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哪些動物的基因能自我修復

哪些動物的基因能自我修復

發布時間:2022-10-07 07:09:44

㈠ 通過基因重組真的可以讓恐龍和史前動物再生嗎

從理論上來說可行,可是現在最大的難題是如何找到恐龍的基因,有些科學家想從一些琥珀中找到吸有恐龍血的蒼蠅蚊子等昆蟲,在它們體內藏有處在休眠狀態的血細胞,只要將這些血細胞中提取恐龍的基因,將這些細胞經過重組、編碼,再重新植入雌鱷的子宮內,再經過孵化等步驟即可得到人工復制的恐龍或史前動物,但是現在最大的難題就是找不到恐龍的基因

㈡ 這個世界上除了人類,還有什麼動物可以自我終結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什麼動物都能自我終結。因為基因和環境是影響動物行為的兩個因素。而基因是多樣的,必定有控制自我終結的基因,只是沒有表現出來或是表現的概率太低,即使表現出來,那又有誰來告知天下呢;而環境的改變很可能發生基因突變,使動物明顯表現出自我終結,比如說現代環境惡化水污染嚴重,導致許多魚類集體自殺,雖然魚不是動物,比動物低級,我這里只是說明理論,舉例而已。所以只要是生物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採取一定的手段來自我終結的。現在沒有你看到的情形只是你沒有條件看到,或者還沒有那種環境來誘導它,過去可能發生了,現在有極少的發生,將來很可能發生。

㈢ 在大自然當中,有哪些動物可以給自己治病療傷

動物可以「治病」,這一直被視為傳說。很少有人相信動物能成為「醫生」。大多數科學家也同意這一觀點。他們相信只有人們知道「治病」這回事。

黑猩猩自己「治病」

為了找到答案,科學家們把一些雌性王蝶關在一個封閉的空間里,然後把這兩種植物都提供給它們產卵。結果表明,未感染寄生蟲的雌性金蝶產卵時是隨機的,對這兩種植物沒有特別的偏好;幾乎所有感染寄生蟲的雌性都選擇了具有「葯用價值」的熱帶熱帶乳草。

為什麼熱帶乳草能幫助王蝶抵抗寄生蟲感染?最初,這種植物富含一種叫做強心甾體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會導致細胞膜破裂,殺死一些生物,包括危害蝴蝶的寄生蟲。不過,王蝶不怕強心甾,他們已經進化出了抗強心甾的基因抗體。

當王蝶在具有「葯用價值」的熱帶乳草上產卵時,當卵進入幼蟲期時,進食時會攝入足夠強的強心甾。任何想要感染它們的寄生蟲都會在這個過程中「中毒」並死亡。科學家認為,這種現象表明,即使是非常簡單的有機體也知道如何使用葯物。

㈣ 基因突變後能自行修復嗎

幾乎不能。突變是隨機的。就算修復,也不可能修復回原來的樣子。可能發生連鎖。
如果動物或者植物的話,你可以進行轉基因定向修復,但是也不一定剛好達到想要的效果

㈤ 簡單描述下轉基因的過程,例如怎麼讓不具備再生能力的動物具備再生能力

從一個細胞的遺傳物質里取出功能基因,通過載體將其轉接並嵌入另一個細胞的遺傳物質里。
例如從具備再生能力的渦蟲的細胞里找到其再生所需的所有基因,用對應的酶將其全部剪切下來,再在目標動物的遺傳物質里用同樣的酶產生同樣形式的切口,將再生基因與目標動物遺傳物質混合並以酶將其全部重新連接,然後將得到的遺傳物質注入目標動物卵細胞等取得受精卵,然後把該受精卵培育成生物體,這個生物體若能正常生活並正常表達渦蟲再生基因,則獲得了渦蟲的再生能力。但目前尚未知道渦蟲的基因組里哪些用於再生,在較為復雜的遺傳物質里產生大量切口並重新連接後能否保持其生命活性也未知,即使能得到生物體、其能否順利表達異種生物基因也未知。

