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虎鯨有哪些動物

虎鯨有哪些動物

發布時間:2022-11-04 15:23:18

『壹』 關於虎鯨有哪些介紹

虎鯨是齒鯨類的一種。其身體長為8~10米,體重約9噸。背呈黑色,腹為灰白色,有一個尖尖的背鰭,背鰭彎曲長達1米,嘴巴細長,牙齒尖銳。

虎鯨體側有一塊向背後方向突出的馬鞍形灰白色斑,使它風格獨具。虎鯨身體強壯,行動敏捷,游泳迅速,每小時可達55公里。游泳時,雄鯨高達1.8米的背鰭突出於水面上,與古時候的一種武器「戟」倒豎於海面的形狀頗為相似,所以虎鯨又有「逆戟鯨」的別名。

虎鯨的身體強壯而有力,同時殘暴貪食,是企鵝、海豹等動物的天敵。有時,人們還會在海上屢屢目睹虎鯨襲擊海豚、海獅以及大型鯨類的驚心動魄的情景,它可說是遼闊海洋里的霸王。

『貳』 虎鯨的資料

學名:Orcinus orca
英文名:Killer Whale/Orca/Grampus
別稱:有逆戟鯨、殺人鯨等稱謂。
形態:是一種大型齒鯨,身長為8~10米,體重9噸左右,背呈黑色,腹為灰白色,有一個尖尖的背鰭,背鰭彎曲長達1米,嘴巴細長,牙齒鋒利,性情兇猛,食肉動物,善於進攻獵物,是企鵝、海豹等動物的天敵。有時它們還襲擊其它鯨類,甚至是大白鯊,可稱得上是海上霸王。[編輯本段]分類
域: 真核生物域(Eukaryota)
界: 動物界(Mam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 哺乳綱(Mammalia)
目: 鯨目(Cetacea)
科: 海豚科(Delphinidae)
屬: 虎鯨屬(Orcinus)
種: 虎鯨(O. orca)
屬於:齒鯨[編輯本段]基本數據

與人類體型的對比出生身長體重:2.2~2.6m、160kg
最大身長體重紀錄:雄—9m、5,600kg;雌—7.9m、3,800kg
壽命:雄—50~60年;雌—80~90年,10年至100年

雌雄虎鯨外觀區別(上雄下雌)虎鯨的體型極為粗壯,是海豚科(Class Delphinidae)中體型最大的物種。頭部呈圓錐狀,沒有突出的嘴喙。大而高聳的背鰭位於背部中央,其形狀有高度變異性,雌鯨與未成年虎鯨的背鰭呈鐮刀形,而成年雄鯨則多半如棘刺般直立,高度約1至1.8米。胸鰭大而寬闊,大致呈圓形,這點與大多數海豚科成員的典型鐮刀狀背鰭不同。上、下顎各有10至14對大而尖銳的牙齒(sharp teeth)作為武器(weapons), 每顆牙大概有8cm。在海灣的淺水地帶,它還喜歡用尾巴上的缺刻去鉤拉海藻,發出「呼呼」的聲音,不久,渾身就披滿了半透明的海草。
虎鯨的體色圖樣主要由黑與白這兩種對比分明的色彩組成,位於身體腹面的白色區域自下顎往後延伸至肛門處,在全黑的胸鰭之間變得狹窄,到了肚臍後方產生分歧,尾鰭腹面亦為白色。背部與體側皆為黑色,但在生殖裂附近的側腹處有白色斑塊,眼睛斜後方亦有明顯的橢圓形白斑。在背鰭後方有呈灰至白色的馬鞍狀斑紋(saddle)。[編輯本段]分布

虎鯨分布圖虎鯨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海域日本北海(southern Japan),冰島(Iceland),對於水溫、深度等因素似乎沒有明顯的限制。它們在高緯度地區有相當高的棲息密度,特別是在獵物充足的海域。它們的移動情形普遍與追踨獵物或增加捕食率有關,時間通常在魚類產卵季與海豹的生產期。到了夏天,大西洋中大多數的虎鯨都棲息於浮冰邊緣或有浮冰的水道,以須鯨、企鵝、海豹等為食。它們會遷徙至何處、會移動多遠,目前仍未有定論。部分虎鯨會終年停留於南極海域,而在北極的虎鯨則很少接近浮冰。據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研究者指出,當地有定居型(resident)與過境型(transient)兩種型態的虎鯨群,當地終年皆可發現此二種群體。部分個體有非常大的活動范圍,由各地的照片辨識結果發現,有些虎鯨的活動范圍自阿拉斯加(Alsaka)一直到南方的加州(Southern California )。[編輯本段]習性
虎鯨時常會有躍身擊浪、浮窺等行為,或是以尾鰭或胸鰭拍擊水面。虎鯨的泳速最快可達時速55公里,可閉氣17分鍾左右。當周遭空氣涼爽時,通常可看見它們低矮而呈樹枝狀的噴氣。它們對船隻的反應多樣,冷漠忽視或是充滿好奇心都有可能。偶爾會集體擱淺,群體有時會被困在潮池或海灣中。在北極與南極海域,因為風吹而快速產生的浮冰對虎鯨而言是一大麻煩,有時會因此迫使它們停留於水面開闊的小水域里相當長的時間。
虎鯨喜歡群居的生活,有2-3隻的小群,也有40-50隻的大群,每天總有2-3個小時靜靜地呆在水的表層,因為肺部充滿了足夠的空氣,所以能夠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鰭。群體成員間的胸鰭經常保持接觸,顯得親熱和團結。如果群體中有成員受傷,或者發生意外失去了知覺,其它成員就會前來幫助,用身體或頭部連頂帶托,使其能夠繼續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覺時也紮成一堆,這是為了互相照應,並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它們在一起旅行,用食,以種群為社會組織,在廣大的家庭中休息,互相依靠著生存長大。
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定居型虎鯨,其基本社群單位為小型母系群體,一般由2至9頭血緣關系相近的虎鯨所組成,此母系群體會長期維持穩固,所有成員似乎會共同分擔養育工作。幾個這樣的群體會共同組成一個「小群」(pod,通常用以描述一群彼此間有社交行為聯系的鯨目動物),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鯨與仔鯨,多半由最年長的雌鯨居於領導地位( females are the family elders),而待在小群里的雄鯨通常是該雌鯨的後代。甚至有的雄性虎鯨長到9米還在小群中生活。定居型小群面對其它小群時有特殊的致意方式:面對對方一段距離排成兩行緊密縱隊,然後兩個小群的成員會互相混雜,似乎是在表明其社交地位。他們的小群很和睦(stable),穩定(capture),只有死亡(death)或者被俘(capture)才能被破壞。他們每個小群一起社交,休息,互相依存強大(socialize and rest in extended family groups, and literally thrive on each other』s company)[編輯本段]生長繁殖
在生殖方式上,屬於一雄多雌,往往由一頭身體膘悍的成年雄鯨和幾頭雌鯨組成一生殖群體。雄鯨擁有雌鯨的多少取決於其競爭能力,身長體壯、力量強大的佔有的雌鯨就多。經交配、受孕和1年的妊娠期,一頭體長2.4米的小鯨就降生了。小鯨以母鯨的乳汁為食,生長很快,整天尾隨母鯨身旁,1年後便可獨立覓食了。當體長達6米多時,雄鯨便可達到性成熟,這時它便開始求偶成婚。但由於眾多的後宮佳麗均為父輩所有,豈能讓其染指,所以它往往被逐出家門,過著單身漢的生活。一旦時機成熟,它便會參與爭奪生殖權的斗爭,向鯨群的統治者提出挑戰。
食性
雖然它的牙齒非常堅強,但卻不如鯊魚的牙齒那樣鋒利,因此主要用於攝取而不是咀嚼,而被它叼住的食物都是整個吞下的。虎鯨的食物多樣,由小型結群魚類、魷魚,一直到大型須鯨與抹香鯨(Sperm Whale)都有可能成為它們的獵物;其它的如海豹等鰭腳類動物、海龜、海獺、海牛、儒艮(gong)、鯊魚、魟等,甚至還有鹿與麋鹿,似乎是趁它們游泳橫渡水道時伺機捕食。甚至會利用漲潮沖到海岸邊,捕捉來不及逃走的海豹企鵝。各群似乎有自己偏好的食物種類,例如某些族群主要以鮭魚、鮪魚、或鯡魚等魚類為主要食物,某些群則會巡視鰭腳類的登陸地尋找獵物,或跟隨遷徙中的鯨群,有如狼群追蹤北美馴鹿的情景。虎鯨顯然需要合作以襲擊並制服大型獵物,但它們也會合力將魚群集中成一個大球,然後輪流鑽入取食。虎鯨也會偷吃延繩釣漁船上鉤的魚獲,或吃食漁民丟棄的下雜魚等。它們似乎會選擇性的咬食須鯨的舌頭。其獵物可能深受對虎鯨的恐懼所影響,當虎鯨出現時鰭腳類會逃往陸地或冰上,鯨豚則會游入淺水域或藏匿於浮冰的裂隙間。[編輯本段]種群現狀
虎鯨並沒有滅絕之憂,但人為獵捕可能已造成部分地區族群的減少。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無論是定居型或過境型皆僅餘數百頭,同時深受污染、重型船隻行駛,以及獵物減少等生存威脅。密集的賞鯨活動可能會干擾虎鯨的生活,而那些為了保護鮭魚養殖場免受鰭腳類入侵的人們可能會將虎鯨驅逐出它們原本偏好的棲地。估計在太平洋東部熱帶海域約有8500頭虎鯨,在阿拉斯加水域至少有850頭,日本外海可能達2000頭以上,而夏季在南極水域約有8000頭虎鯨分布,分布范圍內的其它地區可能在數百至千餘頭之間。目前在日本(Japan)、印度尼西亞、格陵蘭(English)、與西印度群島(West Indies)的捕鯨者仍持續捕捉虎鯨,雖然捕殺量少,但能會有相當大的影響。最兇猛的海洋動物-虎鯨 虎鯨是一種大型齒鯨,由於性情十分兇猛,因此又有惡鯨、殺鯨、兇手鯨、逆戟鯨等稱謂。它的身體強壯而有力,體形很大,呈紡錘形,表面光滑,皮膚下面有一層很厚的脂肪用來保存身體的熱量。體長約為600-1000厘米,體重5000-8000千克。身體上的顏色黑白分明,背部為漆黑色,只是在鰭的後面有一個馬鞍形的灰白色斑,兩眼的後面各有一塊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為雪白的顏色。頭部較圓,沒有突出的吻部,鼻孔在頭頂的右側,有開關自如的活瓣,當浮到水面上時,就打開活瓣呼吸,噴出一片泡沫狀的氣霧,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氣就變成了一根水柱。前肢變為一對鰭,很發達,後肢退化消失。高聳於背部中央的強大的三角形背鰭,十分顯眼,雄獸的可達1.5米高,既是進攻的武器,又可以起到舵的作用。嘴很大,上下頜上共有40一50枚圓錐形的大牙齒,顯出一副凶神惡煞的模樣,能把一隻海獅整個吞下。虎鯨分布在世界各大海洋中,以南北兩極附近水域最多,在我國見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域。虎鯨喜歡棲息在從0℃到12-13℃的較冷水域,溫暖的海洋中數量較少,既使有也常常潛到水溫較低的深水地帶。它行動的流動性很大,一天就能游出100多公里,但較常出現在離海岸30公里以內的水域中,而較少游向遠洋。游泳前進的速度也很快,時速可達54公里。潛水的時間也很長,最多能達到30分鍾以上。在海灣的淺水地帶,它還喜歡用尾巴上的缺刻去鉤拉海藻,發出「呼呼」的聲音,不久,渾身就披滿了半透明的海草。 雖然它的牙齒非常堅強,但卻不如鯊魚的牙齒那樣鋒利,因此主要用於攫取而不是咀嚼,而被它叼住的食物都是整個吞下的。獵食的對象主要是各種海洋獸類,如海豚、海豹、海獅、海狗、海象等,有時也捕食企鵝、烏賊和鱈魚、鮃魚、鰈魚、鯖魚、沙丁魚等各種海洋魚類,曾有一隻虎鯨吃掉13隻海豚和14隻海豹的記錄。成群的虎鯨甚至敢於攻擊比其大十倍的須鯨,情景與狼群圍獵孤鹿十分相似,先將獵物上下左右團團圍住,咬掉背鰭、尾巴等,使其難以游動,然後撕去大塊的肉,再咬掉獵物的嘴唇和舌頭。由於虎鯨是如此之兇猛,所以海洋中的露脊鯨、長須鯨、座頭鯨、灰鯨、藍鯨等大型鯨類也都畏之如虎,遠遠見了,就慌忙避開,逃之夭夭。虎鯨在捕食的時候還會使用詭計,先將腹部朝上,一動不動地漂浮在海面上,很像一具死屍,而當烏賊、海鳥、海獸等接近它的時候,就突然翻過身來,張開大嘴把它們吃掉。 虎鯨喜歡營群居的生活,有2-3隻的小群,也有40-50隻的大群,每天總有2-3個小時靜靜地呆在水的表層,因為肺部充滿了足夠的空氣,所以能夠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鰭。群體成員間的胸鰭經常保持接觸,顯得親熱和團結,如果群體中有成員受傷,或者發生意外失去了知覺,其它成員就會前來幫助,用身體或頭部連頂帶托,使其能夠繼續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覺時也紮成一堆,這是為了互相照應,並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如果說座頭鯨是鯨類中的「歌唱家」,那麼虎鯨就是鯨類中的「語言大師」了,它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而且這些聲音有著不同的含義。例如在捕食魚類時,會發出斷斷續續的「咋嚏」聲,如同用力拉扯生銹鐵門窗鉸鏈發出的聲音一樣,魚類在受到這種聲音的恐嚇後,行動就變得失常了,竟然對虎鯨的出現毫無反應,而不是驚慌失措,四散逃離,因此被虎鯨毫不費力地一網打盡。虎鯨不僅能夠發射超聲波,通過回聲去尋找魚群,而且還能夠判斷魚群的大小和游泳的方向。這種能力,對生活在海洋里的食肉動物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海水下面十分黑暗,很難在這種環境里看清遠處的捕食目標。[編輯本段]海上霸主—虎鯨

