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動物或植物比較耐渴
當然是駱駝。駱駝十分能耐飢渴,它們可以十多天甚至更長時間不喝水,在極度缺水時,能將駝峰內的脂肪分解,產生水和熱量。而一次飲水可達57升,以便恢復體內的正常含水量。
B. 世界上最耐渴的動物是.
耐力冠軍——駱駝,它是世界上最耐渴的動物.
C. 世界上最耐渴的動物是什麼動物
人們馬上會想到駱駝.的確,駱駝極其耐渴.在炎熱乾燥的沙漠中,人如果24小時不喝水將會因為脫水而死亡,但是駱駝卻可以長達一周不喝一滴水也能生存下來.駱駝能有這樣的本事,主要是因為它能夠在體內大量地儲存水分,一次能夠飲用相當於其體重30%的水,然後再慢慢地消耗掉.另外,駱駝也很能忍受脫水,即使身體失去了25%體重的水分也沒事,而人一旦失去10%體重的水分,就是致命的.
但是與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地區半沙漠地帶的彎角大羚羊相比,駱駝的這點本事就算不上什麼了.
彎角大羚羊(以下簡稱大羚羊)可以長達10個月不喝一滴水.在熾熱的沙漠中,一隻大型哺乳動物怎麼能夠如此長時間不喝水也活得好好的?
哺乳動物做為恆溫動物,一般必須把體溫保持在大約38攝氏度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在撒哈拉地區,白天的氣溫通常高於38攝氏度,最熱的時候能超過50攝氏度.在如此炎熱的環境中,哺乳動物主要通過讓體內的水分蒸發的方式(出汗或喘氣)來散熱.這是一種很有效的降溫方法,每克水份蒸發掉時能帶走2.4千焦的熱量.但是,這種方法有個缺點,如果不即時補充水分的話,身體就會很快地脫水.
為了保持身體水分,大羚羊既不出汗也不喘氣,而是用一種奇特的方式來應付炎熱的氣溫:把體熱儲存起來.這就意味著它的體溫會不斷地上升.大羚羊能夠忍受高達46攝氏度的體溫,超過了這個溫度才不得不出汗把體溫降下來.駱駝也有類似的防止出汗的機制,但是它只能忍受41攝氏度的體溫.
維持如此高的體溫除了避免出汗,還有個好處:因為體溫與氣溫接近,可以空氣傳給身體的熱量就少了.但是,大羚羊發如此高的「高燒」,為什麼卻不會妨礙其正常生理功能呢?許多細節還不清楚,不過我們大體知道它是如何防止頭腦發熱的.來自大羚羊心臟的血液由頸動脈送往大腦時,經過頭部一個叫海綿竇的地方,在那裡頸動脈變成了數百條細細的小動脈.在海綿竇還有許多流向心臟的小靜脈,它們來自鼻腔,其中的靜脈血在流經鼻腔時,被空氣冷卻了,它的溫度要比動脈血低.這樣,小動脈血的熱量就會傳遞給靜脈血,從而使血液在進入大腦時得到了冷卻,溫度能降低3攝氏度,防止對溫度最敏感的大腦受到傷害.
白天儲存在體內的熱量,到了氣溫較低的晚上,就會逐漸釋放出去.這時候,大羚羊又能讓體溫一直降到36攝氏度以下,這樣在第二天白天時能儲存更多的體熱.
大羚羊的腎臟能夠非常有效地減少尿中的水分,它的尿是高度濃縮.不過,它的尿中畢竟還有些水分,它的糞便也要含有一點水分才排得出去,這樣,大羚羊還是會損失一些水分,為了防止脫水,仍然需要補充水分.在無水可飲用時,它只能通過食物來補充水分.大羚羊常吃的草水分並不多,在白天只含有1%的水,不過,到了晚上,隨著氣溫的下降和濕度的上升,這些草的水分含量會增加20倍.大羚羊白天不進食,只在黃昏和夜間進食,能保證最大限度地吸取食物中的水分.
大羚羊還有一種獨特的獲得水分的方式.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例如碳水化合物,在新陳代謝時能產生水.因此,實際上所有的動物都能通過這種方式間接地獲得水分.不過,這個代謝過程需要氧氣參與,而每次呼吸都會帶走體內的水分.通常情況下,呼吸時損失的水分多於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水,是得不償失的.大羚羊卻有辦法改變這個產出比.這個方法其實很簡單.在晚上,大羚羊一邊讓白天儲存的體熱散發,一邊開始非常緩慢地做深呼吸.深呼吸能吸入更多的氧氣,通過新陳代謝製造更多的水分,而夜晚空氣濕度比較高,通過呼吸散失的水分就比較少,這么一來,大羚羊就能通過一晚上的深呼吸讓體內累積更多的水分.
