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動物的進化歷程中,次生體腔最早出現於什麼動物
次生體腔由中胚層發育而來。
自扁形動物門開始,動物就有中胚層結構。但只有在環節動物才開始形成由中胚層包圍的體腔——次生體腔(真體腔)。
② 身體分節和次生體腔的出現在動物演化史上的意義
分節的意義:①內部器官重復排列,促進動物的新陳代謝,增強動物對環境的適應。②節與節之間形同關節,增強了運動機能。③是動物生理分工的開始。
真體腔(次生體腔)出現的意義:①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層,增強了消化機能。②消化管與體壁分開,促進器官的發生。③體腔液在體腔內流動,輔助物質運輸和體節伸縮。
③ 體腔是什麼請講述一下體腔在動物進化過程中的變化
體腔:動物的體壁與消化管之間的空腔。從胚胎學的觀點和圍繞體腔的組織結構來看,真正的體腔是中胚層的臟壁層與體壁層分離後,其間所形成的空腔。它是一個完全由中胚層來源的體腔膜包圍著的腔。內有體腔液,通過排泄管和生殖導管與外界相通。
體腔有原生體腔(段體腔)和真體腔(次生體腔)之分,中胚層與內胚層(消化道)外壁之間沒有膜的稱原生體腔,有膜的為次生體腔.低等的原口動物具有原生體腔或根本沒有體腔,高等的動物具有次生體腔.
原體腔(yuantiqiang)在動物的胚胎發育中,囊胚腔遺留的空腔,稱為原體腔。在由中胚層形成的體壁肌肉層和由內胚層形成的消化管腸壁之間,無體腔膜,但腸壁上一般又缺肌層,故將兩者之間的腔隙稱為「原體腔」或稱「假體腔」,以別於有體腔膜的真體腔。如蛔蟲等線形動物就有原體腔,裡面充滿了的體液,可將來自腸內的營養物質輸送到體壁和生殖系統中去。體壁的結構使蟲體不能收縮,只能做蛇形擺動。
環節動物的體壁和消化管之間有一廣闊空腔,即次生體腔或稱真體腔.早期胚胎發育時期的中胚層細胞形成左右兩團中胚帶繼續發育,中胚帶內裂開成腔,逐漸發育擴大,其內側中胚層附在內胚層外面,分化成肌層和臟體腔膜,與腸上皮構成腸壁;外側中胚層附在外胚層的內面,分化為肌層和壁體腔膜,與體表上皮構成體壁.次生體腔位於中胚層之間,為中胚層裂開形成,故又稱裂體腔.因此,次生體腔為中胚層所覆蓋,並具有體腔上皮稱體腔膜.次生體腔的出現,是動物結構上一個重要發展.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層,增強了蠕動,提高了消化機能.同時消化管與體壁為次生體腔隔開,這就促進了循環,排泄等器官的發生,使動物體的結構進一步復雜,各種機能更趨完善
④ 環節動物次生體腔是如何形成的
次生體腔
自扁形動物門開始,動物就有中胚層結構。但只有在環節動物才開始形成由中胚層包圍的體腔——次生體腔(真體腔)。環節動物的體腔是以裂體腔法形成,在內、外胚層上都有中胚層形成的肌肉和體腔膜(臟體腔膜、壁體腔膜)。中胚層形成的真體腔,完全隔離了消化管與體壁的聯系,只有再產生循環、排泄等器官,才能消除對消化管的依賴。中胚層形成的真體腔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體壁與臟壁的肌肉分別發展,促進運動、消化機能的提高。 每一體節的前後隔膜來自中胚層形成的體腔上皮。通過隔膜上的小孔,使各體節內的小室相通。
⑤ 次生體腔的介紹
