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普氏野馬是哪個國家保護動物

普氏野馬是哪個國家保護動物

發布時間:2022-11-26 23:49:56

❶ 普氏野馬的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11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EN)。
列入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❷ 如圖所示,普氏野馬屬於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我國動物保護組織成員曾發現普氏野馬飲水時在沙地上留下的

(1)使測得的壓強等於馬蹄對地面的壓強,得到飲水時馬蹄對地面的壓強
(2)對地面的壓力:F=G=mg=360*10=3600(N)
一個蹄印面積:S=F/p=3600/9×104=0.04(四個蹄印總面積)0.04/4=0.01平方米

❸ 馬的品種有哪些急需!!!

家馬(E.caballus)是現存數量最多的奇蹄目成員,與人類的關系密切。家馬是歐洲野馬或稱泰盤野馬的後代,二者學名相同,歐洲野馬已於1876年滅絕,此名就單指家馬。
1881年人們又發現了另外一種野馬,稱為普氏野馬(E.przewalskii)或蒙古野馬,也簡稱野馬。普氏野馬可能也是家馬的祖先之一,有人認為和家馬屬於同一種。現有的普氏野馬都是早期捕捉到的幾批野馬的後代,此後很長時間野外沒有確切的野馬的紀錄,恐怕野生的已經滅絕。
非洲野驢(E.asinus)是家驢的祖先,二者列為同一種,非洲野驢分布於非洲東北部的乾旱地區,目前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但是家驢卻被人帶到世界各地,因為適應力強,有些再次野化。
亞洲野驢(E.hemionus)是亞洲僅有的野生馬類,體型介於驢和馬之間,分布於亞洲的開闊地帶,有數亞種,多數處於瀕危狀態,其中青藏高原的野驢常被單列為西藏野驢(E.kiang),數量相對較多,印度和波斯的亞種有時也被單列為波斯野驢(E.onager)。
普通斑馬(E.burchellii)是奇蹄目中現存唯一野生數量比較多的種類,分布於非洲東部到南部之間的廣大開闊地區,是非洲原野的象徵性物種,亞種較多,其花紋有一定區別。
南非曾經有一種擬斑馬或稱斑驢(E.quagga),和普通斑馬外形比較相似,但花紋區別較大,身上僅部分地方有條紋。擬斑馬已於1883年滅絕,新的研究表明擬斑馬可能只是普通斑馬的一個色型。
山斑馬(E.zebra)是最早被命名的斑馬,也是現存體型最小的野生馬類,分布於非洲南部和西南部的山區,數量稀少。
細紋斑馬(E.grevyi)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野生馬類,條紋細而密集,分布於非洲東北部,處於瀕危狀態。

大宛馬
源自大宛國(大宛是古西域國名,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據《史記》記載,大宛馬「其先天馬子也」,它在高速疾跑後,肩膀位置慢慢鼓起,並流出像鮮血一樣的汗水,因此得名「汗血寶馬」。
按說,引進的汗血寶馬有雌有雄,是可以進行繁殖的。但由於我國地方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引入馬種後,都走了「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道路。同時,由於戰馬多被閹割,也使一些汗血寶馬失去繁殖能力。種種原因使汗血寶馬在國內蹤跡難尋,目前只有土庫曼和俄羅斯境內,還生存有數千匹汗血寶馬。

蒙古馬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於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42厘米,體重267.7~372千克。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 楊洪武核雕《馬》達。被毛濃密,毛色復雜。它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8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哈薩克馬
產於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一種草原型馬種。其形態特徵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細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後肢常呈現刀狀。
現今伊犁哈薩克州一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其中很多屬於哈薩克馬。因此,中國西北的一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一些血緣關系。

河曲馬
河曲馬也是中國一個古老而優良地方馬種,歷史上常用它作貢禮。原產黃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處黃河盤曲,故名河曲馬。它是中國地方品種中體格最大的優秀馬。其平均體高132~139厘米,體重為350~450千克。河曲馬頭稍顯長大,鼻樑隆起微呈現兔頭型,頸寬厚,軀干平直,胸廓深廣,體形粗壯,具有絕對的挽用馬優勢。馱運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馬性情溫順,氣質穩靜,持久力較強,疲勞恢復快。故多作役用,單套大車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農用挽馬。

西南馬
西南馬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及廣西一帶。特點是體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馬頭較大,頸高昂,鬃、尾、鬣毛豐長。身體結構良好,肌腱發達,蹄質堅實。善於爬山越嶺,可馱運貨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區一支很需要運輸力量。其中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馬、雲南麗江馬和貴州馬等。

三河馬
三河馬是血統極為復雜的的馬種。20世紀初,一些俄國貴族來到中國東北,他們帶來了奧爾洛夫馬、皮丘克馬等良種。日本佔領時期,又帶來了純血馬、盎格魯阿拉伯馬等馬種。這些馬通過與當地馬種雜交,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馬。
三河馬體格較蒙古馬高大,它形態結實緊湊,外貌俊美,胸廓深長,肌肉發達,體質結實,背腰平直,四肢強健,關節明顯。毛色主要為騮毛、粟毛和黑毛三種。平均體高140~147厘米,體重330~380千克。三河馬氣質威悍,但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屬挽乘兼用經濟類型。乘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時間。單馬拉起載重五百多千克的膠輪大車,半小時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馬
伊犁馬是以新疆的哈薩克馬為基礎,與前蘇聯頓河馬、奧爾洛夫馬等雜交而成。當地牧民稱它「二串子馬」。六十年代後,伊犁馬的培育主要以頓河馬為主,其頓河馬的血液達到了50%以上。
伊犁馬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澤漂亮,外貌更為俊美秀麗。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白色斑塊。伊犁馬性情溫順,稟性靈敏,擅長跳躍,宜於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長途競賽中,負重80千克,7小時12分鍾就可到達。是優秀的輕型乘用馬。

山丹馬
以馱載為主的兼用型馬品種。產於中國甘肅山丹馬場,以當地馬與頓河馬雜交育成,只含1/4的頓河馬血液。1984年經鑒定命名。體質結實,富悍威,對高寒山地適應性強。頭中等大,頸稍斜。甲較長,胸寬深,背腰平直,腰較短,尻較寬而稍斜。四肢堅固,關節強大,肌腱明顯,後肢稍外向,蹄質堅實。毛色以騮為主,黑色次之。母馬平均體尺(厘米):體高138.5,體長142.3,胸圍169.3,管圍17.6。在海拔2800~4000米的祁連山區,平均馱重100千克時行程200公里,歷時5天,包括急行、涉水和翻越高山等。騎乘測驗記錄1600米為2分11秒,5000米為8分13秒。對側步1000米為2分11秒最大挽力達455千克,相當於體重的91%。單馬駕兩輪膠車載重500千克,時速15公里。遺傳性穩定。