㈥ 動物界中,為了保證自己的基因得到延續演化出了什麼手段

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性沖突是物種形成的主要驅動力,想想也是,大家不同,當然就只有各奔東西了。在蝴蝶的兩性大戰中,既然交配栓讓戰爭變得如此激烈,按理說應該很快就出現新物種,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卡瓦略發現有交配栓和沒交配栓的血統其進化速度基本是一樣的,這就意味著在昆蟲多樣性的驅動因素,以及性沖突在進化過程中扮演何種角色方面,科學家們還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單就蝴蝶而言,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自然歷史特徵在引發物種形成方面的作用可能比性沖突更為強烈。

㈦ 哪些動物有自我醫療的方法

動物自己治病
名稱
名稱: 動物自己治病
主題詞或關鍵詞: 動物 生物博覽
內容
內容
人生了病,可以請醫生幫助治療。野生動物患了病,受了傷,不用求助其他動物,它們能給自己治病。

有些野生動物會用野生植物來治病。比如熱帶森林中的獅子,得了怕冷、戰栗的病,就會去啃咬金雞納樹皮。這種樹皮中含有金雞納霜素,是治療瘧疾的特效葯。

鹿鬧腹瀉的時候,就常常吃食槲樹的皮和嫩枝。槲樹里含有鞣酸,能夠止瀉。有趣的是,印度的長臂猿受傷後,常常把香樹葉子嚼得很碎,捏成一團,敷在傷口上。山鷸和山雞在自己的腿骨摔傷後,常常飛到河邊,用嘴啄些軟泥塗在骨折的腿上,接著又叨些細草混在泥里,最後,再在外面用泥糊結實,做成「石膏模型」,把受傷的腿固定起來。用不了多久,受傷的腿就長好了。

濕敷是醫學上的一種消炎方法,猩猩也懂得用這種方法來治病。猩猩得了牙髓炎後,就把濕泥塗到臉上或嘴裡,等消炎後,再把牙齒拔掉。

有些動物吃了有毒的食物後,能夠自己尋找催吐的草吃,把腸胃清洗干凈。

貪嘴的野貓吃了有毒的東西,又吐又瀉。它會急急忙忙去尋找一種帶苦味的有毒的藜蘆草,食後引起嘔吐,漸漸地,病就好了。原來,藜蘆草裡面含有一種生物鹼,它有催吐的作用。

吐綬雞被大雨淋濕後,它會吞下苦味的草葯——安息香樹葉來預防感冒。

狼和山犬的胃肌能夠自動收縮。當它們疑心自己吃了有毒的食物的時候,便立即收縮胃肌,把胃裡的東西吐出來,以防毒死。

貓和狗常常用舌頭舔瘡面或傷口,因為唾液中的酶素有殺菌的作用。

溫泉浴是一種物理療法,熊和獾也會用這種辦法來養生和治病。美洲灰熊有種習慣,一到老年就喜歡跑到含有硫磺的濕泉中去洗澡,浸泡在裡面,彷彿在治療老年性關節炎似的。母獾常把長瘡的小獾帶到溫泉中去沐浴,治療瘡疾,一直到病癒為止。

野牛患了皮膚癬,它長途跋涉來到湖邊,它在泥漿中「沐浴」一陣,然後爬上岸,將泥漿晾乾。過不久,它又去湖邊再次「沐浴」,一直把癬治好為止。

喜歡這種泥漿的還有犀牛、河馬等,除了治病,還有防病的作用。這樣,可以使那些寄生在皮膚縫隙中的虱子沒法呆下去。

有不少動物能夠為自己做「復位治療」。肚子被劃破了,內臟漏了出來,它們能將內臟塞進去,然後躲到一個安靜的角落裡去「療養」,等待傷口癒合。有隻青蛙被石塊擊傷,內臟從口腔露出來。這只青蛙會始終蹲在原地,慢慢地吞回內臟,三天後,它基本復原,又活蹦亂跳了。
回答者: some_thing - 高級經理 七級 3-6 17:28

--------------------------------------------------------------------------------

大多都是用自己的唾液來添是,達到消嚴的目的
回答者:liugang9811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3-6 17:36

