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恐龍化石里有哪些動物

恐龍化石里有哪些動物

發布時間:2022-11-03 15:18:30

⑴ 世界上的恐龍化石有多少種

我覺得要知道世界上的恐龍化石有多少種,只要知道恐龍的一些情況就能推出來把。我所知道的恐龍的種類很多,科學家們根據它們骨胳化石的形狀,把它們分成兩大類,一類叫做鳥龍類,一類叫做蜥龍類。根據它們的牙齒化石,還可以推斷出是食肉類還是食草類。這只是大概的分類,根據恐龍骨胳化石的復原情況,我們發現,其實恐龍不僅種類很多,它們的形狀更是無奇不有。這些恐龍有在天上飛的,有在水裡游的,有在陸上爬的。
1、翼手龍生活在白堊紀,它們的骨胳在歐洲被發現。翼手龍並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過22厘米左右。但是風神翼龍的翅膀卻長達12米,像公共汽車那麼大。美國科學家曾經發現過一種翼龍,它的翅膀長達15米以上,如果我們今天能看到它,說不定會以為是飛機在天上飛呢。很多會飛的鳥龍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們好像用一雙手撐起巨大的翅膀,於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們的一大特點。有人認為,後來的鳥類就是由它們演化來的。
2、雷龍是恐龍中最大的一種,有的身長達30米以上,有6層樓那麼高。它們都是食草或樹葉的動物。我們在博物館見到的一些恐龍化石,大多就是這種恐龍。
3、霸王龍就是非常兇猛的肉食恐龍。它大腦袋,短身子,牙齒就像鋒利無比的匕首。
4、薄板龍是最長的蛇頸龍,全長可達15米。它的脖子大約為軀乾的兩倍。它們與陸地上的恐龍和空中的翼龍是近親,也用肺呼吸空氣,一般也產卵。它們是海洋中的霸主,有些長著鋒利的牙齒,為的是捕食其他魚類。
如果仔細對恐龍種類做說明太復雜繁多,只有大概的這么劃分下了。如果有興趣了解的話很多關於化石的網站有著恐龍的詳細介紹。

⑵ 大連聖亞恐龍傳奇都有什麼動物的化石

恐龍的化石就有很多,雙廟龍的,霸王龍的,伊克昭龍的,顧氏小盜龍和最早的帶毛恐龍。還有世界上第一朵花「遼寧古果」、最新發現的林氏星海鳥化石、還有滿洲龜、大蜻蜓等。

⑶ 恐龍化石的種類有哪些

微變的硬體

這類化石主要是新生代後期的一些脊椎動物的骨骼、牙齒以及軟體動物的貝殼,其中以哺乳動物的犀類、馬類、鹿類、牛羊類和象類的骨骼和牙齒化石最多。這類化石,一般都掩埋在比較鬆散的半固結的砂、礫或土質的地層中,經歷時間較短,大約在1200萬年以內,石化過程尚未完成。生物遺體中的有機物質也未完全消失,比如一塊微變的牙齒化石,在它的新鮮斷裂面上用舌頭舔一下,就會感到黏性很大。也可能由於這種特殊的成分之故,我國古人就將它用於醫葯,即所謂「龍骨」和「龍齒」。有人曾對「龍骨」進行過定性化學分析,認為其成分與牡蠣殼相似,那麼,能否用數量很多的牡蠣殼代替龍骨人葯?這就是題外話了。

科學工作者在蘇北勘察化石時,曾見到老鄉們利用全新世初期(約距今1萬~0.8萬年)的糜鹿(四不像鹿)的角化石,刮出一些粉末,用於創口止血,頗有成效。這種化石也屬微變硬體化石。

