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哪些是爬行動物

哪些是爬行動物

發布時間:2022-04-18 03:10:22

⑴ 什麼樣的動物屬於爬行動物

什麼樣的動物屬於爬行動物,從爬行動物的定義看:具有以下四個特徵:
1.爬行動物的體表復蓋角質的鱗片或甲;
2.爬行動物用肺呼吸;
3.爬行動物在陸地上產卵,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
4.爬行動物四肢和身體一般都附在其他物體上,如地面上,為爬行動物。

爬行動物(或稱爬行類、爬蟲類)是一類脊椎動物,屬於四足總綱的羊膜動物,是對蜥形綱及合弓綱除鳥類及哺乳類以外所有物種的通稱,包括了龜、蛇、蜥蜴、鱷及絕滅的恐龍與似哺乳爬行動物等等。

在過去傳統的林奈氏分類系統里,爬行動物的層級為綱,名稱是爬行綱。但由於該分類沒有包含恐龍及似哺乳爬行動物的現存後代——鳥類及哺乳類,而使其成為並系群。根據親緣分支分類法,現代爬行動物與鳥類組合成的單系群分類是蜥形綱,再與合弓綱組成單系群羊膜動物。

現代的爬行動物棲息於每個大陸,除了南極洲以外,主要分布於熱帶與副熱帶地區。現存的爬行動物,體型最大的是鹹水鱷,可達7米以上,最小的是侏儒壁虎,只有1.6厘米長。

除了少數的龜鱉目以外,所有的爬行動物都復蓋者鱗片。


⑵ 哪些是爬行動物

爬行動物(爬行綱動物的總稱)
屬於四足總綱的羊膜動物,是對蜥形綱及合弓綱除鳥類及哺乳類以外所有物種的通稱。在生命進化的過程中,爬行動物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由於它的胚胎可以在產於陸地上的羊膜卵中發育,使其繁殖和發育擺脫了對外界水環境的依賴,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
人們常見的蛇、龜、蜥蜴、鱷魚等均屬爬行動物。
爬行動物定義
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陸地上產卵,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
角蜥
四肢和身體一般都附在其他物體上,如地面上,為爬行動物。

解釋
與兩棲動物不同,爬行動物的皮膚乾燥且表面覆蓋著保護性的鱗片或堅硬的外殼,這使它們 能離水登陸,在乾燥的陸地上生活。在恐龍時代,爬行動物曾主宰著地球,對動物的進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已知世界上的爬行動物共有6000多種,主要分為"龜鱉目、鱷目和有鱗目"三目。大多數爬行動物生活在溫暖的地方,因為它們需要太陽和地熱來取暖。很多爬行動物棲居在陸地上,但是海龜、海蛇、水蛇和鱷魚等都生活在水裡。

爬行動物圖
主要特徵
卵生(卵表面有堅硬的卵殼,部分蛇類爬行動物屬卵胎生)、有羊膜卵、變溫、皮膚乾燥、披有鱗片或甲板,骨骼也具有一系列適應陸地生活的特徵。指趾有爪,有利於陸地爬行和攀援。

爬行動物是從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羊膜動物,它們由兩棲類中的迷齒類進化而來。由兩棲類過渡到爬行類這一變化發生在石炭紀,所跨過的關口肯定是以羊膜卵的產生為標志。除了產羊膜卵這一最為重要的特徵以及與之相關的爬行動物發育過程不需要變態之外,爬行動物在骨骼結構上也表現出諸多與兩棲動物不同的特徵。

種類
爬行動物雖然已經不能再回到稱霸的時代,許多爬行動物的類群已經滅絕,但是就種類來說,爬行動物仍然是非常繁盛的一群,其種類僅次於鳥類而排在陸地脊椎動物的第二位。爬行動物到底有多少種很難說清,各家的統計數字可能相差千種,新的種類還在不斷被鑒定出來,大體來說,爬行動物至今應該有接近8000種。

爬行動物們
根據頭骨上顳顬孔的數目和位置分成4大類,這種分類不一定正確反映了彼此的親緣關系,但是使用起來比較方便,所以雖然至今新的劃分方案很多,但是這種傳統的分類仍然常被使用:

無孔亞綱
頭骨上沒有顳顬孔的劃分成,代表爬行動物的原始類型;

下孔亞綱
頭骨每側有一個下位的顳顬孔的劃分為是向著哺乳動物演化的爬行動物;

調孔亞綱
頭骨每側有一個上位的顳顬孔的劃分為,是海洋爬行動物;