--------------------------------------------------------------------------------

動物和植物都會自我療傷
目前,盡管基因和遺傳工程的出現把人類治病療傷的基礎建立在了尖端的分子水平上,然而,牛吃黏土補充自身所缺某種礦物;紅疣猴食木炭來檢驗其所吃食物是否有毒;黑猩猩疊折毛茸茸的葉子吞下去清除腸道中的寄生蟲等動物自療疾病的方法,也許對人類自療疾病也有一些啟迪———

■受動物啟示產生的新學科

在草葯治病中,人們有相當多的經驗是從動物那裡學來的。早在1994年人們在對動物自療的認識基礎上創建了一門年輕的新學科,稱為「動物生葯學」(Zoopharmacognosy),並且在全世界召開了第一次學術會議,以交流對動物自療研究的知識和經驗。

多年來研究人員已經知道,雖然動物自身強大的免疫系統足以抵禦疾病,但它們並不僅僅是靠自身的免疫系統來防病抗病和保持健康。免疫只是一種被動的方法,此外動物還要採取主動的方法來治病。動物生存除了足夠的食物外,還把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放在維護健康上,這就是尋找自然界中的保健醫療葯物。

動物的預防疾病和自我治療是不太好區分的,因為這里沒有明顯的差別或特點。比如,嘔吐是人預防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動物不能嘔吐,比如小鼠,無論何時當它感到自己有病或吃了有毒的食物時,就會找到一種黏土,這種黏土能吸附毒素,並使毒素滅活或減輕。當小鼠稍稍感到惡心時,它會吃下這類黏土,這樣小鼠就能有效地避免中毒。這時就不好區分小鼠是自我預防或保護,還是自我治病。所以從動物那裡獲得的都是預防和治療相結合的經驗。

人也有相似的情況。人與動物的自療都是無意識的。比如,盡管沒有確診,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每天會抽多於常人三倍的煙。如果問他為什麼抽如此多的煙,他只是回答喜歡如此。但實際上也許尼古丁能減輕精神分裂症的症狀。

■動物自療與適應環境

應該說,動物的自我保健和醫療是適應環境的一個重要能力,只有這樣它們才能生存。這是動物證明它們適應性強的一個重要表現方式,但很多生物學家卻忽略了這一點。動物不僅僅要生存,而且還要盡可能地健康,只有這樣,他們才有資本來與其他動物競爭。

那麼動物是怎樣發現對它們身體有利和保健的葯物和飲食的呢。由於這些情況目前還研究得比較少,一些例子只能說明表面現象。實際上正如人類早期發現葯物和食物一樣,神農嘗百草是一種最簡單但又是最有效的方法,只不過這種方式有一點危險,是拿自己的生命在冒險。但動物的做法好像比人類祖先神

農嘗百草的方法更科學也更安全。

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坦尚尼亞的桑給巴爾島的一種紅疣猴進行長期觀察,發現它們有一種獨特的鑒別其所吃食物是否有毒的方法。它們總是吃木炭來檢驗其所吃的植物是否有毒。而且年輕的紅疣猴看它們的母親這么做時也學會了這種方法。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人員還發現黑猩猩會折疊毛茸茸的樹葉,並吞下葉子。原來它們是用這種方法清除腸道中的寄生蟲。但黑猩猩這種吞食樹葉驅蟲的行為也是從經驗中學到的。

較早以前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動物能准確地知道哪種草葯可以治療它們的何種疾病,就像人患病並被確診後可以對症用葯一樣。但是研究發現,動物利用草葯治病並非很精確地用某種葯治某種特定的病,它們用葯有高度的靈活性。比如,類人猿似乎可以吞食任何它們所能找到的表面粗糙的葉子來驅除體內的寄生蟲。經觀察,這樣的樹葉大約有30多種。

這種行為不僅僅是類人猿所特有的,熊和鵝也用這種方法來驅除體內的寄生蟲。同樣,寵物飼養者也發現,狗和貓有時並不吃它們喜歡的食物,而是像牛和羊一樣吃草。對此,研究人員的解釋也是,狗和貓吃草是為了驅除體內的寄生蟲,或是因為體內缺少它們所需的物質,如維生素、纖維素等,其目的也在於防病和保健。

