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在印度白色的牛是神聖的動物
在印度,牛是主神濕婆的坐騎,超過80%的印度人都是印度教徒,敬牛如敬神,每頭牛背上似乎都乘坐著濕婆神,巡視著印度大地,那種神聖的宗教感情確實很難用世俗的眼光來理解。印度雖然早已是政教分離的現代國家,但宗教在政治生活中仍然有著莫大的影響力,以往的一些暴力沖突與宗教紛爭不無關系。聖雄甘地曾說過:「牛是印度千百萬人的母親。古代的聖賢,不論是誰,都來自牛。」而當神牛與世俗生活發生沖突的時候,在根深蒂固的宗教感情和文化氛圍下,很難用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據官方統計,新德里流盪的神牛大約有4萬頭。因為憲法禁止屠殺神牛,作為重要的農耕工具,在其年老之後,主人因為世俗的經濟因素往往並不願意為他們贍養天年,而是放之於野,任其自生自滅,這是流浪牛最大的源頭。從這個角度來看,神牛崇拜並沒有超越世俗的價值取向,但由於流浪牛能夠得到市民很好的照顧,同時不會受到傷害,因此也可以說是農民轉嫁經濟負擔的一種傳統方式,並不會導致良心遭譴。當然,也有一些家養奶牛被放到街頭,只是在擠奶的時候才領回家創造經濟價值,利用神牛崇拜佔便宜的小人也為數不少。兩大因素的驅使下,造成了印度大都市這種獨特的景觀。印度牛口約有2億頭,佔世界總量的1/4,只要有極少數人採取前述兩種方式,流浪牛的數量便會不斷增長。所以,德里高等法院的這個措施只能是權宜之計。實際上,正如一位市政官員指出的那樣,從2003年9月到2005年3月,他們共捕獲3萬頭流浪牛,但最終這些牛又重新走上了街頭。
「保護牛是印度教送給全世界的禮物,只要印度教徒保護牛,印度教就將永遠流傳下去。」但究竟誰應該承擔起保護神牛的責任,如果把這個責任全民化,那麼,極少數人就存在著鑽空子的機會,在這方面,世俗的經濟規則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據說,在此次活動中捕獲的流浪牛,政府將進行拍賣,以拍賣所得資金來支付賞金。這些牛將被烙上特別的印記,如果再一次流落街頭,牛主將被課以高額罰款。這也許是一種解決方式,用法律來保障宗教的神性,將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落實到個人。無論如何,讓神牛流落街頭的人不僅對宗教不恭,而且對法律不敬,那種佔便宜的人應該得到應有的懲罰。不過,為一頭牛頤養天年所耗費的人力和財力,對於城市化進程中的貧苦農民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負擔,國家給予合理的經濟補償,會比獎勵捉牛者更像是治本的策略。神牛崇拜是一種美好的宗教感情,也是傳統農耕社會的優良文化傳統,「一個民族的偉大與道義進步,可以從對待動物態度上體現出來。保護牛,意味著保護那些無助的脆弱的生命。」印度去年的大選中執政黨「意外」失利,很多分析家認為執政黨是經濟改革中既得利益者的代表,而大選中獲勝的國大黨則組織了世俗聯盟,強調平衡與和睦,代表更大階層的利益。「印度經濟改革之父」曼莫漢·辛格擔任總理,推行「人性化」的改革方針,那麼,面對著要麼改變宗教信仰,要麼改變世俗生活的兩難處境,尊重傳統和文化,用法律和經濟杠桿來規范世俗生活,也許便是人性化的一種體現。
㈡ 人死了,為什麼都要送花圈或紙糊類的動物
