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冬天冬眠的小動物有什麼
冬天冬眠的小動物有:松鼠、蛇、青蛙、蟾蜍、亞洲黑熊、蜥蜴、蚯蚓、北極熊、蝸牛、鱷魚、刺蝟、烏龜、蝙蝠、黃蜂、睡鼠等。冬眠是一些動物在冬季時對外界環境的一種適應,讓自己的生命活動處於極度降低的狀態。
蛇
蛇是最為典型也是最為常見的冬眠的動物,每當冬季到來,氣溫降到7~8℃或以下時,蛇就開始選擇高燥地帶的洞穴、樹洞和岩石縫隙作為蔽身之地,進入冬眠期。
青蛙
青蛙跟蛇都是冷血動物,它們的靈敏度會隨著溫度的降低而降低,到了冬天由於太冷它們幾乎喪失捕食的能力。
熊類
生活於北方寒冷地區的熊有冬眠現象,而位於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的黑熊往往不冬眠。熊冬眠時間可持續4~5個月,在冬眠過程中如果被驚動它會立即蘇醒,偶然也會出洞活動。
烏龜
烏龜為變溫動物。水溫降到10℃以下時,即靜卧水底淤泥或有覆蓋物的鬆土中冬眠。冬眠期一般從11月到次年4月初,當水溫上升到15℃時,出穴活動,水溫18℃~20℃開始攝食。
蝙蝠
蝙蝠也是冬眠的。它在山洞裡用後足的尖爪攀住石縫,頭朝下懸在空中,一「吊」就是半年。
❷ 冬眠的小動物有哪些
冬眠也叫「冬蟄」。某些動物在冬季時生命活動處於極度降低的狀態,是這些動物對冬季外界不良環境條件的一種適應。熊、蝙蝠、刺蝟、極地松鼠、青蛙、蛇等都有冬眠習慣。
哺乳動物中的單孔目、有袋目、食蟲目、翼手目、嚙齒目及靈長目中的個別種類,鳥類中的褐雨燕及蜂鳥等都有冬眠行為,稱之為冬眠型動物,即異溫動物。這類動物體型較小而代謝率較高,比大型的恆溫動物,相對地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才能維持恆定體溫。熊及臭鼬等動物在冬季呈麻痹狀態,但體溫不降低或降低少許,且易覺醒,有半冬眠動物之稱。變溫動物到冬季亦呈麻痹狀態,但它們的體溫是隨環境溫度被動地變化,在溫度降低到可耐受溫度以下時,不會被激醒,而是被凍死。這種行為與恆溫動物的冬眠完全不同。稱之為蟄眠。
❸ 冬眠的小動物有哪些
「冬眠」的種類分為3種:
1、第一種為蛇及蛙等兩棲爬蟲類的冬眠,其體溫與周圍環境配合,如環境溫度下降則體溫跟著下降而進入冬眠狀態,己無法進行調節。
2、 第二種為松鼠等動物其體溫於平時保持恆溫性,在進行冬眠時,可將自己體溫下降到接近環境周圍之溫度,但為了避免體液在0℃以下結凍,其體溫維持在5℃上下。
3、 第三種為熊類,熊在冬眠時其體溫只下降幾度,但能長時間不進食而呈睡眠狀態,在嚴謹的分類下應該是近於睡眠和冬眠之間,冬眠的哺乳動物能夠利用特殊因子來控制神經荷爾蒙系統調節器官的代謝狀態。
在秋季冬眠動物機會尋找冬眠的地方:中空的樹乾和地穴等,並在裡面鋪上草、秸稈、葉子和毛等作墊。在這么一個布置好的棲身之處它們會成群的蜷縮著身子,耷拉著眼皮,以這種低耗能的形式度過冬天。