虎鯨的身體強壯而有力,體形很大,呈紡錘形,表面光滑,皮膚下面有一層很厚的脂肪用來保存身體的熱量。體長約為6-8米,體重2000-5000千克。身體上的顏色黑白分明,背部為漆黑色,只是在鰭的後面有一個馬鞍形的灰白色斑,兩眼的後面各有一塊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為雪白的顏色。頭部較圓,沒有突出的吻部,鼻孔在頭頂的右側,有開關自如的活瓣,當浮到水面上時,就打開活瓣呼吸,噴出一片泡沫狀的氣霧,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氣就變成了一根水柱。前肢變為一對鰭,很發達,後肢退化消失。高聳於背部中央的強大的三角形背鰭(fins),十分顯眼,雄獸的可達1.5米高,既是進攻的武器,又可以起到舵的作用。嘴很大,上下頜上共有40一50枚圓錐形的大牙齒,顯出一副凶神惡煞的模樣。虎鯨分布在世界各大海洋中,以南北兩極附近水域最多,在我國見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域。虎鯨喜歡棲息在從0℃到12-13℃的較冷水域,溫暖的海洋中數量較少,即使有也常常潛到水溫較低的深水地帶。它行動的流動性很大,一天就能游出100多公里,但較常出現在離海岸30公里以內的水域中。游泳前進的速度也很快,時速可達54公里。潛水的時間也很長,最多能達到30分鍾以上。
虎鯨獵食的對象主要是各種海洋獸類,如海豚、海獅、海象等,有時也捕食烏賊和鱈魚、鮃魚、鯖魚、沙丁魚等各種海洋魚類。虎鯨是兇猛的,海洋中的露脊鯨、長須鯨、座頭鯨、灰鯨、藍鯨等大型鯨類也都畏之如虎,就慌忙避開。虎鯨在捕食的時候還會使用詭計,先將腹部朝上,一動不動地漂浮在海面上,很像一具死屍,而當烏賊、海鳥、海獸等接近它的時候,就突然翻過身來,張開大嘴把它們吃掉。
如果說座頭鯨是鯨類中的「歌唱家」,白鯨是海中「金絲雀」,那麼虎鯨就是鯨類中的「語言大師」了,它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而且這些聲音有著不同的含義。例如在捕食魚類時,會發出斷斷續續的「咋嚏」聲,如同用力拉扯生銹鐵門窗鉸鏈發出的聲音一樣,魚類在受到這種聲音的恐嚇後,行動就變得失常了。虎鯨不僅能夠發射超聲波,通過回聲去尋找魚群,而且還能夠判斷魚群的大小和游泳的方向。這種能力,對生活在海洋里的食肉動物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海水下面十分黑暗,很難在這種環境里看清遠處的捕食目標。
在海上旅行的人常把虎鯨說成是變化無常的海妖,漁民們則稱它為「海上霸王」,電影、戲劇等各種藝術作品中還將它描述為「復仇之神」,這些都在暗示虎鯨是一種吃人的動物。其實這完全是人們的想像,因為虎鯨雖然是兇猛而貪食的海中巨獸,但在歷史上卻從未有過有根據的吃人紀錄,甚至連咬死人的情況也沒有聽說過。奇怪的是,它對人類不但無害,反而顯示出和善可親,在水族館里可以飼養馴化,既聰明又聽話,還能學會許多技藝,表演各種節目,最激動人心的節目有「迎客」:隨著鈴聲將巨大的頭部露出水面,向觀眾徐徐游去,以示「歡迎」,或者任憑飼養員騎在背上到處跑,甚至還讓飼養員把頭伸人它的巨嘴裡,一動也不動;「躍水吞魚」:破水而出,張開大口,躍到5米多高處,吞下掛在那裡的一條大魚;「速游中縱跳」:先沿著池邊快速游泳,破浪疾駛,時而躍出水面;「召之即來」:聽到召喚信號,立即游過來;「貓捉老鼠」:虎鯨腹部朝上,兩只胸鰭露出水面,馴養員坐在它的胸部,一隻手握著它的牙齒,隨虎鯨在水中兜上幾圈之後,便跳進水中,這時,虎鯨從背後追上,再次把他馱在背上,並且多次重復著這個動作……。其實,虎鯨變得這樣溫順是因為人們掌握了它的一個弱點:一旦離開了同類而單獨生活時,膽量就變得很小了。當然,在精彩的表演之後,鮭魚、金槍魚等美味佳餚作為獎賞也是必不可少的。
1862年,一個名叫埃斯里特的人,從一頭逆戟鯨的胃中發現了13頭海豚和14隻海豹,因此,逆戟鯨理所當然地成了劊子手。killer whale/orca/Grampus的英文、荷蘭文名稱,意即殺鯨之意。屬於齒鯨類,巨大的軀體上有黑白分明的斑紋,眼後方有兩塊卵形白斑,體側有一向背後方向突出的白色區,以上特徵很容易將與別的鯨區分開來。
虎鯨體長近10米,重7.8噸,雌的比雄的要稍小些。它們以蒼茫碧海為家,各個海區幾乎無所不在,但以南極、日本近海和挪威至北極三個海區的虎鯨數量為最多。虎鯨的上下頜長著20多枚10~13厘米長的銳牙利齒,朝內後方彎曲,上下相互交錯著,嘴一張,尖齒畢露,陰森恐怖。其牙齒的排列方式和形狀不僅利於撕裂、切碎獵物,而且使被擒獵物猶如囊中之物,難逃「虎口」。逆戟鯨體型呈優美的流線型,行動敏捷,游泳本領高強,而且花樣繁多。一會仰游,一會翻滾,一會又將身體直立於水面,游起來隨心所欲,常將其背鰭突出水面,猶如古代武器的戟倒豎於海上,因此得名「逆戟鯨」。
殘暴貪食,小須鯨、海豚、海豹、大型座頭鯨、灰鯨、白鯨,甚至獸中之「王」――藍鯨均在它捕獲之列。除此之外,各種魚、海鳥、烏賊等海洋動物,也決不輕易放過。它們最常用的捕食方式是群起而攻之。當捕魚時,它們便由若干組成一個包圍圈,將魚團團圍住,然後輪番沖入魚群,美美地飽餐一頓後,便揚長而去。對於魚、烏賦等此類小型動物可不費吹灰之力便將其吞噬,而對於大型哺乳類,雙方便會展開一場殊死搏鬥。當它們襲擊大型動物時,往往一齊出擊。例如,有人曾目擊7頭虎鯨襲擊一頭小須鯨悲壯場面:三頭身強力壯的雄虎鯨對小須鯨展開了猛烈的攻擊,一頭咬住尾,另一頭則咬頭部,剩下的一頭則從全方位進攻,只用45分鍾,便將小須鯨活活咬死,其餘四頭便一擁而上,瞬間便將小須鯨掃盪殆盡。有時一動不動地浮在海面上,肚皮向上,儼然一具僵屍。每當成群的海豚或海獅在海面上游泳覓食時,往往不明真相,不知不覺便靠近,這時,虎鯨會迅速一翻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其捕而食之。
虎鯨從不主動向人類進攻,而且聰明伶俐,樂於跟人相處,稍加訓練,便可做各種表演,可見其具有很好的記憶能力。然而,除了友好的一面之外,似乎還有很強的報復心理。一位愛斯基摩老人告訴我一個真實故事:在阿拉斯加最北端的巴羅小鎮,有兩個年輕的愛斯基摩人曾向一對虎鯨開槍,沒有打中,卻遭它們的報復,在此後的幾年中,只要他們一出海,那對虎鯨就會趕來向他們進攻,有好幾次差點送命,嚇得他們一直到老,再也不敢下海捕魚了。
水柱
虎鯨的水柱是傾斜的,又粗又矮,不像須鯨一樣,又細又高。
雄性體長近10米,體重7~8噸;雌性體長8米左右,重5~6噸。頭圓大,吻鈍而短,牙齒40~50枚,呈釘狀。背鰭高大,特別是雄性,鰭高可達1.8米,狀如倒置的戟,因而得名「逆戟鯨」。胸鰭大,呈卵圓形。黑、白對比的體色是其最明顯特徵:背部黑色,頭側面、生殖器兩側及整個腹部為白色,眼後方有棱形白斑,背鰭後兩側有暈狀灰色帶。
群居,每群2~55隻不等,同伴間眷戀性很強。游速快,平常時速30海里,捕食時可以更快。性兇猛,捕食魚類和海獅、海象、海豚、海豹等海獸,還時常襲擊藍鯨等大型須鯨,也食企鵝等海鳥。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為動物界中發聲最復雜的種類,且不同種群間音調各有差異,類似人類的「方言」,為動物學家所關注。全年繁殖,妊娠期可能長達13~16個月,每胎1仔。雌鯨4歲性成熟。飼養壽命最長為50年。
分布遍及世界各大洋,冷水海域和近海區較常見,中國沿海均有發現,黃海、渤海較為常見。有重要的研究和觀賞價值,經訓化後可在水族館中進行娛樂表演,或用於軍事偵察、海底打撈等。

