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陸地上還有多少沒被知曉的動物

陸地上還有多少沒被知曉的動物

發布時間:2022-11-26 11:34:44

㈠ 我們的地球上還有多少珍惜動物

1、爪哇犀牛 動物簡介 爪哇犀牛 爪哇犀牛(學名Rhinoceros sondaicus),屬奇蹄目犀科,與印度犀牛是近親,是世界上最罕見的哺乳動物之一(威爾士 1934)。爪哇犀牛曾在亞洲廣泛分布,目前幾近絕種。 2、加灣鼠海豚 加灣鼠海豚 加灣鼠海豚,俗稱小頭鼠海豚(Phocoena sinus),又名港口豚、太平洋鼠海豚、加灣鼠豚或海灣鼠海豚,是一種稀有的鼠海豚屬。 3、克羅斯河大猩猩 簡介 克羅斯河大猩猩 克羅斯河大猩猩(Gorilla gorilla diehli)是西部大猩猩的亞種,分布在奈及利亞及喀麥隆的熱帶雨林。 4、蘇門答臘虎 蘇門達臘虎(Panthera tigris sumatrae) 一:亞種分化蘇門答臘虎祖先源自更新世早中期的大陸虎類,12,000 年前海平面上升,使得蘇門答臘地區與亞洲大陸隔絕。 5、婆羅洲矮象 婆羅洲矮象婆羅洲矮象是地球瀕臨滅絕的物種之一。棲息地在北婆羅洲,剩餘數量大約1500隻。婆羅洲矮象高度比亞洲大象矮20英寸(50厘米),脾性也更溫和。 6、大熊貓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或稱熊貓,屬於食肉目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熊貓生長於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是中國特有種。由於生育率低,加上對生活環境的要求相當高,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物種,為中國國寶。大熊貓也是中國作為外交活動中表示友好的重要代表。 7、北極熊 北極熊是當今陸地上最大的猛獸之一,分布於北冰洋和其他島嶼、以及亞洲美洲大陸與其相鄰的海岸。極熊是北極地區最大的食肉動物,因此也就是北極當然的主宰。如同企鵝是南極的象徵一樣,北極的代表就是北極熊了。 8、湄公河巨型鯰魚 湄公河巨型鯰魚吉尼斯世界紀錄顯示,世界最大淡水魚是出自湄公河的一條巨型鯰魚,其體重達到300公斤,長3米。而有報道說,湄公河的巨型黃貂魚可以達到500公斤,長5米。 9、黑足雪貂 簡介 名稱:黑足雪貂 學名:Mustela nigripes 英文名:Black-footed ferret 別名:黑足鼬、黑腳貂物種分類: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食肉目、鼬科、貂屬。 10、金頭猴 金頭猴金頭猴,地球瀕危動物物種之一。棲息地主要在越南,剩餘數量不足70隻。2000年這種靈長類動物被歸為保護動物。但是它仍然面臨滅頂之災,2003金頭猴數量出現了幾十年以來的第一次回升,但仍然不樂觀。 1、爪哇犀牛 動物簡介 爪哇犀牛 爪哇犀牛(學名Rhinoceros sondaicus),屬奇蹄目犀科,與印度犀牛是近親,是世界上最罕見的哺乳動物之一(威爾士 1934)。爪哇犀牛曾在亞洲廣泛分布,目前幾近絕種。 2、加灣鼠海豚 加灣鼠海豚 加灣鼠海豚,俗稱小頭鼠海豚(Phocoena sinus),又名港口豚、太平洋鼠海豚、加灣鼠豚或海灣鼠海豚,是一種稀有的鼠海豚屬。 3、克羅斯河大猩猩 簡介 克羅斯河大猩猩 克羅斯河大猩猩(Gorilla gorilla diehli)是西部大猩猩的亞種,分布在奈及利亞及喀麥隆的熱帶雨林。 4、蘇門答臘虎 蘇門達臘虎(Panthera tigris sumatrae) 一:亞種分化蘇門答臘虎祖先源自更新世早中期的大陸虎類,12,000 年前海平面上升,使得蘇門答臘地區與亞洲大陸隔絕。 5、婆羅洲矮象 婆羅洲矮象婆羅洲矮象是地球瀕臨滅絕的物種之一。棲息地在北婆羅洲,剩餘數量大約1500隻。婆羅洲矮象高度比亞洲大象矮20英寸(50厘米),脾性也更溫和。 6、大熊貓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或稱熊貓,屬於食肉目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熊貓生長於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是中國特有種。由於生育率低,加上對生活環境的要求相當高,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物種,為中國國寶。大熊貓也是中國作為外交活動中表示友好的重要代表。 7、北極熊 北極熊是當今陸地上最大的猛獸之一,分布於北冰洋和其他島嶼、以及亞洲美洲大陸與其相鄰的海岸。極熊是北極地區最大的食肉動物,因此也就是北極當然的主宰。如同企鵝是南極的象徵一樣,北極的代表就是北極熊了。 8、湄公河巨型鯰魚 湄公河巨型鯰魚吉尼斯世界紀錄顯示,世界最大淡水魚是出自湄公河的一條巨型鯰魚,其體重達到300公斤,長3米。而有報道說,湄公河的巨型黃貂魚可以達到500公斤,長5米。 9、黑足雪貂 簡介 名稱:黑足雪貂 學名:Mustela nigripes 英文名:Black-footed ferret 別名:黑足鼬、黑腳貂物種分類: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食肉目、鼬科、貂屬。 10、金頭猴 金頭猴金頭猴,地球瀕危動物物種之一。棲息地主要在越南,剩餘數量不足70隻。2000年這種靈長類動物被歸為保護動物。但是它仍然面臨滅頂之災,2003金頭猴數量出現了幾十年以來的第一次回升,但仍然不樂觀。 世界十大瀕臨滅絕的珍惜動物 1、爪哇犀牛 動物簡介 爪哇犀牛 爪哇犀牛(學名Rhinoceros sondaicus),屬奇蹄目犀科,與印度犀牛是近親,是世界上最罕見的哺乳動物之一(威爾士 1934)。爪哇犀牛曾在亞洲廣泛分布,目前幾近絕種。 2、加灣鼠海豚 加灣鼠海豚 加灣鼠海豚,俗稱小頭鼠海豚(Phocoena sinus),又名港口豚、太平洋鼠海豚、加灣鼠豚或海灣鼠海豚,是一種稀有的鼠海豚屬。 3、克羅斯河大猩猩 簡介 克羅斯河大猩猩 克羅斯河大猩猩(Gorilla gorilla diehli)是西部大猩猩的亞種,分布在奈及利亞及喀麥隆的熱帶雨林。 4、蘇門答臘虎 蘇門達臘虎(Panthera tigris sumatrae) 一:亞種分化蘇門答臘虎祖先源自更新世早中期的大陸虎類,12,000 年前海平面上升,使得蘇門答臘地區與亞洲大陸隔絕。 5、婆羅洲矮象 婆羅洲矮象婆羅洲矮象是地球瀕臨滅絕的物種之一。棲息地在北婆羅洲,剩餘數量大約1500隻。婆羅洲矮象高度比亞洲大象矮20英寸(50厘米),脾性也更溫和。 6、大熊貓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或稱熊貓,屬於食肉目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熊貓生長於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是中國特有種。由於生育率低,加上對生活環境的要求相當高,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物種,為中國國寶。大熊貓也是中國作為外交活動中表示友好的重要代表。 7、北極熊 北極熊是當今陸地上最大的猛獸之一,分布於北冰洋和其他島嶼、以及亞洲美洲大陸與其相鄰的海岸。極熊是北極地區最大的食肉動物,因此也就是北極當然的主宰。如同企鵝是南極的象徵一樣,北極的代表就是北極熊了。 8、湄公河巨型鯰魚 湄公河巨型鯰魚吉尼斯世界紀錄顯示,世界最大淡水魚是出自湄公河的一條巨型鯰魚,其體重達到300公斤,長3米。而有報道說,湄公河的巨型黃貂魚可以達到500公斤,長5米。 9、黑足雪貂 簡介 名稱:黑足雪貂 學名:Mustela nigripes 英文名:Black-footed ferret 別名:黑足鼬、黑腳貂物種分類: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食肉目、鼬科、貂屬。 10、金頭猴 金頭猴金頭猴,地球瀕危動物物種之一。棲息地主要在越南,剩餘數量不足70隻。2000年這種靈長類動物被歸為保護動物。但是它仍然面臨滅頂之災,2003金頭猴數量出現了幾十年以來的第一次回升,但仍然不樂觀。

