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中東常見的動物有哪些

中東常見的動物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0-07 08:55:54

A. 蠑螈是什麼動物


蠑螈

蠑螈的外形與蜥蜴非常相似,但體表沒有鱗片,有些人願意飼養他們為寵物,也有很多動物園展示它們當觀賞動物。它們主要是靠皮膚來吸收水分的,過於寒冷的季節它們會進入冬眠狀態。
蠑螈又稱火蜥蜴、在侏羅紀中期演化的兩棲類中其中的一類。全世界大約有400多種,分屬有尾目下的10個科,包括北螈、蠑螈、大隱鰓鯢(一種大型的水棲蠑螈);它們大部分棲息在淡水和沼澤地區,主要是北半球的溫帶區域。現有6種及亞種,均分布於亞洲東部。日本有劍尾蠑螈和紅腹蠑螈兩種。中國有4種及亞種,以東方蠑螈分布最廣,常見於華東和華中地區;藍尾蠑螈有兩個亞種,指名亞種見於貴州水城;楚雄亞種見於雲南中部;呈貢蠑螈僅見於雲南呈貢。類蝌蚪兩棲動物。
中文學名: 蠑螈
中文別名: 火蜥蜴、水八狗、四足魚、潛水狗。
英文名: Salamander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 兩棲綱(Amphibia)
亞綱: 滑體亞綱(Lissamphibia)是兩棲綱現存的唯一個亞綱。
目: 有尾目(學名Caudata)
亞目: 蠑螈亞目(Salamandroidea)俗稱火蜥蜴
科: 分屬有尾目下的10個科
種: 全世界大約有400多種,包括北螈、蠑螈、大隱鰓鯢(一種大型的水棲蠑螈)。
分布: 北半球的溫帶區域

B. 大象肉可以吃嗎

大象肉當然可以吃。但是不能吃,不建議吃。大象是保護動物,是應該被全人類保護的,大象不適合快速繁殖,母象一次只能繁育一頭小象,而且要花至少兩三年的時間來撫育小象,這個時間段就不會生育了。所以這樣算下來,一頭大象一生其實也沒有多少後代。
大象的肉質並不出色,所有關於大象肉的描述都是說「肉質粗糙,不鮮美」。通常來說,動物的個頭越大,肉質就會越粗,特別是生長年頭長的大動物更是如此。為什麼大家都執著於吃小牛肉,這是有道理的。

大象的生長周期實在太長,在條件友好的情況下,大象的壽命長達60年。更關鍵的是,通常要養8-14年才能進入繁殖期。啥意思,就是跟人類的繁殖周期相仿。一個人一生也養不了幾代大象啊,幾乎跟人類是同步的。

搜狗問問

(2)中東常見的動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象肉,為象科動物亞洲象的肉,主要成分為蛋白質,在《本草綱目拾遺》中有所記載,性味甘淡,對治療禿頭和瘡有一定的效果。
大象很早就成了人類的朋友,並能為人類提供幫助。大象非常聰明,能開辟場地,還能把死去的同伴安埋在落葉枯枝之中。大象壽命很長,一般能活到70歲左右,它在10歲到15歲性成熟,懷孕期長達22個月。

主要含蛋白質外,尚有脂肪、碳水化物(如糖原)、有機酸、非蛋白性含氮物質(如肌酸)和無機鹽等。脂肪組織的三甘油酯含棕櫚酸極高。蛋白質主為肌球蛋白、肌動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動球蛋白、白蛋白、肌紅蛋白、血紅蛋白。其所含維生素比一般溫帶動物的肉豐富得多。

C. 長頸鹿的介紹

長頸鹿(學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是一種生長在非洲的反芻偶蹄動物,拉丁文名字的意思是「長著豹紋的駱駝」 。它們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陸生動物。

長頸鹿有一雙棕色的大眼睛,眼珠突出,能四周旋轉,視野寬廣,加上身軀又高,宛如活的「瞭望台」,能看到遠處的動靜。長頸鹿因為腿長,跑得很快,這也是在生存競爭中練成的。

奔跑的時候,姿態很特別,先是前伸頭頸,然後又一下於縮回,交替擺動,四足行走方式同其他獸類不同,是同一邊的兩腿和另一邊的兩腿交替向前,跳躍般行進。奔跑速度飛快。身高腿長,四肢可前後左右全方位地踢打,擊打范圍廣,力量大,如果成年獅子不幸被踢中,可立馬腿斷腰折。

(3)中東常見的動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長頸鹿脾氣溫柔,群體之間謙和文雅,彬彬有禮。它們互相之間溫情脈脈地相伴來去,互相之間靠得很近,互相照應,它們長長的腿經常碰在一起,這種情況通常會持續很長時間,但它們從不因為這種小事發生口角、頂撞。

這種互相靠近既是出於一種溫情,也是為著安全,一種溫暖同時默默地傳遍了集群中的每一隻長頸鹿。相互之間常常以頭頸相交,溫柔而細心地交流著,像是一叢高大的芭蕉樹,同根相生,相互守候,它們的舉動那麼隨和、親切、自然,完全配得上它們那美麗的外貌。

長頸鹿之間偶爾也有些爭斗,不過,摩擦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點插曲,長頸鹿們互相緊挨在一起的儀式是它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事情,這是為保護自己領地的集群力量的顯示,也是為分配各自配偶的一種方式,長頸鹿的頭部是個堅硬的角狀頭蓋骨,這使得它們即使發生碰撞也不會導致傷害。

D. 你知道我國哪4大動物走出國門,泛濫他國生態環境嗎


4.天牛&美國

天牛其實是中國非常常見的昆蟲,因為你似乎可以在是任意一棵樹上找到它們。換句話說,這種昆蟲似乎並不挑食,只要它們喜歡,它可以把一棵樹啃光,當然有時它們也會啃啃木製建築物,換換口味。在中國,最怕這類昆蟲的肯定還是農民伯伯,地里的棉花、高粱和玉米都是天牛的最愛,直到1996年,美國境內首次發現天牛,如今已被我國林業局認定為昆蟲界第一公敵。

E. 迪拜土豪們平時都喜歡養什麼樣的寵物呢

迪拜在世界的認知中一直都是土豪一樣的國家的存在,這里的人給人的感覺一直都是非常有錢的,有人就有說過在迪拜是餓不死也窮不死的,就有富人遍地開豪車,吃金子,就連最近發明的衛生紙都開始改用金子做了,真是讓人羨慕啊,外界對迪拜的看法就是,去迪拜當乞丐都可以月收入超過我們國內的白領的感覺,土豪國家真是任性啊,在我們國家家裡一般都會養一些小寵物,一般來說都是一些狗狗呀小貓呀那些,這是比較常見的,但是在土豪國家迪拜可就不一樣了,那就讓我們來看看他們都養一些什麼動物吧。

你還知道那些動物呢?

F. 野生動物愛好者進

西北,西南滇藏有鷹
都住在懸崖上,絕壁半腰
鷹的類別很多,隼、鷹、鵟、鷲、雕等等,都屬於鷹類,在每個類別里又包括很多種。
我國的鷹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和蒙古。

鷹(ying)脊椎動物,鳥綱,鷹科部分種類的通稱。
Phylum: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SubPhylum: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Class: 鳥綱
AvesOrder: 鸛形目
Ciconiiformes 鸛亞目

鷹科(Accipitridae)是一個成員非常復雜的科,我們所熟悉的猛禽如鷹、雕、鷂、鵟和舊大陸兀鷲都是鷹科的成員。鷹科成員大小,習性各不相同,有最大型和最兇猛的的猛禽,也有小型的猛禽,有的食腐肉,如多種兀鷲,有的食鳥類,如雀鷹,有的食獸類,如角雕,有的食魚,如漁雕,有的食爬蟲,如蛇雕,有的食昆蟲,如蜂鷹,還有些適應特殊的事物,如食水果的棕櫚鷲和專食蝸牛的蝸鳶。鷹科可進一步劃分為9亞科,有64屬209種,其中我國有鳶亞科、鷹亞科、雕亞科、鵟亞科和禿鷲亞科,共20屬46種
鷹一般指鷹屬的各種鳥類。視覺敏銳,能在高空飛翔時看到地面上的獵物。由於鷹眼的視網膜的黃斑處有2個中央凹,不僅比一般動物多1個,而且中央凹的感光細胞每平方毫米多達100萬個(人眼僅約有15萬個)。上喙尖銳彎曲,下喙較短。4趾具有銳利的鉤爪,適於抓捕獵物。性情兇猛,肉食性,以鳥、鼠和其它小型動物為食;有些種類喜食屍體,如禿鷲(Aegypiusmonachas)。兩翼發達,善於飛翔,一般多在晝間活動。多棲息山林或平原地帶,如蒼鷹(Accipitergentilis)、雀鷹(鷂子)(Accipi-ternisus)、鳶(老鷹)(Milvusmilvus)等。

