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沒有牙齒的哺乳動物是什麼動物
須鯨。。。。牙齒變成了過濾微生物的須 不錯吧?鴨嘴獸 只能稱作類哺乳 呵呵
2. 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___、___和___組成的.
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由骨骼和肌肉組成.骨骼是由多塊骨連結而成.骨和骨之間的連接叫骨連結,有的骨連接是不能活動的,有的稍微能活動,還有一種是能活動的,即一般所說的關節,關節骨連結的主要形式.因此也可以說哺乳動物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結和肌肉組成.
故答案為:骨;骨連結;肌肉
3. 恐龍上頜與下頜連接部分的那層有彈性的膜的正確名字是什麼
等同於哺乳動物的腮幫
4. 哺乳動物在骨骼系統上有哪些適應陸地快速奔跑的特徵
哺乳類頭在進一步適應陸地、空中、水中、地下等復雜的環境條件中,運動性裝置大為加強並呈現多樣的分化。哺乳類頭骨全部骨化,骨片數目減少並且多癒合,以增加堅固性。由於腦發達,腦顱在比例上較大。出現了顴弓,供發達的咀嚼肌附著。有兩個枕髁。下頜由單一的齒骨構成,直接與腦顱相接(顱接型craniostyly ),這種連接方式是哺乳類所特有的。與以前各綱對比,可以看出哺乳動物的四肢在進化中曾經歷過扭轉過程,即四肢由身體側面扭轉到腹面,並能高舉身體使之抬離地面。支持身體和奔走都極穩固而靈活。
5. 哺乳動物的下頜是由下列的哪一塊骨骼構成的
哺乳動物的下頜是由下頜骨構成的。
6. 簡述哺乳綱的主要特徵
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通稱獸類。多數哺乳動物是全身被毛、運動快速、恆溫胎生、體內有膈的脊椎動物,是脊椎動物中軀體結構、功能行為最為復雜的最高級動物類群,因能通過乳腺分泌乳汁來給幼體哺乳而得名。哺乳動物可分為原獸亞綱、真獸亞綱和後獸亞綱。哺乳動物分布於世界各地,營陸上、地下、水棲和空中飛翔等多種生活方式;營養方式有草食、肉食和雜食3種類型。
中文學名
哺乳綱
拉丁學名
Mammalia
別稱
獸綱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亞綱
原獸亞綱、後獸亞綱和真獸亞綱
分布區域
全世界
英文名
mammals
哺乳動物主要特徵表
類型
特徵
註解
軟組織特徵
溫血動物
哺乳動物依靠身體內部產生熱量來維持一個恆定的高體溫
毛囊和汗腺
外表光滑的鯨科其實在身體的某些部位也有少量毛發
乳腺和哺乳行為
哺乳動物能通過身體的腺體產生乳汁給後代哺乳
心臟和循環系統
二心房,二心室,體循環的血液只經由左大動脈弓進行
紅血球
循環系統中的紅血球無核,呈圓盤狀(駱駝呈橢圓狀)
大腦
具備新皮質,能產生高等功能的知覺
橫膈膜
與肋骨結合的橫隔膜將胸腔和腹腔隔離
骨骼特徵
聽小骨
耳內有由錘骨、砧骨、蹬骨等三塊骨頭組成的聽小骨
下顎
下顎由單塊牙骨構成
7. 昆蟲和蛙和袋鼠的結構資料
袋鼠原產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所有澳大利亞袋鼠,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里的除外,都在野地里生活。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
袋鼠是食草動物,吃多種植物,有的還吃真菌類。它們大多在夜間活動,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動。不同種類的袋鼠在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比如,波多羅伊德袋鼠會給自己做巢而樹袋鼠則生活在樹叢中。大種袋鼠喜歡以樹、洞穴和岩石裂縫作為遮蔽物。
