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什麼動物用舌頭來散熱
動物御熱有妙招:沒有汗腺也能抵禦酷暑 作者: 出處: 科學時報 責任編輯: 楊劍 [ 2005-08-11 16:15 ]推薦閱讀 最新更新 繼續閱讀 相關主題 編輯新作 閱讀排行 討論本文 討論本文 相關產品
【導讀】
本月打電話免費 5周年慶典,主機6.2折
趨勢送當當500元代金卷 買軟體 送聯想伺服器
在炎炎夏日,氣溫有時會超過人體體溫,達38攝氏度以上,此時,人是靠汗腺大量蒸發水分帶走熱量調節體溫,維持體溫平衡。氣溫越高,人流汗越多,以保持人體的恆溫狀態。因此,在高溫悶熱時節,人們常會形容勞作者揮汗如雨、汗流浹背。
然而,自然界里一些動物的汗腺並不發達,有的甚至沒有汗腺,在酷熱季節里,它們又是如何御熱的呢?
炎熱時節,常會發現勞作後的耕牛身體大部分是無汗的,僅在趾間的皮膚和口、鼻處有汗流出,可見這些部位有汗腺分布。因此,悶熱天氣里牛若呼呼喘氣、垂涎欲滴,那並不一定是甘做孺子牛的可信證據,而是在散除體熱。牛類中,尤以江南的水牛最懼炎熱,炎熱的中午,水牛非全身浸泡水裡不可。李白還曾有詩為證:「吳牛喘月氣成霞」——看到月亮都氣喘成霞。
炎熱夏日,不經意觸摸到狗身,會發覺它熱得「發燙」,但卻不見其身體上有汗珠出現,只是張開嘴巴,伸出舌頭喘氣。原來狗沒有汗腺,只能靠呼吸排出體內多餘的熱量。因此,天氣一熱,狗就「五體著地」、伸出舌頭,直接將體熱傳走。如此御熱的還有豬、貓等動物。
兔子御熱的「工具」是兩只長長的、血液流暢的大耳朵。發揮著較強導熱作用的耳朵,能不斷地將兔身上的熱量傳輸到體外,從而免受酷熱之苦。松鼠每當烈日當空、氣溫較高時,便會把粗大的尾巴豎起來,起到「遮陽傘「的效果——阻擋陽光直射鼠體,為自己帶來一片蔭涼。像這樣依靠自身獨特器官御熱的動物還有猴子、大象等等。如大象除在炎熱時用鼻子吸水向身上噴灑降溫外,可通過一對似「扇子」的耳朵下面的血管擴張,排除身體新陳代謝九成以上的熱量。
蜜蜂是一種社會性昆蟲,集體的事情靠集體來完成。夏天高溫季節,為了給蜂房降溫,經常是一部分工蜂在蜂房上「噴水」,另一部分工蜂則在蜂房入口處,整齊地排成一行,用雙翼使勁地往裡面扇風,來加快水分蒸發,帶走蜂房內的熱量。此外,蜜蜂還會從含有60%的花蜜中離析出水分來降溫。
螞蟻則是利用大自然的便利,自己動手建築「空調房」。如熱帶、亞熱帶地區的螞蟻巢都建築在樹上,里里外外有許多房間,「房間」之間都有夾層和通道,不僅可以隔絕外界空氣溫度的變化,且確保巢內氣流暢通。
非洲撒哈拉沙漠里有一種蜘蛛,夏季來臨時,會在地下挖一深40厘米、直徑25厘米的洞,洞口結一張厚厚的珠網,用以擋住灼熱的陽光。白天悠閑地在洞內納涼避暑,早晚則出來覓食,好不逍遙自在。
對於河馬來說,若不在水中御熱,也不在泥沼里舒服地納涼避暑,它們在赤熱的陽光下會使用自製的「防曬霜」來防禦太陽的暴曬。所謂「防曬霜」,就是河馬的皮脂腺分泌出的一種紅色的黏液,黏液乾燥後,就像一塊遮陽板一樣,保護它們敏感的皮膚免受日光的傷害,又能起到隔熱作用。
(李德)
B. 地球上的生物,為什麼只有人類需要穿衣服來保暖
因為人類是恆溫動物,需要維持體溫,而進化使我們無法保持熱量,需要穿衣服來維系。隨著人類的進化,可以使用工具的人類逐漸征服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寒冷地區的人類自然而然的穿起了衣服來保暖,所以人類穿衣服歸根結底的原因是適應自然。
C. 什麼動物不會流汗
貓皮膚里有汗腺.貓的汗腺不發達,不像人的汗腺那樣積極參與體溫的調節,因此,不管天氣多熱,絕對看不到貓有大汗淋漓的現象.貓的散熱是通過皮膚的輻射散熱或像狗那樣通過呼吸散熱,但這種散熱的效率比出汗蒸發散熱要差,因而,貓雖喜暖,但又怕熱.