荷蘭溫血馬 Dutch Warmblood (KWPN)
要說有哪一個品種的馬,像明星一樣快速竄紅,那就是荷蘭溫血馬。這是個新的品種,荷蘭在1958年才開始有血統登記簿,然而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歡迎的馬術競賽與騎乘用馬。荷蘭溫血馬可說是二十世紀的新產品,有別於二十世紀以前就有的溫血馬,它是專門為了馬術競賽用而培育出來的溫血馬。雖然這是荷蘭人所創造的品種,但其實應該算是一個歐洲品種,因為除了荷蘭之外,還有英國、西班牙、法國和德國的血統。
荷蘭溫血馬的起源來自於荷蘭兩個本地的品種,海爾德蘭馬(Gelderlander)與格羅寧根馬(Groningen) ,事實上這跟當地的土壤息息相關。海爾德蘭在荷蘭中部,當地的土壤為沙地,所發展出來的馬屬於較輕型。而格羅寧根當地則都是硬質的黏土,成長出來的馬就屬於較重型的。然而兩個品種的基因卻是可以兼容的,因此培育者就常常在海爾德蘭馬的血統中加入格羅寧根馬的血統,來增加海爾德蘭馬的重量,反之亦然。
海爾德蘭馬與格羅寧根馬這兩個品種都是自中世紀以來在荷蘭與其鄰近區域就有的品種。海爾德蘭馬有安達盧西亞馬(Andalusian)、義大利的那不勒斯馬(Neapolitan)、諾曼馬(Norman)、Norfolk Roadster、德國的奧登堡馬(Oldenburg)、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英國的盎格魯-諾曼馬(Anglo-Norman)、哈克尼馬(Hackney)與純血馬(Thoroughbred)的血統。而格羅寧根馬則是由丹麥的佛里斯馬(Friesian)與德國的奧登堡馬(Oldenburg)兩種品種交叉產生的。
自古以來荷蘭的農夫靠馬生活,很早就建立了嚴格的培育馬的方法,來淘汰品種中健康與性格的缺點,以及智能不足的馬。這種嚴格篩選的作法,造就了今天的荷蘭溫血馬。工業革命之後的機械化,使得馬的用途轉為休閑騎乘與運動,荷蘭人以此為目的再一次成功的展現他們的培育技術。荷蘭人引進英國純血馬,以增加它的勇氣,並改善有時會發生的缺陷,例如過長的背、太短的脖子、太短太弱的前肢等。相當輕盈的動作也是純血馬帶來的,而為了要去除隨著純血馬而來的難以駕馭的特質,不但靠引進其它荷蘭本土血統,也引進法國的塞拉法蘭西馬(Selle Francias)、德國的漢諾威馬(Hanoverian)與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血統,以改良出最後的品種。另外也引進英國的哈克尼(Hackney),以培育漂亮的挽馬,也有些人繼續培育傳統海爾德蘭馬型態的馬,最後竟演變成三種類別的荷蘭溫血馬。

柏布馬 Barb or Berber
柏布馬的家鄉在古時候北非的巴巴利(Barbary)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摩洛哥、阿爾吉利亞、利比亞、突尼西亞。現今在阿爾吉利亞的康斯坦丁(Constantine)與摩洛哥皇室都有很大的繁殖場。當地邊遠山區與沙漠的游牧民族(Tuareg)也應該還有飼養許多柏布馬類型的馬。
柏布馬是另一種古老的東方馬品種,幾世紀以來對各種馬的品種產生巨大的影響,幫助培育出今天世界上許多成功品種。和阿拉伯馬(Arab)一樣,它在馬的品種培育上佔有不容否認的重要地位,然而他卻較不為人知,不像阿拉伯馬那麼出名。柏布馬最初被帶到歐洲時,常常被歐洲人誤認為是阿拉伯馬,因為北非的居民也是回教徒,也說阿拉伯語。
一個有名的例子就是英國純血馬(Thoroughbred)的祖先之一「Godolphin Arabian」,其實它是一匹柏布馬。它是摩洛哥蘇丹送給法國國王的禮物,但是法國人並沒有發現它的價值。當有名的育種專家葛多芬大公(Load Godolphin)發現它、將他帶到英國之前,它在巴黎被當做拉車的馬。在比較新的文獻中,已將它的名字已改成「Godolphin Barb」。這個故事已被瑪格莉特.亨利(Marguerite Henry)寫成小說「風之王」,並榮獲1949年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的金牌獎,好萊塢也拍成同名電影。
特質
柏布馬以強壯、耐力超強、速度快、反應快出名。尤其是在用它來培育與改善其它品種時,這些特質更顯得重要。它不如阿拉伯馬那麼活潑、漂亮,動作也不夠輕快、流暢。有些動物學家認為柏布馬起源於史前的歐洲血統,而不是亞洲血統,大家還在辯論它算不算東方馬類別。人們總是拿它和阿拉伯馬比較,認為他不像阿拉伯馬,性格也不如阿拉伯馬那麼溫柔親切。一樣的是強壯,能吃苦耐勞,使得照顧它的工作很容易。
外型特徵
柏布馬的外型算是輕型的沙漠馬。頸部長度中等,弓彎、強壯。腿精緻但強壯且長。跟所有的沙漠馬一樣,蹄子非常硬。鬃毛與尾毛比阿拉伯馬濃密。
頭:頭長而狹窄,耳朵長度中等,鼻樑有點凸起,眼睛看起來很英勇的樣子,鼻孔的位置較低。
毛色:真正的柏布馬為灰色、黑色、栗色、騮色、與深騮色、深棕色。混有阿拉伯馬血統的才有其它顏色。
身高:從148公分到160公分。
現狀:
在以前柏布馬被認為是上等的戰馬,現在則是很好的騎乘用馬,有時也用於賽馬。可惜的是,它在家鄉以外的地區,沒有得到它應該有的名聲。
由於柏布馬原產地區的經濟狀況不好,純種柏布馬的數量越來越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87年在阿爾及利亞成立世界柏布馬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Barb Horse, Organisation Mondiale Cheval Barbe, OMCB)。成員為幾個柏布馬的原產國家,包括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以及一些歐洲的育種協會。但不幸由於阿爾及利亞復雜的政治情勢,該組織自九十年代起就幾乎停止運作了。

阿克哈?塔克馬
阿克哈?塔克馬也就是「汗血寶馬」中國對「汗血馬」的最早記錄是在2000年前的西漢,漢初白登之戰時,漢高祖劉邦率30萬大軍被匈奴騎兵所困,兇悍勇猛的匈奴騎兵給漢高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而當時,汗血寶馬正是匈奴騎兵的重要坐騎。
漢武帝元景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個名叫「暴利長」的敦煌囚徒,在當地捕得一匹汗血寶馬獻給漢武帝。漢武帝得到此馬後,欣喜若狂,稱其為「天馬」。並作歌詠之,歌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
僅有一匹千里馬不能改變國內馬的品質,為奪取大量「汗血馬」,中國西漢政權與當時西域的大宛國發生過兩次血腥戰爭。
最初,漢武帝派百餘人的使團,帶著一具用純金製作的馬前去大宛國,希望以重禮換回大宛馬的種馬。來到大宛國首府貳師城(今土庫曼阿斯哈巴特城)後,大宛國王也許是愛馬心切,也許是從軍事方面考慮(因為在西域用兵以騎兵為主,而良馬是騎兵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馬換漢朝的金馬。漢使歸國途中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劫,漢使被殺害。漢武帝大怒,宣稱"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遂作出武力奪取汗血寶馬的決定。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命李廣利率領騎兵數萬人,行軍4000餘公里,到達大宛邊境城市郁城,但初戰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國,只好退回敦煌,回來時人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3年後,漢武帝再次命李廣利率軍遠征,帶兵6萬人,馬3萬匹,牛10萬頭,還帶了兩名相馬專家前去大宛國。此時大宛國發生政變,與漢軍議和,允許漢軍自行選馬,並約定以後每年大宛向漢朝選送兩匹良馬。漢軍選良馬數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3000匹。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玉門關時僅余汗血馬1000多匹。
汗血馬體形好、善解人意、快速、耐力好,適於長途行軍,非常適合用作軍馬。引進了「汗血馬」的漢朝騎兵,果然戰鬥力大增。甚至還發生了這樣的故事:漢軍與外軍作戰中,一隻部隊全部由汗血馬上陣,敵方人數眾多,刮目相看。久經訓養的汗血馬,認為這是表演的舞台,作起舞步表演。對方用的是矮小的蒙古馬,見汗血馬高大、清細、勃發,以為是一種奇特的動物,不戰自退。
汗血馬從漢朝進入我國一直到元朝,曾興盛上千年,但是為什麼後來消失無蹤。從史料看,當時, 引進的汗血馬數量相當大,雌雄比例也比較適中,進行繁殖是可行的。但是由於中國的地方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任何引入馬種,都走了以下的模式: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在這一過程中,「汗血馬」因自身的缺點而造成後人的棄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汗血馬雖然速度較快,但是它體形纖細,相對說起來負重能力不強,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士兵騎馬作戰,身批甲胄、手提兵器,總重相當大,更願意選擇粗壯的馬匹。並且由於馬具的原因,汗血馬不能駕轅,而粗壯的蒙古馬則無此劣勢,最後幾乎所有從中亞、西亞引入的種馬都歸於消亡。
2007年7月,在中國百姓視野中消失了千年的夢幻之馬「汗血寶馬」--阿赫達什(寶石之意),從它的故鄉中亞土庫曼,由空中穿越古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這匹馬是土庫曼總統作為中土和平友好的象徵贈送給我國領導人的。
說起「阿赫達什」的血統,可真是不一般:他的祖先曾是蘇軍著名元帥朱可夫的坐騎。朱可夫騎著它在烏克蘭打敗德軍名帥曼施坦因,騎著它參加過解放柏林的入城式。
「寶石"的系譜表明,它的先輩都曾被收錄在名馬檔案,"寶石"爺爺的爺爺曾獲得20世紀60年代奧運會馬術比賽盛裝舞步的冠軍。顯赫的出身註定了它的不平凡,1996年"寶石"剛兩歲時,在平地上1000米的奔跑紀錄就達到了1分12秒4。正是極快的奔跑速度和良好的耐力,使得汗血寶馬成為世界級名馬,當今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純血馬體內就有它的基因。目前國際市場上,汗血寶馬的售價十分昂貴,通常每匹幾十萬美元,有的身價甚至高達1千萬美元。
土庫曼駐華大使卡瑟莫夫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土庫曼人將馬視作親人對待,並只送給最好的朋友"。他表示,送給中國的這匹馬將成為「土中兩國和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
《漢書》記載,大宛國貳師城附近有一座高山,山上生有野馬,奔躍如飛,無法捕捉。大宛國人春天晚上把五色母馬放在山下。野馬與母馬交配了,生下來就是汗血寶馬,肩上出汗時殷紅如血,脅如插翅,日行千里。「汗血馬」這種活在史書上的傳奇之馬,在消失了2000年後,"奇跡"般地出現在中國公眾面前。