雙孔亞綱
頭骨每側有兩個顳顬孔的劃分為是主幹爬行動物,並演化出了鳥類。

爬行動物們
雙孔亞綱又進一步劃分為較原始的鱗龍下綱和進步的初龍下綱(或總目)。

現存的爬行動物除了龜鱉類屬於無孔亞綱,鱷類屬於初龍下綱外,其餘成員均屬於鱗龍下綱。

最新分類
龜鱉類劃分成龜鱉目,鱷類劃分成鱷目,而鱗龍下綱的分目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分成喙頭目和有鱗目,有鱗目進一步劃分成蜥蜴、蚓蜥和蛇三個亞目,而蜥蜴亞目和蛇亞目再各自劃分成幾個下目或超科,另一種意見是蜥蜴、蚓蜥和蛇各升級為一個獨立的目,三者再合成一個有鱗總目,其中蜥蜴和蛇下屬的下目或超科則升級為亞目。

現存的爬行動物的分科也有不同意見,有些科被另一些專家劃分成幾個不同的科,還有些科歸入哪個亞目也有爭議,而這些目、科的拉丁文名稱甚至各家都有不同的寫法。這里主要介紹現存爬行動物的分類,對於史前爬行動物,只是略微提及。

分類介紹
無孔亞綱
無孔亞綱Anapsida:最原始的爬行動物,出現於石炭紀晚期,現存僅存龜鱉類。

杯龍目Captorhinid:最原始的爬行動物,接近於兩棲動物,其中有些原本置於杯龍類的成員現已移入兩棲動物。

中龍目Mesosauria:原始的水生爬行動物,主要生活於二疊紀。

龜鱉目Testudinata:古老而特化的爬行動物,與其它爬行動物的關系尚不明確,其中有兩個亞目從中生代一直延續到現代,與其祖先類型沒有大的變化。

側頸龜亞目Pleurodira:頸部側向折回殼內,現主要為南半球的淡水龜類,史前分布較廣泛,我國有化石。

側頸龜科Pelomesidae:現分布於非洲和南美洲的側頸龜類,其中一種分布到了阿拉伯半島。

蛇頸龜科Chelidae:現分布於大洋洲和南美洲的側頸龜類,有些種類頸部很長,我國有化石。

曲頸龜亞目Cryptodira:包括現存的大多數龜鱉類,分布廣泛,陸地、淡水和海洋中均能見到。

鱷龜科Chelydridae:分布於北美洲的兩種大型淡水龜,頭大而嘴成鉤狀,性情兇猛。

平胸龜科Platysternidae:僅一種,分布於亞洲,有些類似嚙龜而體型小,分類地位不定,也有人將其歸入嚙龜科、龜科、潮龜科或陸龜科。

龜科Emydidae:主要為新大陸的淡水龜類。

潮龜科Bataguridae:主要為舊大陸的淡水龜類,包括一些我國最常見的龜,常被並入龜科。

陸龜科Testudinidae:陸棲的龜類,分布於澳洲以外的世界各地,包括一些海島。

泥龜科Dermatemydidae:現存僅一種,分布於中美洲,我國有很多化石。

動胸龜科Kinosternidae:分布於新大陸的淡水龜類。

鱉科Trionychidae:外表為皮膚而非角質盾片,主要分布於亞洲淡水中,非洲和北美洲也有分布,而澳洲只有化石。

兩爪鱉科Carettochelyidae:外表為皮膚而非角質盾片的淡水龜類,現存僅一種,分布於新幾內亞和澳洲北部,我國的化石種類無盾鱉可能屬於此類。

海龜科Cheloniidae:生活於海洋中的具角質盾片的大型龜類。

棱皮龜科Dermochelyidae:生活於海洋中的不具角質盾片而為皮膚覆蓋的大型龜類,現存僅一種,是現存最大的龜鱉類。

下孔亞綱
即似哺乳爬行動物,是哺乳動物的祖先,生活於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

盤龍目Pelycosauria:早期的似哺乳爬行動物,是出現於石炭紀晚期的第一批爬行動物之一,滅絕於二疊紀。

獸孔目Therapsida:進步的似哺乳爬行動物,出現並繁盛於二疊紀,於三疊紀進化成哺乳動物,只有少數殘存到三疊紀之後。其中晚期的進步類型與哺乳動物沒有什麼差別。

