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是什麼意思
「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意思是敢於去做天下人都不認可的事情。
「冒天下之大不韙」意指公然去做天下人認為是最大的錯事(不韙:不是,錯誤)。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賓語,也作定語;一般帶貶義。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造句:
1、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侵略弱小國家,我們就反對誰。
2、他們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放肆地推行種族歧視政策。
3、那些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者將會面臨處罰甚至鞭笞的酷刑。
4、因為任何人,只要頭腦正常,難道會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甘心被十手所指,干出這樣的事來?
② 成語故事:冒天下之大不韙
成語故事:冒天下之大不韙
【成語故事】公元前712年,同為周宗室姬姓的鄭國與息國因為一些小事發生了矛盾,勢力弱小的息國很不冷靜,竟派兵攻打強大的鄭國,結果大敗被實力強大的楚國漁翁得利給滅掉。人們分析息國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貿然出兵而導致滅亡。
【典故】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左傳·隱公十一年》
【釋義】冒:冒犯;不韙:不是,錯誤。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認為不對的事情。指不顧輿論的遣責而去干壞事。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做最大錯誤的事情
【相近詞】冒大不韙
③ 冒天下之大不韙是什麼意思 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意思
1、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意思:公然去做天下人認為是最大的錯事。
2、冒:不顧。韙:是,對。
3、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4、「冒天下之大不韙」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賓語,也作定語。常跟「敢」「得」「甘願」一類詞結合成片語。
④ 天下之大不韙怎麼讀
「天下之大不韙」讀作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ěi。
冒天下之大不韙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相關典故最早見於《左傳·隱公十一年》。
「冒天下之大不韙」意指公然去做天下人認為是最大的錯事(不韙:不是,錯誤)。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賓語,也作定語;一般帶貶義。
成語寓意:
息國以小抗大,勇氣可嘉,但是卻冒天下之大不韙,不顧這場戰爭是否正義,不顧鄭國是自己的親戚,盲目出兵,只能自取其辱,以失敗而告終。息侯狂妄自大,甘曾天下乏天不避,發兵進攻比自己強大的鄭國,結果慘敗而歸。
「識時務者為俊傑」,聰明的人一般先會認清形勢,審時度勢,然後再採取行動。從這個方面看,息侯不能算聰明人。時至今日,仍然有像息侯一樣看不清形勢的人,他們的下場可想而知。
⑤ 「冒天下之大不韙」這個成語出自何處
「冒天下之大不韙」這個詞語我們經常使用,意思是公然去干普天下公認為罪惡極大的事。韙,是、對;不韙,不對、錯誤。「大不韙」原為「五不韙」,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鄭息有違言。息侯伐鄭,鄭伯與戰於竟,息師大敗而還。君子是以知息人之將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征詞,不察有罪,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⑥ 畫虎不成反類犬,冒天下之大不韙。解哪個生肖
蛇!
⑦ 成語「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出處及所涉及的人和事
拼音: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éi
釋義:不韙:不是,錯誤。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認為不對的事情。指不顧輿論的譴責而去干壞事。
示例:因為發令者敢於公開發此反革命命令,~,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徹底投降的決心。(毛澤東《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做最大錯誤的事情
編輯本段
出處
《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息侯伐鄭,不但留下一個字數最多的漢語成語「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且留下一個最常使用的漢語成語「自不量力」——如今,「不韙」幾乎在語言中絕跡了,取而代之的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不量力」也有些行文不暢了,取而代之是「自不量力」。「冒天下之大不韙」與「自不量力」源出《左傳》,沒有「息侯伐鄭」這一歷史事件,也許漢語世界裡就不會有這兩個成語,今天的息縣街頭也不會豎起漢白玉雕刻的息夫人塑像。
息國大敗而還,能嚇我一跳的,當然不是這兩個成語。從「息侯伐鄭」能夠讀出的,也不僅僅是它的失敗——從息國敢於征伐春秋初年「小霸」天下的鄭國看,息國當時也該是威風八面的;而息國敢「犯五不韙」而伐鄭,也未嘗不是敢於挑戰傳統。至於「知息之將亡」、「不量力」等,當是「事後諸葛亮」、「勝者王侯敗者賊」慣性思維下的一種解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