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世界最大的動物如何畫

世界最大的動物如何畫

發布時間:2022-10-24 04:42:33

A. 動物世界怎麼畫

1 小朋友們,先畫個百獸之王獅子,獅子主要就是有弧線和橢圓組合而成,注意好比例和線條的流暢即可,如圖所示。2 小朋友們,我們在畫個天鵝,先從脖子畫起,注意弧度,然後畫頭,畫嘴。再畫身體,翅膀,

B. 動物素描畫法步驟

素描如何畫動物

想要沒有素描基礎的情況下畫出大師的感覺是不可能的,繪畫是靠經驗技巧和感覺的一門藝術。從簡單的幾何體開始,需要准確掌握輪廓外形、黑白比例的控制以及色彩構成。

工具/原料



C.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畫是怎樣的

在秘魯西南部炎熱而又荒涼的納茲卡高原上,在秘魯狹長的海岸線與安第斯山間,散落著許多被稱為「人類文明上的不解之謎」的巨型蝕刻,這些蝕刻被稱為「納斯卡巨畫」。

1939年,紐約長島大學的保羅·科孛克博士駕駛著自己的飛機沿著古代引水系統的具體路線飛過早已沒有水源存在的納茲卡平原。突然間,他的眼睛被眼前的一幕吸引了:平原上竟然有著巨大而又神奇、類似於平行跑道似的直線圖案。他簡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它有著明顯的起始點與終止點。科孛克博士又一次對這些巨大的圖形進行了仔細的觀察,他稱自己的發現為「世界最大的天文書籍。」

科孛克博士的發現一經曝光,立即被世界各地的科學家與考古學家所吸引。而德國天文學家瑪麗亞·賴希小姐更是為這些神秘的圖案所吸引後,為此獻出了自己畢生的精力。她在這片平原上找出了數以百計的三角形、四角形或者呈現為平等狀的跑道。那些巨大的交織排列狀直線呈現出了多種多樣的圖案,有些看上去像動物,有些看上去像植物。

這是出現於納茲卡平原上最為著名的蜘蛛圖案,這只塔達50碼的蜘蛛以一條單線組成,是荒原最為動人的動物寓意圖案之一。考古學家認為,這幅圖案很可能是某個特權階層的圖騰,也許他們會在某個特定的節目到來時,到這個蜘蛛圖案上跳舞。而圖形中的蜘蛛很可能是用來預卜未來的,但也有專家認為是納茲卡人所崇拜的星座之人。

這一幅則是有名的鳥圖,在整個納茲卡荒原上一共出現了18個這樣的鳥圖。這種鳥圖的尺寸非常巨大,一般在30~40碼之間。另外,一些出土於納斯卡的陶器上面也有著類似的鳥型圖案。但是更讓人感覺到奇怪的是,在皮斯科海灣的附近一座山脊上刻著一個巨大的三叉戟圖案。但是那個時代的印第安人根本從來沒有見過三叉戟的圖案,這是怎麼回事?

根據有關專家對圖案的具體研究發現,這些巨畫中最近的一幅也是在一千多年前完成的。自從這些圖案被首次發現以來,其成因與寓意便一直困擾著人類。它們到底是遠古宗教的圖騰,還是外星人的遺跡?或者是某位權力慾望極度膨脹的帝王所下令建造的狂妄藝術品?抑或是古代天文學的產物?它們到底是怎麼被畫出來的?這些巨畫只有在駕駛著飛機在空中鳥瞰時,才可以清楚地看出具體的圖形,但是它們是因何而被繪制的?而如此龐大的繪畫面積又是怎樣保持了圖案的精確呢?

組成這些圖案線條的是一些淺色的卵石。相關專家進行具體推算之後發現,每砌一條線條,就至少需要搬運幾噸重的小石頭,但是圖案線條中那精準換位置又決定了繪制者必須依照著精心計算好的設計圖才可以進行。但是,幾千年前的納斯卡居民尚處於懵懂的原始社會,既沒有掌握飛行技術,又不可能進行空中投影,他們是怎麼畫出這些畫的?

在地面上,我們只能看到一條條刻於沙土中的雜亂線條,就如同有人颳去了覆蓋於納茲卡高原沙土上成千上萬噸的黑色火山灰,從而露出大地的淡黃色一般。難道當時的古納茲卡族人已經擁有飛行器、可以使用投影技術了嗎?有些人認為,印第安人傳說中的「維拉科查人」便是納茲卡巨畫的作者。但是,這些傳說中擁有神力的人又來自於何方?他們是否是外星人的後代?

納茲卡平原上極為荒涼,這里的降雨量少到了每半年才會下半小時。有科學家估計,也許這里一萬年間都沒有下過一次大雨,這也成為那些神秘圖案可以歷時1500百年卻依然無好無損。而美國航天總署也認為,這里與火星環境有些許相似,曾專程派人來研究此地,希望可以證明火星能否存在生命。

如此乾涸荒涼的地理造就了此地人文的荒瘠,這里的土著居民文化程度極低,有些地區甚至至今還停留於石器時代。而這些與巨畫所表現出來的設計、測量與繪制能力都無法令人與此地的人文聯系在一起。而令現代人最無法想像的是,這些至今對巨畫仍毫不理解的土著居民的祖先,竟然早在1500年前就創造出了如此的傑作,他們是在向上天炫耀人類的才幹,還是在呼喚著某種生靈可以再次光臨?

