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常見的爬行動物有哪些
爬行動物(爬行綱動物的統稱)一般指爬行綱
屬於脊椎動物亞門。它們的身體構造和生理機能比兩棲類更能適應陸地生活環境。身體已明顯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和尾部。頸部較發達,可以靈活轉動,增加了捕食能力,能更充分發揮頭部眼等感覺器官的功能。骨骼發達,對於支持身體、保護內臟和增強運動能力都提供了條件。大腦小腦比較發達 ,心臟3室( 鱷類的心室雖不完全隔開 ,但已為4室)。腎臟由後腎演變,後端有典型的泄殖肛腔,雌雄異體,有交接器 ,體內受精 ,卵生或卵胎生 。具骨化的齶 ,使口、鼻分腔,內鼻孔移至口腔後端;咽與喉分別進入食道和氣管,從而呼吸與飲食可以同時進行。皮膚上有鱗片或甲,肺呼吸,卵生、變溫。代表動物有:蛇、鱷魚、蜥蜴。
常見的爬行動物有:
蛇、鱷魚、蜥蜴、龜
② 我想知道有關斗魚的資料
魚
yú
(1)〈名〉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魚形。本義:一種水生脊椎動物。
完全水生並在水中呼吸的有頭冷血脊椎動物,包括圓口類、板鰓類和具有軟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鰓水生脊椎動物 [fish]
魚,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說文》
豚魚吉。——《易�6�1中孚》
魚木精。——《論衡�6�1指瑞》
魚十有五。——《儀禮�6�1特牲禮》
魚網之設。——《詩�6�1邶風�6�1新台》
鮮魚曰脡祭。——《禮記�6�1曲禮》
魚上冰,獺祭魚。——《呂氏春秋》
白魚躍入王舟中。——《史記�6�1周本記》
(2) 又如:魚鯇冠兒(女道士戴的魚腦骨似的尖形帽子);魚鱗冊(「魚鱗圖冊」的簡稱。官府為征派賦役而編造的土地薄冊);魚爛(像魚鱗那樣成了一小塊一小塊的);魚軒(用魚皮裝飾的一種車輛,為貴婦乘用);魚膾(切得很細的魚肉。特指生食的魚片);魚市(批售魚類的市場);魚質龍文(外貌似龍,而實質為魚。比喻虛有其表);魚米(魚類和米糧);魚秧(比魚苗稍大的小魚);魚魚雅雅(形容威儀整肅的樣子。因為魚貫行,鴉飛成陣)
(3) 某些像魚的水生動物 [aquatic animal resembling a fish]
魚甲煙聚,貝胄星羅。——《文選�6�1王融�6�1三月三日曲水詩序》
(4) 又如:魚甲(鯊魚皮鎧甲);魚須(鯊魚的須);鯨魚;鱷魚;甲魚;鯢魚
(5) 兩眼白色的馬 [horse with white eyes]
(6) 中醫穴位名。指手拇指(或足姆趾)後方的掌(或跖)骨處有明顯肌肉隆起,狀如魚腹的部位 [fish]
大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腧。——《靈樞經》
(7) 唐代作為符信用的銅魚符 [copper-fish tally]。如:魚契(魚形的符信);魚符(意同魚契)
(8) 古代木製成魚形的信函 [wooden-fish box]。如:魚素(書信);魚書(書信);魚沉雁杳(比喻音信斷絕);魚腸尺素(指書信);魚鴻(代指送信人);魚幅(書信);魚封(書信)
(9) 姓氏。載於北宋編撰之《百家姓》,排第327位,郡望為雁門郡。
▲ yú
〈動〉
(1) 「漁」的古字。打魚,捕魚 [fish]
以佃以魚。——《易�6�1系辭下》
公將如棠觀魚者。——《左傳�6�1隱公五年》
拋掉一官如糞壤,好隨魚舸此中間。——宋�6�1 孔武仲《自實豐倉歸》
(2) 又如:魚罟(魚網);魚戶(捕漁之家);魚船(釣魚或捕魚的船隻);魚釣(釣魚);魚榔(捕魚時用來驚魚入網的木棒);魚舸(漁船。又作「魚舲」);魚罩(捕魚竹罩)。