它們的體溫會降至1到9℃,所有身體機能會大幅下降,呼吸很弱,心跳變慢,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下降。如果用紅外線攝影機拍攝冬眠的蝙蝠,會看到蝙蝠的身體呈暗藍色。
蘇醒過程的後半段,動物通過身體顫抖,(屈肌和伸肌同時收縮,一種高放能動作)可將體溫提升到正常水平。
❹ 冬眠的小動物有哪些
冬眠的小動物有松鼠、蛇、青蛙、蟾蜍、亞洲黑熊、蜥蜴、蚯蚓、北極熊、蝸牛、鱷魚、刺蝟、烏龜、蝙蝠、黃蜂、睡鼠。
1、睡鼠
睡鼠是冬眠時間最長的動物,一年中的春季、深秋以及冬季大約9個月時間里,睡鼠都處於冬眠的狀態。冬眠中不吃不動,呼吸幾乎停止,身體變得僵硬,外界的任何聲音都不能吵醒它們。它們一生中四分之三的世界都在睡覺。
等到第二天氣溫回升到10-20℃時,才會結束冬眠,是冬眠時間最長的動物之一。
❺ 需要冬眠的小動物都有哪些
❻ 冬眠的小動物有哪些
冬眠的小動物有:旱獺(俗稱土撥鼠)、黃鼠、蝙蝠,松鼠、青蛙
❼ 冬眠的小動物有哪些
冬眠的小動物有:蛇、蛙、松鼠、熊、極地松鼠、栗鼠、歐洲睡鼠、金倉鼠、蝙蝠、刺蝟、烏龜等。
冬眠是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一種極端的但被調節的體溫、代謝和其它生理活動的下降,是作為對減少能量消耗的適應。這種定義不包括變溫有機體對環境溫度下降而發生被動反應時的季節性或晝夜的蟄伏。因而,真正的冬眠限於鳥類和哺乳類動物。
冬眠可分為入眠、深眠和出眠3個階段。
1、入眠:一般認為,體重迅速增加直到較穩定地停留在較高水平,則是動物已具備入眠的內部條件。否則環境溫度雖低但動物仍不入眠。待體溫調定到接近環境溫度後,便進入深眠。
2、深眠:此階段長短不定,一般可達數月之久。這時的生理狀態發生極大變化。呼吸明顯減少,如刺蝟的呼吸運動,從常溫的每分鍾6~18次,降到每分鍾1~3次(28~18℃)。
3、出眠:激醒初期,呼吸由節律性轉變為間歇性。經過幾次陣發性呼吸之後,又變成節律性呼吸,而且頻率越來越快,如刺蝟可達每分鍾60次,待蘇醒後又趨向平靜,變成每分鍾36~40次。
❽ 需要冬眠的小動物都有哪些
需要冬眠的小動物有以下三類:
第一種、蛇及蛙等兩棲爬蟲類的冬眠,其體溫與周圍環境配合,如環境溫度下降則體溫跟著下降而進入冬眠狀態,己無法進行調節。
第二種、松鼠等動物其體溫於平時保持恆溫性,在進行冬眠時,可將自己體溫下降到接近環境周圍之溫度,但為了避免體液在0℃以下結凍,其體溫維持在5℃上下。
第三種、熊類,熊在冬眠時其體溫只下降幾度,但能長時間不進食而呈睡眠狀態,在嚴謹的分類下應該是近於睡眠和冬眠之間,冬眠的哺乳動物能夠利用特殊因子來控制神經荷爾蒙系統調節器官的代謝狀態。
誘發因素
冬眠的誘發因素是些外在因素,如環境溫度的下降和秋季食物短缺。但一些專家認為,逐漸縮短的白晝是一種冬眠信號,它會導致一些內在因素的改變,如激素水平的變化和季節性變化的生物鍾的調節。
