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水生動物疾病病原有哪些

水生動物疾病病原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1-02 00:42:09

A. 請介紹嗜水氣單胞菌的特徵,其可引發哪些水產類疾病

1、特徵,嗜水氣單胞菌是一種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各種水的革蘭氏陰性菌, 28.0℃~30.0℃為最適繁殖溫度, 普遍存在於鹽量較低的河水、海水、湖水、游泳池、下水道等環境中的條件致病菌,可感染多種水生動物和其他動物是人獸魚共患的條件致病菌。
2、魚類,在水產中發現由嗜水氣單胞菌感染的暴發性出血病較多,因嗜水氣單胞菌的血清型很多,況且感染的對象不同,所以症狀也各異。如白鰱暴發性出血病、甲魚敗血病、黃鱔出血病、鰻鱺紅鰭病等。該菌為條件致病菌,當環境驟變,水質惡化時,常會與其它菌(如溫和產氣單胞菌、弧菌等)混合感染使病情加重。由嗜水氣單胞菌感染的疾病一般病勢較猛,多為惡性傳染病,死亡率很高。
3、大部分人感染嗜水氣單胞菌一般只會導致急性胃腸炎,該病的發生與誤食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而引起的腸道感染有關。
少部分人由於皮膚的傷口接觸到病菌後而發生外傷感染,輕者僅表現為局部的表淺潰瘍,嚴重者感染可達皮膚深部組織,引起蜂窩織炎。免疫缺陷的人群,還可能引發嚴重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有較高的致死風險。

B. 引起魚類生病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導致魚類發病的原因比較復雜,當魚類生活的環境發生了不利於其生存的變化或者魚體機能因其他原因引起變化而不能適應環境條件時,就會引起發病。因此,疾病的發生往往不是某個單一因素影響的結果,而是病原、宿主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1)引起魚類生病的外界因素引起魚類生病的外界因素很多,基本上可以概括為生物、理化和人為三大因素。
①生物因素:一般常見的魚病,多數是由各種生物傳染或侵襲魚體而致病,如病毒、細菌、真菌、藻類、原生動物、蠕蟲、蛭類、鉤介幼蟲和甲殼動物等;還有一些是各種敵害生物,如兇猛魚類、鷗鳥、水蛇、水生昆蟲、青苔和水網藻等的存在,對各種養殖魚類都有危害。
②理化因素:理化因素對養殖魚類的影響極大。水是養殖魚類的生活空間和生存介質,一切外界因素和環境條件都是通過水的作用對養殖魚類產生影響,因此,水的理化指標直接影響養殖魚類的代謝、生長和繁殖。在養殖魚類中,最重要的理化因素是水溫、酸鹼度和溶解氧。水溫:不同的魚類對溫度的要求不同,同種魚在不同生長階段對水溫也有不同的要求。水溫的變化對養殖魚類的影響是很大的,特別是水溫突變對幼魚的影響更為嚴重,初孵出的魚苗只能適應±2℃以內的溫差,6厘米左右的小魚種能適應±5℃以內的溫差,超過這個范圍就會發病。
另外,水溫的變化與病害發生直接相關。在水生生物生活的臨界溫度下,生物處於應激狀態,免疫力下降;溫度的迅速變化,將會導致新陳代謝速度的改變、滲透壓調節和免疫系統功能低下等問題,更嚴重的會導致水生動物體內各種酶的失活,從而引起魚類的死亡;水溫的驟變,會直接引起養殖水生生物的休克、痙攣乃至死亡;水溫升高,病害的繁殖和傳播能力提高,有機質的分解速度加快,水體溶解氧下降,疾病發生率上升等。
酸鹼度(pH):pH是反映水質狀況的一個綜合指標,如pH升高,說明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強,水中溶解氧增多;pH下降是水質變壞、溶解氧降低的表現。pH變化又是引起化學成分變化的一個主要因素,如pH降低可使有毒的硫化氫增加,亞硝酸鹽毒性增加;pH過高,又會使有毒的氨氮增加。魚類對水體的酸鹼度有較大的適應性,以pH7.0~8.5為最適宜,pH低於5.0或超過9.5均會引起魚類死亡。
溶解氧(DO):溶氧不僅是保證魚類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生長的必需物質,又是改良水質和底質的必需物質,在魚類養殖的全過程中都必須保持水中有充足的溶解氧。因此,水中溶氧量的多少關繫到魚類的生長和生存。水中DO的含量需控制在4毫克/升以上(針對養殖池塘底層而言,上層水至少需達到8毫克/升以上),如果水中溶氧偏低甚至缺氧,將會對魚類產生許多不利因素。如果水中溶解氧含量低於2毫克/升時,魚類會因缺氧而浮頭,長期浮頭會引起魚類下頜的畸變,嚴重時則表現為魚類食慾不振,生長緩慢,抵抗力下降,當溶解氧低於1毫克/升時,就會嚴重浮頭,甚至窒息死亡,同時嚴重缺氧還會引起水中各種生物死亡,池塘迅速缺氧能引起水中化學成分的劇烈變化,引起「水變」,造成魚類抗病力降低;長期缺氧還會造成水體中好氧微生物減少,引起氨、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物質積累,引起魚類慢性中毒;缺氧能引起水體中厭氧及兼性厭氧菌(如嗜水氣單胞菌)的增多,而嗜水氣單胞菌是魚類常見致病菌,易引起養殖魚類發生細菌性敗血症;缺氧還能引起水體中碳酸鹽、磷酸鹽及有機物緩沖能力的降低,水體不易穩定。
③人為因素:在漁業生產中,由於管理和技術上的原因而引起的魚病統稱為人為因素。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放養密度不當、混養比例不合理:如單位面積內放養密度過大,或底層魚類與上層魚類搭配不當,超過了一般餌料基礎和飼養條件,則容易造成缺餌、缺氧,既惡化了生態環境,又加劇了生存競爭,其結果是魚體生長快慢不均,導致魚類營養不良,抵抗力減弱,為流行病創造了有利條件。飼養管理不善:飼養管理不善不僅影響到魚產量,而且與魚病的發生密切相關。投餌不均,時投時停,時多時少,或投喂不清潔、腐爛變質的飼料,都可造成魚類的正常生理機能活動的消耗得不到及時補充,使養殖魚類飢飽失常,極易誘發腸炎。高溫季節,不及時清除殘餌,不加強水質管理,池水污濁不堪,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也極易使養殖魚類患病,造成魚病暴發性傳染。另外,施肥的種類、數量、時間和肥料處理方法不當,易使水質惡化,或利於魚類病害生物生長,都可引發魚病。技術操作不細致:拉網捕魚、運輸魚類苗種時操作不當,很容易使養殖魚類造成不同程度的創傷,如鰭條斷裂、鱗片脫落和皮膚擦傷等,給水中細菌、黴菌侵襲以可乘之機,引起魚類生病。
(2)引起魚類生病的內在因素疾病的發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產生變化,因此,內因是變化的關鍵。一般來說,魚類本身體質好,抗病力也就強,即使有病原體存在也不易生病;相反體質差,則容易生病,如草魚、青魚患出血病時,同一池中的同種同齡魚中有的病死,有的根本未發病。同種或不同種的魚類,由於它們的年齡、性別、機體結構不同,其免疫能力有很大差別。如草魚、青魚患腸炎病時,同池的鰱、鱅從不發病。同種魚類在不同發育生長階段發病情況也不一樣,如白頭白嘴病一般在體長6厘米以下的草魚發生,超過此長度的草魚基本上不發生這種病。這與魚類的健康狀況和抗病能力有關,是由魚類機體本身的內在因素決定的。因此,對魚病的發生,不能只考慮一個方面的因素,而要把外界環境條件和魚體本身的內在因素結合起來考慮,才能正確了解魚病發生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農業出版社《動植物網路》

