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食草動物在哪裡

食草動物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11-20 10:09:21

㈠ 袋鼠生活在哪什麼氣候特點

一、袋鼠所在地
袋鼠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不同種類的袋鼠在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比如,波多羅伊德袋鼠會給自己做巢而樹袋鼠則生活在樹叢中。大種袋鼠喜歡以樹、洞穴和岩石裂縫作為遮蔽物。
二、氣候
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袋鼠是食草動物,吃多種植物,有的還吃真菌類。 它們大多在夜間活動,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動。
三、特點
袋鼠是袋類動物的典型代表。袋類動物是發育不完全的動物,屬早產胎兒,所以需要在育兒袋中發育,母袋鼠有四個乳頭,兩個高脂肪,兩個低脂肪,母袋鼠一般每胎產3至4個仔,袋鼠出生後即要入袋。袋鼠長著長腳的後腿強健而有力。袋鼠以跳代跑,最高可跳到4米,最遠可跳至13米,可以說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大多數袋鼠在地面生活,從它們強健的後腿跳躍的方式很容易便能將其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
袋鼠在跳躍過程中用尾巴進行平衡,當它們緩慢走動時,尾巴則可作為第五條腿。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長,長滿肌肉。它既能在袋鼠休息時支撐袋鼠的身體,又能在袋鼠跳躍起幫助袋鼠跳得更快更遠。

㈡ 為什麼海洋生物大多是食肉動物,很少見到海洋食草動物

可能跟環境有關。在陸地上,只要有土地的地方,就可以長草。當然那些常年被冰雪覆蓋的地方不能長草,但是所佔的比例並不大。即使像北極圈這樣的地方,夏天依然能看到很多花草的。植物是陸地上最常見最多的生物,那麼以植物為食的草食動物,品種和數量也是非常龐大的。在海洋中,其實大多數地區是非常貧瘠的。在深海,因為見不到陽光,根本不可能有植物。海水中只存在浮游生物,和以浮游生物為食的一些動物,數量通常也不會太多。真正物種豐富,富饒的地區,基本上都是靠近海岸線的淺海和大陸架區域。世界幾大漁場,都在靠陸地周圍地區。但是淺海地區,有些地區洋流洶涌,不適合植物生長。有些地區雖然說是淺海,但是也有幾十上百米,依然會阻隔吸收陽光,妨礙植物的生存。所以說海洋中,有豐富植物的地區很少。專門以植物為食的草食動物,比如像海牛這樣的,品種和數量都相對較少。在海洋中,動物的食物,最基礎的是浮游生物。然後是以浮游生物為食的像鱗蝦這一類的數量龐大的小動物。然後又是吃磷蝦這類小生物的小魚乃至於藍鯨這樣的龐然大物。

提問的童鞋是個細心人,注意到了一個非常細致的現象,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吧。

首先第一個問題:海里有草和食草動物嗎?

兩個反攻大海的物種與異類

有的,海洋中有大約6科13屬約70種不同的海草,都隸屬於被子植物。也有以海草為主食的動物,比如儒艮(音同更),也就是在海洋上露出半個身子餵奶,水手誤認為是美人魚的海牛科哺乳動物,當然海牛科下屬的三個亞種也是吃海草的,這幾個物種幾乎看不出多少差別,因為它們都有同一個祖先。

相信你也已經發現了二者的一個共性——它們都是城市包圍農村,從陸地反攻大海的生物,它們的祖先,無論是被子植物還是哺乳動物都是完全誕生自陸地的生物分支,而且二者都是誕生於差不多1.5億年前,都是進化樹上更復雜更強勢的物種,用不太嚴謹的說法就是「比較高級」。

而更有趣的一點是,海草的祖先在大約7000萬年前攻入大海,海牛科的祖先也是在差不多6000萬年前打進海洋的,可見在此之前誕生於陸地的生物都拿不下海洋,為什麼呢?

海里最基本的食物是什麼?

這就得說到海洋與陸地本質的區別了,首先給大家提一個問題:通常來說一級消費者的體型是多大?