㈡ 地球上已知的動物有多少種

據動物學家統計,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動物可以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脊椎動物身體背部都有一根由許多椎骨組成的脊柱,一般個體型較大。而無脊椎動物的身體沒有脊柱,大多數個體很小,但種類卻很多,占整個動物種數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如蒼蠅、蚊子、螞蚱、蝴蝶等昆蟲都是無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又可分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獸類五大類群。魚類是脊椎動物中最多的一個類群,包括海水魚和淡水魚共有25000~30000種,如鯉魚、黃花魚等。兩棲類有2000餘種,如青蛙等。爬行類有3000餘種,如蛇、龜、鱷魚等。鳥類有9000種,如鴿子、麻雀。獸類有4500多種,如馬、牛、獅子、虎等。世界上還有許多種動物還有未被發現呢。
至今還沒有人知道,究竟地球上有多少種生物。這答案的揭曉與我們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努力息息相關,同時也能解決演化與環境管理的重大問題。

雖然我們研究分類學已有250年以上的歷史,但是對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種生物仍是眾說紛紜,從300~3000萬種都有人提出。由於缺乏集中管理、計數的機構,迄今甚至無人知道已知種類的確切數字。

許多野外的棲所正迅速遭到破壞。因此了解物種的種類及分布,據以提供合理的方式來進行保育,是保護現存種類的最佳方法之一。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在道義上理應維護我們居住的環境,並且把它完整地留給下一代。

英國的環境保護學者,曾向政府當局要求加強了解生態系裡種類消長的情形。這些要求包括對生物群聚間的種類和穩定性有基本的認識。由於大氣層里的含氧量最初是生物體所產生的,可見生態系和大氣層的關系非常密切,所以研究生態系裡種類穩定的情形,當有助於預測地球的氣候。

為了實用上的目的去計算和整理有關種的資料,也是十分令人關心的問題,因為有為數不少的葯劑都是從植物體提煉出來的。還有很多營養價值很高的果物和根菜類尚未開發成功,一旦成功即可提高全球食物的供應量。研究人員正不斷嘗試從自己所熟識的作物里去找尋地理變異的品系,經由選擇性的交配和基因工程操作,可以從這些作物中找到產量更高、抗病力更強的種類。近代由於實行密集農業,使田間作物種類的歧異度降低,同時也降低了作物對病害和氣候變化的應變能力。

鳥類、哺乳類的種數

把有機世界視為一個井然有序的系統,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時代。命名並記錄物種的工作稱為分類學,肇始於瑞典的自然學家林奈(C. Linnaeus,見圖一)。1758年他在《自然系統》第十版里,共記錄了9千種動、植物的種類,此後分類學家便得以描述不同的種類。到目前為止,凡是外表亮麗的種類仍是人們注目的焦點,科學家幾乎已將這些種類記錄殆盡。例如:在《自然系統》第十版出版後不到一百年內,便已完成4500種鳥類的紀錄,這是現今已知種類的半數。現在每年所能發現鳥類的新種也只有3~5種;至於哺乳類則有4千種的紀錄,現在每年約可發現1新屬和20新種,在現今發現的種類當中,約有一半是真正的新種(大部分是囓齒類、蝙蝠或地鼠),其餘則是根據現代生化上的新證據,對舊種重新分類。

除了鳥類和哺乳類以外,其它生物增加的速度都呈現不同的型式,在十九世紀中葉,蜘蛛類和甲殼類種類增加的速度很快,隨即沈寂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一直到近幾十年來才又稍微增加。根據大英博物館韓蒙德(P. M. Hammond)指出,從1978~1987十年間鳥類每年的增加速率是0.05%,而昆蟲、蜘蛛、真菌和線蟲則分別為0.8%、1.8%、2.4%和2.4%。

發現不同生物的速率和從事研究分類學家人數的多寡有關,正確的數據很難估算。不過根據對澳洲、美國和英國研究者做個概略的估算得到:如果N代表研究四足類每一種動物的平均分類學家的數目,那麼每一種魚有0.3N的分類學家在從事研究工作,無脊椎動物則在0.02~0.04N之間。北美洲有1萬位分類學家,全世界則約有3萬人。

總的來說,每種已登錄的植物受到分類學家青睞的人數是動物的2倍。就動物界來說,平均而言,對脊椎動物進行分類的數目比植物的多了10倍;而對無脊椎動物所做的則比植物少了10倍。分類學家分布的情形和生物種類數目的多寡,並沒有絕對的關系存在,例如:只有4%的分類學家在生物歧異度(diversity)很高的拉丁美洲和撒哈拉南方工作。

由於缺乏生物種的信息中心機構,使得編纂一份完整的分類學目錄顯得困難重重。在分散各地的機構里,這些紀錄只靠一些老式的檔案卡保存著,沒有正式計算有多少已知的物種被命名。科學家對星球的認識和花費比對生物來得多,他們了解宇宙里有關原子的數目,也比生物物種的數目更清楚。

根據比較可靠的估計,分類學家已經鑒定出150~180萬種的生物,這和所有生物的種類數目比較起來還是相差很多。根據最保守的估計,所有生物的種類最少也有300萬種,這么多的種類很難在適當時間內以現在的方法來完整地描述、記錄。

估計生物種數的方法

某些人利用外推法(extrapolation)來估計生物的種數,這種方式會隨著統計的方法不同而有出入。在最近的研究里,將生物分為幾個大類,再以種類發現的曲線圖與統計上的投影法結合,估計大約有600~700萬的生物種。

另一方法是利用每個分類群里各個專家的估計值加起來,得到有500萬種的數據。在研究得比較透澈的鳥類及哺乳類里,分布於熱帶的種類約為溫帶的2倍;但是在昆蟲里從已知的種類里發現,寒、溫帶的種類反而比熱帶者為多,幾乎佔了所有種類的三分之二。如果昆蟲在熱帶與寒 溫帶的比例,與鳥類及哺乳類的情形一樣,那麼未知種在熱帶和在寒、溫帶的比例為2:1,由此可將生物的種類由已知的150~180萬可推至300~500萬種。

