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蛇什麼時候蛻皮大概一生蛻幾次
蛇蛻皮有周期性,大約每年可以蛻3~4次。蛇類的蛻皮是每隔一段時間便會重復進行的,而蛇類畢生都會一直進行蛻皮。
伴隨著蛇的生長,蛇會出現蛻皮現象。蛇每蛻一次皮,就意味著長大一次,這是因為原來的皮冉也包裹不了正存成長的蛇體。
蛇在蛻皮前,很容易判別:蛇皮的顏色灰暗變淺。在蛻皮前I~2天,蛇的眼睛由烏黑色慢慢變成藍白色,直至乳濁色。
蛻皮的過程頗為有趣,一般是先從上下嘴唇脫起,隨後頭部皮膚松脫開,這時便和人們脫長筒襪子一樣,把頭部已脫落的皮翻轉向外,藉助粗糙的地面或岩石縫,或樹枝的杈口,從頭部往軀幹部慢慢脫下來,最後從尾部末端把整個舊皮蛻掉。
健康蛇類蛻皮時間是很短暫的,關鍵是磨開唇部的那層表皮。若唇部表皮磨破順利的話,後面的蛻皮動作只需幾分鍾即可,個別的還不足1分鍾,只需經過一處障礙物便會完全蛻下來。不健康的蛇類或正好延至孕期蛻皮就慢多了,有時需要耗費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才會蛻脫下來,且蛻皮也不是很完整,並且是間斷性地往下蛻,多呈碎片狀。從蛻皮的完整與破損程度來看,也是檢驗蛇類健康與否的一個重要標志。養殖狀態下蛇類在出蟄後和入蟄前都有一次集中蛻皮,其餘時間依據身體狀況行間斷性蛻皮。
(1)哪些動物蛻好幾次皮擴展閱讀:
蛇蛻皮的原因
蛇體表面所披的鱗片都是表皮的衍生物,通稱角質鱗,這與魚類的骨質鱗片是不同的。蛇的鱗片雖然是覆瓦狀排列的,但所有鱗片均與表皮連成一體,包圍在身體外面,以保護體內器官,防止體內水分過多蒸發。大型腹鱗兼有爬行的功能。蛇的皮膚缺乏腺體,無皮脂腺或汗腺等,這是蛇的特徵之一,因此皮膚經常是乾燥的,而且表皮容易角質化,變成一層死的細胞。因此,當蛇體長大到一定程度時,就要把已角質化的皮膚蛻掉,重新長出皮膚來,同時鱗片經過一定時間的磨損已殘缺不整,也需要換上新的完好鱗片。可見,蛻皮是蛇的生長規律。
② 蛇一年脫幾次皮
蛇蛻皮是一種生理現象,蛇一出生就開始蛻皮,一年蛻皮2一3次,多達10幾次。蛻皮次數多,說明生長發育快,反之則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蛇皮膚分為表皮和真皮兩部分。表皮由四層組成,由內.向外依次為生發層,、生活細胞層、甲種角質層、乙種角質層。生活層與甲種角質層之間稱為中介層,蛻皮就在此層進行。
蛇蛻皮前,是生發層細胞進入迅速的增生過程,在中介層之下形成一新的表皮結構,它也包括生活細胞層和兩種角質層。蛻皮時,可能是嗜酸性顆粒白細胞(此時從真皮血管中遷移而來)產生的蛋白質水解酶的作用,使舊的中介層溶解。所以位於中介層表面的老的表皮結構蛻去,而它下面新形成的表皮結構便顯露於外了。年輕的蛇生長迅速,比年齡大而生長遲緩的蛇蛻皮的次數多些。
蛇島蝮蛇在飼養中,從5月下旬至8月下旬均有蛻皮者,但6、7月大量蛻皮。在蛇島上,7、10月也撿到蛇蛻。蛻皮與蛇採食的活躍期相一致,蛻皮與「採食有關。蛻皮可能是蛇生活過程中的固有特性,即使個體不增長,只要代謝依然進行,也會出現蛻皮。蛇蛻皮可能是蛇生長與消耗所必不可少的。
蛻皮前,蛇不活動,一般在蛻前 6「11天眼睛有明顯變化,角膜呈煙霧蘭色,暫時失明,體色暗濁。經3——5天,眼復明,再過3——6天,開始蛻皮。蛻皮時蛇用力擦吻端及上下頜,當擦開下頜角皮時』,即翻仰頭部擦上領。上下頜角皮均擦開後,頭部角皮易翻蛻,蛇藉助樹枝、岩石、草等障礙物加快蛻皮速度。蛻皮後的蛇體,斑紋清晰,新鮮醒目。