花圈為喪禮專用的。參加葬禮時,人們常常敬送花圈,作為對逝者的追悼。花圈最初並不是為喪禮專用的。 花圈的「發源地」據說在希臘,古希臘把花圈稱為「斯吉芳諾思」,是裝飾神像的「聖物」。教堂中的祭司後來也戴起花圈來,花圈傳播到各地後就不一再地是教堂專用的飾物了。古代西歐曾用花圈作為獎品頒發給凱旋的戰士和運動場上的優勝者。印度和緬甸,至今還保留著用薔薇花做成的花環給貴賓戴上以表敬意的習慣。 花圈,原來作為禮物,以示尊重和敬禮 ;以後逐步演變成對去世的親人和好友敬獻花圈,以表示對逝者的懷念和哀悼。
㈢ 頭戴花環是哪個國家的人
頭戴花環,手拿和平鴿的是希臘人,當然現在某些國家某些民族也有,比如在咱中國的泉州,就有那麼一群人,在平常也會帶,叫「蟳浦女」。希望能幫到你,請採納
㈣ 動物身上的警戒色是什麼東西幹嘛用的
某些有惡臭、有毒或不可食等特點的動物具有鮮艷奪目的色彩或斑紋,從而對敵害起到「警告」的作用,它是動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如毒蛾的幼蟲多具鮮明的色彩或斑紋,向這類幼蟲進攻的鳥類常被其毒毛刺傷口腔粘膜,因而,這種鮮艷的色彩或斑紋便自然成為鳥類的警戒。又如,一種歐洲產的蟾蜍能從皮膚腺中分泌出一種使掠食者厭惡的物質,其腹部呈鮮紅色。每當遇到攻擊時,它便將其腹部朝上,顯露出鮮紅的肚皮,由於敵害對紅色和特殊的惡臭產生條件反射,只好放棄攻擊。有劇毒的金環蛇和銀環蛇身上分別有黃黑相間和黑白相間的花環,這種鮮明的色調使許多動物望而生畏,退避三舍。蜂類的黃黑或黑白相間的斑紋,瓢蟲背上的斑點和色彩都屬於警戒色。但是,警戒色在預防敵害中也只有相對的意義,雖然一般鳥類不敢貿然進攻毒蛾的幼蟲,但杜鵑的口腔上皮卻有著特殊的保護功能,它們專吃這些幼蟲。
色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的區別
覃鴻舉
教學實踐發現:學生解答下面的問題常會出錯。「選出下列不屬於擬態的項:A.枯葉蝶似枯葉。B.有的無毒蛇具有毒蛇的鮮艷體色。C.南美蠶蛾幼蟲的體態、色斑似眼鏡蛇。D.美洲棕王蝶幼蟲有毒,體節有棕色大斑紋。」答案應選D,但有的學生卻不知B、C兩項為何不能選。而下面一題學生解答起來更是疑惑不定。「下列分別屬於保護色和警戒色的一組是:A.虎具有斑紋和黃蜂腹部的條紋。B.昆蟲的體色和北極熊的體色。C.枯葉蝶具有的特徵和黃刺蛾幼蟲的鮮艷色彩。D.腹蛇體表的斑紋和比目魚的體色。」答案應選A,而不少學生判斷出選A後卻感到疑惑不定,有的甚至改選C。
為什麼會出現上述情況呢?主要是學生沒有準確地把握保護色、警戒色、擬態這三個概念的含義,不能正確區分三種現象,特別是對擬態和保護色混淆不清。
如何才能有效區別這三種現象呢?還得從概念的含義出發。
保護色和擬態現象都表現為與環境色彩相似,不易被識別,而警戒色則表現得與環境不同,容易被發現,且具警戒色的動物一般都具有潛在的傷害性,據此可把警戒色與其他兩者區分開。保護色表現為與環境色彩相似,這里的「環境色彩」應是環境中主要的占優勢的色彩,如春夏的草坪是綠色,冬天的雪地是白色;擬態是與環境中某種生物或非生物相似,而這種生物或非生物的顏色等特徵並不一定在環境中占優勢,並非主要色彩。而且擬態現象往往與生物所處的運動狀態有關,一般是處於相對靜止狀態時才相似,一旦運動起來則就不相似了;而保護色則與運動狀態基本無關,如枯葉蝶停息在樹枝上的模樣像枯葉,「停息」狀態才像枯葉,一旦飛舞起來就不像了而我們捕捉昆蟲也許都有這種體驗:有時看到昆蟲由這里飛向另一個地方,但馬上在另一個地方搜尋,卻不能立即找到。