沒有任何人可以為繪制於如此荒瘠的土地上的那些巨畫一個圓滿的回答,至今,神秘還一直籠罩著這片亘古的荒原。

D. 海底世界手抄報內容怎麼寫

一起動手畫一幅簡單好看的海底世界手抄報吧
1、首先在畫面的頂端畫上標題,在標題的左邊畫上一隻小螃蟹。
2、在標題的右邊畫上海馬,在畫面的左端畫上小魚、章魚、泡泡等元素。
海底世界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3、在章魚的右邊接著畫上不同的小魚,小魚吐著泡泡。
4、開始塗顏色啦,給小螃蟹、海馬、小魚、章魚塗上不同的顏色。
5、給標題塗上漂亮的藍色,讓畫面更加的完整。
6、最後在畫面中間加上格子線,一份手抄報就完成了,是不是既簡單又好看呢。
海底世界手抄報的內容寫什麼
我們在畫完手抄報後有的時候不知道往裡面寫什麼內容,其實可以給手抄報添加關於海底生物等內容,讓我們的手抄報更豐富。
海底生物
1、藍鯨,藍鯨是人類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全身呈藍灰色。目前捕到最大藍鯨的時間是1904年,地點在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附近。這條藍鯨長33.5米,體重195噸相當於35頭大象的重量。
2、虎鯨,虎鯨膽大而狡猾,且殘暴貪食,是遼闊海洋里「橫行不法的暴徒」。虎鯨的英文名稱有殺鯨兇手之意。不少人在海上屢屢目睹虎鯨襲擊海豚、海獅以及大型鯨類的驚心動魄的情景。
3、海豚,過去人們常說,在動物界中猴子是最聰明的動物。但事實證明,海豚比猴子還要聰明。有些技藝,猴子要經過幾百次訓練才能學會,而海豚只需二十幾次就能學會。如果用動物的腦占身體重量的百分比來衡量動物的聰明程度,那麼海豚僅次於人,而猴子名列第三。

E. 動物世界簡筆畫怎麼畫

下面介紹一下動物世界的簡筆畫畫法。

F. 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恐怖的動物怎麼畫

美國「生命科學」網站(LiveScience)評出了世界上最致命的10種動物,它們對人類的生命威脅最大。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不是鱷魚、大白鯊和非洲雄獅,而是毫不起眼的蚊子。以下就是這10種最厲害動物從強到弱的排列:1.蚊子(Mosquito):想不到吧,世界上最危險的動物居然是小小的蚊子。大部分情況下,被蚊子咬了一口只是讓你感到癢癢而已,但有一些蚊子攜帶瘧原蟲,它們會傳播疾病,世界上每年都有200多萬人死於瘧疾,蚊子是罪魁禍首。所以說,蚊子被稱為「人類的第一殺手」當之無愧。2.亞洲眼鏡蛇(AsianCobra):人們通常認為澳洲毒蛇世界第一,這個說法不錯,但前提是如果世界上沒有亞洲眼鏡蛇的話。澳洲毒蛇每年只咬死1~2人,但亞洲眼鏡蛇每年卻會讓成千上萬的人喪失生命。一旦被亞洲眼鏡蛇咬傷,其毒液會給肌肉組織造成永久性損害,有時不得不截肢。它是世界上咬死人最多的蛇。3.澳大利亞箱形水母(AustralianBoxJellyfish):一種淡藍色的透明水母,形狀像個箱子,有4個明顯的側面,每個面都有20厘米長,因此得名。它有一個綽號叫「海洋黃蜂」,因為它像大黃峰一樣有毒刺,那就是它的觸須。箱式水母有60條15英尺長的觸須,每條觸須上有5000個毒刺細胞,足夠殺死60個人。一旦被觸須刺中,就幾乎沒有生還的希望。4.大白鯊(GreatWhiteShark):相信看過影片《大白鯊》的人,對大白鯊攻擊人的恐怖場面記憶猶新。大白鯊最長可達7米,體重達3200公斤。3000多顆鋒利無比的牙齒什麼都能夠咬碎,牙齒都呈三角形,像一個個鋸齒,有的長達7.5厘米。一旦被它咬住,血會進一步刺激其殘忍本性,使它更憤怒。每年都發生上百起鯊魚襲擊事件,其中1/3~1/2是大白鯊襲擊的。5.非洲獅(AfricanLion):非洲雄獅最長可達2.5米,尾巴可長到1.1米,體重250公斤。它們成群地生活在一起,是為了合作捕食。它們從各個方向合圍獵物,離獵物最近的一頭獅子,會一躍而起咬住咽喉,使獵物窒息而死,其餘獅子則一擁而上,一隻大型動物很快就會被它們吃光。餓極了的獅子經常襲擊人,在非洲草原上,時常發生獅子咬死人的事情。6.澳洲鹹水鱷(AustralianSaltwaterCrocodile):澳洲鹹水鱷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爬行動物,雄性鹹水鱷最長可達10.6米。它也是世界上最富攻擊性、最危險的鱷魚種類。頭部非常大,眼、耳朵和鼻子都長在頭頂上,這讓它們即使全身隱藏在水中,仍能夠觀看、傾聽和呼吸。鱷魚最可怕的可能就是牙齒,64至68個牙齒像鋸齒一樣排列著,什麼動物都經不起它一咬,更何況是人了。7.大象(Elephant):千萬別惹大象,這種看起來笨笨的而又憨厚的動物,一旦動怒會要了你的命。而且大象還記仇,一旦你冒犯了它,即使你當時僥幸,很多年後它還能記得,一旦再次相遇,它定會讓你付出代價。非洲大象個頭最大,成年公象的體重可達1.6萬磅,身長24英尺,高度可達13英尺。每年全世界有500人死於大象襲擊。8.北極熊(PolarBear):它在動物園里非常可愛,但卻是北極地區的「巨無霸」,它們把海豹當成早餐。北極熊是一種大型食肉動物,身長可達3米,體重770公斤,腦袋雖小,但爪子和牙齒卻特別厲害,奔跑時速可達40公里。一旦你無意中靠近它的小崽子,母北極熊會認為你在攻擊它的孩子,它只需用爪子輕輕在你頭上一拍,你就會立馬腦漿崩裂。9.非洲水牛(CapeBuffalo):非洲草原上體型最大的動物之一,成年水牛身高可達6英尺(1英尺約合0.3米),身長11英尺,雄性水牛最重可達1500磅(1磅約合0.45公斤)。雖是食草動物,但卻是最可怕的猛獸之一。它們集體作戰,由一頭成年雄性水牛帶頭,組成大方陣沖向入侵者,通常有數百頭甚至上千頭,它時速高達60公里,在這樣的陣勢下,人會被踏成肉泥。10.毒鏢蛙(PoisonDartFrog):這種蛙體形不大,但顏色很漂亮。但不要被其漂亮的外表所迷惑,更不要與其「親密接觸」。毒鏢蛙生活在哥倫比亞地區,背上能分泌一種劇毒的神經毒素,能阻止肌肉運動,引起肌肉和呼吸麻痹,最終導致死亡。一隻小小的毒鏢蛙,它分泌出的毒液足以奪去10個人的生命,只需136微克就能殺死一個體重68公斤的人。