C. 動物病原微生物分類名錄

一、一類動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豬水泡病病毒、非洲豬瘟病毒、非洲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芻獸疫病毒、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絲狀支原體、牛海綿狀腦病病原、癢病病原。二、二類動物病原微生物
豬瘟病毒、雞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綿羊痘/山羊痘病毒、藍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桿菌、布氏桿菌。三、三類動物病原微生物
多種動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偽狂犬病病毒、破傷風梭菌、氣腫疽梭菌、結核分支桿菌、副結核分支桿菌、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巴氏桿菌、致病性鏈球菌、李氏桿菌、產氣莢膜梭菌、嗜水氣單胞菌、肉毒梭狀芽孢桿菌、腐敗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鸚鵡熱衣原體、放線菌、鉤端螺旋體。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惡性卡他熱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熱病毒、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牛病毒腹瀉/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彎曲桿菌、日本血吸蟲。
綿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關節炎/腦脊髓炎病毒、梅迪/維斯納病病毒、傳染性膿皰皮炎病毒。
豬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腦炎病毒、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症病毒、豬細小病毒、豬圓環病毒、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豬丹毒桿菌、豬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副豬嗜血桿菌、豬肺炎支原體、豬密螺旋體。
馬病病原微生物:馬傳染性貧血病毒、馬動脈炎病毒、馬病毒性流產病毒、馬鼻炎病毒、鼻疽假單胞菌、類鼻疽假單胞菌、假皮疽組織胞漿菌、潰瘍性淋巴管炎假結核棒狀桿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鴨瘟病毒、鴨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鵝瘟病毒、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雞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網狀內皮組織增殖病病毒、雞傳染性貧血病毒、雞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雞減蛋綜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雞病毒性關節炎病毒、禽傳染性腦脊髓炎病毒、副雞嗜血桿菌、雞毒支原體、雞球蟲。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熱土拉桿菌、兔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兔球蟲。
水生動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馬蘇大麻哈魚病毒、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症病毒、錦鯉皰疹病毒、斑點叉尾鮰病毒、病毒性腦病和視網膜病毒、傳染性胰臟壞死病毒、真鯛虹彩病毒、白鱘虹彩病毒、中腸腺壞死桿狀病毒、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病毒、核多角體桿狀病毒、蝦產卵死亡綜合症病毒、鱉鰓腺炎病毒、Taura綜合症病毒、對蝦白斑綜合症病毒、黃頭病病毒、草魚出血病毒、鯉春病毒血症病毒、鮑球形病毒、鮭魚傳染性貧血病毒。
蜜蜂病病原微生物:美洲幼蟲腐臭病幼蟲桿菌、歐洲幼蟲腐臭病蜂房蜜蜂球菌、白堊病蜂球囊菌、蜜蜂微孢子蟲、跗腺蟎、雅氏大蜂蟎。
其他動物病病原微生物:犬瘟熱病毒、犬細小病毒、犬腺病毒、犬冠狀病毒、犬副流感病毒、貓泛白細胞減少綜合症病毒、水貂阿留申病病毒、水貂病毒性腸炎病毒。四、四類動物病原微生物
是指危險性小、低致病力、實驗室感染機會少的獸用生物製品、疫苗生產用的各種弱毒病原微生物以及不屬於第一、二、三類的各種低毒力的病原微生物。