對於陸地生物來說這個問題就很難答,因為無論是體長1毫米的蚜蟲,還是陸地最大的非洲象都是一級消費者,在地球的過去,甚至體重30噸,體長20米以上的恐龍也是一級消費者,可能植物是最有效直接的能量來源。

但是大海中的情況剛完全不同,一級消費者幾乎都是甲殼綱的,體長從1毫米到幾厘米不等。

這是為什麼?當然是得從食物中找原因,海水中的生產者與陸地完全不同,陸地的生產者幾乎都是植物,最大的植物有超過6000噸重,而最高的植物可以長到接近160米。而海洋中的生產都則幾乎全部都是單細胞生物!其中硅藻更是王者里的扛把子,全球新產生的氧中,有20%到50%都是由硅藻釋放的。

硅藻是真核生物域 囊泡蟲界 不等鞭毛門下的生物,因為它們常聚集成群落,所以大通常在2~200微米之間,與頭發大約90微米的直徑相當,這么小的食物還分散在水中,很顯然大型動物是沒法以此為食的,因為同等總重量下單體的體型越大進食能力也就越弱,這很好理解,只長了一張嘴嘛。

這樣就很容易理解,對浮游生產者最高效的進食方式自然是體型只比藻類大一些但繁殖能力也十分驚人的甲殼綱生物了,最著名的當屬南極附近的磷蝦,這些體長8~60毫米的小蛋白質罐頭以硅藻為主食,每年被鯨與企鵝海豹等食用掉的磷蝦就有高達2億噸,但這個物種完全沒有任何生存壓力,因為海中的硅藻也是多到近乎無限的,每隻雌性一次可產1000枚卵,有的吃就有得長。

海洋是流浪者的家園

那麼現在我們終於來到了最終的靈魂之問:為什麼海洋中的生產者是單細胞生物稱霸而陸地卻是植物呢?

這是因為陸地是平面化的,為了爭奪更多的陽光,生產者就需要覆蓋更多的面積,佔領更高的空間,為此需要更大的體型作為支撐,所以森林中依據高度的不同生態結構也不一樣,密林的地面因為缺乏營養與陽光,多成為了分解者的天堂。

而海洋天生就是立體的,生產者既沒有能力爭奪陽光也完全沒有必要。從海平面到200米以下的空間都擁有豐富的陽光,完全不像陸地植物對抗著地心引力,拚死拼活長到150米才能搶到最新鮮的一縷陽光。

同樣,因為是浮在水中的,沒有能力固定並佔領陽光,所以在這種環境的鍛煉下,生產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在陽光充足時拚命地繁殖,而這正是單細胞生物的優勢,沒有比它們更擅長指數級增長的生命了。

環境決定了形態,所以海洋是單細胞生產者的天下,海草是只在較淺的海床上苟且的弱勢物種;不過有一說一,只要擁有固定的地方,被子植物「更高級」的優勢就能得到發揮,嗯……「在我的BGM里,我就是王者!」

好的,最後點題,海洋中幾乎沒有食草動物的原因是草少,而草少的原因是不適合長草,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將鯨、鯨鯊這樣的海洋濾食動物當成食草動物也沒什麼不妥,磷蝦和野火燒不盡的草有著某種特殊的相似性,吃起來比割韭菜還方便。

我是酋知魚,一條愛吃肉的科學作者,歡迎關注!

我對海洋的研究不多,但是我看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大多數海魚的牙齒與淡水魚有明顯的曲別,海魚牙齒特別鋒利,沙魚和虎鯨就是它們的代表。這說明了什麼?它與食肉肉肯定有關系。

因為海洋里植被的分布面積和密度遠遠不如陸地,基本上只有熱帶淺海海底受陽光照射的區域才會生長茂密的海草,較深的海域無法獲得陽光照射,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自然就很少。也就是說海洋里的植物只分布於透光帶。

海洋里的植物以藻類居多,僅綠藻就有8000多種,但有些藻類並非植物,而屬於原核生物和原生生物。而真正的海草類植物卻少的可憐,全世界的海洋里一共只發現60餘種,它們會像陸生植物一樣開花,對陽光的需求很高,因而只生活在低緯度的泥質淺海,分布面積極為有限。

海洋里的食物鏈與陸地上不同,海洋里以浮游生物為基礎,陸地上以植物為基礎。海洋里絕大多數動物都是食肉的,按照進食方式可以分為掠食性、濾食性、食腐性和寄生性。
掠食性是大多數海洋動物的捕食方式,以鯊魚、齒鯨為代表,它們行動能力強,擁有捕殺獵物的武器。