調孔亞綱
Euryapsida:主要是海洋中的爬行動物,出現於三疊紀早期,是雙孔類的後裔,常被並入雙孔亞綱,在白堊紀晚期全部滅絕。

鰭龍目Sauropterygia:包括幻龍、蛇頸龍、盾齒龍等。

魚龍目Ichthyosauria:高度適應海洋生活的爬行動物,體型似魚。

鱗龍下綱
較原始的主幹爬行動物,是出現於石炭紀晚期的第一批爬行動物之一,也是現代最繁盛爬行動物,包括現存爬行動物的絕大多數成員。

始鱷目Eosuchia:早期的鱗龍類,是其它雙孔類的祖先,也是生存歷史最長的爬行動物,在新生代早期尚延續了一段時間,也有人將最早的和最完的類型置於新的目。

喙頭目Rhynchocephalia:原始的鱗龍類,絕大多數生存於中生代,僅有楔齒蜥殘存到現代,是現存最原始的爬行動物。

楔齒蜥科Sphenodontidae:現存最原始的爬行動物,僅2種,分布於紐西蘭及附近島嶼。

蜥蜴目Lecertifromes(Sauria):現代爬行動物種最大的一類,多達4000餘種,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形態多樣。

鬣蜥亞目Iguania:典型的成員背上有鬣鱗,略似楔齒蜥,均四肢完整,不少種類可以變換身體的顏色,並包括一些相貌最獨特的蜥蜴,主要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地區,樹棲、陸棲或水棲。

美洲鬣蜥科Iguanidae:主要分布於新大陸的鬣蜥,種類繁多,最常被分成多達8個不同的科。

鬣蜥科Agamidae:舊大陸的鬣蜥,在亞洲和大洋洲最豐富,非洲和歐洲較少,而馬達加斯加島沒有分布。

避役科Chamaeleonidae:即變色龍,最獨特的蜥蜴,主要分布於非洲特別是馬達加斯加島,少數分布於亞洲和歐洲南部。

壁虎亞目Gekkota:包括四肢健全的壁虎和四肢退化的鱗腳蜥等,通常眼睛比較大,眼瞼不能活動。

壁虎科Gekkonidae:蜥蜴中的第二大科,遍及世界各地,包括一些人們最熟悉的爬行動物,也有人將其拆成幾個不同的科。

鱗腳蜥科Pygopodidae:分布限於大洋洲,體型似蛇,無前肢,後肢退化成鱗片狀。

夜蜥蜴科Xantusiidae:分類地位不定的蜥蜴,略似壁虎,但也有人將其置於石龍子亞目,分布於美洲。

雙足蜥科Dibamidae:所知甚少的分類地位不定的蜥蜴,有人將其置於石龍子亞目或自成一獨立的亞目,僅雄性有短的後肢,眼退化,多穴居,分布於東南亞。

石龍子亞目Scincomorpha:蜥蜴中的最大一類,多有典型的蜥蜴體型,但也有些四肢退化。

非洲蜥蜴科Cordylidae:分布於非洲大陸及馬達加斯加島的小科,有些種類有硬的鱗甲,有人將其分成環尾蜥科和板蜥科兩個不同的科。

蜥蜴科Lacertian:舊大陸的陸棲蜥蜴類,以地中海地區為分布中心,也見於歐亞大陸和非洲的其它地區,最北到達北極圈附近。

美洲蜥蜴科Teiidae:新大陸的蜥蜴類,多路棲,少數水棲,有人將其進一步劃分為美洲蜥蜴科和裸眼蜥科兩個科。

石龍子科Scincidae:蜥蜴中的最大一科,包括蜥蜴中約1/3的種類,四肢健全或退化。分布遍及世界各地,但在亞洲南部和大洋洲種類最多,而歐洲,亞洲北部和美洲種類較少。

蛇蜥亞目Anguimorpha:現存種類不多,具有一些與蛇接近的特徵,有可能是蛇類的祖先類型,有人將其與石龍子亞目合並,也有人將其進一步劃分成兩個亞目。蛇蜥亞目包括現存唯一有毒的蜥蜴,現存最大的蜥蜴和生活於海洋中的史前最大的蜥蜴-滄龍。

蛇蜥科Anguidae:包括新大陸的一些有足的蜥蜴和新舊大陸共有的無足蜥蜴,其中有些北美洲的無足蜥蜴有時被單列為蠕蜥科。

異蜥科Xenosauridae:包括北美洲的3種異蜥和我國的鱷蜥,二者也常列為不同的科。

毒蜥科Helodermatidae:包括北美洲的兩種毒蜥,現存僅有的有毒蜥蜴。

婆羅蜥科Lanthanotidae:又稱擬毒蜥科,僅以婆羅洲的擬毒蜥為代表。

巨蜥科Varanidae:包括現存體型最大的蜥蜴,但也有些小型種類,主要分布於大洋洲,也見於非洲和亞洲熱帶地區。

蚓蜥目Amphisbaeniformes:穴居的神秘的爬行動物,以前曾並入蜥蜴類,分布於南美洲、非洲以及鄰近地區,多數無足,少數有前肢,可分為1~5科,其中1/3的種僅從單一的標本得知。

