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五大窯
中國五大名窯
一、【鈞瓷】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二、【汝瓷】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
汝窯蓮花式溫碗
汝窯盤
三、【官瓷】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官窯葵瓣洗
四、【定瓷】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於晚唐、五代,盛燒於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
白釉刻花折腰碗
孩兒枕
五、【哥瓷】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里所說的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
哥窯八方碗
哥窯魚耳爐
瓷器鑒賞 之 宋、金、元篇我國是世界上發明瓷器最早的國家,公元前16-11世紀的商代遺址和墓葬中出土的一部分高溫玻璃釉器皿,已符合瓷器的標准。至唐宋時期,我國的瓷器生產已蜚聲中外,許多名窯產品,價重藝林。由於明清以來盛行的仿古之風,贗品充斥,這就需要我們對傳世瓷器的真偽、窯口、製作年代以及它們的藝術價值和科研價值等一系列的問題作出准確的判斷。鑒定瓷器是一門嚴格的學問,必須經過刻苦學習,認真實踐,掌握歷代瓷器的造型特點,流行的裝飾題材和刻繪技法,以及釉料的配製和在高溫條件下的窯變呈色風格。瓷器是工藝美術品,是審美再創作活動的產物,它凝聚著時代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的審美特點。因此,系統了解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審美意識的嬗變顯得非常必要,而諳悉仿古者的作偽手法,同樣會有助於我們的鑒定工作。本文主要對歷代瓷器的時代風格和變化規律作概括的闡述。宋、金、元時期的瓷器宋代是我國制瓷發展史的一個繁榮昌盛時期。陶瓷史家們通常用多種瓷窯體系的形成來概括宋代瓷業發展的面貌。主要有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哥窯、官窯、汝窯及黑瓷和青花瓷等。定窯:定窯燒制地點在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曲陽縣宋時屬定州,故稱為定窯。定窯以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和綠瓷等。瓷器種類以生產日常生活用具為多,特別是碗、盤、盆、壺、瓶等,式樣非常多。許多瓷器隨著時代的演進,也呈現出明顯的時代特徵。以碗為例略作說明,唐代早期碗多是大實足,圓唇,胎體厚重;晚期腹壁多呈45度斜出,寬圈足,腹較淺,胎體輕薄,內外均施釉;五代北宋時期,口唇卷凸,圈足較高,腹壁由45度的直線形逐漸變為略呈弧狀的曲線形。北宋中期之後印花裝飾極為流行,紋飾多在盤、碗的內底和?壁。布局工整嚴謹,層次分明,線條清晰,以繁縟雅素取勝,形成了定窯獨特的裝飾風格,對我國制瓷裝飾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印花題材以各種花卉最多,次為動物和水波紋,再次為嬰戲圖。花卉圖案多採用纏枝和折枝法,紋飾講究對稱統一。常見碗、盤腹內印三或四朵花卉,內底印一朵團花或四瓣、五瓣海棠花、梅花等。動物多見鹿、孔雀、鳳凰、鴛鴦、雁、鴨等,常與牡丹、蓮花等配合印製。整個紋飾儼如一幅工整的織綿圖案;有的碗、盤內壁印製鳳戲牡丹和犀牛望月等圖案,構圖之嚴密,線條之工整,能給人一種恬靜而充實的美感。定窯瓷器帶題款的有15種之多,大都與宮廷有關,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官」字題款,大多題在碗、盤、瓶、壺和罐的底部,有「官」和「新官」兩種。其他與官府有關的題款有「會稽」、「尚食局」、「尚葯局」、「食官局」等。以上題款多是刻銘後焙燒的,也有一些是燒後刻。另外還有模印字款,如「定州公用」、「使司帥府公用」等。是研究定窯生產性質的珍貴資料。耀州窯:在今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宋時屬耀州,始燒於唐代,北宋為鼎盛時期,金、元時期逐漸衰落。唐、五代時期,耀州窯以燒黑瓷、白瓷為主,兼燒青瓷。主要為碗、盤、罐、盒、注子等日常生活用具,造型多種多樣,以碗、盒最典型。碗有五花瓣口圈足碗和敞口平底碗等造型;盒子有扁形和盒蓋隆起如饅頭狀等造型。晚唐時期由於受越窯裝飾技術的影響,新穎活潑的劃花紋樣開始興起。劃花裝飾技法是採用金屬簽或竹、木簽,在瓷器坯胎上劃出線條紋飾,然後施釉焙燒。其題材主要有菊花、牡丹和水波等。劃花裝飾技術的出現開創了耀州窯瓷器裝飾藝術的新局面,為宋代青瓷刻花工藝奠定了基礎。北宋時期主要燒制青瓷,釉面翠綠而澤潤。器皿以碗、盤最多,每種器物都有多種造型。其中瓶有10多種,有的小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瓶體瘦長,勻稱優美;有的是小口寬平肩,瓶身垂直,造型豐滿穩重;有的則是喇叭口、長頸,瓶身橢圓似圖一宋定窯瓷盤印花圖案瓜,高圈足,造型靈巧雅麗。壺、罐等器皿不但式樣繁多,而且瓜棱、葵瓣、多折等造型難度較大的器物,也能做的規整周正,瓜瓣折棱距離與弧度相造應。北宋時期耀州窯的裝飾技法主要以刻花為主,其次還有印花、剔花和鏤孔。刻花是耀州窯具有代表性的裝飾藝術,尤以刻花的犀利刀鋒和線條流暢為宋代同類裝飾之冠。越窯和定窯是以竹類在坯胎未乾時刻出花紋,磁州窯的刻花則是用平刀把整個花紋的地子削平。而耀州窯的刻花是用金屬工具,在胎體上刻出花紋輪廓,用斜刀將紋樣外緣坯土削掉,形成一個坡面,紋飾微凸,層次分明,施釉入窯焙燒,刻花被罩於釉下,透過碧綠的玻璃質釉層,顯現出具有淺浮雕的裝飾效果,風格渾厚沉著,令人賞心悅目。所以,人們鑒賞耀州窯瓷器時,首先想到的就是這種刀法別致、圖案精細的刻花裝飾藝術。耀州窯刻花多見於碗、瓶、罐、壺、缽、盒等器物的外壁,也有一些的內壁亦施用刻花。宋代晚期往往將刻花和劃花巧妙地結合運用在一件器物上。如採用劃花手法勾勒出單線條的葉筋或花瓣的層次和明暗關系,在刻魚紋周圍,勾畫出動盪的波濤或水波紋等,使耀州窯的刻花藝術更臻完美。耀州窯瓷器裝飾紋樣可歸納為人物、動物、花卉草木和幾何圖案四大類。人物類有嬰孩、飛天、仙人、佛、仕女等。動物類有寫實的獅、虎、鹿、犀牛、鴨、鴛鴦、魚和傳說中的龍、鳳等。花卉草木類以蓮花、牡丹為多,其次為菊花,還有松、竹、梅三寒友和纏枝、水草等。幾何紋樣主要有回紋、扇紋、八卦紋、三角紋、連弧紋和水波紋。紋飾布局嚴整統一,講求對稱而又富於變化。磁州窯:是北方地區最大的一個民窯體系,始燒於晚唐,盛於宋、金、元。以河北邯鄲彭城鎮為中心,窯場遍布於今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地。磁州窯為了適應當時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地區和不同用途的需要,燒造的瓷器種類十分豐富。其中以生產的瓷枕最為著名。從發現帶有「張家造」、「趙家造」、「張家枕」、「王家造」、「王氏壽明」、「李家枕」、「滏陽陳家造」、「劉家造」等標記的瓷枕分析,一個制瓷窯場可能同時有幾個一定規模的瓷枕作坊。它們各有所長,互相學習,促進了磁州窯瓷枕業的迅速發展。瓷枕的造型有長方形、半圓形、雲頭形、葵花形、菱花形、雞心形、八方形、橢圓形和銀錠形等多種樣式,並隨著時代的演變呈現出不同的時代風格。基本上是由小而大,由短而長。以長方形枕為例,北宋時期多在20-30厘米之間,而元代枕的長度多在30厘米之上,有的長達40多厘米。磁州窯的裝飾技法有白釉劃花,白釉剔花,白釉紅綠斑,珍珠地劃花,低溫三彩和白釉黑彩等。白釉劃花可能受定窯的影響,多劃在碗、盤內壁,紋樣以牡丹、蓮花、卷葉與水波紋為多,在紋樣間隙部位還用篦狀工具劃復線,線條流利舒暢,不拘泥於統一的規格。白釉剔花即是施釉劃花紋之後,將紋飾以外的地子剔去,使紋飾凸起,具有浮雕感,在花葉上再劃以花蕊葉筋,剔去釉露出黃褐色的胎,達到烘托白色紋飾的目的。白釉剔花多見於壺、碗、罐等器皿的腹外壁,題材多纏枝花卉和飛鳥。白瓷器上點以紅、綠彩斑的做法在北方地區晚唐窯址中就已經出現,磁州窯繼承了這一傳統,主要見於碗、盤、壺、罐等的口部或肩部。珍珠地劃花始創於河南晚唐曲河窯,北宋時,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的白瓷窯也相繼效仿。珍珠地是指在主題紋飾間隙的化妝土上用鐵管狀工具打戳的小圓圈,這是模仿金銀器打制痕跡的裝飾方法。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宋代登封窯瓷瓶,所飾珍珠地紋就較有代表性。白釉黑花是磁州窯瓷器的主要裝飾,它的特點是將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和線描畫的技巧運用在瓷器裝飾上。彩畫內容可分為圖案類和寫實類。圖案類主要有以點線組成的幾何紋樣,用花卉組成的邊飾和主題花紋之間的雲紋、花朵、卷葉、散點、錢紋等陪襯紋樣。