2.貓在夏天好像有的也換毛,有很多厚毛皮的動物也換上不同的毛.
3.在哺乳動物中,偶蹄類及一些食肉類動物沒有汗腺.在夏天氣溫高時,總是蹲在蔭涼的地方伸著舌頭喘氣,來散發體溫.奔跑時則是通過喘氣和體內暫時貯存余熱的方式調節體溫.還有的利用分泌大量的唾液來代替出汗散熱.4.河馬無汗腺.
D. 除了人類,有沒有動物能使用火
用火是人類獨有的能力,人類用火的歷史已有200多萬年,盡管人類處處展示著火的威力和應用領域,至今仍沒有任何一種生物跟得上人類的,火依然是它們恐懼的因素。
火對於所有生物都是致命的,醫學中用火殺毒滅菌,是最安全的滅菌方式,地球上沒有任何生命能夠抵抗火焰高達800℃-1200℃的高溫,任何碳基構造的生物在這么高的溫度下,生物體內的水分會蒸發,然後是核酸和蛋白質的燃燒反應。但是人類卻以聰明大腦大腦所具有的智慧降服了火,使火焰為人類的發展而服務。
人類把火用到了文明世界的每個角落,敢用火的動物基本上還是沒有。在絕大多數陸地動物生存的環境中,火焰都代表著毀滅,盡管動物們無法了解到火對升物體具體的危害,演化史中與天然火災遭遇的經歷也代表著死亡,它們會避開火焰。
E. 誰知道除了人以外還有什麼哺乳動物會流汗
出汗的哺乳動物是不太多的。以下舉例 出汗的動物: 靈長目(猴猩猩狒狒),奇蹄目(馬驢) 不出汗或不大出汗的動物: 食肉目(狼狗狐貓虎豹獅熊熊貓等),嚙齒目(兔鼠等),偶蹄目(豬牛羊鹿駱駝河馬等),長鼻目(象) 食肉目不是完全不出汗,而是不大出,只在鼻子腳掌等處有汗腺,散熱是不夠用的。但另有他用。偶蹄目只在鼻子處出點汗
F. 除了人類,還有哪些生物能在兩小時內跑完42公里
每秒鍾要跑到5.83米,一小時的平均速度要達到21公里。這都快趕上許多人在平坦的公路上騎自行車的速度了。這么快的速度,普通人根本完成不了。人類要想兩小時跑完馬拉松,不僅需要過硬的身體素質,還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還需要及時補充水及能量。世界上,除了馬之外,那是很難再找出能比人類更能長跑的動物了。別看老虎、豹子、狼、羊等等反應速度快,跑得也快,但我們需要認識到的一點是,它們只是跑得快,而不是跑得長。獵豹在捕食獵物時的奔跑速度,最快可以達到120千米每小時。
G. 除了人類以外,還有哪些動物身體上會出汗
高級動物會出汗,例如羊,羊的體表有許多的汗腺,經過激烈運動或驚嚇後,身體通過汗腺蒸發出來的水分就是汗液,也就是所謂的出汗.
昆蟲不會出汗,不過變溫動物(冷血動物蛇、青蛙)太熱了也需要散熱呀,但是由於具有外骨骼(幾丁質外殼),不透氣,其上也不具汗腺,因此不可以出汗來散熱.它們調節體溫有這么幾種方式:
1.改變體軀的朝向,側向比順向得到更多的太陽輻射.
2.體表的特殊構造,鞘翅和鱗片具有反射紅外線的作用.