所有袋鼠,不管體積多大,有一個共同點:長著長腳的後腿強鍵而有力。大多數袋鼠在地面生活,從它們強健的後腿跳越的方式很容易便能將其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袋鼠在跳躍過程中用尾巴進行平衡,當它們緩慢走動時,尾巴則可作為第五條腿。
所有雌性袋鼠都長有前開的育兒袋,育兒袋裡有四個乳頭。「幼崽」或小袋鼠就在育兒袋裡被撫養長大,直到它們能在外部世界生存。
袋鼠是澳大利亞獨有的哺乳動物,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大陸的森林中和草原上。袋鼠是草食動物,白天躲在樹林中,晚上則到外面吃草和樹葉。袋鼠的形象很獨特:前肢短小,趾象人的手指,後腿強壯,尾巴粗而長,袋鼠的尾巴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它們平時可以為袋鼠提供支架,也可以在袋鼠奔跑時改變奔跑的方向。袋鼠的尾巴在末端逐漸變細,肌肉非常強健,長度可達1米。最著名的袋鼠是生活在草原上的紅大袋鼠,是袋鼠類中最大的、最強壯者。灰袋鼠是跳躍能手,能跳很遠的距離。澳大利亞金約有47種袋鼠,這些袋鼠的體長在23-250厘米以上。由於袋鼠並不怕人,因此動物學家在研究袋鼠類動物時所遇到的麻煩就相對少得多。盡管袋鼠的體重不輕,有時甚至達到70公斤,但它們的奔跑速度驚人,時速可達48公里,而它們一次跳躍可達13米遠。
袋鼠原產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所有澳大利亞袋鼠,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里的除外,都在野地里生活。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
袋鼠是食草動物,吃多種植物,有的還吃真菌類。它們大多在夜間活動,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動。不同種類的袋鼠在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比如,波多羅伊德袋鼠會給自己做巢而樹袋鼠則生活在樹叢中。大種袋鼠喜歡以樹、洞穴和岩石裂縫作為遮蔽物。
所有袋鼠,不管體積多大,有一個共同點:長著長腳的後腿強鍵而有力。大多數袋鼠在地面生活,從它們強健的後腿跳越的方式很容易便能將其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袋鼠在跳躍過程中用尾巴進行平衡,當它們緩慢走動時,尾巴則可作為第五條腿。
所有雌性袋鼠都長有前開的育兒袋,育兒袋裡有四個乳頭。「幼崽」或小袋鼠就在育兒袋裡被撫養長大,直到它們能在外部世界生存。
袋鼠圖常作為澳大利亞國家的標識,如綠色袋鼠用來代表澳大利亞製造。袋鼠圖還經常出現在澳大利亞公路上,那是表示附近常有袋鼠出現,特別是夜間行車要注意。
袋鼠通常以群居為主,有時可多達上百隻。但也有些較小品質的袋鼠如wallabies會單獨生活。
袋鼠不會行走,只會跳躍,或在前腳和後腿的幫助下奔跳前行。袋鼠屬夜間生活的動物,通常在太陽下山後幾個小時才出來尋食,而在太陽出來後不久就回巢。
袋鼠每年生殖一至二次,小袋鼠在受精 30-40 天左右既出生,非常微小,無視力,少毛,生下後立即存放在袋鼠媽媽的保育袋內。直到 6-7 個月才開始短時間地離開保育袋學習生活。一年後才能正式斷奶,離開保育袋,但仍活動在媽媽袋鼠附近,隨時獲取幫助和保護。袋鼠媽媽可同時擁有一在袋外的小袋鼠,一在袋內的小袋鼠和一待產的小袋鼠.