就這樣,通過白天儲存體熱晚上散發和濃縮尿液避免水分喪失,夜間進食攝取食物中的水分,深呼吸製造代謝水等方式,大羚羊巧妙地適應了既炎熱又缺水的半沙漠環境.這種適應性是如此成功,使彎角大羚羊曾經是撒哈拉地區數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動物之一,一度多達數十萬只.
但是,再成功的物種也難逃人類的毒手.幾十年來,為了獲取羚角、皮毛、肉,或僅僅為了好玩,軍人、商人、獵人們乘著汽車,揮舞著槍支,對彎角大羚羊進行了大屠殺.到上個世紀90年代,彎角大羚羊已在野外被消滅得乾乾凈凈.現在只剩數千隻被人工圈養生存了下來,其中大多數養在美國德州的牧場.彎角大羚羊歷經數百萬年進化而來的那套巧妙的適應方式沒有了用武之地.一個物種如果失去了其野外棲息地,喪失了其主要習性,即使能繼續繁衍,也只是徒具其形,近乎滅絕.
D. 為什麼駱駝能忍飢耐渴
駱駝體格較大,足底厚,它還能預感風的強弱變化,知道地下水源的位置。駱駝的眼睫毛很長,它的作用是擋住風沙進入眼險。即使沙子鑽進眼睛,只需幾滴眼淚,就能把它沖洗出來。因此,即便是沙塵暴天氣,駱駝也能分辨方向,不迷失道路。駱駝是所有動物中最能忍耐飢渴的動物,有30天不喝水的記錄。一旦喝起水來,一次能喝三十多公斤。駱駝的以上優點讓它成為最適合在沙漠上行走動物。
經解剖證實,駝峰中貯存的是沉積脂肪,不是一個水袋。而脂肪被氧化後產生的代謝水可供駱駝生命活動的需要。因此有人認為,駝峰實際存貯的是「固態水」。經測定,1g脂肪氧化後產生1.1g的代謝水,一個45kg的駝峰就相當於50kg的代謝水。但事實上脂肪的代謝不能缺少氧氣的參與,而在攝入氧氣的呼吸過程中,從肺部失水與脂肪代謝水不相上下。這一事實說明,駱峰根本就起不到固態水貯存器的作用,而只是一個巨大的能量貯存庫,它為駱駝在沙漠中長途跋涉提供了能量消耗的物質保障。
駱駝的瘤胃被肌肉塊分割成若干個盲囊即所謂的「水囊」。有人認為駱駝一次性飲水後胃中貯存了許多水才不會感到口渴。而實際上那些水囊,只能保存5~6L水,而且其中混雜著發酵飼料,呈一種粘稠的綠色汁液。這些綠汁中含鹽分的濃度和血液大致相同,駱駝很難利用其胃裡的水。而且水囊並不能有效地與瘤胃中的其他部分分開,也因為太小不能構成確有實效的貯水器。從解剖觀察,除了駝峰和胃以外,再沒有可供貯水的專門器官。因此可斷定,駱駝沒有貯水器。
2、失水條件下駱駝生命活動的水分來源
施密特-尼爾遜(K.Schmidt—Nielsen)的研究結果表明,駱駝在得到水的時候並不過量飲水,或者說,它們飲進的水只是用於滿足和緩解當時的脫水,把體液恢復到正常的容量水平。由此看來,駱駝在不進水的條件下,維持生命活動所需水分是來自於體液的減少。正常體液的容量減去最大限度脫水時的體液容量,就是駱駝的體液系統所能提供的水分最大量。駱駝在夏季沙漠中可以忍受體重損失25%~30%的脫水,對一個體重為500kg的駱駝來說,就意味著125~150kg的水分損失,反過來講,也就是一個500kg駱駝有125~150kg的水分「貯備」。這顯然要比人們想像中的駝峰和水囊的貯水功能要大的多,具有真正「貯水器」的應該是駱駝的體液系統,而不是駱峰或水囊。
與駱駝的高度耐脫水相適應,在駱駝的血液中有一種特殊的高濃縮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具有很強的保水能力,在駱駝極度失水的情況下,這種血漿蛋白仍能維持血液中的水分,保證血液循環的正常運行,保證體核向體表的熱擴散,增加了高溫脫水狀態下的存活力。
3、解決水矛盾的結構和生理機制
