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動物是怎樣由雌性向雄性轉變的
只要在雄性動物之間存在擇偶競爭,通常就是只有個體最大和最強壯的雄性才佔有最大的生殖優勢,而小者或弱者為了迴避和強大對手的直接競爭往往採取偷襲交配的對策。但是,它們有一個更令人吃驚的對策就是改變性別,藉助性別轉化來改變自己的不利處境,以獲得生殖上的較大成功。
雌性變雄性往往是當動物還沒有充分長大時,它先作為一個雌性個體參與繁殖。當它一旦長大到足以贏得競爭優勢的時候便轉變為雄性,開始以雄性個體參與繁殖。
性別發生轉變往往比終生保持一種性別能在生殖上獲得更大的好處,因為對改變性別的個體來說,它無論是在小而弱時,還是在大而強時,都能得到生殖的機會。就其一生的生殖來說,改變性別的個體也比不改變性別的個體更為成功。
在大西洋西部的珊瑚礁上生活著一種藍頭錦魚,雌魚體色單調,只選擇最大、最鮮艷的雄魚與其婚配。因此,珊瑚礁上最大的雄魚在生殖季節高峰期,一天便可與雌魚婚配40多次。
雖然個體最大的雄性藍頭錦魚總是在生殖上佔有最大優勢,可是當魚體還小時,卻總是表現為雌性,並進入生殖期開始產卵。一旦魚體長到足夠大時,便由雌魚轉變為雄魚,開始執行雄性功能。
藍頭錦魚的性別轉變是受社會環境控制的,如果把珊瑚礁上最大的一條雄魚移走,次大的一條雌魚就會改變性別,轉變為色彩鮮艷的雄魚。
❷ 雄性生物是由雌性進化來的嗎有何科學依據
生物性別形成經歷了漫長復雜的過程,從無性到有性是一次大的突變,但還在生物承受范圍內,而這種無意間造就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反而使生物具備更好的環境適應性。
從地球生物化石來看最初大概是無所謂有性或者無性的,生命結構尚比較簡單,靠染色質的復制和均等分離增殖,這是無性繁殖,細菌等微生物是原核細胞,細胞中的染色質更凌亂地折疊彎曲,難以進行減數分裂,而減數分裂是有性繁殖的基礎。
這時其實也還沒有嚴格的性別概念,而我們現在所說的有性繁殖是異配生殖,需要來自於雌雄雙方的配子,這時的生物形態就更加多樣,有的是雌雄個體差異較大但是配子相同,而有的是雌性個體存在差異,配子也存在差異,大的含有更多細胞質的是卵子,含有細胞質較少的是精子。
因此性別的形成關鍵就可能是同配生殖到異配生殖這個過程,伴隨著生物從單細胞或者結構簡單的多細胞生命向復雜的多細胞生命演化的過程中產生,復雜的多細胞生命相互吞噬也難以早就基因像單細胞生物那樣比較完美的重組,但是此時的生物具有了產生配子的能力,兩個配子結合就有了所有的基因信息,基因選擇性表達產生組織細胞,但具體的產生機制目前仍未定論。
❸ 動物都是由單細胞進化而來的,是什麼決定了一部分進化成了雄性,一部分進化成了雌性。
沒錯。動物最早都是從單細胞進化而來的,這階段是不分雌雄的。但是隨著一系列進化是經過很多個階段很長的時間。從低等到高等是一個很漫長的變化。有性生殖決定了性別差異。3億年前一對常染色體通過一個基因的突變開始演化成性染色體
❹ 生物進化為什麼出現雌雄兩性
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借鑒大咖的學術語言說吧。世界上存在許多高級脊椎動物,都是孤雌生殖的,這樣的繁衍方式有一個明顯優勢,可以將母體的基因最高程度的保留下來,使母代基因具有極強的優勢。而有性繁殖則似乎代價慘重,有性生殖的雙重代價,在這一領域已經被爭論了八十年,雙重代價之一,是產生不能直接生育後代的雄性,等於白白浪費一半資源,其二是只能傳一半的基因給下一代。孤雌生殖雖然在短期內有效,它能夠最大程度的保留母代基因,使基因遺傳得以延續。但是,有性生殖每一代都可以進行基因從組,改變自身蛋白質組分,以對抗不斷進化的病原體。試想,如果病原體可以感染一個個體,而她的整個種族的基因都一樣,那就全軍覆沒了。。你可以搜搜這方面的字眼,有學術大咖早就在思考這樣的問題了
❺ 自然界中大多數動物雄性比雌性進化的更強壯,為什麼負責生育的是雌性而不是雄性
雌性主要負責生育,所以她的身體構造主要是為了生育而設計的。而生育並不需要那麼強壯。而雄性,負責保衛安全,以及要經常與其他雄性爭斗,所以體格都會壯一些。而且,雌性,尤其是懷孕的時候,都會盡量躲開對自己有威脅的動物,比如同類的雄性,會想辦法避免戰斗,所以沒有那麼強壯的體格。