濾食性就是利用鰓耙、鯨須和觸手等器官過濾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的小動物為食,以須鯨、鯨鯊、姥鯊、藤壺為代表。須鯨和濾食性鯊魚的體型都很大,但性格溫和,無攻擊性。 食腐性就是以撿食殘渣和死亡動物為生,是海洋里的清道夫。我們常說「巨鯨落,萬物生」,死掉的巨鯨就會被這些食腐動物打掃的乾乾凈凈,一點都不會浪費。

寄生性的動物以寄生蟲居多,海洋里也有很多種寄生蟲,最常見的就是異尖線蟲,多數海洋魚類身上就有它的身影。也有一些小型鯊魚如雪茄達摩鯊會寄生在其它動物身上啃咬其皮肉。

海洋里的食草動物也有一些,比如海牛目、綠海龜和海鬣蜥。 海牛目是唯一的草食性海洋哺乳動物群體,其下分為海牛科和儒艮科,海牛的尾巴呈圓盤型,儒艮的尾巴是分叉型。它們都生活在熱帶淺海和淡水河口,這些這些地方茂盛的海草才能養活它們。

綠海龜雖然不是完全的食草動物,但它是海龜當中食草性最強的。 海鬣蜥算是現存唯一的完全食草性的海洋爬行動物,它只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由漂到島上的美洲陸生鬣蜥演化而來。海鬣蜥以淺海礁石上的藻類和海草為食,它們甚至會根據藻類的密度調整自身的體型。 在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期間,藻類數量大減,海鬣蜥的長度會減少20%。當藻類數量恢復正常時,海鬣蜥也會恢復原來的長度。

簡而言之,就是海洋里植物少,食草的動物自然也少。

我們常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好像不管是大魚還是小魚,都是依靠肉類為生。我們知道,在陸地上,所有的肉食動物來源都是植物,因為沒有植物就沒有能量來源。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幾乎很少見到海洋植物,也很少見到海洋食草動物,那麼海洋的能量是來自於哪裡呢?

海洋食草動物

其實,海洋也有一些食草動物,比如:儒艮,它們幾乎是海洋中唯一的食草動物。

之所以海洋食草動物非常少,是因為植被生長需要太陽光。我們知道,海水可以隔絕太陽光子,足夠深的海水會導致植被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然而海洋的海水深度並不是固定的,大多數海洋深度超過50米,導致海底的植物接收不到足夠多的太陽光,只有在海洋深度不超過50米的地方,才有可能長出植物,所以儒艮的生活范圍經常是30米-40米的海域。由此可見,在海洋中,由於植被較少,因此由植物能夠提供的能量比較小。

浮游生物

雖然海洋植物較少,但是海洋中的生物可不少,其中就包括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動物和浮游植物,浮游植物通常是指浮游藻類,包括藍藻、綠藻、金藻等八個不同門類的浮游植物,目前已知全世界一共有40000種藻類植物。這些植物體型較小,很難被肉眼觀測到,但它們數量非常多,一毫升的海水中所包含的藍藻數量就超過了100萬個。

據研究發現,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產的能量約是陸地植物的7倍,我們知道人類每年大約排放超過1000億噸的二氧化碳,然而陸地植物只能吸收其中的一半,其他的二氧化碳都被浮游植物所吸收了。

當浮游植物死亡後,它們的遺體會連同它們身體內的碳將會堆積在海底,一方面會減少全球碳排放,另一方面這些浮游植物的遺體會形成海底石油。

因此,浮游植物在生物鏈所發揮出的功能,相當於地球上的植被,它們也能調節地球大氣,以及作為海洋生物的能量來源。

和陸地植被不同的是,浮游植物很多沒有葉綠體,比如藍藻,它屬於原核生物,沒有成型的細胞核,

它們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並不是葉綠體,而是多個器官共同作用的結果。當陽光照射到藻類的表面時,光子會在藻紅素、藻藍素以及別藻藍素之間傳遞,再通過葉綠素a將光能轉化為生物能,供生命使用。

根據目前主流的科學認知,地球上之所以會出現出氧氣,就是因為這些藻類的存在。

浮游植物和生長在海底的植被相比,它們的體型更小,而且沒有根,可以隨波飄動到太陽比較充足的地方,不像植物受海水深度的限制。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海洋生物的能量都直接或者間接來源於此,因此 浮游植物又被稱為海洋牧草。