『叄』 虎鯨的資料

虎鯨是一種大型齒鯨,身長為8~10米,體重9噸左右,背呈黑色,腹為灰白色,有一個尖尖的背鰭,背鰭彎曲長達1米,嘴巴細長,牙齒鋒利,性情兇猛,食肉動物,善於進攻獵物,是企鵝、海豹等動物的天敵。有時它們還襲擊其它鯨類,甚至是大白鯊,可稱得上是海上霸王。虎鯨的體型極為粗壯,是海豚科中體型最大的物種,頭部呈圓錐狀,沒有突出的嘴喙。大而高聳的背鰭位於背部中央,其形狀有高度變異性,雌鯨與未成 年虎鯨的背鰭呈鐮刀形,而成年雄鯨則多半如棘刺般直立,高度約1~1.8米。胸鰭大而寬闊,大致呈圓形,這點與大多數海豚科成員的典型鐮刀狀胸鰭不同。上、下顎各有10~14對大而尖銳的牙齒作為武器,每顆牙大概有8cm。在海灣的淺水地帶,它還喜歡用尾巴上的缺刻去鉤拉海藻,發出「呼呼」的聲音,不久,渾身就披滿了半透明的海草。
虎鯨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海域日本北海,冰島,對於水溫、深度等因素似乎沒有明顯的限制。它們在高緯度地區有相當高的棲息密度,特別是在獵物充足的海域。它們的移動情形普遍與追蹤獵物或增加捕食率有關,時間通常在魚類產卵季與海豹的生產期。到了夏天,大西洋中大多數的虎鯨都棲息於浮冰邊緣或有浮冰的水道,以須鯨、企鵝、海豹等為食。它們會遷徙至何處、會移動多遠,目前仍未有定論。部分虎鯨會終年停留於南極海域,而在北極的虎鯨則很少接近浮冰。據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研究者指出,當地有定居型與過境型兩種型態的虎鯨群,當地終年皆可發現此二種群體。部分個體有非常大的活動范圍,由各地的照片辨識結果發現,有些虎鯨的活動范圍自阿拉斯加一直到南方的加州。虎鯨時常會有躍身擊浪、浮窺等行為,或是以尾鰭或胸鰭拍擊水面。虎鯨的泳速最快可達時速55公里,可閉氣17分鍾左右。當周遭空氣涼爽時,通常可看見它們低矮而呈樹枝狀的噴氣。虎鯨的水柱是傾斜的,又粗又矮,不像須鯨一樣,又細又高。它們對船隻的反應多樣,冷漠忽視或是充滿好奇心都有可能。偶爾會集體擱淺,群體有時會被困在潮池或海灣中。在北極與南極海域,因為風吹而快速產生的浮冰對虎鯨而言是一大麻煩,有時會因此迫使它們停留於水面狹窄的小水域里相當長的時間。
它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而且這些聲音有著不同的含義。例如在捕食魚類時,會發出斷斷續續的「咋嚏」聲,如同用力拉扯生銹鐵門窗鉸鏈發出的聲音一樣,魚類在受到這種聲音的恐嚇後,行動就變得失常了。虎鯨不僅能夠發射超聲波,通過回聲去尋找魚群,還能夠通過超聲波判斷魚群的大小和游泳的方向。這種能力,對生活在海洋里的食肉動物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海水下面十分黑暗,很難在這種環境里看清遠處的捕食目標。
虎鯨喜歡群居的生活,有2~3隻的小群,也有40~50隻的大群,每天總有2~3個小時靜靜地呆在水的表層,因為肺部充滿了足夠的空氣,所以能夠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鰭。群體成員間的胸鰭經常保持接觸,顯得親熱和團結。如果群體中有成員受傷,或者發生意外失去了知覺,其它成員就會前來幫助,用身體或頭部連頂帶托,使其能夠繼續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覺時也紮成一堆,這是為了互相照應,並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它們在一起旅行,用食,以種群為社會組織,在廣大的家庭中休息,互相依靠著生存長大。
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定居型虎鯨,其基本社群單位為小型母系群體,一般由2至9頭血緣關系相近的虎鯨所組成,此母系群體會長期維持穩固,所有成員似乎會共同分擔養育工作。幾個這樣的群體會共同組成一個小群(pod,通常用以描述一群彼此間有社交行為聯系的鯨目動物),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鯨與仔鯨,多半由最年長的雌鯨居於領導地位,而待在小群里的雄鯨通常是該雌鯨的後代。甚至有的雄性虎鯨長到9米還在小群中生活。定居型小群面對其它小群時有特殊的致意方式:面對對方一段距離排成兩行緊密縱隊,然後兩個小群的成員會互相混雜,似乎是在表明其社交地位。
根據對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外海的定居型族群的研究資料顯示,虎鯨終年皆可生產,高峰期自秋季至隔年春天,平圴生殖間隔為5年,成年雌鯨在過了40歲之後通常就不再生育。由圈養個體的研究結果推測,其懷孕期約15至18個月。雖然幼鯨很早就開始攝食固體食物,但哺乳期至少會持續達1年以上,通常要到2歲大左右才會完全斷奶。
虎鯨並沒有滅絕之憂,也不屬於什麼保護動物。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無論是定居型或過境型皆僅余數百頭,同時深受污染、重型船隻行駛的威脅,估計在太平洋東部熱帶海域約有8500頭虎鯨,在阿拉斯加水域至少有850頭,日本外海可能達2000頭以上,而夏季在南極水域約有8000頭虎鯨分布,分布范圍內的其它地區可能在數百至千餘頭之間。目前在日本、印度尼西亞、格陵蘭、與西印度群島的捕鯨者仍持續捕捉虎鯨,雖然捕殺量少,但能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肆』 關於虎鯨的資料

學名:Orcinus orca
英文名:Killer Whale/Orca/Grampus
別稱:有殺鯨、逆戟鯨等稱謂。
形態:是一種大型齒鯨,身長為8~10米,體重幾噸左右,背呈黑色,腹為灰白色,背鰭彎曲長達1米,嘴巴細長,牙齒鋒利,性情兇猛,食肉動物,善於進攻獵物,是企鵝、海豹等的天敵。有時它還襲擊同類須鯨或抹香鯨,可稱得上是海上霸王。
分類
域: 真核生物域(Eukaryota)
界: 動物界(Mam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 哺乳綱(Mammalia)
目: 鯨目(Cetacea)
科: 海豚科(Delphinidae)
屬: 虎鯨屬(Orcinus)
種: 虎鯨(O. orca)
與人類體型的對比出生身長體重:2.2~2.6m、160kg
最大身長體重紀錄:雄—9m、5,600kg;雌—7.9m、3,800kg
壽命:雄—50~60年;雌—80~90年
雌雄虎鯨外觀區別(上雄下雌)虎鯨的體型極為粗壯,是海豚科(Class Delphinidae)中體型最大的物種。頭部呈圓錐狀,沒有突出的嘴喙。大而高聳的背鰭位於背部中央,其形狀有高度變異性,雌鯨與未成年虎鯨的背鰭呈鐮刀形,而成年雄鯨則多半如棘刺般直立,高度約1至1.8米。胸鰭大而寬闊,大致呈圓形,這點與大多數海豚科成員的典型鐮刀狀背鰭不同。上、下顎各有10至14對大而尖銳的牙齒(sharp teeth)作為武器(weapons), 每顆牙大概有8cm。在海灣的淺水地帶,它還喜歡用尾巴上的缺刻去鉤拉海藻,發出「呼呼」的聲音,不久,渾身就披滿了半透明的海草。
虎鯨的體色圖樣主要由黑與白這兩種對比分明的色彩組成,位於身體腹面的白色區域自下顎往後延伸至肛門處,在全黑的胸鰭之間變得狹窄,到了肚臍後方產生分歧,尾鰭腹面亦為白色。背部與體側皆為黑色,但在生殖裂附近的側腹處有白色斑塊,眼睛斜後方亦有明顯的橢圓形白斑。在背鰭後方有呈灰至白色的馬鞍狀斑紋(saddle)。
虎鯨分布圖虎鯨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海域日本北海(southern Japan),冰島(Iceland),對於水溫、深度等因素似乎沒有明顯的限制。它們在高緯度地區有相當高的棲息密度,特別是在獵物充足的海域。它們的移動情形普遍與追踨獵物或增加捕食率有關,時間通常在魚類產卵季與海豹的生產期。到了夏天,大西洋中大多數的虎鯨都棲息於浮冰邊緣或有浮冰的水道,以須鯨、企鵝、海豹等為食。它們會遷徙至何處、會移動多遠,目前仍未有定論。部分虎鯨會終年停留於南極海域,而在北極的虎鯨則很少接近浮冰。據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研究者指出,當地有定居型(resident)與過境型(transient)兩種型態的虎鯨群,當地終年皆可發現此二種群體。部分個體有非常大的活動范圍,由各地的照片辨識結果發現,有些虎鯨的活動范圍自阿拉斯加(Alsaka)一直到南方的加州(Southern California )。
虎鯨時常會有躍身擊浪、浮窺等行為,或是以尾鰭或胸鰭拍擊水面。虎鯨的泳速最快可達時速55公里,可閉氣17分鍾左右。當周遭空氣涼爽時,通常可看見它們低矮而呈樹枝狀的噴氣。它們對船隻的反應多樣,冷漠忽視或是充滿好奇心都有可能。偶爾會集體擱淺,群體有時會被困在潮池或海灣中。在北極與南極海域,因為風吹而快速產生的浮冰對虎鯨而言是一大麻煩,有時會因此迫使它們停留於水面開闊的小水域里相當長的時間。
虎鯨喜歡群居的生活,有2-3隻的小群,也有40-50隻的大群,每天總有2-3個小時靜靜地呆在水的表層,因為肺部充滿了足夠的空氣,所以能夠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鰭。群體成員間的胸鰭經常保持接觸,顯得親熱和團結。如果群體中有成員受傷,或者發生意外失去了知覺,其它成員就會前來幫助,用身體或頭部連頂帶托,使其能夠繼續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覺時也紮成一堆,這是為了互相照應,並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它們在一起旅行,用食,以種群為社會組織,在廣大的家庭中休息,互相依靠著生存長大。
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定居型虎鯨,其基本社群單位為小型母系群體,一般由2至9頭血緣關系相近的虎鯨所組成,此母系群體會長期維持穩固,所有成員似乎會共同分擔養育工作。幾個這樣的群體會共同組成一個「小群」(pod,通常用以描述一群彼此間有社交行為聯系的鯨目動物),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鯨與仔鯨,多半由最年長的雌鯨居於領導地位( females are the family elders),而待在小群里的雄鯨通常是該雌鯨的後代。甚至有的雄性虎鯨長到9米還在小群中生活。定居型小群面對其它小群時有特殊的致意方式:面對對方一段距離排成兩行緊密縱隊,然後兩個小群的成員會互相混雜,似乎是在表明其社交地位。他們的小群很和睦(stable),穩定(capture),只有死亡(death)或者被俘(capture)才能被破壞。他們每個小群一起社交,休息,互相依存強大(socialize and rest in extended family groups, and literally thrive on each other』s company)
在生殖方式上,屬於一雄多雌,往往由一頭身體膘悍的成年雄鯨和幾頭雌鯨組成一生殖群體。雄鯨擁有雌鯨的多少取決於其競爭能力,身長體壯、力量強大的佔有的雌鯨就多。經交配、受孕和1年的妊娠期,一頭體長2.4米的小鯨就降生了。小鯨以母鯨的乳汁為食,生長很快,整天尾隨母鯨身旁,1年後便可獨立覓食了。當體長達6米多時,雄鯨便可達到性成熟,這時它便開始求偶成婚。但由於眾多的後宮佳麗均為父輩所有,豈能讓其染指,所以它往往被逐出家門,過著單身漢的生活。一旦時機成熟,它便會參與爭奪生殖權的斗爭,向鯨群的統治者提出挑戰。
食性
雖然它的牙齒非常堅強,但卻不如鯊魚的牙齒那樣鋒利,因此主要用於攫取而不是咀嚼,而被它叼住的食物都是整個吞下的。虎鯨的食物多樣,由小型結群魚類、魷魚,一直到大型須鯨與抹香鯨(Sperm Whale)都有可能成為它們的獵物;其它如海豹等鰭腳類動物、海龜、海獺、海牛、儒艮(gong)、鯊魚、魟等,甚至還有鹿與麋鹿,似乎是趁它們游泳橫渡水道時伺機捕食。甚至會利用漲潮沖到海岸邊,捕捉來不及逃走的海豹企鵝。各群似乎有自己偏好的食物種類,例如某些族群主要以鮭魚、鮪魚、或鯡魚等魚類為主要食物,某些群則會巡視鰭腳類的登陸地尋找獵物,或跟隨遷徙中的鯨群,有如狼群追蹤北美馴鹿的情景。虎鯨顯然需要合作以襲擊並制服大型獵物,但它們也會合力將魚群集中成一個大球,然後輪流鑽入取食。虎鯨也會偷吃延繩釣漁船上鉤的魚獲,或吃食漁民丟棄的下雜魚等。它們似乎會選擇性的咬食須鯨的舌頭。其獵物可能深受對虎鯨的恐懼所影響,當虎鯨出現時鰭腳類會逃往陸地或冰上,鯨豚則會游入淺水域或藏匿於浮冰的裂隙間。
虎鯨並沒有滅絕之憂,但人為獵捕可能已造成部分地區族群的減少。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無論是定居型或過境型皆僅餘數百頭,同時深受污染、重型船隻行駛,以及獵物減少等生存威脅。密集的賞鯨活動可能會干擾虎鯨的生活,而那些為了保護鮭魚養殖場免受鰭腳類入侵的人們可能會將虎鯨驅逐出它們原本偏好的棲地。估計在太平洋東部熱帶海域約有8500頭虎鯨,在阿拉斯加水域至少有850頭,日本外海可能達2000頭以上,而夏季在南極水域約有8000頭虎鯨分布,分布范圍內的其它地區可能在數百至千餘頭之間。目前在日本(Japan)、印度尼西亞、格陵蘭(English)、與西印度群島(West Indies)的捕鯨者仍持續捕捉虎鯨,雖然捕殺量少,但對當地族群卻可能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伍』 有關虎鯨的資料

