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動物如何依賴火山而生存

動物如何依賴火山而生存

發布時間:2022-12-07 03:22:34

① 在海底火山口生活著哪些神奇的動物呢你可以講講嗎

生活在海底火山口的生物你見過嗎?它們是如何存活下來的?這些來自地獄的奇異生物不怕450度的高溫,也不怕硫化氫,劇毒,生命力極其頑強。當海水通過海底裂縫滲入地殼時,岩漿會使海水溫度升高至幾網路,沸騰之後又從海底噴射出來,遇到冷水後在迅速冷卻,堆疊成松軟多孔的結構,這樣就在海底形成了一座又一座冒著黑煙的煙囪。噴口處的海水溫度高達450度,按理說這一定是生命的禁區,但這里的生物密度簡直比熱帶雨林還要高,甚至有些地方每平米就生活著50萬只動物。接下來我們就去看看那些神奇的生物。

雪人蟹也被叫做基瓦多毛怪,這是一種毛茸茸的螃蟹,2005年才被科學家發現,當時對於很多學者來說都是一個不解之謎,從身體構造來說,它的確是現。但身上所覆蓋著的細長的絨毛就像野獸一樣,所以給它取了多毛怪這個名字。進一步研究發現,雪人蟹身上的毛並不是真正的毛,而是與它共生的細菌菌落。它生活在深海兩千米的火山口附近,到處都彌漫著從噴口出來的毒液,而這些共生細菌則可以幫它解毒。與此同時,細菌也可以從雪人蟹身上獲取充足的養分維持生命。等到細菌長得膘肥體壯了,雪人蟹就會把它們刮下來吃掉。

② 世界上最耐熱的動物是什麼它為何能生活在火山口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都可以碰到細菌,不管是桌子上地面上,甚至我們看起來非常干凈的碗和盤子裡面。還有空氣里邊都存在著細菌。只不過這些細菌大部分對我們人體都沒有害處,所以我們人類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有一些細菌則可以讓人類生病拉肚子,所以有時候我們會採取一些消毒設施。最常見的方法就是用滾燙的開水清洗,我們需要使用的器具,就可以達到一般的殺菌效果,比較嚴格的則是使用紫外線和酒精。這些可以打破細菌的生存環境,讓他們沒有辦法生存。

而且雖然生物學家發現了它的存在,但是在多年的研究當中並沒有發現它是靠什麼來抵抗高溫的,因為在對它的研究當中並沒有發現它有特殊的保護機制。而且從他的行為習慣來看,他對於周圍的環境非常適應,但是同時又跟其他生物沒什麼區別。

③ 世界上最不怕熱的動物, 把火山當作游泳池,為什麼怎樣燙都沒有事

近幾年來,科學家卻在火山裡面發現了龐貝蠕蟲,取代了超級耐熱蝦的地位。據了解,龐貝蠕蟲生活的地方是在火山口附近,這里的溫度可不是火山噴口能比的,溫度可高達三百攝氏度以上。而龐貝蠕蟲卻是自在生活。當科學家發現這種生物的時候,也是一臉的難以置信,到底這些龐貝蠕蟲是怎麼在這么嚴峻的環境生活的呢?據科學家推測,這些龐貝蠕蟲應該是有一種隔離的「外衣」,裡面的特殊物質使得龐貝蠕蟲能自由自在的生活。而這種物質的隔離原理,與我們的宇航服是相同的呀。這么說來,是不是我們提取到了這些物質的話,宇航服的製作成本就會低很多呢?

④ 火山爆發為什麼會使得動物和植物都出現大規模的滅絕

其實對我們來說,火山爆發之所以會讓動物和植物出現大規模的滅絕,也是因為火山爆發之後產生一系列的影響,如果說火山灰附著在地表上面也會導致地表生物缺乏光照,環境改變無法適應,另一方面火山噴發的岩漿高溫也會對生物產生致命的影響,因此可以從一些幾個方面出來思考問題。

3,火山爆發之後,岩漿覆蓋物會附著在地表上方,大氣中充滿濃煙,光照也會受此影響。

其實不得不說,是火山岩漿爆發之後也會導致濃煙排放在大氣之中,影響光照正常進入地表,而對於一些岩漿噴射物也會附著在地表上方,導致地表生物無法生存和獲取光照能源供給,因此出現大規模的滅絕。

其實對我們來說,火山岩漿爆發之後,之所以有很多動物植物都會出現大規模滅絕,也是因為火山爆發出來的高溫噴射物大多數生命都很難承受,另一方面火山爆發引起的局部氣候改變,如此惡略的環境,也導致動物和植物難以適應,因此滅絕。

⑤ 生物能夠住在「火山底部」,有怎樣神奇的答案呢

生物可以住在“火山底部”?答案被揭開,科學家都覺得神奇!