G. 現在世界上體體型最大的動物

曾經的恐龍是地球上的霸主,它們有著巨大的體型,但是現在它們已經滅絕了。那麼現在世界上體型最大的動物有哪些?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文章,我們一起分享吧!

1、最大的動物:藍鯨

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也是須鯨中最大的一種,最長者是1904年到1920年間捕於南極海域的一頭雌鯨,長33.58米,體重170噸。有記載的最長的鯨為兩頭雌性鯨,分別為33.6米和33.3米。美國國家海洋哺乳動物實驗室的科學家測量到的最長的鯨長度為29.9米,大概和波音737或三輛雙層公共汽車一樣長。藍鯨的頭非常大,舌頭上能站50個人。它的心臟和小汽車一樣大。嬰兒可以爬過它的動脈,剛生下的藍鯨幼崽比一頭成年象還要重。在其生命的頭七個月,幼鯨每天要喝400升母乳。幼鯨的生長速度很快,體重每24小時增加90公斤。

藍鯨在分類學上隸屬於哺乳綱、鯨目、長須鯨科、長須鯨屬。由於多年來世界各國在各大海洋中競相獵捕,現在體長在25米以上的藍鯨已經很少見了。另外,鱗蝦的大量捕撈,也使藍鯨的覓食活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據統計,半個世紀以前,全世界的藍鯨大約還有30萬只之多,到1974年尚有25000隻,而現在僅剩有大約2000隻了。盡管自1932年以來,國際上就已經對每年捕殺藍鯨的數量作了限制,但是這種世界上最大動物的前景仍然十分危險。

2、最大的陸地動物:非洲大象

世界的大象分兩種,一種叫亞洲大象,一種叫非洲大象。亞洲大象也很大,但是,它在世界陸地上還不是最大的動物。那麼.世界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誰呢?是非洲大象。主要區別在於它們非洲大陸形狀一樣的大大的耳朵,而亞洲象的耳朵較小,較圓。

一頭非洲雄性大象,長到十五歲左右的時候,它的身長就達到了八米以上;身高達到四米上下體重達到七至八噸,即一萬四千斤至一萬六千斤。 非洲大象,同亞洲大象相比.其特點:不僅尺寸大、體重,而且不論雄象、雌象都生長象牙;耳朵既大也圓;睡覺的姿勢,不象亞洲象站著睡,而是卧下睡。 不然,它不能安然地進入夢鄉。非洲大象出生以後,哺乳期大約為兩年的時間;長到十二歲至十五歲時,才是“婚配”的年齡;二十四歲至二十六歲時才停止長個。

在陸地上的哺乳動物中,大象的懷孕期是比較長的,一年半至兩年才能生下小象。這小象一落地,就有一米高,二百斤重。在自然界里,象的繁殖率比較低,大約要相隔五、六年的時間才生育一次。它們能活多長時間呢?在正常的情況下,其壽命可達六十歲,有的可活到一百歲的高齡。據資料記載,最大的普通非洲象是一隻雌象,體重13.5噸,身高(從象鼻到象尾)4.2米。

3、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北極熊

北極熊是世界上第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雄性北極熊身長大約240-260厘米,體重一般為400-800公斤。而雌性北極熊體形約比雄性小一半左右,身長約190-210厘米,體重約200-300公斤。到了冬季睡眠時刻到來之前,由於脂肪將大量積累,它們的體重可達500公斤。北極熊雖然周身覆蓋著厚厚的白毛,但皮膚卻是黑色的,我們從它們的鼻頭、爪墊、嘴唇以及眼睛四周的黑皮膚上就能窺見皮膚的原貌。而黑色的皮膚有助於吸收熱量,這又是保暖的好點子。北極熊的毛也非常特別,它們的毛中間是空的,這樣的構造可以把陽光反射到毛發下面的黑色皮膚上,有助於吸收更多的熱量。另外,皮膚下面厚厚的脂肪層進一步把嚴寒隔絕在了身體外面。

