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有野馬嗎
中國還有野馬的亞種——蒙古野馬存在。
蒙古野馬又被稱為准噶爾野馬或普氏野馬,是地球上目前唯一倖存的野馬種群,原生地是中國的新疆准格爾盆地與蒙古沙漠區域。
蒙古野馬高約12.2至14.2手寬,體長約2.1米,尾長約90厘米,體重約350千克,為中等大小的馬。頭短粗,嘴鈍,耳短而尖,口鼻有斑點,無額鬃,頸鬃短而直立,鬃毛黑棕色;背部平坦,有明顯深色背線,順脊柱由肩部向後延伸至尾部。
野馬尾巴自尾基部開始長毛,上半部毛短,下半部毛長;四肢短粗,常有二至五條明顯黑色橫紋,小腿下部呈黑色,俗稱「踏青」腿。
蒙古野馬食草後,能夠把葉綠素從葉綠體中提取出來,形成厚厚的膠體儲存在他們喉嚨的後部,因為據說這種膠體能夠抑制病毒的傳播,在20世紀早期,狩獵者趨之若鶩,也加速了它們的野外滅絕。
蒙古野馬有66個染色體,而家馬有64個染色體。若二者雜交則產生有65個染色體的後代。一般相信,家馬染色體的減少,是經由羅伯遜氏易位的結果。
(1)野馬動物中國哪裡有擴展閱讀:
蒙古野馬是1879年由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在當時中國蒙古西部的科布多首次發現,1881年,這種野馬也以這位探險家的名字正式命名,由於此前社會上普遍認為再沒有野馬存在,此發現曾轟動一時,但大規模的捕獵也緊隨而來。
進入20世紀,由於人類的大肆捕殺、戰爭的破壞,牧場的擴大以及人類的社會生產活動,破壞了生態環境,致使蒙古野馬分布區急劇縮小。直到1967年人們最後一次看到野生種群,1969年最後一次看到野生個體,之後,野生的蒙古野馬徹底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這個物種的保護狀態也由「瀕危」變為了「野外滅絕」。
由於20世紀初期戰爭的影響,人工飼養的蒙古野馬數量並未擴大,甚至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這些蒙古野馬僅在捷克布拉格和聯邦德國慕尼黑二園還剩下不到20匹的數量,而這其中又僅有一半有繁殖能力,當前全世界飼養的野馬,幾乎全是這10匹3公7母的後代。
唯一的例外就是烏克蘭阿斯卡尼亞·諾瓦野生動物園為了重建野馬群,除了從慕尼黑和布拉格買回幾匹外,還在1957年從蒙古的國家種馬場買來一匹真正野生的野馬(1947年捕獲)。
二戰以後,各國人工飼養的蒙古野馬的數量持續增加,但由於整個圈養族群,追溯起源僅來自10餘匹野馬,故近親交配所引起的衰退現象十分嚴重。時至今日,蒙古野馬在全世界的圈養數量已達3000多匹。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普氏野馬歷史
② 中國有野馬嗎
中國是有野馬生存的。原產於中國准噶爾盆地和蒙古乾旱荒漠草原地帶的野馬,具有6000多年的進化史,是截止至今地球上惟一存活的野生馬,至今保留著馬的原始基因,具有別的物種無法比擬的生物學意義。
1986年,中國林業部和新疆林業廳在吉木薩爾縣以西的一片荒灘草場上建起「野馬繁殖研究中心」,先後有18匹第8、第9代純種野馬,從美、英、德重返中國。回歸故鄉草場的野馬,經過15年「生息、調養」,圍欄中的普氏野馬已繁衍到了上百匹之多,繁殖率也由以前不足20%達到85%。這證明野馬已在人類幫助下渡過了最危險的種群滅絕威脅。
盼望人與動物能夠共存!!