③ 蠶的一生要蛻幾次皮,是4次還是6次
4次。
蠶是變態類昆蟲,最常見的是桑蠶,又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桑蠶起源於中國,其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為20~30℃。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便成白色,一段時間後它便開始脫皮。
脫皮時約有一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這叫「休眠」。經過一次脫皮後,就是二齡幼蟲,它脫一次皮就算增加一歲,幼蟲共要脫皮四次,成為五齡幼蟲,再吃桑葉8天成為熟蠶,開始吐絲結繭。
桑蠶的價值
1、蠶的經濟價值在於蠶絲。蠶絲是主要的紡織原料之一。中國是最早利用蠶絲的國家。古史上有伏犧「化蠶」,嫘祖「教民養蠶」的傳說,又說黃帝元妃西陵氏為「先蠶」,即最早養蠶的人。
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表明,公元前2750年以前,今浙江吳興錢山漾地區的先民已利用蠶絲織成絹片、絲帶和絲線。
公元前十三世紀,桑、蠶、絲、帛等名稱已見於甲骨卜辭。蠶絲和大麻、薴麻,以及後來的棉花一道,為中國人主要的衣著原料,蠶桑也就成為中國農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2、在古人眼裡,蠶是一種神聖的動物。吐絲成繭,而後化為飛翔的精靈,這是一個美好、圓滿的生命輪回,並賦予絲綢神秘,高貴的人文色彩,使之蘊涵濃厚的哲學意味。絲綢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積淀,古老的絲綢文明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中國對世界的重大貢獻。
3、中國各地出土的戰國時期的絲織品很多,有羅、綾、紈、紗、縐、綺、錦、綉等產品,其圖案與色彩的美麗達到了驚人的地步。
宋、元時期(公元960年~1368年)的蠶絲生產和絲織業達到另一高峰,宋朝年產絲綢達340萬匹,統治者對蠶絲業與農耕同樣重視。中國古籍中常有「農桑並舉」的記載。
④ 什麼動物經常換皮
甲蟲類鞘翅目的都會
螃蟹、蝴蝶、蚊子、蝦、蛾子。
蛇
蜥蜴
蛻皮動物(Ecdysozoa)是一大類原口動物,包括節肢動物門、線蟲動物門和幾個小門。最初由Auinaldo等人於1997年定義,主要根據是18S 核糖體RNA樹。而這個分類同時也被一系列形態學證據所支持,因為這個分類包括所有蛻掉外骨骼的動物(見蛻皮(ecdysis))。與蛻皮動物接近的定義也曾經被Perrier在1897年和Seurat在1920年僅依據形態作出。
蚓無脊椎動物(Invertebrate)是背側沒有脊柱的動物,其種類數占動物總種類數的95%。它們是動物的原始形式。正如BBC主持人大衛·阿登堡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所言:「如果一夜之間所有的脊椎動物從地球上消失了,世界仍會安然無恙,但如果消失的無脊椎動物,整個陸地生態系統就會崩潰。」