北極熊被我們分為六大種群:俄羅斯弗蘭格爾島-阿拉斯加西部種群;阿拉斯加北部種群;加拿大北極群島種群;格陵蘭種群;挪威斯瓦爾巴特群島-俄羅斯法蘭茲約瑟夫群島種群以及西伯利亞北部至中部種群。

目前生活在世界上的北極熊大約有2萬多隻,數量相對穩定。為了保護它們的生存,早在1972年,美國就頒布過法律,除了生存需要,禁止捕獵北極熊。而到了1973年,北極圈內的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挪威、丹麥和蘇聯更進一步簽署了保護北極熊的國際公約,公約除了限制捕殺和貿易以外,還進一步提出了保護其棲息地以及合作研究的條款。由於全球氣溫的升高,北極的浮冰逐漸開始融化,北極熊昔日的家園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獵物也相應減少,另外,即便游泳技術再出色,它們也無法長時間地待在海里,日益開闊的海面更增加了它們溺弊的危險。北極熊的未來恐怕不得不依賴人類更多的保護措施。

4、最大的爬行動物:灣鱷

灣鱷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其分布在東南亞及澳大利亞北部一帶。成年雄性灣鱷平均身長4.8~5.5米,重770千克。最大者體長超過7米,體重超過1.5噸。現今最大的灣鱷體長7.1米,生活在印度的奧里薩邦。而歷史上所被證實的最大的灣鱷則出自澳大利亞,體長達8.6米。雌性灣鱷比雄性小很多,通常體長在2.5至3米間。灣鱷與其他鱷魚相比頸部鱗甲較薄,身體寬度較大。

灣鱷屬兇猛的大型鱷魚。具地盤意識。擁有適應高鹽度水質的生理結構。灣鱷位於濕地食物鏈的最高層,有些地區甚至比老虎更為可怕。幼體以捕食昆蟲、兩棲類、甲殼類、細小的爬行類及魚類為主,成體會捕食體形更大的動物,但主要以泥蟹、龜、巨蜥及水鳥為食物,部分體形更大的成體甚至會捕食水牛,牲畜、野豬及猴子。5-6月交配,7-8月產卵。在淡水江河邊的林蔭丘陵營巢產卵。每巢有卵50枚左右,卵殼白色鈣質,卵徑8 厘米。母鱷廝守巢旁,時時甩尾灑水潤巢,約75 -90天孵出小鱷。在澳大利亞,灣鱷更曾有食人,甚至襲擊船隻的記錄,故又名為“食人鱷”。

灣鱷體大,皮張質量好,價值高,鮮肉味道鮮美,尾部尤佳,皮可製革。因此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飼養灣鱷。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東南亞,甚至連本身不產鱷的歐洲也都有規模性的養殖場。

5、最高的陸地動物:長頸鹿

長頸鹿是非洲的一種特有動物,長長的脖子,抬起頭來,最高的雄長頸鹿身高可達6米,因此是陸地上最高的動物。長頸鹿還是世界上身體最高的珍奇動物,主要分布在非洲的衣索比亞、蘇丹、肯亞、坦尚尼亞和尚比亞等國,生活在非洲熱帶、亞熱帶廣闊的草原上。但是,長頸鹿的祖籍卻在亞洲。據古生物學家研究認為,長頸鹿起源於亞洲。特別是中國和印度的一些地方,從兩千多萬年至二三百萬年前,曾經生活著長頸鹿的祖先,不過頸和腿沒有現代那麼長。後來,由於地球生態環境和氣候的變化,食物缺乏,脖子短點的長頸鹿因為夠不著高樹上的樹葉而相繼死去,脖子長點的則頑強地生存下來。

長頸鹿是膽小善良的動物,每當遇到天敵時,立即逃跑。它能以每小時50公里的速度奔跑。當跑不掉時,它那鐵錘似的巨蹄就是很有力的武器。 長頸鹿除了一對大眼睛是監視敵人天生的“瞭望哨”外,還會不停地轉動耳朵尋找聲源,直到斷定平安無事,才繼續吃食。長頸鹿喜歡採食大喬木上的樹葉,還吃一些含水分的植物嫩葉。它的舌頭伸長時可達50厘米以上,取食樹葉極為靈巧方便。由於腿部過長,長頸鹿飲水時十分不便。它們要叉開前腿或跪在地上才能喝到水,而且在喝水時十分容易受到其他動物的攻擊,所以群居的長頸鹿往往不會一起喝水。

6、最大的鳥:鴕鳥

又名非洲鴕鳥)是現存體形最大不能飛行的鳥類。產於非洲。屬鴕鳥目Struth-ioniformes鴕鳥科Struthionidae。雄鳥高約2.75米,重達155公斤。頸長幾乎占身體的一半,雌鳥稍小。鴕鳥卵是現代最大的卵。雄鳥體羽大部呈黑色,但翅和尾呈羽白色;雌鳥大部褐色。頭和頸的大部分淡紅至淺藍;稍有絨羽:頭小,喙短而稍寬;眼大,褐色具濃黑色睫毛。它們生活在沙漠草原地帶。群居,日行性。嗅聽覺靈敏,善奔跑,跑時以翅扇動相助,一步可跨8米,時速可達70千米/小時,能跳躍達3.5米。以植物的莖、葉、種鴕鳥(Struthio camelus),左邊的是雄鳥。子、果實及昆蟲、蠕蟲、小型鳥類和爬行動物等為食。