寫實類有動物,如獅、虎、熊、馬、鹿、羊、狗和魚、龜、仙鶴、大雁、鴛鴦、鴨、鵝等,祥瑞動物有龍、鳳、麒麟等,人物有兒童、老翁、仕女、雜耍人物和故事人物等。花木植物類如牡丹、蓮花、月季、山茶花、梅花、石榴花、水草和松樹、椰樹、青竹等。磁州窯還繼承和發展了長沙窯在瓷器上題詩作詞的傳統,圖文並茂。有的以詩為主,配合一些邊飾圖案;有的以畫為主,題詩抒情。內容有著名詩人、詞人的佳作,有歌頌自然風光的贊美詩,還有民間的俗語和對聯等。鈞窯是我國北方著名的瓷窯之一,以河南禹縣城關附近的鈞台窯為中心形成了鈞窯系。目前還在山西、河北、內蒙等地發現了燒鈞瓷的窯址。鈞窯始燒於晚唐,盛於宋、金、元。鈞窯瓷器的造型有強烈的藝術傾向,除常見的生活用具碗、罐、盤、瓶等外,還有出戟尊、敞口尊、鼓釘洗、單柄洗和菱花式、葵花式、海棠式花盆及葵花式、六方形盆奩、雞心碗、高足碗、膽式瓶、八方式盤、三足爐等。鈞窯在宋、金、元時期的各名窯中,以「釉俱五色,艷麗絕倫」而獨樹一幟。鈞瓷穩定的銅紅釉和神奇的窯變,在青瓷中突破了單色釉的格調,像花瑪瑙似的斑斕,絢麗多彩,改變了以前青瓷那種一覽無余的玻璃釉的質感,把釉色特有的自然美和造型的藝術美融為一體,開創了凝厚自然的美學風格。鈞窯釉色大體上分為藍、青、紫、紅幾大類。又可細分為月白、天青、天藍、翠青、玫瑰紫、海棠紅、胭脂紅、茄皮紫、硃砂紅、丁香紫、火焰紅等。鈞釉釉層豐厚,釉質乳濁瑩潤,釉色深沉多變,釉面有明快的流動感。鈞瓷釉面時常出現不規則流動狀的細線隱紋,好像蚯蚓在泥中遊走,被稱為「蚯蚓走泥紋」,是鈞瓷釉面上的另一個特點。它是釉汁流動時形成的立體畫,色彩紋路之美,以至於後仿燒蚯蚓走泥紋的作品,都在宋代鈞瓷面前黯然失色。汝窯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寶豐、臨汝等地。宋代人即以「汝窯為魁」,傳世的汝窯器多為北宋宮廷燒制的御用瓷,以盤、碟、瓶、碗為多。胎體呈香灰色、透過釉層略顯粉青色。釉色呈鴨蛋青色,近似於柴窯所謂「雨過天晴雲破處」的色澤。可細分為天青、印青、天藍和粉青色等。釉中的細小沙眼如芝麻花,開片為魚鱗狀。碗、盤、洗多為裹足滿釉支燒。南宋周輝《清波雜志》載:「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汝窯以瑪瑙為釉,古樸雅緻,形成了汝窯的特殊釉色,成為宋代名窯之魁。景德鎮青白瓷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青中有白,白中顯青,故稱青白瓷。青白瓷胎薄,釉汁明澈,紋飾深處積釉呈色較深,對光可以映見青色紋影。所以一般又習稱為「影(映)青」。青白瓷釉色瑩縝如玉,質地冰清素雅,胎體碧透緻密,多仿輕巧優美的金銀器造型,挺拔俏麗,玲瓏剔透。既有日常用具碗、盤、盞、缽、碟、枕、注子、注碗、香薰、盒、罐、瓶、壺,還有專供陳設雅玩的瓷塑人物和動物等。注子、注碗是一組盛酒溫酒的用具,北宋墓出土較多。安徽宿松出土的一套,注碗作盛開的蓮花狀,足部亦浮雕一周蓮瓣紋,注子為瓜棱腹,細長流,扁曲柄,蓋頂蹲一小獅。注子、注碗內含外擁,相配成套。使用時注碗內盛熱水,注子置於碗中,既可保溫,又可隨注隨飲。瓷枕為卻暑的寢具,釉潔胎堅,消涼爽神。李清照《醉花陰》中「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兩句詞,把瓷枕的妙用描述得十分精到。景德鎮青白瓷枕,其題材有卧女、童子荷葉、戲曲故事、建築雕塑等,造形有長方形、方形等。童子荷葉枕,設計巧妙,一童子側卧於榻上,雙手持一荷葉,荷葉邊緣翻卷作枕面,童子仰視,扭動屁股,彎曲雙腿,神態自然,惟妙惟肖。江西豐城《白蛇傳》戲曲人物瓷枕,枕體雕塑成舞台,舞台四面分別演出四段摺子戲,組成裝飾的主要內容,構畫窮奇,堆塑雕鏤巧奪天工。香薰的作用是焚香薰衣,益香去邪。漢代以前就已經出現陶質、銅質香薰,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流行瓷香薰,宋代青白瓷香薰式樣較多,江西萬年縣出土的一件青白瓷香薰,薰體呈圓球狀,上下兩半,可以啟合,上蓋刻有編織紋鏤孔,似張開的網眼,層層環列,整齊美觀。下為喇叭形高足,足下部飾菊瓣紋一周,造型清新高雅。瓷盒大量出現在晚唐五代,其用途主要是為了盛裝葯品、化妝品和香料。宋代瓷窯都大量生產瓷盒,特別是景德鎮青白瓷窯,有專門從事生產盒子的作坊。已發現印有標記的瓷盒多達十幾種,有「許家合子記」、「段家合子記」、「蔡家合子記」、「吳家合子記」、「張家合子記」、「陳家合子記」等。景德鎮窯青白瓷器的裝飾主要採用堆塑、鏤孔、刻劃和印花等技法。青白瓷堆塑蓋瓶是比較有特色的一種隨葬品,形體修長,蓋與瓶身大約相等。通體堆塑繁縟裝飾,內容主要有日月星辰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以及十二屬神和道士等偶像,蓋頂蹲立小鳥。瓶內往往儲有稻穀,是一種宗教色彩濃重的糧倉模型,亦稱「魂瓶」、「皈依瓶」或「立鳥蓋瓶」。青白瓷的刻劃、印花,素以輕快活潑和流暢優美見稱。常見的圖案有牡丹、石榴、芙蓉、蓮花、梅花、百合香、纏枝、菊花和雲氣、水波、行龍、鴛鴦、鳳、游魚、人物等。龍泉窯集中在今浙江省龍泉縣境內,是我國青瓷工藝的代表,改傳統的石灰釉為石灰鹼釉,特點是高溫時粘度比較大,不易流動,因而釉層可施得厚一些。在還原燒制過程中,釉中所放的大量氫元素,無法從粘稠深厚的釉中逸出,冷卻後,被包圍在釉層中,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藏在釉層中如針尖大小的氣泡和未完全熔融的石英微粒,光線照射到釉層上會發生強烈散射,使其在外觀上獲得一種溫潤豐厚,柔和淡雅,光滑而不明亮的藝術效果。釉的呈色類似青綠地上巧施淡粉,這就是著名的龍泉窯粉青釉。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梅子青則是在高溫條件下經多次上釉,燒制而成。玻璃化程度更高,釉層滋厚,色調較深,是巧奪天工的人造青玉,但成品率較低。龍泉青瓷器的造型渾重淳樸,器底厚重、圈足寬闊而矮,十分穩重。北宋至南宋中期主要生產爐、瓶、盒、筆筒、水盂和塑像等。南宋晚期又出現了仿銅器的鬲、觚、投壺和仿玉器的琮。到了元代,由於受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習俗的影響,日常用的碗、盤、盆、瓶向高大發展,胎體厚重、造型更深沉粗獷。龍泉青瓷在胎料中摻加一定量的紫金土,紫金土含鐵量很高,經高溫燒成後,土中的鐵向表面浮升,在足底露胎處呈現出一層紫鐵色,在口沿釉薄處則微顯紫光。這就是所謂的「紫口鐵足」龍泉青瓷,即傳世的弟窯型青窯。哥窯窯場地址仍是一大懸案,據記載,章生一和章生二兄弟倆同在龍泉縣主窯燒器,章生一窯稱為哥窯,章生二窯稱為弟窯。傳世的哥窯器在已知窯址中均無發現。哥窯瓷器很多,有各式各樣的瓶、洗、碗和罐等,胎體有厚薄之分,有黑灰、深灰、淺灰和土黃等多種色調。釉色主要有米黃、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等。哥窯器有兩個顯著特色:一是紫口鐵足,在這方面與弟窯(即龍泉窯)類同:二是開片紋,哥窯瓷器釉層較厚,有黑色冰裂狀的開片或細密的黃色的小開片。粗疏的黑紋與細密金黃色紋相互交織在一起,被譽為「金絲鐵線」,為哥窯瓷器特有的裝飾。官窯宋代有三個專門為宮廷壟斷的官窯,即浙江餘姚越窯、河南開封北宋窯和杭州南宋官窯。越窯在五代時是貢瓷的主要產地,北宋初年,在越州設窯務監燒,從開寶元年(968年)至太平興國元年(976年),越窯貢瓷達17萬件之多。後因各地名窯興起,而迅速衰落。開封官窯即汴京官窯,見於南宋人顧文薦《負暄雜錄》:「宣政間(宋徽宗政和到宣和七年),京師置窯燒造,名曰官窯。」汴京深埋在今開封市地下6米處,窯址尚未發現。傳世品中的汴京官窯瓷器胎細,釉層薄如紙,釉色有月白、粉青、粉紅和油灰等。其中月白、粉青為佳品。多有開片,梅花片質量稍遜,冰裂紋倍受稱譽。杭州南宋官窯亦稱杭州修內司官窯,是汴京官窯的繼續。遺址在今天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一帶。瓷器胎體薄,呈黑灰或黑褐色,施釉較厚。釉色有粉青、炒米黃等多種色調。器物造型除習見的碗、盤、洗外,仿銅器和玉器的造型甚多。其釉色和開片與傳世哥窯有些類似,粉青釉為上,淡白釉和油灰色釉次之。開片以梅花紋和細碎片為差,冰裂鱔血紋深得寶愛。黑瓷已發現的宋代窯有三分之一以上都燒黑瓷,甚至有些窯場因生產黑瓷而名冠一時。山東淄博磁村窯、山西介休洪山鎮窯、江西吉州窯和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建窯等都燒制風格獨特、深黑如漆的瓷器。宋代燒制黑瓷的新工藝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因不同的燒成條件而產生的呈色變化,如油滴釉、兔毫紋、鷓鴣斑等;第二類是因不同的裝飾方法而形成的各種紋飾,如玳瑁斑、鐵銹花、剪紙漏花、樹葉紋、玲瓏剔花和印花等。油滴釉的特點是在黑色的釉面上,可以看到許多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形似油滴。兔毫紋是在黑釉上透出黃棕色或鐵銹色流紋,細長的程度很像兔毛一樣。黑釉中的鐵斑流成羽毛狀的則叫鷓鴣斑釉。玳瑁斑是黑釉地上滴上含鐵量極少的釉汁,經高溫燒成後,釉面色澤變化萬千,黃、褐、白等色交融在一起,有如海龜的色調,深沉滋潤,是吉州窯主要裝飾品種之一。