虎鯨(學名:Orcinus orca)是一種大型齒鯨,身長為8-10米,體重9噸左右,頭部略圓,具有不明顯的喙;背鰭高而直立,彎曲長達1米;身體黑、白兩色。兩翼骨遠隔開。顳窩大。下頜骨相對較短。在上、下頜每齒列有10-12枚圓錐形的齒。嘴巴細長,牙齒鋒利,性情兇猛,食肉動物,善於進攻獵物,是企鵝、海豹等動物的天敵。有時它們還襲擊其它鯨類,甚至是大白鯊,可稱得上是海上霸王。
虎鯨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有一些群體組成的家族是動物界中最穩定的家族。虎鯨的一些復雜社會行為,捕獵技巧,和聲音交流,被認為是虎鯨擁有自己的文化的證據。分布於幾乎所有的海洋區域,從赤道到極地水域。水溫或深度沒有限制其范圍。分布延伸到許多封閉或半封閉的海域,如阿拉斯加灣,地中海,鄂霍次克海,加利福尼亞灣,墨西哥灣,紅海和波斯灣。
形態特徵
虎鯨成年雄性身長最大記錄是9.75 米,體重9524千克。是海豚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身體大小、鰭肢大小和背鰭高度有明顯的性二型。雌性最大體長達7.70米,雄性體長達9米。雄性成體的背鰭直立,高可達1.0-1.8米,雌性的背鰭明顯地鐮刀形,高不及0.7 米。頭部略帶圓,具有不明顯的喙。橢圓形的鰭肢位於體全長的前1/4處。雄性的鰭肢長可達體全長的20%,雌性的達11%-13%。尾葉寬可超過體全長的1/5。體背面黑色,在背鰭後方有1個淺灰色的鞍斑。下頜及從下頜前端到尿殖區的體腹面白色。有1個白色的葉狀斑從尿殖區向上伸到背鰭後的體側。尾葉的腹面白色或淺灰色,可能具黑色邊緣。在每側眼的後上方各有1個白色橢圓形斑。鞍斑在年幼時不明顯,性成熟後更顯著。
成體頭骨的髁基長可達1000毫米。在眶前凹前方過兩前頜骨的寬小於吻突寬。兩翼骨遠隔開。顳窩大。下頜骨相對較短。在上、下頜每側都有10-12枚齒,其橫切面呈橢圓形,齒尖向內和向後。在一些較老的個體,齒常被磨蝕或潰爛損壞。
虎鯨體形很大,呈紡錘形,表面光滑,皮膚下面有一層很厚的脂肪用來保存身體的熱量。體長約為600-1000厘米,體重5000-10000千克。身體上的顏色黑白分明,背部為漆黑色,只是在鰭的後面有一個馬鞍形的灰白色斑,兩眼的後面各有一塊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為雪白的顏色。頭部較圓,沒有突出的吻部,鼻孔在頭頂的右側,有開關自如的活瓣,當浮到水面上時,就打開活瓣呼吸,噴出一片泡沫狀的氣霧,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氣就變成了一根水柱。前肢變為一對鰭,很發達,後肢退化消失。高聳於背部中央的強大的三角形背鰭,十分顯眼,雄獸的可達1.5米高,既是進攻的武器,又可以起到舵的作用。嘴很大,上下頜上共有40-50枚圓錐形的大牙齒,能把一隻海獅整個吞下。
棲息環境
虎鯨的生境為極地和溫帶海域為主。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海域日本北海、冰島,對於水溫、深度等因素似乎沒有明顯的限制。它們在高緯度地區有相當高的棲息密度,特別是在獵物充足的海域。它們的移動情形普遍與追蹤獵物或增加捕食率有關,時間通常在魚類產卵季與海豹的生產期。到了夏天,大西洋中大多數的虎鯨都棲息於浮冰邊緣或有浮冰的水道,以須鯨、企鵝、海豹等為食。它們會遷徙至何處、會移動多遠,仍未有定論。部分虎鯨會終年停留於南極海域,而在北極的虎鯨則很少接近浮冰。據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研究者指出,當地有定居型與過境型兩種型態的虎鯨群,當地終年皆可發現此二種群體。部分個體有非常大的活動范圍,由各地的照片辨識結果發現,有些虎鯨的活動范圍自阿拉斯加一直到美國南方的加州。
生活習性
游水
虎鯨時常會有躍身擊浪、浮窺等行為,或是以尾鰭或胸鰭拍擊水面。在海灣的淺水地帶,它還喜歡用尾巴上的缺刻去鉤拉海藻,發出「呼呼」的聲音,不久,渾身就披滿了半透明的海草。虎鯨的泳速最快可達時速55公里,可閉氣17分鍾左右。當周遭空氣涼爽時,通常可看見它們低矮而呈樹枝狀的噴氣。虎鯨的水柱是傾斜的,又粗又矮,不像須鯨一樣,又細又高。它們對船隻的反應多樣,冷漠忽視或是充滿好奇心都有可能。偶爾會集體擱淺,群體有時會被困在潮池或海灣中。在北極與南極海域,因為風吹而快速產生的浮冰對虎鯨而言是一大麻煩,有時會因此迫使它們停留於水面狹窄的小水域里相當長的時間。[5]
聲音
如果說座頭鯨是鯨類中的「歌唱家」,白鯨是海中「金絲雀」,那麼虎鯨就是鯨類中的「語言大師」了,它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而且這些聲音有著不同的含義。例如在捕食魚類時,會發出斷斷續續的「咋嚏」聲,如同用力拉扯生銹鐵門窗鉸鏈發出的聲音一樣,魚類在受到這種聲音的恐嚇後,行動就變得失常了。虎鯨不僅能夠發射超聲波,通過回聲去尋找魚群,還能夠通過超聲波判斷魚群的大小和游泳的方向。這種能力,對生活在海洋里的食肉動物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海水下面十分黑暗,很難在這種環境里看清遠處的捕食目標。
集群
虎鯨喜歡群居的生活,有2-3隻的小群,也有40-50隻的大群,每天總有2-3個小時靜靜地呆在水的表層,因為肺部充滿了足夠的空氣,所以能夠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鰭。群體成員間的胸鰭經常保持接觸,顯得親熱和團結。如果群體中有成員受傷,或者發生意外失去了知覺,其它成員就會前來幫助,用身體或頭部連頂帶托,使其能夠繼續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覺時也紮成一堆,這是為了互相照應,並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它們在一起旅行、用食,以種群為社會組織,在廣大的家庭中休息,互相依靠著生存長大。
社會祖系
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定居型虎鯨,其基本社群單位為小型母系群體,一般由2至9頭血緣關系相近的虎鯨所組成,此母系群體會長期維持穩固,所有成員似乎會共同分擔養育工作。幾個這樣的群體會共同組成一個小群(通常用以描述一群彼此間有社交行為聯系的鯨目動物),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鯨與仔鯨,多半由最年長的雌鯨居於領導地位,而待在小群里的雄鯨通常是該雌鯨的後代。甚至有的雄性虎鯨長到9米還在小群中生活。
虎鯨的社會形態是母系,交配對象的選擇比較復雜,不是由雄性的力量決定一切:例如鯨群的族長有時能活到80歲,在晚年也有交配的例子,她們選擇交配的對象一般是鯨群內部年長的雄性。雌鯨選擇對象的標准科學家並不清楚,很少觀察到交配的現場,只知有母親,不知父親在哪。
鯨群內沒有父子關系和父女關系,雄性的責任是出去尋找食物,然後引導鯨群集體獵殺,分工明確,沒有地位的高低;而母女、母子關系則非常穩定,是一輩子的關系,一般不會離群。出現孤鯨的原因一般是受傷或迷路。當族群過大時,會「分家」,產生一個新的族群。
捕獵
有時虎鯨會采團體的方式打獵,它們利用從隆額(海豚科用來製造迴音定位的部位,會將聲音集中成一束)發出的超音波互相溝通和聯系,並策畫戰術。 它們也會合力將魚群集中成一個大球,然後輪流鑽入取食。獵捕海狗時,虎鯨會在滿潮前觀察直達海灘的裂縫溝渠,當滿潮時溝渠會灌滿水,並在沙灘上形成一片淺水域,此時虎鯨會沿著溝渠沖上海灘,並故意讓自己擱淺,以趁機捕食海狗或海獅,有時一隻虎鯨會露出大背鰭吸引海狗群的注意,這時另一隻虎鯨就會悄悄的靠近捕殺海狗,當獵物脫逃時,另一隻虎鯨就會沖上去接替捕食。類似地,虎鯨有時會將腹部朝上,一動不動地漂浮在海面上,很像一具死屍,而當烏賊、海鳥、海獸等接近它的時候,就突然翻過身來,張開大嘴把它們吃掉,有時也會用尾巴將獵物擊昏,如海獅等,再進行捕食。
虎鯨的食物包括魚類、其他鯨類、鰭足類、海獺類、鳥類、爬行類和頭足類。在南極採集的虎鯨的362個胃中,217個含有魚類,75個含有小須鯨的殘余,35個含有鰭足類,35個含有頭足類。
虎鯨的大腦非常發達同時身體擁有強大力量,憑借這些優勢,這些高智商動物能夠追趕和捕殺海洋中的很多頂級捕食者。一些虎鯨家族成員的菜單上至少列出了9種鯊魚美味,其中就包括令很多動物聞風喪膽的大白鯊和灰鯖鯊。
虎鯨專家、對虎鯨行為進行了長達17年研究的英格里德·維薩爾博士表示:「令人印象最深的策略就是施展空手道中的掌劈。」虎鯨會利用尾巴將鯊魚趕出水面,整個過程中甚至不用與鯊魚發生身體接觸。藉助於尾巴產生的上升力,它們能夠製造一個漩渦,將鯊魚置於其移動時形成的水流之上。一旦獵物露出水面,虎鯨便轉動身體同時將尾巴伸出水面,而後像施展空手道中的掌劈一樣攻擊鯊魚。
將鯊魚劈暈之後,虎鯨會抓住鯊魚並將其翻轉過來。這顯然是一項令人不敢相信的策略,說明虎鯨非常了解自己的對手。在被迅速翻轉倒置之後,鯊魚進入癱瘓狀態,也就是所謂的「肌肉緊張性停滯」,從此任由虎鯨宰割。
來自紐西蘭諾斯島圖圖卡卡的維薩爾表示:「虎鯨並不了解鯊魚的生理學結構,但所表現出的行為確實說明,它們知道採取一項確定的行動之後會帶來怎樣的效果。你不必為了開車就去掌握汽車的工作原理,你所要了解的就是怎麼做才能讓車子行駛起來。同樣地,虎鯨似乎知道一旦將鯊魚翻轉過來,它們便會喪失反擊能力。虎鯨所做的就是利用自身的優勢。」在虎鯨身上,科學家還觀察到其它一些攻擊手法,其中就包括「圍捕」,即鯨群圍住一條落單的鯊魚而後展開正面進動,或者從下方悄悄逼近,趁其不備迅速偷襲鯊魚下腹部。
維薩爾說:「通常情況下,虎鯨都會將鯊魚翻轉過來,此時的鯊魚已經無力反擊,一次成功的捕獵行為就此結束,最後要做的就是享用自己的勞動成果。我們認為虎鯨並不會專門制定外出捕殺鯊魚的計劃。在海洋覓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旦機會出現,它們便毫不留情地對鯊魚展開攻擊。」
分布范圍
分布於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美屬薩摩亞、安圭拉南極洲、安地卡及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澳大利亞、巴哈馬、孟加拉國、巴貝多、貝里斯、貝南、百慕大、巴西、英屬印度洋領地、汶萊、柬埔寨、喀麥隆加拿大、維德角、開曼群島、智利、中國、科科斯群島、哥倫比亞、葛摩、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古巴、丹麥、吉布地、多米尼克、厄瓜多(科隆群島)、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法羅群島、斐濟、法國、法屬蓋亞那、法屬波利尼西亞、加彭、甘比亞、迦納、直布羅陀格陵蘭、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關島、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宏都拉斯、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牙買加日本、肯亞、吉里巴斯、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茅利塔尼亞、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納哥、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諾魯、荷蘭、荷屬安的列斯群島、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尼加拉瓜、奈及利亞、紐埃、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葡萄牙、波多黎各、俄羅斯聯邦、聖赫勒拿、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薩摩亞、塞內加爾、獅子山、新加坡、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西班牙、斯里蘭卡、蘇利南、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西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美國(阿留申群島、夏威夷)、烏拉圭、萬那杜、委內瑞拉、越南、維爾京群島、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西撒哈拉、葉門。
繁殖方式
虎鯨全年都可以交配,雌獸每3-5年生育一次,懷孕期為1年,每胎產1仔,哺乳期也需要1年左右,壽命約為20-5歲。在出生後的1-2年內,幼仔在飢餓或者呼喚雌獸時,只能發出粗厲的聲音。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模仿成體的聲音,改進和豐富自己的叫聲,但由於虎鯨的語言復雜而多變,幼仔要完全掌握成體的「語言」,至少需要花上5年多的時間。
虎鯨為多配性的。在西北太平洋,多數在5-7月間進行交配。在東北太平洋,它們大多在10月至次年3月間產仔。雄性性成熟體長5.2-6.2米,雌性性成熟體長4.6-5.4米。雌性在 11-16年間生產第一個可存活的仔鯨,在北太平洋記錄的最小的新生仔鯨長2.28米。產仔間隔約5年。雌性約在40齡時停止產仔,其後生殖期平均約10年,可延長到30 年以上。平均壽命估計達80-90年。雄性約在15齡達性成熟,平均壽命約29年,最大壽命約50-60年。[
亞種分化編輯
美國研究人員日前在《基因組研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對虎鯨線粒體的脫氧核糖核酸測序後發現了至少3個新的虎鯨物種,這也表明全球海洋中存在不止一種虎鯨。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高度平行測序技術」對139隻虎鯨線粒體的脫氧核糖核酸進行了測序。這批虎鯨來自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以及南極大陸附近海域。研究人員最終發現,在南極海域生活的兩種分別主要以魚和海豹為食的虎鯨可能屬於新物種,此外,北太平洋地區也存在新的虎鯨種群。
領導這項研究的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遺傳學家菲利普·莫林表示,與其他鯨類一樣,虎鯨體內的線粒體也很少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因此不查看整個基因組很難發現新進化的虎鯨物種。但利用「高度平行測序技術」可以通過測量來自世界各地的虎鯨組織樣本完成對虎鯨線粒體的基因組測序,從而分辨出新物種。
種群現狀
歷史上,虎鯨在日本、挪威、和前蘇聯曾是直接捕獵的對象。已沒有直接捕獵虎鯨的漁業。20世紀60年代水族館中虎鯨表演的興起,促使活捕虎鯨的漁業迅速發展。隨著虎鯨飼養下繁殖技術的發展,活捕的需求已經下降。海上石油泄漏和其他有毒物質的污染對虎鯨的健康構成了一些威脅,海上交通對虎鯨獵物的干擾則是一個潛在的影響。在南極估計有70000頭虎鯨,對其他海域的虎鯨只有一些零星的數量調查。
虎鯨並沒有滅絕之虞,但人為獵捕可能已造成部分地區族群的減少。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無論是定居型或過境型皆僅余數百頭,同時深受污染、重型船隻行駛,以及獵物減少等生存威脅。密集的賞鯨活動可能會干擾虎鯨的生活,而那些為了保護鮭魚養殖場免受鰭腳類入只行駛,以及獵物減少等生存威脅。密集的賞鯨活動可能會侵的人們可能會將虎鯨驅逐出它們原本偏好的棲地。估計在太平洋東部熱帶海域約有8500頭虎鯨,在阿拉斯加水域至少有850頭,日本外海可能達2000頭以上,而夏季在南極水域約有8000頭虎鯨分布,分布范圍內的其他地區可能在數百至千餘頭之間。當前在日本、印尼、格陵蘭、與西印度群島的捕鯨者仍持續捕捉虎鯨,雖然捕殺量少,但對當地族群卻可能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數據缺乏(DD)。
飼養馴化
虎鯨在水族館里可以飼養馴化,既聰明又聽話,還能學會許多技藝,表演各種節目,最激動人心的節目有「迎客」:隨著鈴聲將巨大的頭部露出水面,向觀眾徐徐游去,以示「歡迎」,或者任憑飼養員騎在背上到處跑,甚至還讓飼養員把頭伸人它的巨嘴裡,一動也不動;「躍水吞魚」:破水而出,張開大口,躍到5米多高處,吞下掛在那裡的一條大魚;「速游中縱跳」:先沿著池邊快速游泳,破浪疾駛,時而躍出水面;「召之即來」:聽到召喚信號,立即游過來;「貓捉老鼠」:虎鯨腹部朝上,兩只胸鰭露出水面,馴養員坐在它的胸部,一隻手握著它的牙齒,隨虎鯨在水中兜上幾圈之後,便跳進水中,這時,虎鯨從背後追上,再次把他馱在背上,並且多次重復著這個動作……。其實,虎鯨變得這樣溫順是因為人們掌握了它的一個弱點:一旦離開了同類而單獨生活時,膽量就變得很小了。當然,在精彩的表演之後,鮭魚、金槍魚等美味佳餚作為獎賞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於虎鯨智力出眾,也被人們通過馴化來完成一些特殊的任務,例如美國海軍夏威夷水下作戰中心,每年要花費數百萬美元來訓練一隻動物部隊,虎鯨就是其中的主要成員之一,可以進行深潛、導航、排雷等工作。人們還訓練虎鯨打撈海底遺物,播放虎鯨的聲音嚇跑海水中的害獸,或者把它當成海中警犬,看護和管理人工養殖的魚群等。