還有一個對全球生物種類估算的更直接方法,這方法尤其適用於熱帶昆蟲的種類。它是選擇一個未經研究的地區,對其中的生物取樣,然後再計算已有多少比例的動、植物被描述過。但是這種方法會有問題:即使在一定區域內,也很難把所有的熱帶昆蟲取樣,況且鑒定和分類更是十分煩瑣的工作。另外,還必須考慮:這個取樣的位置是不是可以代表種類的分布模型。

昆蟲的種數

根據英國學者霍奇金森(I. D. Hodkinson)和凱松(D. C. Casson)在印度尼西亞蘇拉維西(Sulawesi)島上對象所做的調查,在1600種象里有63%是新種,如果這種比例也適用於所有的昆蟲,那麼在現今已知有90萬種昆蟲的情況下,昆蟲的總數約有200~300萬種。韓蒙德則用不同的方法來估計,根據他觀察英國一個已調查得十分完整地區里,22000種的昆蟲中有67種是蝴蝶。許多自然學家重視蝴蝶如同鳥類一樣,因此17500已知的蝴蝶種也算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數目,事實上種類應該不會超過2萬種。如果在地球上蝴蝶與昆蟲種類所佔的比例和英國昆蟲的組成相似,則昆蟲的總數應為600萬種(22000×20000÷67)。由於無法確定所調查的區域是否為昆蟲族群的典型分布,使得這種比值的方法會有內在(built-in)的誤差。

厄溫(Erwin)利用噴灑殺蟲劑的方法於巴拿馬採集甲蟲,九個月內抓到1200種甲蟲,由於他尚未完全鑒定完畢,無法利用前述的外推法來推測所有的種類,於是取而代之用以下的方法:一、必須知道從菩提樹上所採集得到昆蟲的數目,和其它樹種上的種類相比較,他推測約有20%草食性昆蟲是單食性,因此每一種樹平均有160種甲蟲棲息;二、他從棲於樹冠層甲蟲的數目推測所有昆蟲種類,如果把甲蟲占所有昆蟲種類40%的比例應用於熱帶林區樹冠層,那麼每一樹冠層上就有400種昆蟲;三、如果每種樹上有三分之二的種類棲於樹冠層上,每種樹上就有600種昆蟲。最後他舉出一個大眾較為認可的估計,地球上熱帶林區有50000種樹,乘上每種樹上有600種昆蟲,使昆蟲總數為3千萬種,當然,地球上昆蟲的實際數目比這個大得多。

有人認為厄溫所做的估算不太正確,本文作者梅(R.M. May)認為溫帶甲蟲的食性要比熱帶甲蟲的更具專一性。厄溫所謂有20%草食性昆蟲的比例,在熱帶這比例或許只有2~3%;另一方面,厄溫或許低估了棲於樹冠層以外的種類,梅認為它們應至少佔有三分之二的比例。

忠實地記錄生物歧異度的主要目的,在於解決演化和生態學上的基本問題。分類名錄可研究食物鏈接構、種類豐度、大小不同體型的生物種或總數以及生物分布的一般趨勢。

分類學家發現動物體長減少10倍,總數會增加100倍。這模式適用的動物范圍包括身長從一公分到數公尺。至於一公分以下者便不太適用,或許與這些小生物缺乏完整的紀錄有關。如把這種體型大小對種類密度的關系,經由外推法去推算至身長0.1公分左右的生物得知,陸地生物約有一千萬種(見圖二)。如果分類學家能更加了解生理學、生態學及演@的因子對身長分布的影響,則這種純靠現象評估所得到的結果,將更具說服力。事實上他們在這方面的了解還不夠,所以上述的報告並未成定論。

這種大小分布的法則讓我們明了有關諾亞方舟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學者認為諾亞在方舟上無法載運所有的昆蟲,但是如果體長能減少10倍,相當於體積減少1000倍,種類便可以增加100倍,那麼問題就會轉移到運送大型動物的身上。

食物鏈的結構通常也是用來計算種類的一種方式,行光合作用的植物是構成食物鏈的最基層,如果能精確的計算每種植物所能供養的生物種類數目,那麼只要知道植物的種類便可知道所有生物的種數。然而要達到這個目的,科學家還有一大段路要走。蓋斯頓(Gaston)曾研究食物鏈,搜集了昆蟲的平均種數與群落大小、地理位置差異很大的每種植物之間的相關證據,於是發現每種植物平均約有10種昆蟲。依保守估計,維管束植物共有27萬種,因此昆蟲約有300萬種。昆蟲在已知生物種類里佔50%以上,而昆蟲的種類還尚未有完整的紀錄。

真菌的種數

英國學者哈克斯華斯(D. L. Hawksworth)提出真菌的數目至少和厄溫所認為的數目一樣多。英國真菌的已知種類有6萬9千種,與其它北歐研究做得很詳盡的地方比較,真菌的數目是維管束植物的6倍。如果全球其它地方也有相同的比例,則以27萬種維管束植物來說,那麼全球就有160萬種真菌。該數值是現今已知種數的20倍以上。

溫帶和熱帶生物種類分布的形式是不同的,真菌在熱帶要比在溫帶適應更大的植物范圍,因此真菌和植物的比例,事實上並沒有那麼高。再則,真菌和昆蟲的關系比和植物的更密切。最近調查特定熱帶區真菌的種類,發現新種約佔15~30%,比哈克斯華斯所預期的95%要低得多,這些研究還未達共識邊緣,遑論窺得未登錄種的全貌。

由於對真菌的了解不夠透澈,使我們忽略了它們是大部分生態系裡的重要角色。它們會幫助有機種類的分解,形成土壤的新成分。真菌毋庸置疑的把生物歧異度的發展具體化,首先幫助植物定植於土地上(尤其是透過共生的關系),協助維管束植物、昆蟲及其它生物的散布,在生物圈裡佔有重要的地位,實在值得重視。

線蟲和微生物的種數

在肉眼能看到的所有動物里,線蟲是最不受重視的,它們寄生在動、植物身上,在淡水和鹹水中卻營自由生活。在1860年已知只有80種線蟲,至今總數則有1萬5千種。最近的統計指出,這些只佔所有族群的一小部分而已,還有人指出生活在鹹水裡的種類更多。很少人會懷疑韓蒙德所提出線蟲至少有10萬種的想法。

肉眼看不到的生物才是地球上種類最多的,像原生動物、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只佔已知記錄種類的5%。最近的研究指出微生物在自然族群里的種數,比在實驗室里養殖的多得多。在美國黃石公園溫泉中有一種光合細菌,其RNA有8種不同的遺傳序列型式,和實驗室中培養的12個品系(strain)的細菌完全不能配對。其中只有一種序列和一個已知細菌門相似。