D. 青蝦養殖疾病發生的原因有哪些

青蝦是終生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動物,青蝦的攝食、呼吸、排泄和生長等一切生命活動均在水中進行,因此,水環境對青蝦生存和生長的影響很大。水中存在的病原體數量較陸地環境要多,水中的各種理化因子直接影響青蝦的存活、生長和疾病的發生。體質健康的青蝦對環境適應能力較強,對疾病也有一定的抵禦能力。但養殖水體往往因清整消毒不徹底、放養密度過大、水質條件差、飼養管理不善、排泄物對水體的污染等原因,造成養殖環境惡化。病原體的侵害超過了青蝦的內在免疫能力時,就導致了青蝦疾病的發生。
(1)環境因素池塘水體的理化性狀,如光照、水溫、溶解氧、pH、營養鹽類與微量元素等因素的變化,都影響著青蝦的生存。當這些因素變化過大、變幅太快時,都會導致病患。
①光照:青蝦對光照有明顯反應,白天多潛伏棲息在陰暗的地方,晚上夜間出來活動。所以,青蝦的飼料投喂應主要在傍晚進行,否則將會造成青蝦攝食不足,飼料浪費,水質污染,易發病害。
②水溫:青蝦是水生變溫動物,正常情況下,它的體溫隨外界水溫的變化而變化。如果外界水溫突然劇變,青蝦會出現應激,甚至出現死亡。如青蝦幼體和蝦苗下塘時,溫差變化不能超過3℃。長期的高溫或低溫,對青蝦的生長發育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同時,水溫高,有機物的分解和水生生物呼吸旺盛會消耗大量的溶氧,一旦天氣悶熱,氣壓降低,若補氧不及時,將會引起病害,甚至因缺氧引起窒息而死亡。
③溶解氧:水中溶氧含量的高低,對青蝦的生長和生存有著直接的關系。在溶氧不足的水體中,青蝦對餌料的利用率較低,活動力差。溶氧低到2.5毫克/升時,青蝦停止攝食,出現浮頭現象;溶氧在1毫克/升時,即出現死亡。一直處於低溶氧情況下,免疫功能下降,易發生病害。
④酸鹼度(pH):蝦對池水的酸鹼度具有較大的適應范圍,但以中性偏鹼為好(即pH7~8.5)。若pH低於5或高於9,青蝦的生長受到一定的影響,生長慢,體質較差,而且容易引起疾病。
⑤水中化學成分及有毒物質:池水中化學成分的變化,往往與人們的生產活動、周圍環境、水源水質、生物活動(魚類、浮游生物、微生物)和底質等有關。如蝦池長期不清塘,池底腐殖質過多,堆積大量沒有分解的有機物,在微生物的分解過程中,一方面消耗池中大量溶氧,同時還釋放出硫化氫、沼氣等有害氣體。有些水源由於工廠廢水排入,各種農葯因水源而進入蝦池,都會導致青蝦的病害或嚴重死亡。
(2)病原體因素蝦病大都是由生物感染或侵襲蝦體而致,這些使蝦致病的生物統稱為病原體。往往在水質惡化,環境惡劣的情況下,引起病原菌、病毒或寄生蟲侵襲而致病。
(3)機體原因青蝦的體質是蝦病發生的內在因素,也是蝦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體質好的青蝦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強,蝦病的發生率較低;反之,蝦的體質較差,對各種病原體的抵禦免疫能力下降,極易感染而發病。
(4)人為原因一是由於飼養管理不當,投喂不規范,水質調節措施不到位等原因,直接影響青蝦體質和免疫功能而易致病;二是由於投喂不潔、變質的飼料,不及時清除殘餌、污物等管理因素造成水體污染,養殖環境惡化而引起病害;三是由於生產操作不當,造成蝦體損傷,導致細菌感染而發病。總之,蝦病的發生,不是單一的因素,而要把外界環境和青蝦機體本身的內在因素和飼養管理措施等方面聯系起來,才能正確地判斷青蝦疾病發生的原因。強化科學養蝦理念,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技術,預防病害的發生。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農業出版社《中國生態系統定位觀測與研究數據》