得水與失水是生物水分代謝的兩個方面,在極端缺水的沙漠中,水是生物生存所面臨的最為突出的矛盾。因此,對於生活在沙漠中生物而言,保障得水和減少水分損失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駱駝已經逐步形成了與減少失水相適應的從結構到生理上的一整套適應機制。
3.1 精巧的體溫調節方式
駱駝體溫范圍很廣,適應於晝夜溫差大的沙漠環境和減少水分損失的需要。在白天,駱駝的體溫隨環境溫度的升高而升高,最高可達到41℃,到夜間又隨環境溫度的下降而下降,最低可達到34℃,體溫波動范圍為7℃,而且這種體溫的波動越是在脫水的條件下越明顯。但它並不能表明駱駝恆溫機制的原始性,而是建立在恆溫基礎上的更為精巧的體溫調節方式。
高溫環境中,提高體溫可縮小動物體與環境間的溫差幅度,減少外界熱量的流入。同時駱駝體溫的升高也起到了貯存熱量的作用,而這部分貯存的熱量又可以在夜間通過傳導、幅射擴散到周圍的環境中以代替蒸發,其結果是減少了維持體溫恆定可能導致的蒸發失水。一隻500kg的駱駝比熱為3.35KJ/kg·k,體溫升高7℃就相當於貯存了1.26×107J的熱量,如果是通過水分蒸發散失這部分熱量就要損失5L水。
3.2 有效的隔熱屏障
駱駝長而蓬鬆的駝毛,在其體表形成了一個有效的隔熱屏障,駝毛間不流動的空氣層影響傳導和對流,降低了低溫條件下體熱的散失和高溫條件下外熱的流入。有實驗表明,一隻毛厚不到1cm的駱駝每天每100kg體重平均失水3L,而毛長3~14cm的駱駝,每天每100kg體重失水只有2L。駝毛的有效隔熱,間接減少了水分蒸發。
除此以外,駱駝的鼻粘膜面積大,增加了呼出氣體中水分的再吸收,減少了呼吸失水;濃縮的尿液減少了排泄廢物中水分的消耗;乾燥的糞便也為減少水分起了一定的作用。
駱駝在長期進化中,適應了沙漠這一極端缺水環境,形成了獨特的適應性特徵,既保證了體內「貯存」大量的水,又保證了體內水分不致於過度散失,從而有效地解決了「水」這一沙漠動物生存所面臨的最為突出的矛盾。同時駱駝也作為適應高溫缺水環境的典型動物為人們所研究和探討。
E. 所有動物中,最耐餓的是最耐凍的是最耐渴的是
最耐餓的動物—蝸牛
大家都知道,蛇在冬眠時可以不吃不喝,整個冬天躲在洞里睡大覺,春天一到它就出來找吃的了,它耐餓的本事夠大的了,然而它卻不是最耐餓的動物。最耐餓的動物是蝸牛。
1845年,英國博物館從埃及采來兩只蝸牛,把它粘在木板上製成標本。可是到了1850年拿出標本時,卻發現蝸牛口有新分泌的粘液,於是研究人員把它們放在溫水中,奇跡出現了,五年未吃未喝的蝸牛竟復活了。
冰蟲被稱為地球上惟一凍不死的生物,具有科學家理想中外星生命的特質。科學家認為冰蟲這種罕見的耐寒體質可以證明在外星球上也可能存在像冰蟲一樣的耐寒生物。它們在冰中自由行走,在極地低溫下活躍生存,稍微升溫便化成一團粘稠。《西雅圖時報》2月21日報道,美國生物學家將聯合美國宇航局和《國家地理雜志》投入巨資研究極地冰蟲,希望據此在探索外星生命的旅程上邁出一大步。
極地冰蟲是少數活躍在極地低溫下的生物之一。它們被生物學家稱為,最大的無脊椎動物,冰封大地中最活躍的生物。極地冰蟲生活在終年積雪的冰川地帶。在美國阿拉斯加、英國哥倫比亞和俄勒岡州靠近極地的冰川區都可以發現它們身影。它們個頭非常小,在雪地里就像一絲細細的小黑線。
它們可能是世界上最不怕冷的動物。在冰川地區刺骨的寒溫下,其他動物幾乎被凍成冰棒,甚至連細胞都凍得「咯咯」作響。然而這種低溫對於極地冰蟲來說卻是最舒適的生活環境。科學家發現,冰蟲的細胞膜和細胞酶在低溫下正常新陳代謝,細胞膜保持固有的彈性。
冰蟲不僅抗凍還耐餓。科學家曾把幾只冰蟲放在冰箱里研究。兩年過去了,不吃不喝的冰蟲在冷藏室里依然頑強地生存著。
但冰蟲也有致命的缺點———怕熱。冰蟲抵禦高溫的能力異常脆弱,只要溫度高於四攝氏度,冰蟲細胞膜就溶化,細胞內的酶也化成一堆乾草模樣的粘稠物。
穿冰之謎: 破冰有術?