鴕鳥常結成5~50隻一群生活,常與食草動物相伴。鴕鳥用強有力的腿(僅有兩趾,主要的趾發達幾乎成為蹄)逃避敵人,受驚時速度每小時可達65公里。若被逼於絕境,腳踢對手。鴕鳥主要以植物為食,沒有水也能生活很長時間。雄鳥互相爭奪3~5隻雌鳥,發出吼叫和滋滋聲。中世紀騎士喜用鴕鳥羽毛裝飾頭盔。鴕鳥皮可制柔軟、細致的皮革。因此在南非、美國南部、澳大利亞等地建立了鴕鳥養殖場,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行業衰退。鴕鳥皮可制柔軟、細致的皮革。鴕鳥經訓練後可供乘騎及駕單座兩輪車。鴕鳥對豢養條件不容易適應,可活50年。鴕鳥是不能飛行鳥類的典型。各地的鴕鳥在皮膚顏色、體形大小和卵的特徵方面稍有差別,以前認為,這是不同的種,其實只是鴕鳥的亞種。

7、最大的兩棲動物:中國娃娃魚

中國娃娃魚是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體重64千克,身長1.83米。娃娃魚學名大鯢,是中國獨有的珍稀兩棲有尾動物,主要棲息在洞穴、暗河中,它有3.5億年的歷史了,素有“活化石”之稱。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化石出土於中國內蒙古,距今約1.65億年。1988年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將之列為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是中國的國寶之一。 娃娃魚呈棕楬色,背有黑色斑塊,頭為扁圓狀,生有成對的疣突,有四隻腳,身長約一公尺,體重則約為5~6公斤,生活在山中清澈、低溫的溪流中,在夏天末期產卵,約2~4個星期就可孵化。

由於娃娃魚生存年代久遠,被認為具有神奇的療效,且擁有豐富的無機鹽、氨基酸、蛋白質與脂肪等營養成分,因此價格昂貴,常遭人類捕捉來食用或觀賞,再加上生活環境遭受破壞,幾瀕臨滅絕。目前在中國,販賣野生的娃娃魚是違法的,但人工養殖的則不在此限(但有數量管制)。

8、最大的魚:鯨鯊

鯨鯊俗名豆腐鯊、大憨鯊,屬於全球性洄遊魚種,為已知體型最大的海洋魚類,有著13.6米的身長和22000千克的體重。鯨鯊隸屬鯊目須鯊目鯨鯊亞目鯨鯊科,體灰色或褐色,下側淡色,具明顯黃或白色小斑點及窄橫線紋。口巨大,附著在前方。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熱帶到溫帶海區。此種大鯊不但是鯊中的最大型,也是所有魚類中最龐大的。但它的性情很溫順,不攻擊人。鯨鯊的游動速度緩慢,常漂浮在水面上曬太陽。以浮游生物、甲殼類、軟體動物及小魚為食。產量不大。吃食時,張開大口,把水和浮游生物一起吞進去,用鰓濾過食用,空長300多列6000多顆牙齒,並沒有作用。

鯨鯊為卵生,其卵30厘米長,9厘米寬,比駝鳥卵還大,據說是現生動物中最大型的卵。鯨鯊的肉可供食用,皮可製革,鰭可加工成魚翅,肝提取魚肝油,骨、內臟制魚粉。 鯨鯊真是一身是寶。

9、最大的無脊椎動物:巨型魷魚

這種巨型魷魚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之一,也是最大的無脊椎動物,屬於頭足綱、槍形目、巨型魷魚科,許多中文文章里也把它稱為“大王烏賊”。其實魷魚與烏賊是有區別的,就普通大小的魷魚和烏賊而言,它們在外貌上很相似,但又有明顯的不同:魷魚身體狹長,有點像標槍的槍頭,所以又叫槍烏賊。魷魚的觸手沒有烏賊的觸手長,而且不能全部縮到身體內。不過由於大王烏賊這個詞彙用得比較久,所以許多正式的文章上也很常見,大概也算合法名稱了。

巨魷的兩只捕食性長觸手上末端膨大,上有強大吸盤,而吸盤環上長有利齒,其它8條觸手上也有長利齒的吸盤,這使得獵物一旦被抓住就難以逃脫,而尖而有力的喙狀嘴以可怕的效率解決無助的獵物。但它們巨大的身軀無法讓它們變成無敵的動物,相反,它們卻是抹香鯨最喜愛的食品,在死亡的抹香鯨胃裡常能見到難消化的巨魷的喙,而且許多抹香鯨的身體上都有巨魷吸盤上利齒留下的圓圈狀傷痕。巨型魷魚身長可長到14米。有記錄的最大的巨型魷魚身長10米,體重494克。

對於這種動物科學家知道得還不多,因為到目前為止人們從沒見過野生的活體,我們所了解到的東西都來自沖到海灘上的巨魷屍體,更多的是來自漁民拖網中的屍體。它們是食肉動物,根據對它們胃中食物的研究,它們應該不是挑剔的食客,幾乎什麼都往肚子里塞。它們有進化完善的大眼睛,視力相當好,而它們生存的深層帶中有大量生物是發光的,這些巨魷就利用自己的大眼睛循光而去,輕而易舉地捕獵。

這種巨型動物是許多古代海怪傳說的主角,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還有沉船的船員報告說他們的難友在夜晚的黑暗中被這些生物吃掉,也有報道說有巨魷跑到海面,把小船上的人拖進大海。盡管所有的那些報道都沒有得到正式確認,但在許多圖畫中它們都被畫成可怕而強大的掠食者。