魚,相伴人類走過了五千多年歷程,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食品與觀賞寵物,但人們對什麼動物是「魚」?魚的定義應如何下,卻知者甚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魚所下的定義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近五億年前,地球上生命歷程進程中發生了一次重大的飛躍,出現了最早的魚形動物,揭開了脊椎動物史的序幕,從而導致動物界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真正的魚類最早出現於三億余年前,在整個悠久歷史過程中,曾經生存過大量的魚類,早已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亡絕滅,今天生存在地球上的魚類,僅僅是後來出現、演化而來的極小的一部分種類。
人類在很早以前就能識別物種,給以名稱,通常所說的「魚」包括水中的所有動物,因而把許多生活在水中的動物均冠以魚名,把鯨、海豹、大鯢(娃娃魚)、烏賊、魷魚、章魚、海星、海蜇、海綿、文昌魚等與魚類混為一談。到底那些水生動物才是真正的「魚」,對於「魚」的劃分,在不同年代有著不同的定義。
二千幾百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紀元前427——347)對魚類所下的定義是:「這一類(魚類)是由完全無知無覺的東西造出來的。變形之主以為在這一類中給予純潔的呼吸是不再值得的,因為它們是各種罪惡的後代,而存在著不潔之心。變形之主把它們投入水中,使它們通過深厚的污泥,來呼吸那神妙而純潔的空氣。這就是魚和牡蠣以及其他所有的水生動物,作為有了莫大的無知之罪而得到的處罰,被遙遠地分離開來了」。柏拉圖的觀點充滿了神創論。由於近代科學的發展,早已徹底否定了這種觀點。
我國漢代初期的《爾雅》把動物分為蟲、魚、鳥、獸4類,其中魚包括了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低等脊椎動物及鯨和蝦、蟹、貝類等
18世紀瑞典博物學家林奈(1707——1778)創立了現代分類學,他在所著的《自然系統》一書中,他將動物界分為哺乳、鳥、兩棲、魚、昆蟲及蠕蟲等6綱。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誕生了系統分類學。從此,魚類的定義及包含范圍也就確定下來。
究竟那些動物屬於「魚」?現代分類學家給「魚」下的定義是:終生生活在水裡、用鰓呼吸、用鰭游泳的脊椎動物。魚類包括園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等三大類群、世界上已知魚類約有26000多種,是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大類,約占脊椎動物總數的48.1%.它們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洋里,淡水魚約有8600餘種。我國現有魚類近3千種,其中淡水魚約1000種左右。
在我國沿海近岸淺水區的粗砂中生活著一種體形細長,長不超過50毫米,兩端尖、半透明的小「魚」,其學名為「文昌魚」,它的外形雖是魚,但它並不屬於魚類,文昌魚的體背側雖具脊索,但無脊柱的構造,體內無骨骼,無明顯的頭,心臟未形成。文昌魚近似魚的特徵主要表現在有脊索、神經管和鰓裂,在分類學上處於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中間過渡類群——原索動物的全索類,也稱無頭類。
哪些魚有特異功能?