雕是大型猛禽,體型粗壯,翅及尾羽長而寬闊,扇翅較慢,常在近山區的高空盤旋翱翔,能捕食野兔,幼畜等大形哺乳動物,也嗜食鼠類。我國常見的種類有金雕和烏雕。

金雕(Aguilachrysaetos)俗稱潔白雕,體較大,全身為黑褐色,體色為雕類與鷹類中最發黑的一種。成鳥頭頸部金黃色。幼鳥尾羽基部以及翅膀飛羽的基部為白色,成長後白色部分消失。飛翔時翼長而寬,尾端稍圓形。在我國也有分布的白尾海雕與虎頭海雕的幼鳥,全身也為褐色,與金雕很相似,但尾形為楔形,是與金雕相區別的重要標志。棲於山地,常高踞山崖巔頂或飛翔於高空中。性兇猛,喜食野兔、雉、鶉以至大形哺乳動物幼麝等。巢營於高山懸岩上或峭壁的樹上,遷徙時在我國東北常能見到。幼鳥馴養作獵鷹;飛羽及尾羽可供製扇,有重要經濟價值。
烏雕(Aguilaclanga)俗稱皂雕或花雕,體形比蒼鷹大,全身黑褐色,腰部有V字型白斑,尾比金雕及白肩雕長。幼鳥翼的復羽先端有淡色斑。翼下初級飛羽基部也有淡色斑。常棲於沼澤、河川、水邊等地,嗜食蜥蜴、蛙、小型鳥類、鷗、鴉以及鼠類,也常食動物屍體。終年留居我國東北和長江下游一帶,冬時常見於福建、廣東等地。

隼是小型猛禽,一般比鴿子稍大一些,翅狹而尖,尾長,飛行敏捷,以小型動物及昆蟲等為主食。我國常見種類有游隼,燕隼及紅隼等。
游隼(Falco peregrinus)是隼類中體型較大,翼較寬的一種,成鳥上體濃青黑色,下體發白,有細的橫紋。幼鳥上體暗褐色,下體有縱紋,幼鳥及成鳥頰部有鮮明的須狀黑斑。性甚兇猛,飛行迅速,常棲於沿海地區,在河湖上空疾飛,掠捕野鴨等鳥類為食,為我國北方的旅鳥,南方為冬候鳥。
燕隼(Farco subbuteo)體形似游隼但較小,翼先端尖銳,棲止時翼與尾等長,與其他鷹類不同。上體黑褐色,成鳥從胸到腹有黑色縱斑,從脛到下尾赤褐色。幼鳥縱斑粗,下體褐色較濃,頰部有須狀紋。翼下面淡灰色,飛翔時看起來似為黑色鳥類。棲於林區農耕地、平原、草原等地,飛翔輕捷迅速,常在飛翔中捕食昆蟲及小形禽鳥。遍布我國東部,在黃河長江流域,為夏候鳥,為廣東省留鳥。
紅隼(Falco tinunculus)雄性背褐色,頭尾青灰色,尾先端有黑帶。雌體為赤褐色,上面有橫斑,下體有縱斑,飛翔時飛羽黑褐色、復羽褐色很顯明,翼較游隼為尖銳。常棲於農耕地、田圃附近以及開闊的山麓草原等地。常常停翔在空中,見到餌物即直下掠之,嗜食昆蟲、小鳥及小型嚙齒類。終年留居於華北一帶,冬時見於我國東南部大陸及台灣。