■家養動物也有自療的本領

其實如果認為只有野生動物才有自我保健和治療的本領就錯了,家養動物照樣有自我治療的本領。例如,牛在一些時候會吃黏土。放牧者或農場工人都熟悉,牛群總是掘土,舔吃泥土。這表明牛知道自己體內缺少某種礦物質,它們在尋找某種礦物質。還有研究人員在英國某群島上發現,當地的綿羊在吃燕鷗的屍骨。綿羊並不吃肉,只是嚼燕鷗的骨頭。分析表明,由於綿羊只吃草,它們體內缺少礦物質,所以要從燕鷗的骨頭中獲得礦物質的補充,以保障它們的健康。

還有人觀察到牛群不僅僅是在尋找礦物質,而且在挖地尋找黏土。研究人員分析認為,黏土上粘有很多病菌,能夠引起牛腹瀉。在排泄的同時也就把牛肚子里的毒素和寄生蟲排了出去。研究人員計算過這種結果,由於有效排出了寄生蟲,牛把食物的能量和營養轉化為自身肌肉的量提高了20%。根據這種情況,研究人員認為這是養殖業的一個新的方向。如果在牛、羊、豬、雞、鴨等牲畜飼養中減少使用抗生素來治病、殺菌,而是採用動物自我治療的方法,如吃黏土,就可能既生產無毒無害的綠色食品(肉類和蛋類),又能增加產量。

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養馬人都有這樣的「偏方」,如果要驅除馬體內的寄生蟲,可以剪一撮馬尾,在外面裹上蜂蜜,再讓馬吞下去。這個原理與上述動物吞食多毛的樹葉來驅除寄生蟲完全一樣。毛發不會被消化,而且可以刺激和裹挾腸道中的寄生蟲,讓其排出體外。

當然如果要把動物的所有這些方法用到人身上可能是不太容易的。比如,人們總是認為如果吃那些無營養的東西不僅對人無用,而且會中毒。所以許多東西人們不願意吃,也就長期地排除在自己的食譜之外,比如一些苦味的食物和植物。但是這些東西對於人的健康也許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們能排毒。

一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肯亞的馬薩伊人60%的蛋白質來自動物食品,這種飲食結構與西方人差不多,是引起心臟病的主要原因。但是馬薩伊人的心臟病發病率卻比西方人少得多。原因在於他們常常吃苦味的草葯,而且成為日常食品。這些苦味的食物本身就是一種抗毒劑,能夠中和或減輕動物脂肪的副作用。
美國科學家最近發現了植物免疫系統的安全哨SABP2蛋白的基因,這一研究成果為不用農葯控制農作物病蟲害帶來新的希望。

自鴻蒙初辟的遠古,為在物競天擇的大自然中留得一線血脈,地球上所有的動植物都進化出一整套行之有效、進退自如的御敵機制———預防感染,緊急防範外敵入侵的天然免疫系統。植物的免疫系統雖然沒有脊椎動物和昆蟲那麼復雜,但同樣奧妙無窮。

依賴大自然生存的人類,為了遏制病蟲害、提高農作物產量,滿足日益膨脹的龐大人口對食物的需求,越來越急功近利,大量使用殺蟲劑、除草劑,結果是後患無窮,被農葯和化學污染搞得焦頭爛額,反而自食惡果。

於是人們不得不回過頭來,重新以大自然為師,研究植物如何依靠自己的能耐打退外敵,以便藉助各種先進手段,設法讓植物將這種天然本能發揚光大,來它個田自為戰、株自為戰,攆走疾病,和農葯說拜拜,與環境污染道再見。

SABP2———植物的預警雷達

美國康乃爾大學BoyceThompson植物研究所(BTI)最近在植物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獲得重大進展,發現了水楊酸結合蛋白2(SABP2)基因。這一發現向實現讓植物天然抵禦病蟲害、減少農葯需求的新戰略邁進了重要一步。

他們發現,這個基因能及早發現敵情,及時通風報信,向植物免疫系統轉導抵禦外敵的信號。它在遇敵時會發出如下信息:來兩片阿斯匹林!我們遭到襲擊了!