【會發聲的魚】康吉鯉會發出「吠」音;電鯰的叫聲猶如貓怒;箱魨能發出犬叫聲;魴鰓的叫聲有時像豬叫,有時像呻吟,有時像鼾聲;海馬會發出打鼓似的單調音。石首魚類以善叫而聞名,其聲音像輾軋聲、打鼓聲、蜂雀的飛翔聲、貓叫聲和呼哨聲,其叫聲在生殖期間特別常見,目的是為了集群。
【會發電的魚】
會發電的魚 有些魚類的身體都能發電,它們放出的電壓,竟比我們生活用電的電壓大好幾倍。具有發電能力的魚約有500種之多,如電鱔、電鯰、電鰻、長吻魚等。
各種發電的魚,它們發出的電流強弱和電壓高低都不同。電鰩身體又扁又園,帶著一條長長的尾巴,活像一把團扇。生活在非洲尼羅河的電鯰,身體只有1米長,卻能發出350伏的高壓電。
【會發光的魚】有些魚類發光,例如我國東南沿海的帶魚和龍頭魚是由身上附著的發光細菌所發出的光,而更多的魚類發光則是由魚本身的發光器官所發出的光。
燭光魚其腹部和腹側有多行發光器,猶如一排排的蠟燭,故名燭光魚深海的光頭魚頭部背面扁平,被一對很大的發光器所覆蓋,該大型發光器可能就起視覺的作用。
【會爬樹的魚】攀鱸棲息於靜止、水流緩慢、淤泥多的水體。當水體乾涸或環境不適時,常依靠擺動鰓蓋、胸鰭、翻身等辦法爬越堤岸、坡地,移居新的水域,或者潛伏於淤泥中。攀鱸的鰓上器非常發達,能呼吸空氣,故離水較長時間而不死,當水體缺氧、離水、或在稍濕潤的土壤中可以生活較長時間。攀鱸以小魚、小蝦、浮游動物、昆蟲及其幼蟲等為食。為了捕食空中昆蟲,常依靠頭部發達的棘、鰓蓋、胸鰭等器官攀爬上岸邊樹叢。
【會飛的魚】燕鰩魚 體長而扁圓、略呈梭形。一般體長20~30厘米,體重400~1500克。背部頗寬,兩側較平至尾部漸變細,腹面甚狹。頭短,吻短,眼大,口小。牙細,上下頜成狹帶狀。背鰭一個於體的後部與臀鰭相對。胸鰭特長且寬大,可達臀鰭末端;腹鰭大,後位,可達臀鰭末端。兩鰭伸展如同蜻蜓翅膀。
③ 十種地上爬行動物有哪些
壁虎,蜥蜴,蛇、蝸牛、蜘蛛、蜈蚣、螞蟻 、烏龜、海龜、鱷魚、揚子鱷、鱉、變色龍等等
其實地上爬的動物有很多。
④ 常見爬行動物有哪些
蛇、壁虎、蜥蜴、烏龜、海龜、鱷魚、揚子鱷、鱉、變色龍
⑤ 爬行動物主要有哪些
爬行動物有鱷魚、長吻鱷、蛇、蜥蜴、陸龜、海龜、喙頭蜥等,數量多達8000多種,分為鱷目、有鱗目、龜鱉目、喙頭蜥目四目。除了海龜、海蛇、水蛇一類,爬行動物主要生活在陸地上,有晝出活動、夜出活動和晨昏活動三種生活規律,需要依靠外界吸收熱量。
現存爬行動物共有8000多種,主要分為鱷目、有鱗目、龜鱉目、喙頭蜥目這4目。鱷目包含鱷魚、長吻鱷、短吻鱷等23種,有鱗目包含蛇、蜥蜴近7900種,龜鱉目包含陸龜、海龜約300種,喙頭蜥目包含喙頭蜥共2種。
大多數的爬行動物屬於冷血動物,需要生活在溫暖的地方,依靠太陽或地熱來取暖。它們也主要棲居於陸地上,只有少數如海龜、海蛇、水蛇等生活在水中。
爬行類的活動規律有晝出活動、夜出活動和晨昏活動三種,它們起源於兩棲類,與鳥類、哺乳類共稱為羊膜動物,藉由產卵、胎生等方式進行繁衍,胚胎由多層膜來保護。
爬行動物與祖先兩棲類一樣,體內缺少完善的保溫裝置,也沒有體溫調節功能,能量容易流失,因此需要從外界吸收熱量,在冬季則會進入冬眠狀態。
⑥ 世界上有什麼動物
大熊貓:棲息於箭竹林間,懼寒畏暑,性孤獨,雌雄分居,能游泳,善爬樹住樹洞石隙喜食竹類,亦食果實和動物屍骨,性溫順,自衛能力弱,常受天敵傷害,分布於我國四川西部和北部。
揚子鱷:又稱鼉<tuó>爬行綱,我國特產珍稀動物,棲息於池沼底部,以魚、蛙、小鳥為食。7月繁殖,產卵,以日光和雜草腐熟孵化。雌鱷護巢性強。
大鯢:娃娃魚,兩棲綱,世界最大的兩棲類,我國特有,棲息於山地溪流,晝伏夜出,捕食魚蝦昆蟲,體外受精,廣布我國,以華中和華南多;叫聲類嬰兒。
金絲猴:靈長目,肩批金黃色長毛,生活於3000米高山樹林中,樹棲,群居,以野果、嫩芽、竹筍為食,我國特產珍稀候類。
白鰭豚:哺乳綱,棲息於洞庭湖及長江中下游,汛期水位上升,結群游入洞庭湖及附近繁殖,水位下降回長江,多在深層活動,晨昏靠近淺水捕食魚類,瀕臨滅絕。
鳥類