蚓蜥科Amphisbaenidae:蚓蜥目最大的1科,包括蚓蜥目絕大多數成員,並可見於蚓蜥目的全部分布區,有人將所有蚓蜥並入本科,也有人將其的部分成員單分出1~2科。

短頭蚓蜥科Trogonophidae:分布於非洲北部、東北部和中東地區的小科,身體橫截面為三角形。

雙足蚓蜥科Bipedidae:分布於墨西哥西北部,蚓蜥目唯一保留有小的前肢的成員。

蛇目Serpentiformes:數量僅次於蜥蜴的爬行動物第二大類群,其分布甚至比蜥蜴更廣泛,除了各種陸地環境外,還遍及印度-太平洋的溫暖海域。

盲蛇亞目Scolecophidia:穴居的小型原始蛇類,分布於世界各溫暖地區。

盲蛇科Typhlopidae:盲蛇亞目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科,主要分布於非洲、亞洲南部和大洋洲,少數分布於中美洲。

異盾盲蛇科Anomalepidae:分布於中南美洲的小科,包括一些體型最小的蛇。

細盲蛇科Leptotyphlopidae:分布於美洲、非洲、阿拉伯和印度,體型比盲蛇纖細,包括一些體型最小的蛇。

原蛇亞目Henophidia:大中型的原始蛇類,多分布於熱帶地區,集中分布在亞洲南部到大洋洲一帶,種類不多,有些類群分類爭議較大。

蟒蛇科Boidae:包括現存最大的蛇類,但多數種類沒有那樣大,有後肢殘余,分為蟒和蚺兩大類,分布廣泛。

⑶ 哪些動物屬於爬行動物

爬行動物
爬行動物(或稱爬行類、爬蟲類)是一類脊椎動物,屬於四足總綱的羊膜動物,是對蜥形綱及合弓綱除鳥類及哺乳類以外所有物種的通稱,包括了龜、蛇、蜥蜴、鱷及絕滅的恐龍與似哺乳爬行動物等等。在過去傳統的林奈氏分類系統里,爬行動物的層級為綱,名稱是爬行綱。但由於該分類沒有包含恐龍及似哺乳爬行動物的現存後代——鳥類及哺乳類,而使其成為並系群。根據親緣分支分類法,現代爬行動物與鳥類組合成的單系群分類是蜥形綱,再與合弓綱組成單系群羊膜動物。現代的爬行動物棲息於每個大陸,除了南極洲以外,主要分布於熱帶與副熱帶地區。現存的爬行動物,體型最大的是鹹水鱷,可達7米以上,最小的是侏儒壁虎,只有1.6厘米長。除了少數的龜鱉目以外,所有的爬行動物都復蓋者鱗片。

⑷ 爬行動物有哪些呢

爬行動物有蠑螈、壁虎、變色龍等。

一、蠑螈

蠑螈,隸屬蠑螈亞目、蠑螈科、蠑螈屬。蠑螈科在中國有6屬23種,分別佔世界該科20屬77種的30.3%與29.9%。其分布范圍北起秦嶺以南,南達南海,西自橫斷山區的四川大涼山和雲南騰沖及盈江一帶,東至閩、浙沿海地區和台灣等島嶼,處於我國較濕潤的亞熱帶。

蠑螈屬動物生活在丘陵沼澤地水坑,池塘或稻田及其附近。10月到次年3月多在水域附近的土隙或石下進入冬眠。3~9月多在山邊水草豐盛的水坑或稻田內活動。底棲,爬行緩慢,很少游泳。多在水底覓食蚯蚓、軟體動物、昆蟲幼蟲等。

⑸ 常見爬行類動物有哪些

爬行動物有四大類,分別是:蛇類、龜鱉類、鱷魚類、蜥蜴類。
那麼,各種蛇,如蝮蛇、眼鏡蛇、竹葉青蛇、眼鏡王蛇、蝰蛇、響尾蛇、海蛇。。。都是蛇類。
烏龜、草龜、金龜、巴西龜、海龜、玳瑁、甲魚(鱉)、鱷龜。。。都是龜鱉類。
揚子鱷、尼羅鱷、灣鱷、暹羅鱷、美洲短吻鱷、密西西比鱷、凱門鱷。。。都是鱷類。
蛇蜥、鱷蜥、沙蜥、石龍子、壁虎、鬣蜥、飛蜥、變色龍、巨蜥。。。都是蜥蜴類。
以上這些都是爬行動物。