就拿雕來說,在我國有7種,其中有一種叫「草原雕」的,是唯一棲息在內蒙中部開闊草原地帶的鷹類。它能大量獵食嚙齒類有害動物,如野兔、黃鼠、跳鼠及田鼠等,在保護牧草的茁壯生長、提供牲畜足夠的飼料方面,起著積極作用,從而是發展畜牧業生產上的「有功之臣」。另外,由於它們捕食了那些帶有傳染疾病的和體弱的鼠類,因此,在控制疾病的蔓延、保持生態平衡上起著「清道夫」的作用。
草原雕的雄鳥體形較小,體長約740毫米,全身羽毛褐色。雌鳥較大,體長約780毫米,羽毛的顏色較深。它們遍布我國西部,南抵喜馬拉雅山脈,東達內蒙中部、東部及河北省。秋後遷到南方越冬。草原雕多見於低山和開闊的草原地帶,平時飛行較低,多見翱翔在150-200米高的草原上空,有時在地面上尋找獵獲物,站在鼠類洞外「守株待兔」。它每日取食的時間,與鼠類的活動規律恰好一致,大都在早上7-10點以及傍晚時候進行覓食,故此是鼠類的有力天故。營巢在樹上、岩壁上或在旱獺洞里。樹上的巢,主要以樹枝、蘆葦等為材料,內鋪草或羊毛等物。4-5月間產卵,每次產2-3枚,卵上有紅褐和蒼灰色斑點。孵卵期45天,育雛期55天,8月底幼鳥即可出飛。
鷹是充滿傳奇色彩的鳥。千百年來,鷹一直被人類所神化,成為勇敢、威武的象徵,但鷹和人類的關系不只於此。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寫道:「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酒酣胸膽尚開張。」這是蘇東坡在《密州出獵》一詞中描繪他率人出獵時的情景。其中「右擎蒼」就是說右臂上站著蒼鷹。當然,這只蒼鷹是被人馴化專門用來打獵的獵鷹。
馴養野鷹用於狩獵活動,在蘇東坡那個時代以前就已開始了。我們的祖先很早發現鷹善於捕捉野雞、野兔和野鴨等動物,於是他們開始探索馴鷹狩獵的方法。歷史上,用鷹狩獵被稱為鷹獵。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載秦朝宰相李斯被處死前仍想著「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東門」的生活。可見,當時鷹獵已是貴族的主要游樂活動之一。據考證,鷹獵最早起源於東方,公元前721~705年亞述(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王國,在今伊拉克北部)國王薩爾貢二世在位時便有鷹獵活動。後來,西方的商人、冒險家和東征的十字軍士兵在東方學會了鷹獵術,並將此術傳入歐洲大陸。起先,鷹獵是特權階級專有的消遣活動,到17世紀,鷹獵便在大眾中普及了。1770年,世界上第一個鷹獵者協會在英格蘭成立。鷹獵所使用的鷹種類很多,在我國主要是蒼鷹。這種鷹體形修長,雄鷹體長0.5米,雌鷹比雄鷹大,約0.56米。野生蒼鷹喜歡棲息在森林中。它們翅膀短圓,飛行時,蒼鷹可振翅疾飛,亦可在高空悠閑地翱翔,還能懸停在空中發出「滴—利利利……」的鳴叫。蒼鷹捕獵時,總是先落在一棵視野寬闊的大樹上尋找獵物,一旦發現目標便急沖而下,鷹獵者正是利用蒼鷹這種捕食習性。蒼鷹捕獵的成功率很高,因為它有獵人和獵犬幫助驚動獵物,當獵物驚慌失措時,蒼鷹便迅速出擊,一舉抓獲獵物。這時獵人要及時趕到,奪下獵物,給獵鷹餵食以示獎勵,否則,獵物就會成為蒼鷹的美食。據說雌鷹的捕獵本領比雄鷹高,因而馴鷹人喜歡誘捕雌鷹馴養。
馴鷹主要是馴化幼鷹。不過,一般蒼鷹都在高大樹木的頂部做巢,很少有人敢到鷹巢中掏雛鷹。如果那樣,偷竊者會受到雌雄蒼鷹的攻擊,輕則被抓傷,重則被抓傷雙眼,甚至喪命。由於近幾十年來大量使用農葯,森林被過度開發,蒼鷹已不多見了。鷹獵活動也或多或少地影響蒼鷹的存活數量,這一問題如何解決還有待研究。在世界上很多國家,游隼也是常用的獵鷹。中世紀時,在英國,只有伯爵以上的貴族才有擁有游隼的權力,一般貧民百姓只能馴其他的鷹。嚴格他說,游隼不是鷹而是隼。隼的體型一般比鷹小,它翅膀尖長,善於疾飛,有鳥中殲擊機的美稱。
我國古代稱隼為鷙,是疾飛之鳥的意思。隼跟鷹的重要區別在嘴上,隼上頜邊緣有一個銳利的齒突,而鷹沒有。
游隼在它同類中算較大的一種,它體長約0.5米,雙翅展開可達0.7米左右。游隼主要在開闊的原野上活動,農田、草地、河谷及山地丘陵都是它們大顯身手的地方。游隼飛行很快,在捕捉獵物時,最快可達每小時360千米。游隼主要以鳥類為食,而且大都在空中捕食。它們以高速追上獵物,伸出利爪猛擊獵物。獵物受傷後直落到地上,有時游隼不等獵物落地,便在空中將它們截獲。然而,有時游隼也會失手,不能一舉擊中獵物。遇到這種情況,游隼是從不放棄獵物的,它會再次升空攻擊,直到捕獲獵物為止。捕獵時,游隼一般先用利爪刺穿獵物的頸椎骨,再用嘴啄破獵物頸部血管,有時甚至啄斷獵物的脖子。然後,它撕掉鳥的羽毛,撕食獵物的肌肉。這種本領即使是剛出窩的小游隼也運用自如。一窩游隼在一個夏天能吃掉300隻中等大小的鳥。它們的食譜中包括針尾鴨、赤頸鴨、綠頭鴨、銀鷗、斑鳩、野雞、野兔、鼠和昆蟲等。正因如此,游隼才廣受馴鷹者賞識。
游隼分布廣泛,從寒冷的北極到非洲的南端都有它們的蹤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曾馴養大批游隼,用它們在空中截擊同盟國用於傳遞消息的信鴿。這樣做,確實破壞了協約國的情報系統。但是,游隼不能識別敵我,它們也不會放過德國的信鴿,德國人這才被迫停止使用游隼。我國也有游隼,但主要是冬候鳥,而且數量十分稀少。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游隼受到嚴重的威脅,數量正在急劇下降。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范圍的濫用農葯。游隼捕食體內積存農葯的獵物後,它們的生殖系統受到損害,就會降低產卵率和胚胎的成活率。更嚴重的是,在包括游隼在內的許多猛禽腦部血液中檢測出微量的農葯,這對游隼高度發達的運動調節系統無疑是一個潛在的威脅。一旦腦部的農葯量達到中毒水平,游隼不僅不再是捕獵能手。而且很可能連飛翔都困難了。在美國,游隼被認為已瀕臨絕跡,許多科學家正全力以赴,投入拯救和保護工作。這種風靡一時的獵鷹還能重振雄風嗎?人們拭目以待。
鷹絕不僅僅是供人類狩獵用的獵禽。更重要的是,它們在維持生態平衡中是不可替代的角色。50年代初期,法國兔子成患。為了控制兔子的數量,保護農牧場,法國人故意使兔粘液瘤病在野兔中流行。這樣,法國確實有效地控制兔子的數量,但歐洲其他國家卻因此遭殃。因為這些國家兔子的數量維持在正常水平,而兔粘液瘤病的流行造成90%兔子死亡。可是,在西班牙南部馬里馬斯生活的兔卻一直保持相當的數量,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馬里馬斯地區捕食猛禽較多,而感染粘液瘤病的病兔又較易被猛禽捕殺,染病的兔子不斷被淘汰,於是粘液瘤病並沒在馬里馬斯兔群中流行。如果沒有猛禽,誰又能使馬里馬斯兔群兔於瘟疫之災呢!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它說明,在自然生態系統中,鷹這種捕食鳥類能對它捕食對象的群體起控制或保護作用。實際上,它們是在幫助捕食對象的群體淘汰體弱多病、無生存競爭能力的個體,從而保證獵物群體的健康及競爭能力。當然,它們也在一定范圍內控制獵物的數量,如一隻雀鷹每年要吃290隻老鼠,這相當於16對老鼠一年所能繁殖的小鼠數。可想而知,雀鷹對鼠類的數量具有強有力的控制能力。因此鷹類是生態平衡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讓我們努力保護這些猛禽吧。
金雕素以勇猛威武著稱。古代巴比倫王國和羅馬帝國都曾以金雕作為王權的象徵。在我國忽必烈時代,強悍的蒙古獵人盛行馴養金雕捕狼。時至今日,金雕還成了科學家的助手,它們被馴養後用於捕捉狼崽,對深入研究狼的生態習性起過不小的作用。當然,在放飛前要套住它們的利爪,不至於把狼崽抓死。據說,有隻金雕曾捕獲14隻狼,它的兇悍程度可見一斑。
金雕並非金色的雕,盡管它源於希臘語的名字直譯是金色的鷹。這里提到的金色,可能是就它頭和頸後羽毛在陽光照耀下反射出的金屬光澤而言,因為它全身的羽毛呈栗褐色,跟金色相距甚遠。金雕體長近1米,體重4千克左右,是雕中最大的一種,它們的腿除腳趾外全被羽毛覆蓋,看上去確實儀表堂堂。
金雕翼展達1.5米,飛行很快,在追擊獵物時,它的速度不亞於猛禽中的隼。正是因為這一點,分類學家最初將它們列為隼的一種。金雕飛行快捷,它有機智靈活的捕獵方式。在搜索獵物時,金雕是不會快速飛行的,它們在空中緩慢盤旋。一旦發現獵物,它們便直沖而下,抓住獵物後便扇動雙翅,疾若閃電般飛向天空。剛剛出窩的狼崽常常遭到這種襲擊,待母狼趕來營救已為時過晚。在空中,金雕也能隨心所欲地捕食。有人記述過金雕從地面沖上天空,捕食飛過的野雞的情形:金雕沖上天空,當飛到野雞下方時,突然仰身腹部朝天,同時用利爪猛擊野雞。野雞受傷後直線下落,金雕又翻身俯沖而下,把下落的野雞凌空抓住。這簡直是一位卓越的飛行家在表演。