卷羽鵜鶘——別名塘鵝、鵜鶘,屬於鵜鶘科,學名為 Pelecanus onocrotalus。大型涉禽。全長約180厘米。全身灰白色。枕部羽毛延長捲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紅色。嘴寬大,直長而尖,嘴的下面有一個與嘴等長且能伸縮的皮囊。嘴、眼周裸皮及喉囊黃色,腳肉色。棲息於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會潛水。以魚為主食。成年鵜鶘一般配對生活,在地面營巢產卵。每窩產卵1~3枚。兩性孵卵並喂雛。剛出蛋殼的小鵜鶘體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淺淺的白絨毛。親鳥以半消化的魚肉喂雛鳥,等雛鳥長大後,把頭伸進親鳥張開的嘴巴的皮囊里,啄食帶回的小魚。
產於新疆、青海及山東以南沿海等地。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紅腳鰹鳥——別名鰹鳥,屬於鰹鳥科,學名為 Sula sula。 游禽。全長75厘米左右。通體大部呈白色。雄鳥兩翅黑褐色。雌鳥背、腰和尾上覆羽染灰褐色,尾羽先端白。臉側裸皮黃色。嘴灰藍,基部轉為粉紅或僅稍綴以紅色。腳紅色。營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長,善飛行。繁殖期從3月至初秋。營巢於石灘或島嶼上的矮灌木和喬木上,偶亦在地面築巢。每窩產卵1~2枚,橢圓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雛期間,親鳥反芻胃內食物哺喂雛鳥。產於西沙群島。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鰹鳥,屬於鰹鳥科,學名為 Sula leucogaster。游禽。全長約70厘米。上體棕褐色,翅和尾羽的羽軸色更濃,各羽具白或棕白色羽端。前頸和胸部與上體色同,下體余部純白色。嘴及圍眼裸皮黃綠色。腳淡黃。冬候鳥,營海洋群集生活,善游泳,以魚為食。繁殖習性似紅腳鰹鳥。產於西沙群島。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東方白鸛——別名老鸛,屬於鸛科,學名為Ixobrychus minutus。 大型涉禽。全長約120厘米。體羽白色。眼周紅色,前頸下部有飾物。肩羽、翅覆羽、飛羽黑色,具光澤。嘴長而粗壯,黑色。腿、腳紅色。在沼澤、濕地、塘邊涉水覓食。主要吃魚。蛙、昆蟲等。性寧靜而機警,飛行或步行時舉止緩慢,休息時常單足站立。3月份開始繁殖,築巢於高大喬木或建築物上,每窩產卵3~5枚,白色。,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約30天。我國東方白鸛約有2500~3000隻。在東北中、北部繁殖;越冬於長江下游及以南地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黑鸛——別名烏鸛,屬於鸛科,學名為 Ciconia nigra。 大型涉禽。全長約110厘米。嘴長而粗壯。上體、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綠色光澤。眼周裸皮紅色。胸以下的下體白色。嘴和腳紅色。棲息於河流沿岸、沼澤山區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魚、蛙、蛇和甲殼動物。4月份開始繁殖,在岩崖縫隙中或大樹上築巢,每窩產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淺橙黃色隱斑塊。孵卵期31~34天。65~70日齡的幼鳥有飛翔能力。在東北、河北、新疆及甘肅北部繁殖;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越冬。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朱䴉——別名朱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Nipponia nippon。 