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學名:Equus przewalskii)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體型健碩,體長約2.8米,高1米以上,體重約為300公斤。體毛為棕黃色,向腹部漸漸變為黃白色,腰背中央有一條黑褐色的脊中線。鬃毛短硬,呈暗棕色,逆生直立,不似家馬垂於頸部的兩側。從比例上來說,頭部較大而短鈍,脖頸短粗,尾巴粗長幾乎垂至地面,尾形呈束狀,不似家馬自始至終都是長毛。
1977年,三位荷蘭鹿特丹人創立了普氏野馬保護基金會,該基金會有兩個主要目標,一是將造前的普氏野馬血統記錄數據經電腦處理,建立起蒙古野馬血統記錄資料庫;二是首倡將普氏野馬放回歸大自然。
1878年,沙俄軍官普熱瓦爾斯基率領探險隊先後3次進入准葛爾盆地奇台至巴里坤的丘沙河、滴水泉一帶捕獲、採集野馬標本,並於1881年由沙俄學者波利亞科夫正式定名為「普氏野馬」。由於普氏野馬生活於極其艱苦的荒漠戈壁,缺乏食物,水源不足,還有低溫和暴風雪的侵襲。而人類的捕殺和對其棲息地的破壞,更加速了它消亡的進程。在近1個世紀的時間里,野馬的分布區急劇縮小,數量銳減,在自然界瀕臨滅絕。蒙古西部在1947年曾經捕捉到過1隻,當時送到烏克蘭的動物園飼養,此後就再也沒有發現過普氏野馬。 中國於1957年曾在甘肅肅北縣的野馬泉和明水之間捕到過1隻,1969年在新疆尚有人在准噶爾盆地看到過有8匹野馬組成的小群。1971年,當地的獵人看到過單匹的野馬。20世紀80年代初,還有人在東准噶 爾盆地烏倫古河和克拉美山之間的地域發現了野馬的蹤跡,但沒有確鑿的證據。後來,新疆也時常傳來發現野馬的消息,不過經證實,所看到的都是野驢。中國對野馬的存亡十分關注,1974年、1981年和1982年,由中國科學院、新疆大學等單位先後組織考察隊,深入到准噶爾荒漠、烏倫古河、克拉麥里山、北塔山等野馬產地考察,並結合航空調查,力求找到野馬,結果令人失望。現在大多數人認為,如果自然界還有殘存的野馬,其數量也少到不能形成種群,因而不足以保證一個物種的生存,所以野生的普氏野馬很可能已經在自然界消失。 20世紀60年代,蒙古國首先宣布野生野馬滅絕,而國內新疆作為普氏野馬的故鄉,也由於俄、德、法等國的探險隊不斷大規模捕獵,並將28匹馬駒偷運出境,加之國內大批捕殺,到20世紀70年代,新疆普氏野馬也基本宣布消失。到1985年,分布於美、英、荷蘭等112個國家和地區的存活野馬僅有700多匹,而且是圈養和欄養的。1986年8月14日,中國林業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組成專門機構,負責「野馬還鄉」工作,並在准噶爾盆地南緣、新疆吉木薩爾縣建成佔地9000畝全亞洲最大的野馬飼養繁殖中心。隨著18匹野馬先後從英、美、德等國的運回,野馬故鄉結束了無野馬的歷史。 部分普氏野馬後來進化成現在的家馬。也就是說部分家馬的祖先是普氏野馬。

❹ 普氏野馬屬於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我國動物保護組織成員曾發現普氏野馬飲水時在沙地上留下的一些足跡(四蹄

(1)∵p=

F
S

∴成年普氏野馬對水平地面的壓力:F=pS=9×104Pa×4×1×102×10-4m2=3600N;
(2)因為水平地面上的物體,地面受到的壓力等於物體的重力,所以成年普氏野馬的重力為3600N;
∵G=mg
∴成年普氏野馬的質量:m=
G
g
=
3600N
10N/kg
=360kg;
(3)在沙地上實驗時達到相同深度的目的是使壓強大小相等.
答:(1)成年普氏野馬對水平地面的壓力為3600N;
(2)成年普氏野馬的質量為360kg;
(3)在沙地上實驗時達到相同深度的目的是使壓強大小相等.

❺ 關於馬的資料

馬,草食性家畜。在4000年前被人類馴服。普氏野馬(Przewalski's horse) 66個染色體,家馬(64個染色體)可以雜交有可育的後代,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在現實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少,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它的主食是草。
中文學名

別 稱
白駒 、飛黃.驥
二名法
Equus caball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獸亞綱

奇蹄目

馬科

馬屬
英文名
horse/horses
駿馬
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袖珍矮馬僅高60厘米。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俗稱夜眼),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賓士。毛色復雜,以騮、栗、青和黑色居多;皮毛春、秋季各脫換一次。汗腺發達,有利於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牙齒咀嚼力強,門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鞍時放銜體,以便駕御。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聽覺和嗅覺敏銳。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馬是站著睡覺的。

2分布范圍編輯

中國一級書畫家王靖作品《馬》
分布於歐亞大陸、非洲和南北美洲。
生活環境:馬的祖先始祖馬最早生活在北美的森林裡,以嫩葉為食。進化到中新世時出現草原古馬,轉為草原生活,從此馬便開始以乾草為食,生活於草原之上。
始祖馬,歐洲野馬等種類的馬由於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環境改變等原因已經滅絕,不少種類的馬瀕臨滅絕。

3發音編輯
馬 mǎ [普通話三聲]

4葯用價值編輯

馬(4張)
白馬肉
【性味】味辛、苦,有毒。
【功效主治】主治傷中,除熱下氣,長筋骨,強腰脊,壯健強志,輕身不飢。作肉乾,可治寒熱瘺痹,煮湯,洗頭瘡引起的白禿有效。只堪煮,餘食無法消化。浸以清水,捏出的水沒有血後才可以煮食。不然則毒不能出,會使人患疔腫。或者用冷水煮,不可蓋上鍋蓋。馬生角,馬沒有夜眼,白馬青蹄,否則,會使人發癲疾。馬鞍下的肉呈黑色的和馬自死的,都不能吃,否則害人。馬脊背黑而馬臀色斑駁的,也不能吃。
李時珍說:食馬肉中毒後,飲蘆菔湯、吃杏仁可解毒。
馬頸上的膏脂
【性味】味甘,性平,有小毒。
【功效主治】可生人發。治面黑斑手足皴裂粗燥。加入脂澤,可以用治療偏風所致的口歪。