火山爆發之所以被人類認為是巨大的自然危險,是因為火山爆發噴發的岩漿,和所形成的大量煙霧都是人類不可以進行阻擋的,可以危害人類生命的。但是你們知道嗎?在火山的底部竟然會有生物居住,答案揭開之後,連科學家都已經表示太神奇了,這是什麼情況呢?

可能這些現象可能只能歸結於,地球實在是太奇妙了吧。要知道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就算是用科學的方式,也不可能將地球的秘密完全的解決的!

⑥ 冰河時期的生物,在惡劣的環境下,到底是怎樣生存下來的

研究人員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發現火山爆發產生的熱量與冰河時期極寒的天氣中和而形成比較適宜生物生存的環境,因此,火山爆發可能是冰河時期生物的保護傘。

冰河時期是指地球在某些年代裡陸地和海洋都被冰層覆蓋的時期。那時的溫度比現在要低得多,很不適合動植物生存,因此冰河時期的許多動植物都瀕臨滅絕。

盡管此項研究針對的是南極洲的物種,但其成果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冰河時期中其他地方的物種如何度過這一寒冷時期。「我們可以從過去的氣候變化的影響吸取經驗,應對目前人類活動導致的日益加速的氣候變化,」弗雷澤說。

⑦ 深海的生物是怎麼生存的

首先,海底的生物量不是很多,有一些底棲型的深海生物,它們的生存是不需要光線的,而且在長期的無光條件下生存,它們進化成為沒有眼睛或是眼睛很大(在弱光條件下)的模樣,它們主要以從海洋上層掉落的動物殘渣,碎屑為食。有一些生物身上還具有發光器,用以引誘其它魚類,或是用來警戒,求偶。它們的能量來源還是間接的依靠太陽能。
在這些異養生物外,深海海底還具有另外一套生態系統,一種完全不需要太陽能的生態系統,熱液口和黑煙囪,這些其實是海底的火山,它們往外噴出高溫的含硫物質,深海熱液口附近的溫度高達335攝氏度,但是因為那裡的壓力比海平面高200倍,海水並沒有沸騰。而在熱液口稍遠一些,溫度就降為正常,有很多可以消化分解硫元素的細菌分布在熱液口周圍,同時還有以這些細菌為食的管狀生物和水母,蝦類,蟹類等等。它們的能量來源是海底熱液口及黑煙囪所冒出的硫,不依靠太陽能

⑧ 超級火山爆發後,巨型恐龍是如何生存下去的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090811mario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2.3億年前,恐龍誕生並迅速演化成多個類群,其中一支為 蜥腳型類恐龍。

起初,蜥腳型類家族是多樣化的。

比如存在一些小體型、脖子較短、手指明顯、習慣兩足行走的恐龍,它們被稱為 基幹蜥腳型類恐龍 ;也存在一些大體型、脖子較長、四肢如柱子一般、採用四足行走的恐龍,它們被稱為 真蜥腳類恐龍

但到了1.6億年前,真蜥腳類恐龍成為唯一倖存的蜥腳型類血脈,隨後演化成史上體型最大的陸地動物群,包括梁龍、腕龍、阿根廷龍等,並遍布世界各地。

為何這群巨型恐龍會橫空出世?體型較小的基幹蜥腳型類又是如何滅絕?