生物學家查對自然界裏海洋微生物族群RNA的序列,也得到相似的結果。這些發現使分子生物學家感到十分驚訝:居然對生命形式這么簡單的普通生物知道得這么少。細菌和病毒的分類是很復雜的,因為在不同品系裡很容易交換遺傳物質,從單一個體便可復殖出一整個的族群。某些病毒每年也都有明顯的突變。因此就組成物種的基本概念來說,在微生物方面要比脊椎動物更難下定義。德國哥廷根馬克斯蒲朗克學院的M. Eigen和維也納大學P. Schuster,認為許多病毒分類的基本單位應該是「准物種」(quasispecies),這是指一組定序清楚的RNA序列。天擇乃作用於這類准物種而非病毒物種上。

微生物和線蟲對整個基因池的研究貢獻很大。有人說每一種節肢動物和每一種維管束植物,至少都各有一種專一性的寄生性線蟲、原生動物、細菌和病毒與之共生。果真如此,那麼它們的數目將激增5倍,使總數超過一億。

從種、屬、科、目、綱到門,分類階層愈往上走遺傳變異愈大。例如:在已知種類裏海洋生物所佔比例不到15%,但是卻涵蓋了90%以上的綱和門,因此海洋生物的歧異度要比陸生生物為高。

㈢ 地球還有多少種動植物沒被發現

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生命之樹」項目的統計,目前可能有500萬~1億種生物生存在地球上,但科學家們能夠確定的卻只有200萬種左右.美國加州科學院的昆蟲學家布萊恩-費希爾認為,僅僅精確地計算地球生物的數量並非最艱難...

㈣ 陸地動物有哪些 陸地動物簡介

1、屬於陸地動物的有大象、老虎、獅子、狼、狗、豹子、穿山甲、老鼠、牛、兔子、蛇、馬、羊、麋鹿、犀牛、棕熊、蝸牛、長頸鹿、鴕鳥、河馬、狐狸、螞蟻、蜥蜴、鴨子、陸龜和刺蝟等。

2、節肢動物門下的昆蟲、蜘蛛、多足綱和脊椎動物中的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中的大部分動物是陸地上最繁盛的動物。除大海以外,昆蟲幾乎遍布於所有地方。雖然陸地和大氣已經為它們提供了很大的生活空間,可是在植物中或泥土下面還是生活著很多的昆蟲,還有的甚至寄居在動物體表或體內。