如果從醫學角度來看,這些未變的哺乳動物的硬體化石,何嘗不可以形象地稱之為「葯用化石」。不過,我們尚不了解軟體動物的微變貝殼化石能否用於葯物。

雖然微變硬體化石的數量要比前述的未變遺體化石多得多,但在各類化石中還是少數,最多的還是以下的幾種類型。

變化的硬體

這類化石的特點和形成過程,我們已經在前面談過,就是通過化學過程的石化作用所形成的化石。這是頗為常見的一種類型,並且多見於古生代和中生代一些岩層中,特別是海洋環境中形成的岩層。其中大量的屬底棲固著、具有硬體的無脊椎動物化石,如:海綿、珊瑚、腕足動物、軟體動物、棘皮動物、苔薊動物、節肢動物等;水生脊椎動物化石有好多也屬此類。被置換的化學成分中以碳酸鹽化(鈣化及白雲石化)最為常見,其次是硅化(二氧化硅)或稱矽化,其他還有黃鐵礦化、炭化。

除了岩化作用以外,其他各種礦物作用的過程都是類似的,只是成分有所區別罷了,這里不再重復。

現在就補充談一下炭化作用所形成的化石。所謂炭化,就是指合碳物質的生物體(如植物的葉片)或富含角質(也叫幾了質,其化學成分是C15H26N2O10)的生物體(如魚鱗、筆石),死亡埋葬以後,壓在地層深處,受壓力及地勢的「烘烤」,除碳質以外的其他許多成分都變成易揮發的Q2、N2、H2等而逸散,殘留物就在岩層的層面上形成一層黑色或棕褐色的薄膜。在這層薄膜上,印上了樹葉的輪廓和葉脈、魚鱗的外形及其同心狀的生長紋,或筆石的表面形態等等。我們憑這些特點,就能鑒定其名稱。

嚴格地說,炭化作用而形成的化石並非生物的硬體部分,似乎不應歸人本類。但因其形成過程屬於化學作用過程,因而也就歸於本類。其他礦化形成的硬體化石,不但較重,而且可見其立體形象,而炭化作用的化石僅見其平面形象而已。

模鑄化石

如果按各種類型的數量來說,模鑄化石僅次於變化的硬體化石。

模鑄化石是生物遺體在底層或圍岩中留下的各種印模和復鑄物。

一類叫「印痕化石」,就是生物遺體陷落在底層,留下印跡,而其遺體則往往遭到破壞——分解、腐爛。但這個印痕上卻保留了該生物體的主要特徵,憑此可以鑒定出化石的種類名稱。最普通的有植物的根、莖、葉、花、果以及動物的觸須、附肢、羽毛等。

另一類是「印模化石」,當生物體的堅硬部分(最多見的是貝殼)最初完整地保留在包圍它的岩石中,後來被地下水溶解,留下一個空洞,但在空洞的四壁留下了生物體的外形,稱為「外模」。後來這個空洞又被其他物質所充填,充填物形成一個與原物外形模樣相同,但非原物的化石,叫做「塑型」;通常具兩殼的死亡生物,殼內的軟體在被埋葬後很快腐敗消失了,殼內的空間被泥沙充填進去,繼之殼體也被地下水溶蝕掉,等到被人發現時僅留下一個立體的、印有兩殼內部特徵的物體,叫「內核」。有時化石僅保留了一半內核,即可見到一個殼瓣的內部模樣的印痕,叫「內模」。如果殼體的外模和內核都保存著,但殼體卻被溶蝕掉,後來其他物質正好充填到這個殼體留下的空間,而充填物的外形及內形均保存下原殼體的外形和內形,此充填物就叫「鑄型」。

外模和內模所表現的花紋凹凸情況也與原物相符,但原物的內部構造完全喪失,物質成分也往往不與原物相同。至於塑型和鑄型的區別只在於前者內部沒有內核,而後者內部含有內核。