鐵銹花則相反,用含鐵量很高的釉汁畫在釉地上,經高溫燒成後就會出現紫褐色或深褐色的花紋,多見於磁州窯的瓶、壺、罐等瓷器上。黑釉剪紙漏花和樹葉紋也是吉州窯特有的裝飾。剪紙漏花題材主要有鳳鳥梅花和用以祝福的吉祥語,如「福壽康寧」、「金玉滿堂」和「長命富貴」等。黑釉樹葉紋則是通過特殊的工藝在黑釉地上塗出樹葉紋,燒成後的樹葉圖案,有的連葉脈都能清楚地顯示出來。黑釉剔花是在胎體上施好黑釉之後,再用刀剔刻出流暢的各種紋樣,然後入窯高溫燒成。黑釉印花是受到定窯白釉印花的影響,其製作技法和藝術效果與白釉印花大體近似。青花瓷是指用鈷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後罩上透明釉,在高溫下用還原或半還原焰一次燒成,呈現出藍色花紋的一種釉下彩瓷。青花瓷器創燒於唐代,經過緩慢的發展,到了元代,成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產品遠銷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成為最具中華民族審美特色的瓷器品種。景德鎮元代青花瓷器使用的鈷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兩種。進口料繪畫的青花色澤濃艷,釉面有黑色斑點。國內所產鈷料色澤略顯淡雅,沒有黑色斑點。景德鎮元代青花瓷器往往在同一件器皿上使用兩種青料,在繪紋飾輪廓線時用國產料,而敷染青彩時使用進口料。元代青花瓷器圖案布局工整富有層次,滿壁是畫,空白較少,其紋飾可分為主紋與輔紋兩類。主紋多繪於瓶、罐的腹壁和碗、盤的內底,繪在其他部位的則為輔紋。常見的主紋有植物紋、動物紋、歷史故事等紋飾。植物紋以松樹、竹子、各種花卉和芭蕉、靈芝、山茶、海棠、葡萄為常見。動物紋主要有龍、鳳、鶴、鹿、鴛鴦、鴨、麒麟、獅子、魚、海馬等。歷史故事畫以周亞夫細柳營、蕭何月下追韓信、蒙恬將軍和三顧茅廬等最精彩。其他內容主要有竹石圖和雜寶圖等。輔紋主要有錦地回紋、錢紋、水波紋、蕉葉紋、蓮瓣紋、雲頭紋和纏枝紋等。元代青花瓷器和同時代的其他瓷器造型一樣,具有形體大、胎厚、體重和質硬的特徵。器類主要有罐、瓶、壺、碗、盤和高足碗等。以罐最為常見,多數有蓋,可細分為平頂式蓋、寶珠鈕式蓋、荷葉式蓋、塔式鈕蓋和獅鈕蓋等。罐的造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直口、溜肩,最大徑在上腹部,平底,口徑大於底徑,上部渾肥,下部挺拔,整個器形顯得上大下小;另一類罐亦是直口、短頸、圓腹,最大徑在中腹部,整個器形較前者瘦長,製作得極其精緻。青花瓷瓶的種類也非常多,計有梅瓶、玉壺春瓶、葫蘆瓶、獸耳瓶、洗口瓶、蒜頭瓶和戟身瓶等,其中以梅瓶和玉壺春瓶最流行。
❷ 官窯瓷器與汝窯有什麼區別
官窯瓷器與汝窯的區別為:起源不同、瓷釉不同、紋片不同。
一、起源不同
1、官窯:燒制始於1700多年前,宋代達到鼎盛。
2、汝窯:汝窯始於宣德官窯。
二、瓷釉不同
1、官窯:青瓷釉層豐潤,釉色青碧,光澤柔和,晶瑩滋潤,勝似翡翠。
❸ 中國古代幾大窯廠的名字及特點是什麼
中國古代有五大名窯,包括鈞窯 、汝窯 、官窯、 定窯、 哥窯。著名的窯口還有耀州窯、磁州窯和景德鎮窯等等。
中國五大名窯正式開創了燒制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事實上,在宋朝以前中國的燒制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絕大多數都是陶器,是與瓷器不同的種類,所以說,五大名窯的到來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時代的到來。
一、鈞窯
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鈞窯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它憑借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復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湖光山色、雲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
二、汝窯
汝窯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瓷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
三、官窯
北宋官瓷是宋徽宗引入汝窯及開封東窯等窯口製作精華創制的青瓷巔峰之作。作為國儀之用,北宋官瓷造型古樸、典雅,釉質淳厚、勻潤,釉色溫潤如玉,紋片如寶石冰裂,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色如鐵,其清籟幽韻、趣雅撥俗的藝術風格和追求,是其他瓷種所望塵莫及的。
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麵,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艷彩塗繪,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紋為飾。其胎色鐵黑、釉色粉青,「紫口鐵足」增添古樸典雅之美。
四、定窯
定窯瓷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的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
印花以花卉為主,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等,也有鴛鴦、龍鳳、獅子等動物圖案,畫面嚴謹,講究對稱,工整素雅的白釉印花定器歷來被視為陶瓷藝術中的珍品。
五、哥窯
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流傳於世的「哥窯」經典器大多源自清宮舊藏,由於這批器物與古文獻中的記載的「哥窯」特徵不符,而且沒有考古資料佐證,因而造成了中國陶瓷史上最大的懸疑。
六、磁州窯
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於世,黑白對比,強烈鮮明,圖案十分醒目,刻、劃、剔、填彩兼用,並且創造性地將中國繪畫的技法,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它開創了我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同時也為宋以後景德鎮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七、耀州窯
耀州窯瓷以刀代筆的刻花裝飾最為精湛,運刀揮灑如行雲,刀下線條如流水,講究一氣呵成,刻成後紋飾奔放遒勁,線條活潑流暢,立體感極強,再施以透明的青綠色釉,燒成後更顯器物淡雅秀麗,格調高峻。裝飾技法以刻、印、劃、雕、堆、鏤空為主。
八、景德窯
景德鎮瓷「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獨特風格,早以「假玉器」之美稱名冠天下,並創造了青花、釉里紅、五彩、鬥彩、粉彩、素三彩、玲瓏、高溫色釉等精巧絕倫的名瓷。
(3)官窯代表什麼動物擴展閱讀
「五大名窯」收藏價值
五大名窯代表了中國單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其珍貴與稀有使得世界各大博物館及頂級私人藏家都以擁有五大名窯瓷器來論英雄。而由於其傳世精品主要保存於世界各大博物館,尤以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為主。
專家指出,能夠流通於收藏市場上的五大名窯瓷器便是鳳毛麟角。每每出現,必會驚起頂級藏家的一番「廝殺」。
汝、官、哥、鈞、定」,從宋流傳至今,五大名窯的傳世器極為稀少。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馮小琦告訴記者,五大名窯傳世珍品主要藏於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國外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集美博物館等也有所收藏。其中,汝窯瓷器存世量最少。
盡管世界上的博物院數以千計,但能藏有宋汝瓷者不足10家,這幾家博物館的館藏汝窯傳世物總計為67件,也有說法認為不足百件。台北故宮是汝窯瓷器最集中的地方,現有21件,其餘則存於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等。
早在明清時期,民間即有「縱有家財萬貫,不抵汝瓷一件」的口碑廣為流傳。時至今日,汝窯瓷器價格更是扶搖直上。不過,盡管價格不菲,在拍賣市場上能夠流通的汝窯瓷器,甚至包括其他五大名窯瓷器都是鳳毛麟角。
❹ 宋代官瓷的起源,歷史及現在的發展狀況