10、體重最大的昆蟲:巨人甲蟲

聽名字就知道很牛了,沒錯它就是世界上塊頭最大的昆蟲——巨人。巨人甲蟲,原產於非洲的熱帶雨林,從尺寸、重量和體積來看,它都可以算是最大昆蟲的之一。成熟的巨人甲蟲身長可達11.5厘米、重115克。幼蟲時,體重可以達到4盎司(約113.4g),但當它們變為成蟲後,體重將減輕一半。成年的巨人甲蟲有盔甲般的外殼,當它們展開兩對翅飛翔的時候,可以發出玩具直升飛機似的響聲。雄性巨人甲蟲的頭部有Y形的角,這是它在爭奪覓食地和交配時與其他雄性甲蟲戰斗的強有力的武器;雌性巨甲蟲頭部為鍥型,可以幫助它們在產卵時挖土打洞。在野生環境下,巨人甲蟲一般以成熟的水果和樹木汁液為食;圈養時,一般以貓食或者狗食作為飼料。

H. 世界最大的動物是什麼

從發現恐龍到20世紀前60年,由於對恐龍了解不足,科學家與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慵懶、緩慢的冷血動物。但是自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的觀點。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系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是溫血動物的觀點。但事實究竟如何,還需進一步的考證。多樣性發展:從早侏羅紀到晚白堊紀,恐龍家族適應環境因而發展迅速,使得恐龍向著多樣性方向發展,恐龍的種群數目增加,使恐龍這一類具有優勢,恐龍由此得以支配地球陸地生態系統。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個子大的,可以有幾十頭大象加起來那麼大;小的,卻跟一隻雞差不多。就食性來說,恐龍有溫馴的素食者(吃植物的恐龍)和凶暴的肉食者(吃動物的恐龍),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習性:最古老的爬行類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追本溯源,當系由兩棲類演化而來。兩棲類的卵需在水中才能開始發育。爬行類演化出卵殼,可阻止卵中水分的散發。此一重大改革,使爬行類可以離開水生活。從2億45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爬行類成了地球生態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被稱為爬行類時代。大型爬行類恐龍即出現於中生代早期。植食性的迷惑龍,是體形與體重最大的陸棲動物。霸王龍是迄今為止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魚龍與蛇頸龍及生活於空中的翼龍等共同構成了一個復雜而完善的生態體系。爬行類在地球上繁榮了約1億8千萬年左右。這個時代的動物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龍。人們一提到恐龍,眼前就會浮現出一隻巨大而凶暴的動物,其實恐龍中亦有小巧且溫馴的小恐龍。恐龍屬脊椎動物爬行類,曾生存在中生代的陸地上的沼澤及灌木叢里,後肢比前肢長且有尾。其中有許多種好食肉,許多種好食草。其中發展較緩慢的種類,類似最古之鱷及喙頭類,發展較完善的種類與鳥類相似。研究恐龍的方法:因為恐龍已經滅絕,所以,不能用研究現生動物的方法去研究,只能憑借其在地球上遺留下來的物質---化石進行研究。古生物學家們通過對恐龍化石的研究,推測恐龍的形態及習性。根據他們的研究,恐龍就像現生的動物一樣: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兩條腿走路,有的以四條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動物,有的既吃植物也吃動物;有的皮膚光滑,有的皮膚上有鱗或骨板,更多的有羽毛。其共同相似之處是:所有的恐龍,腦子都很小(除了鳥及部分肉食恐龍),蛋下在陸地上(所有的恐龍都是如此)。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居住著一群奇特的生物---恐龍。它們稱霸地球,生存了近1億7千萬年之久,最後卻神秘地滅絕了。今天我們所知有關恐龍的一切,都是由恐龍化石得來的。

[編輯本段]恐龍時代景象

恐龍在地球上生存了近1億7千萬年的時光,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地球的環境也發生了許多變化。原本連成一整片的盤古大陸逐漸漂移,分裂成為如今我們熟知的形態。這些地球板塊漂移到全球各處後,由於光照不再均勻,熱量的傳導也被海洋阻斷,氣候環境也跟著發生了改變。在恐龍時代早期,蕨類植物構成的矮灌叢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板塊漂移,再加上氣候變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種類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不過,由於這些變遷是在非常漫長的時間內逐漸發生的,因此生長其中的動物依然能夠很好地適應。但是由於恐龍時代中期,地殼運動加劇,使得地質活動頻繁,造成了陸地氣候變化。到了恐龍時代晚期,由於氣候變得乾冷,地球上出現了沙漠,由於地球板塊的漂移,造成高山隆起,深谷下沉,板塊攜帶大陸向不同的方向運動,使得環境發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變化。