袋鼠以矮小潤綠離地面近的小草為生,將長草與乾草留給其它動物。個別種類的袋鼠也吃樹葉或小樹牙。
最著名的袋鼠是紅袋鼠,其體型最大,生活在澳大利亞乾燥地帶,其地帶的年平均降雨量在 500毫米以下。由於袋鼠的食物含大量水分,所以他在沒有活水的地區也能生存。紅袋鼠實際上只有公袋鼠是紅色的,母袋鼠為灰藍色。
蛙是美國華盛頓地區的土生動物,在阿拉斯加及加拿大等高寒地區也有分布。最近美國科學家有驚人發現:木蛙抗寒,是因為它可以隨氣溫下降而把自己凍成一塊冰,然後隨著氣溫回升再解凍。
只要氣溫降到攝氏零度以下,在10分鍾之內,木蛙的皮膚下面就開始結冰;3小時後,動脈和靜脈血管冰凍,心臟和大腦停止運作;24小時之內,木蛙身體的65%都凍住了。從外觀看來,此時的木蛙就像一塊有顏色的冰坨。但如果氣溫回升,木蛙可以逐漸解凍,心臟和大腦恢復功能,身體的其他部分也絲毫未損。只需要幾個小時,它就重新活蹦亂跳起來了。
科學家們發現,木蛙上述神奇本領的訣竅,在於它們的身體有把澱粉轉化為葡萄糖和血糖的能力。每到秋天,木蛙就會大開"吃戒",在身體內儲存大量澱粉並將這些澱粉轉化為葡萄糖和血糖。科學家們形容,此時的木蛙,完全是一個糖尿病患者。但正是這些葡萄糖和血糖,保證了木蛙在全身冰凍的情況下,器官內部的水分不會隨之凝結。這就相當於在器官周圍安上了一個大冰窯,保護了器官的完好功能。
學名: Rana Nigrolineata sp.
昆蟲的復眼和單眼 昆蟲的復眼是由很多小眼構成的。復眼愈大,小眼數愈多,視覺愈發達。成蟲具有發達的復眼,這和它的飛翔活動有關。構成復眼的小眼,具有一個如凸透鏡一樣的集光裝置,叫角膜——即小眼表面的六角形凸鏡,下面連有圓錐形的晶體,在這些集光器的下端連接著視神經(圖46)。視神經感受集光器傳入的光點所感覺的光刺激,造成「點的影像」,無數的小眼點的影像組成「鑲嵌的影像」。單眼只有一個角膜,不能造成清晰的影像,只能辨別光線的強弱和距離的遠近,在視物上起到輔助作用。
昆蟲的口器 各種昆蟲因食性和取食方式的不同,口器的結構有各種不同的類型:取食固體食物的是咀嚼式;兼食固體和液體兩種食物的是嚼吸式;取食液體食物的是刺吸式,這種口器可以刺入植物或動物組織內取食;吸食暴露在物體表面的液體物質的是虹吸式和舐吸式。
1.咀嚼式口器 這種口器比較原始,由上唇、上顎、下顎、下唇和舌等部分構成。上唇在口器的前方,是頭部下方的一個垂片。上顎1對,三角形,堅硬,適於咀嚼食物。下顎1對,在上顎的後面,主要用來抱握食物。下唇位於下顎後方,結構與下顎相似,左右相互連結,形成一個整體,下唇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食物從後方外漏。舌位於上下顎之間,有味覺及攪拌食物的作用。
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昆蟲有:直翅目和鞘翅目的成蟲和幼蟲,脈翅目的成蟲,鱗翅目的幼蟲,膜翅目的成蟲。
2.刺吸式口器 雌蚊的口器下唇延長成喙,上唇、上顎、下顎和舌特化成六根細長的口針,包藏於喙背面的唇槽內,上唇內凹形成食物道。取食時,用針束刺破人或動物的皮膚,接著由下顎口針深入,其餘口針也隨即插入,先將唾液注入人或動物體內,然後將血液通過食物道吸入雌蚊的腸內。
3.虹吸式口器 主要結構是下顎的外顎葉,左右合抱成長管狀(其中是食物道)(圖47),盤卷在頭部前下方,如鍾表的發條一樣,用時伸長(圖48)。它不能刺入組織,只用作吸取花蜜等液汁。蛾蝶類的口器屬於這種類型。
4.舐吸式口器 這是在發生上非常復雜的口器。其主要部分為頭部和以下唇為主構成的吻,吻端是下唇形成的唇瓣(圖49),用來收集物體表面的液汁。下唇包住了上唇和舌(圖50),上唇和舌構成食物道。舌中還有唾液管。當唇瓣借毛細管作用收集液汁時,可以不斷由食物道吸入,同時還可由唾液管分泌唾液與食物混合或將食物溶解,然後吸入。家蠅的口器屬於這種類型。
5.嚼吸式口器 這類口器兼有咀嚼和吸收兩種功能。一些蜂類具有這種口器。其特點是上顎發達,可以咀嚼固體食物。下顎、舌及下唇等都延長並合攏而成為適於吮吸的食物管,可以吸取花蜜。
大多數昆蟲常被人們稱為「蟲子」,但是許多被人們稱為「蟲子」的動物卻並不都是昆蟲。例如在石塊下、潮濕陰暗的角落裡爬行的蜈蚣、馬陸,拖著長刺蟄人的蠍子,在屋角拉絲結網的蜘蛛,家中涼席、地毯或花盆上出現的肉眼幾乎難以看見的微小的蟎蟲,藏在土壤中的蚯蚓,寄生在人體中的蛔蟲、蟯蟲,以及在清清溪水中游動的小蝦,還有海邊沙灘上的寄居蟹……,它們的體形都不大,常常也被歸為「蟲子」一類,但它們都不是昆蟲!