⑤ 到夏天總有很多的蟬,蟬一生蛻幾次殼
蟬一生蛻殼具體次數沒有記載,蟬幼蟲在土中生活幾年甚至十幾年後才能破土而出,在漫長的生活中它們要經歷很多次的脫殼,最後一次脫殼也是它成為成蟲的時候。
蟬蛻殼原因:
蟬的一生經過受精卵、幼蟲、成蟲三個階段。在幼蟲階段,每蛻一次殼就會長大一點。幼蟲需要經過蛻殼才能變成成蟲。
蟬蛻殼過程:
蟬的幼蟲通常會在土中待上幾年甚至十幾年,如3年、5年,還會有17年,這些數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質數。將要羽化時,於黃昏及夜間鑽出土表,爬到樹上,然後抓緊樹皮,蛻皮羽化。蛻皮是由一種激素控制的。蟬蛹的前腿呈勾狀,這樣,當成蟲從空殼中出來時,它就可以牢牢地掛在樹上。
蟬蛹必須垂直面對樹身,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為了成蟲兩翅的正常發育,否則翅膀就會發育畸形。蟬將蛹的外殼作為基礎,慢慢地自行解脫,就像從一副盔甲中爬出來。整個過程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當蟬的上半身獲得自由以後,它又倒掛著使其雙翼展開。
在這個階段,蟬的雙翼很軟,它們通過其中的體液管使之展開。體液管由液體壓力而使雙翼伸開。當液體被抽回蟬體內時,展開的雙翼就已經變硬了。如果在一隻蟬雙翼展開的過程中受到了干擾,這只蟬將終生殘廢,也許根本無法飛行,並且無法發聲。
6月末,幼蟲開始羽化為成蟲,剛羽化的蟬呈綠色,最長壽命長約60~70天。7月下旬,雌成蟲開始產卵,8月上、中旬為產卵盛期,卵多產在4~5毫米粗的枝梢上。
(5)哪些動物蛻好幾次皮擴展閱讀:
蟬的經濟價值:
1、蟬蛻:蚱蟬又叫知了,其蟬蛻及雄蟬都可以入葯。蟬其皮曰蟬蛻,富含甲殼素、異黃質蝶呤、赤蝶呤、腺苷三磷酸酶,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咳嗽音啞。咽喉腫痛。風疹瘙癢、目赤目翳、破傷風、小兒驚癇、夜哭不止等症。
據《中國葯材學》記載,還有益精壯陽、止咳生津、保肺益腎、抗菌降壓、治禿抑病待等作用。
2、蟬幼蟲:知了性寒、味香,具有散風宣肺、解熱定驚等功能。知了營養豐富,味道好,成為時髦的美味佳餚,可以在幼蟲變成蟬之前煎炸食用,也可先用食用鹽腌制後煎炸食用。蟬體含營養物質豐富,干基蛋白含量在70%以上,脂肪約7%,維生素及各種有益微量元素均高於一般肉類食品。
可稱其為當今食品中蛋白王。剛出土的老齡幼蟲營養豐富,蟲體蛋白質含量58-58%、脂肪含量10-32%。這幾年已把蟬擺上餐桌,作為保健食品,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價格愈來愈高。僅靠野生資源已不能滿足需要,所以今已開始人工飼養,有關人士認為,蟬將成為人類重要的綠色食品之一。
⑥ 一般來說蟬的一生蛻幾次皮
它們經過4~5次蛻皮後,就要鑽出地面,爬上樹枝進行最後依次蛻皮(叫金蟬脫殼),成為成蟲。
蟬是一種半翅目昆蟲,我國就有一百二十種。一到夏天來臨,它就會站在樹上"知了-知了-知了"地叫個沒完,聲音傳出很遠。
蟬是一種昆蟲,又稱「知了」。其種類較多,雄蟬的腹部有一個發聲器,能連續不斷地發出響亮的聲音;雌蟬雖然在腹部也有發聲器,但不能發出聲音。
幼蟲生活在土裡,吸食植物的根,在地下生活4年之後就會鑽出地面,風光一時。成蟲僅刺吸植物的汁。