海洋的生態鏈

其實海洋和陸地一樣,都有一條生態鏈,其中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被稱為 自 養生 物 ,在陸地上,自 養生 物多數是植物;但在海洋中,自 養生 物大多是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提供的能量會被小魚小蝦所捕食,比如:磷蝦就是利用浮游生物來獲取能量,而磷蝦是大多數海洋生物的食物,比如:須鯨、鯨鯊等大型食肉動物。從這方面講,磷蝦也是食草動物。

我們知道, 地球上的生態鏈是以植被為基礎 ,但在海洋中, 生態鏈是以浮游植物為基礎

總結

之所以海洋中很少見到食草動物,是因為海洋中的「植物」體型較小,人類肉眼無法看到。再加上能夠直接利用藻類為生的生命也較小,大多是磷蝦之類的小型生物,很難被人類注意到。當然,儒艮是個例外。

不得不說這種現象跟食物有著莫大的關系。我們知道地球表面大約有三分之二都是海洋覆蓋,剩下的陸地上森林覆蓋率平均水平為31.7%,這些還不算草地的覆蓋率要知道大多數食草動物以草本植物為食,因此豐富的食物造就大批的食草動物。

海洋中,除了淺海區域大部分海域都沒有植物存在。植被要生長就需要陽光,但是因為陽光無法穿透海水照射海底的,一般來說從海洋表面到200米深的水底,叫做海洋上層。

這里的陽光透過海水,海水是明亮而呈蔚藍色的植被可以吸收陽光進行生長,從200米到1000米的水層,叫海洋中層,這里的陽光不能全部透過海水,光線十分微弱,海水是一片灰藍色這部分區域罕有植物的存在,從1000米到4000米的水層,叫做半深海層,這里察覺不到一點陽光,是一片漆黑的黑暗世界。

又因為地球大部分海域都是深水區,所相對而言植物生存的區域就不能像陸地那樣茂盛,在狹小的淺海區域生長大多數也是珊瑚礁這樣的動物形成的一種結構生態系統嚴格的來講珊瑚礁並不是植物,而是珊瑚蟲的骨骼在數百年至數千年的生長過程中形成的。海洋中絕大數動物都生活在有珊瑚礁的淺海區域,這樣說來除了極少數以還早衛視的動物大多數的海洋生物還是食肉動物。

食物決定生物鏈的構成,這同樣也適應海洋,從上面的我們得知海洋植被稀少,反過來想海洋中有大量的食草動物勢必會有大量的植被需求,沒有足夠的植被作為支撐是無法是食草動物存活,因此海洋中食物鏈的結構還是以食肉動物為主。

這個可能是一個誤解。顯然也不符合邏輯。如果都是食肉者,那麼它們吃什麼呢?哇咔咔~

而且根據生態鏈,它們應該比食肉者多才行。不然怎麼養得起?

海洋是各種形狀和大小的各種物種的家園,從微小幼魚到帶殼的海龜,再到巨大的藍鯨。海洋中的許多物種早就進化成為以植物為食,而不是肉食。某些物種則是雜食。陸地生態系統都充滿了草食動物、食肉動物和雜食動物,更何況是生態系統更為復雜的海洋?!海洋中的植食性動物包括了爬行動物、魚類或哺乳動物。


下面我們來看幾個海洋植食性動物的例子:



綠海龜:食用植物為主

綠海龜的棲息地范圍廣,從芬蘭一直延伸到非洲的合恩角,盡管它們通常更喜歡熱帶和亞熱帶水域。綠海龜有一個寬而光滑的殼,以其綠色而不是常見的棕色或橄欖色的殼而得名。綠海龜吃海草和藻類,盡管偶爾也吃螃蟹、海綿和水母。在野外,它們可以存活80年,長到160厘米長。它們的重量可達700磅。一旦成年,它們是唯一嚴格植食性的海龜。