所謂昆蟲,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徵:(一)身體由若干環節組成,這些環節集合成頭、胸、腹三個部分;(二)頭部不分節,是感覺與取食的中心,具有口器和1對觸角,通常還有復眼和單眼;(三)胸部分為3節,可能某些種類其中某一節特別發達而其他兩節退化得較小。胸部是運動的中心,具有3對足,一般成蟲還有2對翅,也有一些種類完全退化;(四)腹部應該分為11節,但也常常演化為8節、7節或4節。分節數目雖不相等,但都沒有足或翅等附屬器官著生。腹部是生殖與營養代謝的中心,其中包含著生殖器官及大部分內臟;(五)昆蟲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通常要經過一系列內部及外部形態上的變化,即變態過程。
根據這些外部形態特徵,特別是足的數目,就不難將昆蟲與其他被稱為「蟲子」的動物區分開來了。例如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動物,足的數目不是少於就是多於3對,因此它們自然也就不屬於昆蟲了。
8. 哺乳類動物有什麼
生活中常見的哺乳動物還有虎、狼、熊、鹿、猴、鼬、貘、象、貂、狗、狐、鼠、鯨、斑馬、豹子、麝牛、海豚、袋鼠、靈貓、犰狳、羚羊、馴鹿、考拉、犀牛、樹懶、猞猁、刺蝟、河馬、熊貓、海豹、猩猩、海牛、水獺、疣豬、獅子、海象、鴨嘴獸、穿山甲、北極狐、北極熊、食蟻獸、長頸鹿等。
哺乳動物是脊椎動物中最高等的一個類群,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主要特徵是:身體表面有毛,一般分頭、頸、軀干、四肢和尾五個部分;用肺呼吸;體溫恆定,是恆溫動物;腦較大而發達;哺乳;胎生.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動物最顯著的特徵.胚胎在母體里發育,母獸直接產出胎兒.母獸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仔獸
9. 合弓綱的特徵
合弓類的頭顱側面的眼窩後面,各演化出一個顳顬孔。顳顬孔可能用來讓下頜肌肉附著在上面。
有些合弓動物(包括哺乳類)可能是溫血動物;但早期合弓類(例如盤龍目)可能大部分是冷血動物。
如同哺乳類,合弓類動物的表皮缺乏鱗片,具有皮腺;盤龍目的腹部具有鱗片,如同原始四足類。但在構造上,盤龍目的鱗片是由真皮形成的,與爬行動物的鱗片並不相同。由於化石很少保存軟組織,目前還不清楚哺乳動物何時演化出毛發與乳腺。在外表上,盤龍目看起來像是沒有鱗片的爬行動物,沒有毛發與鱗片。後期的犬齒獸類已具有次生顎、直立的四肢步態、高代謝率…等現代哺乳類的特徵,顯示它們至少在這個階段已演化出毛發,以隔絕熱量。某些獸孔目化石的皮膚痕跡,也證實毛發的存在。
合弓類是第一群演化出不同形態牙齒的四足動物。這些不同牙齒包括犬齒、臼齒、以及門齒。早期合弓動物有多塊下頜骨頭。隨者它們的演化,這些下頜骨頭縮小,並且逐漸移入耳內,形成中耳的骨頭。