㈤ 有哪些陸地上的動物正瀕臨滅絕

中國十種瀕臨滅絕的動物 一、 古樸國寶:大熊貓 英文: Giant Panda 學名:Ailurpoda melanolenca 大熊貓時一種以食竹為主的食肉目動物,不僅集珍稀、瀕危、特產於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稱。與其同時代的古動物劍齒虎、猛獁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襲而滅絕,惟有大熊貓因隱退山谷而遺存下來。現僅分布於中國四川、陝西、甘肅約40個縣境內的群山疊翠的竹林中,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傳說中,過去大熊貓是白色的,在一次動物葬禮上,為表達哀思,它們把煤灰塗在胳膊上,相互擁抱後,形成了延至後背的黑色,擦眼淚又染黑了眼眶…….這當然是杜撰,但大熊貓與許多動物一樣,生存狀況十分可悲,處在滅絕的邊緣。 原因無非是人類活動范圍擴大,使其退縮於山頂,呈孤島化分布,食物與配偶資源貧乏,近親繁殖嚴重、體質下降、抗病力弱。目前總數僅僅1000隻,被列為. 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瀕危物種」。作為中國的「國寶」和「友誼使者」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和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選為自己的會徽標志。 二、仰鼻藍面:金絲猴 英名: Snnb-nosed Golden Monkey 學名:Rhinpitheius roxellanae 中國金絲猴包括川、滇、黔三種,因滇金絲猴遠居滇藏的雪山杉樹林,數量僅千餘只,黔金絲猴僅見於貴州梵凈山,數量才700多隻,大家比較熟悉的當屬川金絲猴,川金絲猴,布於四川、陝西、湖北及甘肅,深居山林,結群生活。背覆金絲「披風」,攀樹跳躍、騰挪如飛。金絲猴剛被命名時,因其仰鼻金發,使動物學家愛德華先生聯想起歐洲十字軍司令的翹鼻金發的夫人洛克安娜,於是,他便把這個美人之名放到了金絲猴身上(請看金絲猴的學名)。 金絲猴為靈長目、猴科、仰鼻猴屬。在這個仰鼻猴屬中,還有一支中國以外的金絲猴家族,即越南仰鼻猴,這是一種小型、黑色腹及四肢內側淺黃的長尾素食猴子,1910年才被發現,曾失蹤半個世紀,到1989年才又發現,僅有200隻,棲息於越南北部。 三種金絲猴都是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和黔金絲猴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瀕危」級,川金絲猴為「易危」級(越南金絲猴為極危機)。 它們都面臨盜獵、伐木、毀林開荒、生境退縮的威脅,可謂「樹倒猢猻散」! 三、 長江奇獸:白鰭豚 英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學名:Lipotes vexlifer 白鰭豚為中國長江中下游的特有水獸,全球豚類有70多種,淡水僅5種,中國僅此一種淡水鯨。分布狹窄,比大熊貓更古老、更稀少。白鰭豚體態嬌美、皮膚滑膩、長吻似劍、身呈紡錘。眼小如豆、耳小像針,上下頜密布小牙130多顆,頭頂左上方有一圓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換一次氣,雖然視聽能力欠佳,但聲納系統發達,對超聲波的回聲定位能力是任何現代潛艇所望塵莫及的,當群體被沖散後,它們利用高頻率的聲納可與在十幾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聯系。 白鰭豚是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於1918年在洞庭湖採到首隻標本命名的,實際上中國人早就記敘過它,如漢代的《爾雅》、明代的《本草綱目》。清代蒲松齡更在《聊齋》中有白秋練與暮生的愛情故事,白秋練就是白鰭豚的化身。 白鰭豚已是一種註定要滅絕於我們手中的美麗傳奇的動物,它被國際保護人士稱為「活著的死物種」。目前人工飼養僅有一隻,名為「淇淇」。長江的圍湖造田、有害漁具、修閘建壩、繁忙的航運、漁業及嚴重的污染都在威脅其生存。已經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為「極危」物種,也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四、中華之魂:華南虎 英名:Chinese Tiger 學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華南虎的英文為「中國虎」,是我國特有的亞種,原為中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多、體型較小,但資格最老的一個虎種。全球的虎僅有一種,均產於亞洲,上個世紀尚有8個亞種:孟加拉虎、東北虎、爪哇虎、華南虎、裏海虎、巴厘虎、蘇門達臘虎,但後三個亞種相繼滅絕,中國的新疆虎(尚未搞清屬於哪個亞種)是在20世紀初滅絕的。 華南虎雄性約重149—225千克,雌性約重90—120千克,個頭雖然不是最大,但對華夏民族文化的影響可謂淵遠流長,人們談虎色變、畏虎、敬虎,認為「老虎吃人」的心理根深蒂固。但結果是,老虎幾乎被人類吃光了。華南虎正處於垂危狀態,野外數量約20隻,呈孤島分布,且捕食對象稀缺。人工飼養下的50隻呈嚴重近親,退化現象十分明顯。 我們連作為具有民族精神「虎虎有生氣」「龍騰虎躍」象徵的這種大貓都保護不了,還能保護好我們自己嗎?虎的消失,將預示人類靈魂的失落。 虎有幾種奇異色形,如產於印度中央邦雷瓦的白虎、產於中國河北省東陵的黑虎(已於19世紀末滅絕)及產於中國福建的藍虎(滅絕)。華南虎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為「瀕危」級別,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五、東方之珠:朱䴉 英名:Crested Ibis 學名:Nipponia nippon 要問中國最珍稀的鳥是什麼,那朱䴉應當名列前茅。這種被動物學家譽為「東方明珠」的美麗涉禽是一種人們一度認為已經滅絕的鳥類,它們原是東亞地區的特產鳥類,僅在中國、朝鮮、 .及俄羅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都失去了蹤影。難道朱䴉真的消失了嗎?七十年代後期,中國鳥類學家開始尋找朱䴉,1981年終於在陝西洋縣姚家溝發現2窩共7隻朱䴉,轟動了世界。 朱䴉得以倖存,是由於洋縣深山裡有適應其存在的自然條件,一是濕地覓食條件,二食高樹營巢條件;這里的百姓因敬重祖宗的墳山而沒有濫砍山林,為這種奇異之鳥的一息尚存提供了機會。而朱䴉的高度瀕危,則與過度獵殺、森林銳減及廣泛施用農葯化肥有關。 據一個迷信的傳說,朱䴉的「 䴉」字從字面一看就知是一種要絕種的鳥,因為它由「四」字和「哀」字組成,「死哀之鳥」怎能不絕?但洋縣人民不信邪,為保護朱䴉,他們付出了巨大代價,在朱䴉覓食地,不施用農葯化肥、不捕捉泥鰍、蛙類,任由朱䴉來去。新世紀初,朱䴉在中國的數量已達248隻,可以說已經擺脫了滅絕、甚至高度瀕危的厄運。IUCN紅皮書「瀕危」級。 六、 堪稱國鳥:褐馬雞 英名:Brown Eared Pheasand 學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褐馬雞是一種產於中國山西龐泉溝、河北小五台山及北京門頭溝的珍禽,因耳部由兩個雪白的耳羽,好似長角,或有人稱之為角雞或耳雞。尾羽上翹後,披散垂下,如同馬尾,故名馬雞,馬雞屬共有4種,均產於中國,既藏馬雞、白馬雞、藍馬雞和褐馬雞。 褐馬雞雖名為雞,可羽色黑褐,油光瓦亮,生性更為驚人,勇猛善斗,寧死不屈。在山西龐泉溝褐馬雞自然保護區,農民們就曾見過褐馬雞與老鷹搏鬥的情景,二鳥扭成一團,滿地翻滾,鷹爪扼住雞脖,雞爪抓住鷹眼,兩敗俱傷,十分慘烈。正因為褐馬雞有勇猛好鬥精神,中國早在漢代就有將其尾羽裝飾武將帽盔以示英武的記載,東漢的虎賁中郎將,要以「鶡羽」做冠飾,曹*曾曰:「鶡雞猛氣、其斗於必死,令人以和褐雞為冠,像此也」。 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褐馬雞「**齊覓食,有被侵者直往奮斗,雖死憂不置」。(褐馬雞古語稱「鶡」)將其羽毛賜予武將的形式稱「鶡冠之制」。這種制度世代相襲,直至清朝,能被賜這種羽翎頂戴,乃是一種殊榮。褐馬雞在國際上與大熊貓齊名,被世界雉類協會放在其會徽上,許多動物學家建議,應把褐馬雞定為中國國鳥。目前,褐馬雞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瀕危」級,一級保護動物。 七、 孑遺物種:揚子鱷 英名:Chinese Alligator 學名:Alligator sinensis 揚子鱷是中國唯一的鱷種。全球鱷魚共有25種,中國只有灣鱷和揚子鱷。但是作為體型最大的鱷(10米長),灣鱷早已在幾百年前滅絕了,而揚子鱷現為我國特有,也是從遠古北方僅存的唯一分布在溫帶的孑遺種類。作為爬行動物,揚子鱷體長2米,善於游泳而棲息於水中,營巢在河湖淺灘、植被密生的草叢中,寒冬,揚子鱷卻鑽到地下洞之中蟄伏,穴深2—3米,帶有1—3個出口,穴頂有通氣小孔,洞窟是長達幾米到20米不等的隧道,內鋪枯木、雜草等,冬眠至4、5月份,揚子鱷出蟄 5、6月份進入繁殖期,7、8月份產卵,卵白如雞蛋,二個月後孵化出殼,出生小鱷十分虛弱,常受到其他動物威脅。 揚子鱷,主食螺、蛙、蝦、蟹、魚、及鼠、鳥等,遇上較大獵物,會以粗硬的尾巴擊打,飽食一頓可長時間不食。目前,由於長江下游濕地遭到嚴重破壞,河湖被圍成農田,野生數量極為罕見,人工繁殖相當成功。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 。一級保護動物。 八、 高原神鳥:黑頸鶴 英名:Black-necked Crane 學名:Grus nigricollis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原鶴類,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聖的大鳥,也是世界十五鶴中被最晚記錄到的一種鶴,它是俄國探險家普熱爾瓦爾斯基於1876年在中國青海湖發現的。黑頸鶴夏季在西藏繁殖,冬季遷至雲貴越冬,少數還飛越喜馬拉雅山至不丹越冬。黑頸鶴的頸、尾、翅羽均為黑色,體灰白,頭上亦有紅頂,但不如丹頂鶴的明顯。 作為高原草甸沼澤棲息的鳥類,本來在「高處不勝寒」的雲貴藏生活、遷飛,與世無爭。可近年人類對濕地的開發,抽干沼澤使這些高原涉禽正面臨喪失家園的威脅。 據國際鶴類基金會調查,西藏擁有中國亦既世界最大的黑頸鶴種群,估計達4000隻,目前已經被列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易危級,一級保護動物。 九、 雪域喋血:藏羚羊 英名:Tibetan Antelope 學名:Pantholops hodgsonii 藏羚羊,近年極受世人矚目,主要原因是由於1980年以來西方時裝界對「藏羚絨披肩」即「沙圖什」的消費需求而刺激了偷獵者的謀財害命,另外,一些採金者也在對其肆意殺戮,致使生活在生命極限的高寒地區的藏羚羊正以一年近萬只的速度減少。為打擊盜獵,這幾年青海、新疆、西藏的反盜獵力量林業公安一直在為保衛藏羚羊等野生動物而戰斗,其中的佼佼者即「野氂牛隊」,他們已經有兩位英雄為此獻身。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種,為偶蹄目、牛科,與已在中國本土剛剛滅絕半個世紀的高鼻羚羊親緣關系最近。藏羚羊又名「一角獸」,一個世紀前多達數百萬只。被藏民稱為大雁的朋友,它們在高原上奔跑如飛,狼也很難追上,但以汽車和槍支裝備起來的盜獵者卻可以成片的殺戮之。目前中國的藏羚羊不足7萬只,但年復一年、禁而不止的非法交易與屠殺使其數量直線下降,目前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瀕危級」。  十、 失而復得:「四不象」麋鹿 英名:Pere David』deer 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 「四不象」為麋鹿的俗名,它是做為中國特有的濕地鹿類,曾於1900年在中國本土滅絕的,幸有少量存於歐洲,最後僅剩18頭,被養在英國烏邦寺,經過一個世紀的養護,種群才得以恢復。1985年回歸到北京南海子,這是麋鹿這一物種的模式標本產地(1865年被法國傳教士大衛發現),這里也是原元、明、清皇家獵苑故地。麋鹿是濕地動物,由於對濕地生境的適應,而形成特殊的形態,即所謂的「四不象」,角似鹿非鹿、臉似馬非馬、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 中國麋鹿從1985年首批回歸38頭,被放養於北京南海子的千畝鹿苑後,逐漸繁衍壯大,遷往長江之畔的湖北石首,從而成功完成回歸野外的「重引入」工程。另外,在江蘇大豐黃海之濱的麋鹿也蓬勃發展,加上全國20幾處動物園等飼養的麋鹿,至2001年初,已經達到1300隻,麋鹿失而復得、重引入的成功是向國際社會展示的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就,它既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眾表達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之可能性與必要性的重要範例。 麋鹿,為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 還有這個網址:http://tieba..com/f?kz=121380789都是帶圖的,挺好看