海牛

海牛,它們以緩慢的速度穿過沿海水域和河流。盡管身材魁梧,但他們還是優美而有力的游泳者。海牛用尾巴以每小時約8公里的速度遊行,盡管短距離它們可以每小時以24公里的速度游動。雖然他們更喜歡獨自旅行或成對旅行,但有時會看到大約六個個體組成一群。他們的食物包括水草和藻類。海牛通常每24小時吃掉十分之一的體重的食物。與海豹或海獅不同,海牛永遠不會離開水面。靜止時,它們可以在水面以下停留長達15分鍾。游泳時,它們每隔幾分鍾就會浮出水面。地理分布區分了三種不同的海牛物種。西印度海牛主要棲息於美國南部水域,但分布范圍最南,直至南美的蓋亞那。亞馬孫海牛僅生活在亞馬孫河的水域中。西非海牛分布在非洲西部沿海水域,從塞內加爾的塞內加爾河到安哥拉的寬扎河。



儒艮

儒艮與海牛是近親,跟海牛一樣都是瀕危動物,也是受保護的動物。這些緩慢移動的植食動物在水下的「草坪」上吃草,用長著剛毛的敏感鼻子將它們拔起來,並用粗糙的嘴唇將它們切斷。這些巨大的素食者常見於溫暖的沿海水域中,從東非到澳大利亞都有發現。成體體重在500到1000磅之間。它們可以長到三米長,平均壽命為70年。像其他海洋哺乳動物一樣,儒艮可以在水下停留一段時間,但比較短,它們必須浮出水面呼吸。儒艮可以在水下停留六分鍾。盡管它們往往是單獨或成對出現的,但是當儒艮群聚集時,它們可以成百上千。



鸚鵡魚

鸚嘴魚是多彩而獨特的。它們的大小從三十公分到一米多不等。在已識別的80種鸚鵡魚品種中,全部品種都可以改變其性別及其顏色和外貌。這種能力使海洋生物學家很難對這些物種進行分類。鸚嘴魚是食藻類。他們通過從礁石上撕碎小塊珊瑚來獲取藻類。這種魚的磨齒位於喉嚨處,它,磨齒可以將珊瑚粉碎,並且讓鸚鵡魚吃到珊瑚中的藻類。

其它植食性魚類

其它植食性魚類就更多了。數不勝數,我們這里只能講一些。


至於誤解「為什麼海洋生物大多是食肉動物,很少見到海洋食草動物」的原因

這僅僅是因為我們很少了解到海洋中的植食性動物,電視上或者媒體上曝光的大多都是海洋食肉動物,因為海洋中的植食性動物實在是太多太平凡了。人類關心的更多的一般都是能夠吸引自己的東西。對於那些平凡的東西往往忽略。這是我們的心理特點。

一由於海洋植物也要靠陽光進行光合作用.而在海拔大於50米後少陽光而無法生存。所以只有儒艮等少數海洋食草動物。然而海水中有大量浮游植物供鱗蝦等小型海水動物食用後者再被鯨魚作食物

肉多——

我們知道的海洋動物似乎絕大多數都是肉食的。但吃草的也不是絕對沒有,至少聽說(也見過視頻)墨西哥灣的大海牛,是吃海草的呀。

㈢ 海洋生物大多是食肉動物,為什麼很少有海洋食草動物

海洋食草動物也有,但是不多,比方說儒艮,海牛這些就是以吃水草為生的,而其他大部分都屬於吃葷的,因為海裡面的植物相對比較少,因此物種進化的時候,就註定海裡面不可能擁有太多的素食動物,因此絕大部分海洋生物,比方說魚類要麼就是吃蝦,或者是浮游生物,個子大一點的也會吃其他的魚,要是像鯊魚,虎鯨,哪怕是陸地動物掉下去,它們也是來者不拒的。

一般來說大多數小魚,小蝦都是以浮游生物為主,而大一點的魚,自然就是吃小魚和蝦了,就如同我們玩的游戲大魚吃小魚一樣,也是一種弱肉強食的食物鏈,當然更大的大白鯊,虎鯨則是什麼都吃,哪怕是海豹,海獅也是可以吃下去的,不過最大的海洋動物藍鯨,反而不會獵殺別的動物,依然還是以小型的磷蝦以及浮游生物為主。

㈣ 草食性動物有哪些 20個

草食性動物有:偶蹄目,如牛、羊、鹿、駱駝、羊駝、河馬;馬;白犀牛;兔類;大熊貓(雜食性動物,主要食物是竹子);袋鼠;部分嚙齒目:如天竺鼠、豪豬、水豚、旅鼠、草原犬鼠;陸龜;蚱蜢。潛葉蟲以樹葉組織為食、黑犀牛、長頸鹿科、象、樹懶、無尾熊;部分靈長目,如大猩猩和狐猴等等。