『陸』 虎鯨資料

虎鯨
別稱:有逆戟鯨、殺人鯨等稱謂。
形態:是一種大型齒鯨,身長為8~10米,體重幾噸左右,背呈黑色,腹為灰白色,背鰭彎曲長達1米,嘴巴細長,牙齒鋒利,性情兇猛,食肉動物,善於進攻獵物,是企鵝、海豹等動物的天敵。有時它們還襲擊其它鯨類,甚至是大白鯊,可稱得上是海上霸王。

分類
域: 真核生物域(Eukaryota)
界: 動物界(Mam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 哺乳綱(Mammalia)
目: 鯨目(Cetacea)
科: 海豚科(Delphinidae)
屬: 虎鯨屬(Orcinus)
種: 虎鯨(O. orca)
[編輯本段]基本數據
與人類體型的對比出生身長體重:2.2~2.6m、160kg
最大身長體重紀錄:雄—9m、5,600kg;雌—7.9m、3,800kg
壽命:雄—50~60年;雌—80~90年
[編輯本段]外型特徵
雌雄虎鯨外觀區別(上雄下雌)虎鯨的體型極為粗壯,是海豚科(Class Delphinidae)中體型最大的物種。頭部呈圓錐狀,沒有突出的嘴喙。大而高聳的背鰭位於背部中央,其形狀有高度變異性,雌鯨與未成年虎鯨的背鰭呈鐮刀形,而成年雄鯨則多半如棘刺般直立,高度約1至1.8米。胸鰭大而寬闊,大致呈圓形,這點與大多數海豚科成員的典型鐮刀狀背鰭不同。上、下顎各有10至14對大而尖銳的牙齒(sharp teeth)作為武器(weapons), 每顆牙大概有8cm。在海灣的淺水地帶,它還喜歡用尾巴上的缺刻去鉤拉海藻,發出「呼呼」的聲音,不久,渾身就披滿了半透明的海草。
虎鯨的體色圖樣主要由黑與白這兩種對比分明的色彩組成,位於身體腹面的白色區域自下顎往後延伸至肛門處,在全黑的胸鰭之間變得狹窄,到了肚臍後方產生分歧,尾鰭腹面亦為白色。背部與體側皆為黑色,但在生殖裂附近的側腹處有白色斑塊,眼睛斜後方亦有明顯的橢圓形白斑。在背鰭後方有呈灰至白色的馬鞍狀斑紋(saddle)。
[編輯本段]分布
虎鯨分布圖虎鯨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海域日本北海(southern Japan),冰島(Iceland),對於水溫、深度等因素似乎沒有明顯的限制。它們在高緯度地區有相當高的棲息密度,特別是在獵物充足的海域。它們的移動情形普遍與追踨獵物或增加捕食率有關,時間通常在魚類產卵季與海豹的生產期。到了夏天,大西洋中大多數的虎鯨都棲息於浮冰邊緣或有浮冰的水道,以須鯨、企鵝、海豹等為食。它們會遷徙至何處、會移動多遠,目前仍未有定論。部分虎鯨會終年停留於南極海域,而在北極的虎鯨則很少接近浮冰。據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研究者指出,當地有定居型(resident)與過境型(transient)兩種型態的虎鯨群,當地終年皆可發現此二種群體。部分個體有非常大的活動范圍,由各地的照片辨識結果發現,有些虎鯨的活動范圍自阿拉斯加(Alsaka)一直到南方的加州(Southern California )。
[編輯本段]習性
虎鯨時常會有躍身擊浪、浮窺等行為,或是以尾鰭或胸鰭拍擊水面。虎鯨的泳速最快可達時速55公里,可閉氣17分鍾左右。當周遭空氣涼爽時,通常可看見它們低矮而呈樹枝狀的噴氣。它們對船隻的反應多樣,冷漠忽視或是充滿好奇心都有可能。偶爾會集體擱淺,群體有時會被困在潮池或海灣中。在北極與南極海域,因為風吹而快速產生的浮冰對虎鯨而言是一大麻煩,有時會因此迫使它們停留於水面開闊的小水域里相當長的時間。
虎鯨喜歡群居的生活,有2-3隻的小群,也有40-50隻的大群,每天總有2-3個小時靜靜地呆在水的表層,因為肺部充滿了足夠的空氣,所以能夠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鰭。群體成員間的胸鰭經常保持接觸,顯得親熱和團結。如果群體中有成員受傷,或者發生意外失去了知覺,其它成員就會前來幫助,用身體或頭部連頂帶托,使其能夠繼續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覺時也紮成一堆,這是為了互相照應,並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它們在一起旅行,用食,以種群為社會組織,在廣大的家庭中休息,互相依靠著生存長大。
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定居型虎鯨,其基本社群單位為小型母系群體,一般由2至9頭血緣關系相近的虎鯨所組成,此母系群體會長期維持穩固,所有成員似乎會共同分擔養育工作。幾個這樣的群體會共同組成一個「小群」(pod,通常用以描述一群彼此間有社交行為聯系的鯨目動物),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鯨與仔鯨,多半由最年長的雌鯨居於領導地位( females are the family elders),而待在小群里的雄鯨通常是該雌鯨的後代。甚至有的雄性虎鯨長到9米還在小群中生活。定居型小群面對其它小群時有特殊的致意方式:面對對方一段距離排成兩行緊密縱隊,然後兩個小群的成員會互相混雜,似乎是在表明其社交地位。他們的小群很和睦(stable),穩定(capture),只有死亡(death)或者被俘(capture)才能被破壞。他們每個小群一起社交,休息,互相依存強大(socialize and rest in extended family groups, and literally thrive on each other』s company)
[編輯本段]生長繁殖
在生殖方式上,屬於一雄多雌,往往由一頭身體膘悍的成年雄鯨和幾頭雌鯨組成一生殖群體。雄鯨擁有雌鯨的多少取決於其競爭能力,身長體壯、力量強大的佔有的雌鯨就多。經交配、受孕和1年的妊娠期,一頭體長2.4米的小鯨就降生了。小鯨以母鯨的乳汁為食,生長很快,整天尾隨母鯨身旁,1年後便可獨立覓食了。當體長達6米多時,雄鯨便可達到性成熟,這時它便開始求偶成婚。但由於眾多的後宮佳麗均為父輩所有,豈能讓其染指,所以它往往被逐出家門,過著單身漢的生活。一旦時機成熟,它便會參與爭奪生殖權的斗爭,向鯨群的統治者提出挑戰。
食性
雖然它的牙齒非常堅強,但卻不如鯊魚的牙齒那樣鋒利,因此主要用於攫取而不是咀嚼,而被它叼住的食物都是整個吞下的。虎鯨的食物多樣,由小型結群魚類、魷魚,一直到大型須鯨與抹香鯨(Sperm Whale)都有可能成為它們的獵物;其它如海豹等鰭腳類動物、海龜、海獺、海牛、儒艮(gong)、鯊魚、魟等,甚至還有鹿與麋鹿,似乎是趁它們游泳橫渡水道時伺機捕食。甚至會利用漲潮沖到海岸邊,捕捉來不及逃走的海豹企鵝。各群似乎有自己偏好的食物種類,例如某些族群主要以鮭魚、鮪魚、或鯡魚等魚類為主要食物,某些群則會巡視鰭腳類的登陸地尋找獵物,或跟隨遷徙中的鯨群,有如狼群追蹤北美馴鹿的情景。虎鯨顯然需要合作以襲擊並制服大型獵物,但它們也會合力將魚群集中成一個大球,然後輪流鑽入取食。虎鯨也會偷吃延繩釣漁船上鉤的魚獲,或吃食漁民丟棄的下雜魚等。它們似乎會選擇性的咬食須鯨的舌頭。其獵物可能深受對虎鯨的恐懼所影響,當虎鯨出現時鰭腳類會逃往陸地或冰上,鯨豚則會游入淺水域或藏匿於浮冰的裂隙間。
[編輯本段]種群現狀
虎鯨並沒有滅絕之憂,但人為獵捕可能已造成部分地區族群的減少。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無論是定居型或過境型皆僅餘數百頭,同時深受污染、重型船隻行駛,以及獵物減少等生存威脅。密集的賞鯨活動可能會干擾虎鯨的生活,而那些為了保護鮭魚養殖場免受鰭腳類入侵的人們可能會將虎鯨驅逐出它們原本偏好的棲地。估計在太平洋東部熱帶海域約有8500頭虎鯨,在阿拉斯加水域至少有850頭,日本外海可能達2000頭以上,而夏季在南極水域約有8000頭虎鯨分布,分布范圍內的其它地區可能在數百至千餘頭之間。目前在日本(Japan)、印度尼西亞、格陵蘭(English)、與西印度群島(West Indies)的捕鯨者仍持續捕捉虎鯨,雖然捕殺量少,但對當地族群卻可能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編輯本段]海上霸主—虎鯨

