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仁慈主義如何從保護動物到善待動物
近代的「仁慈主義」,是從古典人類中心主義中的動物保護思想中逐漸發展出來的一種觀點。仁慈主義主張人類要善待動物,這體現了人類道德的進步。人類道德進步的歷史,就是一個人類把道德關懷對象不斷擴大的歷史,人類把道德關懷對象從人類擴展到人類之外其他存在物的第一個對象便是動物。動物的權利問題,是生態倫理學打破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道德體系的一個突破口。這是因為,人類自從誕生那天起,就和其他動物生活在一個大環境中。在日常生活中,人離不開動物的幫助,動物的影子在人類的精神世界中也隨處閃現。此外,和人一樣,大部分動物都有意識,是一個能做出選擇的自主的生命,它們能夠感受生命的快樂和痛苦。
17~18世紀,歐美一些思想家提出「仁慈主義」理論,主張善待動物,認為動物也應像人一樣享有「天賦的權利」,因而也必須承認它們是權利主體。
1641年,一位名叫華德的律師說服馬薩諸塞(時為英國殖民地)當局制定了一項法律:任何人不得專制地或殘酷地對待那些向來供人使用的牲畜,人有責任讓它們定期地休養生息。
1693年,英國著名思想家洛克在《關於教育的幾點思考》一書中也對笛卡兒的思想提出了質疑。在他看來,動物是能夠感受痛苦的,毫無必要地傷害它們在道德上是錯誤的。他對許多兒童折磨和殘酷地對待那些落入他們手中的小鳥、蝴蝶和其他可憐動物的行為表示擔憂,因為折磨和殺死其他動物的這種習慣,甚至會潛移默化地使他們的心對人也變得狠起來;而且,那些從低等動物的痛苦和死亡中尋找樂趣的人,也很難養成對其同胞的仁愛心。他主張人們不僅要善待以往那些被人擁有且有用的動物,而且還要善待松鼠、小鳥、昆蟲——事實上是「所有活著的動物」。
18世紀的約翰·布魯克納曾對英國在美洲新大陸的擴張表示擔憂。他在《關於動物的哲學思考》(1768年)一書中懷疑,改變美國的荒野是否會打亂「生命之網」(布魯克納是第一個使用這個對後來的生態科學是如此重要的詞語的人)和「上帝的整個計劃」。他已經認識到,在開墾處女地的過程中,許多物種會受到嚴重傷害甚至會完全滅絕。完整的上帝創造物的減少令可敬的布魯克納感到擔心,但他卻迴避了對這種行為的道德評價。
英國的傑羅米·邊沁是近代西方第一個自覺而又明確地把道德關懷運用到動物身上去的功利主義倫理學家。他在寫於1789年的《道德與立法之原理》一書中指出,一個行為的正確或錯誤取決於它所帶來的快樂或痛苦的多少,動物能夠感受苦樂,因此,在判斷人的行為的對錯時,必須把動物的苦樂也考慮進去。邊沁反對把推理或說話的能力當作在道德上區別對待人與其他生命形式的根據。問題的關鍵應是它們能否感受苦樂。邊沁據此認為,最不道德的行動就是帶來最大痛苦的行動。
而與對較低形式的生命的殘酷比起來,對神經系統最發達的人的殘酷是更壞的行為,但是這種差別僅僅是數量上的。一個有道德的人或有道德的社會應該最大限度地增加快樂,並最大限度地減少痛苦,不管這種痛苦是人的痛苦還是動物的痛苦,他所處時代的開明人士對奴隸的解放的關注曾鼓舞了他對道德進步的信心。邊沁說,我們已經開始關心奴隸的生存狀態,我們得把改善所有那些給我們提供勞力和滿足我們需要的動物的生存狀況作為道德進步的最後階段。對邊沁來說,那些對人有益的動物(如馬和雞)所佔據的倫理地位低於奴隸,但高於其他生命形式,他預言:「這樣的時代終將到來,那時,人性將用它的『披風』為所有能呼吸的動物遮擋風雨。」邊沁所說的「披風」即指道德地位和法律保護。