動物吃植物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動物把整個植物吃掉,有的吃掉植物的大部分,有的動物因吃掉植物的要害部位而導致植物死亡,有的動物鑽進植物的葉內、果實和木質部取食,也有的是靠吸食植物的汁液和花蜜為食。

但大部分的動物都只吃植物的非要害部分和營養器官,因此不會對植物造成重大損害,甚至完全不影響植物生長,所以植物界的進化和動物界的進化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4)食草動物在哪裡擴展閱讀:

食草動物與植物的關系:

昆蟲與植物經億萬年的演化而形成各種類型的關系,根據對植物的影響大致歸為3類:昆蟲取食植物;昆蟲幫助植物繁衍後代;昆蟲與植物互惠互利。昆蟲食用植物的花樣繁多,可以用不同方式取食植物的不同部位,比如咀嚼嫩莖和葉片;捕食種子;在葉子等部位形成蟲癭;鑽蛀植物的活體組織等。

第二種關系對植物很有利,部分類群的昆蟲會幫助植物進行傳粉,如膜翅目的蜂類、鱗翅目的蛾蝶、以及雙翅目的部分蠅類。植物竟相開出色彩艷麗的花朵,散發出迷人的香氣來「招蜂引蝶」,奉獻出花蜜和花粉招待「昆蟲紅娘」,以使昆蟲幫助它們傳粉繁殖;

螞蟻則通過把種子運送到適宜的萌發地點而幫助植物繁衍後代。還有的昆蟲和植物之間是互惠互利的關系,昆蟲生活在植物的某種特化的構造中,作為回報,昆蟲為它的「房東」提供營養,或者對侵犯植物的敵人提供保護,或兩者兼而有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植食性

㈤ 草食性動物有哪一些

食草性家禽家畜有哪些?

1、火雞

喜歡群居生活,性情溫順,行動遲緩。以植物的莖、葉、種子和果實等為食,也吃昆蟲等,偶爾也吃蛙和蜥蜴。

2、鴨

鴨是雁形目鴨科鴨亞科水禽的統稱,有野鴨,家鴨之分。野鴨的體型相對較小,頸短,常年生活在水面上,潛水能力較強,以水中小動物(小魚,小蝦等)為食

。家鴨體型相對野鴨較大,生活在水中或陸地,依水中的小動物(魚,蝦,泥鰍等),植物(水草,稗子,稻子等)為食。與天鵝和雁不同具有下列特徵:鴨子體型較小,羽毛較短,飛行距離有限。

3、鵝

鵝是食草禽,全身都是寶,羽毛是富貴華麗的服裝,鵝肝是高等餐桌的美味,鵝肉營養豐富、氨基酸完全、脂肪是單一不飽和脂肪酸,價值能跟羊肉相媲美。



4、牛

牛為牛亞科下的一個族,為哺乳動物,草食性,部分種類為家畜(包含家牛、黃牛、水牛和氂牛)。體型粗壯,部分公牛頭部長有一對角。牛能幫助人類進行農業生產。

5、羊

羊是羊亞科的統稱,哺乳綱、偶蹄目、牛科、羊亞科,是人類的家畜之一。有毛的四腿反芻動物,是羊毛的主要來源,毛色主要是白色。我國主要飼養山羊和綿羊。頭上有一對角,品種很多,如:綿羊、湖羊、山羊、岩羊等。

6、家兔

家兔是由一種野生的穴兔經過馴化飼養而成的。是草食性動物,以野草、野菜、樹葉、嫩枝等為食,多為白色、灰色與黑色。喜歡獨居,白天活動少,都處於假眠或休息狀態,多在夜間活動,食量大,有啃木、扒土的習慣。

㈥ 吃草的動物有哪些

1、牛

牛,屬牛族,為牛亞科下的一個族。染色體數為56的野牛、60的黃牛和58染色體的大額牛,雜交有可育後代,為哺乳動物,容易發生羅伯遜易位(絲粒融合)改變染色體數降低生育率。

馬是草食性,部分種類為家畜(包含家牛、黃牛、水牛和氂牛)。體型粗壯,部分公牛頭部長有一對角。牛能幫助人類進行農業生產。

2、兔

兔(Rabbit)是哺乳類兔形目兔科下屬所有的屬的總稱。俗稱兔子。生物學分類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兔形目。喜食草。

