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動物體內氧含量多,植物體內碳含量多
因為綠色植物都有「固碳」的功能,也就是我們們所說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可以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葡萄糖儲存在體內,為自己提供能量,當然也為其他異養生物提供了能量。動物體內氧含量較多是相對於植物來說的。
希望我的答案會對你有所幫助!
『貳』 陸生動物運動要大量氧氣,為何水生動物需要很少
因為水生動物大多都是冷血動物,它們的體溫和新陳代謝都比較低,所以對氧氣的需求量會少一些。比如水生動物中最主要的魚類,它們在水中的體溫是長年恆溫的,新陳代謝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所以對氧氣的需求量並不大,只需要通過鰓溶解水中的氧氣供給身體即可。
對溫度敏感由於魚類是恆溫動物,所以對水溫的變化非常敏感,水溫變得過高或者過低都會對魚產生很大的影響。水溫越低的時候,魚的新陳代謝就會越慢,對氧氣的需求量也越少,但冷水中往往含有更多的氧氣,魚類此時的呼吸頻率會比較低;可水溫如果過高的話,水中的氧氣反而會減少,為了維持新陳代謝魚就會浮上水面來呼吸含氧氣較多的表層水,如果水中含的氧氣確實太少了,魚還可能主動跳到岸上來。
『叄』 動物含N多還是O多說明理由,謝謝!
氧最多
氧的分子量要比氮的分子量大。
動物身體含水量很高,尤其是陸生動物,比如人體含水量高達70%以上。
動物重要的能源物質糖類,比如說葡萄糖含氧量就高達70%。
核酸、蛋白質都很有不等量的氧。
『肆』 如果地球上氧氣含量突然增加一倍,巨型昆蟲會再次出現嗎
氧氣是地球生命賴以存活的重要氣體,盡管它只佔大氣中空氣的21%,卻在方方面面影響著這顆星球。
它是眾多有氧呼吸生物的主要原料,是物質燃燒必不可少的助燃劑,沒有氧氣地球也不會有現在的生機。
在習慣了地球上不同比例的氣體組成的大氣後,我們很容易想像到如果氧氣消失或減少後的嚴重後果。
那如果地球上的氧氣不是減少而是增加一倍,那樣的話會發生什麼呢?巨型昆蟲還會再次出現嗎?
巨型遠古昆蟲
體型巨大的昆蟲似乎只在影視作品中亮相,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人們想像的小昆蟲變異後的結果。
不過,這種看似充滿科幻意味的場景卻的確在地球上發生過,只是年代久遠,較少為人熟知。
從發現的化石來分析,大約在3億年前地球上就已經出現了巨大的物種,它們不是恐龍而是節肢動物。
這些巨大的節肢動物包括一些蜉蝣昆蟲、蠍子以及千足蟲等,而其中最有名的是巨脈蜻蜓和節胸蜈蚣。
巨脈蜻蜓又名大尾蜻蜓或巨尾蜻蜓,生活在3億年前的石炭紀,外形看起來與現在的蜻蜓基本一樣。
從完整的化石標本來看,巨脈蜻蜓的翼展可達70厘米,體長雖沒有明確數據,但估計接近半米。
它們是已知的地球上曾出現過的最大的飛行昆蟲,以其他的昆蟲和小型兩棲動物為食,幾乎與現在的肉食性鳥類相當。
節胸蜈蚣,或者叫做遠古蜈蚣蟲,生活於3.4億年前至2.9億年前的石炭紀晚期,是已知的陸地上最大的無脊椎動物。
它們的體長范圍在30厘米到2.3米之間,寬度至少有50厘米,這跟現在的蜈蚣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由於缺少口部的化石,我們並不能確定它們的食性,但它們很有可能是吃草的,因為一些腸道化石中有蕨類孢子的殘骸。
為什麼能長那麼大?
從上面我們的設問中你也可以猜到,這些遠古昆蟲之所以長那麼大是與氧氣含量有關的,這也基本是科學界的共識。
3億年前的地球大氣成分與現在並無大異,但其中的氧氣含量卻比現在高,大約在31%~35%之間。
主流的觀點認為,正是高含量的氧氣讓這些節肢動物發展出了巨大體型,另外也有天敵較少的原因。
這里要說一下,昆蟲並不像我們那樣呼吸,它們的呼吸場所是 氣門 ,氣門連接著主氣管,主氣管上又有通往各組織的支氣管。
相比之下,我們的氣管只延伸到肺部,之後得通過血液將氧氣運輸到各組織並運出二氧化碳。
隨著昆蟲的成長,氣管導管到達中心組織的時間會變長,氣管也會變得更多且更寬,以滿足身體的氧氣需求。
主流的觀點認為是吸入了更多的氧氣導致了它們的巨大體型,但也有科學家認為它們是為了避免氧氣中毒才長這么大的。
因為它們的幼蟲並不能像成蟲那樣通過關閉氣門來控制氧氣的攝入量,通常是直接通過皮膚吸收氧氣。
當它們發展成為體積更大的幼蟲時,相對表面積就會變小,吸入的氧氣百分比自然就比之前低了。
巨型昆蟲還會出現嗎?