圍繞冰蟲的眾多難解之謎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冰蟲可以在固體冰塊中自由穿行。誰也不知道它們是怎麼破冰而出。
有的科學家說,冰蟲可能順著冰中的縫隙鑽出冰面;還有的人猜測冰蟲有破冰術。多名生物學家猜想,冰蟲體內可能含有化冰物質。每當它們穿冰而行時,體內細胞釋放出能量,把周圍的冰塊融化,形成一條通道,就像是「滾燙的刀子切化了黃油」。
一名研究雪地動物的專家說,在眾多雪地跳蚤、雪地線蟲和雪地蜘蛛中,冰蟲是最神奇的動物。北極熊厚厚的皮毛使它與外界低溫隔絕,自身又可以儲存能量。南極鱈血液內有防凍劑,使它在冰天雪地中照常生活。然而渾身赤裸、微小的冰蟲靠什麼來保暖,甚至穿冰?生物學家普策爾說:「當溫度下降時,冰蟲體內馬上製造能量。就像往油箱里加汽油。」
藏身之謎:冬天絕跡?
冰蟲的生活方式也充滿奧秘。它們總是生活在終年積雪的冰川地帶,行蹤隱秘。一到夏天大規模的冰蟲就破冰而出,出來搜尋食物。據尋找冰蟲的研究者說,稍不留神就可能踩死上萬只纏繞在一起的冰蟲。
冰蟲日落而出,日出而息。夏天太陽升起之前,冰蟲紛紛躲回冰層。太陽落山後冰蟲從洞穴中出來,搜尋海藻、花粉和其他可以消化的殘渣作食物。所以它們的學名叫「solifugus」,即躲避太陽。
到了冬天,冰蟲聚集地大都大雪封山,沒有海藻或者其他食物,它們就躲在地下。但至今為止,沒有人知道冰蟲如何在地底過冬。一到冬天冰蟲似乎絕跡。科學家懷疑它們躲在雪底冬眠。不過最近研究者發現如果挖的足夠深,在冬天也可能看見冰蟲。美國兩名生物學家曾多次到終年積雪的雷尼克山中挖冰蟲。他們至今找到的冰蟲都藏身在3米以下的地洞中。
揭開謎底:就可能找到外星生命
冰蟲被稱為地球上惟一凍不死的生物,具有科學家理想中外星生命的特質。科學家認為冰蟲這種罕見的耐寒體質可以證明在外星球上也可能存在像冰蟲一樣的耐寒生物。
2005年,美國宇航局(NASA)出資20萬美元資助冰蟲的研究項目。NASA認為冰蟲能夠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生活自若,本身就證明木星的冰球或者其他星球上可能也存在類似的外星生物。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也注意到了冰蟲,資助研究者尋找冰蟲。《國家地理雜志》認為,冰蟲在器官移植方面的價值遠比它所代表的外星生命更有現實意義。冰蟲細胞能夠在低溫下保持正常新陳代謝。而移植的器官在冷藏過程中卻消耗能量,快速萎縮。如果冰蟲新陳代謝的秘密能夠揭開,醫生就可以用化學和葯物使器官保存更長久。
1887年,美國西雅圖著名攝影家柯蒂斯首次發現了冰蟲,為它取名「雪鰻」。但很少有人關注。近年來全球變暖使極地動物瀕臨滅絕,冰蟲才慢慢進入研究者的視線。美國華盛頓一所大學的生物研究生本·李把冰蟲選為自己的畢業論文課題。李說:「冰蟲現在是炙手可熱,對於它的研究幾乎空白,然而它卻是如此奇妙。」
鏈接
文人眼中的「冰蟲」
文人的想像力確實豐富,早在20世紀初冰蟲就出現在了作家的筆觸中,一些書籍和詩歌也能見到冰蟲的身影。這僅有不到5厘米長,生活在厚厚的冰雪之下的小蟲子,那時就已經是詩人眼中愛情的見證,生命的感言了。
作家羅伯特·塞維斯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這種神奇的小蟲子。尤其是一部小說中的著名詩歌《98的痕跡》:「在那片淡藍雪天之地,置身地之無極;極地平原的光影中,北極熊在歡唱歌舞;啊,你是我的心肝、我的生命、 我的靈魂;當極地的冰蟲歸巢時,我將見到你。」