③ 野馬是珍稀野生動物嗎
野馬是珍稀野生動物,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野馬
【拉丁學名】:Equus caballus
【俗名】:普氏野馬,蒙古野馬,太爾潘,塔希,奇各台,踏嘿
【英文名】:Przewalski's Horse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瀕危等級】:野生絕滅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
【生態環境】:岩質荒漠、半荒漠
【致危因素】:種群隔離,種內生物學特點,新種的引進
【國內分布】:新疆 、甘肅、內蒙
【分類】: 奇蹄目 馬科
分布狀況
野馬原分布於我國新疆北部准葛爾盆地北塔山及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最後一次發現野馬是在1957年,估計野生種群已經滅絕,目前還有一定數量的野馬生活在人工圈養或半散放狀態下,80年代末期以來,野馬從歐洲引回我國新疆奇台,甘肅武威半散放養殖,為野馬重返大自然而進行科學實驗和研究工作.原產於新疆北部,甘肅,內蒙古交界處。
生活習性
棲草原、丘陵、沙漠。冬季群大、夏季群小,集群,日行性,由一母馬率領。聽覺和視覺敏銳,性情兇猛。白天活動,體壯善跑,無固定棲息地。吃植物,冬季挖取雪下枯草和苔蘚充飢。3—5歲性成熟,壽命25—35年。
野馬耐渴,可3天才飲水一次。 感官敏銳,性機警、凶野,耐飢渴,善奔跑。以野草、苔蘚等為食。喜食芨芨草,梭梭,蘆葦,冬天能刨開積雪覓食枯草.6月份發情交配,次年4~5月份產仔,每胎1仔,幼駒出生後幾小時就能隨群奔跑。
北京動物園1980年開始飼養展出,1985年繁殖成功。
夏季,野馬數十隻成群,由一頭雄馬率領,帶著雌馬和小馬,在草原漂泊漫遊,尋覓野生植物吃。傍晚時分,到湖邊去飲水,就在附近憩息。它憑著自己的保護色,藏匿在灰褐色的泥土上,逃避敵害。冬天,野馬要作季節性遷徙,在冰天雪地里,只好以雪解渴,挖掘雪下的枯草和苔蘚來充飢。
野馬體格健壯,性情剽悍,蹄子小而圓,奔跑很快,耐乾旱。在沙漠、草原上,它們有時遇到狼群,並不畏懼潛逃,而是鎮靜地迎擊狼群。有時它會突然發動進攻,向狼沖去;有時,迅速轉過身來,揚起後蹄猛踢。因此,狼不敢輕易侵犯它。
野馬很難捕獵到。野馬遇到人群來包圍,趕快擺起陣勢,雄馬在前,雌馬在後,小馬護圍在中心。它們用蹄子亂踩地面,似乎在威嚇,又像在指示逃避方向。頃刻,馬群沖出包圍,快步跑開。
棲息於緩坡上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條件略好的沙漠,戈壁.野馬性機警,善賓士;一般由強壯的雄馬為首領結成5~20隻馬群,營游移生活.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線到泉,溪邊飲水。
種群現狀
一百多年前,歐亞大陸和北美洲曾經廣泛分布著多種野馬,可是沒多久,在人類恣意捕殺下都先後滅絕。蒙古野馬的分布范圍本來就很狹,只有在新疆天山附近、內蒙古巴彥淖爾盟北部和蒙古的西南部,才能見到。
1876年,最後一匹歐洲野馬死在烏克蘭原野以後,人們以為世界上的野馬已經絕跡,十分惋惜。後來俄國探險家普爾日瓦科斯基在新疆准噶爾盆地發現了蒙古野馬。它在這場空前的浩劫中得以保存下來,成為倖存者。
蒙古野馬發現以後,當時,俄、美、法等國的博物館曾將野馬的頭骨和皮張製成標本。由於成年的野馬奔跑快,難以捕捉,只捉到了一些幼駒,人工飼養在烏克蘭和德、英、法、美等動物園里。在精心飼養下,如今已有300匹蒙古野馬生存在全世界70多個國家動物園里。