宋官窯產生的歷史背景:宋代的經濟是十分富足的,統治階級又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追求。宋朝的汴梁城已經用煤(西方稱之會燃燒的石頭)生火做飯取暖了。當時西方都是用木頭劈柴生活作飯取暖,由於歷史的變遷中國1949年解放後的各大城市都沒有達到這一點。宋朝商業的高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這是由於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豐厚的社會財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稅於民又能保證政府收入。這就緩和了社會矛盾,進入治理國家的良性循環。宋朝的經濟使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世界上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誕生於大宋強盛的商業浪潮中。當時外國富人穿的是粗布麻衣,中國平民穿的則是柔絲綢緞,有的農民也穿上了絲綢。《清明上河圖》就充分體現了宋代經濟工商的繁榮。宋代的GDP強盛時是佔全球的50%,國家的綜合實力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宋朝都是當時世界的第一大國,這樣的經濟與物質繁榮也必然讓北方的游牧民族「垂涎三尺」。後期的南宋人偏安一方,沒有「路有凍死骨」的貧窮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觀絕望。只有「西湖歌舞幾時休」的醉生夢死的樂觀、繁華。「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北宋國都東京汴梁現在的河南省開封市}。」
宋朝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業社會那邁進了。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並不是靠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而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量的「小自耕農」直接徵收農業稅一向是國家統治的基礎,像宋朝這樣的情況實在是絕無僅有。當然後期的各朝代,又回到傳統的農業社會之中,甚至把商人叫做「奸商」,大力拿高稅負用殺雞取卵的方式壓榨工商業者,或者用官辦工商進行壟斷,事必產生了腐敗溫床。這樣就限制了集約經濟的發展,限制了工商業的興起與工業革命的精髓,發明與創造,將中國社會牢牢的捆在自然經濟之中。
這樣做的結果是,宋朝的經濟,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水滸傳」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禁軍的中級軍官就可以拿出1000貫錢去買一把刀(林沖買刀),而在「三言二拍」或者「聊齋志異」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百金」 在當時就已經是一戶中人之產了。在中學課本里我們曾經讀到一位北宋大臣抱怨世風奢靡時說:現在的農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絲制的鞋子。難怪有的西方學者說當時一位歐洲君主的生活水平還比不上東京汴梁一個看城門的士兵。由於物質的繁榮,也必然導致國家上層統治者對藝術與審美的追求,在西方的文藝復興與工業革命時期也是如此。
因為宋代初期有幾個開明的皇帝緣故,致使宋朝涌現出大批中國歷史上敢於直諫的官員,如寇準、范仲淹、包拯、蘇軾等等偉大的名字。中國歷史上只有宋代才能出現像包拯這樣和仁宗皇帝在朝堂上當面爭吵,包拯的唾液都飛濺到宋仁宗皇帝的臉上的事。宋仁宗即使再生氣也沒把包拯怎麼樣。包拯照樣勇於直諫、照樣升職為官。宋仁宗對疑難案例都是從輕發落。宋朝歷代都特別愛惜人才,優待官員。即使是盧多遜和丁謂圖謀皇位,這樣的重大犯罪也只是流放了事,可見宋代皇帝的開明與民主。整個社會尊重知識份子,文化人地位空前提高。北宋時期就大量開採金、銀、銅、鐵、煤等礦藏,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製造工廠和加工工廠。如造船廠、火器廠、造紙廠、印刷工廠、織布廠、各地的官窯等。南宋時的軍器所工匠竟達七八千人,廠里的工人按期領工資。因為工商需要先進的技術,所以宋代時中國的四大發明的三項被發明或是開始得到廣泛使用,這樣的綜合國力產生了如夢如幻的大宋王朝,所以這為宋代官辦官窯器的產生提供了先決條件。
可是,這剛剛萌生資本主義的嫩芽,這一切,都被北方刮來的寒風吹得無影無蹤!完全消失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鐵蹄之下。
青釉瓷在宋代,由於上層社會對它表現出一種特別持久不衰的迷戀與偏愛。無論在制瓷工藝和藝術諸方面,直到現在仍保持著世界領先的地位,所以歷代制瓷工匠都以宋瓷為楷模。
宋代文化在中國文明史上有著輝煌的一頁,凝聚在宋瓷上的文化藝術更是空前絕後的。以宋官窯代表典型的供御用瓷,其釉色平淡含蓄,素雅之中表現著內心的意蘊。從美學角度,它的藝術格調是高雅的,特別受到西方人的傾賴。細密的冰片,隱約間閃爍著鑽石的光芒,彷彿是宋代藝人無意間冰鎬敲擊的嚴冰穿過時空來到了我們面前、溫潤而細膩。古董日益稀少,學問均不得傳,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道深深的谷壑,隔開了視線。直到「宋人」離開轉身的那一瞬間,才在次看到了祖先的微笑!
西方人的傾賴:那是西方人與宋人的審美觀有一定相近之處。中國古人喜歡「行不露足,笑不露齒」、「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幽雅的含蓄之美。西方人則喜歡可口可樂、葡萄酒、威士忌喝道嘴裡口感爽劣,當打嗝的時候依然酒香純厚,有一種特別的回味感。宋官窯瓷器就完全具備了這種含蓄有回味的藝術情趣,看完總想說點什麼,但又不好講不出來只能體會,這就是宋代神秘制瓷文明的一大進步。
藏者要想體會真正宋物所具有的「溫潤如玉」、「凝脂」質感,還需尋機會到博物館細細體會宋窯真品的風范,而據筆者的經驗,宋窯的乳濁釉正品光澤,可說介於絲綢光澤與「羊脂」 般的美玉質感之間,奇妙處不可言傳,卻與「做舊」後的假物烏光質感,絕然不同的。
遺憾的是,現在的人們還沒有完全解讀宋瓷身上的語言,後世把宋代五大明窯稱為「千古絕唱」。那是與歷代仿製不成,差別巨大是有一定原因的。何謂「酥光」?「酥光」是與釉中的汽泡的結構有必然的聯系,也就是宋官哥特有的「聚沫攢珠」現象。
那何為「聚沫攢珠」:是粉壯氣泡上象有一層膜壯晶瑩體,當用10倍放大鏡觀看汽泡,象唾液一樣凝聚在一起。10倍以上的放大鏡觀看,氣泡反然模糊不清,正是與仿品有不同的現象相反。所以氣泡對光線形成一定的散射,觀看時有一種很強的玉質感。這就是「歷代制瓷工匠與古玩藏家們欲看不透,有一種朦朧的乳濁感覺,象一團霧水」。這與歷代的瓷釉完全相反現象不知為何?正品感覺象絲綢光澤與「羊脂」般的美玉質感,精品的官窯瓷器魚子紋{縮釉點}象寶石一樣晶瑩。
造型簡潔雅緻、干凈利落,有一種特別古樸的年代感。彷彿一出窯就經歷了千年的風雨,歷史的滄桑。與清亮的明、清兩代瓷器形成鮮明的對比,獨束一帆。再由官瓷的製作工藝是一種 「令」類製造,作為上天賜予的「靈物」一般不參與隨葬,所以歷代沒有出土的記錄。
官窯瓷器在工藝上精益求精,在經濟上不惜工本,採用優質原料進行生產。這一點從宮中傳世官窯瓷器及官窯遺址出土物可得以證實。官窯屬於非商品生產性質,生產規模不大,根據宮中需要,時燒時停。為什麼時燒時停呢?我個人認為可能受到季節性的影響。
毋庸置疑,宋代官窯的製作技術是起源於"唐代秘色瓷"與"五代柴窯"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為什麼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如向中宵承沆瀣{象一團霧汽水},共嵇中散斗遺杯」的詩句贊美越窯瓷器的釉色精美。為什麼只是在農歷九月才開?也就是公歷十月份深秋。
那十月的深秋出什麼原料?當然,如果錯過的燒窯的季節,和在原料保存不易容易喪失,那隻有等到來年在說,古人也只是提級萬一,難以想像?「變形」那就是根據,為什麼在宋瓷器經常有明顯的變形現象呢?我的家傳碗也有這種現象,在藝術上給人的感受是:口雖寬撇,但不失度;碗腹雖鼓,但不覺臃腫,其造型簡潔雅緻、干凈利落,一件器物的構思設計,要達到這一地步是極不容易的,有一種玲瓏的皇氣。因為後世對這種變形現象無法解釋變的撲朔迷離,只解釋為宋、官哥特有的「均而不勻」現象。那為什麼同時代的定窯確實沒有這樣明顯的變形現象,且胎也很薄。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受到某中原料的限制,且不宜保存。連縮了釉,走了樣也示為至寶,難道皇帝碗連「一碗水都端不平」嗎?
那時一種什麼物質,植物、動物還是礦藏以「令」為釉,「令」到底是什麼?因為宋官窯的名貴,所以歷代仿製成風。曾經傳有的人用1000重配方也未能燒出超越宋人的水平,這是一種什麼詭秘,不得而知?
因為由於原料只有一年一次的燒造機會,且燒造時容易喪失,保存不好,只有明年在說。傳說官辦瓷器的燒造有十窯九不成之說,況且官窯的燒造對民間嚴格保密,後世都驚嘆燒天青釉難,難於上青天的感嘆!