【功效主治】主治善忘;患痢的人吃馬心則會使胸腹的痞悶加重。《肘後方》:治心昏健忘,則取牛、馬、豬、雞的;曬干後搗成末,用酒沖服,每次方寸匕,每日三次。

【功效主治】主治寒熱,小兒**萎縮。

【功效主治】有大毒。李時珍說:按漢武帝講:食肉不要食馬肝。又說:文成王食馬肝而死。韋庄說:食馬應留肝,由此可知肝的毒是很大的。方家對馬肝中毒,都用豆豉湯和鼠屎解。

李時珍說:按熊太古《冀越集》講:馬有墨在腎,牛有黃在膽,此是造物特別鍾愛的原因。與牛黃、狗寶等類一樣有功用。可惜前人不知道,所以漫記於此。
白馬**
【性味】味甘、成,性平,無毒。
【功效主治】主治傷中絕脈,**不舉。可強志益氣,使肌肉肥健,生子。治小兒驚癇。益養男子陰氣。
駒胞衣
【功效主治】主治婦女不通經。煅存性後,再搗為細末,每次服三錢,同時加入少許麝香,用新汲的井水空腹服下,不超過三服。

【性味】性平,無毒。
【功效主治】主治驚癇、腹滿、瘧疾。
牙齒
【性味】味甘,性平,有小毒。
【功效主治】主治小兒馬癇,則用水磨服。燒成灰後用唾液調和,塗癰疽疔腫,有效。

【功效主治】有毒,食用害人。燒灰後和醋,敷小兒頭瘡和身上的瘡。止邪瘧。燒灰後和油,敷小兒耳瘡、頭瘡、陰瘡體表感染化膿灼痛。敷塗在服頭上讓小兒飲吞,可以治癒夜啼。
頭骨
【性味】味甘,性寒,有小毒。
【功效主治】主治喜眠,使人不睡,方法是燒成灰後,用水沖服,每次一方寸匕,每日白天三次,晚上一次,作枕頭效果也好。治牙痛。另可燒灰敷頭瘡、耳瘡。治療馬汗氣入瘡後痛腫,可燒灰敷塗,則白汗出而愈。
脛骨
【性味】味甘,性平,無毒。
【功效主治】煅存性,降陰火,中氣不足的人可用來代替黃芩、黃連。
懸蹄
【性味】味甘,性平,無毒。
【功效主治】主治小兒不吃乳,辟惡氣蠱毒,蠱疰不詳。止鼻出血,齲齒。赤馬的懸蹄可治赤崩,白馬的懸蹄可治白崩。主癲癇,齒痛。療腸癰,散淤血,白帶過多,殺蟲。另外,燒成灰後加入少許鹽,摻走馬疳蝕,治療效果極為好。赤馬的懸蹄可辟瘟瘧。

【功效主治】主治婦女臨產,赤馬皮可催生。治小兒白禿,可用赤馬皮、白馬蹄燒成灰,和臘豬的脂調膏後敷搽,良。
鬃毛
【功效主治】有毒。治小兒掠癇,女子崩中赤白。燒灰服用,可以治癒血,可用於塗搽惡瘡。

【功效主治】主治女人白帶過多,小兒受外界驚嚇引起的驚癇。

【功效主治】有毒。可助人戒酒,將臘月的腦用溫酒中服。

【性味】有大毒。
【發明與傳說】盂詵說:只要是生馬的血進入人體中,一二日便會仲腫起,傷及心後即死。曾有人剿馬時傷了手,馬血進入肉中,一夜就死了。

【性味】味甘,性冷,
【功效主治】可治渴甚,治熱。作成酪後則性溫,飲食後會消肉,減肥。

【性味】有大毒。
【發明與傳說】陶弘景說:長瘡的人接觸了馬氣、馬毛、馬尿、馬屎都會使瘡痛加劇。孟詵說:馬汗接觸到人瘡後,它的毒攻心有死之危險的,燒粟稈灰淋汁來浸洗,會出白沫,這就是毒氣。
白馬尿
【性味】味辛,性寒,有毒。
【功效主治】主治消渴,可破腹內積塊,男子疝氣,婦女腹內積塊,則取銅器齲裝飲服。洗頭瘡白禿,漬惡刺瘡,每日十次,愈後即停止。熱飲馬尿,可治反胃,且能殺蟲。李時珍說:馬尿治婦女中腹結塊有效。
白馬屎
【性味】性溫,無毒。
【功效主治】可以止渴,出吐血、下血、鼻出血、金瘡出血,婦女經血過多。敷頭頂,止鼻出血。絞汁後服用,可治產後各種血氣、傷寒時疾當吐下的。治時行病起合陰陽垂死的,絞汁三合,日夜各服一次。另外,治杖打瘡。及杖打損傷瘡傷風而作痛的,則炒熱,用布包裹後在傷瘡處熨五十遍,極有效。絞汁灌服,可治突然卒中惡死。用灑沖服,呵治產後下腹**寒熱悶服。燒灰後用水沖服,可治久痢赤白。與豬脂調和後,可塗治馬咬人瘡,白馬汗浸入瘡口,剝死嗎時骨刺傷人等毒攻撳死者。
屎中粟
【功效主治】可治金瘡,即金屬器具創傷感染
馬的視覺是信息感知能力很差的器官,因此,在接近和運用馬匹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6毛色識別編輯
馬的毛色是識別馬匹的重要標志,也是外貌鑒定的重要內容。馬體毛分為被毛、保護毛(即鬃、鬣、尾毛、陀毛)和觸毛,顏色眾多,主要的有以下十多種顏色。
黑色:馬的全身被毛及長毛(鬃、鬣、尾毛)均為黑色。在這些黑色毛中又有純黑毛、淡黑毛和銹黑毛等三種。
栗毛:馬的全身被毛為栗殼色,這些栗毛中又可分紅栗毛、黃栗毛、全栗毛和奶栗毛等四種。
騮毛:馬的全身被毛為紅色、黃色、褐色,長毛及四肢下端為黑色,根據不同色澤又可分為紅騮毛、黃騮毛、黑騮毛和褐騮毛等四種。
青毛:馬的全身被毛為黑白混生,根據白與黑毛比[2]例的不同又可分為鐵青、紅青、菊花青、白青(即全身被毛為白色的白馬)和蠅點青等五種。
兔褐毛:馬的全身被毛為紅色、黃色,青白色,長毛為黑色,根據不同色澤又可分為紅兔褐、黃兔褐和青兔褐等三種。
海騮毛:馬的全身被毛為草黃色或深黃色。
黑克栗毛:馬的全身被毛為栗色,長毛近似黑色,而口眼周圍及腹下近於灰白色。
沙色:馬的全身被毛在栗毛、騮毛、兔褐毛或黑色的基礎上散生白色毛,所以根據不同底色可分栗沙毛、騮沙毛、兔褐沙毛和黑沙毛等四種。
銀鬃:馬的全身被毛為暗赤色或栗殼包,長毛為白色、灰白色或混生有黑色毛的叫銀鬃或花尾栗毛。
銀河與白銀河:馬的全身被毛及長毛為污白色或略帶紅色的叫銀河。而皮膚呈淡紅色,蹄質為黃白色的叫白銀河。
花毛:在暗色毛的基礎上有大小不一的白色斑塊,按基礎毛色的不同又可分為黑花毛、騮花毛和栗花毛等。
鼠灰毛:馬的全身被毛為鼠灰色,頭部為深灰色,長毛及四肢下部近似黑色,這種毛色又稱作老鼠皮毛。