全長79厘米左右,體重約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體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紅色。後枕部有長的柳葉形羽冠;額至面頰部皮膚裸露,呈鮮紅色。初級飛羽基部粉紅色較濃。嘴細長而未端下彎,長約18厘米,黑褐色具紅端。腿長約9厘米,朱紅色。棲息於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帶。在附近的溪流、沼澤及稻田內涉水,漫步覓食小魚、蟹、蛙、螺等水生動物,兼食昆蟲。在高大的樹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鳥,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圍游盪。4~5月份開始築巢,每年繁殖一窩,每窩產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細斑。由雙親孵化及育雛,雛鳥約在30天後破殼,經哺育約40天後離巢。產於陝西省洋縣秦嶺南麓。朱䴉是稀世珍禽,過去在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曾有較廣泛的分布,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本世紀70年代野外已無蹤影。我國鳥類學家經多年考察,於1981年5月在陝西省洋縣重新發現朱䴉種群,也是世界上僅存的種群。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䴉——屬於䴉科,學名為 Threskiornis aethiopicus。大型涉禽。全長約7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頭與上頸皮膚裸露,呈黑色。背及頸的下部有灰色飾羽(冬季無)。嘴長而下彎,黑色。腳黑色。棲息於河、湖岸邊及沼澤濕地。涉水啄食小魚等水生動物。繁殖期兩性共同在近水岸邊大樹上築巢,每窩產卵2~4枚,淡藍色,有少許斑點或無斑點。在東北北部繁殖;廣東、福建越冬。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白琵鷺——別名篦鷺、琵琶嘴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Platalea leucorodia。 大型涉禽。全長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頦、上喉裸皮黃色。嘴長直、扁闊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頭部冠羽黃色(冬羽純白)。頸、腿均長,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棲息於沼澤地、河灘、葦塘等處。涉水啄食小型動物,有時也食水生植物。築巢於近水高樹上或蘆葦叢中,每窩產卵3~4枚,白色無斑或鈍端有稀疏斑點。雌雄輪流孵卵約25天,雛鳥留巢期約40天。在東北、華北、西北一帶繁殖;長江下游和華南一帶越冬。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黑臉琵鷺——別名黑面琵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Platalea minor。 大型涉禽。全長約80厘米,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羽簇構成的羽冠;額至面部皮膚裸露,黑色。嘴黑色,長約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狀。