19世紀的亨利·塞爾特將英國擴展倫理共同體的思想推到了頂峰。他在1892年出版的《動物權利與社會進步》是動物解放運動的理論總結,對英美後來的生態倫理思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認為,如果人類擁有生存權和自由權,那麼動物也擁有。二者的權利都來自天賦權利,就動物而言來自動物法。他覺得在英美人的態度中缺乏一種與非人類存在物的真正親屬感。道德共同體的范圍需要擴展。因此,他提出了一個卓爾不群的觀點:如果我們准備公正地對待低等種屬(即動物),我們就必須拋棄那種認為在它們和人類之間存在著一條「巨大鴻溝」的過時觀念,必須認識到那個把宇宙大家庭中所有生物都聯系在一起的共同的人道契約。他號召人們把所有的生物都包括進民主的范圍中來,從而建立一種完美的民主制度,人和動物最終應該也能夠組成一個共同的政府。因為並非只有人的生命才是可愛和神聖的,其他天真美麗的生命也是同樣神聖可愛的。未來的偉大共和國不會只把它的福恩施惠給人,況且,把人從殘酷和不公正的境遇中解放出來的過程將伴隨著動物解放的過程。這兩種解放密不可分地聯系在一起,任何一方的解放都不可能孤立地完全實現。塞爾特還抨擊了「氣勢洶洶」的工業神話,因為它為了讓「悠閑的紳士和少婦能夠用……借來的羽毛和皮毛裝飾自己」而使數以萬計的動物遭受滅頂之災,並將那些游獵運動譴責為「業余屠殺」。他領導的仁慈主義者同盟經過十年的抗爭,成功地解散了皇家逐鹿獵犬隊。塞爾特在生態倫理學方面的重要貢獻是把古老的天賦人權論與18~19世紀的自由主義結合起來,並把它直接應用於人與動物的關系,開啟了當代動物解放論學派的生態倫理思想。
㈡ 關於一些動物保護主義的問題!
我的看法和您一樣。我不吃狗肉,是因為我喜歡這種動物,但我不會反對別人吃狗肉,這是各人喜好的問題,根本稱不上是什麼動物保護的問題。畢竟狗也是一種人類飼養的動物,不是野生動物,不是生態環境中的一環,和飼養的雞鴨豬牛沒有區別。
但是有一點必須注意。在我國,對家禽和豬牛等食用家禽家畜的管理還相對完善,但對狗這種動物,仍然管理混亂。狗肉的來源,飼養條件,屠宰工序,都十分的缺乏規范和監督。在這種條件下,隨便吃狗肉是很不安全的(當然了,我們中國人早就百毒不侵了 ,呵呵),所以我認為狗肉的問題是如何完善管理,而不需要上升到道德層面。如何更仁道的、衛生的、迅速的、規范的屠宰食用家畜,才是應該討論的問題。
㈢ 環保主義者代表人物
美國環境史學者認為,20 世紀60 年代以後產生的美國現代環保主義運動,與該國在19世紀70 年代,即內戰結束以後,出現的環境思想及環境管理實踐有緊密的關聯。雖然這些思想和實踐是多樣且富於變化的,但總體可被劃分為發生在城市之外和城市之內的兩大環保主義傳統。
城市之外的環保主義
「保護主義」是19 世紀末出現在美國的一種環保思潮,由這種思潮所引發的環境保護或管理活動就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保護運動」。因為保護主義關注的主要對象是荒野和自然資源問題,一般位於城市之外,所以稱之為「城市之外的環保主義」。
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同一時期出現在美國城市之內的另一種環保主義,它致力於解決由城市生活和工業生產所產生的各類環境問題,如廢棄物污染、噪音、生活空間和城市景觀的破壞等。
雖然在相當長時間內,城市內外的兩種環保主義各自獨立發展,但彼此之間仍然有一些聯系和共同的時代特點。
保護主義和保護運動主要發生在美國西部。在內戰爆發之前,這里因富含木材、牧場、耕地、礦藏、水能、生物等各類資源,開始被大規模開發。然而,由於缺乏節制和管理,開發很快導致嚴重的生態破壞和資源浪費,從而激發出兩種性格不同的保護主義思潮和保護運動。
第一種保護主義是「資源保護主義」(conservationism),它源自聯邦政府官員對西部森林資源可持續性的關注。
19 世紀末,因聯邦政府在西部多個地區實施土地灌溉計劃,當地水資源狀況因而得到特別的重視,也引發了許多關於水資源的調查。在調查中,管理人員意識到森林涵養水源的重要作用,「保護森林」遂成為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措施。於是,森林大火、濫砍亂伐、礦業開發以及放牧等破壞森林的現象開始被干預和遏制。
同一時期,聯邦林業管理者也注意到木材工業衰退的跡象,他們在著名的林業學家吉福德•平肖(Gifford Pinchot)的倡導下,以可持續利用資源為目標,建立了林業科學管理的原則和模式。這些主張很快得到一些政治人物的支持,尤其是1900 年當選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的支持。隨後,以林業保護為代表的資源管理活動發展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和社會運動,即資源保護運動。