7進化編輯

原蹄獸
馬的祖先是生活在5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始新世的始(祖)馬(Hyracotherium Owen=Eohippus Marsh)。它們的身體只有狐狸那麼大。頭骨小,牙齒構造簡單,齒冠低。前足4趾著地,後足3趾著地。背部彎曲,脊柱活動靈活。生活在北美的森林裡,以嫩葉為食。大約過了1000多萬年,到漸新世時才出現了漸新馬(中馬)(Mesohippus Marsh)。體大如羊。前後足均有3趾,中趾明顯增大。頰齒仍低冠,臼齒齒尖已連成脊狀。仍生活在森林裡,以嫩葉為食。又過了1000多萬年到中新世時出現了草原古馬(Merychippus Leidy)。前後足均有3趾,但只有中趾著地行走,側趾退化。身體已有現代的小

始祖馬
馬那樣大。四肢更長,齒冠更高。背脊由弧形變為硬直,由善於跳躍變為善於奔跑。臼齒有復雜的連脊和白堊質填充,表明食料已從嫩葉轉為乾草。草原古馬已從林中生活轉為草原生活,高齒冠臼齒適於碾磨乾草,善跑的四肢能逃避猛獸襲擊。到了上新世初期又出現了上新馬(Pliohippus),身體更大,齒冠更高,前、後足中趾更為發達,二、四趾完全退化。到了更新世出現了真馬(Equus Linnaeus),身體達到現代馬的大小,中趾充分發達,趾端成為硬蹄,牙齒除齒冠更高外,咀嚼面的褶皺更為復雜,反映出對賓士於草原和嚼食乾草的高度適應。在中新世以前,馬類動物主要分布於北美森林,到中新世時才遷移到歐亞大陸。上新世和更新世時,北美的馬類動物還擴展到南美,但南美的種類不久即歸於絕滅。到全新世時,北美的馬類動物也趨於絕滅。只有歐亞大陸的後裔得到繁榮和發展。我國北方出土的更新世的三門馬(Equus samenensis)以及還殘存在甘肅、新疆和蒙古等地的野馬(Equus przewalskii),都是馬類動物的代表。現代馬則是由野馬經人工馴化培育出來的。馬類在中、上新世時曾分別出現過幾個旁支:例如分布在中新世北美和歐亞大陸的安琪馬(An-chitherium V.Meyer);分布在上新世北美和歐亞大陸的三趾馬(Hipparion Christol);分布在更新世南美洲的南美馬(Hippidium)等,表明馬的進化不是直線發展的。


歷史上有些古生物學家根據馬的進化趨勢(身體體積由小到大、趾數由多到少、齒冠由矮到高)就認為,生物總是沿著既定的方向進化的。馬的年齡根據牙齒的情況加以識別。

8品種編輯
法拉貝拉

法拉貝拉[3]
法拉貝拉原產於阿根廷,在法拉貝拉牧場培養的歷史超過150年。自1845年開始愛爾蘭人Patrick Newtall運用優選法培育小型馬,他培育的馬最小達到102公分。1879年其養子Juan Falabeila繼續他的事業,他選用最小的英國設得蘭小馬繁育後代,由於不斷優選,馬的高度不斷降低。1927年Julio Cesar Falabella繼承了牧場,他開始保存遺傳檔案,並少量出售法拉貝拉馬給特定的客人,其中包括了美國總統約韓肯尼迪(1963年)[4]。
大宛馬
源自大宛國
(大宛是古西域國名,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據《史記》記載,大宛馬「其先天馬子也」,它在高速疾跑後,肩膀位置慢慢鼓起,並流出像鮮血一樣的汗水,因此得名「汗血寶馬」。
汗血寶馬有雌有雄,是可以進行繁殖的。但由於我國地方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引入馬種後,都走了「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道路。同時,由於戰馬多被閹割,也使一些汗血寶馬失去繁殖能力。種種原因使汗血寶馬在國內蹤跡難尋。土庫曼還生存有數千匹汗血寶馬。
蒙古馬

楊洪武核雕《馬》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於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42厘米,體重267.7~372千克。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達。被毛濃密,毛色復雜。它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8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哈薩克馬
產於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一種草原型馬種。其形態特徵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細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後肢常呈現刀狀。
現今伊犁哈薩克州一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其中很多屬於哈薩克馬。因此,中國西北的一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一些血緣關系。
河曲馬
河曲馬也是中國一個古老而優良地方馬種,歷史上常用它作貢禮。原產黃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處黃河盤曲,故名河曲馬。它是中國地方品種中體格最大的優秀馬。其平均體高132~139厘米,體重為350~450千克。河曲馬頭稍顯長大,鼻樑隆起微呈現兔頭型,頸寬厚,軀干平直,胸廓深廣,體形粗壯,具有絕對的挽用馬優勢。馱運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馬性情溫順,氣質穩靜,持久力較強,疲勞恢復快。故多作役用,單套大車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農用挽馬。
西南馬
西南馬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及廣西一帶。特點是體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馬頭較大,頸高昂,鬃、尾、鬣毛豐長。身體結構良好,肌腱發達,蹄質堅實。善於爬山越嶺,可馱運貨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區一支很需要運輸力量。其中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馬、雲南麗江馬和貴州馬等。
三河馬
三河馬是血統極為復雜的的馬種。20世紀初,一些俄國貴族來到中國東北,他們帶來了奧爾洛夫馬、皮丘克馬等良種。
三河馬體格較蒙古馬高大,它形態結實緊湊,外貌俊美,胸廓深長,肌肉發達,體質結實,背腰平直,四肢強健,關節明顯。毛色主要為騮毛、粟毛和黑毛三種。平均體高140~147厘米,體重330~380千克。三河馬氣質威悍,但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屬挽乘兼用經濟類型。乘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時間。單馬拉起載重五百多千克的膠輪大車,半小時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馬

伊利馬
伊犁馬是以新疆的哈薩克馬為基礎,與前蘇聯頓河馬、奧爾洛夫馬等雜交而成,是「天馬」的後裔。當地牧民稱它「二串子馬」。
伊犁馬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澤漂亮,外貌更為俊美秀麗。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白色斑塊。伊犁馬性情溫順,稟性靈敏,擅長跳躍,宜於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
山丹馬
山丹馬以馱載為主的兼用型馬品種。產於中國甘肅山丹馬場,以當地馬與頓河馬雜交育成,只含1/4的頓河馬血液。1984年經鑒定命名。體質結實,富悍威,對高寒山地適應性強。頭中等大,頸稍斜。甲較長,胸寬深,背腰平直,腰較短,尻較寬而稍斜。四肢堅固,關節強大,肌腱明顯,後肢稍外向,蹄質堅實。毛色以騮為主,黑色次之。
荷蘭溫血馬 Dutch Warmblood (KWPN)
要說有哪一個品種的馬,像明星一樣快速竄紅,那就是荷蘭溫血馬。這是個新的品種,荷蘭在1958年才開始有血統登記簿,然而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歡迎的馬術競賽與騎乘用馬。荷蘭溫血馬可說是二十世紀的新產品,有別於二十世紀以前就有的溫血馬,它是專門為了馬術競賽用而培育出來的溫血馬。雖然這是荷蘭人所創造的品種,但其實應該算是一個歐洲品種,因為除了荷蘭之外,還有英國、西班牙、法國和德國的血統。
柏布馬 Barb or Berber
柏布馬的家鄉在古時候北非的巴巴利(Barbary)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突尼西亞。現今在阿爾吉利亞的康斯坦丁(Constantine)與摩洛哥皇室都有很大的繁殖場。當地邊遠山區與沙漠的游牧民族(Tuareg)也應該還有飼養許多柏布馬類型的馬。
柏布馬是另一種古老的東方馬品種,幾世紀以來對各種馬的品種產生巨大的影響,幫助培育出今天世界上許多成功品種。和阿拉伯馬(Arab)一樣,它在馬的品種培育上佔有不容否認的重要地位,然而他卻較不為人知,不像阿拉伯馬那麼出名。柏布馬最初被帶到歐洲時,常常被歐洲人誤認為是阿拉伯馬,因為北非的居民也是回教徒,也說阿拉伯語。
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學名:Equus przewalskii)國家一級保護動物。66個染色體。體型健碩,體長約2.8米,高1米以上,體重約為300公斤。體毛為棕黃色,向腹部漸漸變為黃白色,腰背中央有一條黑褐色的脊中線。鬃毛短硬,呈暗棕色,逆生直立,不似家馬垂於頸部的兩側。從比例上來說,頭部較大而短鈍,脖頸短粗,尾巴粗長幾乎垂至地面,尾形呈束狀,不似家馬自始至終都是長毛。
由於普氏野馬生活於極其艱苦的荒漠戈壁,缺乏食物,水源不足,還有低溫和暴風雪的侵襲。而人類的捕殺和對其棲息地的破壞,更加速了它消亡的進程。在近1個世紀的時間里,野馬的分布區急劇縮小,數量銳減,在自然界瀕臨滅絕。蒙古西部在1947年曾經捕捉到過1隻,當時送到烏克蘭的動物園飼養,此後就再也沒有發現過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2張)
1981年,普氏野馬保護基金會開始購買普氏野馬,而且盡量挑選血緣較遠的野馬進行繁殖。1986年,該基金會開始和蘇聯科學院動物進化形態學和生態學研究所合作,預計到1988年合作研究出要在蘇聯和蒙古尋找尚存的適宜草原保護區。最終在蒙古境內建立了一個面積達24000英畝的胡斯坦奴魯草原保護區(1998年正式建立),並在1992年將第一批16匹蒙古野馬運往該保護區進行野外放養,由於進展順利,該基金會又在1994年、1996年分兩批各16匹蒙古野馬送往保護區,截至1998年1月1日,胡斯坦奴魯草原共有約60匹普氏野馬。正是在此基礎上,2005年倫敦動物學會正式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提出申請,將蒙古野馬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態由原來的野外滅絕更改為瀕危。1986年8月14日,中國林業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組成專門機構,負責「野馬還鄉」工作,並在准噶爾盆地南緣、新疆吉木薩爾縣建成佔地9000畝全亞洲最大的野馬飼養繁殖中心。隨著18匹野馬先後從英、美、德等國的運回,野馬故鄉結束了無野馬的歷史。