[編輯本段]恐龍的發現

化石的出土:在歷史上,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由來已久,只不過是當時由於知識水平有限,還無法對這些化石進行正確的解釋而已。相傳早在1700多年前晉朝時代的我國,四川省(當時被稱為巴蜀之蜀郡)武城縣就發現過恐龍化石。但是,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那是恐龍的遺骸,而是把它們當作是傳說中的龍所遺留下來的骨頭。早在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第一種被命名的恐龍)之前,歐洲人就已經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的動物骨骼化石。但是,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它們的確切歸屬,因此一直誤認為是「巨人的遺骸」。名字的由來:1842年,英國古生學家查理德·歐文創建了「dinosaur」這一名詞。英文的dinosaur來自希臘文deinos(意思是恐怖)Saurosc(意思是蜥蜴或爬行動物)。對於當時的歐文來說,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動物」是指大的滅絕的爬行動物(實則不是)。實際上,那個時候發現的恐龍並不多。自從1989年南極洲發現恐龍後,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龍的遺跡。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龍至少有650至700多種(生物學上的物種)。後來,中國、日本等國的學者把他譯為恐龍,原因是這些國家一向有關於龍的傳說,認為龍是鱗蟲之長,如蛇等就素有小龍的別稱。普洛特-加龍省-加龍省的故事裡丁大學的一位名叫哈士爾特德的研究人員根據從一部歷史小說《米爾根先生的妻子》中發現的線索,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宣布他終於發現了如下的研究結果:1677年,一個叫普洛特-加龍省的英國人編寫了一本關於牛津郡的自然歷史書。在這本書里,普洛特-加龍省描述了一件發現於卡羅維拉教區的一個採石場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普洛特-加龍省為這塊化石畫了一張插圖,並指出這個大腿骨既不是牛的,也不是馬或大象的,而是屬於一種比它們還大的巨人的。雖然普洛特-加龍省沒有認識到這塊化石是恐龍的,甚至也沒有把它與爬行動物聯系起來,但是他用文字記載和用插圖描繪的這塊標本已經被後來的古生物學家鑒定是一種叫做巨齒龍(現名斑龍)的恐龍的大腿骨,而這塊化石的發現比曼特爾夫婦發現第一種被命名的恐龍---禽龍早出145年。因此,哈士爾特德認為,普洛特-加龍省-加龍省應該是有記錄以來恐龍化石的第一個發現者和記錄者。

