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動物是從海洋中進化到陸地
一般認為是已滅絕的古兩棲類動物最先由海洋走向陸地,一經發現的化石可以證明早在數億年前兼有典型硬骨魚類骨骼特徵和先生兩棲類的一些附肢特徵的古兩棲類魚石螈等其他類群是最早的登陸脊椎動物.
無脊椎動物則早得多,海蟑螂等多種甲殼動物都具備在潮間帶短時間活動的能力,可以認為是海洋進化到陸地的先驅.
㈡ 3.8億年前,人類是如何從魚變成人的
一直以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認為生命誕生於海洋,還有一種認為生命誕生於海洋和陸地的邊緣處,因為科學家認為海洋太大,不足以濃縮到能讓生命出現!不過到底誕生於哪裡其實關系不大,因為兩個觀點都認為生命是來自水裡的!
犬頜獸
1.25億年前,有胎盤的哺乳類祖先攀援始祖獸出現,始祖獸化石在熱河群遼寧義縣組被發現,始祖獸長約10厘米,體重約為20-25克。
哺乳動物祖先始祖獸
7500萬年前,人類與嚙齒類動物開始分化,據2002年12月5日《自然》期刊的論文研究顯示,人類與同屬哺乳類的老鼠分化是7500萬年前開始的,人類的分支關於尾巴的基因在7500萬年前變化了!
靈長類是什麼時候開始分化的?
5500萬年前在靈長總目中開始出現靈長目,它們的特徵是具有立體視覺,具有可以抓握的雙手及手指,這個手指就來自於加拿大米瓜沙國家公園發現的上岸的那條魚的復雜魚鰭,那會還是3.8億年前!
原上猿
到4000萬年前時靈長目演化出了原猴亞目和簡鼻亞目,其中簡鼻亞目在3000萬年前時演化出了闊鼻小目和狹鼻小目,其中狹鼻小目在2500萬年前時候演化到出了猴總科及人型總科,其中人型總科是沒有尾巴的,這個基因來自於7500萬年前和嚙齒類分化時的那個變異。
1500萬年前時人類的祖先從長臂猿中開始形成,到1300萬年前時人科與人族開始分化,這是人類和猩猩最早的祖先,最後分化時則500萬年前,480萬年前時直立行走的地猿出現,370萬年前時南方古猿開始出現。
其它人種怎麼都滅絕了?獨留之人一個分支?
人屬是靈長目人科的一屬,遍布於全世界的所有各色人等,都屬於智人,其他分支均已滅絕,從最早大約300萬年前開始,人屬大約出現了17種(除智人外):
300萬年來的各色人種
其中與人類糾葛最深的可能要算尼安德特人,因為現代人中仍然含有1.5%-4%的尼人基因,而且尼人有一個現代人非常喜歡的特徵,一雙大而清澈明亮的眼睛,有古人類專家認為尼人的大腦為此忽略其它處理能力的增加,而傾向於滅絕!