形成印模化石的,通常見到的多是具殼瓣的無脊椎動物。就含化石的岩石來說,又以頁岩、砂岩中最為常見,許多土質地層中也易發掘到。

遺跡化石

遺跡化石是古代動物活動時,在它的活動層面上留下的痕跡,並不是生物體的本身部分。形成遺跡化石的機會並不很多,因此,一旦發現,頗引起人們的重視。不然,或無印痕,或雖有印痕,但在自然條件下很容易消失,都不能成為化石。

遺跡化石中最重要的是足跡,它清楚地顯現出動物當時的生活狀況。足跡化石與一般遺骸化石不同,後者能夠搬運,再沉積,使人們難以分辨出該化石是否是原生的,因此對於鑒定地層會失去其真實意義。而足跡化石則不然,它是和岩層緊密共存的,岩層如果經過搬運、破壞,足跡也隨之消失了。所以,足跡化石都是原生的。

形成足跡的條件比較苛刻,泥沙的濕度必須適宜,太幹了,印不上足跡;太濕了,即使暫時印上,轉瞬之間,又會消失。一旦印上足跡,也須及時覆蓋,封閉起來,若覆蓋過早或過晚,印好的足跡未能乾涸或暴露日久,均可使足跡消失或不可能完全保留。

足跡化石有什麼用處?

第一,用於判斷地層的頂底關系。一般正常地層的頂底關系是很容易識別的,上者為頂(或新),下者為底(或老)。但遇到直立地層或倒轉地層(例如在區域地質構造強烈變形的地區)時,有時則不易辨識其識底關系。若有足跡化石存在,則可根據其印跡的凹凸關系判斷其頂底,下凹者為底,上凸者為頂,這樣,便可恢復地層的層序關系。

第二,從足跡的深淺,可以推測該動物身體的輕重;由足跡的大小,可以得知動物身體的大小;由足跡的前後間距,可以得知動物四肢或體軀的長短;從左右足跡的並立關系或是前後關系,可得知動物的步態——行走或跳躍。而且足跡化石對再造動物的足形十分重要,如果單憑四肢骨的特點再造足形,不一定符合真實情況,因為動物的蹄或爪往往是皮膚質或角質的,化石不易保存,惟有足跡才能逼真地記錄其全形。

第三,從足跡化石的數量及其分布特點,可以判斷該動物是孤獨生活的,還是聚居生活的;從足跡的排列特點,可推測動物行動是迅捷還是緩慢。足跡上還有爪或蹄的印痕,可以推斷其為肉食類還是草食類動物。

第四,足跡的意義還在於給尋找新化石以重要的啟示。例如1896年,馬適在北美賓夕法尼亞晚泥盆世的地層上發現了一個足印,被認為是兩棲類的,因此推斷兩棲類最早應出現於晚泥盆世,可是當時沒有更好的兩棲類化石給以佐證。直到1947年到1951年間,丹麥探險隊在格陵蘭的晚泥盆世地層中發現了從魚進化來的原始兩棲類的過渡類型——魚石螈化石,才證實了馬適的推論是完全正確的。

又如1972年,澳大利亞古生物學家在維多利亞州東部的一條河邊上發現了世界上已知陸生脊椎動物最古老的腳印化石。這些化石,原來埋藏在河岩的砂岩中,1971年發洪水時被沖出來,露頭有好幾處,可見的足跡化石共計70個,用放射性同位素測量其岩層年代,距今3.5億年。科學家認為,這是最早的兩棲類腳印,可與格陵蘭的魚石螈媲美。從腳印分析,這個動物的體長約80~100厘米,後足有5趾,趾間有蹼,前足至少有3趾。這種原始的登陸兩棲類的四肢已相當發達。這一發現,無疑為尋找水生動物的登陸提供了重要的線索。聯繫上述在北美洲發現的兩棲類腳印化石,證明晚泥盆世時地球上確實存在一個南、北兩半球大陸是連接在一起的泛大陸。