公元1276年,既元至元十三年三月,元滅南宋,在推翻南宋王朝同時連從南宋官窯窯廠一起摧毀。三月正好不是燒窯的季節,所以南宋官窯窯廠摧毀原因,導致工藝失傳。就算當時制瓷工匠存在,也不可能承擔這樣高昂的成本,南宋宮廷用官窯器自然成了南宋王朝最後的殉葬品。古人也只留下了九月的秋風,與夕陽的秋色。
誠然試圖沿著祖先的思緒走進他們,感悟祖先文明智慧的結晶,要徹底揭開宋官窯的神秘面紗,尚有待進一步的科學發現。
❺ 景德鎮官窯的歷史
1、北宋
初期的產品有碗、盤、壺等,薄沿、深腹、厚底、高圈足。胎潔白細密,釉色白中稍泛黃,裝飾以素麵居多,僅少量器外有刻劃紋,有的內底有印花或文字。
北宋中期除碗、盤外,盒、壺、罐等增多,出現覆燒芒口器,釉為青白色的影青釉,薄處泛白,厚處呈青綠色,光澤透明。
碗的形制多斜腹、薄壁、厚沿、厚底、小低圈足,裝飾以刻劃為主,採用一邊深、一邊淺的「半刀泥」刻花法,刻線流利。在壺、罐類器肩部有牡丹、菊花、蓮花、飛鳳、水波等印花紋樣。
北宋晚期至南宋器形品種多樣,多直口弧壁或撇口斜壁的芒口碗,碗口、腹壁胎皆薄,仍以影青釉為主,裝飾多為印花,題材更豐富,有花草蟲鳥、人物、動物,造型極生動。
2、元代
北宋後期在定窯的影響下,採用覆燒法,提高了產量,也改進了質量,有「南定」之稱。其中湖田窯的產品質量最好,釉色似湖水之淡綠,紋飾也精美。從南宋起產品就遠銷海外,1976年南朝鮮新安海底發現一艘中國元代沉船,打撈出元代瓷器一萬七千餘件,其中景德鎮青白瓷五千餘件。
元代時開始燒青花瓷、釉里紅和其他品種,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同時還繼續燒制青白瓷。產品有梅瓶、玉壺春瓶、罐、碗、盤、匜、爐和高足杯等。元代著名製品有釉里紅、青花,所燒卵白釉器,色白微青,器內有「樞府」字型大小,人呼「樞府窯」。
明代時景德鎮已成為瓷都,青花瓷大大發展起來,被稱為「國瓷」,同時還燒有釉上彩、鬥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種單色釉瓷。
清代時燒瓷技術大大提高,品種有青花三彩、粉彩、琺琅彩,還有各類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紋、漆、銅釉色等,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3、明代
明代採取「官辦民燒」的形式,開始有官廠,專燒進貢的瓷器。如在景德鎮設御器廠,也稱景德鎮御窯廠,特派廠官,經費出自地方,編役人夫,設窯達五十幾座,專門燒造御器即貢器。
瓷器燒制經過兩宋時期的發展,不論在燒制工藝,還是器具種類方面都達到了高峰,各時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種,如永樂甜白、永宣青花、成化鬥彩、嘉萬五彩等瓷中翹楚。
永樂帝在位時,景德鎮瓷器生產蓬勃發展,這一時期是我國瓷器燒制承上啟下,內外交流的重要階段,上承宋元,下啟康乾,並廣泛與外國交流學習。
能工巧匠們除了繼承前輩的精巧工藝,仿製元代的典型器物外,還大膽進行創新改良,燒製成永樂甜白,青花,釉里紅等極具時代特色的新瓷器;
尤其是多色低溫釉上彩瓷器,打破了以往瓷器多為單調色彩的傳統,使之更賞心悅目,為後來的成化鬥彩,嘉萬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燒制奠定了基礎。
借鄭和下西洋和外使出訪之際,永樂瓷器得以與世界其他地區交流(外銷瓷和賞賜附庸國專用瓷),從外國進口顏料(如永樂青花所用的蘇麻里青)學習技藝。
永樂瓷器中也出現了一批地域色彩濃厚的伊斯蘭瓷器,這既是對前朝的繼承,也是新時期向外國學習的證明。
4、清代
景德鎮的窯爐有重大改進,根據龍窯與馬蹄形窯的優點及用松柴燒造的特性修建成的窯爐,外形象覆置的鴨蛋,稱為蛋形窯,具有容積大、裝燒量多等優點。
煙囪頂部呈尖狀,傾向窯頭,防止了風向改變時抽力波動或倒灌。由於窯底向上傾斜,窯頂逐漸下降,窯的高度大於寬度,煙囪高度等於或稍小於窯長,加上注重裝砌匣缽,採用各種投柴方法,從而使室內溫度及氣氛便於控制,並可充分利用熱量。
這種窯爐可同時燒成多種產品,燃料消耗較少,在建窯的時間及費用上也較龍窯節約,因而延用了很長時間。
(5)官窯代表什麼動物擴展閱讀:
景德鎮瓷器
景德鎮瓷器,江西省景德鎮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景德鎮瓷器以白瓷為聞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千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
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
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產品馳名世界, 是稱譽世界的古代陶瓷藝術傑出代表之一。
❻ 五大名瓷之一官窯
官窯是中國古時五大瓷窯(柴、 汝 、官、 哥 、 定 )之一。 後宋代的五大名瓷之一,在除去柴窯而加入鈞窯,諸如: 官窯出戰戟、這種瓷器和汝瓷、哥瓷、宋鈞瓷、定瓷合稱中國五大名瓷。
官窯是北宋大觀、政和年間, 官府在汴京(今河南開封)開設的瓷窯場,後世廣意上官窯意指由 中國歷代政府營建,為其燒造瓷器的窯場,所生產的陶瓷供宮廷所用。
「官瓷」是一個特定的特謂, 專指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梁所設的官窯所造瓷器, 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 粉青紫口鐵足是其特色。
南宋渡江後,江北名窯均毀於戰火,景德年前,賜江西昌南鎮名「景德鎮」, 元代忽必烈又在此設浮梁瓷局,除皇家專造外,還將戰爭中俘獲的所有陶瓷業工匠均發配到昌南居。
後經過近千年的發展,這個擁有得天獨厚的高嶺土資源的昌南古鎮, 正式成為中國官窯的集中地,千年窯火一直延續至今天,營造出一脈獨具特色的昌南盛世。
因此除了有名的宋代官窯之外,亦有遼代官窯、明代官窯等。 官窯產品必須符合皇家的審美觀,客觀上就限制了陶瓷工匠的藝術發展,清乾隆之後,官窯產品也就逐漸沒落了。
官窯起自唐,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 官窯多有貢器,少有官廠,採取的形式是「官監民燒」,燒出的瓷器, 「千中選十,百中選一」 ,進貢給統治階級,這種瓷器就叫做貢瓷和官窯。
唐代在產瓷區設有司務,如唐景隆初,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越州窯務。 到了元代則設局,以提領監陶,後改為本設總管。他們燒出的 「景德年制」,「樞府』 等款式的瓷器,分別稱為 「景德窯』,「樞府窯」 等。
廣義
官窯之謂,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內涵。 就廣義而言,是有別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其產品為宮廷所壟斷。
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即是一種專稱,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京 (汴梁,今開封)和臨安(今杭州)由宮廷設窯燒造的青瓷,故又有「舊官」和「新官」之分, 前者為北宋官窯,後者為南宋官窯。
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相傳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在汴京附近設立窯場,專燒宮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窯, 因宋代汴京遺址已沉入地底,尚未發掘出北宋官窯遺址,對於北宋官窯遺址缺乏考古發掘地資料和充足的文獻資料的支撐。
時至今日,關於北宋官窯遺址在何處,仍有不同說法,一般有三種說法: 一說北宋官窯即為汝窯;二說否認北宋官窯的存在;三說為北宋官窯即為汴京官窯 ,它與南宋時的修內司官窯先後存在。
從元世祖忽必烈設置「浮梁磁局」,到清朝覆亡, 景德鎮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廠所在地, 官窯制度在這里延續了632年, 江西景德鎮也由此擁有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的官辦瓷廠。
景德鎮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絕流入民間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 成為中國目前品類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豐富的官窯遺址和「地下瓷都」。
北宋官窯傳世品很少,形質與工藝與汝窯有共同處。 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 胎體顯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質瑩潤溫雅, 尤以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不同於南宋官窯和汝窯及龍泉窯瓷器。底有文釘燒痕,有「紫口鐵足」的特徵。
南宋時先後設立了「修內司窯」和「郊壇下窯」。 南宋官窯器,胎為黑、深灰、淺灰、米黃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質細膩。 釉面乳濁,多開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黃等。 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而採用刮釉墊燒時,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鐵色,故有「 紫口鐵足 」之稱。
明代採取「官辦民燒」的形式 ,開始有官廠,專燒進貢的瓷器,也稱景德鎮御窯廠,特派廠官,經費出自地方,編役人夫,設窯達五十幾座,專門燒造御器即貢器。
瓷器燒制經過兩宋時期的發展 ,不論在燒制工藝,還是器具種類方面都達到了高峰,各時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種,如 永樂甜白、永宣青花、成化鬥彩、嘉萬五彩 等瓷中翹楚。
.
永樂帝在位時, 景德鎮瓷器生產蓬勃發展,這一時期是我國瓷器燒制承上啟下,內外交流的重要階段,上承宋元,下啟康乾,能工巧匠們除了繼承前輩的精巧工藝 ,仿製元代的典型器物外,還大膽進行創新改良。
燒製成永樂甜白,青花,釉里紅等極具時代特色的新瓷器,尤其是多色低溫釉上彩瓷器, 打破了以往瓷器多為單調色彩的傳統,使之更賞心悅目,為後來的成化鬥彩,嘉萬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燒制奠定了基礎。
清代是中國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時期,其制瓷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受等級封建統治制度和制瓷歷史傳統影響, 清代的官窯瓷器和民窯瓷器 的款識在題寫上也有一定的慣例,同時又 新開創了金彩、墨彩、琺琅彩等題寫工藝,而且各種堂名款、花押款、吉語款也更為多樣。
狹義
嚴格地來講 狹義的「官窯瓷」 又分為兩種, 御窯瓷和官窯瓷 。兩種瓷器均由「官家」督造和采辦,所以對民間而言,統稱為官窯瓷。但就管理而言,則有非常大的區別。
御窯瓷 , 是指專供皇家使用的瓷器,在器型、紋飾上均有嚴格的禮儀規定 ,等級森嚴,均與《車服制》嚴格對應,錯用或擅用均為重罪。
1、 皇家瓷:比如清雍正的「正黃瓷」,就是皇家專用色彩,僅皇帝和太子可以使用。 紋樣方面,皇帝所用為五爪金龍,親王則只能用四爪行龍,且稱為蟒(清代僅有「一詔二封」的恭親王奕?一人享受過賜用正黃和五爪金龍的待遇),凡此種種,得以成系統流傳至今的,首推「同治皇帝大婚瓷」;
2、 王府瓷:型制設彩依例專燒,供包括親王在內的其他皇室成員使用。 文物中著名的「樂道堂瓷」即是王府瓷中的典範之作。
3、 一品宮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多作帝王賞賜之用。早期的宮瓷題材多取自官服上的補服元素,比如武一品的麒麟,文一品的仙鶴等。
民窯瓷用龍多將爪藏於雲水之中而不現,可以說是一種皇家禮制與民俗的相互妥協。
官窯瓷,主要是龐大的官僚君體使用,型制要求相對較低,多限於花鳥蟲魚神話等「禮制」之外的題材, 有時皇家會作為「趣味」把玩器采購,但多為官員、富商使用。這一類瓷器,一般由內務府采辦,在景德鎮設有專門的督陶官,長年燒造。
鑒別
產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兩種,胎質較松,呈紫灰色。 薄胎薄釉青瓷採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外底留有 3至4個或更多支釘痕。
薄胎薄釉青瓷採用墊餅墊燒,釉多開片不透明,釉色以粉青為主,也有淡黃和青灰色,紋飾少見,有紫口鐵足現象。 器形有碗、盤、洗和各式瓶、爐等,仿古銅、玉器造型較多見。
現指官窯
官窯,毛公洞第一(今江蘇揚州一帶)。 南宋官窯瓷器沿襲北宋風格, 規整對稱,宮廷氣勢,高雅大氣,一絲不苟。 因為胎土含鐵量極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後稱」紫口鐵足「。 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溫潤如玉。
釉面多層反復細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紋理布局規則有致,造型莊重大方。 另外」肉腐留骨「(露胎處象死人骨頭,俗稱」骨董「)也是那時所造。 我們今天所稱官窯泛指歷朝官府燒造瓷器,其實,歷史上僅指南宋時期燒造的瓷器,後世再無此稱呼。
拍賣鑒賞
宋 北宋官窯深腹碗.