9起源和馴化編輯

馬屬動物起源於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其最原始祖先為原蹄獸,體長約1.5米,頭部和尾巴都很長,四肢短而笨重,行走緩慢,常在森林或熱帶平原上活動,以植物為食。體格矮小,四肢均有5趾,中趾較發達。生活在58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馬,或稱始祖馬,體高約40厘米。前肢低,有4趾;後肢高,有3趾。牙齒簡單,適於熱帶森林生活。進入中新世以後,乾燥草原代替了濕潤灌木林,馬屬動物的機能和結構隨之發生明顯變化:體格增大,四肢變長,成為單趾;牙齒變硬且趨復雜。經過漸新馬、中新馬和上新馬等進化階段的演化,到第四紀更新世才呈現為單蹄的揚首高軀大馬。
馬和人部分歷史
家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中國是最早開始馴化馬匹的國家之一,從黃河下游的山東以及江蘇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及仰韶文化時期遺址的遺物中,都證明距今6000年左右時幾個野馬變種已被馴化為家畜。馬的馴化晚於狗和牛。馬的家稱作「馬廄」。
人類在馴養馬以前,馬曾經被當做食物的來源。第一匹現代馬出現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古巴比倫。在1萬5千年前古人類的洞穴壁畫中,考古學家也曾發現馬的形象。
在地理大發現後,來自西班牙的征服者將馬帶入北美洲;科特茲在1519年征服墨西哥時,帶去6匹馬;狄索托在1539年登陸佛羅里達州時,隨行帶去200餘匹馬。科羅納多在美國西南部探險時,隨行超過1000匹馬。當時,美洲的印第安人很懼怕馬,但很快便尋找到馬的用途,開始從殖民者的手裡奪走馬匹,並將其馴化。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馬在人類社會的進程中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PS:自己可以在網路上查~~

❻ 野馬是珍稀野生動物

野馬是珍稀野生動物,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野馬

【拉丁學名】:Equus caballus

【俗名】:普氏野馬,蒙古野馬,太爾潘,塔希,奇各台,踏嘿

【英文名】:Przewalski's Horse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瀕危等級】:野生絕滅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

【生態環境】:岩質荒漠、半荒漠

【致危因素】:種群隔離,種內生物學特點,新種的引進

【國內分布】:新疆 、甘肅、內蒙

【分類】: 奇蹄目 馬科
分布狀況
野馬原分布於我國新疆北部准葛爾盆地北塔山及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最後一次發現野馬是在1957年,估計野生種群已經滅絕,目前還有一定數量的野馬生活在人工圈養或半散放狀態下,80年代末期以來,野馬從歐洲引回我國新疆奇台,甘肅武威半散放養殖,為野馬重返大自然而進行科學實驗和研究工作.原產於新疆北部,甘肅,內蒙古交界處。
生活習性
棲草原、丘陵、沙漠。冬季群大、夏季群小,集群,日行性,由一母馬率領。聽覺和視覺敏銳,性情兇猛。白天活動,體壯善跑,無固定棲息地。吃植物,冬季挖取雪下枯草和苔蘚充飢。3—5歲性成熟,壽命25—35年。

野馬耐渴,可3天才飲水一次。 感官敏銳,性機警、凶野,耐飢渴,善奔跑。以野草、苔蘚等為食。喜食芨芨草,梭梭,蘆葦,冬天能刨開積雪覓食枯草.6月份發情交配,次年4~5月份產仔,每胎1仔,幼駒出生後幾小時就能隨群奔跑。

北京動物園1980年開始飼養展出,1985年繁殖成功。

夏季,野馬數十隻成群,由一頭雄馬率領,帶著雌馬和小馬,在草原漂泊漫遊,尋覓野生植物吃。傍晚時分,到湖邊去飲水,就在附近憩息。它憑著自己的保護色,藏匿在灰褐色的泥土上,逃避敵害。冬天,野馬要作季節性遷徙,在冰天雪地里,只好以雪解渴,挖掘雪下的枯草和苔蘚來充飢。

野馬體格健壯,性情剽悍,蹄子小而圓,奔跑很快,耐乾旱。在沙漠、草原上,它們有時遇到狼群,並不畏懼潛逃,而是鎮靜地迎擊狼群。有時它會突然發動進攻,向狼沖去;有時,迅速轉過身來,揚起後蹄猛踢。因此,狼不敢輕易侵犯它。

野馬很難捕獵到。野馬遇到人群來包圍,趕快擺起陣勢,雄馬在前,雌馬在後,小馬護圍在中心。它們用蹄子亂踩地面,似乎在威嚇,又像在指示逃避方向。頃刻,馬群沖出包圍,快步跑開。

棲息於緩坡上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條件略好的沙漠,戈壁.野馬性機警,善賓士;一般由強壯的雄馬為首領結成5~20隻馬群,營游移生活.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線到泉,溪邊飲水。

種群現狀
一百多年前,歐亞大陸和北美洲曾經廣泛分布著多種野馬,可是沒多久,在人類恣意捕殺下都先後滅絕。蒙古野馬的分布范圍本來就很狹,只有在新疆天山附近、內蒙古巴彥淖爾盟北部和蒙古的西南部,才能見到。

1876年,最後一匹歐洲野馬死在烏克蘭原野以後,人們以為世界上的野馬已經絕跡,十分惋惜。後來俄國探險家普爾日瓦科斯基在新疆准噶爾盆地發現了蒙古野馬。它在這場空前的浩劫中得以保存下來,成為倖存者。

蒙古野馬發現以後,當時,俄、美、法等國的博物館曾將野馬的頭骨和皮張製成標本。由於成年的野馬奔跑快,難以捕捉,只捉到了一些幼駒,人工飼養在烏克蘭和德、英、法、美等動物園里。在精心飼養下,如今已有300匹蒙古野馬生存在全世界70多個國家動物園里。

據說,最後一次捕獲蒙古野馬是在1947年;而最後一次見到野馬是在1959年冬。後來,外國動物學家曾幾次組成考察隊去蒙古西部尋覓,20年過去了,什麼也沒有找到。他們從當地牧民那裡得知,40年代在這里見過野馬,那是從新疆那邊跑過來的。人們寄希望於新疆,那裡可能是惟一有野馬存在的地方。