虎鯨的身體強壯而有力,體形很大,呈紡錘形,表面光滑,皮膚下面有一層很厚的脂肪用來保存身體的熱量。體長約為6-8米,體重2000-5000千克。身體上的顏色黑白分明,背部為漆黑色,只是在鰭的後面有一個馬鞍形的灰白色斑,兩眼的後面各有一塊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為雪白的顏色。頭部較圓,沒有突出的吻部,鼻孔在頭頂的右側,有開關自如的活瓣,當浮到水面上時,就打開活瓣呼吸,噴出一片泡沫狀的氣霧,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氣就變成了一根水柱。前肢變為一對鰭,很發達,後肢退化消失。高聳於背部中央的強大的三角形背鰭(fins),十分顯眼,雄獸的可達1.5米高,既是進攻的武器,又可以起到舵的作用。嘴很大,上下頜上共有40一50枚圓錐形的大牙齒,顯出一副凶神惡煞的模樣。虎鯨分布在世界各大海洋中,以南北兩極附近水域最多,在我國見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域。虎鯨喜歡棲息在從0℃到12-13℃的較冷水域,溫暖的海洋中數量較少,即使有也常常潛到水溫較低的深水地帶。它行動的流動性很大,一天就能游出100多公里,但較常出現在離海岸30公里以內的水域中。游泳前進的速度也很快,時速可達54公里。潛水的時間也很長,最多能達到30分鍾以上。
虎鯨獵食的對象主要是各種海洋獸類,如海豚、海獅、海象等,有時也捕食烏賊和鱈魚、鮃魚、鯖魚、沙丁魚等各種海洋魚類。虎鯨是兇猛的,海洋中的露脊鯨、長須鯨、座頭鯨、灰鯨、藍鯨等大型鯨類也都畏之如虎,就慌忙避開。虎鯨在捕食的時候還會使用詭計,先將腹部朝上,一動不動地漂浮在海面上,很像一具死屍,而當烏賊、海鳥、海獸等接近它的時候,就突然翻過身來,張開大嘴把它們吃掉。
如果說座頭鯨是鯨類中的「歌唱家」,白鯨是海中「金絲雀」,那麼虎鯨就是鯨類中的「語言大師」了,它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而且這些聲音有著不同的含義。例如在捕食魚類時,會發出斷斷續續的「咋嚏」聲,如同用力拉扯生銹鐵門窗鉸鏈發出的聲音一樣,魚類在受到這種聲音的恐嚇後,行動就變得失常了。虎鯨不僅能夠發射超聲波,通過回聲去尋找魚群,而且還能夠判斷魚群的大小和游泳的方向。這種能力,對生活在海洋里的食肉動物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海水下面十分黑暗,很難在這種環境里看清遠處的捕食目標。
在海上旅行的人常把虎鯨說成是變化無常的海妖,漁民們則稱它為「海上霸王」,電影、戲劇等各種藝術作品中還將它描述為「復仇之神」,這些都在暗示虎鯨是一種吃人的動物。其實這完全是人們的想像,因為虎鯨雖然是兇猛而貪食的海中巨獸,但在歷史上卻從未有過有根據的吃人紀錄,甚至連咬死人的情況也沒有聽說過。奇怪的是,它對人類不但無害,反而顯示出和善可親,在水族館里可以飼養馴化,既聰明又聽話,還能學會許多技藝,表演各種節目,最激動人心的節目有「迎客」:隨著鈴聲將巨大的頭部露出水面,向觀眾徐徐游去,以示「歡迎」,或者任憑飼養員騎在背上到處跑,甚至還讓飼養員把頭伸人它的巨嘴裡,一動也不動;「躍水吞魚」:破水而出,張開大口,躍到5米多高處,吞下掛在那裡的一條大魚;「速游中縱跳」:先沿著池邊快速游泳,破浪疾駛,時而躍出水面;「召之即來」:聽到召喚信號,立即游過來;「貓捉老鼠」:虎鯨腹部朝上,兩只胸鰭露出水面,馴養員坐在它的胸部,一隻手握著它的牙齒,隨虎鯨在水中兜上幾圈之後,便跳進水中,這時,虎鯨從背後追上,再次把他馱在背上,並且多次重復著這個動作……。其實,虎鯨變得這樣溫順是因為人們掌握了它的一個弱點:一旦離開了同類而單獨生活時,膽量就變得很小了。當然,在精彩的表演之後,鮭魚、金槍魚等美味佳餚作為獎賞也是必不可少的。
1862年,一個名叫埃斯里特的人,從一頭逆戟鯨的胃中發現了13頭海豚和14隻海豹,因此,逆戟鯨理所當然地成了劊子手。killer whale/orca/Grampus的英文、荷蘭文名稱,意即殺鯨之意。屬於齒鯨類,巨大的軀體上有黑白分明的斑紋,眼後方有兩塊卵形白斑,體側有一向背後方向突出的白色區,以上特徵很容易將與別的鯨區分開來。
虎鯨體長近10米,重7.8噸,雌的比雄的要稍小些。它們以蒼茫碧海為家,各個海區幾乎無所不在,但以南極、日本近海和挪威至北極三個海區的虎鯨數量為最多。虎鯨的上下頜長著20多枚10~13厘米長的銳牙利齒,朝內後方彎曲,上下相互交錯著,嘴一張,尖齒畢露,陰森恐怖。其牙齒的排列方式和形狀不僅利於撕裂、切碎獵物,而且使被擒獵物猶如囊中之物,難逃「虎口」。逆戟鯨體型呈優美的流線型,行動敏捷,游泳本領高強,而且花樣繁多。一會仰游,一會翻滾,一會又將身體直立於水面,游起來隨心所欲,常將其背鰭突出水面,猶如古代武器的戟倒豎於海上,因此得名「逆戟鯨」。
殘暴貪食,小須鯨、海豚、海豹、大型座頭鯨、灰鯨、白鯨,甚至獸中之「王」――藍鯨均在它捕獲之列。除此之外,各種魚、海鳥、烏賊等海洋動物,也決不輕易放過。它們最常用的捕食方式是群起而攻之。當捕魚時,它們便由若干組成一個包圍圈,將魚團團圍住,然後輪番沖入魚群,美美地飽餐一頓後,便揚長而去。對於魚、烏賦等此類小型動物可不費吹灰之力便將其吞噬,而對於大型哺乳類,雙方便會展開一場殊死搏鬥。當它們襲擊大型動物時,往往一齊出擊。例如,有人曾目擊7頭虎鯨襲擊一頭小須鯨悲壯場面:三頭身強力壯的雄虎鯨對小須鯨展開了猛烈的攻擊,一頭咬住尾,另一頭則咬頭部,剩下的一頭則從全方位進攻,只用45分鍾,便將小須鯨活活咬死,其餘四頭便一擁而上,瞬間便將小須鯨掃盪殆盡。有時一動不動地浮在海面上,肚皮向上,儼然一具僵屍。每當成群的海豚或海獅在海面上游泳覓食時,往往不明真相,不知不覺便靠近,這時,虎鯨會迅速一翻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其捕而食之。
虎鯨從不主動向人類進攻,而且聰明伶俐,樂於跟人相處,稍加訓練,便可做各種表演,可見其具有很好的記憶能力。然而,除了友好的一面之外,似乎還有很強的報復心理。一位愛斯基摩老人告訴我一個真實故事:在阿拉斯加最北端的巴羅小鎮,有兩個年輕的愛斯基摩人曾向一對虎鯨開槍,沒有打中,卻遭它們的報復,在此後的幾年中,只要他們一出海,那對虎鯨就會趕來向他們進攻,有好幾次差點送命,嚇得他們一直到老,再也不敢下海捕魚了。
水柱
虎鯨的水柱是傾斜的,又粗又矮,不像須鯨一樣,又細又高。
別名逆戟鯨、惡鯨、殺人鯨,屬於鯨目領航鯨科,拉丁學名Orcinus orca,英文名Killer whale。
雄性體長近10米,體重7~8噸;雌性體長8米左右,重5~6噸。頭圓大,吻鈍而短,牙齒40~50枚,呈釘狀。背鰭高大,特別是雄性,鰭高可達1.8米,狀如倒置的戟,因而得名「逆戟鯨」。胸鰭大,呈卵圓形。黑、白對比的體色是其最明顯特徵:背部黑色,頭側面、生殖器兩側及整個腹部為白色,眼後方有棱形白斑,背鰭後兩側有暈狀灰色帶。
群居,每群2~55隻不等,同伴間眷戀性很強。游速快,平常時速30海里,捕食時可以更快。性兇猛,捕食魚類和海獅、海象、海豚、海豹等海獸,還時常襲擊藍鯨等大型須鯨,也食企鵝等海鳥。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為動物界中發聲最復雜的種類,且不同種群間音調各有差異,類似人類的「方言」,為動物學家所關注。全年繁殖,妊娠期可能長達13~16個月,每胎1仔。雌鯨4歲性成熟。飼養壽命最長為50年。
分布遍及世界各大洋,冷水海域和近海區較常見,中國沿海均有發現,黃海、渤海較為常見。有重要的研究和觀賞價值,經訓化後可在水族館中進行娛樂表演,或用於軍事偵察、海底打撈等。