以亞洲東部、南部、非洲和北美洲種類最多,少數種類分布於歐洲和南美洲,其中一些種類分布廣泛或者被引入很多地區,而也有不少種分布非常局限。陸棲,多見於荒漠、荒漠化草原、熱帶疏林、乾草原和森林或樹林。

3、馬

馬在動物分類學中分類為: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哺乳綱(Mammalia)、奇蹄目(Perissodactyla)、馬科(Equidae)、馬屬(Equus)、馬(Equuscaballus) 。是一種草食性動物。現存家馬和普氏野馬兩個亞種。

馬被人類馴化以來,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各地區自然環境的影響和不同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馬的用途經歷了肉用、乳用、農業生產、交通運輸、軍事和運動娛樂等多個階段交替或互相融合的過程。

4、斑馬

斑馬(英文名稱:zebra):是現存的奇蹄目馬科馬屬3種獸類的通稱。因身上有起保護作用的斑紋而得名。沒有任何動物比斑馬的皮毛更與眾不同。

斑馬是草食性動物。除了草之外,灌木、樹枝、樹葉甚至樹皮也是它們的食物。適應能力較強的消化系統,令斑馬可以在低營養條件下生存,比其他草食性動物優勝。斑馬對非洲疾病的抗病力比馬強,但斑馬始終未能被馴化成家畜,也沒有能和馬進行雜交。

5、犀牛

犀牛,是哺乳綱、犀科的總稱, 有4屬5種。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動物,犀類動物腿短、體肥笨拙,體長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2800-3000千克。

食性因種類而異,以草類為主,或以樹葉、嫩枝、野果、地衣等為食物。因犀牛角的裝飾和葯用價值而被大量捕捉,除白犀外均為瀕危物種。分布於亞洲南部、東南亞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

㈦ 食草動物有哪些

食草動物(herbivorous animals)在地球上種類繁多,分布廣泛,常見的有牛、馬、羊、騾、駱駝、羊駝、兔、鵝、鹿、麂、麇、麝等,以下是維基網路收錄的食草動物英文名單:
①哺乳類(Mammals)。
Bovinae
Buffalo
African buffalo
Cattle
Tamaraw
Carabao
Saola
Wisent
Yak
Kouprey
Giant eland
Okapi
Equidae
Horse
Zebra
Rodentia
Capybara
Chinchilla
Beaver
Octodont
Chevrotain
Chinkara
Deer
Elephant
Panda
Gazelle
Giraffe
Goat
Guinea Pig
Rhinoceros
Hippopotamus
Kangaroo
Koala
Llama
Manatee
Mastodon
Rabbit
Gorilla
②鳥類(Birds)。
Cockatoo
Goose
Hoatzin
Hyacinth Macaw
Kakapo
Parakeet
Parrot
Scarlet Macaw
③爬行動物(Reptiles)。
Tortoises
Uromastyx
Iguanas
prehensile tail skink
④昆蟲(Insects)。
Butterflies
Grasshoppers
Katydids
Treehoppers
Leafhoppers
Ants
Moths
⑤其他無脊椎動物(Other invertebrates)。
Garden snails and garden slugs
Earthworms are detrivores

㈧ 食草動物有哪些

食草動物:兔、麋鹿,長頸鹿、大象、犀牛、馬、牛、驢、羚羊、駱駝、袋鼠、羊、氂牛、陸龜,角馬,河馬,斑馬,瞪羚,獐,鴨,鵝,駝鳥,熊貓,駝鹿,麂,狍等等。僅供參考!

㈨ 食草動物有哪些不可以養殖的十大食草動物令人畏懼

我們幾乎從不認為非食肉動物也是殺手,一些通常被認為無害或溫和的生物,它們實際上是非常危險的。特別是不可以養殖的十大食草動物,它們分別是河馬,白唇西貒,大象,非洲水牛,野豬,犀牛,食火雞,大猩猩,美洲野牛,獅尾狒,之前我為大家講解過十大最強食草恐龍排名,想了解更多的跟著本站一起往下看吧!