我國地質勘探工作者在野外工作時,曾經多次看到了蒙古野馬。它們活動的范圍在准噶爾盆地東部,西起沙丘河,東到將軍戈壁,而以帳篷溝一帶為最多。
外形特徵
野馬的體軀不大,身長2~2.3米,肩高1.3~1.4米,頭很大,沒有額毛,耳朵較短。頭和背部是焦茶色,身體兩側較淡,腹部變為乳黃色。冬夏季節,毛色不同。冬季毛長而粗,色較淡,背部的毛呈波浪形;夏季毛變短色變深,四肢露出幾條隱條紋,鬣鬃直立,從頭一直延伸到背部。尾巴很長,毛深褐色,蓬鬆而稀疏。

野馬和今天的家馬很是相像,連齒式和牙齒的構造也相同。它們相互配種,能夠繁殖出具有生育能力的新後代。可是,它們是同族,不是同種,家馬不是從蒙古野馬馴養而來的。
保護措施
野馬很稀少,已經列入世界禁獵動物之中。國際上成立了專門組織,對野馬進行調查研究,並定出了馴養、保護和繁殖的方法。我國已把野馬列為第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獵。

科學家也曾以各種馬進行雜交,使一百年前生存在歐洲的一種野馬——大盤馬再現。
相關資料
野馬 重返故鄉

原產於中國准噶爾盆地和蒙古乾旱荒漠草原地帶的野馬,具有6000多年的進化史,是目前地球上惟一存活的野生馬,至今保留著馬的原始基因,具有別的物種無法比擬的生物學意義。而且它的命運,如一些曾經喪失家園、飄泊四方,在歷經磨難後才回歸故土的人群一樣,具有極大的悲情色彩。

野馬是比大熊貓還要珍貴的動物。由於數量稀少,西方一些動物學家早就宣布世界上不再存在野馬。但是,130年前,當俄國探險家普爾於1876年率探險隊進入新疆阿爾泰山南麓可可托海周邊區域時,竟然在那裡的「庫卡沙依」小村買到一批特殊的馬皮,同時發現一群群雄壯野馬不時在戈壁上飛馳而過的矯健身影!

野馬「復現人世」的消息,頓時轟動了全球動物學界。中國野馬於是有了一個外國名字——普氏野馬。

生性愛馬的西方貴族隨即紛紛派人來到中國捉馬,每次均能滿載而歸。由於大量捕獵,加之經濟活動劇增又嚴重破壞了卡拉麥里山的草原和水源地,致使野馬棲息地迅速縮小。至20世紀初,野馬的分布區已縮小到15萬平方公里。到1966年,匈牙利動物學家在中蒙邊界極罕見地發現了一群8匹野馬。之後,再沒有找到野馬在野外活動的記載——「普氏野馬」眼看也要像「中國野馬」一樣被宣告滅絕。

好在有一批被德國人帶走的野馬駒「長大成馬」、生育了後代,並且被精心地與家馬隔離,保存下純凈的家族譜系。到上世紀80年代中,全球雖由人工馴養卻依然血統純正的野馬已有近800匹之多,分布於26個國家122處動物園和馴養場。此時,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發起了將野馬引回祖國的活動,力求讓它們祖先千萬年來生息的自然條件,重新呼喚起野馬的遺傳多樣性。

1986年,中國林業部和新疆林業廳在吉木薩爾縣以西的一片荒灘草場上建起「野馬繁殖研究中心」,先後有18匹第8、第9代純種野馬,從美、英、德重返中國。回歸故鄉草場的野馬,經過15年「生息、調養」,圍欄中的普氏野馬已繁衍到了上百匹之多,繁殖率也由以前不足20%達到85%。這證明野馬已在人類幫助下渡過了最危險的種群滅絕威脅。

當新世紀拉開序幕的時候,新疆普氏野馬順理成章地邁開了歷史性的歸野步伐。但「野馬歸野」計劃遠非人們想像得那麼容易實施:

當第一批27匹野馬在2001年8月28日正午前首批開欄,被「放逐」卡拉麥里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時候,面對欄門外一望無際的原野,連一向表現剽悍的頭馬准噶爾11號也對野外的凶險望而卻步,在欄里徘徊多時,以至於與它們朝夕相處多年的科研人員不得不狠下心將它們趕出圍欄;

湖溝里咸中帶苦澀的水,曠野中淺瘠而單一的天然草料,與以前人工精配的多維飼料、可口飲料迥然有別。野馬們不得不真正開始為自己的生計發愁,在頭馬帶領下,連日四處尋找水和食物;

夏秋的好季節匆匆過去,寒風剌骨、積雪沒蹄的隆冬日子很快來臨,梭梭、針茅、蒿類、豬毛菜等草料都深埋在攝氏零下20多度的雪下冰地里,野馬們只有費力刨開厚雪,才能找到些許勉強糊口的食物;

何況,野地里還有其他不少野生動物,有的會與野馬爭食,有的如狼群,則對馬群中的弱小者構成極大威脅,即使是成年野馬,在體力極度衰弱的情況下,稍有不慎也會葬身成群餓狼之口。

然而,對野馬能否歸野構成最大威脅仍然是人。野馬中心為野馬歸野費盡心力的專家們,最大的擔心是在保護區周邊草場游牧的人們,會不會在不經意間把他們放牧的家馬與野馬混到一起,使它們之間出現「不正常的自由戀愛」,以致生出「非家非野」的雜交馬。如此一來,就會使整個「野馬歸野」計劃遭受毀滅性的打擊,使圍繞這一計劃進行的龐大國際合作努力,在一夕間付諸東流!

還有一種類似於人間父母對孩子的溺愛之情:當野馬在野外缺水少食時,一些人就急於想把它們召回圍欄,或匆匆進行放料「補飼」。這實際上造成了野馬對人的依賴,而使它們歸野的腳步變得遲疑。

再一種新的威脅越來越讓人不安:今年8月,就在穿越卡拉麥里野生動物保護區腹部的216國道公路上,接連有4匹野馬被急駛而過的汽車碾撞致死!新疆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秘書長朱福德感慨地說:「這個死亡率,遠遠超過了我們人工繁育野馬的成活率。」

好在幾年來人們的經驗也在不斷升華,他們對野馬的關愛已從過去的一味「溺愛」提高到全新高度:在精心選擇放野區域、嚴密防範自然界和人類各種破壞性因素的時候,硬著心腸讓野馬們在野外找吃找喝,尋找自我生存的機會,使它們的生存能力和野性得到較快的恢復。目前,幾年來放野的野馬群已經基本度過了自然界的各種威脅,種群中一批小馬駒正在茁壯成長,有的已經出現發情之兆。「我們正在期待兩件事:一是野外出生的小母馬能夠在完全放野的環境里,再生出一批健壯的小馬;二是希望這些小馬中出現真正野性的公馬,對現有的頭馬提出挑戰,並取而代之,成為野馬群的新首領。這才能說明,我們的野馬放野計劃獲得了成功!」

有一個最新消息不能不提,新疆自治區林業、交通部門已經採取緊急措施,抓獲了違規行車、導致野馬不正常死亡的肇事者,將予以嚴厲懲罰;同時已抓緊部署在卡拉麥里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的216國道沿線,為野馬專修4個過路通道,讓它們不致因「亂穿馬路」而生出禍端。

野馬是世界甲級瀕危動物,為拯救野馬免遭滅絕,在聯合國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的倡導和資助下,我國林業部同美國聖地亞哥動物園、奧斯瓦爾法基金會簽定了合同,用新疆阿爾金山的野驢換野馬,搞野馬還鄉養殖和野化放歸工程。
野馬原生活在蒙古西部科布多盆地和新疆東准噶爾一帶的半荒漠草原中,原稱蒙古野馬或准噶爾野馬。西方對野馬產生濃烈的興趣,紛紛派人來偷捕野馬運回西