㈥ 至少還有70%的地球物種沒有被人類發現

你覺得人類到目前為止發現了地球上百分之多少的物種?50%?60%?還是90%?

似乎好像我們更擔心的是一些生物滅絕的問題吧。然而通過數學統計的方法來測算的話,估計目前至少還有超過100萬種的未知生物沒有被發現。我們對這個星球上生物的了解可能不到30%。

近期新發現物種盤點

先上一個扛把子的 Pliotrema kajae、Pliotrema annae(六鰓鋸鯊)

以前科學家們認為六鰓鋸鯊是六鰓鋸鯊屬下的唯一物種,現在在馬達加斯加和桑給巴爾附近的西印度洋的發現讓該屬下多了2個物種。之所以叫「六鰓」,是因為通常情況下鯊魚每側都只有5個鰓裂,但六鰓鋸鯊卻有6個。

這個看起來比較滑稽的表情是從底部往上拍攝的。

正常角度看其實是這個樣子滴。

Acrotaphus wasps(寄生蜂)

這是一種在安第斯山脈和亞馬遜的低地雨林地區的寄生蜂。它們主要寄生蜘蛛。 雌性寄生蜂會攻擊蛛網上的蜘蛛,用毒刺暫時麻痹它。在這之後,寄生蜂在蜘蛛身上下一個卵,幼蟲從卵中孵化出來。之後,幼蟲逐漸吃掉蜘蛛並最終將其蛹化。

原生質體(Protoptilum Nybakkeni)是珊瑚的一個新物種。

Hippocampus nalu(一種侏儒海馬)

在南非發現了一種新侏儒海馬,命名為Hippocampus nalu。大概就指甲蓋那麼大。

Trimeresurus Salazar(一種竹葉青蛇)

這個屬是在中國藏南地區被發現的,至少包括48種。

Maratus constellatus (澳洲跳蛛)

花紋有點波希米亞風格?

貢扎加葉蛙

2020年,貢扎加葉蛙在巴西東北部被發現。那裡可能有更多未被描述的脊椎動物。

Lebbiea Grandiflora (瀑布香草)

阿亞·雷比伊(Aiah Lebbie)教授在非洲獅子山的瀑布附近發現一種不同尋常的香草,它們能夠在瀑布旁的岩石上攀爬。

Kindia gangan (金迪亞·甘岡)

科學家最新發現一種新植物,將其命名為「Kindia gangan」,是咖啡家族成員之一。英國皇家植物園科學家在一次實地考察中發現了這種植物,它生長在西非幾內亞金地亞鎮附近的砂岩懸崖上。

喜馬拉雅鎧蘭

2020年7月科研人員首次在騰沖發現了喜馬拉雅鎧蘭為高黎貢山南段山系增添了重要的新記錄植物物種。

瀘水大鍾花

2020年8月初,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發現了稀有物種瀘水大鍾花新種居群。

未知物種地圖

生態學家在繪制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地圖方面已經邁出了一步,即預測那些不為人知的生命在哪裡等待被發現。據《科學》報道,作為第一步,研究人員製作了一張互動式地圖,展示了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新物種最可能出現的多樣性熱點地區。近日,研究人員在《自然—生態學與進化》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未知物種通常在保護規劃、管理和決策過程中被忽略。」巴西帕拉伊巴聯邦大學生態學家、論文共同作者Mario Moura說,「如果想改善世界范圍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狀況,我們需要更好地了解物種。」

據估計,地球上85%的物種至今未被描述。所以,2018年,剛獲得生態學博士學位的Moura與美國耶魯大學生態學家Walter Jetz合作,提出了一種更好預測未知物種在哪裡的方法。「早期被發現和被描述的機會在不同物種間是不平等的。」Moura解釋說,「例如,相比生活在偏遠叢林中的小青蛙,生活在人類周邊的大型哺乳動物更有可能被科學家記錄下來。」

在兩年多的時間里,Moura和Jetz為所有已知的32000種脊椎動物收集了大小、棲息地及其他9種屬性的數據。利用計算機模型,他們確定了具有這些屬性的不同組合生物體被發現(將被發現)的概率,以及被發現的地點。「我們的方法是用已知物種來預測未知物種。」Moura說。

他們預測一些地方——如西非的幾內亞森林和許多東南亞島嶼,可能有豐富的未知生物,因為這些地方物種密度高,但人類相對難以進入。

Moura和Jetz總結說,世界上未被發現的陸地脊椎動物有10%以上生活在巴西,馬達加斯加、哥倫比亞和印度尼西亞各有5%。他們指出,總體來說,這樣的熱點地區只佔地球陸地表面的10%,但卻存在近70%未被發現的新物種。

研究人員報告稱,許多新發現的物種將出現在熱帶森林中,其中包含大量青蛙、壁虎和其他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這些動物數量占目前未知物種數量的3/4。在哺乳動物中,他們預計會發現更多的嚙齒動物、蝙蝠和靈長類動物新物種;在鳥類中,也許只能發現少數鳴禽。

Jetz說,關於「物種發現潛力」的新地圖可以幫助制訂保護計劃。「我認為,這為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和時間開展發現工作提供了巨大機會。」例如,為更好了解氣候變化的影響,研究人員可以使用該地圖提前鎖定受氣候變化影響比較嚴重的地區。接下來,他們希望開發出類似的地圖,幫助科學家發現和描述數千種無脊椎動物和植物。

梵觀點:地球甚至宇宙中的生物的多樣性估計會讓人類無法想像。

㈦ 地球還有多少種動植物沒被發現

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生命之樹」項目的統計,目前可能有500萬~1億種生物生存在地球上,但科學家們能夠確定的卻只有200萬種左右。美國加州科學院的昆蟲學家布萊恩-費希爾認為,僅僅精確地計算地球生物的數量並非最艱難的任務,難的是進行對這些生物進行分類,分類法是一門對現存地球生物進行發現、描述並加以分門別類的科學,是「了解地球生命的基石」。費希爾說:「我們應該擁有一個環境道瓊斯指數,以評估人類活動對其它生物所產生的影響。我們對動物生命的了解還十分膚淺,僅僅只發現了地球上現存10%的生物種類。」