蟬的一生,要經過卵、幼蟲和成蟲三個不同的時期。卵產在樹上,幼蟲生活在地下,成蟲又重新回到樹上。蟬在交配之後,雄蟬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很快便死去。雌蟬則開始進行產卵的任務,它用尖尖的產卵器,在樹枝上刺出小孔,刺一次產四到八粒,一個枝條上,往往要刺出幾十個孔,然後雌蟬不吃不喝,也很快便死去了。卵在樹枝里越冬,到第二年夏天,藉助陽光的溫度,才孵化出幼蟲來。
全世界蟬的種類繁多,有3000多種,我國目前已知的有200種左右。在我國,土地遼闊,一年四季均有蟬鳴。春天有「春蟬」,鳴叫時大喊「醒啦——醒啦」;夏天有「夏蟬」,鳴叫時大喊「熱死啦——熱死啦」、「知了——知了」;秋天時有「秋蟬」,鳴叫時大喊「服了——服了」;冬天有「冬蟬」,鳴叫時大喊「完了——完了」。
蟬為什麼喜歡激昂高歌,扯著「嗓門」大喊大叫呢?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百思不得其解。他活了90多歲,把畢生的精力都傾注在昆蟲學的研究上,寫下100多萬字的研究論文集——《昆蟲記》。他曾對蟬進行了多年的觀察研究,並做了極其生動而細致的描述。對蟬的鳴叫他是這樣描寫的:「蟬的翼後的空腔里,帶著一種像鈸一般的樂器。它還不滿足,還要在胸部安置一種響板,以增強聲音的強度,這種蟬為了滿足對音樂的嗜好,確實作了很大的犧牲。因為有這種巨大的響板,使得生命器官都無處安置,只好把它們壓緊到最小的角落裡。為安置樂器而縮小內部器官,這當然是極熱心於音樂的了。」
然而,法布爾為了弄清蟬究竟為什麼要那樣沒完沒了地拉著「肚皮」的鈸,起勁地唱歌,是不是它根本就沒有聽到自己的大「嗓門」,怕別人也和自己一樣還沒有聽到,才故意提高「嗓門」呢?於是,他進行了實驗,來驗證一下雄蟬究竟能不能聽見聲音。
他站在雄蟬的背後,在距離很近的地方大聲講話,使勁吹哨子,拍巴掌,用石頭與石頭撞擊……使用種種響聲來嚇唬蟬。可是蟬滿不在乎地繼續唱歌。真是兩耳不聞身後事,一心只唱只了歌。後來,法布爾索性找來兩枝打野獸的火槍,裡面裝滿火葯,在蟬的旁邊連連發射,聲如霹靂,可是「歌手們」照樣悠閑自得地唱著,連一點竟怕和不安的表現也沒有。於是法布爾得出的結論是:雄蟬是沒有聽覺的,它聽不見周圍發出的任何聲音,甚至連自己聲嘶力竭的鳴叫也完全聽不到,它是個地道的「聾子」。
雄蟬聾不聾呢?
這是有關蟬的第一個謎。
100多年來,法布爾的結論一直被人們廣泛接受。甚至直至20世紀80年代,小學的語文教科書中關於蟬的部分仍沿用法布爾的觀點:蟬是一個「聾子」。
可是,100多年前,人們一直認為雄蟬是能聽到聲音的。並給雄蟬冠以「音樂大師」的美稱。甚至直至目前世界上的豎琴都用蟬來裝飾並做為標志。這里還流傳著一個典故:相傳,古代希臘有兩位名噪全國的音樂大師愛諾莫斯和阿里士多。這天,兩位古藝術家正在雅典展開一場轟動全國的豎琴冠軍賽。論豎琴的演奏技巧,愛諾莫斯要比阿里士多略勝一籌。哪料到,愛諾莫斯正彈奏得妙音如珠、扣人心弦的時刻,豎琴的琴弦突然斷了。在這刻不容緩的時刻,恰巧飛來一隻鳴蟬,把琴聲繼續下去了。愛諾莫斯只好順水推舟,模擬蟬的鳴聲而假奏。由於模擬的太逼真了,弄的真假難分。愛諾莫斯贏得了這場比賽的勝利。為了感謝蟬的「救場」之恩,愛諾莫斯便在豎琴上裝飾了蟬,以作標志。
當然這只不過是一個傳說而已,但它反映了人們對蟬的聽覺的看法,蟬要是個「聾子」的話,哪能及時飛來「救場」呢?