再如,在義大利一個山洞中潮濕的黏土上,發現尼安德特人的足跡,為復原尼安德特人的身體留下了真實的證據。

更有意思的,1978年2月24日,著名古人類學家瑪麗·利基夫人在華盛頓宣布一項新發現稱:英國科學家A.黑爾在坦尚尼亞北部的萊托里爾的一處灰黃色的中粒砂岩地層上發現了一排350萬年前的人類的足印,還有許多諸如象、犀、羚羊、肉食類和鳥類等動物的腳印也同在一起。這里的人腳印,共有6個,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印痕比現代人的腳短而寬,腳弓不大發育,大拇趾像人那樣指向前方,與直立人的遺跡是一致的。

我國歷年來也發現了不少足跡化石,如陝西神木東山崖侏羅紀地層內的禽龍化石足印,保存很好,是我國目前最大的足印化石。其他還有山西大同、四川、廣元、山東萊陽、遼寧朝陽等地均有發現,均屬於恐龍的足跡化石。朝陽羊山的足跡化石,當地老鄉早就注意到了,在面積不大的范圍內,數量很多,形如雞爪,叫它「雞爪石」。這是三個趾的恐龍腳印,足跡的岩層為綠色凝灰質砂岩,呈現在向東南傾斜的層面上,大約在3平方千米內都能見到。各足跡平均長9.5厘米,最寬處有6厘米,各足跡大小差不多,足尖朝東,只有極少數朝其他方向,但不多遠,又歸朝東方向了。兩足跡的前後間距約為40厘米,一排足跡的趾尖方向互相相向,如若一列有6個足跡,則一、三、五相同,二、四、六相同,證明系左右腳所踩,判明是兩足行走的恐龍留下,它們成群結隊朝向東方向行動。同一地層中還發現後足支持身體行走的恐龍足跡。說明這里是恐龍群棲的地方。此外,該地還有其他脊椎動物的足跡化石。

無脊椎動物的足跡化石,最常見的是蠕形動物的爬跡或鑽孔生活遺留下來的管穴或孔道等。對古生物學家來說,雖然從這些遺跡化石上很難鑒定出它們的屬種名稱,甚至科目的名稱,但對研究動物的生態環境、指示岩層沉積相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有的甚至反映出生物界的生存競爭的趣事。例如在一處岩層露頭上發現有兩種不同形態的蠕蟲爬移的印跡相向而來,當兩者相遇以後,其中一種爬跡不復出現,而另一種爬跡則繼續前行。這說明有可能兩條不同種類的蠕蟲郡外出覓食,中途相遇,弱者被強者吃掉,這條強蟲帶著飽餐以後的欣喜揚長而去了。

鑽孔生活的蠕蟲、雙殼動物之類,通常是生活在濱海或濱湖地帶的泥質灘地上,它們在那裡穿越出許多不規則的孔道,或者以其分泌物營造成許多管穴(潛穴),這對於確定古地理面貌十分有用,藉此確定海灘、湖灘的位置,可以勾劃出古代海岸線所在。如有些礦產是沿岸分布的,於是為找礦提供了標志。最近幾年來,國外研究這些遺跡化石時,結合沉積相、地球化學的微量元素分布以及有機質的研究,進一步推測石油、煤炭、錳礦、鉀鹽之類的形成條件,使爬跡、潛穴化石直接為找礦服務。

此外,在一些殼體、軀體化石上,也經常發現孔穴,這些孔穴就有可能是某些寄生動物(如海綿、蠕蟲)鑽蝕的遺跡。另一類化石,如蠕蟲化石和其他生物的化石生長在一起,它們之間並無利害關系,而是互利,我們稱之為共生。比如苔薛蟲和蠕蟲共生,海百合和腹足類共生。腹足動物長在海百合萼部的肛門口上,以海百合的糞便為食料。這類共生動物的化石雖然不大常見,但對於研究古生物的生活狀況及其相互關系,提供了頗為形象的材料。