而本·李也不僅僅在尋找研究著冰蟲本身,他還有一個目標就是熟記塞維斯的140行長詩《藍色雪山》:
當一切變的清晰,你走近羞怯的觀望,小小的蟲子擁擠在一起,伸著藍色的鼻子,為了生命延續,它們尋找一切養分,它們互相咀嚼彼此的尾巴,直到頑強的活下去。
被詩人如此的鍾愛,也許就是因為它們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依然能夠生存。但是在未來的50年,由於全球變暖,它們賴以生存的冰雪就要慢慢消失,到那時冰蟲也將成為一種滅絕的動物,人類可能只能在詩歌中感嘆它們的神奇了
素有「沙漠之舟」之稱的駱駝,是世界上最耐渴的動物。當它們行進在一望無垠酷熱的沙漠地區時,可以連續兩個星期不飲一滴水。一旦遇到水源後,它可以在幾分鍾內,一次暢飲200升左右的水。對於其他動物而言,這樣的飲水方法會具有極大的潛在危險,它會使血漿濃度發生難以承受的急劇變化。然而,駱駝卻能安然無恙。
根據通常的解釋,因為駱駝胃部具有許多貯水的小囊。不久前,科學家通過長期的研究表明,駱駝大量飲水後,水分不只是貯存在胃內的小囊中,而且有相當一部分直接進入血液中。當水分進入血液後,怎樣使血漿濃度基本保持平衡呢?這時,駱駝體內將發生一系列變化,包括垂體腺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會減少,從而能阻止水分回滲至血液中;或是醛甾酮分泌量增加,能使血液中的鹽分保持平衡,從而使血液不會因大量飲水而過於稀釋;或是通過消化道吸收血液中的鹽分;或是紅血球吸收水分,膨脹成圓形,但不會爆裂而產生溶血現象。正由於駱駝有這樣的功能,才能使駱駝具有特別耐渴的本領。
F. 什麼動物或植物比較耐渴
植物:仙人掌,仙人球,胡楊 ,紅柳
G. 哪些是耐渴的動物
駱駝、生活於沙漠的羚羊、蜥蜴(根本不用直接喝水)、某些陸生龜類(如加拉帕戈斯巨龜)。
上述都是極端耐渴的動物,退一步講,生活於非洲草原的動物(獅子、野牛、瞪羚等)都相對耐渴(因為草原旱季極長)
如滿意,請 加分
H. 世界上最耐渴的是哪種動物
世界上什麼大型哺乳動物最耐渴,人們首先會想到的就是駱駝。的確,駱駝極其耐渴。在炎熱乾燥的沙漠中,人如果24小時不喝水將會因為脫水而死亡,但是駱駝卻可以長達一周不喝一滴水也能生存下來。
但是,與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地區半沙漠地帶的彎角大羚羊相比,駱駝的這點本事就不值一提了。
彎角大羚羊可以長達10個月不喝一滴水。它們生活在遙遠的非洲撒哈拉的南部、西南非、東非及阿拉伯半島。通常生活於乾旱草原或沙漠地帶,有的生活於石山旁或灌叢中。說起耐渴,彎角大羚羊是比駱駝更耐渴的動物,能夠10個月不喝一滴水還能活,吉尼斯紀錄是非其莫屬了。
I. 世界上最耐飢餓的動物是什麼
肺魚世界上最能耐飢,它是在乾涸環境里用鰾呼吸,在平時用鰓呼吸的魚。肺魚在休眠時可以長達三年甚至四年不吃東西而不致餓死。其次是鱷魚,它能700多天不進食物;烏龜空著肚子可以活過500多天;青蛙可以400多天不吃東西;刺猥可以「絕食」230多天;鯽魚有150天不吃東西的本能;熊在洞內呆上近百天不會餓死。
1964年,我國上海起重運輸機械廠在翻修建成多年的車間水泥地坪時,挖出了一隻活著的螯蝦,長達15厘米。這種蝦是抗日戰爭時由日本傳到我國江蘇一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