金雕的巢都建在高處,如高大樹木的頂部、懸崖峭壁背風的凸岩上,因為這些地方人和其他動物很難接近。一對金雕占據的領域非常大,有近百平方千米,對接近它們巢的任何動物,它們都會以利爪相向。因此,研究金雕巢是一項冒險的活動。然而,一位瑞典女鳥類學家卻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冒險活動。她發現了一個金雕巢,並想接近它。由於她的冒犯,金雕立刻發起攻擊,在「嘰—嘰—」的尖利叫聲中,金雕一次次向她俯沖,但每次她都敏捷地避開金雕的攻擊。最後,金雕無可奈何,只好放棄攻擊,盤旋著飛走了。於是,她在金雕巢對面的懸崖上建起觀察點。她發現她所觀察的巢中已經有兩只渾身長滿白色絨羽的幼雛,金雕每天都要飛出很遠為幼雛尋食。久而久之,金雕就不再注意她。有一天,她換了一頂帽子,沒想到此舉又招來金雕的輪番攻擊。她只好又換上原來的帽子,金雕才安然地飛去。金雕的這一舉動引起她的興趣,於是,她製做了一個假人,並為它穿上一身跟自己不同的衣服。她把假人背在背上走出來。金雕立刻又發現了這個攻擊目標。這次金雕成功了,它抓起假人,飛到離巢不遠的一片空地上,丟下假人便飛走了。原來,這片空地是金雕的「糧庫」,那裡還貯存著一些金雕沒吃完的動物屍骨。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小金雕漸漸長大了。一天,一隻不安分的小金雕走出巢來,一失足跌到巢下的山坡上。女鳥類學家趕忙前去搭救,捕食歸來的金雕見狀尾隨而來。也許是由於女鳥類學家懷中抱著它們的「愛子」,這次金雕並沒有發起攻擊。待女鳥類學家把小金雕放口巢中,安然離去後,金雕才迫不及待地落到巢里。
我國是盛產海雕的國家,產地集中在西部和東北部。玉帶海雕是一種廣泛分布於我國西部高原的海雕,它們體型巨大,翼展達2米。它們特別愛吃旱獺幼崽和鼠兔。它們常靜棲在距旱獺洞和鼠兔洞十幾米的地方,當獵物探頭出洞四處張望時,碩大的玉帶海雕便猛撲過去。它們起飛時的聲響很小,因此捕食的成功率很高。在蘇聯外貝加爾地區生活的玉帶海雕主要以魚為食,兼吃一些鼠免和鴻雁。玉帶海雕的尾羽黑褐色,尾羽中部還有一條白色的寬頻。玉帶海雕的尾羽是非常珍貴的羽飾,因此它常遭到人們捕殺。白尾海雕跟玉帶海雕大小相近,它尾羽是純白色的,非常顯眼。白尾海雕生活在沿海地區,繁殖時它們遷徙到東北及長江下游一帶,冬季在長江以南越冬。白尾海雕的食物除魚外,還有野兔、鼠、幼鹿。在冬天,它們還偶爾捕食狗和貓,甚至能以屍體腐肉和漁場附近的垃圾為食。白尾海雕的食量很大,但它們也很耐飢餓,它們可以45天不吃東西而安然無恙。白尾海雕的全身羽毛幾乎都有經濟價值,翼羽、尾羽可制扇,尾下覆羽可作裝飾羽。白尾海雕和玉帶海雕在我國都很稀少,已列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白頭海雕是最著名的一種海雕,它們只生活在北美。18世紀,美國國會將白頭海雕定為國鳥。從那時起,美國的國徽和軍服上全都印有白頭海雕腳握橄欖枝的圖案。在這個圖案中,橄欖枝象徵著和平,白頭海雕則意味著戰爭,兩者結合在一起象徵著集和平和戰爭兩大權利於一身的美國國會。
白頭海雕最突出的特點是頭和尾都潔白如雪,身體其餘部分為棕色。它們的幼鳥跟成鳥不同,出生時全身羽毛都是栗褐色,跟金雕相似。隨著年齡的增長,小白頭海雕頭部和尾部的羽毛逐漸變白。一般幼鳥需要7年才完全成熟,那時頭尾才變得跟父母完全一樣。白頭海雕以捕食魚類和其他一些小動物為生,它們也食腐肉。它們還常常倚仗武力奪他人口中之食。有時它們逼著鷗等弱小的捕魚鳥吐出獵物;有時則強行搶食,弱小的鳥迫於它們的強大而讓出食物。甚至體型較大的美洲鷲也得在它們的威逼下,乖乖地吐出已吞入嗉囊中的腐肉,否則美洲鷲就會遭到白頭海雕的猛烈攻擊,輕則受傷,重則喪命。但是,就是這樣一種強悍的猛禽也沒能逃脫被人類捕殺的厄運。即使在它們被推崇為國鳥的美國,從1922年到1940年就有103454隻白頭海雕被槍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仍有1000餘只白頭海雕喪生於獵人的槍口下。但白頭海雕的厄運不止於此,近來,科學家們發現,白頭海雕血液中有毒化學物質的含量明顯高於其他猛禽,許多白頭海雕的生殖器官和腦組織都因而受到損傷。更為嚴重的是,大量的胚胎常常死於體內過量的有毒化學物質的毒害。白頭海雕的數量因此而急劇減少。目前,美國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來拯救瀕危的白頭海雕。真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提起老鷹,大概無人不曉,因為無論在城鎮郊區還是鄉村山野,幾乎處處可見它們的蹤跡。它們時而振翅直飛,時而高空盤旋,飛行姿態之輕盈,令人羨佩。清代詩人高鼎有一首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里紙鳶就是風箏,而鳶是老鷹在分類學上的稱謂。古人把風箏稱作紙鳶,說明人們對鳶那種輕盈優美的飛行姿態多麼熟悉。在英語中,鳶也被稱作kite,而kite的中文意思就是鳳箏。由此可見,古今中外對鳶的認識是非常相似的。
鳶是鷹的一種,辨認它們很容易:它們全身羽毛呈暗褐色,在飛翔時,翅上左右各顯露出一塊白斑,尾是中間凹的叉形,跟其他鷹中間凸的圓形尾截然不同。
「老鷹抓小雞」盡人皆知,甚至成了小朋友們常玩的一種游戲。那麼,鳶是不是嗜雞成性呢?實際上,鳶的食性很雜,它們常在田野間捕食兔、鼠等小哺乳動物,也吃小鳥、蛇、蛙、魚、蝗蟲、螞蟻和蚯蚓,有時它們甚至吃一些五穀雜糧。在海濱,鳶時常以垃圾、腐魚、小動物屍體為食,因此被人稱作清道夫。相對來說,小雞在鳶的食譜中只佔很小一部分。
赤鳶是廣泛分布於歐洲、北美和中東的一種鳶。它跟我國常見的鳶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羽毛呈紅褐色,因而得名「赤鳶」。赤鳶體長0.6米左右,雙翅展開達1.6米,尾也是叉形。每到繁殖季節,雌雄赤鳶在天空中比翼齊飛,萬里晴空像一個巨大的「舞場」,雄赤鳶盡情地上下翻飛,向雌赤鳶展示自己的飛行本領。「互訂終身」之後,雌雄赤鳶便一同「嘰嘰嘰嘰嘰……」地歡叫著飛到它們中意的巢址,「安家立業」。赤鳶的巢大部分是舊巢,很大的可能是它們這一對前一年用過的。巢一般建在接近森林邊緣的高大樹木上,這使巢不僅成為它們的孵卵「場」,還成了它們的瞭望塔,非常便於搜索獵物。當然,舊巢必須經過修理才能使用,於是「夫妻」雙雙忙碌起來,它們用嘴叼來小樹枝、苔鮮、各種各樣的紙條、獸毛、爛布頭,甚至還從附近人家晾衣繩上叼來衣服,真是「不拘一格選巢材」。
當舒適的巢修好後,雌赤鳶便產下2~4枚卵。4月中旬,渾身長滿灰色絨羽的小雛便出殼了,它們張開大嘴,不停地鳴叫討食。雄赤鳶便急忙外出為雛鳶捕食,這時,雄赤鳶每天出獵多達6次,每次行程至少也有20多千米。
赤鳶的食譜跟鳶一樣龐雜,它們吃田鼠、家鼠、旱獺、蛇、蠕蟲、動物屍體及腐肉等等。在食物緊缺時,赤鴦還會為「孩子們」去「討飯」。當然,嚴格他說它們並非真正地「討飯」,它們只是悄悄地站在正在撕食食物的大型猛禽或猛獸身邊。如果食物的主人「大發慈悲」,就會剩下一些吃不完的食物,赤鳶便把這些剩食「收拾回家」。
在幼雛孵出的第一個星期里,雄赤鳶總要單獨外出,為「全家」捕食。一個星期之後,雌赤鳶才跟「丈夫」一同出獵。
小赤鳶出世後45天左右開始「鍛煉」翅膀,它們站在巢邊,不斷地扇動翅膀,但不能起飛。「父母」對小赤鳶的練習漠不關心,每天仍不斷出獵,全憑小赤鳶自己不斷摸索。練習4~5天之後,強壯的小赤鳶就試著做第一次飛行了。在小赤鳶練飛的這段時間內,「父母」格外地忙碌,因為練飛的小赤鳶總是吃不飽。赤鳶「父母」一次次出獵,回到巢中把食物往巢里一放,便又急忙飛向狩獵場」。而巢內,隨著它們一次次地飛回,發生一次又一次的「搶食斗爭」。飢腸轆轆的小赤鳶們互不相讓,爭先搶食。當然,強壯的小赤鳶總是占上風,生存競爭即使在「兄弟姐妹」之間也無例外!幾個月後,翅膀練硬了的小赤鳶們離開了「家」,開始了獨立生活。
鳶類中,有不少奇特的種類。例如,有一種分布在美國佛羅里達州以及南美洲地區的鳶,它叫做蝸牛鳶。很久以前,人們就知道這種鳶專以蝸牛為食,但怎麼個吃法卻鮮為人知。後來,一位名叫赫伯特.朗的美國探險家根據他在英屬蓋亞那的觀察,詳細地描述了蝸牛鴛吃蝸牛的方法。原來,當蝸牛鳶拾到一個蝸牛時,它並不急於行動。它用爪握住蝸牛殼,靜靜地耐心等待。當蝸牛認為萬事大吉,身體緩慢伸出殼時,蝸牛鳶使用尖利的嘴准確地刺中蝸牛的肉身,2分鍾後,蝸牛便癱瘓了。然後,蝸牛鳶搖動硬殼,甩出蝸牛的肉身。這時,它們才迫不及待地吞下蝸牛肉,連蝸牛封閉硬殼的角質化厴也一同吞下去。
蝸牛鳶的這種取食方法的確獨特有趣。然而,更有趣的是分布在印度—馬來亞地區叢林中的另一種鳶——鵑隼。它們可以用腳掏取藏在樹洞中的動物。它們的腳如同猴子的「手」一樣靈活。它們的腳踝,就是一般人們印象中鳥的「膝關節」,不僅可以向前彎曲,而且還可以向後彎曲,如同人的手腕那樣。
蜂鷹也是一種鳶。它們體長約0.6米,背部羽毛深褐色。臉部呈有小而致富的羽毛,看上去像鱗片一樣。蜂鷹經常棲息於稀疏的松林中,常到鄉村田野和草原上活動。蜂鷹挖掘蜂巢,吞食蜂卵、蜂幼蟲甚至長有毒刺的成年蜂。它們臉部鱗片一樣的緻密羽毛像頭盔一樣,使蜂群奈何不得。蜂鷹在夏季常隨蜂群移動而轉移棲息地。冬天,它們則又回到較溫暖的地區。蜂鷹不僅吃蜂,它們也吃蟈蟈、蝽象、鼠類、蛙及蛇等小動物。據記載,蜂鷹在我國東部丘陵和南方很常見。蜂鷹嗜食蜂類,給養蜂業帶來一定的損失,但在另一方面,蜂鷹也啄食害蟲,給農林業生產帶來一定益處。