⑷ 關於恐龍化石的資料

恐龍死後,屍體腐爛,只剩下骨骼,因種種原因沉入地下,經過地質岩層的變化,骨骼漸漸石化,成為化石。再次因地質變遷而浮到地面表層。最終被發掘。中國的化石產量較多,被譽為恐龍之鄉。永川龍、小盜龍、馬門溪龍的化石最為著名。

恐龍化石的類別恐龍殘體如牙齒和骨骼化石是我們最熟悉的化石,這些都被稱之為體軀化石;至於恐龍的遺跡也有可能形成化石保存下來,這些則被稱為生痕化石。這些化石是我們研究恐龍的主要依據,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恐龍的類型、數量、大小等等情況。

(4)恐龍化石里有哪些動物擴展閱讀:

只有少數相當特殊的地質環境能夠將化石保存完好,最常見的是質地細致的沉積岩。而恐龍化石由於年代久遠,保存更不容易。現在所發現的恐龍化石埋藏地主要有德國的索倫候芬、蒙古戈壁沙漠的火焰崖、中國雲南的祿豐、中國山東諸城等。

蒙古戈壁沙漠的火焰崖保存了很多白堊紀晚期的動物化石,包括原角龍、竊蛋龍和迅掠龍等。從20世紀20年代發現火焰崖蘊藏著化石以來,人們已經在這里挖掘了不少聞名世界的恐龍標本。

中國雲南祿豐縣恐龍山方圓10平方千米的地區,是聞名於世的恐龍之鄉。1938年考古學家在這里首次發現完整的恐龍化石,之後陸續挖掘出數十具恐龍化石。經鑒定,其中有24屬30多種恐龍,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最豐富、最完整的脊椎動物化石群。