E. 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和疾病防治的區別

一、一類動物疫病(17種)口蹄疫、豬水泡病、豬瘟、非洲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非洲馬瘟、牛瘟、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綿狀腦病、癢病、藍舌病、小反芻獸疫、綿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鯉春病毒血症、白斑綜合征二、二類動物疫病(77種)多種動物共患病(9種):狂犬病、布魯氏菌病、炭疽、偽狂犬病、魏氏梭菌病、副結核病、弓形蟲病、棘球蚴病、鉤端螺旋體病牛病(8種):牛結核病、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牛惡性卡他熱、牛白血病、牛出血性敗血病、牛梨形蟲病(牛焦蟲病)、牛錐蟲病、日本血吸蟲病綿羊和山羊病(2種):山羊關節炎腦炎、梅迪-維斯納病豬病(12種):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經典豬藍耳病)、豬乙型腦炎、豬細小病毒病、豬丹毒、豬肺疫、豬鏈球菌病、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豬支原體肺炎、旋毛蟲病、豬囊尾蚴病、豬圓環病毒病、副豬嗜血桿菌病馬病(5種):馬傳染性貧血、馬流行性淋巴管炎、馬鼻疽、馬巴貝斯蟲病、伊氏錐蟲病禽病(18種):雞傳染性喉氣管炎、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法氏囊病、馬立克氏病、產蛋下降綜合征、禽白血病、禽痘、鴨瘟、鴨病毒性肝炎、鴨漿膜炎、小鵝瘟、禽霍亂、雞白痢、禽傷寒、雞敗血支原體感染、雞球蟲病、低致病性禽流感、禽網狀內皮組織增殖症兔病(4種):兔病毒性出血病、兔粘液瘤病、野兔熱、兔球蟲病蜜蜂病(2種):美洲幼蟲腐臭病、歐洲幼蟲腐臭病魚類病(11種):草魚出血病、傳染性脾腎壞死病、錦鯉皰疹病毒病、刺激隱核蟲病、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症、病毒性神經壞死病、流行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斑點叉尾鮰病毒病、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症、流行性潰瘍綜合征甲殼類病(6種):桃拉綜合征、黃頭病、羅氏沼蝦白尾病、對蝦桿狀病毒病、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病、傳染性肌肉壞死病三、三類動物疫病(63種)多種動物共患病(8種):大腸桿菌病、李氏桿菌病、類鼻疽、放線菌病、肝片吸蟲病、絲蟲病、附紅細胞體病、Q熱牛病(5種):牛流行熱、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牛生殖器彎曲桿菌病、毛滴蟲病、牛皮蠅蛆病綿羊和山羊病(6種):肺腺瘤病、傳染性膿皰、羊腸毒血症、乾酪性淋巴結炎、綿羊疥癬,綿羊地方性流產馬病(5種):馬流行性感冒、馬腺疫、馬鼻腔肺炎、潰瘍性淋巴管炎、馬媾疫豬病(4種):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感冒、豬副傷寒、豬密螺旋體痢疾禽病(4種):雞病毒性關節炎、禽傳染性腦脊髓炎、傳染性鼻炎、禽結核病蠶、蜂病(7種):蠶型多角體病、蠶白僵病、蜂蟎病、瓦蟎病、亮熱厲蟎病、蜜蜂孢子蟲病、白堊病犬貓等動物病(7種):水貂阿留申病、水貂病毒性腸炎、犬瘟熱、犬細小病毒病、犬傳染性肝炎、貓泛白細胞減少症、利什曼病。魚類病(7種):鮰類腸敗血症、遲緩愛德華氏菌病、小瓜蟲病、黏孢子蟲病、三代蟲病、指環蟲病、鏈球菌病甲殼類病(2種):河蟹顫抖病、斑節對蝦桿狀病毒病貝類病(6種):鮑膿皰病、鮑立克次體病、鮑病毒性死亡病、包納米蟲病、折光馬爾太蟲病、奧爾森派琴蟲病兩棲與爬行類病(2種):鱉腮腺炎病、蛙腦膜炎敗血金黃桿菌病

F. 水產養殖病害發生的因素有哪些水產養殖的常見疾病有哪些

(1)造成水產養殖病害發生的因素

①外界因素。基本上可以概括為生物、環境和人為三大因素。

a.生物因素。主要有細菌、病毒、真菌、藻類、原生動物、蠕蟲、甲殼動物等病原體和敵害生物等。

b.環境因素。主要包括底質和淤泥、光照、水溫、溶解氧、酸鹼度、氨氮、亞硝酸鹽和硫化氫等有毒有害物質。

c.人為因素。養殖設施設計不科學、操作不細致魚體受傷、放養密度不恰當、混養比例不恰當、放養患病養殖動物、飼養管理不善、飼料質量差或投喂不當、飼養管理不當等。

②內在因素。水產養殖動物的免疫力下降,是引發疾病的內在原因。疾病的發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條件,內因是關鍵。養殖動物對病原的敏感性強弱與其自身的遺傳性質和免疫力有關,而生理狀態、營養條件、生活環境等也都能影響養殖動物對病原的敏感性。天然免疫力的消退和獲得性免疫力的減弱均能引起水產動物的免疫力下降,引發養殖動物患病。

(2)水產養殖的常見疾病

水產養殖病害種類比較多,依病原體和發病原因的不同,可將水產養殖動物病害分為以下幾類:

①病毒病。如對蝦白斑病、病毒性出血病等。

②細菌病。如細菌性爛鰓病、腸炎病、赤皮病、腐皮病、弧菌病、愛德華氏病等。

③真菌病。如水霉病、鰓霉病等。

④藻類引起的疾病。如卵甲藻病、小三毛金藻病、微囊藻水體中毒等。

⑤原生動物引起的疾病。如車輪蟲病、斜管蟲病、隱鞭蟲病、口絲蟲病、小瓜蟲病、纖毛蟲病等。

⑥蠕蟲引起的疾病。如指環蟲病、三代蟲病、復口吸蟲病、線蟲病等。

⑦甲殼動物引起的疾病。如中華蚤病、錨頭蚤病、魚虱病等。

⑧孢子蟲引起的疾病。如黏孢子蟲病、尾孢子蟲病等。

⑨不良環境引起的疾病。如氣泡病、泛池、氨中毒症、亞硝酸鹽中毒症、凍傷病、應激反應等。

⑩飼料不足或營養不適宜引起的疾病。如跑馬病、彎體病、瘦背病、氨基酸缺乏症、礦物質缺乏症、維生素缺乏症、代謝不良症等。

?敵害生物。如青泥苔、水網藻、劍水蚤等大型浮游動物、水生昆蟲、兇猛性魚類、蛙類、水蛇等。

G. 水生動物10大危害最大的疾病

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1. 紫莖澤蘭 2. 薇甘菊 3. 空心蓮子草 4. 豚草 5. 毒麥 6. 互花米草 7. 飛機草 8. 鳳眼蓮 9. 假高梁 10. 蔗扁蛾 11. 濕地松粉蚧 12. 強大小蠹 13. 美國白蛾 14. 非洲大蝸牛 15. 福壽螺 16. 牛蛙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中國外來生物入侵調查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科技圖片 高勇 閻彩娥/文 千萬年來,海洋、山脈、河流和沙漠為物種和生態系統的演變提供了天然的隔離屏障。然而近幾百年間,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進程,這些屏障漸漸失去它們應有的作用,外來物種們藉助人類的幫助,遠涉重洋到達新的生境和棲息地,繁衍擴散,它們到底是朋友還是敵人? 2003年初,一個冬日的午後,我們走進北京海洋館,參觀經過處理的食人鯧。不久前食人鯧曾是人們爭相參觀的熱寵,它們撕扯活魚的景象不知讓多少人心驚膽戰,號稱「水中狼族「。但此刻,它們卻只有一動不動地躺在冰櫃中,睜著無望的雙眼。關於食人鯧的報道隨著它們的沉寂漸漸低落。然而,製造轟動的始作俑者雖已沉寂,關於外來入侵種的思考卻不會隨之停止。人們為什麼對它們如此敬畏,甚至都不容它們生活在小小的水族箱內,難道僅僅是因為它們生性殘暴嗎? 「因為在中國本土並沒有這種魚」,海洋館的負責人介紹道,「食人鯧原產於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在我國的自然界中沒有天敵。體質強壯、對水質要求不嚴格的食人鯧,在我國南方廣大地區很容易找到適宜繁殖生長的水體,一旦流入自然水域,必將打破現有的生物鏈,威脅土著魚類的生存,就如同侵略者入侵一樣,對生態的破壞不堪設想。」 我曾看過一些關於外來物種入侵的報道,但總覺得微甘菊、紫莖澤蘭、空心蓮子草、麥穗魚這些略顯柔弱的名字如何能與「入侵「聯系起來呢?食人鯧尖牙利齒倒也罷了,太湖銀魚長不盈指,又如何能「造成生態系統毀滅性打擊「呢?外來入侵物種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小龍蝦就是入侵物種 「外來種實際上已經來到我們生活之中,只是我們還不知道罷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吳岷博士是我國貝類研究的專家,談起貝類入侵種如數家珍。「比如說,北京人非常愛吃的小龍蝦,學名叫克氏原螯蝦,原產於墨西哥,後向北美擴散,給美國五大湖泊的漁業生產和堤壩造成了極大威脅。上世紀20至30年代經日本進入我國南京地區,隨後在江浙一帶迅速繁衍,對當地的魚類、甲殼類、水生植物極具威脅。它們會在水稻田堤壩上挖洞築穴,現在小龍蝦已經在洞庭湖大量繁殖,威脅到堤壩設施。「吳岷博士還指出,曾經活躍在人們餐桌上的福壽螺、白玉蝸牛在初期都是作為高蛋白食物引入並在我國大力推廣的,然而由於市場原因,被大量遺棄或逃逸,現在已經侵入到農田和自然系統,成為農作物、蔬菜和生態系統的有害生物。 原來外來入侵種已經到了我們的嘴巴前面。接下來的采訪越來越令人心驚。除農業、林業、漁業中已被作為病蟲害治理的美洲斑潛蠅、松材線蟲、美國白蛾等等之外,即使在我國許多繁華都市的小區、路旁、溝邊、荒地、園圃、操場、草坪等容易被人們忽略的地方,也早已成為入侵雜草的天堂。婆婆納、苘麻、蔓陀羅、反枝莧,甚至還包括令美國人聞風色變的三裂葉豚草都隨處可見。 國家環保總局的楊朝飛先生向我們提供了部分數字: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外來雜草共有107種,外來動物40餘種,從脊椎動物(哺乳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魚類)到無脊椎動物(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等),以及細菌、微生物、病毒中都能找到例證。國內最早開展入侵生物研究的中科院動物研究所謝焱博士告訴我們:「目前我國的3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及特別行政區無一沒有外來種,除了極少數位於青藏高原的保護區外,幾乎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外來雜草。」 關於外來種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我國也有初步的統計報告。列舉數字是枯燥的,但我們還是不得不仔細閱讀以下統計報告:保守的估計,松材線蟲、濕地松粉蚧、松突圓蚧、美國白蛾、松干蚧等森林入侵害蟲嚴重發生與危害的面積在我國每年已達150萬公頃左右。水稻象甲、美洲斑潛蠅、馬鈴薯甲蟲、非洲大蝸牛等農業入侵害蟲近年來每年嚴重發生的面積達到140萬至160萬公頃。每年由外來種造成的農林經濟損失達574億元人民幣,僅對美洲斑潛蠅一項的防治費用,就需4.5億元,每年打撈水葫蘆的費用需要5-10億元以上。 「生物入侵是世界難題」。據統計,美國、印度、南非外來生物入侵造成的損失每年分別高達1500億美元、1300億美元和800億美元。解焱博士認為這些都只是保守的估計,還不足以包括那些無法計算的隱性損失,比如外來生物導致本地生物物種的滅絕、生物多樣性減少以及由於改變環境景觀帶來的美學價值的喪失。 