基於以上分析,區別這三種現象就容易多了。如上面提到的「有的無毒蛇具有毒蛇的鮮艷體色」、「南美蠶蛾幼蟲的體態、色斑似眼鏡蛇」,這兩者都是與環境中某種生物相似,故應是擬態現象,而「虎具有的斑紋」是與環境色彩相似,應是保護色。再如下面幾種現象:「A.避役的體色能夠隨環境色彩的變化而改變並與環境的色彩保持一致。B.生活在亞馬遜河流域的南美鱸魚形如敗葉,浮在水面。C.黃蜂腹部具有黃黑相間的條紋。D.腹蛇體表的斑紋。E.生活在海藻中的一種魚,遇到敵害時,身體側立不動,似一株植物,從而逃避敵害。」這里的黃蜂、腹蛇具潛在傷害性,且條紋、斑紋很醒目,故C、D是警戒色;避役始終與環境色彩一致,不易被發現,故A是保護色;南美鱸魚和海藻中的那種魚都是與環境中某種生物相似,而且只有在「側立不動」或「浮在水面」不動時才似植物、如敗葉,一旦游動起來肯定就不像了,故B、E是擬態。
自《生物學教學》1999年第12期
㈤ 奧運冠軍在領獎時頭上為什麼帶花環橄欖枝
橄欖枝花環用以象徵和平。從古代起,凡獲得奧林匹克運動勝利的人,都被戴上橄欖枝花環。這是獲獎運動員榮譽的重要標志之一。
在雅典屆奧運會上,我們見到了不少勝利者高興地在領獎台帶上了橄欖枝花環,其中當然也包括我國的一些獲獎者。自古油橄欖即作為奧運會勝利者的一項標志,橄欖花環代表著人們對實現和平和奧林匹克精神的嚮往。它已成為雅典奧運會突出而顯眼的景觀之一。
頒獎台
1896年,在雅典舉行的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冠軍獲得的是一枚銀質獎章和一個橄欖枝做的花冠,亞軍獲得的是一枚銅質獎章和一頂桂冠。此獎章是由法國藝術家儒勒·夏普朗精心設計的。
第二屆奧運會在巴黎舉行,競賽規程規定要頒發「特別富有藝術意義」的獎品,結果取消了獎章,而給每個奧運會參加者發了一枚長方形的紀念章,圖案是勇士手執橄欖枝。
隨後幾屆奧運會,各自的獎章圖案設計各具風格,沒有形成固定的樣式。
㈥ ch烏克蘭為什麼頭戴花環
ch烏克蘭頭戴花環是因為在烏克蘭的傳統文化中這些繁復而美麗的花環是少女純潔的象徵。2014年烏克蘭革命後,這種頭飾作為該國民族自豪感的象徵和很多其他的傳統文化一起,又經歷了一次時尚復甦。現今,越來越多的女性穿戴著花環參加婚禮,或者出席其他一些重要節日和場合。
花環在烏克蘭,以一種神聖的事物,在烏克蘭傳統文化中,烏克蘭未婚少女經常佩戴碩大的花環。在他們的文化里,這是純潔、天真的象徵。
烏蘭克衣著服飾
傳統服飾方面烏克蘭婦女的服裝大都呈流線型樣式很獨特:女子多穿淺色襯衫,袖口、領子、肩部、胸部及衣襟等處綉有各種花紋圖案,上身著深紅色、綠色或藍色天鵝絨或羊毛料的無袖上衣前襟部分交疊在左邊開襟。
用扣子扣住下穿裙子一般只在緊身襯裙外罩一條羊毛短裙,襯裙上有各色圖案腳穿紅色長靴有的頸上掛好幾串彩色珠子或項鏈。
烏克蘭女子頭扎綵帶或花頭巾節日里戴鮮花和樹枝編成的花冠,已婚婦女則頭戴包發帽或扎花頭巾。
烏克蘭男子則多穿襯衫和較寬松的褲子外罩坎肩,褲腳塞進長統靴裡衣擺塞進褲腰裡扎較寬的腰帶頭帶各式便帽。
現代烏克蘭男人除正式場合穿西裝或質料考究的呢子和羊絨大衣外在一般場合都喜歡上身穿夾克衫或高檔襯衫,打領帶下身穿西褲或牛仔褲即使冬季的時候烏克蘭人也習慣只穿一條單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