近年來,許多昆蟲學家對蟬是「聾子」的結論表示懷疑。雄蟬有高度發達的發聲器,能發出令人煩躁的高音。中、小型蟬類的呼叫聲一般可達80分貝~90分貝,大型蟬類的呼叫聲可高達100~130分貝。我國四川峨眉山等地的一種震旦馬蟬,其群鳴聲響徹整個山谷,震耳欲聾,使人不堪忍受。蟬為何使出那麼大的勁兒來叫喊?目的是招引遠處的雌蟬前來交配,繁衍後代。但是雌蟬的發聲器官已經退化,它只能聽?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叫鄄醴⒊齙難�耄�囪撇蛔鏨�U餼鴕饢蹲擰扒槁隆敝�涫敲揮小岸猿�鋇模��牆�械ハ蛐隕�敉ㄑ丁R虼耍�鄄趺?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叫時必須能聽到自己的叫聲,才能知道叫得如何,進行不斷地校正自己的叫聲,以便更有效地招引雌蟬。
昆蟲學家經過解剖發現:蟬兩側腹室的外緣(第二腹節左右側)各有一個稍突起的聽囊,腔內約有1500個聽覺單元。當外界聲波激勵聽膜振動時,聽神經細胞產生興奮,其神經沖動沿聽神經傳入大腦的聽覺中樞,產生相應的聽感覺。雌蟬的聽膜雖比同種雄蟬小,但聽脊卻明顯的大,聽脊比聽膜對聲音的敏感性更高。所以證明雄蟬並不是「聾子」,只不過聽覺不如雌蟬玲罷了。
但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雄蟬的聲音是由第一、二腹節內的發生機的收縮運動,分別牽動兩側發生膜受迫振動而發出。蓋在發聲膜上方的背瓣(即「鼓蓋」)和所形成的鼓室以及腹部兩塊左右對稱的腹瓣(即「音蓋」)和下面的左右腹室,都有調音和擴音功能,而腹室內壁的上半部為近似白色的皺褶膜,下半部為內傾而近似半透明的聽膜,透亮如鏡,故稱「鏡膜」。而雄蟬的褶膜、鏡膜和腹壁膜是接受聲波的聽膜,又是鳴聲的輻射膜,相當於我們使用的單卡錄音機,它是兩用的,既可以錄音,又可以放音。單卡錄音機不能同時使用兩種功能,錄音時不能放音,放音也不能錄音。
所以有的科學家認為,雄蟬是個「半聾子」,即靜止不叫喚時能聽到聲音,若是高亢鳴叫時,它就聽不到任何聲音。那麼這樣問題又上來了。事實上,多種蟬類都具有合唱(群鳴)的習性。你不妨仔細傾聽一下,蟬鳴都是這樣的:先是大家一齊叫,節奏十分整齊,然後一起停叫。可見雄蟬鳴叫時,顯然需要聽到其他同類的鳴叫,以便調節自己的叫聲,參加合唱。
這樣,說雄蟬的鏡膜既是聽膜又是擴音膜是不可理解的。
看來,雄蟬到底聾不聾,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雌蟬一定是啞巴嗎?這是蟬的第二個謎。
表面上看來,捕捉到的雌蟬,都是不會鳴叫的,所以人們都稱雌蟬為「啞巴姑娘」。從上面所講的來看,雄蟬的「鏡膜」兼有收音和擴音的作用,那麼,它在鳴叫時,鏡膜在擴音,就必然聽不到自己的鳴叫聲。這樣,雌蟬又不會說話,雄蟬又聽不到自己在叫些什麼,這不成了雄蟬在瞎叫喚嗎?這樣怎麼會讓遠處的雌蟬准確無誤地找到「男友」呢?