據說,最後一次捕獲蒙古野馬是在1947年;而最後一次見到野馬是在1959年冬。後來,外國動物學家曾幾次組成考察隊去蒙古西部尋覓,20年過去了,什麼也沒有找到。他們從當地牧民那裡得知,40年代在這里見過野馬,那是從新疆那邊跑過來的。人們寄希望於新疆,那裡可能是惟一有野馬存在的地方。
我國地質勘探工作者在野外工作時,曾經多次看到了蒙古野馬。它們活動的范圍在准噶爾盆地東部,西起沙丘河,東到將軍戈壁,而以帳篷溝一帶為最多。
外形特徵
野馬的體軀不大,身長2~2.3米,肩高1.3~1.4米,頭很大,沒有額毛,耳朵較短。頭和背部是焦茶色,身體兩側較淡,腹部變為乳黃色。冬夏季節,毛色不同。冬季毛長而粗,色較淡,背部的毛呈波浪形;夏季毛變短色變深,四肢露出幾條隱條紋,鬣鬃直立,從頭一直延伸到背部。尾巴很長,毛深褐色,蓬鬆而稀疏。
野馬和今天的家馬很是相像,連齒式和牙齒的構造也相同。它們相互配種,能夠繁殖出具有生育能力的新後代。可是,它們是同族,不是同種,家馬不是從蒙古野馬馴養而來的。
保護措施
野馬很稀少,已經列入世界禁獵動物之中。國際上成立了專門組織,對野馬進行調查研究,並定出了馴養、保護和繁殖的方法。我國已把野馬列為第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獵。
科學家也曾以各種馬進行雜交,使一百年前生存在歐洲的一種野馬——大盤馬再現。
相關資料
野馬 重返故鄉
原產於中國准噶爾盆地和蒙古乾旱荒漠草原地帶的野馬,具有6000多年的進化史,是目前地球上惟一存活的野生馬,至今保留著馬的原始基因,具有別的物種無法比擬的生物學意義。而且它的命運,如一些曾經喪失家園、飄泊四方,在歷經磨難後才回歸故土的人群一樣,具有極大的悲情色彩。
野馬是比大熊貓還要珍貴的動物。由於數量稀少,西方一些動物學家早就宣布世界上不再存在野馬。但是,130年前,當俄國探險家普爾於1876年率探險隊進入新疆阿爾泰山南麓可可托海周邊區域時,竟然在那裡的「庫卡沙依」小村買到一批特殊的馬皮,同時發現一群群雄壯野馬不時在戈壁上飛馳而過的矯健身影!
野馬「復現人世」的消息,頓時轟動了全球動物學界。中國野馬於是有了一個外國名字——普氏野馬。
生性愛馬的西方貴族隨即紛紛派人來到中國捉馬,每次均能滿載而歸。由於大量捕獵,加之經濟活動劇增又嚴重破壞了卡拉麥里山的草原和水源地,致使野馬棲息地迅速縮小。至20世紀初,野馬的分布區已縮小到15萬平方公里。到1966年,匈牙利動物學家在中蒙邊界極罕見地發現了一群8匹野馬。之後,再沒有找到野馬在野外活動的記載——「普氏野馬」眼看也要像「中國野馬」一樣被宣告滅絕。
好在有一批被德國人帶走的野馬駒「長大成馬」、生育了後代,並且被精心地與家馬隔離,保存下純凈的家族譜系。到上世紀80年代中,全球雖由人工馴養卻依然血統純正的野馬已有近800匹之多,分布於26個國家122處動物園和馴養場。此時,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發起了將野馬引回祖國的活動,力求讓它們祖先千萬年來生息的自然條件,重新呼喚起野馬的遺傳多樣性。
1986年,中國林業部和新疆林業廳在吉木薩爾縣以西的一片荒灘草場上建起「野馬繁殖研究中心」,先後有18匹第8、第9代純種野馬,從美、英、德重返中國。回歸故鄉草場的野馬,經過15年「生息、調養」,圍欄中的普氏野馬已繁衍到了上百匹之多,繁殖率也由以前不足20%達到85%。這證明野馬已在人類幫助下渡過了最危險的種群滅絕威脅。
當新世紀拉開序幕的時候,新疆普氏野馬順理成章地邁開了歷史性的歸野步伐。但「野馬歸野」計劃遠非人們想像得那麼容易實施:
當第一批27匹野馬在2001年8月28日正午前首批開欄,被「放逐」卡拉麥里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時候,面對欄門外一望無際的原野,連一向表現剽悍的頭馬准噶爾11號也對野外的凶險望而卻步,在欄里徘徊多時,以至於與它們朝夕相處多年的科研人員不得不狠下心將它們趕出圍欄;
