以認為海洋里只有植物和微生物分解者,沒有動物。

⑺ 海洋生物是怎樣生存的

由於海洋環境要比陸地上復雜得多,因此,一般的海洋生物要比陸地生物的繁殖力強,它們的求偶、繁殖和生殖方式,都非常巧妙。即使是這樣,在眾多的海洋生物群落中,也只有少數強壯的才在適應了其生存環境之後存活下來。

普通鳥蛤

這是因為,在海洋里,由於光線、壓力、鹽度、海流、潮汐、波浪、營養鹽以及地質等條件的不同,形成了千差萬別的生存環境。在各種環境中,不管是什麼樣的生物,只要它活下來,即對周圍環境產生了驚人的適應能力。當然,這種適應能力不是無限的。當環境由於外來因素發生突然變化時,超過其生理允許限度,這些生物不逃亡,便會死亡。從另一個方面看,在眾多的海洋生物群體之間,也有一個相互間適應的生存需要。這種互為依存的生存需要,是在食物鏈關系下產生的。這種關系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和進化過程,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結構,保持著生態平衡狀態。在不同的海洋環境中,有著完全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例如,在潮間帶有由各種生物組成的潮間帶生態系統。這一個個生態系在它們適應了自身的生活環境之後組織起來,這就是整個海洋的生態系。

深海魚類

海水的性質決定了海洋生物的豐盛與否和特點,而它在海洋中的每個角落是不一樣的,其水平變化要比垂直變化速度快得多。這一特點決定了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的生活環境。海水在陽光的直射下,很快吸收了太陽輻射的光和熱。由於海水中含有各種懸浮物質和浮游植物,陽光在開闊的海洋中輻射入海水的深度大於數百米,而在混濁的沿岸水域中,輻射深度只有數十米,在光層下面一直到數千米的海底則是漆黑的一片。海水溫度也是隨著深度的增加而變低的。

生物的形態、習性和顏色隨深度而變化是很明顯的,所以,每一水層中的生物有共同的特性。在表層的水層里,有食肉的藍色甲殼綱動物、軟體動物和管水母;往下是弱光層,顏色發紅和發黑的動物取代了透明的無脊椎動物;再往下,是漆黑的深海區,它的光線來自底棲魚類如魷魚、燈籠魚的發光器官。從大陸架到大陸坡直到深海底,生物也是隨深度變化而變化。在泥質海底上以掘穴動物為主,而在深海軟泥海底則以魚、甲殼綱動物和海參為主。對於那些從海水中吸吮懸浮物質為生的魚類來說,其數量與深度成反比;而對於那些從海底沉積物中覓食為生的魚來說,則能生活在很深的海底。

海底魚類

光照生物光照生物是指那些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海洋生物,其中主要包括浮游藻類和底棲藻類。滸苔是一種底棲藻類,藻體草綠色,是一種世界性的溫帶性海藻。滸苔生長在中潮代的灘塗或岩石上,生長盛期是1月至次年4月。

深海魚類深海生物深海里有沒有生物?大約在100年前,英國科學家愛德華·福爾白斯作了一個肯定的結論:在海洋500米以下的水域中,沒有生物。然而,19世紀50年代,他的結論被否定了。人們在鋪設海底電纜時,發現在大約2,000米深的海底,生活著各種不同的生物。深海里有沒有植物呢?我們知道,海水的壓力是十分大的,一個成人在4,000米深的海底所受的壓力,大約相當於20個火車頭壓在身上。有人研究過,深海區的溫度終年不變,一般都在0℃左右,而且水中氧氣很少,在一片黑暗的海底,太陽光的強度早已不能維持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在深海里,植物無法生存。

那麼深居海底的海洋動物有多少?回答是不計其數。為了適應既無亮光、又缺少食物的海底環境,深海魚類

有的眼睛大而突出,有的眼睛已退化,一般嘴都很大,而且都長得奇形怪狀。

寒帶企鵝

珊瑚魚

寒帶生物企鵝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寒帶生物,也是地球上比較特別的鳥類。它們不能振翼高飛,卻能在汪洋大海中遨遊、浴水和覓食。在人們的心目中,企鵝似乎只是生活在那一望無際、滿目炫白的南極冰原上,是南極特有的產物。事實上隨著寒流向北分布,企鵝的蹤跡在大洋洲(澳洲)可到達南緯38°,在非洲到達南緯17°,個別種類甚至一直延伸到南美洲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

熱帶生物在熱帶水域生活著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世界著名的大堡礁生物群落。大堡礁是由珊瑚構成的生物群體,也是世界四大高生產力生態區域之一。在珊瑚礁生態區還生活著顏色漂亮的珊瑚魚類,構成了多姿多彩的水下世界。

潮間帶海洋生物屬於海洋生物中的一類,是根據它們生存空間的特殊位置——潮間帶而命名的。此類動、植物組合品種甚多,這里主要介紹貽貝、紅海葵、沙蠍、普通鳥蛤和劍蛭等。它們雖然各不相同,但都有其相似的特點和生活習性。

紅海葵

貽貝大的群體密集生活在岩石表面,成層狀或席狀,足部附近的腺體分泌絲狀黏液,黏液絲附著在岩石上並迅速硬化,便於固定在棲息地。

紅海葵生活在濱岸的許多海葵中的一種,有些在岩石上生活,其他適應在沙穴中生活,退潮時,觸手縮回體內。

鳥蛤

沙蠋最常見的一類蠕蟲,生活於彎曲的管狀潛穴內,以攝取沙中有機質微粒為食。

普通鳥蛤適應在泥沙中生活,以肌肉狀的足潛入沙中,將兩個攝食吸管留在表面上,水由下面的吸管吸入,濾食後,由上面的吸管排出。

⑻ 3種方法來在荒島上生存

方法1

尋找食物和水



3、自己造一個木筏離開荒島。這應該是最後的選擇,實在沒辦法了才可以這么做,因為你在海上會遇到許多問題,包括脫水、飢餓或各種自然環境威脅。你可以將打撈到的木筏修復後再使用,也可以用打撈到的東西或者用荒島上的木材造一個。在網上搜索造木筏的詳細做法。

小提示

你擱淺的地方可能不符合上面描述的情況。想要生存,就得適應環境,隨機應變。
閱讀全文

與沒有實物和動物在海上怎麼生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