該所科學家丹尼爾·克萊希格與D·庫馬在今年12月上旬召開的美國科學院年會上報告說,SABP2蛋白可及時察覺植物分泌的荷爾蒙-水楊酸,並通過一種脂質信號立即向植物免疫系統發出戰斗警報,激活植物的防禦軍械庫。許多植物體內都存在水楊酸,這是一種植物荷爾蒙,當植物遇到微生物病原體侵襲時,它便會在刺激下應急而生。水楊酸還是已應用百年以上的神奇解熱鎮痛葯———阿斯匹林的主要活性物質。

可以說,SABP2是植物安放在田頭的安全哨和消息樹,也是奮戰在最前方的馬前卒,對限制病菌感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SABP2對激活植物尚未遇襲部分的免疫系統,防範下一輪襲擊,以及阻止入侵病原體向縱深地帶擴散蔓延也起著關鍵作用,它甚至可以由此及彼,將防禦范圍盡可能擴大,徹底激活植物自身的天然免疫系統,以對付包括尚未來犯的病原體的所有可能的危險。在植物出現感染時,它會向其他未遭攻擊部分發送遇襲信號,導致整株植物不僅對最初攻入的病原體,也對其他病毒、細菌和真菌的病原體表現出曠日持久的廣譜抵抗力。對於一年生農作物,其免疫系統一次激活所獲得的抗病能力至少能持續大半年。

「丟車保帥」———植物也會這一招
克萊希格他們於1997年在植物體內發現SABP2蛋白,隨後又花了5年時間進行提純,然後著手克隆SABP2蛋白的基因、破譯其遺傳密碼,並在基因水平上對SABP2蛋白抵禦病蟲害的機制和作用進行評定。

他們以番茄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了水楊酸信號轉導實驗。結果發現,當番茄花葉病毒攻擊番茄時,SABP2蛋白會立即出現極其敏感的阻抗反應。他們還觀察到,SABP2蛋白可通過誘導被攻擊地點的植物宿主細胞發生細胞程序性死亡,讓植物以局部獻身換取整株倖存。科學家相信,細胞程序性死亡有助於將病毒感染限制在局部區域,以免擴散到全身。動物免疫系統也有類似的防禦機制———當細胞感染病毒,或者當細胞生長失控可能變為癌細胞時,細胞就會經歷程序性死亡,犧牲個體以保全整體。

科學家知道這種為植物免疫系統轉導信號的關鍵蛋白的基因後,可以著手研究利用植物自身的防範機制來抵禦病蟲害的新技術,增強植物發送御敵信號的能力,幫助植物無需靠殺蟲劑,而是主要靠自己來打退來犯之敵。

未來攻略———提高天然防禦能力

今年5月16日,克萊希格研究小組還在細胞學雜志上公布了他們發現植物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的消息,這種酶可以使植物在遭受感染後迅速產生一氧化氮,這也是植物在遭到病原體侵襲時做出的最初反應之一。

克萊希格小組現在正在藉助植物一氧化氮合成酶、SABP2蛋白和其他已被發現的植物防禦信號轉導物質,尋找行之有效、經濟上可行的殺蟲劑替代品,並提出兩種可能的生物防病戰略:其一,從基因改造入手,提高農作物產生植物荷爾蒙以及轉導防禦信號的化合物的能力;其二,開發製造能夠模擬這些功能的類似化合物,幫助植物預防病蟲害。
克萊希格說,無論採用哪種方法,他們都是在利用和提高植物自身的天然防禦能力。這種防禦手段能避免污染環境,從而使病原體微生物防不勝防,無從產生「抗葯性」。
他指出,病原體的入侵標志著一場持久戰的開始,如果植物能夠馬上發現來犯之敵,並及時激活自身免疫系統來加以對抗,植物通常都是贏家。人類對植物免疫系統知道得越多,就越能夠在不使用農葯的情況下,更好更有效地幫助農作物打贏這場戰爭。