湖溝里咸中帶苦澀的水,曠野中淺瘠而單一的天然草料,與以前人工精配的多維飼料、可口飲料迥然有別。野馬們不得不真正開始為自己的生計發愁,在頭馬帶領下,連日四處尋找水和食物;
夏秋的好季節匆匆過去,寒風剌骨、積雪沒蹄的隆冬日子很快來臨,梭梭、針茅、蒿類、豬毛菜等草料都深埋在攝氏零下20多度的雪下冰地里,野馬們只有費力刨開厚雪,才能找到些許勉強糊口的食物;
何況,野地里還有其他不少野生動物,有的會與野馬爭食,有的如狼群,則對馬群中的弱小者構成極大威脅,即使是成年野馬,在體力極度衰弱的情況下,稍有不慎也會葬身成群餓狼之口。
然而,對野馬能否歸野構成最大威脅仍然是人。野馬中心為野馬歸野費盡心力的專家們,最大的擔心是在保護區周邊草場游牧的人們,會不會在不經意間把他們放牧的家馬與野馬混到一起,使它們之間出現「不正常的自由戀愛」,以致生出「非家非野」的雜交馬。如此一來,就會使整個「野馬歸野」計劃遭受毀滅性的打擊,使圍繞這一計劃進行的龐大國際合作努力,在一夕間付諸東流!
還有一種類似於人間父母對孩子的溺愛之情:當野馬在野外缺水少食時,一些人就急於想把它們召回圍欄,或匆匆進行放料「補飼」。這實際上造成了野馬對人的依賴,而使它們歸野的腳步變得遲疑。
再一種新的威脅越來越讓人不安:今年8月,就在穿越卡拉麥里野生動物保護區腹部的216國道公路上,接連有4匹野馬被急駛而過的汽車碾撞致死!新疆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秘書長朱福德感慨地說:「這個死亡率,遠遠超過了我們人工繁育野馬的成活率。」
好在幾年來人們的經驗也在不斷升華,他們對野馬的關愛已從過去的一味「溺愛」提高到全新高度:在精心選擇放野區域、嚴密防範自然界和人類各種破壞性因素的時候,硬著心腸讓野馬們在野外找吃找喝,尋找自我生存的機會,使它們的生存能力和野性得到較快的恢復。目前,幾年來放野的野馬群已經基本度過了自然界的各種威脅,種群中一批小馬駒正在茁壯成長,有的已經出現發情之兆。「我們正在期待兩件事:一是野外出生的小母馬能夠在完全放野的環境里,再生出一批健壯的小馬;二是希望這些小馬中出現真正野性的公馬,對現有的頭馬提出挑戰,並取而代之,成為野馬群的新首領。這才能說明,我們的野馬放野計劃獲得了成功!」
有一個最新消息不能不提,新疆自治區林業、交通部門已經採取緊急措施,抓獲了違規行車、導致野馬不正常死亡的肇事者,將予以嚴厲懲罰;同時已抓緊部署在卡拉麥里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的216國道沿線,為野馬專修4個過路通道,讓它們不致因「亂穿馬路」而生出禍端。
野馬是世界甲級瀕危動物,為拯救野馬免遭滅絕,在聯合國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的倡導和資助下,我國林業部同美國聖地亞哥動物園、奧斯瓦爾法基金會簽定了合同,用新疆阿爾金山的野驢換野馬,搞野馬還鄉養殖和野化放歸工程。
野馬原生活在蒙古西部科布多盆地和新疆東准噶爾一帶的半荒漠草原中,原稱蒙古野馬或准噶爾野馬。西方對野馬產生濃烈的興趣,紛紛派人來偷捕野馬運回西
方動物園。大量的偷獵,加上野馬生境的不斷惡化,外蒙學者60年代宣布野馬在他們國家已經絕跡,我國的東准噶也再沒能找到它們的蹤影。所以,野馬比號稱我國國寶的大熊貓還要珍貴,如今世界上僅存圈養的野馬900多匹,它們分別飼養在美、獨聯體、法、英等26個國家112個動物園和禁獵區中,每匹價格已高達25萬美元。運回我國的野馬僅每匹的保險金就高達10萬美元。野馬酷似家馬。其與家馬的主要區別是額法短或缺;鬃毛逆生,短而直立,無長鬃毛;體型較小,毛色單一,主呈土黃色,腰背中央至尾基,還有一條較窄的黑褐色脊線;四肢有二至五條十分明顯的黑色橫紋。由於圈飼和近親繁殖等原因,還鄉野馬退化嚴重,已脫盡野性,變得溫文爾雅了。野馬養殖中心建在吉木薩爾縣三台鎮西地村的沙漠南部,具體位置在東指幸福路12千米處的公路東側2千米左右的荒漠上。中心佔地約600公頃,馬舍、圍欄、飼料房、草庫、職工住宅等一應俱全,飼養已達國際水平,返鄉的野馬馬匹膘肥體壯,三世同堂,目前,注冊野馬已達117匹,並初步恢復了野性。近年,已有一批野馬有監視地放歸將軍戈壁大自然。