生物入侵導致物種瀕危和滅絕 「『外來'這個概念不僅是以國界定義的」,國家環保局生物安全辦公室的專家柏承壽提醒我。人們曾經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四大家魚」(青、草、鰱、鱅)也成了外來種,它們不是我國土生土長的物種嗎?原因在於,「四大家魚」在我國很多地區是當地的土著物種,但是如果它們被引入雲南、青海、新疆等高海拔地區的水域中,就成了外來種,因為這些地區屬於完全不同的生態系統。太湖銀魚的例子也是一樣。 雲南是我國魚類種類最為豐富的省份,然而從20世紀60年代起,人們出於產業經濟的目的,兩次大規模地移殖和引進外地魚類。第一次是在1963-1970年間引進「四大家魚「等經濟性魚類,並帶進麥穗魚和〔xia〕虎魚等非經濟性魚類;第二次較大規模的引進是在1982-1983年,把太湖新銀魚和間下〔zhen〕魚等引進滇池、星雲湖等湖泊。現在雲南原有的432種土著魚類中,近5年來一直未採集到標本的約有130種,約占總種數的30%;另外約有150種魚類在60年代是常見種,現在已是偶見種,約占總種數的34.7%;餘下的152種魚類,其種群數量也均比60年代明顯減少。在過量捕撈、水利工程、圍湖造田、外來魚類,這4個導致雲南魚類瀕危的因素中,外來魚類是導致土著魚類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的最大因素。滇池蠑螈的滅絕也與滇池引入外來種有密切的關系。 肆虐上海崇明島的可怕入侵生物--互米花草,因其具有固沙促淤作用,20年前從美國引進,由於缺少天敵,互米花草目前已成為整個崇明海灘的絕對霸主,導致魚類、貝類因缺乏食物大量死亡,水產養殖業遭受致命創傷,而生物鏈斷裂又直接影響了以小魚為食的島上鳥類的生存,「如果再不加以控制,崇明島的生物鏈就將嚴重斷裂。「互花米草目前又在福建沿海等地大量蔓延,沿海灘塗大片紅樹林的死亡就是互花米草造成的惡果。 明朝末年,仙人掌被引入我國,如今在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它們的蹤影,在華南沿海地區和西南乾熱河谷地段,仙人掌戰勝了當地的原生植物成為優勢群落,那裡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觀恐怕我們永遠都見不到了。 其實,我國也有一些生物進入其他地區,成為別處的入侵物種。比如葛藤,作為一種葯材引入美國,然而到了美國後卻大量滋生,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重大影響。再比如青魚,在中國只不過是一種普通的肉食性魚類,然而不慎傳到美國,已成為美國漁業大害,當地政府甚至出價100美元一條懸賞捕捉青魚。 在全世界瀕危物種名錄中的植物,大約有35%至46%是由外來生物入侵引起的。最新的研究表明,生物入侵已成為導致物種瀕危和滅絕的第二位因素,僅次於生境的喪失。 入侵物種還能直接威脅人類健康 麻疹、天花、淋巴腺鼠疫以及艾滋病都可以成為入侵疾病。人類對熱帶雨林地區的開墾,為更多的病毒入侵提供了新的機會,其中包括那些以前只在野生動物身上攜帶的病毒,比如多年前襲擊剛果等地的埃博拉病毒。前面提到的三裂葉豚草,它的花粉是引起人類花粉過敏的主要病原物,可導致「枯草熱「症,在美國約有20%的人受花粉過敏症的侵擾。我國國內雖然還沒有大量的報道,但在國外的許多華人到美國後一兩年內就會出現花粉症的症狀。目前豚草已分布在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地區的15個省市,如果一旦大面積爆發,後果不堪設想。 所有這些,不論是瘋牛病、口 蹄疫、鼠疫病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惡性傳染病,還是在美國聲名狼藉的紅螞蟻,肆虐我國東北、華北的美國白蛾、松材線蟲等森林害蟲,以及堵塞上海河道、覆蓋滇池水面的水葫蘆都是「生物入侵「惹的禍。它們的危害之大已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以致有人稱它為「整個生態系統的癌變」。 參考資料: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3-08-05/1103217221.shtml 回答者:嗜糖如命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2-15 20:29 -------------------------------------------------------------------------------- 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內伶仃島,「植物殺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已成不可阻擋之勢。往日濃陰蔽日、綠樹搖曳的島上,長滿了薇甘菊。它們宛如一張張巨網,黑壓壓地籠罩在美麗的荔枝樹、芭蕉樹、相思樹上。樹木因為沐浴不到陽光而無聲無息地死去,鮮花和綠草因為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而枯萎,島上的土地正蛻變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譽的內伶仃島,可能會被薇甘菊毀於一旦。 這個令人恐怖的「植物殺手」原產於中、南美洲。80年代,薇甘菊傳到東南亞,給種植香蕉、茶葉、可可、水稻等經濟作物的農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90年代初,薇甘菊的魔腳踏上了我國海南島的土地。幾年後到達了深圳,在深圳寶安一片4 000畝的人工山林里,幾乎80%的山林遭到了薇甘菊的蹂躪。一些杉樹林已被薇甘菊封殺,一些山頂已被薇甘菊完全覆蓋。 科學家把這種類似薇甘菊的事件,稱為「生物污染」。它指某種有害的外來生物侵入並造成原有生態的破壞。與化學污染不同,外來生物可以不斷地增殖並擴散到新的地方,還能逐步適應新的環境並占據優勢,從而危及本土物種。 人們對這些有害外來生物的侵入往往簡單地當作偶發事件,對它的威脅的認識也很不夠。其實地球上這種侵入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而且隨著交通的全球化,世界貿易的不斷增加,這種侵入的頻率和范圍還在不斷擴大,且有全球化發展的趨勢。 