資源保護運動有如下幾個特徵:
第一,保護資源的目的是利用。平肖曾表示,林業就如同農業,要讓樹木像穀物一樣有不斷的產出;羅斯福也認為森林保護僅僅是一種手段,它的最終目的是為美國人民提供更多的資源。
第二,保護依賴專業技術和專業人員。在資源保護者看來,區別「保護」與「濫用」的標志是「科學」,而能夠掌握科學的唯有經過專門訓練的專家,如林學家、水利專家等。這種主張實際帶有強烈的技術精英主義色彩,相信專家治國,排斥非專業人士參與決策和任何政治性的討論。
第三,科學保護的首要原則是「效率」。19 世紀末、20 世紀初,「效率」成為美國社會崇拜的對象。在資源保護主義者看來,林業也要有工業生產中「泰羅制」,只不過它管理控制的對象不是工人,而是自然。
第四,歡迎政府幹預,但不反對企業利益。如薩繆爾•海斯(Samuel Hays)所觀察到的,羅斯福等資源保護主義者雖然主張政府對資源利用進行干預,但並不想代替私人企業在市場中的地位;他們甚至認為私人企業只有達到一定的規模,甚至是具有壟斷地位,才能使資源利用更有效率。
20 世紀10 年代初,隨羅斯福卸任總統,平肖失去聯邦林業局局長的職位,資源保護
主義的力量在聯邦政府和國會中漸漸式微。但平肖等人仍然執著於他們的理念,轉而在更
廣泛的人群中爭取他們的支持者,同時努力保持其在林業管理領域的影響力。
在他們的努力下,資源保護主義逐漸成為美國人的主流意識之一,但其原有的內涵卻趨於泛化,不同的群體根據自身的利益也在定義出不同的「保護主義」。總的來說,從一戰前到20 世紀20年代末這段時間,資源保護主義的意識形態主要被產業界所佔據。
此後,因發生西部農業水資源危機和經濟大蕭條,聯邦政府對資源管理的干預再次加強,羅斯福和平肖時代的「正統」資源保護主義又一定程度地復甦了。
第二種保護主義是自然保護主義(preservationism)。這種思潮可以追溯到19 世紀中期,美國浪漫主義精神活躍的時代。那時,以亨利•梭羅為代表的一些知識分子,主動走出城市,步入荒野,贊美自然在精神和審美層面上的價值。這種傳統很快觸發了美國人保護荒野的熱情,並首先體現在國家公園的建立和管理中。
1872 年,美國第一座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建立。之後,美國東西部陸續有許多土地、山川被闢作國家公園或州立公園。這些被保護區域的首要功能不是為社會提供經濟資源,而是盡可能保留其自然荒蠻的景觀,供美國人永續欣賞,甚至成為美國的國家象徵。
19 世紀後期,約翰•繆爾(John Muir)成為自然保護主義及國家公園運動的代表人物。他領導一批自然主義者在19 世紀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成功阻止加利福尼亞州約瑟米蒂山谷(Yosemite Valley)的水利開發,並促成約瑟米蒂國家公園的建立。1892 年,美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自然保護組織塞拉俱樂部(Sierra Club)在繆爾等人的倡議下成立,自然保護作為一種社會運動悄然形成。
在這一時期,以繆爾為代表的自然保護主義者與以平肖為代表的資源保護主義者保持著一種合作關系,因為繆爾相信林業開發是荒野破壞的首惡。但不久之後,資源保護主義所倡導的實用主義、效率主義與自然保護主義所秉持的審美主義、精神追求,以及最大限度保留荒野狀態的理想發生分野。直至20 世紀初年,兩種保護主義因赫奇赫奇山谷水壩建設爭議徹底決裂。雖然該爭議的結果是大壩繼續建設,但自然保護主義的思想觀念如同資源保護主義一樣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保護荒野、建立國家公園一直是美國政府和人民對待自然、管理自然的一種重要方式。