G. 貓科動物有哪些種類如何進行分類

貓科動物既優雅又迷人,現在人們雲吸貓的對象已經不僅局限於家貓了,野生貓科動物也紛紛變身“網紅”。然而世界上的野生貓科動物有40種左右之多,即使資深貓科愛好者也很難叫出所有貓科的名字。今天動物志按演化的順序,給大家全面介紹下現代貓科的8大家族。



非洲野貓

貓屬有個特點就是身上的條紋圖案,在腿上很明顯,體側的斑點有時也融合成條紋(狸花貓)。該特徵在貓科中實屬異類,因為貓科祖先原貓身上就是豹貓、虎貓和豹那樣的斑點,其後代要麼是斑點,要麼就是斑點退化了的純色,只有老虎和貓屬動物進化出了條紋。所以,一些養貓人看不起狸花貓的魚骨紋,喜歡追求豹貓、藪貓的那種斑點,純屬不識貨的表現。

H. 有哪些貓科動物

貓科動物起源於3700萬年前,他們的祖先是一些跟現在的狐狸般大小,長相象貓的動物,在漫 長的進化過程中曾產生過一些體型特大的品種,如劍齒虎。但在一萬多年前這些大傢伙都滅絕了。現代的貓科動物個體差異極大,從0.8公斤重的小型黑腳貓到重達400公斤的西伯利亞虎(在我國又叫東北虎)。分布范圍也非常廣,從熱帶森林到終年積雪的高山都能找到它們的蹤影。
現代大型貓科動物有獅虎豹等。獅有三種,非洲獅和亞洲獅及美洲獅,其中非洲獅分布在非洲大部分地區,亞洲獅現僅見於印度,現存數量300餘只。美洲獅遍布美洲各個角落。虎主要分布在亞洲,虎的亞種分類比較混亂,目前世界上比較公認的有8個亞種:裏海虎(已於20世紀40年代滅絕)、巴厘虎(20世紀70年代滅絕)、爪哇虎(20世紀80年代滅絕)、東北虎、孟加拉虎(又稱印度虎)、東南亞虎(又稱印度支那虎)、蘇門答臘虎和華南虎。我國是虎亞種分布最多的國家,分布有東北虎、華南虎、孟加拉虎和印度支那虎。豹的種類較多,分布也很廣,常見的有獵豹,花豹,美洲豹,金錢豹,雪豹,雲豹等。
獵豹是生活在非洲、中東以及印度的一種食肉性動物,以鹿和斑馬等動物為食。一般認為獵豹是哺乳動物中奔跑速度最快的動物,時速可達120-130公里。其實,獵豹的性格溫順,因此,在古代曾有飼養獵豹來狩獵的傳說。
那麼,獵豹為什麼能快速奔跑呢?因為,它的形體長得前高後低,腰部比較細,胸部較寬,胯部空當兒大,前後肢細長,前後腳掌上有厚厚的肉墊。而且它的脊椎骨柔軟並能彎曲,鼻孔比較大,能夠呼吸較多的空氣,供給劇烈運動之所需。由於這些條件,使它能快速奔跑,但是,這樣快的速度不能持久,大既只能堅持500-800米的路程就要慢下來。雖然被追捕的獵物如鹿和斑馬等動物只能以80公里左右的時速奔跑,但是因為它們能長時間地保持同樣的速度奔跑,所以只要和獵豹有一定的距離就可以不被獵豹吃掉。因此,獵豹都盡可能接近獵物時才襲擊。
豹的種類很多,獵豹是豹的一種,有分布極廣的金錢豹,還有生活在熱帶、亞熱帶高山叢林,體型較小的雲豹,也有深居在海拔幾千米高的雪山中的雪豹。
豹廣泛產於中國,也廣泛產於亞洲,因此有中國豹,有亞洲豹;它也廣泛產於非洲,所以也有非洲豹。但是,歐洲就不產豹,澳洲(有袋類動物的老家)也不產豹;南北美洲就更不產豹了。可能有讀者問:聽說有美洲豹是怎麼回事?筆者答:所謂的美洲豹,有時又稱為美洲虎,其實既不是豹,也不是虎,而是另外一種大型貓科猛獸,比虎小、比豹大,產在中南美和北美的南部,英文名叫Jagure,學名是Panthera onca,也很兇、能吃人。所以若只在標題中提及中國的豹、世界的豹,也還過得去;但如果說豹廣泛產於世界,那就太勉強了。�
但是不論是寫中國的豹,還是外國的豹,我們首先應該把豹這種動物的名稱和種類「打掃干凈」原封端到讀者面前,供大家細心辨認,否則難免會「認錯了門牌」,「找錯了對象」。�
從哺乳動物分類學的角度來講,豹是貓科、豹屬下面的一個種,學名是Panthera pars,英文名是leopard,中文名就是簡單一個字:豹。這里還應該指明,這指的是豹的模式種(type species)。也許有人還要問,這指的是豹的模式種外,是否還有一些別的種?這問題使我苦思冥想了很久很久, 真是個難題!老實說,豹的種類,確是多極了,但是難講就難在類型也太多太復雜。�
《豹的國際譜系簿》(International Leopard Studbook)主編人美國舒美柯博士(Dr.A.Shoemaker)對此就曾發表過一段深有感觸的見解(見1992年度豹的國際譜系簿):「豹可稱是地球上分布范圍最廣范的大型哺乳動物之一,至今它的分布區仍在不斷延伸,即由南非最南端的開普敦地區Capetown向北一直延伸到羅斯北部的普列摩爾斯基Primorsky地區。在這大片土地上,被專家學者承認的豹亞種竟不下於27個之多!」因版面有限,這里不可能也不必要把27個豹亞種的名稱都開列出來。但其中亦有若干個被一些國際著名動物學家認為是豹的突出代表的各類雖不夠格作為生物種,至少也是「是重要」的亞種。美國舒美柯博士就將上述這些「最重要」的亞種編成譜系表(冊)。寄給了我一部分。在筆者的書櫃中就保存著好幾份這類表。�
1986年4月中旬,由IUCN(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貓科專家組牽頭,在美國明尼蘇達的明尼阿波利斯市召開過一次虎的世界保護戰略研討會。作為貓科專家組的成員,我和舒美柯都出席了。在閑談中他聽我說正在收集豹的資料,便決定等我回國後,把他編纂的若干種豹的譜系表(冊)寄贈與我,其中就包括有中國豹。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所謂的中國豹,英文名是China leopard,原名華北豹或北京豹,因最早(1862)發現於北京兩山地區,但它的學名japonensis(日本出產)這簡直大錯特錯!明明是產自中國北京,怎麼會弄成日本產的?原來這豹的定名者Gray見到那張豹皮是1862年在日本。他不知那皮是有人從北京帶過去的,還以為是日本產的呢。還有這豹的產地也是稀里糊塗,國際上的說法是:中國豹的產區很廣,不僅包括華北,而且連西北(甘肅)、中原(河南)、華東(安徽)等地也產,有些外國動物學家甚至把幾個不同名稱的亞種也混同在一起,說這都是中國豹(即japonensis)。如德國有一位亨默爾博士教授(Prof.Dr.H.Hemmer)是德國著名的物種及種群自然保護學會的負責人,他在1983年3月16日發表過一篇論文,題目就是《關於中國豹的分類學》。
據他的說法,根據著名的周口店化石遺物顯示,中國豹最早從漸新世中期即已出現,這表示這種動物至少已生存過50萬年了。50萬年?!簡直是胡扯,不可思議。�
首先我想試問:有什麼現存的哺乳類動物是可能具有50萬年的生存史的?就拿人們常說的一些「活化石」來說,我國「國寶」大貓熊(熊貓)?北京南海子原皇家獵苑裡殘存的極少數的「四不像」(麋鹿)?還有,不太久之前,在蒙古、新疆的最荒涼的地區尚可能發現的野馬?我看,這些動物的生存史都遠遠不夠50萬年。