目前,外來生物在地球上大部分湖泊和河流系統中、大部分海岸和主要島嶼上都可發現,並擴散到所有大陸,有的已經形成了污染。 在西歐,一種北美蝦病正在侵襲當地蝦,造成當地蝦在許多河流中消失。在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一種太平洋海藻覆蓋了3 000公頃的海底。在南歐、奈及利亞、南非、紐西蘭、澳大利亞、巴西和美國東南部,ASIAN TIGER MOSQUITO蚊可能會增加傳播許多種危險疾病的風險。這種進攻型叮咬蚊子能攜帶至少17種病毒,包括登革熱、黃熱病和其他多種腦炎。從東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區,一種來源於南亞的ALANG草侵入了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嚴重地影響了當地樹木的自然更新。澳大利亞的一種可能來自巴布亞紐幾內亞地區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來,導致了數千公頃的森林被毀。這種真菌對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樹種和矮小的灌木。在紐西蘭,一種來源於澳大利亞的夜間活動的袋鼠,估計每晚可吃掉21噸當地的森林(樹皮、樹芽、樹葉等)。來源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地區的棕色樹蛇,使太平洋關島上11種鳥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絕跡。科學家擔心這種蛇會擴散到整個太平洋地區。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的氣候明顯變得比較乾燥,湖中的68種魚有38種已不復存在。 除了主動蔓延之外,人為的盲目引進物種也是造成生物污染的原因之一。在非洲維多利亞湖,尼羅河鱸魚的引進導致200多種地方魚種的滅絕,是有記錄以來最大的一次脊椎動物的滅絕。水松樹和金合歡屬樹種的引進本來是用於植樹造林,現在卻消耗了用於供應開普敦的地下水。 盡管人類對生物污染進行了長達40年的研究,但生態學家仍未發現生物污染過程的自然規律。 首先,對「入侵者」知之甚少。雜草可以說是最通常的入侵者,但也有很特別的入侵者。我們對入侵者的「家族」了解甚少,不知道何種生物將是成功的「入侵者」。 其次,對入侵的地點、時間無法預測。一般來說,失衡的生態系統通常要比完整的生態系統更易受到影響。EURASIAN CHEAT GRASS能在美國西北部2 500萬公頃的土地上占居優勢,其原因之一就是當地牧民過度放牧所致。但也有很多例外的情況。例如在現存的未受干擾的夏威夷雨林中,占優勢的昆蟲常常是外來的。在五大湖中,水質的改善可能幫助了SEA LAMPREY,因為這種食肉魚種幼體對污染相當敏感。一種外來生物侵入後,可以潛伏幾十年,生態平衡的改變可導致爆發性侵入。植物侵入的這種潛伏期更為普遍,幾乎可以肯定許多外來生物的存在,只不過我們沒有覺察到,根據美國一名研究雜草侵入的專家的看法,外來雜草通常在侵入30年或擴散到4 000公頃後才被發現。 此外,我們對生物侵入的危害程度無法估計。因為外來生物侵入的危害不僅是取代當地物種,而且會有驚人的後果。讓我們來看看蒙大拿FLATHEAD河流中細小糠蝦引進事件。野生動物保護人員為了增加另一種引進的KOKANEE鮭的餌料數量,在1970年前後引進了糠蝦。然而鮭魚的習性是在表面捕食,糠蝦只在晚上升到表面,鮭在晚上又看不見糠蝦,反過來糠蝦還吃掉了鮭魚魚苗依賴的浮游生物。結果鮭魚數量下降,導致熊、捕食鳥和其他依賴鮭魚的動物的滅絕,致使許多鷹餓死。 生物污染的危害遠非如此,它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潛藏著巨大的威脅。 威脅生物的多樣性。山脈、沙漠和海流等作為自然邊界將不同生態系統分隔開來。人類貿易、旅行和其他活動造成的生物污染破壞了這些自然邊界的作用。外來生物威脅著本土物種,造成本土物種數量減少乃至滅絕。生物污染極大地威脅著生物的多樣性。美國一項試驗表明,新的基因工程植物將所含耐除草劑的基因傳給雜草的速度比人們預期的要快得多。Bt植物不僅會殺死目標害蟲,還會殺死一些益蟲,而且威脅到這些昆蟲的天敵。因此,對基因植物在批准進行大田種植前,必須進行大量的試驗和嚴格的審定。 威脅人類的健康。各種途徑造成外來病菌在全球的傳播和流行。全球的艾滋病、英國的瘋牛病、日本的「0157細菌」、香港的禽流感、台灣地區的腸病毒等都極大地威脅著人類的健康。美國近年來就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強化食品衛生管理,實施「危險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計劃,1998年更投入4 300萬美元用於食品安全的監測、研究與教育。 威脅經濟的發展。外來病蟲害的侵入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在美國,外來害蟲對森林的損失每年高達40億美元。最近,美國發現光肩星天牛(Asian Longhorned Beetle)對一些樹木造成破壞。美方認為是通過木質包裝材料從中國傳入的,擬對中國實施更嚴厲的措施,包括要求中方出口商提供有關部門出具的木質包裝材料處理(加熱、熏蒸等)證明。美方的新規定估計將影響到30%-50%的中國對美出口,對我國的經濟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盡管許多科學家和土地管理者對生物污染憂心忡忡,但卻很少引起政策制定者的重視。最近,美國政府正在著手制定一項戰略,以協調三十多個聯邦機構應付外來生物的入侵。西歐一些發達國家也在積極尋求應對措施,這些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完善國際植物保護公約等相關國際條約,減少漏洞;切斷外來生物的侵入通道;建立國際生物監控體系和資料庫,克服侵害物種信息的零散;結束自然資源管理者對外來物種的引進,如牧區外來飼料植物、用作土壤保護的外來草種;提高人口整體生態意識,使人們了解當地自然風景的價值,抵抗外來生物的侵入。