④ 野馬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嗎
不是,原來分布在蒙古到中亞一帶。
蒙古野馬原分布於我國新疆北部准噶爾盆地北塔山及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
1879年,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在新疆准噶爾盆地發現了蒙古野馬。俄、美、法等國的博物館曾將野馬的頭骨和皮張製成標本。由於成年的野馬奔跑快,難以捕捉,只捉到了一些幼駒,人工飼養在烏克蘭和德、英、法、美等動物園里。在精心飼養下,如今已有300匹蒙古野馬生存在全世界70多個國家動物園里。
中國在野外最後一次發現野馬是在1957年,估計野生種群已經滅絕。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野馬從歐洲引回我國新疆奇台,甘肅武威半散放養殖,為野馬重返大自然而進行科學實驗和研究工作。
⑤ 我國珍貴的野生生物野馬主要分布在
生存於我國的野馬叫「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原分布於中國新疆准葛爾盆地北塔山及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野生種群現滅絕,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普氏野馬從歐洲引回新疆、甘肅半散放養殖,為野馬重返大自然而進行科學實驗和研究工作,目前已有一定規模的半野生種群。
⑥ 野馬的資料
野馬
學名:
Equus przewalskii
英名: Przewalski Horse
分類: 奇蹄目 馬科
產地: 新疆、甘肅、內蒙;蒙古國
又名普氏野馬。棲草原、丘陵。冬季群大、夏季群小,由一母馬率領。聽覺和視覺敏銳,性情兇猛。白天活動,體壯善跑,無固定棲息地。吃植物,冬季挖取雪下枯草和苔蘚充飢。孕期11個月,每胎1仔。3—5歲性成熟,壽命25—35年。
你知道嗎?野馬耐渴,可3天才飲水一次。
分布於中國的新疆部分地區。國外見於蒙古。野生種難尋覓。
野馬(又名蒙古野馬、普氏野馬)生活在草原、丘陵、及沙漠地帶。集群,日行性,無定居。感官敏銳,性機警、凶野,耐飢渴,善奔跑。以野草、苔蘚等為食。
繁殖期5-6月,孕期11個月,每產1仔,3-5歲性成熟,壽命25-30年。北京動物園1980年開始飼養展出,1985年繁殖成功。
為中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野外可能已滅絕。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本科野馬體型不大,但比較粗壯,與家馬的主要區別是:頭部比例較大,耳小,頸上短鬃是豎立的,額上無額毛,吻部為白色的。
浩劫下倖存的野馬(姚大鈞)
一百多年前,歐亞大陸和北美洲曾經廣泛分布著多種野馬,可是沒多久,在人類恣意捕殺下都先後滅絕。蒙古野馬的分布范圍本來就很狹,只有在新疆天山附近、內蒙古巴彥淖爾盟北部和蒙古的西南部,才能見到。
1876年,最後一匹歐洲野馬死在烏克蘭原野以後,人們以為世界上的野馬已經絕跡,十分惋惜。後來俄國探險家普爾日瓦科斯基在新疆准噶爾盆地發現了蒙古野馬。它在這場空前的浩劫中得以保存下來,成為倖存者。