RMB 166,842,000
北宋官窯傳世極少,十分珍稀名貴。 現除上海博物館有四片瓷片, 台灣鴻禧美術館有一片瓷片, 中國文物考古部門在北宋官窯的窯址曾發掘出土幾件殘器和瓷片外, 全世界迄今沒有一件完整器,本次參拍的官窯深腹碗,橢圓洗是海外私人收藏的傳世精品。 由於北宋官窯是從汝官窯進化而來,故更顯珍貴,文物價值、歷史價值、收藏價值等遠遠超過汝窯,可以肯定該官窯深腹碗和橢圓洗(前一件)的市場價值無法估量。
南宋 官窯青釉八方弦紋盤口瓶
RMB 91,901,160
官窯其色,青潤明亮,勻凈素雅,方存之間,映出一片雨過晴天,釉見開片,如一縷金線,曼舞游絲,織出那不世之經典。 時有龍泉其窯,已著力學之,後世仿燒之風,更是延續至今。至明一朝,時人多作文章,對其大加贊賞。宣德、成化兩朝,景德鎮御窯多有仿造,唯形制略小。 入清以後,雍正曾取宮中珍藏,送至景德鎮,命御窯匠師按此燒造,如本品形制者,或亦見於其中。
乾隆帝,尤好古珍,下投其所好,進大批宋官入朝,上見而以為真,擇其精者,御題詩文。此類之品,久惑世人,直至近年,方得分辨。 1989年,台北故宮作展,錄官窯一百四十三件,其中瓶尊等三十件,然或僅四件實為南宋官窯真品。
南宋 修內司官窯海棠瓶
RMB 80,408,000
修內司官窯,也稱南宋官窯,燒造時間非常短,在已發掘的杭州烏龜山郊壇官窯窯址中發現很多瓷片與窯具 , 胎質呈黑灰或灰褐色,胎質輕薄、釉層較厚、釉色有粉青、蜜臘黃等色,器型常有盤、碗、碟等 ,還有仿古器皿是受北宋徽宗提倡仿古復古的影響,作為宮廷陳設用品;郊壇官窯遺址出土遺物較為豐富,其特徵與歷代文獻記述相符合。
南宋官窯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譜的顏色分,是極淺的藍綠色,但也有以灰色綠色、黃綠色色調為主的。 具有良好的乳濁性和釉層豐厚的多次釉,在質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而修內司官窯的存世量更是鳳毛麟角。 此件海棠瓶器身分量極輕,符合官窯薄胎厚釉典型特徵,而釉色開片亦達到官窯器的極致,紫口鐵足的工藝更是南宋官窯典型特徵。雖然經過歲月的磨礪,但其釉面依然保持強烈的玉質感,如玉如翠!
宋 北宋官窯橢圓洗
RMB 74,152,000
北宋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下旨在汝州張公巷建造的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 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窯胎體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北宋官窯的典型特點。
❼ 唐朝有那些官窯跟民窯
唐朝的瓷窯並沒有後來真正意義上的官窯、民窯區別,其主要的瓷窯有:
(1)河北邢窯
邢窯是唐代著名的瓷窯之一,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邢窯以燒制白瓷而聞名於世,歷經隋唐而發展成熟。唐朝李肇《國史補》中記載:「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邢窯瓷器以白釉色見長,很少見附加裝飾。
(2)浙江越窯
越窯燒瓷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商代末年,但唐代是越窯瓷器發展最快的階段,直至晚唐進入了它的繁榮時期,唐代越窯青瓷地域范圍更加廣大,除上虞、寧波等中心地帶,浙江東北、東南也發現燒造窯場。唐代越窯瓷器胎質細膩,釉層均勻,手感渾厚滋潤。
3)河北定窯
定窯窯址位於河北曲陽縣澗瓷村及東西燕川村,古時為定州所轄,故名。唐代後期,由於邢窯制瓷原料的匱乏等原因,日漸衰落,唐代河北定窯開始替代邢窯成為北方著名的白瓷窯。
(4)河南鞏縣窯
鞏縣窯位於河南鞏縣小黃冶、鐵匠爐、白河鄉等地,以燒制白瓷為主,兼燒青花和三彩陶器。
(5)湖南長沙窯
長沙窯位於今湖南長沙市郊的銅官鎮。長沙窯器物式樣繁多,燒制器物以日常生活用具為主,兼燒文房用品以及各式瓷塑玩具。
(6)山西渾源窯
渾源窯窯址出土器物非常豐富,瓷器燒制年代早,持續時間綿長,瓷器質量更是優良。主要器形以碗為主,兼有罐等器物。主要釉色有三種:白釉、黑褐釉和茶葉末釉。胎體比較厚重,胎呈淺灰白色,胎釉之間施白色化妝土。渾源窯主要的瓷器品種以黑釉瓷和白釉瓷為主。
(7)陝西銅川窯
銅川窯址居陝西銅川市黃堡鎮,黃堡鎮古代屬耀府,因此也稱「耀州窯」。器型主要有:生活用具碗、缽、壺、盤、盒、瓶、杯等;有部分瓷質動物如:馬、猴、狗、虎和瓷俑等。銅川窯的釉色主要是黑釉和白釉兩種,另有部分黃釉和綠釉。紋飾簡單,大部分光素無紋。造型為唐代標准特徵。
(8)安徽壽州窯
壽州窯位於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區的上窯鎮,因唐代屬壽州轄而得名。唐代的壽州窯器物主要以黃釉為主,釉色包括:蠟黃、鱔魚黃、黃綠和鐵銹釉等,釉層薄厚及濃淡不勻。胎質分粗細兩種,胎的顏色有近白色、白中帶微紅和絳紅色等。壽州窯的最大特色是瓷黃,出土器物多以黃釉瓷為主,大部分器物的胎釉比較粗糙,普遍使用化妝土。
(9)四川邛窯
邛窯窯址主要分布在四川邛崍市的固驛、什方堂、瓦窯山、尖子山等地。創燒時間不詳。唐代四川地區的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生活用具包括:壺、罐、缽、碗、盤、杯、碟、盞、燈、爐、豆、盒、唾壺和罈等。邛窯的器物極具地區特徵。唐代小的瓷塑製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邛窯瓷器的胎質顏色以褐色、深褐色和紫紅色最多;釉色豐富,包括青色、青灰色、綠色、黃色、醬色等。
(10)江西洪州窯
洪州窯位於今江西豐城市的曲江、羅湖一帶,唐時屬洪州,因而得名。洪州窯是唐初時期的一大名窯。洪州窯以燒制碗和杯為主,瓷質粗糙;紋飾主要以蓮實紋為主,兼有其它紋飾,施釉不到底,底足露胎,釉色呈褐色或者深褐色,有部分青綠釉,器物質量不高。
❽ 參觀博物館的觀後感
參觀博物館的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參觀博物館的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研究歷史是我最大的愛好。每到假期我都會踏上探索歷史之旅,這個寒假也不例外,我參觀了位於玉皇山腳下的南宋官窯博物館。這里曾經是南宋最重要的窯址之一,許多著名的瓷器作品都出自這里。
一進場館大門,我的目光就被一堆瓷器殘片吸引住了,這些昔日的御用瓷器原本可以成為我中華民族的瑰寶,但它們終究沒有經受住金元的鐵蹄,而被毀於一旦。我們繼續參觀,看到有些青瓷殘片的命運要好得多。現代工匠們用靈巧的雙手,將它們重新拼粘在一起,恢復了它們往日的姿態。隨後我們欣賞到了真正的南宋官窯,領略了中國各大名窯的風采。在參觀中我還觀察到了一種現象,早期的唐代青瓷顏色偏黃,而南宋時期的官窯顏色掌握的就恰到好處。後來我才知道,瓷器的顏色與燒制的溫度也有關,隨著科技的發展燒制的溫度就會更精確,瓷器的顏色也不會太過偏差。走出了青瓷的世界,我們又去欣賞了美麗的康雍時期的外銷青花瓷,這些瓷器可謂是中西合璧,但也各有特色。康熙青花較為飽滿,而雍正青花更加生動。
走出了場館,我們進入了陶藝學習中心,開始自己製作陶器。製作陶器看似容易,其實卻困難重重,我做的滿身是泥,最終還無功而返,真是有些遺憾。
這次參觀讓我對歷史文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讓我對歷史有了更濃厚的興趣,我要在下個假期繼續探索歷史,把整個歷史長河灌輸到我的腦海中。
在我踏出首都博物館的最後一步時,不禁連想感慨:這是一個蘊含著多麼璀璨禮貌的瑰寶呀!我很慶幸這天能與相識已久的同學們一齊觀光,一齊分享,一齊收獲。好奇的來,驚喜的走。滿載著無限的樂趣與滿足。從一層逛到五層,映入眼簾的一切都一向在充實著一顆空虛的心。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這一刻,向我展開了。
歲月在流轉,幾十,幾百,甚至是幾千年前的東西,這天依舊那麼清晰。看似簡單的,其實這些全都是讓人灑盡汗水的。遠處金碧輝煌,活靈活現的佛像,往近處細細斟酌,才知道這一道道的刻畫有多麼不容易。
看著那些古代玉器,看著那一道道形態不一的花紋,不一樣的形狀,這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條理不一的瓷器,各具風韻的京城舊事,開拓眼界的書房珍玩,輝煌的古都北京歷史……一幅幅贊不絕口的畫面在眼前出現,這是一個令人多麼難以忘卻的時刻呀,在博物館里,玻璃架上的,立在地面上的,掛在牆上的,無不反應出了以前北京人的聰慧。
在這個非凡的境界里呆了三小時,感受,品味,斟酌了許多非凡的東西。心裡不禁生出了一絲羨慕,欣賞。為何上一代的人如此偉大?為何中華民族的文化如此璀璨?真期望,在將來的某一天,被稱贊的是我們。品味著這一本收獲,觸動著筆尖,記錄著這一段記憶。在千里之外,好像又聽到了贊嘆。
佛,一提到佛,人們就會驚嘆。在中國人眼裡,佛是東方的耶穌,世界的上帝和救世主。所以我很尊敬佛,天天拜佛,燒香求佛。
我也是佛的「鐵桿粉絲」。我很崇拜佛陀,每天都想見到他。
今天終於如願以償了。偶然想起了朝鮮美林博物館。我平靜而興奮地走進大廳。啊!我走進去,一股神秘的微風吹在我的臉上,彷彿佛陀在呼喚我,這又加深了這里的神秘。讓我覺得進入了仙境,進入了佛祖的棲息地,一定不能吵醒佛祖。
我走進了佛殿。在門口,一尊巨大的佛像站在門口。他閉上眼睛,似乎真的在睡覺。我覺得是因為我處理的事情太多了,很累。他有一個大鼻子和黑色的非洲羊毛卷。板著臉,一本正經。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是佛。
這個形象讓我對佛更感興趣。我在移動,欣賞各種藝術品——佛!