H. 水產養殖常見的寄生蟲疾病有幾種

魚類寄生蟲按其寄生的部位可以分為體內寄生蟲和體外寄生蟲兩大類。體內寄生蟲是指寄生在水生動物體內部器官、血液、腸道和其他組織中,如各種絛蟲、線蟲、艾美蟲、血吸蟲等;體外寄生蟲是指寄生在水生動物的體表、鰓、鰭等處,如指環蟲、錨頭鯴等,這類寄生蟲容易蔓延,傳染性較快。
1.養魚的環境要徹底消毒,消滅病原體。 2.採用少量多次施喂魚食,避免大量餵食為寄生蟲繁殖創造條件。 3.魚類寄生蟲病常用的化學治療葯物有:硫酸銅、硫酸亞鐵、硝酸亞汞、高錳酸鉀、碘、硫雙二氯酚和敵百蟲等。 4.魚類寄生蟲病常用的中葯治療葯物車靜,草本驅蟲凈等。

I. 龍魚的常見疾病有哪些


龍魚(詳情介紹)

五、趴缸

成因:龍魚趴缸主要原因就是龍魚情緒緊迫,多為受驚嚇所致。

解決辦法:關燈靜養半個月,靜養期間頭三天不要投喂任何食物,三天後正常投喂,靜養期間始終保證不要開啟缸中的任何燈,當然,龍缸所處的客廳,卧室的燈光因人的正常生活需要可以正常開啟,但路過龍缸跟前,需要放輕自己的動作幅度以免再次驚嚇到龍魚,另外,最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千萬不要為了省電,只開魚缸燈,而客廳卧室的燈卻不打開,此時如果人一走動,龍看不清楚移動物體是主人,很容易誤認為是獵食者而慌忙逃竄,這樣不但會讓龍從此以後易受驚嚇,而且會讓龍在逃竄的過程中猛烈撞擊缸壁而造成嚴重的物理傷害

六、水霉病

成因:水質過老(長期不換水)或由於過濾系統長期不清洗(濾材長期不清洗,光換水對改善水質作用也不大),龍魚由於有創傷或自身抵抗力不足,導致創面或體表受水黴菌侵襲,在創面或體表附著著一層類似棉絮狀的菌絲,此病一年四季均會爆發。

解決辦法:水黴菌最害怕鹽類,所以通常下鹽就可以殺滅水黴菌,但為了讓效果來的更快而有效,通常我們會進行三步走,即換水,升溫,下鹽(為了發揮最大效果,三步走順序不要打亂),下鹽劑量比例,通常一米的缸需要使用半斤鹽。

七、燒尾

成因:水質過老,雜菌含量過高導致,其表現為龍魚尾部邊緣發白(青龍尾部邊緣發白屬於此品種正常的自然表現,不屬於此范疇)

解決辦法:如果過濾系統中濾綿過久沒清洗,先清洗過濾面,消除此污染源後,一星期後,每天換1/3水,連續換3天。

八、蝕鱗

成因:同燒尾,另外一種蝕鱗往往被人忽視,就是龍魚過胖,導致鱗片迅速被拉伸而得不到充足的營養供給形成蝕鱗現象。

解決辦法:將已經被侵蝕的鱗片拔除,其他同燒尾的解決辦法一樣,如果是過胖導致的蝕鱗,還需要減少投喂量,放緩龍魚生長的速度,降低龍魚脂肪來解決。

其實,在飼養龍魚的過程中,對於保持龍魚水質的清潔是非常重要的,再者就是龍魚不宜喂的太飽,過多的飼料只會增添龍魚的身體負擔,不利於龍魚的健康。

J. 人與水產養殖動物共患病是因為水產品烹飪不熟嗎,到底什麼原因導致的

1.病毒

目前水產動物疾病研究最為透徹的就是病毒病,國家在這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及其他相關資源。目前已經在水產養殖動物體內發現的病毒有呼腸孤病毒、虹彩病毒、彈狀病毒、雙節段RNA病毒、皰疹病毒、對蝦白斑綜合征病毒、中華鱉病毒、對蝦桿狀DNA病毒、小核糖核酸病毒、羅湖病毒及雙順反子病毒等等。其中一些病毒可以引起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在內的多種水產動物發病,如虹彩病毒科成員,由於其不僅感染蛙,還能跨種傳播感染養殖和野生的各種低等脊椎動物,如引起無尾目的牛蛙、有尾目的大鯢、龜鱉目的中華鱉等兩棲爬行動物高致死率而受到關注。

4.寄生蟲

水生動物(無論是養殖還是野生的)與其他的任何動、植物一樣,在其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體內外均可能出現有各種寄生蟲寄生的現象。因為魚類的種類不同,在其體內外寄生的寄生蟲種類也可能是不同的。當魚體上只有少量寄生蟲寄生,對魚體的生長發育不產生不良影響時,養殖業者將這些寄生有寄生蟲的魚體稱為某種寄生蟲的攜帶者,而當魚體上有某種寄生蟲大量寄生並影響到魚體的健康時,就將這些魚類視為發生了寄生蟲病。

閱讀全文

與水生動物疾病病原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3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