當然也有其它專家認為是因為瘟疫或者其武器不夠先進而被人類出走非洲時趕盡殺絕,甚至還有因為智人繁殖無發情期而數量急劇增加擠壓尼人空間,但無論如何,智人生存了下來,現在成了地球至高無上的王者。
㈢ 什麼是先驅物
先驅物就是初始物質,也就是反應的「原料」(稱作母料)或者某種物質的原始狀態。比如,部分來自動物油的脂肪酸,是前列腺素的先驅物。
㈣ 水母的祖先是什麼
文章說,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結構看似簡單的水母身上,有著許多功能發達的高級基因,其中一些基因與人類基因相同。這些基因的發現有助於揭示6億年前動物演化過程。這一有關水母基因結果的新科研成果,讓原先低估它們的科學家意識到,水母並不是早期動物演化過程中的殘遺物種。 當你在水族箱里親眼看到水母時,你很容易會明白為什麼人們會把它說成是簡單又原始的動物。就像它的親戚海葵和珊瑚蟲一樣,水母的結構一點兒也不復雜,它沒有腦袋,也沒有前胸後背,也不分左右,更沒有腿和鰭。它甚至連心臟都沒有,它的內臟與其說是個盲囊還不如說是條管子,它的嘴和肛門的作用差不多,它沒有大腦,只有一套彌散的神經網路。一條魚或一隻蝦一旦看準了一個方向就可以游的飛快,而水母的所有行為永遠是慵懶的舒緩地。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們曾把水母當成植物,直到18世紀的博物學家只是勉強地把它們納入動物界,他們把腔腸動物界定為類似植物的海生動物「zoophytes」,即介於動物和植物之間位置的生物。然而,並不是直到19世紀博物學家才開始了解腔腸動物是從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它們的身體部件是從原始的內胚層和外胚層分化生長而來的。其他的動物,包括人和昆蟲,都還有第三個胚層,即位於內胚層和外胚層中間的中胚層,最終分化為肌肉、心臟和腔腸動物所沒有的其他器官。 最近新的研究讓科學家們對水母以及它的親戚們有了新的認識。原來結構看似簡單的水母等腔腸動物在它們簡單樸素的外表下隱藏著的是一系列相當復雜的基因,包括一些很多有如人類基因一樣復雜的結構。英國達特茅斯的生物學家Kevin J. Peterson博士說:「最驚訝的發現就是腔腸動物在遺傳上比任何人想的都要復雜,這樣的資料讓很多人都回過頭來認識到從前他們對腔腸動物的想法都是錯的。」對水母的新發現啟示了科學家提出動物是如何在6億年前進化的新理論,同時也吸引科學家可能將腔腸動物(cnidarians)作為了解人體的一個模型。 腔腸動物的非常規研究 魚、果蠅、蚯蚓都有頭尾、前後和左右。科學家把包括人類在內的有著兩側對稱的動物叫做兩側對稱動物(Bilaterian);相反,腔腸動物有一個更為簡單的身體設計,腔腸動物似乎缺乏這種完全對稱,如水母就是從中心軸發散的車輪式對稱。 進化生物學家開始認為腔腸動物是動物進化早期的遺跡。最初的動物可能就是像海綿一樣的相互協作的叢生細胞團。而腔腸動物似乎代表了一個新的時期,這時候動物已經獲得了簡單組織和神經的特性。動物的化石記錄似乎也支持這樣的假說。很多早期的動物化石都與水母或其他腔腸動物類似。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兩側對稱的身體構造得益於大約5.4億年前的寒武紀的大爆炸,這些對稱的動物不再像它們的祖先,它們有了頭可以更好地感覺周圍的環境並能控制它們游動或蠕動的身子。 根據DNA的變異是以超過百萬年稱為分子鍾的粗放的有規則的比率來進行的。由此,Peterson博士和他的同事通過研究腔腸動物的DNA對它們的生存年代有了新的估算。Peterson博士估計今天的腔腸動物的祖先大概生活在5.43億年以前。因此,這個結論表明,被稱為腔腸動物的最古老化石僅有5.4億年的歷史。換句話說,腔腸動物並沒有出現在兩側對稱動物誕生的上千萬年間。 