『柒』 關於虎鯨的資料

虎鯨是一種大型齒鯨,由於性情十分兇猛,因此又有惡鯨、殺鯨、兇手鯨、逆戟鯨等稱謂。它的身體強壯而有力,體形很大,呈紡錘形,表面光滑,皮膚下面有一層很厚的脂肪用來保存身體的熱量。體長約為600-1000厘米,體重5000-8000千克。身體上的顏色黑白分明,背部為漆黑色,只是在鰭的後面有一個馬鞍形的灰白色斑,兩眼的後面各有一塊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為雪白的顏色。頭部較圓,沒有突出的吻部,鼻孔在頭頂的右側,有開關自如的活瓣,當浮到水面上時,就打開活瓣呼吸,噴出一片泡沫狀的氣霧,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氣就變成了一根水柱。前肢變為一對鰭,很發達,後肢退化消失。高聳於背部中央的強大的三角形背鰭,十分顯眼,雄獸的可達1.5米高,既是進攻的武器,又可以起到舵的作用。嘴很大,上下頜上共有40一50枚圓錐形的大牙齒,顯出一副凶神惡煞的模樣。虎鯨分布在世界各大海洋中,以南北兩極附近水域最多,在我國見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域。虎鯨喜歡棲息在從0℃到12-13℃的較冷水域,溫暖的海洋中數量較少,既使有也常常潛到水溫較低的深水地帶。它行動的流動性很大,一天就能游出100多公里,但較常出現在離海岸30公里以內的水域中。游泳前進的速度也很快,時速可達54公里。潛水的時間也很長,最多能達到30分鍾以上。
虎鯨獵食的對象主要是各種海洋獸類,如海豚、海獅、海象等,有時也捕食烏賊和鱈魚、鮃魚、鯖魚、沙丁魚等各種海洋魚類。虎鯨是兇猛的,海洋中的露脊鯨、長須鯨、座頭鯨、灰鯨、藍鯨等大型鯨類也都畏之如虎,就慌忙避開。虎鯨在捕食的時候還會使用詭計,先將腹部朝上,一動不動地漂浮在海面上,很像一具死屍,而當烏賊、海鳥、海獸等接近它的時候,就突然翻過身來,張開大嘴把它們吃掉。
虎鯨喜歡群居的生活,有2-3隻的小群,也有40-50隻的大群,每天總有2-3個小時靜靜地呆在水的表層,因為肺部充滿了足夠的空氣,所以能夠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鰭。群體成員間的胸鰭經常保持接觸,顯得親熱和團結。如果群體中有成員受傷,或者發生意外失去了知覺,其它成員就會前來幫助,用身體或頭部連頂帶托,使其能夠繼續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覺時也紮成一堆,這是為了互相照應,並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如果說座頭鯨是鯨類中的「歌唱家」,那麼虎鯨就是鯨類中的「語言大師」了,它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而且這些聲音有著不同的含義。例如在捕食魚類時,會發出斷斷續續的「咋嚏」聲,如同用力拉扯生銹鐵門窗鉸鏈發出的聲音一樣,魚類在受到這種聲音的恐嚇後,行動就變得失常了。虎鯨不僅能夠發射超聲波,通過回聲去尋找魚群,而且還能夠判斷魚群的大小和游泳的方向。這種能力,對生活在海洋里的食肉動物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海水下面十分黑暗,很難在這種環境里看清遠處的捕食目標。
在海上旅行的人常把虎鯨說成是變化無常的海妖,漁民們則稱它為「海上霸王」,電影、戲劇等各種藝術作品中還將它描述為「復仇之神」,這些都在暗示虎鯨是一種吃人的動物。其實這完全是人們的想像,因為虎鯨雖然是兇猛而貪食的海中巨獸,但在歷史上卻從未有過有根據的吃人紀錄,甚至連咬死人的情況也沒有聽說過。奇怪的是,它對人類不但無害,反而顯示出和善可親,在水族館里可以飼養馴化,既聰明又聽話,還能學會許多技藝,表演各種節目,最激動人心的節目有「迎客」:隨著鈴聲將巨大的頭部露出水面,向觀眾徐徐游去,以示「歡迎」,或者任憑飼養員騎在背上到處跑,甚至還讓飼養員把頭伸人它的巨嘴裡,一動也不動;「躍水吞魚」:破水而出,張開大口,躍到5米多高處,吞下掛在那裡的一條大魚;「速游中縱跳」:先沿著池邊快速游泳,破浪疾駛,時而躍出水面;「召之即來」:聽到召喚信號,立即游過來;「貓捉老鼠」:虎鯨腹部朝上,兩只胸鰭露出水面,馴養員坐在它的胸部,一隻手握著它的牙齒,隨虎鯨在水中兜上幾圈之後,便跳進水中,這時,虎鯨從背後追上,再次把他馱在背上,並且多次重復著這個動作……。其實,虎鯨變得這樣溫順是因為人們掌握了它的一個弱點:一旦離開了同類而單獨生活時,膽量就變得很小了。當然,在精彩的表演之後,鮭魚、金槍魚等美味佳餚作為獎賞也是必不可少的。

『捌』 虎鯨的資料

虎鯨時常會有躍身擊浪、浮窺等行為,或是以尾鰭或胸鰭拍擊水面。虎鯨的泳速最快可達時速55公里,可閉氣17分鍾左右。當周遭空氣涼爽時,通常可看見它們低矮而呈樹枝狀的噴氣。它們對船隻的反應多樣,冷漠忽視或是充滿好奇心都有可能。偶爾會集體擱淺,群體有時會被困在潮池或海灣中。在北極與南極海域,因為風吹而快速產生的浮冰對虎鯨而言是一大麻煩,有時會因此迫使它們停留於水面開闊的小水域里相當長的時間。 虎鯨喜歡群居的生活,有2-3隻的小群,也有40-50隻的大群,每天總有2-3個小時靜靜地呆在水的表層,因為肺部充滿了足夠的空氣,所以能夠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鰭。群體成員間的胸鰭經常保持接觸,顯得親熱和團結。如果群體中有成員受傷,或者發生意外失去了知覺,其它成員就會前來幫助,用身體或頭部連頂帶托,使其能夠繼續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覺時也紮成一堆,這是為了互相照應,並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它們在一起旅行,用食,以種群為社會組織,在廣大的家庭中休息,互相依靠著生存長大。 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定居型虎鯨,其基本社群單位為小型母系群體,一般由2至9頭血緣關系相近的虎鯨所組成,此母系群體會長期維持穩固,所有成員似乎會共同分擔養育工作。幾個這樣的群體會共同組成一個「小群」(pod,通常用以描述一群彼此間有社交行為聯系的鯨目動物),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鯨與仔鯨,多半由最年長的雌鯨居於領導地位( females are the family elders),而待在小群里的雄鯨通常是該雌鯨的後代。甚至有的雄性虎鯨長到9米還在小群中生活。定居型小群面對其它小群時有特殊的致意方式:面對對方一段距離排成兩行緊密縱隊,然後兩個小群的成員會互相混雜,似乎是在表明其社交地位。他們的小群很和睦(stable),穩定(capture),只有死亡(death)或者被俘(capture)才能被破壞。他們每個小群一起社交,休息,互相依存強大(socialize and rest in extended family groups, and literally thrive on each other』s company)
編輯本段生長繁殖
母系社會
一:他們的社會形態是母系,交配對象的選擇比較復雜,不是有雄性的力量決定一切:例如鯨群的族長有時能活到80歲,在晚年也有交配的例子,她們選擇交配的對象一般是鯨群內部年長的雄性。雌鯨選擇對象的標准科學家並不清楚,現在很少觀察到交配的現場,只知有母親,不知父親在哪。
地位平等
二:鯨群內沒有父子關系和父女關系,雄性的責任是出去尋找食物,然後引導鯨群集體獵殺,分工明確,沒有地位的高低,而母女、母子關系則非常穩定,是一輩子的關系,一般不會離群,出現孤鯨的原因一般是受傷或迷路。當族群過大時,會「分家」,產生一個新的族群。

編輯本段食性
雖然它的牙齒非常堅硬,但卻不如鯊魚的牙齒那麼鋒利,因此主要用於攝取而不是咀嚼,而被它叼住的食物都是整個吞下的。虎鯨的食物多樣,由小型結群魚類、魷魚(槍烏賊),一直到大型須鯨與抹香鯨(Sperm Whale)都有可能成為它們的獵物;其它的如海豹等鰭腳類動物、海龜、海豚、海狗、海獺、海牛、儒艮(gong)、鯊魚、魟等,甚至還有鹿與麋鹿,似乎是趁它們游泳橫渡水道時伺機捕食。甚至會利用漲潮沖到海岸邊,捕捉來不及逃走的海豹企鵝。各群似乎有自己偏好的食物種類,例如某些族群主要以鮭魚、鮪魚、或鯡魚等魚類為主要食物,某些群則會巡視鰭腳類的登陸地尋找獵物,或跟隨遷徙中的鯨群,有如狼群追蹤北美馴鹿的情景。虎鯨顯然需要合作以襲擊並制服大型獵物,但它們也會合力將魚群集中成一個大球,然後輪流鑽入取食。虎鯨也會偷吃延繩釣漁船上鉤的魚獲,或吃食漁民丟棄的下雜魚等。它們似乎會選擇性的咬食須鯨的舌頭。其獵物可能深受對虎鯨的恐懼所影響,當虎鯨出現時鰭腳類會逃往陸地或冰上,鯨豚則會游入淺水域或藏匿於浮冰的裂隙間。
編輯本段種群現狀
虎鯨並沒有滅絕之憂,也不屬於什麼保護動物。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無論是定居型或過境型皆僅餘數百頭,同時深受污染、重型船隻行駛,以及獵物減少等生存威脅。密集的賞鯨活動可能會干擾虎鯨的生活,而那些為了保護鮭魚養殖場免受鰭腳類入侵的人們可能會將虎鯨驅逐出它們原本偏好的棲地。估計在太平洋東部熱帶海域約有8500頭虎鯨,在阿拉斯加水域至少有850頭,日本外海可能達2000頭以上,而夏季在南極水域約有8000頭虎鯨分布,分布范圍內的其它地區可能在數百至千餘頭之間。目前在日本(Japan)、印度尼西亞、格陵蘭(English)、與西印度群島(West Indies)的捕鯨者仍持續捕捉虎鯨,雖然捕殺量少,但能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編輯本段海上霸主

虎鯨的身體強壯而有力,體形很大,呈紡錘形,表面光滑,皮膚下面有一層很厚的脂肪用來保存身體的熱量。體長約為6-8米,體重2000-5000千克。身體上的顏色黑白分明,背部為漆黑色,只是在鰭的後面有一個馬鞍形的灰白色斑,兩眼的後面各有一塊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為雪白的顏色。頭部較圓,沒有突出的吻部,鼻孔在頭頂的右側,有開關自如的活瓣,當浮到水面上時,就打開活瓣呼吸,噴出一片泡沫狀的氣霧,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氣就變成了一根水柱。前肢變為一對鰭,很發達,後肢退化消失。高聳於背部中央的強大的三角形背鰭(fins),十分顯眼,雄獸的可達1.5米高,既是進攻的武器,又可以起到舵的作用。嘴很大,上下頜上共有40一50枚圓錐形的大牙齒,顯出一副凶神惡煞的模樣。虎鯨分布在世界各大海洋中,以南北兩極附近水域最多,在我國見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域。虎鯨喜歡棲息在從0℃到12-13℃的較冷水域,溫暖的海洋中數量較少,即使有時也常常潛到水溫較低的深水地帶。它行動的流動性很大,一天就能游出100多公里,但較常出現在離海岸30公里以內的水域中。游泳前進的速度也很快,時速可達54公里。潛水的時間也很長,最多能達到30分鍾以上。
編輯本段獵食對象