㈧ 地球上已知的動物大約有多少萬種

據動物學家統計,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動物可以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脊椎動物身體背部都有一根由許多椎骨組成的脊柱,一般個體型較大.而無脊椎動物的身體沒有脊柱,大多數個體很小,但種類卻很多,占整個動物種數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如蒼蠅、蚊子、螞蚱、蝴蝶等昆蟲都是無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又可分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獸類五大類群.魚類是脊椎動物中最多的一個類群,包括海水魚和淡水魚共有25000~30000種,如鯉魚、黃花魚等.兩棲類有2000餘種,如青蛙等.爬行類有3000餘種,如蛇、龜、鱷魚等.鳥類有9000種,如鴿子、麻雀.獸類有4500多種,如馬、牛、獅子、虎等.世界上還有許多種動物還有未被發現呢.
至今還沒有人知道,究竟地球上有多少種生物.這答案的揭曉與我們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努力息息相關,同時也能解決演化與環境管理的重大問題.
雖然我們研究分類學已有250年以上的歷史,但是對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種生物仍是眾說紛紜,從300~3000萬種都有人提出.由於缺乏集中管理、計數的機構,迄今甚至無人知道已知種類的確切數字.
許多野外的棲所正迅速遭到破壞.因此了解物種的種類及分布,據以提供合理的方式來進行保育,是保護現存種類的最佳方法之一.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在道義上理應維護我們居住的環境,並且把它完整地留給下一代.
英國的環境保護學者,曾向政府當局要求加強了解生態系裡種類消長的情形.這些要求包括對生物群聚間的種類和穩定性有基本的認識.由於大氣層里的含氧量最初是生物體所產生的,可見生態系和大氣層的關系非常密切,所以研究生態系裡種類穩定的情形,當有助於預測地球的氣候.
為了實用上的目的去計算和整理有關種的資料,也是十分令人關心的問題,因為有為數不少的葯劑都是從植物體提煉出來的.還有很多營養價值很高的果物和根菜類尚未開發成功,一旦成功即可提高全球食物的供應量.研究人員正不斷嘗試從自己所熟識的作物里去找尋地理變異的品系,經由選擇性的交配和基因工程操作,可以從這些作物中找到產量更高、抗病力更強的種類.近代由於實行密集農業,使田間作物種類的歧異度降低,同時也降低了作物對病害和氣候變化的應變能力.
鳥類、哺乳類的種數
把有機世界視為一個井然有序的系統,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時代.命名並記錄物種的工作稱為分類學,肇始於瑞典的自然學家林奈(C. Linnaeus,見圖一).1758年他在《自然系統》第十版里,共記錄了9千種動、植物的種類,此後分類學家便得以描述不同的種類.到目前為止,凡是外表亮麗的種類仍是人們注目的焦點,科學家幾乎已將這些種類記錄殆盡.例如:在《自然系統》第十版出版後不到一百年內,便已完成4500種鳥類的紀錄,這是現今已知種類的半數.現在每年所能發現鳥類的新種也只有3~5種;至於哺乳類則有4千種的紀錄,現在每年約可發現1新屬和20新種,在現今發現的種類當中,約有一半是真正的新種(大部分是囓齒類、蝙蝠或地鼠),其餘則是根據現代生化上的新證據,對舊種重新分類.
除了鳥類和哺乳類以外,其它生物增加的速度都呈現不同的型式,在十九世紀中葉,蜘蛛類和甲殼類種類增加的速度很快,隨即沈寂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一直到近幾十年來才又稍微增加.根據大英博物館韓蒙德(P. M. Hammond)指出,從1978~1987十年間鳥類每年的增加速率是0.05%,而昆蟲、蜘蛛、真菌和線蟲則分別為0.8%、1.8%、2.4%和2.4%.
發現不同生物的速率和從事研究分類學家人數的多寡有關,正確的數據很難估算.不過根據對澳洲、美國和英國研究者做個概略的估算得到:如果N代表研究四足類每一種動物的平均分類學家的數目,那麼每一種魚有0.3N的分類學家在從事研究工作,無脊椎動物則在0.02~0.04N之間.北美洲有1萬位分類學家,全世界則約有3萬人.
總的來說,每種已登錄的植物受到分類學家青睞的人數是動物的2倍.就動物界來說,平均而言,對脊椎動物進行分類的數目比植物的多了10倍;而對無脊椎動物所做的則比植物少了10倍.分類學家分布的情形和生物種類數目的多寡,並沒有絕對的關系存在,例如:只有4%的分類學家在生物歧異度(diversity)很高的拉丁美洲和撒哈拉南方工作.
由於缺乏生物種的信息中心機構,使得編纂一份完整的分類學目錄顯得困難重重.在分散各地的機構里,這些紀錄只靠一些老式的檔案卡保存著,沒有正式計算有多少已知的物種被命名.科學家對星球的認識和花費比對生物來得多,他們了解宇宙里有關原子的數目,也比生物物種的數目更清楚.
根據比較可靠的估計,分類學家已經鑒定出150~180萬種的生物,這和所有生物的種類數目比較起來還是相差很多.根據最保守的估計,所有生物的種類最少也有300萬種,這么多的種類很難在適當時間內以現在的方法來完整地描述、記錄.
估計生物種數的方法
某些人利用外推法(extrapolation)來估計生物的種數,這種方式會隨著統計的方法不同而有出入.在最近的研究里,將生物分為幾個大類,再以種類發現的曲線圖與統計上的投影法結合,估計大約有600~700萬的生物種.
另一方法是利用每個分類群里各個專家的估計值加起來,得到有500萬種的數據.在研究得比較透澈的鳥類及哺乳類里,分布於熱帶的種類約為溫帶的2倍;但是在昆蟲里從已知的種類里發現,寒、溫帶的種類反而比熱帶者為多,幾乎佔了所有種類的三分之二.如果昆蟲在熱帶與寒 溫帶的比例,與鳥類及哺乳類的情形一樣,那麼未知種在熱帶和在寒、溫帶的比例為2:1,由此可將生物的種類由已知的150~180萬可推至300~500萬種.
還有一個對全球生物種類估算的更直接方法,這方法尤其適用於熱帶昆蟲的種類.它是選擇一個未經研究的地區,對其中的生物取樣,然後再計算已有多少比例的動、植物被描述過.但是這種方法會有問題:即使在一定區域內,也很難把所有的熱帶昆蟲取樣,況且鑒定和分類更是十分煩瑣的工作.另外,還必須考慮:這個取樣的位置是不是可以代表種類的分布模型.
昆蟲的種數