3.社會性昆蟲:如蜜蜂是通過振翅,夏季通風降溫,冬季增加代謝強度產生熱能.在夏季蜂巢溫度控制在34-35℃,當高於35℃時,一是運輸水份入巢,二是振翅降溫.在冬季,當降至13℃時,蜂群開始振翅,使溫度升至24-25℃,然後停止,當降至13℃時,再重復一次.一次循環為22-23小時.這種循環叫"拉幕脫循環"(Lammerts cycle).一次循環將消耗20g蔗糖,產生80卡的熱量
H. 人為什麼比動物強
人的聽覺不如羚羊,嗅覺不如貓狗,視覺比不過獅子,力量比不過狗熊,陸上跑不過獵豹,水裡游不過海豹,人的免疫系統更是比不過任何一種野生動物。如果把一個人脫光衣服放到野外,他能活下來嗎? 先別急著下結論。人類不光智慧超群,確實也有幾樣其他動物沒有的特長。否則的話,我們的祖先是怎樣在非洲草原上活下來的呢? 耐熱之王 人類天生害怕黑夜,這是有道理的。 幾百萬年前發生的一場大旱把一群非洲黑猩猩從樹林里趕了出來,強迫它們在一馬平川的草原上討生活。黑猩猩們很快發現,一旦失去了樹林的保護,黑夜就成了它們的噩夢。非洲的白天太熱了,食肉動物們只能躲在樹蔭下休息,等待太陽下山。黑夜的來臨宣告了野獸們開飯的時間到了,它們躲在暗處,依靠出色的嗅覺和夜視覺尋找獵物,然後伺機而動。100多年前有個英國陸軍中尉帶著一群黑奴在非洲的大草原上修鐵路,他這樣描述自己的遭遇: 一連10個月,每天晚上營地周圍都會響起獅子低沉的吼叫聲。我帶著一支.303口徑的步槍躲在一棵大樹上,卻怎麼也遇不到一頭獅子。它們躲在暗處慢慢向營地靠近,一旦鎖定了目標,就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響,直到從某個帳篷里傳來撕心裂肺的求救聲,我知道又有一名工人被獅子吃掉了。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黑猩猩的嗅覺和夜視覺都不夠靈敏,在黑夜中完全不是獅子的對手,只能躲在巢穴里不敢出去。但它們總得出去覓食,炎熱的正午是它們唯一的希望。經過多年的自然選擇,終於有一批黑猩猩進化出一整套高效的散熱系統,變成了非洲大地上的耐熱之王。 哺乳動物最怕熱的部分就是大腦。大腦是單位體積產生熱量最多的器官,也是對溫度變化最敏感的器官。要想為大腦降溫,必須加快血液循環,讓血液把大腦產生的熱量帶走。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非洲大象進化出了一對超級扇風耳。大象的耳朵上布滿了毛細血管,血液流經這里時,熱量就散發掉了。那麼,為什麼亞洲象的耳朵要比非洲象小很多呢?想想亞洲的自然環境吧。亞洲有大量的森林可以遮陰,對散熱的需求遠不如非洲那麼強烈。 非洲只有大象進化出了這個辦法。對於其他那些體型較小的動物而言,一對大耳朵很不方便,只有另想辦法,加快血液的散熱效率。 通常情況下,大腦產生的靜脈血被顱腔中的「腦膜靜脈」(Meningeal Vein)和「板障靜脈」(Diploic Vein)運送至顱腔根部的靜脈竇,再從這里穿出顱腔,進入位於脖子後方的「脊椎靜脈叢」(Vertebral Venous Plexus),並最終流進肺里。這條通路自始至終都不和皮膚接觸,靜脈血中的熱量無法被釋放到空氣中。 某些哺乳動物進化出第二條通路。它們的頭蓋骨上開了許多小孔,名叫「蝶導靜脈孔」(Emissary Foramina),大腦產生的靜脈血通過這些細小的蝶導靜脈直接穿出頭蓋骨,然後通過遍布在頭皮下方的毛細血管流向脊椎靜脈叢,再流到肺里去。頭皮是很好散熱器,靜脈血在流過頭皮時能夠和空氣充分地交換熱量,難怪科學家把這些遍布在頭皮下方的毛細血管叫做「靜脈散熱系統」(Radiator Network of Veins)。 「蝶導靜脈孔」的數量越多,孔徑越大,第二條通路也就越發達,對第一條通路的需求也就越小,第一條通路必經的靜脈竇也會變得越來越小。靜脈竇穿出顱腔時在顱腔根部形成了一個血槽,靜脈竇越粗,血槽的直徑也就越大。考古學家顯然沒法直接測量人類祖先們的靜脈叢的大小,但卻可以通過測量顱骨上的「蝶導靜脈孔」和靜脈竇穿出顱腔所留下的血槽的直徑,間接地估算出大腦散熱系統的工作效率。 