虎鯨獵食的對象主要是各種海洋獸類,如海豚、海獅、海象等,有時也捕食烏賊和鱈魚、鮃魚、鯖魚、沙丁魚等各種海洋魚類。虎鯨是兇猛的,海洋中的露脊鯨、長須鯨、座頭鯨、灰鯨、藍鯨等大型鯨類也都畏之如虎,就慌忙避開。虎鯨在捕食的時候還會使用詭計,先將腹部朝上,一動不動地漂浮在海面上,很像一具死屍,而當烏賊、海鳥、海獸等接近它的時候,就突然翻過身來,張開大嘴把它們吃掉,有時也會用尾巴將獵物擊昏,如海獅等,再進行捕食。 虎鯨不以人類為食,野生虎鯨從未有傷人記錄,只有水族館里長期受壓抑的虎鯨傷過人。這是人的悲劇,更是虎鯨的悲劇。
編輯本段語言大師
如果說座頭鯨是鯨類中的「歌唱家」,白鯨是海中「金絲雀」,那麼虎鯨就是鯨類中的「語言大師」了,它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而且這些聲音有著不同的含義。例如在捕食魚類時,會發出斷斷續續的「咋嚏」聲,如同用力拉扯生銹鐵門窗鉸鏈發出的聲音一樣,魚類在受到這種聲音的恐嚇後,行動就變得失常了。虎鯨不僅能夠發射超聲波,通過回聲去尋找魚群,而且還能夠判斷魚群的大小和游泳的方向。這種能力,對生活在海洋里的食肉動物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海水下面十分黑暗,很難在這種環境里看清遠處的捕食目標。
在海上旅行的人常把虎鯨說成是變化無常的海妖,漁民們則稱它為「海上霸王」,電影、戲劇等各種藝術作品中還將它描述為「復仇之神」,這些都在暗示虎鯨是一種吃人的動物。 其實這完全是人們的想像,因為虎鯨雖然是兇猛而貪食的海中巨獸,但在歷史上卻從未有過有根據的吃人紀錄.但是咬死人的情況曾經出現。美國佛羅里達州橙縣Sheriff辦公室公共信息官員說,星期三(2月24日)下午,在位於Orlando的SeaWorld's Shamu Stadium的一名訓練員被虎鯨(killer whale)殺害。這名女訓練員40歲,下午大約2點左右,她在公園里喂養鯨的地方,突然,她滑倒並跌入了池塘,池塘里的一條虎鯨令她受到致命的傷害而溺斃.報導說還引述目擊者Victoria Biniak描述道,「那個訓練員當時正在向人們解說有關鯨的事情,然後她走離開了那個窗戶。接著,那條鯨,在池塘里飛躍得真的非常快,它游回來,向空中呼嘯,抓住了那個訓練員的腰部,並開始搖晃她……」 Biniak說,這條虎鯨的名字叫Tillikum,或者是Telly, 將近32歲大,有12300磅。 在1999年7月5日那天,一個男遊客藏起來,並在公園關門後跳入虎鯨Tillikum這個池塘。結果第二天早上發現他已經死亡。在這條虎鯨從加拿大來到SeaWorld Orlando之前就曾有過傷害並使訓練員淹死的前科。那是1991年2月21日,一個20歲的訓練員Keltie Byrene滑倒並跌入Tillikum虎鯨的池中,她被虎鯨在池子里拉來拉去,不斷被拉到水下。其他訓練員試圖救她,但她還是被溺斃了。
編輯本段飼養馴化
在水族館里可以飼養馴化,既聰明又聽話,還能學會許多技藝,表演各種節目,最激動人心的節目有「迎客」:隨著鈴聲將巨大的頭部露出水面,向觀眾徐徐游去,以示「歡迎」,或者任憑飼養員騎在背上到處跑,甚至還讓飼養員把頭伸人它的巨嘴裡,一動也不動;「躍水吞魚」:破水而出,張開大口,躍到5米多高處,吞下掛在那裡的一條大魚;「速游中縱跳」:先沿著池邊快速游泳,破浪疾駛,時而躍出水面;「召之即來」:聽到召喚信號,立即游過來;「貓捉老鼠」:虎鯨腹部朝上,兩只胸鰭露出水面,馴養員坐在它的胸部,一隻手握著它的牙齒,隨虎鯨在水中兜上幾圈之後,便跳進水中,這時,虎鯨從背後追上,再次把他馱在背上,並且多次重復著這個動作……。其實,虎鯨變得這樣溫順是因為人們掌握了它的一個弱點:一旦離開了同類而單獨生活時,膽量就變得很小了。當然,在精彩的表演之後,鮭魚、金槍魚等美味佳餚作為獎賞也是必不可少的。 1862年,一個名叫埃斯里特的人,從一頭逆戟鯨的胃中發現了13頭海豚和14隻海豹,因此,逆戟鯨理所當然地成了劊子手。killer whale/orca/Grampus的英文、荷蘭文名稱,意即殺鯨之意。屬於齒鯨類,巨大的軀體上有黑白分明的斑紋,眼後方有兩塊卵形白斑,體側有一向背後方向突出的白色區,以上特徵很容易將與別的鯨區分開來。
編輯本段得名逆戟鯨
虎鯨體長近10米,重7.8噸,雌的比雄的要稍小些。它們以蒼茫碧海為家,各個海區幾乎無所不在,但以南極、日本近海和挪威至北極三個海區的虎鯨數量為最多。虎鯨的上下頜長著20多枚10~13厘米長的銳牙利齒,朝內後方彎曲,上下相互交錯著,嘴一張,尖齒畢露,陰森恐怖。其牙齒的排列方式和形狀不僅利於撕裂、切碎獵物,而且使被擒獵物猶如囊中之物,難逃「虎口」。逆戟鯨體型呈優美的流線型,行動敏捷,游泳本領高強,而且花樣繁多。一會仰游,一會翻滾,一會又將身體直立於水面,游起來隨心所欲,常將其背鰭突出水面,猶如古代武器的戟倒豎於海上,因此得名「逆戟鯨」。 殘暴貪食,小須鯨、海豚、海豹、大型座頭鯨、灰鯨、白鯨,甚至獸中之「王」――藍鯨均在它捕獲之列。除此之外,各種魚、海鳥、烏賊等海洋動物,也決不輕易放過。它們最常用的捕食方式是群起而攻之。當捕魚時,它們便由若干組成一個包圍圈,將魚團團圍住,然後輪番沖入魚群,美美地飽餐一頓後,便揚長而去。對於魚、烏賦等此類小型動物可不費吹灰之力便將其
吞噬,而對於大型哺乳類,雙方便會展開一場殊死搏鬥。當它們襲擊大型動物時,往往一齊出擊。例如,有人曾目擊7頭虎鯨襲擊一頭小須鯨悲壯場面:三頭身強力壯的雄虎鯨對小須鯨展開了猛烈的攻擊,一頭咬住尾,另一頭則咬頭部,剩下的一頭則從全方位進攻,只用45分鍾,便將小須鯨活活咬死,其餘四頭便一擁而上,瞬間便將小須鯨掃盪殆盡。有時一動不動地浮在海面上,肚皮向上,儼然一具僵屍。每當成群的海豚或海獅在海面上游泳覓食時,往往不明真相,不知不覺便靠近,這時,虎鯨會迅速一翻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其捕而食之。 虎鯨從不主動向人類進攻,而且聰明伶俐,樂於跟人相處,稍加訓練,便可做各種表演,可見其具有很好的記憶能力。然而,除了友好的一面之外,似乎還有很強的報復心理也記憶力。一位愛斯基摩老人告訴我一個真實故事:在阿拉斯加最北端的巴羅小鎮,有兩個年輕的愛斯基摩人曾向一對虎鯨開槍,沒有打中,卻遭它們的報復,在此後的幾年中,只要他們一出海,那對虎鯨就會趕來向他們進攻,有好幾次差點送命,嚇得他們一直到老,再也不敢下海捕魚了。
編輯本段水柱
虎鯨的水柱是傾斜的,又粗又矮,不像須鯨一樣,又細又高。 雄性體長近10米,體重7~8噸;雌性體長8米左右,重5~6噸。頭圓大,吻鈍而短,牙齒40~50枚,呈釘狀。背鰭高大,特別是雄性,鰭高可達1.8米,狀如倒置的戟,因而得名「逆戟鯨」。胸鰭大,呈卵圓形。黑、白對比的體色是其最明顯特徵:背部黑色,頭側面、生殖器兩側及整個腹部為白色,眼後方有棱形白斑,背鰭後兩側有暈狀灰色帶。
編輯本段辨別特點
群居,每群2~55隻不等,同伴間眷戀性很強。游速快,平常時速30海里,捕食時可以更快。性兇猛,捕食魚類和海獅、海象、海豚、海豹等海獸,還時常襲擊藍鯨等大型須鯨,也食企鵝等海鳥。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為動物界中發聲最復雜的種類,且不同種群間音調各有差異,類似人類的「方言」,為動物學家所關注。全年繁殖,妊娠期可能長達13~16個月,每胎1仔。雌鯨4歲性成熟。飼養壽命最長為50年。
編輯本段分布
分布遍及世界各大洋,冷水海域和近海區較常見,中國沿海均有發現,黃海、渤海較為常見。有重要的研究和觀賞價值,經訓化後可在水族館中進行娛樂表演,或用於軍事偵察、海底打撈等。
編輯本段存活率低
由於鯨魚肉鮮美可口,很多漁民都下海打撈鯨魚,用槍或一種特殊的捕魚工具將其擊斃後,拖上岸解剖。因為長期捕捉虎鯨,使其數量大大減少,加上近期空氣污染、海洋污染,使得虎鯨的存活率大大降低。
編輯本段虎鯨新物種
美國研究人員日前在《基因組研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對虎鯨線粒體脫氧核糖核酸測序後發現了至少3個新的虎鯨物種,這也表明全球海洋中存在不止一種虎鯨。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高度平行測序技術」對139隻虎鯨線粒體的脫氧核糖核酸進行了測序。這批虎鯨來自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以及南極大陸附近海域。研究人員最終發現,在南極海域生活的兩種分別主要以魚和海豹為食的虎鯨可能屬於新物種,此外,北太平洋地區也存在新的虎鯨種群。 領導這項研究的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遺傳學家菲利普·莫林表示,與其他鯨類一樣,虎鯨體內的線粒體也很少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因此不查看整個基因組很難發現新進化的虎鯨物種,但利用「高度平行測序技術」可以通過測量來自世界各地的虎鯨組織樣本完成對虎鯨線粒體的基因組測序,從而分辨出新物種。

『玖』 關於虎鯨有哪些介紹

虎鯨是名符其實的海中猛虎,它的荷蘭、英文名稱,都是「殺鯨兇手」之意,可見它的兇殘和威猛。虎鯨又叫「逆戟鯨」,這是因為雄虎鯨高大背鰭突出水面時,很像古代的武器——戟倒豎於海面的形狀。

虎鯨

哺乳綱、鯨目、海豚科。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大洋,我國從黃海、渤海至南海均有分布。

虎鯨是鯨類中較小的一種。它最大全長不過10m,體重7噸~8噸。它生性膽大、狡猾、殘暴、貪婪、雜食。憑著它每小時55公里、在追撲獵物時還可加快一倍的游泳速度,不管海洋中什麼動物,只要被它發現就難逃虎口,小到魚蝦海鳥,大到鯊魚海象甚至大形鯨類都是它經常撲食的對象。它是胃口之大令人驚駭,有人曾在一頭長7m的虎鯨胃裡發現有13頭海豚、14隻海豹;還有人發現過一頭虎鯨競能一次吞下60頭海狗崽子。據推測,虎鯨每天的攝食量至少要佔其體重的4%,就是說,一隻8噸重的虎鯨每天要吃0.32噸重的食物,足可見其對海洋動物的禍害之甚了。

虎鯨膽大,活動范圍也大。其他鯨類一般南北兩半球之間互不交往,太平洋大西洋之間也不交流,惟有虎鯨不受疆界限制,它可以任意從南極海游到北冰洋,從東半球游到西半球,凡能游到的地方它都「到此一游」。

『拾』 虎鯨到底有多少種名字

齒鯨的種類較多,有70多種,其中既有形如蝌蚪、長達20米的巨大抹香鯨,又有狡黠詭詐、 兇猛無比的虎鯨,更多的則是靈巧而聰明、龍騰虎躍的大批海豚。

齒鯨多以魚和頭足類等動物為食,唯虎鯨還以其他海獸為食。虎鯨體長不到10米,頭的側面 、眼的後方左右各有一個卵形白斑,遠看像眼。背鰭高大,長可達1.8米,狀如倒置的戟,
因此取名逆戟鯨。口裡長著40多枚強大的牙齒,性兇猛,且殘暴貪食。除吃魚外,也吃海豚 、海獅、海豹等海獸,甚至襲擊大型須鯨。

當它們遇到成群的海豚時,立即將其包圍,並逐漸縮小包圍圈,然後一頭虎鯨沖進去,將一頭海豚咬住撕而食之,其他虎鯨亦是如此,直到它們吃夠為止。海獅、海豹等遇到虎鯨往往會掉頭逃竄,有些紛紛逃上岸去。虎鯨往往窮追不舍,甚至向岸邊追擊,它比其他鯨能游到更淺的地方去,甚至淺到半身都露出水外也不在乎,常常把那些就要逃離虎口的海獅擒而食之。

貓捕到老鼠常不馬上吃掉,而是嘻耍夠了以後再吃。虎鯨似也有這種習性。常見它在海里捉到海獅後,用嘴叼著,頭一擺,將海獅遠遠地甩出去,然後再叼住再拋,或用其尾鰭猛地向上一打,就像扔石頭一樣,將海獅高高地打出水面,又遠遠落入水中,然後游過去,又是一下、兩下……。

海象遇到虎鯨也會紛紛逃竄 ,特別是小海象,常是嚇得伏在母海象背上尋求保護,虎鯨常是從較深處突然沖上來,將小海象沖掉,然後捕食。有些海豹或海獅爬到海里的浮冰上去躲避風險,虎鯨要麼用身體突然往上頂將冰弄破,使冰上的海獅落水,要麼用頭壓在冰的一邊,使冰向一側傾斜,冰上的海獅就會滑落下水,虎鯨就接而食之。

當遇到巨型須鯨時,虎鯨會像一群餓狼一樣一擁而上, 有的咬住巨鯨的鰭肢、尾鰭使它動彈不得,有的用整個身軀壓在巨鯨的鼻孔上使它無法喘氣
,還有的猛地咬住巨鯨的下頜、喉等部位,巨鯨一張口,虎鯨立刻鑽進去把舌頭吃掉。當巨鯨奄奄待斃時,虎鯨則撕咬其皮肉,一頓狼吞虎咽之後就揚長而去。所以人們也稱虎鯨是嗜殺成性的鯨,當然它襲擊的目標多是些病弱個體。

至今尚未有虎鯨襲擊人的報道。相反,在水族館里的飼養條件下,虎鯨還可以與人建立起友誼,讓人騎在它的背上作各種表演。

鯨類王國中的「語言大師」。

研究表明,虎鯨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而且不同聲音具有不同的含義。生活在不同海區里的虎鯨,甚至不同的虎鯨群,它們使用的語言音調有程度不同的差異,類似人類的方言,所以研究人員稱它為「虎鯨方言」。有時候,某一海區出現大量魚群,虎鯨群從四面八方趕來覓食。但它們的叫聲卻互不相同。研究人員推測,虎鯨之間可以通過「語言」交談,至於它們是怎樣聽懂對方的「方言」的,是否也像人類一樣配有翻譯,至今還是個不解之謎。。

閱讀全文

與虎鯨有哪些動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3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