根據英國學者霍奇金森(I. D. Hodkinson)和凱松(D. C. Casson)在印度尼西亞蘇拉維西(Sulawesi)島上對象所做的調查,在1600種象里有63%是新種,如果這種比例也適用於所有的昆蟲,那麼在現今已知有90萬種昆蟲的情況下,昆蟲的總數約有200~300萬種.韓蒙德則用不同的方法來估計,根據他觀察英國一個已調查得十分完整地區里,22000種的昆蟲中有67種是蝴蝶.許多自然學家重視蝴蝶如同鳥類一樣,因此17500已知的蝴蝶種也算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數目,事實上種類應該不會超過2萬種.如果在地球上蝴蝶與昆蟲種類所佔的比例和英國昆蟲的組成相似,則昆蟲的總數應為600萬種(22000×20000÷67).由於無法確定所調查的區域是否為昆蟲族群的典型分布,使得這種比值的方法會有內在(built-in)的誤差.
厄溫(Erwin)利用噴灑殺蟲劑的方法於巴拿馬採集甲蟲,九個月內抓到1200種甲蟲,由於他尚未完全鑒定完畢,無法利用前述的外推法來推測所有的種類,於是取而代之用以下的方法:一、必須知道從菩提樹上所採集得到昆蟲的數目,和其它樹種上的種類相比較,他推測約有20%草食性昆蟲是單食性,因此每一種樹平均有160種甲蟲棲息;二、他從棲於樹冠層甲蟲的數目推測所有昆蟲種類,如果把甲蟲占所有昆蟲種類40%的比例應用於熱帶林區樹冠層,那麼每一樹冠層上就有400種昆蟲;三、如果每種樹上有三分之二的種類棲於樹冠層上,每種樹上就有600種昆蟲.最後他舉出一個大眾較為認可的估計,地球上熱帶林區有50000種樹,乘上每種樹上有600種昆蟲,使昆蟲總數為3千萬種,當然,地球上昆蟲的實際數目比這個大得多.
有人認為厄溫所做的估算不太正確,本文作者梅(R.M. May)認為溫帶甲蟲的食性要比熱帶甲蟲的更具專一性.厄溫所謂有20%草食性昆蟲的比例,在熱帶這比例或許只有2~3%;另一方面,厄溫或許低估了棲於樹冠層以外的種類,梅認為它們應至少佔有三分之二的比例.
忠實地記錄生物歧異度的主要目的,在於解決演化和生態學上的基本問題.分類名錄可研究食物鏈接構、種類豐度、大小不同體型的生物種或總數以及生物分布的一般趨勢.
分類學家發現動物體長減少10倍,總數會增加100倍.這模式適用的動物范圍包括身長從一公分到數公尺.至於一公分以下者便不太適用,或許與這些小生物缺乏完整的紀錄有關.如把這種體型大小對種類密度的關系,經由外推法去推算至身長0.1公分左右的生物得知,陸地生物約有一千萬種(見圖二).如果分類學家能更加了解生理學、生態學及演@的因子對身長分布的影響,則這種純靠現象評估所得到的結果,將更具說服力.事實上他們在這方面的了解還不夠,所以上述的報告並未成定論.
這種大小分布的法則讓我們明了有關諾亞方舟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學者認為諾亞在方舟上無法載運所有的昆蟲,但是如果體長能減少10倍,相當於體積減少1000倍,種類便可以增加100倍,那麼問題就會轉移到運送大型動物的身上.
食物鏈的結構通常也是用來計算種類的一種方式,行光合作用的植物是構成食物鏈的最基層,如果能精確的計算每種植物所能供養的生物種類數目,那麼只要知道植物的種類便可知道所有生物的種數.然而要達到這個目的,科學家還有一大段路要走.蓋斯頓(Gaston)曾研究食物鏈,搜集了昆蟲的平均種數與群落大小、地理位置差異很大的每種植物之間的相關證據,於是發現每種植物平均約有10種昆蟲.依保守估計,維管束植物共有27萬種,因此昆蟲約有300萬種.昆蟲在已知生物種類里佔50%以上,而昆蟲的種類還尚未有完整的紀錄.
真菌的種數
英國學者哈克斯華斯(D. L. Hawksworth)提出真菌的數目至少和厄溫所認為的數目一樣多.英國真菌的已知種類有6萬9千種,與其它北歐研究做得很詳盡的地方比較,真菌的數目是維管束植物的6倍.如果全球其它地方也有相同的比例,則以27萬種維管束植物來說,那麼全球就有160萬種真菌.該數值是現今已知種數的20倍以上.
溫帶和熱帶生物種類分布的形式是不同的,真菌在熱帶要比在溫帶適應更大的植物范圍,因此真菌和植物的比例,事實上並沒有那麼高.再則,真菌和昆蟲的關系比和植物的更密切.最近調查特定熱帶區真菌的種類,發現新種約佔15~30%,比哈克斯華斯所預期的95%要低得多,這些研究還未達共識邊緣,遑論窺得未登錄種的全貌.
由於對真菌的了解不夠透澈,使我們忽略了它們是大部分生態系裡的重要角色.它們會幫助有機種類的分解,形成土壤的新成分.真菌毋庸置疑的把生物歧異度的發展具體化,首先幫助植物定植於土地上(尤其是透過共生的關系),協助維管束植物、昆蟲及其它生物的散布,在生物圈裡佔有重要的地位,實在值得重視.
線蟲和微生物的種數
在肉眼能看到的所有動物里,線蟲是最不受重視的,它們寄生在動、植物身上,在淡水和鹹水中卻營自由生活.在1860年已知只有80種線蟲,至今總數則有1萬5千種.最近的統計指出,這些只佔所有族群的一小部分而已,還有人指出生活在鹹水裡的種類更多.很少人會懷疑韓蒙德所提出線蟲至少有10萬種的想法.
肉眼看不到的生物才是地球上種類最多的,像原生動物、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只佔已知記錄種類的5%.最近的研究指出微生物在自然族群里的種數,比在實驗室里養殖的多得多.在美國黃石公園溫泉中有一種光合細菌,其RNA有8種不同的遺傳序列型式,和實驗室中培養的12個品系(strain)的細菌完全不能配對.其中只有一種序列和一個已知細菌門相似.
生物學家查對自然界裏海洋微生物族群RNA的序列,也得到相似的結果.這些發現使分子生物學家感到十分驚訝:居然對生命形式這么簡單的普通生物知道得這么少.細菌和病毒的分類是很復雜的,因為在不同品系裡很容易交換遺傳物質,從單一個體便可復殖出一整個的族群.某些病毒每年也都有明顯的突變.因此就組成物種的基本概念來說,在微生物方面要比脊椎動物更難下定義.德國哥廷根馬克斯蒲朗克學院的M. Eigen和維也納大學P. Schuster,認為許多病毒分類的基本單位應該是「准物種」(quasispecies),這是指一組定序清楚的RNA序列.天擇乃作用於這類准物種而非病毒物種上.
微生物和線蟲對整個基因池的研究貢獻很大.有人說每一種節肢動物和每一種維管束植物,至少都各有一種專一性的寄生性線蟲、原生動物、細菌和病毒與之共生.果真如此,那麼它們的數目將激增5倍,使總數超過一億.
從種、屬、科、目、綱到門,分類階層愈往上走遺傳變異愈大.例如:在已知種類裏海洋生物所佔比例不到15%,但是卻涵蓋了90%以上的綱和門,因此海洋生物的歧異度要比陸生生物為高.

閱讀全文

與陸地上還有多少沒被知曉的動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