這就有點類似於一個男的在心愛的女人面前炫耀自己有車有房有錢有肌肉一樣。雄性色彩鮮艷,就是在告訴異性,你看我色彩鮮艷,顏色突出,正常情況下我更容易被捕食者吃掉,但是我活了下來,還在想你求愛,可見我多麼有能力,基因多麼強大,趕快和我交配讓我們一起生出可愛的基因強大的寶寶們。
❻ 動物的進化原理
是自然選擇,包括兩個方面,一、動物在遺傳過程中會產生變異,即後代和父輩
有大的差異,但動物生活環境不變時這差異會使動物生活困難。二、環境的劇烈變化。即環境的突變使動物生活很不方便,但後代的一些變異恰好比較適應
新的環境,於是這樣的後代的種群中越來越多,最後這些變異的特徵就成為這個種群的遺傳特徵。這時,動物就進化成了新的動物。
❼ 世界上為什麼每種動物都有雄性和雌性之分
無脊椎動物中的腔腸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和所有脊椎動物都分雌雄.其他低等動物如草履蟲,海綿和細菌、病毒等不分雌雄,多採用分裂生殖的方法繁衍後代。
❽ 生物是怎樣進化出雌雄兩性的
對於這個問題,生物學家至今還沒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的過程是這樣的。
首先,是二倍體生物的產生。二倍體,就是在一個生物細胞中,有兩套基本相同的遺傳基因,或者說,體細胞中有兩套基本相同的染色體組。目前絕大多數物種都是二倍體生物,包括人類。關於二倍體生物的起源,可能是某一個單細胞生物在細胞核復制,並准備分裂為兩個細胞時,只復制了細胞核,卻因某種原因,「忘記」讓細胞一分為二,變成了含有兩個細胞核的細胞。此後,這個細胞再次復制細胞核,然後按照細胞分裂的程序,把四個細胞核兩兩分配在兩個子細胞中,就成為了二倍體生物。
由於二倍體細胞在生長、繁殖,及生長能力和遺傳穩定性等方面都比單核細胞具有優勢,使二倍體細胞逐漸成為生長優勢細胞和優勢生物,成為生物界的主導。在生物進化為多細胞生物時,也就都是二倍體了。
最原始的二倍體生物的代表有賈第蟲,一個細胞中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單倍體細胞核。
但在二倍體生物中,其生殖細胞卻因為某種尚不清楚的原因,仍然保留了單倍體,即細胞中只保留了一套染色體組。但由於生物生長發育機制的改變,要發育為一個完整的生物個體,體細胞中的染色體組必須是二倍的。於是,單個的生殖細胞(配子),就必須與另外一個生殖細胞(配子)結合,成為一個合子,才能正常發育為一個新的生物個體。這就要求物種產生的單倍體生殖細胞必須與另一個單倍體生殖細胞結合。
最初的這種單倍體生殖細胞的大小的結構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兩個細胞之間的融合,使一個細胞具備兩套染色體組。但一個細胞中有兩個細胞核畢竟是不「方便」的,復制與控制都不方便,於是,接下來,兩個單獨的細胞核也發生了融合,使一個細胞中只有一個細胞核,兩套染色體組都在同一個細胞核中。
再接下來,生物「發現」這種繁殖方式還可以改變。產生兩個相同的單倍體配子會消耗過多的資源和能源,完全沒有必要,還可以更「節約」。於是,一個生物個體在產生配子時,就同時產生出兩種配子。一種配子除包含了一套完整的染色體組外,還包含了個體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因而體積較大,移動能力差,或乾脆不能移動。另一種配子只包含一套完整的染色體組,沒有生物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但具備移動能力,可以在某些化學信號的幫助下,主動尋找另一種配子,並與之結合,形成具有生長發育能力的合子。
這就是兩性的起源了。
當然,目前某些以孢子繁殖的物種,單個孢子也可以正常發育,可以看做是性別產生的中間形態。如某些海藻,就具有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兩種生殖方式。如我們常吃的紫菜、海帶,其生活史具有孢子體及配子體不同生長形態,其孢子體行無性生殖產生單倍體孢子,單倍體孢子也可以發育為單倍體植株,然後再產生孢子,這時的孢子必須兩兩結合,成為配子體孢子,發育為配子體植株。配子體植株則產生雌、雄配子,行有性生殖,這種不同生活形態交替進行的生活史稱為「世代交替」。但從兩種植株看,單倍體植株的生長情況(成熟體的大小)明顯不如配子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