腿長約12厘米,腿與腳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與夏羽有別:冬羽純白,羽冠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黃色。棲息於湖泊、沼澤及沿海灘塗等處。涉水覓食小魚、蝦、蟹及螺類等動物。產於東北至華南沿海、長江流域、海南島、台灣、香港。黑臉琵鷺現存約400隻,主要分布於我國、俄羅斯、朝鮮及日本。在我國東北可能有繁殖地,但迄今尚無確證。我國發現的大部為遷徙及越冬種群,台灣台南縣曾文溪口海岸灘塗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種群棲息地,多時可達200隻;海南東寨港自然保護區、廣東福田自然保護區及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也曾記錄有數十隻的越冬小群。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⑦ 野外生存的動物是哪些
適者生存是自然法則。地球上的動物們,面對大自然復雜的生態環境,只有超強的適應能力,才能存活下來,有道是適者生存,下面是10種生命力最強的動物。
1.暹羅斗魚、肺魚和鮣魚
鮣魚不懼海洋中最兇狠的動物鯊魚。這些吸管狀的魚依附於鯊魚,鯊魚到哪兒它就跟到哪兒。還可獲得保護。暹羅斗魚不僅是能在魚缸中活躍,並把情敵撕成碎片的魚,它們還能在野外的池塘和小水潭生存,因為它們有一個叫做「迷宮」的器官,能呼吸空氣。肺魚因其不象魚的器官而聞名。這些魚主要分布在非洲,旱季無雨的時候,它會把自己包進一塊泥殼里「冬眠」起來,直到雨季來臨後才又重新回到水中。
2.Tardigrades:顯微鏡下的生命
這種8條腿的動物實際上可能無處不在,雖然它們常被發現在苔蘚和青苔中。有時它們被叫做「水熊」,它們能在沸水中和北極冰凍環境下生存。它們還能承受得住人類所能承受的千倍以上的輻射。
3.蟑螂、蚊子和蚯蚓
蟑螂很難被殺蟲劑、毒葯甚至是高輻射殺死,也是少有的能在核災難中倖存的動物之一。蚊子缺乏蟑螂堅硬的外殼和兇悍的外表,但它們是多產的動物,因為傳播疾病的能力,它們可能是世界上人們最怕的動物之一。蚯蚓有罕見的再生能力。從理論上講,即使被斬斷也能很快再生。蚯蚓也是多產動物,還是雌雄同體動物。
4.食火雞:貌似柔弱的致命的鳥兒
雖然它比鴕鳥或者鴯鶓要小,但是,新幾內亞島和澳大利亞的這種不會飛的鳥非常危險。它們尖利的爪子和飛踢能撕破皮膚,傷口可能對動物和人類是致命的。這些通常看起來很膽怯的動物還以主動出擊而聞名,即使受害者不再對它造成威脅它仍會窮追不舍。
5.烏鴉和麻雀:城市倖存者
對烏鴉人們都很熟悉。這種較大的鳥兒活躍在人類領域,不允許迎面而來的汽車打斷它們的美味,直到最後一刻才肯飛走。麻雀也能在人類領域中生活得有滋有味。它們已經學會在室外餐館或者停車場尋找美味,它們能在嚴冬生活。
6.駱駝:終極沙漠居民
駱駝入榜顯然當之無愧,雙峰駱駝主要分布在亞洲,而獨峰阿拉伯駱駝(也叫單峰駱駝)分布在西亞和北非。這種動物即使不飲水也能長時間行走,它們的體溫還不受環境變化的影響,可以忍受出汗引起的25%的體重損失而不會脫水。
7.山狗:城市居民
與它們的表親狼不同,山狗能在城市邊緣生存。它們經常在偏遠的地區,甚至是城市周圍出沒。
8.土狼:危險的雜食動物
這些雜食動物很強悍,敢偷獅子的美食,甚至敢於挑戰人類。斑紋亞種是熟練的「獵人」,而其他種類的土狼有什麼吃什麼,通常以動物屍體為食。
9.駱駝蜘蛛:世界級的賽跑選手
這種蜘蛛實際上是蠍子的近親。這種蜘蛛活躍在乾旱地區,素以跑得快而聞名,挺起身子向前跑動,速度可達每小時16公里,輕松超越大多數食肉動物。
10.黑曼巴蛇:速度快、身體長
這種致命的蛇在南非很常見。它是世界上爬行最快的蛇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蛇之一,平均身長為8英尺。此外,它還有致命的毒液,被它咬過的人半數會命喪黃泉。