㈧ 什麼動物不會死

燈塔水母。曾有科學家在實驗室進行轉化誘導實驗,使燈塔水母在水母型階段「逆轉」到水螅型階段,但這是有條件的「人為性」轉化,並且只能轉化一次,因此並不具備代表性。(資料圖片) 自古以來,人類對於「長生不老」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於是,近幾年來,一種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的海洋生物——燈塔水母,由於被認為擁有「返老還童」的能力,可以避免死亡的威脅,成為眾人熱議的話題。然而,記者在走訪動物學專家後發現,燈塔水母在正常的環境和條件下其實無法「逃避」死亡的自然規律,其「長生不老」的說法或許只是基於多年前一個缺乏嚴謹數據支持的實驗以訛傳訛的不實結論,所謂「永生」,極可能只是一個「傳說」。 「永生」燈塔水母全球熱捧 在2010年,Ma & Yang在其發表在網路刊物《Nature and Science》上的一篇介紹燈塔水母的文章中,煞有介事地將其稱為「不會死亡的動物」。文章稱,燈塔水母只有5毫米長, 可以從成熟期階段「輪回」到幼年的水螅狀態重新生長,這樣它便擁有沒有界限的生命。由於擁有這樣的特殊能力,燈塔水母從原來的棲息地加勒比海,擴散到了西班牙、義大利和日本的近海,並出現在大西洋的另一側——巴拿馬地區。研究者們相信,燈塔水母是通過依附在大船船底,「暢游」了彼此交匯的大洋。 正是燈塔水母這種令人嫉妒的「特殊能力」,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也引起了全球讀者和網民們的極大興趣。此報道一出,加上近年來部分媒體的炒作,一些網友推波助瀾的跟帖,導致了最近在我國網路上出現了很熱鬧的關於燈塔水母「返老還童」、「長生不老」的討論。這看似奇妙的生命演變過程,關於它的記錄是否真實且具備科學性?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學專業徐潤林教授在查閱大量國內外文獻資料後,從嚴謹的科學角度出發,為我們揭開燈塔水母的「真面目」。 專家視點: 燈塔水母或與普通水母無異 「逆生長」也許是美麗的誤會 說起水母,不少人或許都認得它們的「樣子」,但是對於它們的生命形態,知道的人卻寥寥無幾。大家熟悉的是它們在水中如八爪魚般飄逸的「水母型」模樣,卻不知道它們還有另一種樣子——長得像珊瑚蟲一般的「水螅型」。 徐教授向記者介紹,我們這里所說的「水母」其實是動物界刺胞動物門的成員,該動物門主要有水螅綱、缽水母綱和珊瑚綱,海蜇和各種珊瑚是我們最熟悉的刺胞動物。多數刺胞動物的生活史中都包括兩個基本的形態階段:一個是水螅型,一個是水母型。「在刺胞動物一個完整的生活史中,存在著一個無性生殖的水螅型階段和一個有性生殖的水母型階段。這兩個階段是交替出現的。在學術上,動物生活史中具有這種無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交替出現的現象我們稱為世代交替。一般來講,一種動物的生活史具有種的特異性,且各階段是必須經歷的。」他說。對於低等生物而言,這是一種細胞分化的能力,而且不僅是燈塔水母,所有種類的水母都具備這種能力。 在徐教授看來,燈塔水母與普通水母其實並無太大區別。他介紹,我們這里說的燈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是McCrady於1857年定名的,它只是燈塔水母屬的一個成員,該屬還包括另外9個物種。我國有記載的是燈塔水母和短柄燈塔水母。「一般意義上的水母是指刺胞動物的水母型階段,根據這樣的界定,普遍意義上的水母就包括水螅綱的大多數種類和缽水母綱的全部種類,其已知種類超過3000種。正如我們前面談到的,水母型僅是刺胞動物生活史中的一個環節,故不同的種類,其水母型占總生活史時間的比例差異極大。」 需要弄清楚的是,刺胞動物的不同形態期(水螅型和水母型)並不具有幼年、成熟的區別,只有生活史中哪個階段占較多時間比例的差異。有些種類的水螅型階段短,我們常看到的是其水母型;反之,有些種類的水母型階段很短或沒有,因而我們通常就只看到其水螅型。「也許是對此特點的不了解,才引起了不少關於對水母『返老還童』說法的誤解。」 誤會從何而來? 或因一個缺乏嚴謹數據支持的實驗 無可否認,對於我們而言,擁有「返老還童」能力的燈塔水母是個很美好的「傳說」,我們都希望它是真實的,或許哪天還能「仿效」其特殊能力,並將這種能力應用到人類自身。