我多麼想觸摸佛陀,和他握手!感受他的體溫,他的心跳。我希望他還活著。但是我們不能碰這里。我覺得是因為他們是佛!他們是神聖的!
就這樣,我在佛殿溜達了一個下午。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只能忍痛離開。這次拜訪讓我更了解佛陀。大家一定要尊佛!
星期二上午,我們學校五年級全體師生去參觀雷州博物館。雷州市博物館在風景秀麗的南湖之濱。
走進佔地面積680平方米,建築面積11600平方米的博物館,沿著「歷史沿革」,「覽盡民俗風情」觀賞「石狗奇觀」,疑視「歷代陶瓷」,品位「古代今書畫」及「紀念雷州改革開放60周年美術、書法、攝影等,一個個專題展示讓人目不暇接。同學們贊不絕口,古代雷州改革是民族聚居地,自古以來的民族文化互相融和發展,形成特色的雷州文化。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樓的古代石狗展廳。這些石狗千姿百態,有的咧嘴含笑,有的憨態叮掏,有的面目猙獰,有的鼻大耳肥。這些石狗或坐、或蹲、或伏。石狗體形、重量各異,大的超過2米,小的僅有10厘米,最重的有1噸左右,而一般的石狗跟家庭飼養的狗一樣大小。據雷州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最大的石狗是雷州城北門的大石狗,連座約高2。5米,年代較早的石狗是南北朝時期古合州後改雷州治舊址附近的」石狗坡」的石狗,距今約有1400多年。有人估算,僅雷州市境內現存的石狗就約有25萬
過了2、3個小時,我和同學們就把博物館參觀完了。博物館里陳列的物品可真多呀,其中有的是捐贈的,有的是什麼地方出土的,還有的是借展的等,看得我目不瑕接,眼花繚亂。
中華民族是這么偉大的啊!
秋天的一個下午,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我們所有的六年級學生都參觀了歷史悠久的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這里參觀的人太多了!川流不息。
在博物館前的廣場上,有樹,鮮花盛開,芳香撲鼻。我們迫不及待地進入一樓大堂,直接進入展廳。我看到了很多古代使用的錢幣和陶器,從商代到清代各有不同的特點。那些硬幣形狀很特別,有的像貝殼;有些像鐮刀;其他人就像粉絲。彷彿行走在遙遠的青銅時代。
二樓,很刺眼。那些陶碗、陶牛、陶羊,還有石矛、石斧、石盾,一下子把我帶到了「鑽木取火」的時代,彷彿和我們的祖先一起與大自然進行了頑強的斗爭。
然後,我們參觀了其他展廳,看了各種金銀玉器。這些東西雖然老了,但依然耀眼奪目。我很驚訝古人有如此高超的技藝。
印象最深的是神奇的灌壺,真的是做工非常棒。倒置的水壺雖然有水壺的形狀,但是壺蓋和壺體是一體的,不可能像普通水壺那樣從口中注水。原來這種鍋的底部有個小洞。用的時候可以把鍋倒過來注水,所以叫倒過來。注水時,水不會從口中流出;加水後,將水壺放直,以免漏水。
這一刻,我彷彿穿越了不同朝代,領略了當時的文明與智慧。我為我們文明燦爛的古老國家感到無比自豪!
星期天,媽媽帶我去參觀運河工業三館。運河工業三館分別是中國傘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不過今天,我們只去了傘博物館和刀剪劍博物館。
我們先去了中國傘博物館,這里綜合展示了以中國為代表的傘文化、傘歷、傘故事、制傘工藝技術以及傘藝術,是世界首創的傘主題博物館。展廳里用星星點點的燈光投射在地面上,布置成一個雨境,我們就在「蒙蒙細雨」中慢慢了解傘的起源、傘的製作、傘的歷史。西湖綢傘還是杭州特產之一呢!最特別的是,博物館還展示了世界各國形形色色的新型雨傘。雙人傘很可愛,可以讓兩個人用,而且只有一個柄,既美觀又實用。還有帶電燈的傘,嬰兒車傘等等。
接著,我們來到了中國刀剪劍博物館。這里向我們介紹和展現了刀剪劍「物開一刃為刀,兩面開刃為劍,雙刀相交為剪」的獨特文化。我們在展廳里了解刀剪劍的歷史文化,也可以從生活化視角去體驗民間風俗、生活趣識。除了剪刀的起源、刀劍的製作,我最感興趣的是3D影院放映的《古代戰爭中的刀劍》。千軍萬馬、奮力拚殺的場面讓我覺得非常震撼,讓我感受到戰爭中刀光劍影的氛圍,體味冷兵器時代刀劍的魅力。
參觀博物館讓我大開眼界,我下次還要來參觀中國扇博物館。
參觀湖南省博物館是暑假活動計劃好的。所以,那天一早我和媽媽還有外婆便迫不及待地前往。原以為博物館不會有太多的人,可從容參觀。誰曾想,參觀者絡繹不絕,長長的隊伍排出去好遠,來觀看博物館>___楚文化展的人可真多啊!
首先我們直接來到了三樓,看到楚文化的展品可多了,那裡有稱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刻制優美的「彩繪鳳鳥紋木雕漆座屏」,以及「曾侯乙銅冰鑒」,還有貴重的雙耳金杯,可愛的彩繪豬形漆盒······。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稱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它雖然經過了千年,但還是沒生一點銹,看上去還非常鋒利,講解員阿姨告訴我們這把劍是由青銅製成的,並且劍上還鑲了寶石呢。
還有一件讓我覺得挺有意思的文物是「曾侯乙銅冰鑒」,它的用處可大了,它夏天放冰塊作冰箱用,冬天是放木炭作烤箱用的,真是神奇,我覺得古人真了不起。.
通過這次參觀,讓我覺得我們人類是非常聰明的,你看我們現在的科技這么發達了,不都是我們自己人類創造出來的嗎?在這么好的環境下我們就應該努力學習,把我們的將來創造得更加美好。
在一個細雨霏霏的周末,爸爸媽媽帶我去東陽博物館玩。
剛走到門口,我就迫不及待地跑進去,一個龐然大物展現在眼前。「啊!是恐龍骨架,比雷龍還大!」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仔細看了看旁邊的說明,才知道這副恐龍骨架化石是以它的挖掘地命名的,叫東陽龍,有十七米多長,四米多高呢。旁邊那幅恐龍骨架看起來就小多了,才大人那麼高,大概二米多長,是盔龍。
在一樓的另一側,還有古生物化石和古生物進化過程圖。我看到了世界上最早的貝類生物——層疊貝。它們比現在的貝殼大得多,是一個個疊在一起的。另外還陳列有恐龍蛋化石,骨骼化石,恐龍腳印化石等。走著走著,聽到一聲低吼,便不由自主地跟著聲音走了過去。天哪!是三隻模擬恐龍——東陽龍,盔龍,浙江龍,惟妙惟肖的。原來是東陽龍的生活場景復原圖。那時有連綿的群山,綠色茂盛的樹木,林子中央流淌著清澈的小河~~~
看完了恐龍化石又去看電影,開場了才知道是4D電影,還要戴特製的眼鏡呢。剛開始從屏幕里冒出一個海底生物,張開嘴在悠閑地吐泡泡。也不知為什麼,我的左眼感覺被水沖了,涼涼的,原來是那海底生物吐的水泡泡。真不愧是4D電影,感覺就像真的一樣。當奔跑的恐龍掉進深坑時,我感到座位也「嘭」的掉了一大截,嚇了一大跳。後來我眼前出現了一隻只飛舞的蝴蝶,我伸手去抓,明明抓在手上了,張開手卻——沒了。
東陽博物館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星期五下午,我們班王老師帶我們去參觀了位於市中心廣場東北角的柳州博物館。
這個博物館可真大呀,共有5800平方米呢!它還是世界上第一個全場景式的古生物陳列館,從遠處望去,真是雄偉壯觀。
一樓的展廳是古生物陳列。剛進入展廳就有一種陰森恐怖的感覺,頂上的放映屏幕時不時「竄」出個恐龍來,要不是和隊伍走在一起,我起碼要被嚇死。我們參觀了從古生代到中生代到新生代的各種生物化石,讓我打開眼界。就在我的恐懼感快要消失時,一具巨大的真恐龍骨架又把我嚇倒了。這是一條大約長17米多的霸王龍,看樣子它正在捕食。在這黑暗的環境中,把這條龍襯托得更加逼真。它旁邊還有一條脖子很長的似乎是蛇頸龍的龍,在它的脖子骨架右側有一處沉凹,表明它是被咬死的。
我們接著又上了二樓,那裡有兩個展廳,分別是歷史廳的民族館。歷史廳里栩栩如生地展現了中國古人類的生活,我們不禁為古人類的智慧贊嘆。
接著,我們沿路返回上了3樓,3樓是青銅館和書畫館。青銅館里的青銅紋刀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上面雕有鳥和花,很是惟妙惟肖,我們無不為其嘆為觀止——古人雕刻的技術真是鬼斧神工啊。
這次博物館寫生,不僅讓我們懂得了古人類歷史的知識,還知道了恐龍時期的各種生物,收獲真大呀。
下午學校組織三年級全體師生去安康移民博物館參觀。我們從學校徒步走到移民博物館,一路上雖然有勞累,但大家歡歌笑語,開心極了!