⑧ 常見爬行動物有哪些
蛇:身體細長,分為頭、軀干、尾三部分,表面被有顏色、形狀各異動鱗片。 龜: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之一。 蜥蜴: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屬於冷血爬行動物。 鱷魚:因其與魚類一樣在水中嬉戲而得名,是一種極其珍貴的保護動物。
1、蛇
鱷魚因其與魚類一樣在水中嬉戲而得名,是一種極其珍貴的保護動物,其外形巨大,顎強健有力,並長有鋒利的錐型齒,尾部長且厚重,皮膚表面覆蓋一層堅硬的鱗甲。
⑨ 常見爬行動物有哪些
三)常見爬行類
無蹼壁虎 Gekko swinhonis (Günther ) (圖板 )
蜥蜴目Lacertiformes,壁虎科Gekkonidae
全長103—146mm。體背灰棕色,頭及軀干背面有深褐色斑,尾部背面具褐色橫斑。體腹面淡肉色。
棲息於建築物縫隙、岩縫、樹上等生境。夜間活動,行動敏捷。以昆蟲為食。7月產卵,每產2枚。
僅分布於我國淮河、秦嶺以北的黃淮平原及黃土高原。
變色沙蜥Phrynocephalus versicolor Strauch(圖板 )
蜥蜴目Lacertiformes,鬣蜥科Agamidae
體長約50mm,尾長58—70mm。體扁平而寬闊,頭長圓形。全身被細鱗,頭部無大鱗片。背部土灰色或鉛灰色。斑紋變化極大,眼前緣之間具一橫斑,眼後緣之間具長圓形橫斑,背部具2-5對左右對稱的暗斑,並雜有黃白色斑點或細紋,尾部腹面具黑色半環紋,與白色半環相間排列,尾尖黑色。腋斑棕紅色。
廣布於我國荒漠、半荒漠地區。在陰山山脈北部,4月份出蟄,5月交配繁殖,6月產卵,每產2-4枚,7月初幼蜥孵出。10月開始冬眠。棲息於灌叢、沙坡生境,掘洞而居,洞口扁圓形,洞道30cm左右。主要捕食昆蟲。
分布於新疆、甘肅、寧夏及內蒙古的西部,向東分布到內蒙古的蘇尼特右旗。模式標本產地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沙漠東部。
無斑沙蜥Phrynocephalus immaculatus KT Zhao(圖板 )
蜥蜴目Lacertiformes,鬣蜥科Agamidae
體長50mm。形態似變色沙蜥,但頭部無任何斑紋,體背斑紋也較簡潔明快。生物學習性似變色沙蜥。
分布於陰山山脈以北,賀蘭山以西,東至阿巴嘎旗,西至額濟納旗的廣大區域。
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 Strauch(圖板 )
蜥蜴目Lacertiformes,鬣蜥科Agamidae。
頭體長約48mm,尾長55—68mm。體型似變色沙蜥。背部沙黃色,具對稱的縱列橫斑。成體尾下白色,幼體棕紅色。腋斑棕紅色。
棲息於乾草原、荒漠草原、黃土高原等生境。生境中植被稀疏,土壤疏鬆。在陰山山脈以南,活動季節從3月下旬到11月上旬,而在陰山山脈以北,則活動季節從4月初到10月中下旬。主要以昆蟲為食。5月交配,6-7月產卵,每產2-4枚,孵化期約1個月。
分布於山西北部、河北北部、陝西北部、寧夏、甘肅北部、青海省東部及內蒙古中部。
麗斑麻蜥Eremias argus Peters(圖板 )
蜥蜴目Lacertiformes,蜥蜴科Lacertidae
頭體長約58mm,尾長56—80mm。體型圓長而略偏平,頭稍扁而吻端圓鈍。背部黃褐色,具兩列黑緣白色眼斑。尾細長,易斷。頭部具大型對稱的鱗片,腹鱗長方形。
4月出蟄,5月交配,6月產卵,每產2-4枚,7月幼蜥孵出。10月進入冬眠。以昆蟲為食。通常活動於草叢,行動敏捷,掘洞而居,洞口扁圓形,洞深20-30cm。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和青海省東部,向南到安徽省和江蘇省的北部。
密點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 Günther(圖板 )
蜥蜴目Lacertiformes,蜥蜴科Lacertidae