這一切要從一場超級火山說起。

時間回到1.83億年前(侏羅紀早期),地球上沒有你熟悉的七大洲,只有一片孤零零的超級大陸—— 泛大陸 。各大陸板塊之間,看似彼此緊緊聚攏,實則已按捺不住躁動的心——泛大陸即將發生第一次裂解。

就在超級大陸裂解之際,一場劇烈的生物環境擾動事件悄然而至。

在泛大陸的南緣,也就是當時的南非和南極洲接壤之地,來自地球深部的超級地幔柱在此撕裂岩石圈表面。

短時間內,岩漿如洪水一般席捲大地,一億八千萬年前的生物們,"有幸"見證了岩漿活動在地表最宏偉的展現。

如今,當年湧出地表的岩漿冷卻而成的岩石殘留在南非、南極洲以及澳大利亞, 人類仍能從中感受這次超級火山的餘威,將其命名為Karoo-Ferrar大火成岩省。

這並不是一個省份, 而是由連續的、體積龐大的火成岩所構成的巨型岩漿岩建造 覆蓋面積往往超過10萬平方公里 其出現經常伴隨著氣候變化和生物滅絕。

比如造成二疊紀大滅絕的西伯利亞大火成岩省,以及影響著恐龍大滅絕的印度德干大火成岩省。

至於1.83億年前的Karoo-Ferrar大火成岩省,同樣帶來了滅絕。

但要注意, 帶來滅絕的通常不是岩漿本身,而是火山噴發期間產生的揮發物和顆粒物,如二氧化碳、甲烷、塵埃等等

這些產物能夠彌漫在陸地、海洋和大氣中,造成極端氣候,擾亂生物圈,從而帶來大滅絕。

研究顯示, 1.83億年前發生了持續30-50萬年、升溫約6.5 C的快速全球變暖事件,期間伴隨著大洋缺氧 ,罪魁禍首極可能就是Karoo-Ferrar大火成岩省。

由於海洋具有更高的熱緩沖能力,所以陸地生態系統最先受到沖擊, 在全球快速變暖的初期階段,植食性恐龍賴以生存的植物群落就迅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並隨之影響了恐龍的演化進程。

當時靠近超級火山的南美洲,氣候潮濕,生長著針葉樹、種子蕨類、楔葉蕨類、以及葉片直徑達2米的雙扇蕨科等植物。

當火山噴發後,針葉樹一家獨大,成為優勢植物類群,比如南洋杉科、掌鱗杉科和柏科,因為它們能夠適應乾燥和溫暖氣候條件。

而遠離超級火山的北半球,植被組合也發生了類似的變化。

通過孢粉組合,科學家重建了當時英國的古植被演化以及氣候狀況,主要由針葉樹、種子蕨、喜好濕潤環境的蕨類和石松類植物組成。

隨著全球溫度升高,陸地的植被迅速發生轉變,針葉樹茁壯生長,喜濕植物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適應乾熱氣候的蘇鐵類植物。

即便是氣候恢復後,針葉樹家族的掌鱗杉科、柏科植物在陸地上也已經比比皆是。

火山活動前後,大陸和海洋環境主要變化,從左至右可明顯看到針葉樹逐漸增多。

很顯然, 火山活動徹底改變了植物群落, 全球變暖, 南北半球植物群落多樣性均降低,並出現針葉類植物占據主導地位的長期現象

很快,植被組成變化開始影響到恐龍群落。

這些根固在泛大陸之上的芸芸針葉樹,高大挺秀,普遍缺乏柔軟而寬大的葉子,只有堅硬而細小的鱗狀葉片。 若要啃食和消化這些堅硬的枝葉,植食性恐龍的骨骼結構、生理和行為都需要作出改變。

對於基幹蜥腳型類恐龍而言,生活一下子變得困難了。

短脖子、纖細的頭骨、較差的咬合力、小小的牙齒上面覆蓋著薄薄的琺琅質(小於200µm)…這些身體構造在大型針葉樹面前,無一不代表著低效率的進食過程。

於是在侏羅紀早期之後,它們就從化石記錄中消失了。

事實上,基幹蜥腳型類恐龍的滅絕, 不僅與植物變化有關,還涉及到自家龍的"排擠"。

畢竟,有龍憂愁,就有龍歡喜。那些歡喜的恐龍,就是往後屹立在陸地動物體型之巔的真蜥腳類恐龍。

蜥腳型類恐龍更替的時間線(晚三疊世-晚侏羅世),紅色陰影為超級火山事件,箭頭標志著基幹蜥腳型類滅絕,此後為真蜥腳類恐龍的天下。

眾所周知,真蜥腳類恐龍經常被賦予"長脖子恐龍"的俗稱。

它們擁有著史無前例的長頸部,一頭扎進針葉林,用不著來回踱步,就能夠輕松覆蓋更廣的進食范圍和覓食高度,有效降低能量消耗。長頸部的末端是強壯的顱骨,以及覆蓋著厚厚琺琅質的勺形牙齒,可輕易切割、啃食針葉樹的堅硬葉子。