然而追溯歷史,我們會發現得出這一結論的科學實驗過程其實存在不少漏洞。 徐教授表示,按照現代的科學觀點,生物體由生到死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網路上對燈塔水母這種「逆生長」現象炒得很熱,有些還說得好像很有道理,如果這種現象存在,就徹底推翻了原來我們所了解的生物學的基本規律,也推翻了唯物主義基本教義。那麼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了解其來龍去脈,我們就必須回到有關研究者的原始報道上。 「早在一兩千年前就有了關於刺胞動物的研究,而真正發現這類動物有形態的變化是在差不多100年前,由德國人發現的。後來陸續也有一些相關的研究,但總的來說非常少。」徐教授說。1950年曾有學者在美國《芝加哥雜志》上發表過有關燈塔水母胚胎發育的系統研究文章。沉寂了若干年之後,1992年,德國研究者做了一個關於燈塔水母屬動物兩種形態的轉化實驗,但是這個實驗只是以「飢餓」為前提條件,文章篇幅也很短。 事情出現轉機是在1996年。當時,義大利研究者Piraino等人對4000隻不同發育階段的水母型燈塔水母進行了不同環境條件下的轉化誘導試驗,這些環境條件包括:(1)飢餓;(2)突然改變水溫(升高或降低);(3)降低鹽度;(4)機械損傷。結果顯示,在人為改變的環境下,不同發育階段的燈塔水母均出現了水母型轉化為水螅型的現象,但轉化過程隨水母型發育的程度不同有所差異。這就是該研究的全部結果。 「非常遺憾的是這篇研究論文存在著很多不夠嚴謹的地方,在方法學上明顯有缺陷。」徐教授說道。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前面我們提到的那個《Nature and Science》刊物並非學術界熟悉的著名的《Nature》和《Science》。對於這個實驗,徐教授提出自己的三點質疑: 1.實驗方式:實驗在什麼時間,以什麼方式進行的? 2.環境條件改變的定量:水溫和鹽度的改變是如何進行的?在多長時間內改變?機械損傷的程度如何?這一系列的試驗持續了多久?各種人為條件下進行了多少個輪回的轉化? 3.最致命的關鍵點:作者在該文中沒有非常明確地指出上述的這些現象均是在環境條件改變的前提下獲得的,而且非常武斷地在文章摘要部分說燈塔水母是一種不會死亡的動物(具有避免死亡的機制和能力)。 形態轉換不能無限循環 燈塔水母實際亦會「死」 對於實驗結果所說的燈塔水母擁有「逆生長」能力,徐教授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質疑——假設燈塔水母是長生不老的,它從一種狀態轉換為另一種狀態,姑且認可它是從成年轉變為幼年狀態,那麼其生命狀態應該從變為成年之後,能夠再度轉變為幼年,這才叫做「長生不老」,如果生命形式僅僅轉換了一次,就不可以稱之為「長生不老」。 也就是說,「長生不老」應該不只是一個循環,而目前掌握的有關燈塔水母的實驗研究文獻中都沒有清楚交代這一點。因此,徐教授認為,並不能將燈塔水母兩種生命形態成功轉換一次的現象,武斷地認作是「長生不老」。 徐教授指出,光靠這個實驗結果事實上並不能推斷燈塔水母具備「逆生長」的能力。「因為很多實驗研究的條件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或者說這些條件的改變也不像實驗室里那樣劇烈,因此我們不能將實驗室里的研究結果簡單地下結論。其實,就燈塔水母這個例子,也只能反映出它具有一定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 因而,可以這樣說,燈塔水母在一般條件下仍會死亡,其 「長生不老」的說法或許只是基於一個不嚴謹的科學實驗以訛傳訛的不實結論。 此外,網上還廣泛流傳這樣一種說法:如果把一個燈塔水母切開,它能在24小時內變成兩條水蛭蟲,72小時後長出觸角。就算把它打碎,只要它的細胞完整,也可以變成一條水蛭蟲,重新開始生命,這是因為它有再生基因。 徐教授則這樣解釋:「低等動物的自我修復或再生能力是較普遍的,也有很多種方式。等級越低,這種能力就越強。例如扁形動物的渦蟲,通過切割手術,會長出很多奇怪的樣子;蚯蚓被剪掉一小部分後,會以再生的方式重新長出來。而在我們認為的高等動物身上,這種能力就下降或消失了,如果人類缺了一條手臂,再長出一條來是不可能的……低等動物的自我修復機制與目前學術界很關注的脊椎動物幹細胞機能研發實驗有可能存在一定的相通性,但根源在哪,目前尚不清楚。」