結果不出所料,越是和現代人類接近的猿人頭蓋骨化石,「蝶導靜脈孔」越多,直徑越大,而血槽也越淺,說明它們的散熱效率也就越高。早期的直立人在散熱方面遠比羚羊、大象、長頸鹿和獅子等非洲哺乳動物要高得多,正是依靠這套高效的散熱系統,直立人才敢在非洲炎熱的下午走出藏身洞穴四處覓食,並依靠這一頓午飯活了下來,最終進化出了人類。 耐力之王 誰是非洲之王?不是獅子,也不是大象,而是人。 這並不僅指掌握了現代武器的人。那些手裡只有長矛的非洲原住民,同樣擔得起「非洲之王」的稱號。2000年上映的紀錄片《偉大的舞蹈:獵人故事》(The Great Dancer: A Hunter's Story)真實地記錄了南非土著閃族(San)的獵人是如何打獵的,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人類的祖先究竟憑什麼在非洲稱王。 閃族人個頭很矮,力量有限,要論單打獨斗,即使有了長矛也很難勝過非洲的大部分野生動物。於是,閃族人學會了合作,依靠集體的力量和野獸周旋。但是即便如此,野獸們也很容易逃脫。要知道,一隻非洲羚牛的奔跑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50公里,更別說獵豹了。非洲大象和獅子也不是好惹的,它們不但速度快,而且都異常兇猛,很難對付。 於是,閃族人只能依靠自身的一項絕技來對付野生動物們,那就是超常的耐力。羚牛的瞬時速度雖然快,但只能維持幾分鍾,否則就會被急速升高的體溫燒死,一個經過訓練的閃族獵人可以在炎熱的中午,以每小時20公里的速度連續奔跑4~5個小時!在那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非洲獵人們採用的就是持久戰的辦法,遇到合適的獵物便展開長途追擊,直到把獵物追得完全沒了力氣,只能站在原地等死。這時候,獵人們就可以安全地接近獵物,把長矛插進獵物的心臟。 在所有的非洲哺乳動物當中,人的耐力是最好的,這和人類的身體結構密切相關。首先,人是汗腺最發達的哺乳動物,狗和豬都沒有汗腺,一些食草動物雖然有汗腺,但都不如人類發達。在劇烈運動的情況下,一匹馬每平方米皮膚每小時大約可以排汗100克,駱駝為250克,人可以達到驚人的500克!也就是說,一個成年人在劇烈運動時每小時大約可以排出1~1.5升汗水,這些汗水可以帶走相當於一個600瓦白熾燈泡所產生的熱量。 為了進一步提高汗液的散熱效率,人類逐漸脫掉了體毛,變成了「裸猿」。為了彌補體毛遮擋陽光的功能,人類又逐漸進化出了黑色的皮膚,用來抵抗紫外線對皮膚造成的傷害。 長時間的奔跑需要大量的氧氣,這就對動物的呼吸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部分四蹄哺乳動物的呼吸都是被動式的,也就是說,它們並不能自主地控制呼吸的頻率和深度,而是只能依靠四肢在奔跑時的動作,順便帶動胸腔的擴張和收縮,進行被動式呼吸。另外,大部分非洲哺乳動物都只能通過鼻孔呼吸,這就大大限制了它們的呼吸效率。 經過多年演變,人類逐漸進化出了主動式呼吸,呼吸的頻率和深度完全可以自由控制。另外,人類又進化出一套用嘴呼吸的方式,這就進一步提高了人類的呼吸效率。於是,體型弱小的人類最終進化成為非洲大陸上最有耐力的哺乳動物。 人類就是依靠超強的耐力,逐漸打敗了非洲大陸上所有的野生動物,成為非洲之王。 尾聲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超強的耐熱能力使得人類可以自由地進化出一個超級大腦,主動式的呼吸方式使得人類可以自由地控制聲調,為語言的出現做好了准備。有了超級大腦和語言,人類逐漸進化出了思想,然後依靠思想的力量,發明出一系列工具,幫助人類彌補了自身的缺陷,逐漸佔領了整個地球
I. 人是唯一用皮膚散熱的動物嗎
不是的。靈長類動物比如猩猩猴子,都是用皮膚散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