此外,由於真蜥腳類恐龍的體型巨大,腹腔內可容納長度驚人的腸道,腸道內有龐大的細菌群落,所以整個腸道如同一個發酵池,足以讓大量食物堆積於此慢慢分解。

既然無須擔心消化不良,那乾脆就放開大吃大喝, 於是它們放棄咀嚼能力,食物進嘴即可囫圇吞下,進食效率大大提高。

可見,真蜥腳類恐龍的身體構造十分適應新植物群落,使它們與其它植食性恐龍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並成為中生代最成功的植食性動物類群。

那麼,"第一隻"真蜥腳類恐龍是誰呢?

化石記錄告訴我們,大概在侏羅紀早期之後,真蜥腳類恐龍就成為了陸地生態系統中大型植食性動物的主要類群。

但是,真蜥腳類恐龍的確切起源時間一直模稜兩可,主要受限於這一時期十分稀少的恐龍化石記錄,以至於我們難以探尋這群"巨人"誕生的關鍵時刻。

2020年11月18日一項新研究顯示,科學家描述了迄今為止已知最古老的真蜥腳類恐龍,化石來自巴塔哥尼亞的Cañadón Asfalto盆地,命名為 日出野馬龍 Bagualia alba )。屬名"野馬"(Bagual)取自於發現地,種名"日出"(alba)象徵著它是最古老的真蜥腳類恐龍。

日出野馬龍的頭部骨骼和頸部骨骼化石,其中頭頸部的重建復原圖比例尺為10厘米

科學家通過放射性同位素來測定地質年齡,得出日出野馬龍的生活年代為 179.17 0.12Ma 即大約1.79億年前 ,這恰好緊隨著南非-南極洲的Karoo-Ferrar大火成岩省(1.83億年前開始噴發)。

那麼,在日出野馬龍生活的環境中,應該能夠隨處可見針葉樹,地層的沉積序列也證實了這一點。

而作為真蜥腳類恐龍,它的身體結構可以將針葉樹作為重要的營養來源,從而生存下去。

比如長長的脖子,適合取食大型針葉樹;下頜骨趨於強壯,適合切割堅硬的枝葉;牙齒變得更加耐磨,其琺琅質層厚度超過700µm,是基幹蜥腳型類恐龍的7倍;牙齒替換率變高,前頜骨每個位置有三顆替換牙…

地層柱狀剖面圖:從下至上,恐龍牙齒琺琅質厚度變化(µm),以及植物組合的變化(葉片變小,針葉樹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Bagualia 為日出野馬龍,Leonerasaurus為一種基幹蜥腳形類恐龍。

由此可見,日出野馬龍以及其所在地層的植物組合變化,支持了真蜥腳類恐龍的優勢地位是在Karoo-Ferrar大火成岩省之後開始確立的,以針葉樹為主導的植物群落是真蜥腳類恐龍成功的重要因素。

盡管我們找到了巨型恐龍橫空出世的第一個確切證據,但仍未摸清這群傢伙的底細——為何能長到幾十米、幾十噸?

恐龍巨型化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既有環境因素,又有生物本身的因素,並且每一種恐龍巨型化的原因也不盡相同,所以這條揭秘之路還很長很長…

參考文獻

[1] Cunéo, Rubèn & Ramezani, Jahandar & Scasso, Roberto & Pol, Diego & Escapa, Ignacio & Zavattieri, Ana & Bowring, Samuel. (2013). High-precision U-Pb geochronology and a new chronostratigraphy for the Cañadón Asfalto Basin, Chubut, central Patagonia: Implications for terrestrial faunal and floral evolution in Jurassic. Gondwana Research. 24. 10.1016/j.gr.2013.01.010.

[2] Slater, S.M., Twitchett, R.J., Danise, S. et al. Substantial vegetation response to Early Jurassic global warming with impacts on oceanic anoxia. Nat. Geosci. 12, 462–467 (2019).

[3] D. Pol; J. Ramezani; K. Gomez; J. L. Carballido; A. Paulina Carabajal; O. W. M. Rauhut; I. H. Escapa; N. R. Cúneo. Extinction of herbivorous dinosaurs linked to Early Jurassic global warming event.

[4]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20, 287 (1939): Article ID 20202310.

與動物如何依賴火山而生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6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