不過,如泰德•斯坦伯格(Ted Steinberg)和羅伯特•戈特利布(Robert Gottlieb)所觀察到的,自然保護主義雖然受繆爾等自然主義者思想的影響很大,但仍然具有多元性。它除了帶有明顯的民族主義、精神主義、審美主義色彩之外,也包含商業主義、生態學和反城市意識的內容。
自然保護並非沒有任何商業動機。以著名的黃石國家公園為例,它的建立便與大陸鐵路的貫通及其營銷有關。當時,鐵路開發者為吸引遊客和乘客,力主在火車經過的地方辟出一大片與周圍生態系統有所差異的「蠻荒之地」。在這個過程中,「保護者」有意識地清除一些野生動物,引入一些外來物種,並根據遊客的喜好驅逐原住印第安人或將他們留下。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黃石公園不是被「保留」下來的「自然」,而是被「創造」出來的「荒野」。
這種具有強烈商業動機的自然保護行為此後一直延續,到了20 世紀20 和30 年代,「把風景變成生意」的活動已經十分普遍。既然是生意,就需要建設公路、步行徑、房屋等人工建築物,以吸引更多的遊客,這無疑和繆爾等自然主義者的初衷是有些背離的。新一代的環境思想家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對此有許多批評,並反對任何與荒野有關的「大眾娛樂」活動。他認為,「荒野」的價值不僅在審美、精神滿足和資源利用等方面,更在於作為一個有機系統的整體性存在,而尊重這種存在就意味著樹立一種新的「土地倫理」。
自然保護主義還具有明顯的反城市傾向,其代表人物繆爾甚至經常表現出憎惡城市生活的情緒。據他的傳記作家介紹,繆爾曾將城市稱作「低地」(lowland),荒野稱作「高地」(high ground),在後者中生活才能獲得精神世界的滿足,才能洗滌在前者中沾染的「困惑、衰敗和污穢」。然而,就在很多保護主義者所鄙視的城市之中,卻獨立發展出美國環保主義傳統的另外一支,即城市環保主義。究其內涵,根本在於對人的生存和生活環境質量的關注。
城市之內的環保主義
城市環保主義首先反映在城市環境衛生改革運動中。如前所述,始自19 世紀中期,並一直延續到進步時代的環衛改革,針對的問題是城市的供水、排污和垃圾問題,其理論前提是環境的潔凈度和人們的健康有直接關聯。
衛生改革運動的發起者是城市改革家、公共衛生學家、市政或環衛工程師。他們一開始依據「瘴氣理論」反對污水在城市中滯留、彌漫,垃圾在街區中堆積、腐敗;後來雖然受到「細菌理論」的沖擊,但仍然堅持潔凈的生活環境對城市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由於環衛事業與市政公共服務的發展密切相關,所以梅洛西將之稱作最早的城市環境管理服務(urban environmental service)。
然而,城市環衛如果管理得不當,也會造成新問題。環衛改革者最忌憚的污染物是有機物,因此其管理服務的主要內容是快速將有機廢物從城市中轉移到更大的自然水體和荒廢的土地,或通過焚燒將其轉變成氣體。
這樣做的結果雖然使城市變得更清潔,市民健康在短期內得到改善,但它切斷了原有的城市有機廢物回到農業生產、土地和自然物質循環的鏈條,會引發更大范圍內的環境問題。
與城市環衛改革同時發生的是對工業污染的認識和治理。較於生活源的污染,人們對工業污染的態度更為復雜——既認為煙氣、廢水、廢渣、噪音是公害,又認為這些是工業發展、社會進步不可避免的副產品。而且,受制於當時的科學發展水平,主要產生自工業的化學廢物,如廢酸、廢鹼、重金屬被誤以為有助於生活污水的消毒,不僅無害還會促進環衛治理。