有的科學家認為,當雄蟬拚命地高歌鳴叫時,能把方圓1000多米內的雌蟬召喚過來。當雌蟬飛到近距離時,雄蟬不斷發出特有的低音量的「求愛聲」,吸引雌蟬靠近。與此同時,雌蟬也能發出低音量應答聲。這樣相互默契才能達到交配目的。只不過雌蟬的這種低音量次聲人耳聽不到。
不過,它們是否真的用低音量的聲音在「交談」,這還是個謎。
若蟬是怎樣計時的?這是蟬的第三個謎。
雌雄蟬交配後,雄蟬很快就衰老而墜地死去,留下雌蟬。雌蟬用尖尖的產卵器在嫩枝上刺一圈小孔,把卵產在樹木的木質內部,還要在嫩枝的下端,用口器刺破一圈韌皮,使樹枝斷絕水分和養料的供應,嫩枝漸漸枯死。這樣,有卵的樹枝容易被風吹落到地面,以便孵化出來的幼蟬(叫幼蟲)鑽進土裡。
蟬產下的卵半個月就孵化出幼蟬。幼蟬的生活期特別長,最短的也要在地下生活2~3年,一般為4~5年,最長的為17年。幼蟬長期在地下生活,有著冬暖夏涼的條件,也很少有天敵來威脅,倒也算自在。它們經過4~5次蛻皮後,就要鑽出地面,爬上樹枝進行最後依次蛻皮(叫金蟬脫殼),成為成蟲。
同樣另昆蟲學家大惑不解的是,蟬能夠非常准確地確定時間,在「地獄」恰倒好處的完成從幼蟲到成蟲的過渡生長,並適時離開「地獄」爬出地面。這是個不可思議的奇跡。尤其是17年蟬,這種蟬都是不多不少,精確地度過17年「地獄」生活才見天日。要見到它的子女,必須再過17年。因此昆蟲學家們總是像天文學家等待日食和哈雷慧星一樣等待著「17年蟬」的出現。
幼蟬在暗無天日的地下,既看不見日出日落,也沒有寒冬酷暑,它們是如何計量時間的?這是科學界的一大未解之謎。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79444.html
⑦ 什麼動物會脫皮為什麼
蛻皮動物包括如下門:節肢動物門、有爪動物門、緩步動物門、動吻動物門、鰓曳動物門、鎧甲動物門、線蟲動物門和線形動物門。
隨著身體內部軟組織的生長體積增大,原有的外殼將不能再滿足其生長需要,因此必須脫去原有外殼,長出新外殼。剛開始層新外殼很柔軟,但隨著骨化(鞣化)而變硬,加上色素的沉積使其顏色加深。是最常見到的生長蛻皮方式。
生態蛻皮是指當環境因素突變(如有害物質侵入、細菌病毒侵染、急劇變溫等)引起的生理生化變化最終導致其蛻皮。
變態蛻皮是從幼體到性成熟的那次蛻皮,往往雌性在交配前要蛻皮。
除了螃蟹和蝦,昆蟲綱的蟲子,蛛形綱的蜘蛛、蟎,等等節肢動物都有蛻皮的現象。 而蛇脫皮是因為,蛇的鱗片非常堅韌,不能隨著身體一同長大。所以,每隔2~3個月,蛇就要脫一次皮。每脫一次皮,蛇的身體就長大一些,新長出的皮比脫去的老皮更加堅韌。
(7)哪些動物蛻好幾次皮擴展閱讀:
蛻皮動物最顯著的共同特徵是一個三層的表皮(英文cuticle),由有機物組成,能夠隨著動物生長周期性蛻掉。蛻皮動物由此得名。蛻皮動物缺乏運動纖毛,產生變形蟲樣精子,其胚胎不像其他原口動物一樣螺旋卵裂。
蛻皮動物的一些分支還有其它一些共同特徵,比如緩步動物和線蟲動物都有一個三輻射對稱的咽(pharynx)。
⑧ 有什麼動物蛻變好多次。
蛇,蛻皮幾次要看品種和環境..
⑨ 除了蛇還有什麼動物褪皮
還有蜘蛛,螃蟹,壁虎,蟬等等都會。蛻皮動物包括如下門:節肢動物門、有爪動物門、緩步動物門、動吻動物門、鰓曳動物門、鎧甲動物門、線蟲動物門和線形動物門。
⑩ 蛇一年要蛻幾次皮
蛇大約一年蛻6次皮,以使它們可以自如生長,並且丟棄被損壞的舊皮。蛻皮前,新的蛇皮就已經在舊皮下生長了。蛇蛻皮後,新蛇皮一般都特別明亮,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