到了移民博物館一副巨大、生動而形象的浮雕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導游老師向我們講述了移民搬遷和安康人民流離失所的故事,展廳放置著移民用的農具、糧食還有吃飯燒水的工具。很久以前安康人民生活的陳舊老屋,樸素的衣著,讓我感受到辛勤勞動的人民,是怎樣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
二樓展廳我們看到了仿照安康做的地形圖,再現了遠古時期我們安康的地形地貌以及人們勞作生活的情景和豐富的物資。山區山上有牛羊,最有代表性的是安康旬陽特色的八大件,紫陽姑娘唱的採茶歌里清香淳厚的富硒綠茶,以及我們安康本地漢劇臉譜等等……雖然只是簡單的模型,但讓我感受到安康的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和源遠流長的安康文化。
三樓講述了移民搬遷改善了安康人民窮苦的生活狀態,並再現了1983年7月31日特大洪水自然災害,給安康人民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並在安康人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傷痕。那些圖片至今都歷歷在目,彷彿讓我真正感受到當時洪災對人們帶來巨大的痛苦,但勤勞的安康人民銘記歷史,如今安康被建設的更加繁榮美麗。
經過今天的參觀學習,讓我了解到安康祖輩的生活,也知道了安康人祖祖輩輩歷盡艱難困苦的生活。所以我們要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學習報效祖國,讓安康的明天更美好。
首都博物館的建築設計理念是「以人為本,以文物為本,為社會服務」,強調「過去與未來、歷史與現代、藝術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首都博物館設計方案,經過兩輪國際招標,從16家中外知名建築設計機構提交的22個設計方案中選出的。博物館建築落成後,已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一致稱贊。新館建築用地2.48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3390平方米,建築高度40米,地上五層、地下兩層。建築本身是一座融古典美與現代美於一體的建築藝術精品,既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現鮮明的現代感。如:外觀外傾斜的青銅體破牆而出,懸挑的大屋頂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出檐,青灰色磚牆模糊了古城牆與現代幕牆的界線。寬闊的廣場和大堂也取材於皇家宮殿高台建築的手法。在博物館中軸線上,大廳外地面鑲嵌清代丹陛,大廳內有明代牌樓,體現中國傳統中心軸線特點。在建築材質上,青銅、木質與磚石的大量運用更顯現一種歷史的久遠;鋼結構棚頂、玻璃幕牆又表現出北京有力的時代步伐,高大的空間和通透的視覺效果更順應了當代建築的國際流行趨勢。
新館建築內部分為三棟獨立的建築,即:矩形展廳、橢圓形專題展廳、條形的辦公和科研樓。三者之間的空隙則為中央大廳和室內竹林庭院。自然光的利用、古樸的中式牌樓、下沉式的翠竹庭院、潺潺的流水,營構了一個兼具人文、自然的環境。
今天,我有幸參觀蕪湖市博物館,這里有許許多多的古、現代文物。
首先,我們來到一樓,觀看了一些立體地圖,你也許會奇怪:立體地圖是什麼呢?其實只是一種立體模型。這里有古代大宮殿、蜿蜒曲折的萬里長城、以及以前的弋磯山醫院。
接著,我們又來到一樓化石處,這里有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多的化石,有山羊的頭骨、中華乳齒象的`骨頭,還有維氏原狒的骨頭。
之後,我們來到二樓,這里展示的是古代的陶器、青銅器和天然晶體,真讓我大開眼界,贊不絕口。有的陶器是白色的,有的是褐色的,青銅器有的像茶壺,有的像大水缸,有的像小型盾牌。來到天然晶體前,一堆亮閃閃的晶體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以為是雌黃或雄黃,看過標牌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水晶晶簇啊!
跟著,我們來到玩樂體驗館,這里主要是一些趣味小游戲,有踩魚、踩花、益智拼圖等。在踩魚游戲中,我用腳一踩,小魚就迅速地「溜」了,我又快速一踩、再一踩,哈哈,終於被我踩到了一條魚,真是有意思!
最後,我們來到博物館的三樓,這里向我們展示的主要是琴棋書畫:二胡、古箏、書法作品、絲綢畫、立體畫等等,品種繁多,目不暇接。
時間過得飛快,我們走出了博物館,我心裡想:今天,我學到了許許多多知識,讓我受益匪淺!
今天,我和我爸一起去了電影博物館和鐵道博物館。我們先去了電影博物館,進入博物館建築,第一個進入我眼簾的就是拍電影的服飾和我最不願意看到的死屍的頭骨之類的演出道具,因為後面這些死屍的道具看上去都太惡心了,所以我看這些都想吐。
接著我們參觀了最早的電影和電影的發展史,在我們中國最早的電影其實就是皮影,但到後來,國外一個又一個新型的電影技術,一下把古老的皮影拉到了膠卷式的放映機上,可那個時候的電影是沒有聲音的,所以只能讓一個人在後面配音,另一個人則在旁邊配音樂。那個時候的電影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時間太短了,當時最長電影時間也只有30分鍾,所以慢慢的就發展到了現在的技術。
樓上還有現在最先進的IMAX電影劇場模型、動畫電影的製作等。
參觀完電影博物館,我們還參觀了鐵道博物館,鐵道博物館里有好多火車,有「毛澤東」號、「朱德」號還有當年的綠皮車,我爸跟我說他就是坐的綠皮車去上的大學。我說:「現在,你坐過得車也進了博物館了。」我爸笑了一下,我還進過博物館里的幾列火車的駕駛艙,啊,太簡陋了。這讓我聯想到現在的車,真先進。對比之下我知道了中國每天都在進步。
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參觀了齊齊哈爾市歷史博物館。博物館的講解員認真,仔細的講解了從原始社會到解放中國的這段歷史。讓我們對這段歷史又有了重新的了解,有了重新的認識。
博物館里雖然有些文物是仿造的,但卻非常逼真,甚至有些文物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讓人體會一下當時的年代和人文景觀。
同學們在聽講解員的講解同時,也提出了一些他們不懂和不知道的問題,講解員認真並且熱心的為同學們解答了問題。
歷史有時候是神秘的,神秘的讓人無法相信。當我們看到一些小石頭時,原始人類就用它來切割東西,這有時讓我們質疑,但它確實是真的,也真正存在過的,那是我們的人類就很聰明。他們有時候想的辦法連現在的我們也會想不出來。歷史也是透明的,什麽事一看歷史就知道。例如日本侵華戰爭,我們一看罪證便知是真事,日本那些右冀勢力是否定不了的,因為歷史在證明,歷史不會欺騙我們。
這次活動很有意義,讓我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也讓我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受到了洗禮。希望多有機會去參加博物館,更多了解人類,了解革命烈士,了解歷史。
終於考完試了,媽媽帶我去博物館參觀。
一進門,就可以看到兩個特大號的壇子,媽媽告訴我那個叫「鼎」。左邊的是「鐵人魂」,右邊的是「大慶賦」
每個鼎能有一層樓高,它們代表著大慶精神。鼎真高呀,看來大慶精神真的很偉大!
樓上,是大慶地貌,有濕地、草原和森林。第一個地方是草原,他的代表動物是狼。第二個地方是森林,它的代表動物是東北虎。最後我們來到了濕地。大慶不僅有中國最有名最大的濕地,大慶的龍鳳濕地還是世界最有名最大的,它的代表動物是丹頂鶴。我還和丹頂鶴合影了呢。
來到恐龍區,我害怕極了,但看看恐龍前面有意思的蝴蝶,我勉強往前走,一進來才發現沒有想像的可怕。終於過去了「大塊頭區」,來到蝴蝶區。這里的蝴蝶標本太多了,我都看不過來,更好玩的是激光模擬蝴蝶:在一個玻璃罩里,居然有兩三隻蝴蝶在裡面翩翩起舞,還不會逃跑,好奇得我把臉貼在玻璃上看。我發現下面有兩個電視一樣的東西,裡面有幾只蝴蝶和上面的一模一樣,太高科技了,太神奇了!我猜裡面的蝴蝶是激光做的,就叫它們激光模擬蝴蝶。
最後來到了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猛獁象化石面前。它們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好的象化石。還原的猛獁象的頭很象羅漢魚的頭。我奇怪化石上有象牙,地上也有象牙,難道一隻象長四隻象牙?原來真象牙太重了,化石托不動,只好安了個假牙。
這次的「游記」真有意思。當大慶人真自豪呀!
;❾ 淺談宋代五大官窯有哪些特點
鈞窯
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獨有的國寶瓷器,憑借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復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湖光山色、雲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
哥窯
這里所說的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傳世哥窯瓷器不見於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於宋代官辦瓷窯。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根據文獻記載和傳世實物對其進行研究。南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明確指出南宋官辦瓷窯有兩個:一是郊壇下官窯,其窯址已在杭州烏龜山被發現;另一個是修內司官窯,其窯址至今未發現。有學者根據刊於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論》中對修內司官窯特徵的記載,認為傳世哥窯即宋代修內司官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