盡管如此,反對工業污染的城市環保運動在19 世紀80 年代之後終於萌發,其產生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人們的科學認知發生改變。愛麗絲•漢米爾頓(Alice Hamilton)被一些學者譽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反污染的環保主義者。她在19 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調查工業污染與流行病的關系,之後進入勞動保護領域,從事鉛污染等問題的研究。她和其他公共衛生學者的工作使人們逐漸認識到,工業有害物不僅被轉移到了環境當中,還轉移到了工人及許多弱勢群體身上,會對社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其次,公民權利意識覺醒。19 世紀末、20 世紀初也是美國工人運動、市民運動、婦女運動蓬勃發展的時代。不論普通勞動者、中產階級還是婦女團體,都意識到他們的生活條件、健康狀況受到工業污染的嚴重影響,於是各種抗議活動此起彼伏,迫使城市管理者必須面對民眾的呼聲。
再次,許多污染企業,以及經濟發展的倡導者不再認為污染物是工業發展的必然副產品。他們受到資源保護主義思想的影響,認為工業活動不一定會產生環境破壞,污染很大程度上是沒有效率和資源浪費的結果。
區別
與自然保護主義的悲觀情緒相反,城市環保主義對城市生活抱有樂觀的態度。
梅洛西的相關研究表明,積極的城市環境改革基於城市主義(urbanism)和消費者主義(consumerism)兩種思潮。前者相信城市生活可以給人帶來正面影響,反對「城市歧視」,環境管理的作用就是使城市生活更美好。後者強調「消費者」乃城市社會的最基本單元,不論階層、種族或性別,城市環境破壞會影響到每一個消費者,所以改善城市環境的事業應該服務於所有消費者。
正因為城市環保主義帶有積極關照城市所有居民福祉的特點,從19 世紀末到20 世紀30 年代,城市環境改革還擴展到改善貧困人口居住條件、城市美化、城市公園建設和城市空間布局優化等領域。
美國環境史學者對20 世紀40 年代以前的城市環保主義的探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釐清美國現代環保主義的起源問題。在此之前,人們在談論環保主義傳統時,往往只看到保護主義運動,而忽視了同時代獨立發展起來的城市環境改革。
此外,1960 年代往往被當作反對工業污染的環保運動的開端,但實際這些行動早已從19 世紀末開始,只不過當時的人們還不具備現代環境科學和生態學的知識與觀念,因此成效十分有限。
㈣ 動物保護主義為何總是被批判
我始終認為:人類和動物應該和諧共處,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作為靈長類智慧型的人類雖然處於食物鏈的頂端,但也要遵守道德原則,不隨便破會生態,不濫殺動物,做到保護動物,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因此,我不反對愛心人士的保護動物的做法,但是要限制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不能越界,否則將適得其反,遭到批評也是理所當然。希望能正確處理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做到和諧相處,拒絕濫殺,合理利用,遵紀守法。
㈤ 「可愛動物」保護主義
在對生態文學創作和動物保護的思考中,我們需要與「可愛動物」保護主義加以區分,擯棄一些「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一些人只保護他們眼中的「可愛動物」——貓狗是人的伴侶,對人有好處,所以要保護;昆蟲和兩棲爬行動物是大多數人都不喜歡的,就不用保護。在他們眼中,想要保護動物,或是從自己的主觀情感出發,只保護自己眼中值得保護的那些動物;或是為了彰顯自己的「慈悲」與「善良」,而無視自然法則,對原本的自然規律進行人為干涉。盲目的放生、盲目地保護貓狗等行為,無視生態系統的平衡、無視自然的穩定,並非真正熱愛動物的表現。這種主觀性的情緒和思想本質上是出於人自身,而不是為了自然或物種本身的存亡而考慮的。