⑸ 脊柱動物化石——恐龍

板龍頭骨

板龍是一種來自晚第三紀的龐大的植食性恐龍,長可達約8米,具有一個很小的頭。

腔骨龍屬骨架

腔骨龍化石被發現於三疊紀岩石中,它只有3米長。這種食肉動物有像鳥一樣的骨架。

腕龍大腿骨

腕龍是一種巨大的植食性恐龍,長可達25米長,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

梁龍尾椎骨

梁龍見於侏羅紀地層中它是一種巨大的植食性恐龍,長可達27米。它的尾巴長如鞭。

原角鼻龍部分頭骨

原角鼻龍發現於英格蘭格老斯特郡中侏羅紀地層,前角龍為食肉動物,頭部具一骨狀脊。

斑龍薦椎

斑龍發現於侏羅紀中期地層中,長9米,具有較大的頭骨和強壯的後肢,是一種食肉動物。

秀頜龍骨架

秀頜龍是一種活躍的捕食者,可以快速移動,長僅1.5米,發現於晚侏羅紀地層中。

似雞龍顱骨

似雞龍可長至6米,具像鳥一樣的喙狀頭骨以及長頸和長腿。

阿爾伯特龍頭骨

阿爾伯特龍是一種肉食恐龍,和霸王龍是近親,它長可至8米,發現於白堊紀晚期地層中。

懼龍下頜

這種白堊紀恐龍具有較大的後肢和較小的前肢,長可至9米,其下頜有力,具有肉食動物的恐怖牙齒。

踝龍腳

踝龍化石發現於侏羅紀早期岩層中,它長可至4米,身上被尖銳骨質凸起覆蓋,具有長的腳趾和鈍爪。

劍龍骨板

劍龍是一種侏羅紀晚期的植食性恐龍,可生長至9米。兩行巨大的骨板沿著它的背脊排列。

甲龍顱骨

甲龍發現於白堊系岩層中,它是一種重裝甲保護的植食恐龍,可生長至約6米長。

包頭龍尾錘

包頭龍可生長至7米長,生活在白堊紀晚期,其尾巴頂端的骨質尾錘可用作防衛。

副櫛龍頭骨

副櫛龍是一種白堊紀的恐龍,頭骨上具有長而彎曲的空心頭冠,可用來產生深沉帶共鳴的呼叫聲。

棱齒龍腳趾

棱齒龍生活於白堊紀,是一種移動迅速的植食性恐龍,可長至2.3米長。

腫頭龍頭骨

腫頭龍生活於白堊紀末期,具有一個厚實的拱頂形頭骨,可生長至5米長。

劍角龍頭骨

劍角龍發現於白堊系地層中。它可生長至2米長,從它細小鋸齒狀的牙齒推斷它可能是植食恐龍。

三角龍顱骨

三角龍是一種以大的角狀和板狀頭骨為特徵的來自白堊紀的植食性恐龍。

戟龍頭骨

與三角龍相似,戟龍細長的角分布在它的頭骨上。戟龍化石被發現於晚白堊紀岩層中。

鸚鵡嘴龍骨架

鸚鵡嘴龍是最早的帶角恐龍之一,發現於白堊系地層中,是一種植食性恐龍可生長至2米長。

⑹ 恐龍時代有什麼動物

恐龍時代的動物有大蜥蜴、腔棘魚、馬蹄蟹、海百合、鸚鵡螺等等。
1、大蜥蜴
大蜥蜴是目前地球上所知的恐龍時代唯一存活下來的一種爬行動物,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但由於全球持續變暖,這種被稱為紐西蘭活化石的大蜥蜴正面臨著滅絕的危險。研究表明,溫度升高促使大蜥蜴的雄性比例大幅提高,最後可能因為缺少雌性無法繁衍而滅絕。
2、腔棘魚
腔棘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魚類之一,也通常被看做是一種活化石。曾經被認為早在6500萬年前就已滅絕,但是1938年開始被人類陸續發現蹤影,從此腔棘魚便被稱為「恐龍時代的活化石」。
3、馬蹄蟹
馬蹄蟹其實並非真正的螃蟹,而是原始的節肢動物。它們有寬大的盤狀身軀,細長的針狀尾巴。它們的祖先可追溯回寒武紀時期,但一直要到侏羅紀時期,才發展出馬蹄的外型。雖然現今仍存有五種馬蹄蟹,但從白堊紀時期開始,它們就較不常見。
4、海百合
海百合是一種始見於石炭紀的棘皮動物,生活於海里,具多條腕足,身體呈花狀,表面有石灰質的殼,由於長得像植物,人們就給它們起了海百合這么個植物的名字。
5、鸚鵡螺
鸚鵡螺,英文名稱:Ammonite,科屬分類:頭足綱、四鰓亞綱、鸚鵡螺目、屬於軟體動物及貝類動物。鸚鵡螺基本上屬於底棲動物,平時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層用腕部緩慢地匍匐而行。

⑺ 在江西省宜春市豐城市的恐龍化石有哪些

在江西省宜春市豐城市的恐龍化石,主要是白堊紀時期的恐龍。
恐龍是卵生動物,恐龍化石是其卵經過很長時間地殼演變才形成的化石。恐龍化石是很珍貴的遠古生物化石,早在幾十年發現的恐龍化石數量並不多我們所見到的也都是一些恐龍蛋鈣化之後留下的外部外殼。
在江西很多地方都有發現恐龍化石的存在,白堊紀時期的恐龍很有可能就是生活在江西一帶,以江西為生活圈子。在江西不僅發現了恐龍化石,科學家還發現了竊蛋龍的化石。在江西還發現了多枚恐龍蛋化石。

⑻ 中國有哪些恐龍化石

在我國四川合川縣發現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中外聞名。它全長22米,如果把頭抬起來,能有三層樓那麼高,體重50噸,是現在大象的好幾倍。馬門溪龍的脖子9米長,可頭小得可憐,還不到60厘米長,腦子只有幾斤重。大概是腦子太小了,在腰部長了一個膨大的神經節,比腦子大幾倍,在傳達命令時起「中繼站」作用。有人說恐龍有兩個腦子。一種動物有兩個「司令部」,這是非常罕見的。