其次,周口店的化石遺物中是否有現存豹的遺骨,也值得懷疑。�
不過,由這個問題卻使我聯想到另一件事。1981年冬,約十一二月間,在離周口店不很遠的北京門頭溝區黃草梁鄉發現了一隻豹,大隊幹部要求社員注意人、牲的安全,但對豹子不要下夾、挖陷坑或槍擊。這只豹的出現地點倒是離周口店鎮不遠,莫非這里遠古就有豹?�
不過,以上講的都是人們慣稱的所謂「金錢豹」(華北、華南)、「銀錢豹」(東北)一類的豹種。此外還有其他屬種的豹,有些還是很聞名,很重要的。下面且容我為讀者一一道來。
首先想到的就是雪豹,多年來,它也和普通豹一樣,同屬於Panthera(豹屬)。不過,後來有的學者認為它的頭骨有某些異樣,與獅、虎、豹均不同,故為它另訂一屬,曰Uncia,因此學名就成了 Uncia uncia,但也有其它學者提出,將 Uncia改為亞居,仍置於Panthera之下。先不管頭骨如何,在大的形態上,雪豹也顯然與普通的豹有明顯的區別。
論體型大小,似乎雪豹與普通豹差不多(實際體重也差不多),但雪豹的體毛比普通豹要長得多,所以看來就大得多。再者它的尾比普通豹也長得多,尾毛更豐更厚,這是雪豹與其它豹絕然不同之處。其次,在顏色和斑紋上,雪豹毛色是淡青而發灰,略有奶油色彩,下體純白,上體和四肢都有較大的黑斑點,但因其毛長而厚密,斑點隱沒得幾乎模糊了。它的毛色和斑點具有良好的迷彩作用,特別是在高山積雪之處,當它隱卧不動時,其它動物乃至獵人都很難發現它。
雪豹基本上是中亞高山高原的特產動物,中國、印度、尼泊爾都產,蘇聯和蒙古也產。在我國主要產於康藏高原,南達喜馬拉雅山脈,北抵阿爾泰山脈,向東不越川西和甘南的山區。籠統地說,它們幾乎出沒於中國西部的所有山區。如昆侖山、積石山、祁連山、賀蘭山都可認為是雪豹的產區,甚至內蒙古的陰山上也有。但是產區雖如此廣泛,數量卻不一定多。因為豹是一種非常孤獨的動物,種群密度很低。據了解,青海在過去30年中,被人收集的活雪豹已逾150隻,被偷獵的數字也將近50隻(主要得自祁連、天峻、都蘭、瑪多、雜多等縣),這表示它雖屬一類保護動物,但盜獵行為仍在繼續。在國際上,它也被《紅皮書》定為E級國際保護動物。
雪豹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在高山雪線以上的區域捕食各種高山動物,如小型的穴兔、土撥鼠之類和大型的yuan羊、岩羊之類。吃大型的有蹄類動物固然更好,更解餓,但這些動物有角,自衛能力強,雪豹捕食起來往往很艱苦,因此它們常常冒險盜食牧民上山放牧的家畜。�
雪豹與人類社會生活的關系不大,它們的棲地一般遠離人群,而高山上居民稀少,只要嚴防門戶,家畜欄弄得結實此,基本上平安無事。雪豹不是特別兇猛好鬥的動物,人不惹它,它一般也不主動攻擊人類。至今尚未聞有雪豹吃過人的記載。北京動物園養著幾只雪豹,看樣子也遠不似金豹那種咄咄逼人的神氣。�
不論是農民、獵人,都很喜歡雪豹皮,天寒地凍,用來做墊褥或斗篷都很好,當然也可送市上出售。雪豹皮在皮貨店裡有個俗名叫「土豹皮」或「艾葉豹皮」。到過我國西北的旅遊者,不難在市場或街攤上發現有雪豹皮待價而沽。人們也許會詫異,雖然雪豹皮有許多優點,但售價往往僅及金錢豹皮的一半或稍多。據說這是因雪豹皮的毛頭太長,製成衣物後,花紋不如金錢豹皮的衣物好看。�
但另有一種情況為筆者所深知:即在各國的動物園里活雪豹的價值高於金錢豹。因為活雪豹的數量遠少於金錢豹,另外,在生活條件方面,雪豹的要求較高、較嚴,應付不好,又較易死亡。
下面介紹另一種動物,即雲豹(或烏雲豹)。雲豹與雪豹大異其趣,它既不是高山動物,也不是寒冷地區動物,但卻是中國的「名產」動物之一。雲豹的發源地是東南亞,印尼的幾個大島和馬來亞、緬甸等地都產。海南和台灣兩個大島都不產普通豹,但產雲豹。在台灣,雲豹被稱為「雲虎」。�
被稱為雲豹或雲虎的原因,主要是它身上的花紋不像普通豹的錢幣形或梅花形,而是一片片如雲朵形。在毛皮行業中,它還有龜紋豹、龜殼豹或荷葉豹的不同名稱。�
依動物分類學而言,雲豹自成一屬,其學名是Neafeeis nebueosa 。台灣和東南亞各地產的是南洋亞種,學名是 N.nebueosa macroseides。�
作為熱帶、亞熱帶的雨林動物,南洋亞種本應數量較多,卻不料其數遠低於我國大陸的模式亞種。據調查,我國大陸產雲豹的地區不僅有華南的兩廣和雲南、貴州,華東的江西、浙江,往北直到亞熱帶最北部的秦嶺山脈(陝西、甘肅)都發現過。�
在體形上,雲豹的體形比普通豹小得多,四肢更顯得短,但尾巴卻是又長又肥大,其長度是與身長相等(可超過1米)。尾上有12~14個黑環,至於毛色則是焦黃而發灰,看起來不如金錢豹漂亮,而且毛很短,因此毛皮也不出色。在形態上,雲豹另有一個很有名的特徵,就是它的特別長大的犬齒,雖然還不能同大雄獅或大猛虎的粗壯犬齒相比擬,但是在這樣一種體形不大的野獸嘴裡,那特別長的犬齒,曾經使得一位動物學家慨嘆道:「運使我想起古代早已絕滅的劍齒虎。」�
由於體形靈巧(體重尚不及30公斤),雲豹的樹棲性很強,每天大部分時間棲於樹上。據說它們爬樹的本領在食肉類動物中堪稱數一數二。雲豹捕食的對象包括樹棲的猴類和鳥類,當然也能下地捕捉小鹿之類。但尚未聞有雲豹盜食大型家畜或傷害村民之事。�
上面介紹的幾種豹,我國都產,在動物園里也不難見到。下面要介紹的一種,則是國內不產,甚至在動物園里也不易見到的。那就是獵豹,學名Acinonyx jubatus 。�
由於形態上有較多特殊性,獵豹不僅與普通豹不同種,不同屬,甚至還自居一個亞科。最主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它的爪不像貓爪而像狗爪,爪較直,不彎鉤, 不能收縮掌內,也沒有爪鞘。貓科動物中爪子像這樣結構的,只有獵豹一種。�
為什麼叫獵豹呢?原來這種豹,有人畜養它來助獵。另外還有少數獵豹產於印度和中東(如伊朗、巴勒斯坦)一帶,(可能是另一種,A.Venaticus)。這些地區的貴族人士用它助獵,出獵前稱餓它一天,等出獵時,以布罩蒙頭,到達獵區發現有野獸(如鹿或羚羊) 時, 就放它去追,幾乎任何四足動物也逃不出它的追擊。
事實上,獵豹是世上跑得最快的動物。曾經有人用秒錶記錄過它的奔跑速度,它們在短距離(比如1~2公里)中,最高時速可達110公里,如跑一段80米的距離,僅需3秒鍾。因此在廣闊的草原(或砂土地上)任何四足動物也跑不過它。等追到身邊,就從側面躍起猛撞,把獵物撞倒,然後咬斷它的喉嚨。�
在形態上,獵豹除了上述爪的特殊化外,其它方面也與普通豹有明顯差異。它體菜纖瘦,四肢細長,全身密布黑色的小圓斑點。後來在南非尚比亞發現少量的新種群,身上的圓斑點成串成行,被人稱為「王獵豹」(king cheetah)。先還以為是一新種或新亞種,後來才確知是一變種。最近筆者讀到倫敦八十年代出版的一種旅遊冊,上面說獵豹在亞洲已接近窮途末路,如印度,自1948年後就沒再見到獵豹。 專家們相信, 亞洲只有伊朗、 阿富汗和土庫曼等處還有少數殘余者,如此而已。
下面介紹一下黑豹,我想最先需要說的是,黑豹既不是獨特的種或亞種,也不是變種,只不過是一種色型罷了。 正如虎中有黑虎、白虎一般。但是豹中卻沒有白豹,也許以前曾經有過,只是筆者未曾知曉。�
還需說明書中照片上的黑豹,不能代表整體形象,因為黑豹整體看來,並不那麼純黑,而是在全身黑褐色的毛皮上面浮現出純里色的圈紋。�
黑豹主要產於東南亞,如馬來亞和泰國等地最多,往往是一窩小豹,黑黃各半。又據傳聞,黑豹的脾氣比黃豹壞得多,急躁而好惹事。據說馬戲團和動物園養的黑豹就常會傷人。�
中國是否產黑豹,這問題尚難肯定,因為前些年曾傳聞雲南捕到一隻黑豹,但後經檢查,那不是豹,而是一隻黑色的金貓(金貓也有黑黃兩種色彩,體形較大者,就容易誤認為豹)。�
以上主要是介紹豹的種類和產地。下邊想談談豹與人類的關系問題。�
這問題可能淵源久矣。筆者寫至此,聯想到歷史書上曾經講過的,古羅馬帝國的統治者(教庭),為了鎮壓異教徒以及基督徒中的叛逆分子, 曾經從非洲弄到大批野豹,通過北非、地中海,運到義大利,用它們來對付不屈的犯人。那些餓了幾天又經受虐待的野獸,在審判大廳內,一看見許我脫光了衣服的人,在地上亂跑亂爬,(據說廳內有時還放入其它野獸如熊、狼之類),馬上大發雷霆,追上去又抓又咬,一時間,大廳內野獸怒吼,犯人哭罵,這種瘋狂場面。筆者相信,除去古羅馬帝國時代外,無論古今,任何時代也無人有機會領教吧。�
現在要提出一個豹是否吃人的問題。這似乎是一種可領會但又缺事實的問題,真是難說。
豹吃人。在筆者的兒童時其期,好像是聽人說過,又像是一種老媽媽論,但若想讓人說出時間、地點、人物來,又真的說不出來,只好來翻閱一下外國的報刊材料吧。外國確實不乏許多。「現成」的實例。�
一查我的老筆記本,有如下的記載:1926年印度擊斃了一隻惡名遠揚的「茹德拉蒲拉雅格食人豹」,在三年時間里,它曾吃掉125個人!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在靠近尼泊爾的庫庫芒地區,更有兩只食人豹曾先後吃掉或咬死近500個人!這樣的極端事例,在我國可說是古今未曾有過。為什麼呢?據動物學者說,問題只在於民間是否有組織,而且手中有無自衛武器。相信我國從前也有過傷害人的豹子,但估計在它作惡之初,就會很快有人出來除害了。另一方面,豹早已被我國官方列為害獸,直到1981年修改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條例(草案),才初次把豹列為國家第二類保護動物。在此之前,如在某地打死一隻豹,還可能被報刊贊為除害之舉,甚至誇為「英雄」呢。�
記得數十年前(60~70年代),報刊上曾刊載過,在豫北、冀南的山區有一位年齡已七八十歲的姓何的老漢,是個號稱專門善擒活豹的老英雄,在北平的英文報上, 還刊登過他手抱一隻活豹的照片。據說他和他的三個兒子在那些年中,先後活捉過數十隻金錢豹,至少有23隻,送給開封洛陽、鄭州、商丘、許昌等地的動物園了。