方動物園。大量的偷獵,加上野馬生境的不斷惡化,外蒙學者60年代宣布野馬在他們國家已經絕跡,我國的東准噶也再沒能找到它們的蹤影。所以,野馬比號稱我國國寶的大熊貓還要珍貴,如今世界上僅存圈養的野馬900多匹,它們分別飼養在美、獨聯體、法、英等26個國家112個動物園和禁獵區中,每匹價格已高達25萬美元。運回我國的野馬僅每匹的保險金就高達10萬美元。野馬酷似家馬。其與家馬的主要區別是額法短或缺;鬃毛逆生,短而直立,無長鬃毛;體型較小,毛色單一,主呈土黃色,腰背中央至尾基,還有一條較窄的黑褐色脊線;四肢有二至五條十分明顯的黑色橫紋。由於圈飼和近親繁殖等原因,還鄉野馬退化嚴重,已脫盡野性,變得溫文爾雅了。野馬養殖中心建在吉木薩爾縣三台鎮西地村的沙漠南部,具體位置在東指幸福路12千米處的公路東側2千米左右的荒漠上。中心佔地約600公頃,馬舍、圍欄、飼料房、草庫、職工住宅等一應俱全,飼養已達國際水平,返鄉的野馬馬匹膘肥體壯,三世同堂,目前,注冊野馬已達117匹,並初步恢復了野性。近年,已有一批野馬有監視地放歸將軍戈壁大自然。

❼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哪些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哺乳綱
靈長目:蜂猴、倭蜂猴、台灣猴、北豚尾猴、喜山長尾葉猴、印支灰葉猴、黑葉猴、菲氏葉猴、戴帽葉猴、白頭葉猴、肖氏烏葉猴、滇金絲猴、黔金絲猴、川金絲猴、怒江金絲猴、西白眉長臂猿、東白眉長臂猿、高黎貢白眉長臂猿、白掌長臂猿、西黑冠長臂猿、東黑冠長臂猿、海南長臂猿、北白頰長臂猿
鱗甲目:印度穿山甲、馬來穿山甲、穿山甲
食肉目:豺、馬來熊、大熊貓、紫貂、貂熊、大斑靈貓、大靈貓、小靈貓、熊狸、小齒狸、縞靈貓、荒漠貓、叢林貓、金貓、雲豹、豹、虎、雪豹、西太平洋斑海豹
長鼻目:亞洲象
奇蹄目:普氏野馬、蒙古野驢、藏野驢
偶蹄目:野駱駝、威氏鼷鹿、安徽麝、林麝、馬麝、黑麝、喜馬拉雅麝、原麝、黑麂、豚鹿、梅花鹿、西藏馬鹿(包括白臀鹿)、塔里木馬鹿、坡鹿、白唇鹿、麋鹿、駝鹿、野牛、爪哇野牛、野氂牛、蒙原羚、普氏原羚、藏羚、高鼻羚羊、秦嶺羚牛、四川羚牛、不丹羚牛、貢山羚牛、赤斑羚、喜馬拉雅斑羚、塔爾羊、西藏盤羊、台灣鬣羚、喜馬拉雅鬣羚
嚙齒目:河狸
海牛目:儒艮
鯨目:北太平洋露脊鯨、灰鯨、藍鯨、小須鯨、塞鯨、布氏鯨、大村鯨、長須鯨、大翅鯨、白鱀豚、恆河豚、中華白海豚、長江江豚、抹香鯨
鳥綱
雞形目:四川山鷓鴣、海南山鷓鴣、斑尾榛雞、黑嘴松雞、黑琴雞、紅喉雉鶉、黃喉雉鶉、黑頭角雉、紅胸角雉、灰腹角雉、黃腹角雉、棕尾虹雉、白尾梢虹雉、綠尾虹雉、藍腹鷳(藍鷳)、褐馬雞、白頸長尾雉、黑頸長尾雉、黑長尾雉、白冠長尾雉、灰孔雀雉、海南孔雀雉、綠孔雀
雁形目:青頭潛鴨、中華秋沙鴨、白頭硬尾鴨
鴿形目:小鵑鳩
鴇形目:大鴇、波斑鴇、小鴇
鶴形目:白鶴、白枕鶴、赤頸鶴、丹頂鶴、白頭鶴、黑頸鶴
鴴形目:小青腳鷸、勺嘴鷸、黑嘴鷗、遺鷗、中華鳳頭燕鷗、黃嘴河燕鷗
鸌形目:黑腳信天翁、短尾信天翁
鸛形目:彩鸛、黑鸛、白鸛、東方白鸛
鰹鳥目:白腹軍艦鳥
鵜形目:黑頭白䴉、白肩黑䴉、朱䴉、彩䴉、黑臉琵鷺、海南鳽、白腹鷺、黃嘴白鷺、白鵜鶘、斑嘴鵜鶘、卷羽鵜鶘
鷹形目:胡兀鷲、白背兀鷲、黑兀鷲、禿鷲、烏雕、草原雕、白肩雕、金雕、白腹海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虎頭海雕
鴞形目:毛腿雕鴞、四川林鴞
犀鳥目:白喉犀鳥、冠斑犀鳥、雙角犀鳥、棕頸犀鳥、花冠皺盔犀鳥
隼形目:獵隼、矛隼
雀形目:黑頭噪鴉、灰冠鴉雀、金額雀鶥、黑額山噪鶥、白點噪鶥、藍冠噪鶥(靛冠噪鶥)、黑冠藪鶥、灰胸藪鶥、棕頭歌鴝、栗斑腹鵐、黃胸鵐
爬行綱
龜鱉目:緬甸陸龜、凹甲陸龜、四爪陸龜、紅海龜、綠海龜、玳瑁、太平洋麗龜、棱皮龜、黿、斑鱉
有鱗目:大耳沙蜥、鱷蜥、孟加拉巨蜥、圓鼻巨蜥、西藏溫泉蛇、香格里拉溫泉蛇、四川溫泉蛇、莽山烙鐵頭蛇
鱷目:揚子鱷
兩棲綱
有尾目:安吉小鯢、中國小鯢、掛榜山小鯢、貓兒山小鯢、普雄原鯢、遼寧爪鯢、鎮海棘螈
硬骨魚綱
鱘形目:中華鱘、長江鱘、鰉、白鱘
鯡形目:鰣
鯉形目:北方銅魚、扁吻魚
鯰形目:長絲𩷶
鮭形目:川陝哲羅鮭
鱸形目:黃唇魚
腸鰓綱
柱頭蟲目:多鰓孔舌形蟲、黃島長吻蟲
昆蟲綱
蛩蠊目:中華蛩蠊、陳氏西蛩蠊
鱗翅目:金斑喙鳳蝶
雙殼綱
簾蛤目:大硨磲
頭足綱
鸚鵡螺目:鸚鵡螺
珊瑚綱
軟珊瑚目:紅珊瑚科所有種

❽ 為什麼保護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即是平時所說的野馬,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野馬種群,一種大型哺乳動物,也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❾ 普氏野馬、亞洲野馬、蒙古馬是近親嗎它們怎麼分化的

普氏野馬或者稱為准噶爾馬,是一種稀有、瀕危的野馬亞種,原產於中亞的大草原。曾有一段時間在野外滅絕。在蒙古,最後的普氏野馬是在1966年發現的,後來普氏野馬被重新引入到蒙古的霍斯坦努魯國家公園、塔欽塔爾自然保護區。普氏野馬又叫亞洲野馬和蒙古野馬或者准格爾馬,這匹馬是以俄羅斯地理學家和波蘭探險家的名字命名的。

❿ 我國甘肅都有哪些珍稀動物

甘肅省分布有國家重點保護的陸生野生脊椎動物105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31種(哺乳類有18種,鳥類有13種);二級保護動物74種(哺乳類有24種,鳥類有48種,兩棲類2種)。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隴南)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甘肅普氏野馬(河西)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甘肅雪豹(祁連山區)
國家一級野生保護甘肅動物藏羚羊(甘南)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絲猴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驢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斑尾榛雞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駱駝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甘肅藍馬雞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甘肅省省鳥「紅腹錦雞」

還有盤羊、高鼻羚羊、扭角羚、白唇鹿、野驢、野氂牛、岩羊、藏原羚、哦喉羚等珍稀動物

閱讀全文

與普氏野馬是哪個國家保護動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