在我國四川還發現過一種食肉性恐龍的化石,這種恐龍叫上游永川龍:小的4~5米,最大的14米,生活在叢林里。它的骨頭長得又大又重,嘴裡長滿了利劍般的牙齒,有利爪,可以撕裂蜥腳類恐龍,因而被稱為恐龍中的惡霸,或「霸王龍」。

還有一種劍龍化石,也是在四川發現的。大小和亞洲象差不多,身披利甲,背上長著兩排骨板,前肢短,後肢長,腰拱起,像座山峰,尾巴上長著「四齒釘耙」,看上去也很厲害。

在我國山東還發現過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鴨嘴龍化石。這種龍嘴寬,前腳上有蹼,說明它會游泳。青島發現的棘鼻龍化石,到現在也沒弄明白這棘鼻是做什麼用的。

在我國西藏珠穆朗瑪地區,海拔4800米的聶拉木縣,發現了魚龍化石。全身呈流線型,皮膚裸露,適於游泳。它雄辯地證明了世界屋脊曾經是一片古海。有的魚龍長達10米以上。這種水生爬行動物是恐龍的「親戚」。

在我國新疆發現的翼龍化石,是恐龍的另一支近親。它長著翅膀,張開來有9米長。這種能飛的爬行動物,只要一睡醒,就會像風箏一樣乘著卷過浪頭的高風,在水面上滑翔。但這種有趣的動物,既不是鳥,也不是鳥的祖先。

⑼ 從恐龍時代活到現在的動物都有什麼

從恐龍時代活到現在的動物有大蜥蜴、腔棘魚、馬蹄蟹、海百合、鸚鵡螺等等。

一、大蜥蜴

大蜥蜴是目前地球上所知的恐龍時代唯一存活下來的一種爬行動物,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但由於全球持續變暖,這種被稱為紐西蘭活化石的大蜥蜴正面臨著滅絕的危險。研究表明,溫度升高促使大蜥蜴的雄性比例大幅提高,最後可能因為缺少雌性無法繁衍而滅絕。

二、腔棘魚

腔棘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魚類之一,也通常被看作是一種活化石。曾經被認為早在6500萬年前就已滅絕,但是1938年開始被人類陸續發現蹤影,從此腔棘魚便被稱為「恐龍時代的活化石」。

三、馬蹄蟹

馬蹄蟹其實並非真正的螃蟹,而是原始的節肢動物。它們有寬大的盤狀身軀,細長的針狀尾巴。它們的祖先可追溯回寒武紀時期,但一直要到侏羅紀時期,才發展出馬蹄的外型。雖然現今仍存有五種馬蹄蟹,但從白堊紀時期開始,它們就較不常見。

四、海百合

海百合是一種始見於石炭紀的棘皮動物,生活於海里,具多條腕足,身體呈花狀,表面有石灰質的殼,由於長得像植物,人們就給它們起了海百合這么個植物的名字。

海百合的身體有一個象植物莖一樣的柄,柄上端羽狀的東西是它們的觸手,也叫腕。這些觸手就象蕨類的葉子一樣迷惑著人們認為它們是植物。海百合是一種古老的無脊椎動物,在幾億年前,海洋里到處是它們的身影。現在只有約600種現存的海百合。

五、鸚鵡螺

鸚鵡螺,英文名稱:Ammonite,科屬分類:頭足綱、四鰓亞綱、鸚鵡螺目、屬於軟體動物及貝類動物。鸚鵡螺基本上屬於底棲動物,平時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層用腕部緩慢地匍匐而行。

鸚鵡螺已經在地球上經歷了數億年的演變,但外形、習性等變化很小,被稱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進化和古生物學等方面有很高的價值。

閱讀全文

與恐龍化石里有哪些動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3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