生物鍾看來會影響動物的行為,如脂肪貯存和為冬眠作準備。還有正待研究的關於冬眠地點高濃度二氧化碳的麻醉作用,可能也是冬眠的誘發因素。環境溫度的升高和代謝產物的積聚可能都是覺醒信號。
❾ 冬眠的小動物有哪些動物
1、旱獺(俗稱土撥鼠)
旱獺棲息於平原、山地的各種草原和高山草甸。集群穴居,挖掘能力甚強,洞道深而復雜,多挖在岩石坡和溝谷灌叢下。從洞中推出的大量沙石堆在洞口附近,形成旱獺丘。白天活動,食量大,每日啃食大量優良牧草,耐飢餓,不飲水,喜食含水量大的多汁飼料。
在繁殖期,許多雄性聚集在一個公共區域,它們不停地大聲歌唱。這就是眾所周知的青蛙坑。
❿ 冬眠的小動物有哪些
冬眠的小動物有:旱獺(俗稱土撥鼠)、黃鼠、蝙蝠,松鼠、青蛙等。
1、旱獺(俗稱土撥鼠)
旱獺棲息於平原、山地的各種草原和高山草甸。集群穴居,挖掘能力甚強,洞道深而復雜,多挖在岩石坡和溝谷灌叢下。從洞中推出的大量沙石堆在洞口附近,形成旱獺丘。白天活動,食量大,每日啃食大量優良牧草,耐飢餓,不飲水,喜食含水量大的多汁飼料。
野棲旱獺主要以莎草科、禾本科植物的葉、莖,豆科植物的花為食,且有季節性變化,在飼養條件下表現為雜食性。旱獺易馴化,不傷人,不耐熱,怕曝曬,抗病力強。當氣溫長時間低於10℃以下時,就自然冬眠,時間可長達3-6個月,當氣溫轉暖後自然蘇醒。
2、松鼠
刺蝟是異溫動物(Heterothermic),因為它們不能穩定地調節自己的體溫,使其保持在同一水平,所以刺蝟在冬天時有冬眠現象。
刺蝟有非常長的鼻子,它的觸覺與嗅覺很發達。它最喜愛的食物是螞蟻與白蟻,當它嗅到地下的食物時,它會用爪挖出洞口,然後將它的長而粘的舌頭伸進洞內一轉,即獲得豐盛的一餐。
3、黃鼠
黃鼠是中國北部乾旱草原和半荒漠草原的主要鼠類,喜散居。以草本植物的綠色部分為食,亦吃農作物的幼苗,有時吃草根和某些昆蟲的幼蟲。常住洞通常只有一個洞口,洞口光滑完整,直徑7—8cm,洞口前有土丘和足跡,周圍無糞便,洞道長2.9—4.3m,洞深1.1—1.4m,無倉庫,不貯糧。
雄巢球狀,雌巢盆狀。一年中半年活動,半年休眠,即冬眠。活動范圍300—500m。黃鼠挖掘力強,遇敵害時,能迅速地「打牆」逃避。視覺、嗅覺、聽覺靈敏,記憶力強,警惕性高。黃鼠不喝水。
4、蝙蝠
蝙蝠一般都有冬眠的習性,冬眠的地方大都是在洞里,冬眠時新陳代謝的能力降低,呼吸和心跳每分鍾僅有幾次,血流減慢,體溫降低到與環境溫度相一致,但冬眠不深,在冬眠期有時還會排泄和進食,驚醒後能立即恢復正常。
它們的繁殖力不高,而且有「延遲受精」的現象,即冬眠前交配時並不發生受精,精子在雌獸生殖道里過冬,至翌年春天醒眠之後,經交配的雌獸才開始排卵和受精,然後懷孕、產仔。
5、青蛙
青蛙常棲息於河流、池塘和稻田等處,主要在水邊的草叢中活動,有時也能潛伏到水中。在秋末天氣變冷時,青蛙帶蟄伏在水底或洞穴之中冬眠,翌年春季天氣變暖時再回到水中繁殖。繁殖期間,許多雄蛙常聚到一個共同的區域,高聲鳴叫,連續不斷,這就是所謂的「哈蟆吵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