在廣闊的天地之間,在浩瀚的自然萬物之中,貓狗等「可愛動物」只佔很小的一個部分——一些流浪貓狗甚至會抓捕野生動物、破壞生態系統穩定。無論是「可愛動物」還是「不可愛動物」,都是自然界中的一份子,在自然中扮演著它們應有的角色。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本不該由它們與人類的關系來評判,更不應根據人類的私心來決定是否應該對其進行保護。每一個物種的消亡,都會對環環相扣的生態鏈造成影響,這種影響終究會關繫到我們自身的生存。「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自然規律下,自然萬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大學剛畢業時,在生態倫理價值觀的影響下,我原本不打算養貓狗。在那個「可愛動物保護主義」盛行的時期,這種選擇是為了區別於那部分對「可愛動物」有所偏私的人,也是為了給那些被大多數人所「排擠」的「不可愛動物」正名。貓狗等與人關系更緊密的動物和昆蟲等許多人在感情上排斥的動物,在我們看來不應以自己的好惡區分。貓狗對我們而言,並不比大眾在情感上所不能接受的那些「不可愛動物」更有吸引力。
近幾年來,自然中心主義的觀念逐漸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而我在寵物的選擇上,也發現既然在寵物市場中的貓狗就是用作寵物,正如一些人工養殖的動物是為了給人食用一樣。而野生動物則是屬於野生環境的,隨意飼養或許對它們和自然都不利。相較其它動物而言,貓狗的用品和醫療市場發展更完善,作為寵物放在家裡也不會對自然造成破壞。貓狗的情感模式及與人相處的反應,確實是更適合於被人飼養的。
如今,家裡的貓對我而言,比起動物更類似於一個家人。即使選擇飼養貓,也不代表我就認為貓狗等寵物和其它自然界中的動物有所分別。自然規律和人的主觀情感無關,「可愛」的動物和「不可愛」的動物,在自然界中同等重要,在天地間只有數量差異、在生態環境中的角色以及瀕危與否的分別。
㈥ 現在社會中,有一些極端動保群體,他們為何這么做
現在社會中,有一些極端動保群體,他們為何這么做?
動物保護的概念來自於西方,他們對一些價值觀的輸入沒有消化干凈,只是採取了一些比較表面的做法,所以才會被網友認為比較極端。動物保護主義的宗旨是動物應當享有支配自己生活的權利,也就是萬生平等的意思。可能採取的方式讓人不能接受,但他們的本意是好的,只是沒有做好功課就匆忙上陣,讓一些人覺得不適。大家覺得這些人的做法怎麼樣?
㈦ 請問動物保護主義和恐怖主義有什麼區別
動物保護主義按照現實的色彩來說,它是一個褒義的,積極的詞語
這個主義是為了保護動物而
產生和存在的。
而且確實保護了很多動物,也為人們保護動物增強了意識。
但是恐怖主義就不同了,他是一個徹徹底底的貶義詞
恐怖主義做出來的事都是對人類社會有害的。
這就是最大的區別。
🍀🍀🍀
㈧ 動物保護主義者只吃素嗎抑或他們本身就是虛偽的
有完全吃素的,也有吃葷的.
我屬於後者,我也吃肉,僅限於養殖的雞鴨牛羊等等.
一切皆有生命,這話沒錯,但是不要忘了食物鏈的存在,任何生物為了生存繁衍必定要以其他生物為養料,人類也一樣.但這不代表就可以任意擴大人類的金字塔底座,現有的養殖動物已經足夠人類生存,再把野生動物和伴侶動物加入到食譜中來是罪過.
㈨ 那些自稱「動物保護主義」的人他們的行為有意義嗎
所以說我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指的不僅僅是人與人的和諧,還有人與環境的和諧,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尋求無害於環境的發展方式,就是我們的目標啊!所以說你說的「動物的滅絕只是時間問題」就是錯誤的了啊。
「動物保護主義」的行為不止是呼籲人們保護動物而已,也有一些具體的保護動物的措施,比如設立保護區,或者單單是喂喂流浪狗也是一樣的。
我們應該相信,大多數人是善良的,熱愛動物的,我們應該相信人類(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我不是人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