科學家對兩側對稱動物的研究開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學者們揭開組成兩側對稱動物的身體的一系列基因的奧秘。某些基因是負責建立身體從頭至尾中軸線的,某些基因則是為區別前後正反面而起作用的。人類和昆蟲可能看上去大相徑庭,但它們和我們分享著幾乎一模一樣版本的遺傳工具箱,即基因組。研究發現這種基因都是由我們共同的祖先兩側對稱動物進化而來的。 美國夏威夷大學的Mark E. Martindale博士和他的同事決定研究組建水母和其他腔腸動物的基因。Martindale博士的小組選擇了一種在紐西蘭海岸發現的叫星海葵的品種進行研究,研究內容包括如何培育海葵和調查其基因組成。這項研究花費了很長時間才產生了結果。他們發現星海葵不僅能在實驗室條件下存活而且能在人工環境中繁殖出足夠的供研究用的胚胎。 非常出乎人們的意料,科學家發現某些控制啟動胚胎的基因幾乎和包括人在內的兩側對稱動物決定頭尾縱軸的基因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更令人叫絕的是,這些也是負責打開兩側對稱動物相同的頭尾模式的基因。進一步的研究顯示,腔腸動物還使用著兩側對稱動物基因庫中其他基因,即負責兩側對稱動物胚胎前後正反的相同基因,比如,海葵的胚胎也可以由這樣的基因產生相對的面。 與Martindale博士合作的波士頓大學生物學家John�6�1R�6�1 Finnerty博士說,在分子水平上,我們還沒有了解腔腸動物的很多身體區域。Finnerty博士希望腔腸動物的神經系統最終將被證明是特別復雜的。他說現在的教科書都簡單地把腔腸動物的神經系統都描述一個神經網路。他預測研究將證明這些貌似簡單的神經網路其實也可以分成像人的大腦一樣的專門區域。 這些發現促使Peterson博士重新考慮腔腸動物在生物進化歷史上的位置。他說這些發現令他改變了關於早期動物進化的想法。他如今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腔腸動物並不是寒武紀大爆炸的簡單先驅者,它們只是其中的非常部分,它們的進化是由動物的食物網路興起而驅動的。 Peterson博士和他的同事在《古生物學》雜志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兩側對稱動物和腔腸動物的共同祖先是一種蠕蟲。Peterson估計,生活在距今6億年前的這種遠古蠕蟲的出現是動物進化史上的一大進步,因為這時動物從被動地過濾細小的食物,變成了可以主動吞食更大的獵物。Peterson博士說:「一旦它們開始自己採食那些微生物的群落,就沒有什麼可以阻止它們了。」 這些動物中的一些最終開始採食另外一種動物。那種可以自我防禦的動物更可能存活下來。避免被吃掉的方式一種就是讓自己的身體更強大,另一種方式就是把卵產在有水中的柱形物內,而不是產在平坦的海底任憑它們被其他動物吃掉。 早期的腔腸動物是將它們自己固定在海底向上生長的,就像今天的海葵和珊瑚蟲一樣。在進化過程中,它們拋棄了祖先兩側對稱的身體構造。與此同時,腔腸動物也進化出它們與眾不同的裝備:有一種細胞上可包含一種叫刺絲囊的微小鋒利的螯刺,可分泌毒素麻痹獵物及攻擊敵人。 Peterson博士說,一種新型的動物移居到水中柱形物內部的更高處,而一些腔腸動物與此同時也進化成捕食它們的獵手。水母正是這種進化終極形式的產品。 這種對腔腸動物的新認識促使我們開始更好地主動理解這些動物。預計聯合基因組協會的能源部可以於今年完成星海葵的基因組排序。所以科學家在腔腸動物基因組中發現了原本被認為只屬於脊椎動物的基因。現在已經證實,實際上這些基因並不起源於早期的脊椎動物。它們更為古老,是6億年前從腔腸動物和兩側對稱動物的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隨後,它們消失於如昆蟲和線蟲這樣長期廣泛被科學家用於遺傳研究的焦點的兩側對稱動物的分支中。 一些科學家指出,在某種程度上,腔腸動物是比果蠅更適合做人類生物學研究的模型,隨著它神秘的內在構造一步步地被揭開,有可能我們在水族館中觀看水母就更好象我們在觀看人類的一面鏡子一樣。