大部分古動物學家根據下頜特徵,來分辨合弓動物與爬行動物。許多科學家也根據下頜的特徵變化,來分辨合弓類演化至哺乳類的各個階段。史前與現代爬行動物的下頜是由多塊小骨頭構成,而現代哺乳動物的下頜是由一塊齒骨構成。
哺乳動物的頜關節是由齒骨、鱗狀骨相接而成,齒骨連結至鱗狀骨上的關節盂(Glenoid cavity)。其他的有頜類脊椎動物(包含爬行動物與合弓類)的頜關節,是由下頜的關節骨與頭部的方骨相接而成。在合弓類演化成哺乳類的過程中,下頜的骨頭漸少,最後只剩下齒骨;下頜不再連接至鱗狀骨,改連接至方骨、以及往後退的關節骨。
在合弓類演化成哺乳類的過程中,合弓類演化出次生顎,分隔口腔與鼻腔。早期合弓類的上頜骨兩側已具有初步的次生顎,形狀成U形,口腔與鼻腔仍然連接。晚期合弓類的次生顎逐漸成C形,將口腔、鼻腔分隔,`形成齶骨。上頜骨也完全的癒合。在一個早期的真獸孔類化石中,已見初步的次生顎。後期的三尖叉齒獸,已具有完全閉合的次生顎。
10. 哺乳動物是哪裡來的
早在三疊紀晚期,就在恐龍剛剛登上進化舞台的同時,一群在當時並不起眼的小動物從獸孔目爬行動物當中的獸齒類里分化出來。它們有點「生不逢時」,因為在隨後從侏羅紀到白堊紀長達1億多年的漫長歲月里,它們一直生活在以恐龍為主的爬行動物的巨大壓力下,在夾縫里求生存。直到白堊紀之末,當恐龍等在中生代異常適應的爬行動物發生了大滅絕之後,它們才得以在隨後的新生代中頑強地崛起並成為新生代地球的主宰。它們就是哺乳動物,它們最終能夠從夾縫里崛起的原因則是它們已經具備了一系列進步的特徵,如鴨嘴獸。
鴨嘴獸
從晚三疊紀開始,哺乳動物在整個中生代經歷了艱難而不屈不撓的發展過程,分化出始獸亞綱、異獸亞綱和獸亞綱3大類。其中,始獸亞綱包括柱齒獸目、三尖齒獸目2類;異獸亞綱僅有1目,即多瘤齒獸目;獸亞綱包括3個次亞綱,即祖獸次亞綱、後獸次亞綱和真獸次亞綱。
英國南威爾士三疊紀地層中發現的大量原始哺乳動物化石骨骼是地球上最早的哺乳動物的代表,古生物學家把它們命名為摩爾根獸,歸在始獸亞綱、柱齒獸目中。
摩爾根獸體形嬌小,纖細的下頜顯然屬於哺乳動物類型——由單一的齒骨組成,而不是向爬行動物那樣由齒骨和關節骨等好幾塊骨骼組成。不過,摩爾根獸的下頜內側有1條溝,其中依然保留了一點點關節骨的殘余,這使我們想到它起源於爬行動物。摩爾根獸比起後來的哺乳動物更加原始的特徵之一,就是它們的下頜與頭骨之間的連接還是雙關節型,這一點與最後的似哺乳爬行動物雙節頜獸有些類似,但是二者在哪個關節起主要作用上已經不同了。
摩爾根獸的牙齒是哺乳動物類型的,有小的門齒,單個的、大而銳利的犬齒,以及有2個齒根、上表面有許多齒尖的前臼齒和臼齒。這些齒尖沿著牙齒的中軸或多或少地排列在一條線上。
隨後時代中經過「漫漫長夜」發展起來的整個哺乳動物大家族,都是在摩爾根獸這樣的身體特徵的基礎上一步步分化、演變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摩爾根獸代表了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整個哺乳動物大家族的祖先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