真體腔(deuterocoel)的出現在動物進化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原腸後期中胚層細胞最先形成兩條中胚層帶,突入囊胚腔,後來每一條中胚層帶中央裂開成體腔囊,並逐漸擴大,最終其內側與內胚層結合形成腸壁(即消化管壁),其外側與外胚層結合,形成體壁。中央的腔則為體腔,是由中胚層所形成的體腔膜所包圍的,由於這種體腔是由中胚層帶裂開形成的,所以稱為裂體腔,或者稱為真體腔。又因在發生上,比原體腔來得遲,故又稱次生體腔。
⑥ 棘皮動物次生體腔是如何形成的
棘皮動物全部生活在海洋中,身體為輻射對稱,且大多數為五輻射對稱,但這是次生形成的,是由兩側對稱體形的幼體發展而來。
棘皮動物的次生體腔發達,是由體腔囊又稱腸腔囊(enterocoel)發育形成,即在原腸胚期,於原腸的背側凸出成對的囊,以後囊脫落,形成中胚層,發育成次生體腔。
體壁由上皮和真皮組成,上皮為單層細胞,真皮包括結締組織、肌肉層及中胚層形成的內骨骼,真皮內面為體腔上皮。內骨骼有的極微小(海參類),有的形成骨片,呈一定形式排列(海星類、蛇尾類及海百合類),也有的骨骼完全癒合成一完整的殼(海膽類)。內骨骼常突出於體表,形成棘或刺,顯得皮膚很粗糙,故稱棘皮動物。
棘皮動物特有的結構是水管系(water
vascular
system)和管足(tube
foot)。這是次生體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的一系列管道組成,有開口與外界相通,海水可進入循環。水管系包括:環管(ring
canal)、輻管(radial
canal)和側管(lateral
canal)(見圖12-7)。側管連於伸出體表的管足,管足有運動、呼吸及攝食功能。依管足的分布,棘皮動物的身體可以區分為10帶區,有管足的帶區稱步帶(ambulacrum),無管足的帶區稱間步帶(interambulacrum),二者相間排列(圖12-15)。
棘皮動物一般運動遲緩,故神經系統和感官不發達。雌雄異體,個體發生中有各型的幼蟲(羽腕幼蟲、短腕幼蟲、海膽幼蟲、蛇尾幼蟲、樽形幼蟲、耳狀幼蟲、五觸手幼蟲等)。
⑦ 軟體動物門初生體腔和次生體腔同時存在
首先,說明一下,所謂初生體腔,就是假體腔,是由胚胎發育期的囊胚腔持續到成體而形成的體腔,只具體壁肌肉層,不具腸壁肌肉層
其次,次生體腔亦稱真體腔,是動物體腔之中在原腸胚期以後所形成的與囊胚腔完全不同的腔,與原體腔類相對應
最後再來看軟體動物:軟體動物具有次生體腔,不過極度退化,僅殘留有圍心腔、生殖腺的內腔和排泄器官的內腔;另一方面,初生體腔則存在於各組織器官的間隙,內有血液流動,形成血竇。因此認為,軟體動物是初生體腔和次生體腔共存的動物。
望採納~
⑧ 在動物的進化歷程中,次生體腔最早出現於什麼動物
環節動物們,就是沙蠶(多毛綱)環毛蚓(寡毛綱)醫蛭(蛭綱)那一個門
⑨ 簡述環節動物次生體腔的形成過程
次生體腔,即真體腔。環節動物的體壁和消化管之間有一廣闊空腔,即次生體腔,是由早期胚胎發育時期的中胚層細胞形成左右兩團中胚層帶,繼而裂開成腔,逐漸發育擴大,其內側中胚層附在內胚層外面,分化成肌層和臟體腔膜,與腸上皮構成腸壁;外側中胚層附在外胚層的內面,分化為肌層和壁體腔膜,與體壁上皮構成體壁。次生體腔為中胚層所覆蓋,並具有體腔上皮或體腔膜.次生體腔的出現,是動物結構上一個重要發展。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增強了蠕動,提高了消化機能。同時消化管與體壁為次生體腔隔開,這就促進了循環、排泄等器官的發生,使動物體的結構進一步復雜,各種機能更趨完善。環節動物次生體腔內充滿體腔液,體腔液在體腔內流動,不僅能輔助物質的運輸,而且也與體節的伸縮有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