如果地球上的氧氣突增,巨型昆蟲還會出現嗎?參照3億年前的例子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不過,有更確切的實驗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科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在含氧量不同的裝置中分別飼養蟑螂、蜻蜓、蚱蜢等12種昆蟲,然後觀察它們的形態變化。
他們發現,有10種昆蟲在低氧環境在體積會變小,而在高氧環境中它們的反應各不相同,其中蜻蜓和蟑螂尤其矚目。
低氧環境發育下的蜻蜓體型比正常的蜻蜓小20%,高氧環境下則比正常蜻蜓大15%,這種明顯的體型變化跟巨脈蜻蜓遙遙呼應。
而蟑螂在高氧環境下體型並沒有發生變化,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完全對高氧環境沒有做出任何反應。
在利用高解析度X射線圖像觀察了蟑螂後,科學家發現它們的氣管明顯變小了,這說明它們感知到了氧氣的富裕,於是將更多的營養去發展其他的器官了。
較小的氣管仍能滿足蟑螂的氧氣需求,但同時也限制了它們的生長,包括生長速度和最終大小。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有些昆蟲會隨氧氣的增多變得更大,有些則不會,而前者往往是在億萬年前有過變大的先例的。
最後
包括昆蟲在內的節肢動物的體型之所以能隨氧氣變化而變化的關鍵在於它們的呼吸方式,這也是其他動物不能效仿的原因之一。
之後巨型昆蟲的滅絕很可能是因為氧氣含量減少,另外,鳥類的出現也讓它們難以再「無法無天」。
如果現在出現巨型昆蟲的話,鳥類可能不太好對付它們,因為鳥類已經遠不如祖先那麼大,那麼強了。
不過,昆蟲們照樣難以無限擴張,因為相比當初,眼下的地球有一種全新的更強大的物種——人類。
『伍』 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中含氧量多不多
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中沒有各種細胞器,沒有核,包括核糖體.成熟紅細胞內的各種蛋白質(血紅蛋白.各種和有氧呼吸有關的酶),用於攜帶氧氣以及供自己進行有氧呼吸都是靠它未分化之前的細胞產生的.成熟的紅細胞壽命極短就是因為它沒有細胞核.
哺乳動物所有的細胞都是真核細胞,也就包括成熟的紅細胞!它之所以沒有細胞核,是因為在進化過程中,紅細胞的功能逐漸演化為運輸.所以細胞核就慢慢消失了.
還有,並不是所以的真核細胞都有細胞核,成熟植物的篩管細胞也是沒有細胞核的!
『陸』 史前動物體型普遍偏大,和空氣含氧量有直接的關系嗎
盡管很多遠古生物確實特別特別大,但是我們所熟悉的超大史前動物並不是同時出現的。巨大霸王龍,包含植食的超大蜥腳類恐龍如阿根廷龍、梁龍和捕食性的大型獸腳類恐龍如三角龍,生存在三疊紀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大概從至今已有2億光年前至6600百萬年。約4500百萬年的新生代始新世,地球上的出現第一波超大哺乳類動物,包含像犀牛軟體的猶因他獸和碩大的安氏中獸。毛多的長毛象、多噸重大地懶和威風凜凜的劍齒虎乃是生存在最後一個冰川世紀,至今已有約500百萬年到1.2百萬年。
不論是食草動物或是肉食動物,個子體大的個體在獲得食材、佔領棲息的地方、抵擋剋星層面都是會占盡劃算,在求愛環節也可以得到更多異性朋友親睞。因而,身型大的動物比較容易活下並留有大量子孫後代,而由於基因遺傳,大個體的後代也側重於比較大,生存和繁衍上的優勢就能夠儲存並世世代代夯實。那樣,在自然選擇學說強勁而長久的影響下,小動物就向著特別大方向發展了。這些巨大霸王龍和古獸,都是經歷了幾千萬年的演變才出現的。
『柒』 玉米細胞中氧的含量高於人
B植物細胞含糖比動物的多
『捌』 氧在動植物的含量哪個更高!
在動物體內含量高吧,因為動物呼吸作用一次吸入的氧氣含量比植物呼吸作用高出幾倍,而且植物光合作用是放出轉化的氧氣,體內並沒有多少氧含量
『玖』 為什麼說地球含氧量增加受益最大的是昆蟲
地球是一個有生命的星球,地球上的大多數生物都要在有氧氣的情況下生活,如果沒有氧氣,地球就沒有生命,更不用說人類的誕生了。
地球含氧量翻倍不會給地球和人類文明帶來破壞,雖然它會給地球和生命帶來巨大的影響,但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地球在歷史上經歷了五次大規模滅絕,也沒有讓生物完全消失。
『拾』 史前動物體型巨大,都是氧氣含量高造成的嗎
史前動物體型巨大,並不都是氧氣含量高造成的,但其主要原因與當時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有關。科學家認為,二疊紀時期距今已有三億多年前。那個時期平均溫度相對較高,但最重要的是大氣中的氧氣含量比現在高得多(空氣中的氧氣含量約為21%),最高的是約35%。由於節肢動物沒有肺,因此它們主要依靠身體表面的呼吸孔來完成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較高的氧含量可確保昆蟲呼吸的順利完成。
白堊紀的霸王龍也是如此。植食恐龍較多,因此霸王龍這樣的食肉恐龍將不會缺少食物來源。它也缺乏完全抑制生長的基因,因此長壽命的霸王龍的大小也將很大。實際上,這種情況仍然存在。例如,比如體型最大的藍鯨等動物也和恐龍一樣。他們也沒有抑制生長的基因。如果藍鯨喜歡的磷蝦足夠多,它們的體形將繼續增長。因此,今天的藍鯨可以長到30多米,重達100噸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