I. 長頸鹿的資料10字

長頸鹿 長頸鹿概述長頸鹿是一種生長在非洲的反芻偶蹄動物,是世界上最高的陸生動物。雄性個體高達4.8到5.5米高,重達900公斤。雌性個體一般要小一些。

主要分布在非洲的衣索比亞、蘇丹、肯亞、坦尚尼亞和尚比亞等國,生活在非洲熱帶、亞熱帶廣闊的草原上。但是,長頸鹿的祖籍卻在亞洲。據古生物學家研究認為,長頸鹿起源於亞洲。 [編輯本段]分類長頸鹿根據顏色、花紋變化和分布范圍等的差別分為九個亞種。
網紋長頸鹿,或者稱為索馬里長頸鹿(G.c. reticulata):大而呈多邊形的褐色斑點,襯有明亮的白色網紋。斑點有時呈深紅色,並能擴散到腳部。分布:肯亞東北、衣索比亞、索馬里。 安哥拉長頸鹿,或者叫煙長頸鹿(G.c. angolensis):斑點大,邊緣有缺口,延伸至整個下肢。分布:安哥拉、尚比亞。 科爾多凡長頸鹿(G.c. antiquorum):斑點較小,較不規則,覆蓋腿內側。分布:蘇丹西部、西南部。 馬賽長頸鹿,或稱乞利馬扎羅長頸鹿(G.c. tippelskirchi):斑點似葡萄葉,邊緣呈鋸齒狀。底色為深巧克力色。分布:肯亞中部和南部、坦尚尼亞。 努比亞長頸鹿(G.c. camelopardalis):斑點呈四方形,栗色;底色為白色。腿內側及上肢以下無斑點。分布:蘇丹東部、剛果東北部。 羅氏長頸鹿,或烏干達長頸鹿(G.c. rothschildi):斑點深褐色呈長方形,網紋模糊。下肢有時帶斑點。分布:烏干達、肯亞北部、中部。 南非長頸鹿(G.c. giraffa),斑點較圓,有時呈星狀。底色呈淺褐色,延伸至蹄處。分布:南非、納米比亞、波札那、尚比亞、莫三比克。 Thornicroft長頸鹿(G.c. thornicrofti):星狀斑點,延伸至下肢。分布:尚比亞。 西非長頸鹿,或奈及利亞長頸鹿(G.c. peralta):淺黃色斑點。分布:查德。
清代陳璋根據明代沈度原作瑞應麒麟圖臨摹而成的《榜葛剌進麒麟圖》。原作描繪鄭和在公元1414年(永樂十二年)由非洲帶來的長頸鹿。
有些資料上把科爾多凡長頸鹿、西非長頸鹿、努比亞長頸鹿和羅氏長頸鹿和安哥拉長頸鹿、南非長頸鹿和並為一個亞種。
另有四種長頸鹿亞種存在爭議,即開普長頸鹿,拉多長頸鹿,剛果長頸鹿和德蘭士瓦長頸鹿。更有科學家認為除了馬賽長頸鹿以外,其他亞種可以並為一個亞種。
長頸鹿體長12-15英尺,高15-17英尺。雄性重1700-4200磅。雌性比雄性矮1-2英尺,輕幾百磅。雌雄長角。雌角略小。網紋長頸鹿比其他亞種稍小。體色隨亞種和年齡有深淺變化。 [編輯本段]特徵長頸鹿通常生一對角,終生不會脫掉,皮膚上的花斑網紋則為一種天然的保護色。長頸鹿喜歡群居,一般十多頭生活在一起,有時多到幾十頭一大群。長頸鹿是膽小善良的動物,每當遇到天敵時,立即逃跑。它能以每小時50公里的速度奔跑。當跑不掉時,它那鐵錘似的巨蹄就是很有力的武器。
長頸鹿除了一對大眼睛是監視敵人天生的「瞭望哨」外,還會不停地轉動耳朵尋找聲源,直到斷定平安無事,才繼續吃食。長頸鹿喜歡採食大喬木上的樹葉,還吃一些含水分的植物嫩葉。它的舌頭伸長時可達50厘米以上,取食樹葉極為靈巧方便。
2005年非洲有一名研究人員發現了白長頸鹿。
奇特的外貌
長頸鹿是陸地上最高的動物。雌雄都有外包皮膚和茸毛的小角。眼大而突出,位於頭頂上,適宜遠望。遍體具棕黃色網狀斑紋。
出眾的脖子
長頸鹿的長脖子在物種進化的過程中獨樹一幟,這樣它們在非洲大草原上,就可以吃到其他動物無法吃到的,在較高地方的新鮮嫩樹葉與樹芽。但長頸鹿和其它動物的脖子椎骨同樣只有7塊,只是它們的椎骨較長,一塊椎骨有兩公尺長。
由於它們要時常咀嚼從樹上摘下的樹葉,這就使得它們的下顎肌肉不停的運動,而臉部因缺少運動而生長緩慢,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長頸鹿總是一副僵硬的表情。
沉默是金
長頸鹿的的長舌是雪青色的。這是薩克斯管的顏色,一種令人心顫的顏色。然而它們並不是「長舌婦」,它們安靜的象修女一般,從不發出聲音。因為它們沒有聲帶。也許沉默是金的該是它們吧。(其實長頸鹿能發出一些聲音,只不過很少出聲而已)
長頸鹿的高血壓
長頸鹿身高上的優勢要求它們要擁有比普通動物更高的血壓,以便於心臟把血液輸送到大腦。其血壓大約是成年人的3倍。
長腿帶來的不便
由於腿部過長,長頸鹿飲水時十分不便。它們要叉開前腿或跪在地上才能喝到水,而且在喝水時十分容易受到其他動物的攻擊,所以群居的長頸鹿往往不會一起喝水。 [編輯本段]起源根據化石記錄,長頸鹿最早由中新世初期的鹿科動物分化而來。最早的長頸鹿科化石是Climacoceras和Canthumeryx。後來演化出古麟(Paleotragus),一種中新世早期長有短角、短脖子的長頸鹿祖先。到中新世晚期古麟進化為薩摩(Samotherium)。在上新世,薩摩獸分化為兩支,一支是霍加狓,另一支是最早的現代長頸鹿。霍加狓是長頸鹿科僅存的兩種動物之一,其相貌基本上反映了中新世長頸鹿類動物的樣子。
長頸鹿類動物進化上還有一支,稱為西窪獸,是一種長有四支角的體態粗壯的動物。現已滅絕。在蘇美爾(Summarian)文化遺址里曾發現了的一些動物的青銅像,酷似西窪獸。這說明西窪獸很可能在中東一直殘存至數千年前。 [編輯本段]形態長頸鹿生活在稀樹草原和森林邊緣地帶。是現存最高的動物。集群,有時和斑馬、鴕鳥、羚羊混群,日行性。嗅、聽覺敏銳,性機警、膽怯,平時走路悠閑,但奔跑迅速(時速可達56千米/小時)。晨昏覓食,主要吃各種樹葉,耐渴。長頸鹿繁殖期不固定,孕期14~15個月,每胎產1仔,生下來的幼仔身高1.8米,出生後20分鍾即能站立,幾天後便能賓士如飛,3.5~4.5歲性成熟,壽命約30年。
◎在動物園中雖然可以見到長頸鹿生產的情形,它們的睡姿一般人卻不易觀察到,運氣好的話或可見到小長頸鹿橫卧而脖子朝後彎的睡姿。成年長頸鹿的睡態難得一見,睡覺時通常是站著並呈假寐的狀態。 [編輯本段]環境長頸鹿生活在乾旱而開闊的稀樹草原地帶,群居。它們的食物是各種高樹的葉子和枝丫。 長頸鹿的聽覺和視覺非常敏銳。眼睛可以看到身後的東西,但它們卻沉默的像個啞巴,很少發出聲音。雄性長頸鹿比較「好戰」,交起手來時間相當長,互相圍繞著,象兩個人打架相持不下一樣,誰也不肯首先離去。