1、河馬

河馬是非洲最危險的食草動物,每年殺死的人比獅子、豹子和鱷魚還多。由於地域極廣,尤其是雄性河馬,可以重達三噸或更多,盡管它長得很胖,但在陸地上卻能跑得非常快。

2、白唇西貒

原產於美國南部,在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中也被發現。它們會互相攻擊,它們成群結隊地漫遊,多達500甚至1000隻。如果其中一名成員遭到攻擊或槍擊,整個群體都會向攻擊者發起進攻。

3、大象

我們習慣於認為大象是和平的,甚至是友好的動物,但它們實際上是最危險的野生動物之一。大象殺死的動物比任何其他動物都多,由於它們巨大的大小和強大的力量,很難阻止,想知道更多請詳看關於大象的12大有趣之處。

4、非洲水牛

它們實際上是非洲最令人恐懼的陸地食草動物,這些食草動物脾氣極其暴躁,它們巨大而鋒利的角和沉重的蹄子是致命的武器,它們是為數不多的動物之一,它們會回來幫助倒下的同伴。

5、野豬

野豬並不完全是素食主義者,它們有時會吃昆蟲、蜥蜴和青蛙等小動物,也不會拒絕腐肉。然而,就像其他豬種一樣,它們的飲食也是以植物為基礎的。雄性動物的體重可達300公斤,而且長著巨大而鋒利的象牙,很容易撕開食肉動物的腹部。

6、犀牛

它們都是巨大的、堅韌的、脾氣暴躁的和潛在致命的,角是極其危險的武器,可以將任何敵人致死,也有鋒利的牙齒,而且也有咬人的習慣,體重約為三噸。

7、食火雞

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之一,它們生活在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熱帶雨林中,它也是世界上最致命的鳥,它主要以水果為食,它們不僅攻擊人類,而且野狗,甚至馬和牛!

8、大猩猩

繼黑猩猩之後,大猩猩是我們的近親,一隻成年雄性可重達200公斤,有時甚至更重,通常是和平的素食主義者,憤怒的大猩猩可以像任何大型捕食者一樣可怕。

9、美洲野牛

重達一噸的美洲野牛是在冰河時代滅絕後遺留在北美的兩種巨大的食草動物之一(另一種是駝鹿),由於法律保護,它們仍然存在於國家公園中。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野牛殺死的遊客比熊和狼還多!通常不會攻擊,除非你進入它們的“私人空間”。

10、獅尾狒

有著巨大的鬃毛和奇怪的扁平臉,它們是衣索比亞山區特有的,它們主要以草為食。雖然很少攻擊人類,但仍被認為是極其野蠻和侵略性的。

㈩ 吃草的動物有哪些

兔子、牛、馬、驢、草魚、斑馬、角馬、犀牛、長頸鹿、河馬、大象、梅花鹿、山羊、綿陽、高山羊、樹懶、無尾熊、袋鼠、狐狸、天竺鼠、豪豬、水豚、旅鼠、草原犬鼠、陸龜、蚱蜢等。

駱駝

駱駝有兩種,有一個 駝峰的單峰駱駝和兩個駝 峰的雙峰駱駝。單峰駱駝比較高大,在沙漠中能走能跑,可以運貨,也能馱人。雙峰駱駝四肢粗短,更適合在 沙礫和雪地上行走。 對人非常忠誠,它和其它動物不一樣,特別耐飢耐渴,人們能騎著 駱駝橫穿沙漠。 駱駝還有著「 沙漠之舟」的美稱。


袋鼠

原產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所有澳大利亞袋鼠,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里的除外,都在野地里生活。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 自然環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 雨林和 沙漠平原到熱帶地 區。袋鼠是食草動物,吃多種植物,有的還吃真菌類。它們大多在夜間活動,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動。不同種類的袋鼠在各種不同的 自然環境中生活。比如,波多羅伊德袋鼠會給自己做巢而樹袋鼠則生活在樹叢中。大種 袋鼠喜歡以樹、洞穴和岩石裂縫作為遮蔽物。


綿羊

綿羊又稱為白羊, 哺乳綱、偶蹄目、 牛科、羊亞科。是 人類的家畜之一。有毛的四腿 反芻動物,是羊毛的主要來源。原為北半球山地的產物,與山羊有親緣關系;不同之處在於體形較胖,身體豐滿,體毛綿密。頭短。雄獸有螺旋狀的大角,雌獸沒有角或僅有細小的角。毛色為白色。

閱讀全文

與食草動物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