㈤ 世界上第一隻進入太空的動物是什麼動物叫什麼
萊卡
萊卡是一隻蘇聯太空犬,是史上最早進入太空的動物之一,也是第一隻進入地球軌道的動物。萊卡原先是只在莫斯科街頭尋獲的雌性混種流浪狗,後來於1957年11月3日被蘇聯以太空載具史普尼克2號送入太空。
(5)什麼是先驅動物擴展閱讀:
在萊卡進入太空前,宇宙航行對於乘客的影響幾乎未知。有些科學家認為人類無法承受火箭發射時的環境條件,並且在太空中存活,所以工程師決定以其他動物擔任載人航天的先驅者。然而,萊卡進入太空時,蘇聯尚未發展出脫離地球軌道的技術,因此萊卡所搭乘的太空艙無法被回收。
即使它度過了發射的加速度和無重力的適應條件,萊卡還是註定會死亡。這次的實驗目的是為了證明活體乘客能夠承受火箭發射以及失重的環境條件,並釐清生物體在太空中的反應。萊卡的實驗,可以說為人類進入太空的夢想,鋪上了康莊大道。
蘇聯一開始宣稱萊卡在太空中存活了四天,死因是載具內氧氣即將耗盡,因此在她窒息之前進行安樂死。然而到2002年,俄羅斯才透露萊卡在進入太空後僅數小時即因中暑死亡。
2008年4月11日,俄羅斯官方在莫斯科為萊卡建立一座紀念碑,設計則是一隻站在火箭上的狗。此外,萊卡也留名於莫斯科宇宙征服者紀念碑之中,以紀念其在太空航行研究中所留下的偉大貢獻。
㈥ 「㘗㘗」是什麼動物的叫聲小學生的題目
㘗讀音:qū,聲母:q,韻母:u,聲調是一聲。
釋義:形容吹哨子的聲音或蟋蟀叫的聲音。
㘗部首:口部,部外筆畫:18畫,總筆畫:21畫
五筆:KHHY,倉頡:RBUG,鄭碼:JLLN,四角:66015
結構:左右,統一碼:3617,筆順丨フ一丨フ一一一丨フ一一一ノ丨丶一一一丨一
(6)什麼是先驅動物擴展閱讀:
漢字演變:只有楷體
相關組詞:無
同音字:驅
驅拼音:qū
釋義:
1、趕(牲口)。
2、快跑。
3、趕走。
組詞:驅趕 、先驅 、驅使 、驅散、 驅車 、驅逐。
1、驅趕 [ qū gǎn ]
趕走;迫使撤退。
2、先驅 [ xiān qū ]
在前面引導。也指引導的人(多虛用)。
3、驅使 [ qū shǐ ]
強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推動。
4、驅散 [ qū sàn ]
趕走,使散開。消除;排除。
5、驅車 [ qū chē ]
駕駛或乘坐車輛(多指汽車)。
㈦ 人類最早的祖先, 比人猿還早 的是什麼
首先是化學進化階段:簡單的無機小分子物質由於紫外線,閃電,熱量等原因聚合成有機分子;有機分子再聚集成較大的有機分子團;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大約10億年)最終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原核生物。 然後是生物進化階段:簡單的說是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真核生物是否來源於原核生物還沒有確定的答案,僅僅從考古化石上,原核生物早於真核)---->海洋中無脊椎生物(三葉蟲為主)---->脊髓生物(第一出現的是Ostracoderm,一種原始的魚類)---->魚類不斷進化,最終離開水體,登上大陸(第一個登上陸地的魚類先驅是總鰭魚)---->接著出現了兩棲類動物---->爬行類(恐龍之類)---->恐龍不斷繁盛,直到白堊紀,由於某種未知的原因當時的生物發生了一次大滅絕,所有的恐龍,以及當時大部分的哺乳動物滅亡了。而此時靈長類動物正處於早期上升階段,因此得到了迅速發展(因為沒有天敵和競爭者)-->早期小型靈長類不斷進化出現了後期的大型靈長類-->南方古猿出現(400萬年前)->能人(200萬年前)->智人(25萬年前)->人