㈨ 壁虎的尾巴可以再生,把它的基因移植到其他動物身上可以實現斷肢重生嗎

這個蠻有趣的。我覺得近期這不大可能,但稍遠點的未來就難說了。畢竟壁虎有它的斷尾再生的特殊生理機制,作為變溫動物的爬行類,其細胞膜的構造以及代謝方式都與作為恆溫動物的我們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壁虎也僅僅能夠「斷尾再生」,要是「斷頭」估計也再生不了吧!

能再生的動物不只有壁虎

不過科學家們還是對壁虎斷尾再生的生理機制進行了研究,其實不止壁虎,有好幾種蜥蜴在斷尾後其尾部也都能再生。但蜥蜴類(包括壁虎)遠不是唯一能夠「斷肢再生」的生物,在自我再生方面,它們算不得「狠角色」——像斑馬魚就可以再生失去的鰭;蠑螈和其他兩棲動物甚至可以重生整個肢體,而非只有尾巴;有些海星甚至可以從一個肢體重新生長出整個身體(這是不是有點類似植物「扦插成活」的趕腳?)

——然而,如果我們要追求再生能力,為什麼要研究蜥蜴而不是研究上述其他物種呢?

這僅僅是因為蜥蜴在起源上與我們更近,畢竟它們是在已知的能夠肢體再生的脊椎動物當中與我們人類最接近的物種了。我們的基因組中不存在像海星、蠑螈或斑馬魚那樣的實現肢體再生的遺傳機制。 但是,蜥蜴卻基本上與人類有著類似的基因構成,這就是科學家們更希望從蜥蜴入手的原因。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使用蜥蜴作為遺傳模型來開發我們身體自身的再生潛力也許是可能的。

研究者們研究了綠安樂蜥尾部為期25天的再生過程。綠安樂蜥是寵物店中一種常見的小綠蜥蜴,廣泛分布在美國東南部和加勒比地區,它的尾部很容易脫落然後又重新長回來,和壁虎一樣,這是它們的一種防禦手段。


研究者們在遺傳和細胞水平上對其尾部再生的過程進行了60天的跟蹤監測,並發現其再生尾部的特定區域的細胞至少打開了326個基因,包括參與胚胎發育的基因,參與對激素信號和傷口癒合的反應,這些基因中大約有300個也可能以類似的形式存在於人類的細胞當中。

在再生醫學研究中,幹細胞對於再生的意義尤為重要,這是目前對於組織和器官再生研究的主要方向,蜥蜴倒是已經「研發出了」如何重生整個尾巴,盡管可能不那麼完美。但這個尾巴中發生的事情,似乎表現出了幹細胞大規模重新發育,並且再現完整的宏觀再生的過程,這對未來人類突破器官再生有啟發式的參考意義——雖然我們不能直接利用其基因研究結果。

閱讀全文

與哪些動物的基因能自我修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