蒙古野馬發現以後,當時,俄、美、法等國的博物館曾將野馬的頭骨和皮張製成標本。由於成年的野馬奔跑快,難以捕捉,只捉到了一些幼駒,人工飼養在烏克蘭和德、英、法、美等動物園里。在精心飼養下,如今已有300匹蒙古野馬生存在全世界70多個國家動物園里。
據說,最後一次捕獲蒙古野馬是在1947年;而最後一次見到野馬是在1959年冬。後來,外國動物學家曾幾次組成考察隊去蒙古西部尋覓,20年過去了,什麼也沒有找到。他們從當地牧民那裡得知,40年代在這里見過野馬,那是從新疆那邊跑過來的。人們寄希望於新疆,那裡可能是惟一有野馬存在的地方。
我國地質勘探工作者在野外工作時,曾經多次看到了蒙古野馬。它們活動的范圍在准噶爾盆地東部,西起沙丘河,東到將軍戈壁,而以帳篷溝一帶為最多。
野馬的體軀不大,身長2~2.3米,肩高1.3~1.4米,頭很大,沒有額毛,耳朵較短。頭和背部是焦茶色,身體兩側較淡,腹部變為乳黃色。冬夏季節,毛色不同。冬季毛長而粗,色較淡,背部的毛呈波浪形;夏季毛變短色變深,四肢露出幾條隱條紋,鬣鬃直立,從頭一直延伸到背部。尾巴很長,毛深褐色,蓬鬆而稀疏。
野馬和今天的家馬很是相像,連齒式和牙齒的構造也相同。它們相互配種,能夠繁殖出具有生育能力的新後代。可是,它們是同族,不是同種,家馬不是從蒙古野馬馴養而來的。
夏季,野馬數十隻成群,由一頭雄馬率領,帶著雌馬和小馬,在草原漂泊漫遊,尋覓野生植物吃。傍晚時分,到湖邊去飲水,就在附近憩息。它憑著自己的保護色,藏匿在灰褐色的泥土上,逃避敵害。冬天,野馬要作季節性遷徙,在冰天雪地里,只好以雪解渴,挖掘雪下的枯草和苔蘚來充飢。
野馬體格健壯,性情剽悍,蹄子小而圓,奔跑很快,耐乾旱。在沙漠、草原上,它們有時遇到狼群,並不畏懼潛逃,而是鎮靜地迎擊狼群。有時它會突然發動進攻,向狼沖去;有時,迅速轉過身來,揚起後蹄猛踢。因此,狼不敢輕易侵犯它。
野馬很難捕獵到。野馬遇到人群來包圍,趕快擺起陣勢,雄馬在前,雌馬在後,小馬護圍在中心。它們用蹄子亂踩地面,似乎在威嚇,又像在指示逃避方向。頃刻,馬群沖出包圍,快步跑開。
野馬很稀少,已經列入世界禁獵動物之中。國際上成立了專門組織,對野馬進行調查研究,並定出了馴養、保護和繁殖的方法。我國已把野馬列為第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獵。
科學家也曾以各種馬進行雜交,使一百年前生存在歐洲的一種野馬——大盤馬再現。
⑦ 野外還有野馬生存嗎只要分布在哪裡
野馬(馬科動物)一般指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學名:Equus ferus、Equus ferusssp.przewalskii):體長約210厘米,肩高約110厘米,尾長90厘米,體重350千克。頭部長大,頸粗,耳比驢短,蹄寬圓。外形似家馬,但額部無長毛,頸鬃短而直立。夏毛淺棕色,兩側及四肢內側色淡,腹部乳黃色;冬毛略長而粗,色變淺,兩頰有赤褐色長毛。
棲息於山地草原和荒漠。性機警,善奔跑。一般由強壯雄馬為首領結成5-20頭馬群,營游移生活。原分布於中國新疆准葛爾盆地北塔山及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野生種群現滅絕,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野馬從歐洲引回中國新疆、甘肅半散放養殖,為野馬重返大自然而進行科學實驗和研究工作。
⑧ 中國有野生馬嗎
有野生馬,它們是普氏野馬,它們是真正的野生馬,也是一種特別稀有的動物.分布於中國新疆的准噶爾盆地和阿爾泰山南部,內蒙古戈壁灘也有少量分布,在國外分布於蒙古國的科布多盆地.棲息於草原、戈壁和半荒漠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