體長44—77mm,尾長56—112mm。體色與斑紋變異甚大,背麵灰黃色或褐黃色,配以4條淺色縱紋或由其斷裂形成的白斑。四肢背面飾以繁多的白斑。腹面黃白色。
主要棲息於荒漠草原和荒漠。10月入眠,3—4月出蟄。5月繁殖,卵胎生。以昆蟲為食。
分布於東起松遼平原西經陰山山脈北部荒漠草原、鄂爾多斯高原、河西走廊至新疆的廣大地域。
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 (Günther ) (圖板 )
蜥蜴目Lacertiformes,蜥蜴科Lacertidae
體長150—310mm。尾長,超過體長的2倍。背面棕綠色,腹麵灰白或灰棕色,體側具不規則的深色斑。尾鱗具強棱,尾基部背面的棱形成非常硬的脊。
棲息於山地草叢。5—8月產卵,每產2—-6枚。
分布地域廣闊。
黃脊游蛇Coluber spinalis (Peters)(圖板 )
蛇目Serpentiformes,游蛇科Colubridae
體長400—580mm,尾長150—190mm。體細長,背部棕褐色,中央有一條鑲黑邊的淺黃色縱紋。腹面黃白色。
棲息於草地、灌叢,行動敏捷。以昆蟲、鼠類、蜥蜴、蛙及小鳥等為食。
分布於我國淮河以北地區。
白條錦蛇Elaphe dione (Pallas) (圖板 )
蛇目SERPENTIFORMES,游蛇科Colubridae
體長500—800mm,尾長85—200mm。背麵灰褐色或棕黃色,具3條淺灰色縱紋。頭部具暗褐色鍾形斑,後緣分叉折向頸部,形成枕紋。腹部黃白色綴以黑色斑點。
棲息於各類生境,以小動物為食。8月產卵,每產5-16枚,9月孵出。10月進入冬眠。分布於長江以北地區。
紅點錦蛇Elaphe rufodorsata (Cantor)(圖板 )
蛇目Serpentiformes,游蛇科Colubridae
體長450—600mm,尾長90—130mm。體背棕褐色而稍泛黃,頭部具3條棕褐色「人」字形斑紋,其中第1條分別貫穿眼睛而直達尾部,背部則具4條棕黑色縱紋。
喜居於近水之草叢生境,善游泳。4-5月交配,卵胎生,6-8月幼蛇出生,每產4-25條。以魚類、鼠類等為食。10月進入冬眠。
分布於內蒙古中部、華北、長江下游南北各省及東南沿海各省。
虎斑頸槽蛇 Rhabdophis tigrinus (Boie) (圖板 )
蛇目Serpentiformes,游蛇科Colubridae
體形中等。體背翠綠色或草綠色,也有的黃褐色。體前段兩側具粗大的黑色與橘紅色相間的斑塊,向後逐漸消失。
棲息於水草繁茂的生境,以蛙類為食。7月產卵,每產10枚以上。
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
中介蝮Gloydius intermedius (Strauch)(圖板 )
蛇目Serpentiformes,蝮蛇科Crotalidae
體長約350mm,尾長50—66mm。背面沙黃色,具眾多深褐色橫斑。頭略呈三角形,有頰窩,為紅外線感受器。眼後具暗褐色縱紋。
棲息於植被較稀疏的生境,常盤伏於灌叢、鼠洞,行動遲緩,受驚時尾部急速抖動,不主動襲擊人。以小型動物為食。卵胎生,8月幼蛇出生。為劇毒蛇種,其毒腺分泌物中含血循毒素和神經毒素,人被咬後中毒症狀嚴重,應注意防範。
分布於寧夏、陝西和甘肅兩省的北部、新疆及內蒙古大興安嶺以西的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地帶。
岩棲蝮 Gloydius saxatilis Emelianov(圖板 )
蛇目Serpentiformes,蝮蛇科Crotalidae
身體粗壯,長50 cm左右。頸部細窄,頭呈明顯的三角形。背面棕褐色,具40條左右淺色橫斑。
棲息於礫石間、岩縫或稀疏的灌叢。靜伏時,盤曲身體,形似牛糞,以蜥蜴和鼠類為食。4月出蟄,10月入蟄。卵胎生,每產3-7仔。
國內分布於東北三省及河北、山東、內蒙古東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