[編輯本段]恐龍的類別

分類

[編輯本段]恐龍的滅絕

地球歷史上的中生代曾經棲息過種類繁多的爬行動物,這其中最著名的也許就要屬恐龍了。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恐龍化石多達幾百種,這樣一個主宰地球l.6億年之久的龐大動物類群在白堊紀末期卻突然覆滅。寫下了生物史上令人費解的一章。今天人們看到的只是那時留下的大批恐龍化石。傳統觀點:1.可能是因為小行星撞擊或地殼運動帶來的火山噴發或氣候變化和食物不夠。2.可能是因為地表產生變化、植物變少,恐龍不適應環境變化,無法與占優勢的鳥類與哺乳動物爭食物,慢慢從地球上消失了。3.物種斗爭說法。恐龍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了,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於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4.大陸漂移說法。地質學研究證明,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泛古陸」。由於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發生的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象,最終導致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5.地磁變化說。現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由此滅絕。由此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6.被子植物中毒說法。恐龍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沒有的毒素,形體巨大的恐龍食量奇大,大量攝入被子植物導致體內毒素積累過多,終於被毒死了。恐龍滅絕原因新說法:1瘟疫後恐龍蛋受侵變質無法孵化2小行星撞擊地球3哺乳動物變強,恐龍變衰4氣候變冷,恐龍無法適應5因哺乳動物偷吃恐龍蛋導致恐龍性別比例失調,使恐龍無法繁衍下一代6火山爆發,岩漿帶來大量的有毒與對恐龍有害的物質,這些物質通過大氣、土壤或水等使恐龍患病最終滅絕。7有些人認為,在遠古時期,彗星撞到地球,使地表發生巨大變化,讓恐龍無法適應這種環境,導致其滅絕。其中2、7可歸為一種學說,即天體撞擊說。3、5又可歸為一種學說,哺乳動物進化說。1、5也可歸為一種學說,恐龍蛋遭襲說。這些學說都有其不完善之處,因而至今尚未定論,究竟誰對誰錯,孰是孰非,都需要更多的證據。關於恐龍絕種的真正原因,自古以來即眾說紛紜,但都沒有形成一個一致的觀點,因此到目前為止仍是一個未解的謎題。根據現有資料,共有如下學說,最新理論:德國科學家最近提出,恐龍滅絕是由當時惡劣的「空間天氣」造成的,也就是說,來自宇宙的強烈粒子流闖入地球大氣並導致地球氣候發生劇烈變化,從而致使恐龍滅絕。據德國《科學畫報》雜志報道,來自波恩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的約爾格.法爾教授介紹說,地球在6千萬年前曾陷入一次強烈的宇宙粒子流「風暴」中。在遭遇這樣的風暴時,高速進入地球大氣的各種粒子會達到平時的上百倍之多,將大氣中的分子「撕裂」成為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結核,最終導致地球大氣中雲層增厚,降雨頻繁,氣溫急劇下降。科學家認為,正是宇宙粒子流的爆發導致了地球氣候條件的劇烈變化,而不能適應此種氣候變化的恐龍也因此在較短時間內滅絕。迄今為止,各種有關恐龍滅絕原因的解釋均不能自圓其說。近年來美國物理學家路易·阿爾瓦雷茲提出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假說備受各方關注。他在研究義大利古比奧地區白堊紀末期地層中的黏上層時發現微量元素棗銥的含量比其他時期地層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之後人們從全球多處地點取樣檢測都得出同樣結論,白堊紀末期地層中銥元素合量異常增高的確是普遍性的。於是阿爾瓦雷茲認為在白堊紀末期有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產生的塵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氣候環境巨變,導致了恐龍的消亡。但是,用小行星撞擊地球來解釋岩層中銥含量增加和恐龍滅絕存在許多疑點。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鐵類元素構成,這樣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經歷漫長歲月也不可能蹤跡全無,而在地球上從未發現有這樣大型的隕石;2.白堊紀末期的岩層大部分是熔岩冷卻形成的火成岩,由塵埃堆積而成的沉積岩只佔地表很小一部分。僅一顆小行星撞擊揚起的塵埃能夠把當時地球上絕大多數動植物埋入深達幾千米的岩層中嗎?3.一顆小行星所含的銥元素就能均勻的散布以至覆蓋整個地球表面嗎?銥元素在地球深處也同樣存在,為什麼只推測銥元素來自地球以外而不是來國地球內部呢?我們知道,地球內部的熱核反應會不斷積聚起巨大能量,一旦地殼承受不住時,內部壓力便沖破地殼突然釋放形成大爆發。銥棗這種主要存在於地核內的元素在大爆發時通過熔岩噴發從地球深處被帶到地殼表層,而公認的標志白堊紀結束的黏土層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塵堆積形成。所以,白堊紀末期地層中銥含量普遍增多證明當時地殼曾發生了普遍性劇烈噴發。化石檔案告訴我們,絕大多數恐龍的死亡時間和絕大部分恐龍蛋化石的產出年代是在白堊紀末期,已發現的恐龍和恐龍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銥的薄黏土層下的地層中,這與地質學界認定的白堊紀末期大規模造山運動等一系列全球性地殼構造劇烈變動的時間相吻合。近年來在內蒙古巴音滿都呼白堊紀末期的地層里出土的數百個原角龍和甲龍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龍骨架成群堆積在一起,從遺骸的埋葬姿勢看,它們是在極度痛苦中死去,其中還有整群的恐龍幼仔骨架。這一情景顯示它們是災難性的集體死亡,而且死後屍體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龍化石許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徵)。同時發現當地含化石的岩層是一種磚紅色的粉沙岩層,這種由大量火山灰堆積而成的層積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環境。可以推測那次環境劇變的過程相當突然和短暫。因為,如果地球的環境是在較長時間逐漸變化,恐龍種群是緩慢消亡的話,它們是不會留下這么大量埋沒時間相對集中的恐龍蛋化石和整群恐龍幼仔化石的。所以,大多數恐龍應是在生存環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況下因突然降臨的毀滅性災難而大批死亡。大量體現當時地球環境特徵的動植物化右均顯示,白堊紀末期以前,地球大氣層的密度和厚度遠遠超過現在,地表較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溫暖潮濕的氣候環境。那時極地和赤道溫差很小,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地質學家曾在北極圈內的埃爾斯米爾島發現了一片以水衫為主的化石樹林,林中還有鱷等動物化石,說明極地曾具有熱帶的氣候環境。自然環境是決定生命存在形態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發後,當那些身軀碩大的恐龍賴以生存的濕熱環境不復存在時,即使有一些倖存下來,也無法適應相對寒冷乾燥、有冷暖季節區分的氣候環境而繼續生在。所以,大多數恐龍的絕跡便自然而然了。還有一部分倖免於難的恐龍(大多體形較小)以及一些早在保羅紀就已經進化為原始鳥類、哺乳類的動物、遵循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在相對惡劣的環境中,經過7000萬年不斷演變,大多數物種改變了原來的形態,由冷血動物進化為耐寒的能調節體溫的熱血動物(鳥類、哺乳類及人類)。當然,每次大規模物種進化後,總會有一些物種保留原狀,像魚類進化為兩棲類後,魚類還延續生存,爬行類中也有極少數(鱷、蜴蠍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萬年前恐龍的原始形態。地球岩層中的生物遺跡揭示,在生物進化史上,每隔一定時期就會發生一次物種大滅絕,白堊紀末期的恐龍滅絕不是生物進化史上惟一的災難,在更早的年代曾發生過絕大部分無脊椎動物在很短時間突然出現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炸」現象。就像生物從單細胞向多細胞進化與爬行動物向哺乳動物進化一樣,它們需要一個進化的過程(有1984年發現的我國雲南澄江化石群為證)。迄今沒有明顯的證據可以證明恐龍滅絕這種大規模生物滅絕是由小行星撞擊引起的。但是,地球內部至今仍在繼續的地質構造頻繁變動的事實表明,周期性地殼構造變動引起的環境「災變」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始終起主導作用,當然,小規模的物種逐漸進化也是貫穿於整個生命演變過程。周期性天體爆發(如新星爆發)是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行星在演變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那些山脈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海底礦藏就是解釋恐龍時代因地殼劇烈變動而終結的最好說明。中生代末大滅絕:現在我們知道,恐龍滅絕的時間是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地質年代為中生代白堊紀末或新生代第三紀初。而且在那個時候,不僅統治了地球達1億多年的各種恐龍全部絕滅了,同樣悲慘的命運還同時降臨到了地球上的很多種其它的生物頭上。在這次災難中滅絕的還有魚龍、蛇頸龍等海洋爬行動物,有翼龍等會飛的爬行動物,有彩蜥等恐龍的陸生爬行動物親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無脊椎動物;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動植物,鈣質浮游有孔蟲和鈣質微型浮游植物等也幾乎被一掃而光。經過這場大劫難,當時地球上大約50%的生物屬和幾乎75%的生物種從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這真是一場大滅絕、大災難。大滅絕的結果使得在距今約6500萬年這個時間的前後,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巨變。這場大滅絕標志著中生代的結束,地球的地質歷史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新生代。科學家們經過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為止可以發現的所有線索,提出了解釋這一大滅絕現象的各種理論。但是至今,關於這場大滅絕的原因科學界仍然沒有找到一個完全正確的答案。也許,這樣的答案等待著我們來尋找。在此僅將一些較為人所知的說法分述如下:被餓死,被互相殘殺等等,不過現在的說法越來越多,但中國科學家考證:隕石撞擊後,恐龍還存活了200萬年左右。

閱讀全文

與世界最大的動物如何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