⑹ 爬行動物是哪些

現存爬行動物你就簡單記四樣:
龜鱉,蜥蜴,蛇,最後一個鱷魚。
當然實際上名字帶蜥的包含喙頭目,蚓蜥目,蜥蜴目三個目,但如果只是科普級別就不要區別太細致了。
如果是正經的,現存就兩種,無孔的和雙孔的。無孔的就剩龜鱉,其餘的都是雙孔的。當然,雙孔的剔除現存鳥類。歷史上曾經還有2種,下孔的和調孔的,但調孔,和下孔的除開哺乳動物的部分全死光了,所以等於這2部分也沒了。

⑺ 爬行動物主要有哪些

爬行動物有鱷魚、長吻鱷、蛇、蜥蜴、陸龜、海龜、喙頭蜥等,數量多達8000多種,分為鱷目、有鱗目、龜鱉目、喙頭蜥目四目。除了海龜、海蛇、水蛇一類,爬行動物主要生活在陸地上,有晝出活動、夜出活動和晨昏活動三種生活規律,需要依靠外界吸收熱量。
現存爬行動物共有8000多種,主要分為鱷目、有鱗目、龜鱉目、喙頭蜥目這4目。鱷目包含鱷魚、長吻鱷、短吻鱷等23種,有鱗目包含蛇、蜥蜴近7900種,龜鱉目包含陸龜、海龜約300種,喙頭蜥目包含喙頭蜥共2種。
大多數的爬行動物屬於冷血動物,需要生活在溫暖的地方,依靠太陽或地熱來取暖。它們也主要棲居於陸地上,只有少數如海龜、海蛇、水蛇等生活在水中。
爬行類的活動規律有晝出活動、夜出活動和晨昏活動三種,它們起源於兩棲類,與鳥類、哺乳類共稱為羊膜動物,藉由產卵、胎生等方式進行繁衍,胚胎由多層膜來保護。
爬行動物與祖先兩棲類一樣,體內缺少完善的保溫裝置,也沒有體溫調節功能,能量容易流失,因此需要從外界吸收熱量,在冬季則會進入冬眠狀態。

⑻ 爬行動物有哪些

爬行動物有蛇、烏龜、蜥蜴、壁虎、鱷魚等。爬行類動物的特徵是身體表面有鱗片或角質板,運動時採用典型的爬行方式。現在世界上的爬行類動物有5700多種,絕大多數為卵生,少數為胎生。現存的爬行動物有四大類:龜鱉目,包括烏龜、海龜、甲

⑼ 爬行動物有哪些

爬行動物有始鱷目、喙頭目、有鱗目、槽齒目、鱷目、蜥臀目、鳥臀目和翼龍目等。

爬行動物分為四大類:

①無孔亞綱(或缺弓亞綱)。頭骨側面沒有顳顬孔,包括杯龍目和龜鱉目。

②下孔亞綱(或單弓亞綱)。頭骨側面有一個下位的顳顬孔,眶後骨和鱗骨為其上界。包括盤龍目和獸孔目。

③調孔亞綱(或闊弓亞綱)。頭骨側面有一個上位的顳顬孔,眶後骨和鱗骨為其下界。主要包括鰭龍目和魚龍目等,通常為水生爬行動物。

④雙孔亞綱(或雙弓亞綱)。頭骨側面有兩個顳顬孔,眶後骨和鱗骨位於兩孔之間,該亞綱為占優勢的爬行動物。

(9)哪些是爬行動物擴展閱讀

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一樣,沒有完善的保溫裝置和體溫調節功能,能量又容易喪失,需要從外界獲得必需的熱,為所謂的「外熱源動物」。

它們通過自己的行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自己的體溫。比如,移動到有陽光照射的地方曬太陽取暖,可以使體溫升高;藏到樹蔭下或者躲入洞穴中,可以使體溫降低。

在四季分明的地區,爬行動物一年的活動規律也顯出季節差異:夏季是活動季節,攝食和繁殖多在此期間進行;秋末冬初到次年春季是休眠時期,或稱「冬眠」。

除了氣溫因素外,爬行動物的活動也與食物的豐富程度有關系,如蛇島蝮。蛇島蝮依賴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南來北往經過蛇島停歇的鳥類為主要食物,所以蛇島蝮每年5~6月及9~10月有兩次活動高峰,在兩次活動高峰之間則由於食物缺乏而出現「夏眠」現象。

閱讀全文

與哪些是爬行動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