長頸鹿是非洲的代表性動物,通常組成小集團群居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熱帶乾草原或樹木稀少的半沙漠地帶。在分類學上,長頸鹿為哺乳綱偶蹄目長頸鹿科(Giraffidae)長頸鹿屬(Giraffa)。 [編輯本段]科屬長頸鹿科Giraffidae是偶蹄目中最獨特的一類,牙齒為原始的低冠類型,不能以草為主食,只能以樹葉為主食,舌頭較長,可以用於取食,頭上有短角,角上被有毛的皮膚覆蓋。長頸鹿科現存僅分布於非洲,有2種,而史前分布較廣泛,可以分成古麟亞科(古長頸鹿亞科,古羚亞科)Palaeotraginae、長頸鹿亞科Giraffinae和西窪獸亞科Sivatheriinae。古麟亞科是長頸鹿科的原始類型,體型較小,四肢和頸均較短,生活於森林中,史前時期分布較廣泛,我國也能見到。古麟亞科至今仍有一個代表生存,即霍加狓Okapia johnstoni,分布於非洲剛果東部的熱帶雨林中,保持著很多原始特徵。長頸鹿亞科是生存於稀樹草原地帶的長頸鹿,由於稀樹草原的樹木多為傘型,樹葉集中在上層,長頸鹿進化出較長的頸和四肢,可以吃到樹葉。長頸鹿亞科現存僅長頸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一種,廣布於非洲的稀樹草原地帶,是現存身材最高的動物,也是人們最熟悉的非洲動物之一。西窪獸亞科是比較特化的長頸鹿,體型較粗壯,角大而扁,現在已經全部滅絕。
動物園中常見的長頸鹿屬於分布在東非的亞種,稱為網紋長頸鹿。除此之外還有十一種不同的亞種,這些亞種的棲息地、角的發達狀態及斑紋的形狀等均各異。然而有些學者則指出,剛果長頸鹿和蘇丹長頸鹿、三比亞長頸鹿和安哥拉長頸鹿、克魯格長頸鹿和南非長頸鹿卻無法細加區分。 [編輯本段]旅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長頸鹿旅店」
據英國媒體2009年07月21日報道,肯亞的一個家庭多年來把八隻長頸鹿當做自己的家庭成員,一起生活。當遊客們到此時,不僅可以與長頸鹿親密接觸,甚至可以同長頸鹿同吃同住。這些稀有長頸鹿其高度都超過16英尺,重量超過2噸,預期可以活到30歲。 [編輯本段]問答問:長頸鹿的頸和腿為什麼那麼長呢?
答:生物學家認為,長頸鹿的祖先原來的祖先的腿和頸都不長,它們生活在溫濕多草的環境,後來由於地球上氣候的變化,地麵食物的缺乏,出於生存和種族延續的需要,它們不得不從食青草改為食樹葉。但如果想像要吃到高處更嫩更綠的樹葉,它們就必須踮起腳尖和伸長脖子。經過漫長的歲月,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腿和頸就一代長於一代,最後終於變成了今天的長頸鹿。
問:長頸鹿用什麼地方打架呢?
答:在每一隻長頸鹿的頭頂,都會長出短角,大多數長頸鹿都只長出一對角(也有長3、4、5隻角的,很稀有),可那是玩耍時用的,真正打架的地方是它那一雙有力的後腿,這四條腿可以將獅子、豹子這些獵食者踢翻在地上,有一些甚至還可以將獵食者踢的情況也會出現。 [編輯本段]長頸鹿何時來中國1985年 7月 11日,原郵電部發行 J. 113《鄭和下西洋五八零周年》紀念郵票一套 4枚,最後一枚「航海史上的壯舉」描繪的是鄭和一行在非洲的場景,其中出現了兩頭長頸鹿,這是中國郵票上首次出現長頸鹿的圖案.為紀念鄭和下西洋 600周年,國家郵政局、香港和澳門特區郵政部門今年 6月 28日聯合發行了同主題紀念郵票一套 3枚及小型張,各自設計了不同的圖案和內容。香港、澳門特區紀念郵票的第二枚不約而同地都用長頸鹿來表明鄭和船隊的非洲之行。
現在世界最高大的動物長頸鹿,是非洲的代表性野生動物。在分類學上,長頸鹿為偶蹄目長頸鹿科,屬哺乳動物。中國自古不出產長頸鹿,但 1979年,在徐州賈旺發現的東漢畫像石上繪有多隻「麒麟」,其中至少三隻具有非洲長頸鹿的典型特徵。 600年前明代的鄭和遠航世界,史有定論的遠達非洲。之所以跑那麼遠,據說就是為尋找中國人心目中的吉祥神獸「麒麟」。中國古代傳說中世有麒麟出,是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的吉兆,可誰也沒見過這種古籍中形容為鹿身、牛尾、獨角神獸的模樣,故一直有人懷疑它是否真的存在。明永樂十二年(公元 1414年)九月二十日,鄭和手下的楊敏帶回榜葛剌國(今孟加拉)新國王賽弗丁進貢的一隻長頸鹿,明朝舉國上下為之喧騰。當時的景象就如同沈度的頌詩所形容的「臣民集觀,欣喜倍萬」,有詩贊曰:「西南之諏,大海之滸,實生麒麟,身高五丈,麋身馬蹄,肉角黦黦,文采焜耀,紅雲紫霧,趾不踐物,游必擇土,舒舒徐徐,動循矩度,聆其和嗚,音協鍾呂,仁哉茲獸,曠古一遇,照其神靈,登於天府。」因為長頸鹿的形態、習性與中國古籍中描述的麒麟太過吻合,進一步了解後更發現長頸鹿的原產地在東非一帶,當地的索馬里語稱之為「基林」( G ir i),發音與麒麟非常相近,使得中國人確信長頸鹿就是麒麟。於是鄭和的船隊第四次下西洋前往西亞後,繞過阿拉伯半島,首航東非,到了長頸鹿的故鄉,時間是永樂十三年。同一年,鄭和的船隊回到了中國,一同前來的各國使者中,包括了東非的麻林國(其所在地,一說是肯亞的馬林迪;一說是坦尚尼亞的基爾瓦·基西瓦尼)使者,他向永樂帝獻上了產自本國的長頸鹿。永樂十四年(公元 1416年),麻林國第二次向明朝進貢「麒麟」。馬歡所撰《瀛涯勝覽》一書中就此瑞獸有如下描述:「麒麟,前二足高九尺余,後兩足約高六尺,頭抬頸長一丈六尺,首昂後低,人莫能騎。頭上有兩肉角,在耳邊。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面餅。」不難看出,所謂「麒麟」即長頸鹿也。《明史》記載,正統三年(公元 1438年)榜葛剌國又進貢過一次「麒麟」。不產長頸鹿的南亞榜葛剌為何能屢屢進貢?史學研究者認為,這和當時的國際形勢、海上貿易有關。在地理大發現之前,阿拉伯人控制了東西方海上貿易。他們的單桅三角帆帆船除了載運一般貨物,還將阿拉伯半島和索馬里的馬匹輸往印度,甚至將緬甸和斯里蘭卡的大象運往印度。單桅三角帆帆船既然能夠載運馬匹和大象,阿拉伯人把長頸鹿從其部分佔據的東非載運到同樣信奉伊斯蘭教的榜葛剌當然不成問題。
近年海外有媒體稱,在非洲肯亞發現貌似亞洲人的土著,自述系鄭和船隊水手後裔,透露其祖先曾送長頸鹿給中國。

閱讀全文

與中東常見的動物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