記得採納啊
㈧ 海納螈的介紹
恐龍以前的動物-海納螈學名:Hynerpeton。生存時代:泥盆紀。海納螈,意為「海納(Hyner)的走獸」,是一種原始的食肉四足生物,生活在距今約360百萬年前的泥盆紀水岸地區。雖然稱為螈,但海納螈並不是兩棲類動物,曾被認為是由海底的一種魚類(頭甲魚)演變而來的,其實是由肉鰭魚類演化而來。泥盆紀晚期演化出大型植物森林,豐富的氧氣被排放到大氣之中;由於海納螈有構造復雜的肺臟,使得海納螈在陸地環境棲息有很大的優勢。海納螈的肺很可能與現代陸棲脊椎動物相當類似,由許多肺泡組成,可加強換氣效率。海納螈的化石只有不完整的碎塊出土,包括兩塊肩胛骨、兩塊下顎;兩塊頰骨以及數塊腹膜肋·肩胛骨的構造顯示海納螈是泥盆紀最早出現的四足動物先驅之一。昔日生活在志留紀水域中的頭甲魚身上所長具有強有力支撐作用的鰭,已完全進化為能夠在陸地爬行的四肢,並且已經進化出肺臟。成為第一個能夠自水中成功爬向陸地享用新鮮氧氣的原始四足動物——海納螈。
㈨ 二疊紀最常見的是什麼動物
二疊紀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是地球生物圈發生重大變革、更替的時期。在二疊紀晚期,全球發生了地質歷史中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生物集群滅絕事件。繁盛於古生代早期的三葉蟲、四射珊瑚、橫板珊瑚、蜓類有孔蟲以及海百合等全部絕滅,腕足動物、菊石、棘皮動物、苔蘚蟲等也遭受嚴重的打擊。二疊紀晚期的生物滅絕事件造成了地史中最嚴重的生物危機,研究表明:陸生生物大約70%的科未能擺脫滅絕的命運;海洋中則至少有90%以上的物種在這一時期消失,導致古生代海洋中由海百合——腕足動物——苔蘚蟲組成的表生、固著生物群落迅速退出歷史舞台,為中生代由現代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硬骨魚構成的內生、移動生物群落的崛起創造了條件。這次滅絕事件對魚類的影響相對較小,軟骨魚中的肋刺鯊類此時繼續發展,旋齒鯊和異齒鯊都是其中的著名代表。二疊紀時兩棲動物大量繁榮,常見的有迷齒類的蠑螈;爬行動物繼續發展,代表分子有中龍等;哺乳動物的先驅——溫血爬行動物獸孔類開始發展。植物的面貌在二疊紀晚期也發生重要變革,出現了繁榮於中生代的裸子植物如松柏類和銀杏類。我國二疊紀植物群以大羽羊齒植物群為特徵,稱為「華夏植物群」。二疊紀的植物景觀特點說明古生代的植物已趨衰退,逐漸過渡為另具一格的中生代植物。早二疊世的植物界面貌與晚二疊世相似,仍以節蕨、石松、真蕨、種子蕨類為主。晚二疊世出現了銀杏、蘇鐵、本內蘇鐵、松柏類等裸子植物,開始呈現中生帶的面貌。
㈩ 劍齒虎是老虎的一種嗎,劍齒虎是憑借什麼稱霸地球的
劍齒虎也被稱作「虎」,那麼它是不是屬於真正的虎?或者說,它和現代的虎究竟是什麼關系?這個問題不單使一般人迷惑不解,即便對古生物學家來說,也曾經讓他們大傷腦筋。
它於1500萬年前開始席捲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巴博劍齒虎的身體一般並不算大,但一個較晚出現的種弗雷基巴博劍齒虎的體長可達3.5米,體重超過400千克。弗雷基巴博劍齒虎體形碩大粗壯,肌肉發達,尤其是前肢很有力量。
與絕大多數獵貓類以及貓科動物不同,它的眼睛長在頭部兩側而不是接近正面,耳朵位置更低,口鼻部也更寬闊。這些特徵極有可能是為了更方便地使用劍齒、減輕嘴張大時對其他器官的壓力。它的「匕首牙」類型的劍齒最長可達22厘米,邊緣鋒銳,在所有劍齒動物中幾乎是最發達的,甚至超過了後來的美洲劍齒虎。有的科學家認為,這樣的劍齒不僅僅用於獵食,恐怕更主要的還是作為同類之間炫耀或打鬥的工具。巴博劍齒虎不僅是獵貓類動物發展的頂點,而且無疑是當時地球陸地上最強大的食肉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