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非洲動物遷徙
非洲熱帶草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發育最好、特徵最為典型的熱帶草原。主要分布在非洲熱帶雨林的北、東、南三面,北起蘇丹,南到南非,西起大西洋沿岸,東到印度洋之濱,約占非洲大陸面積的40%。非洲熱帶草原的氣候全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干、濕季變化,年降雨量為500毫米~1000毫米,多集中在濕季。乾季的氣溫高於熱帶雨林地區,各月平均氣溫在24℃~30℃之間,而且南、北半球的熱帶草原干濕季節變化正好相反。大部分生活在熱帶草原的野生動物都善於奔跑。野生動物的特點與他們生活的環境的氣候特點:熱帶草原可以說是終年高溫。降水,7月、8月、9月相對較多,1-4月和11、12月相對較少。熱帶草原氣候分為明顯的乾季和濕季,濕季時,風調雨順,植物繁茂,農民的收成很好,生活也不錯;乾季時,缺水少雨,植物一片枯黃,農民收成不好,生活難以維持。因此,熱帶草原有澇災和旱災的威脅。因而,野生動物只有奔跑能力強才能在乾季時遷徙到熱帶雨林邊緣水草肥美的地方繼續生存,濕季時再遷徙回來。因此,熱帶草原上的動物有隨著水草遷徙的特徵。在東非高原上,每年有一次上萬頭有蹄類獸群大遷徙,甚為壯觀。參加大遷徙的獸群分為前中後「三軍」;打頭陣的是20多萬匹野斑馬,緊跟其後的是百萬頭牛羚,殿後的是50萬只瞪羚。因為斑馬喜食高層新草,中層嫩草正好是牛羚的食物,而底層短草便是個頭矮小的瞪羚的美味了。緊跟食草動物之後,便是成群結隊你的非洲獅、獵豹等兇猛食肉動物。每年2月雨季之前,這個大獸群位於高原南部,第一次雨過後,它們就進入大草原,到了7月,獸群就進入肯亞,9月以後便往回走。
B. 指出不同時間段非洲草原動物遷移方向及原因
東非草原主要是熱帶草原氣候區。草原氣候分干濕兩季。草原動物的遷移主要是遷往水草豐美的地方。
而非洲氣候又是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對稱的。北半球冬季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當北半球冬季時,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是濕季。因此動物從9月開始南遷。
當北半球夏季時,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是乾季。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是濕季。因此動物從3月開始北迀。
C. 非洲動物大遷徙在哪個國家
肯亞、坦尚尼亞。
每年6月左右,坦尚尼亞大草原的青草被逐漸消耗,食物變得越來越少。為了食物,草原上的動物會長途跋涉3000多公里,上演地球上最壯觀的動物大遷徙場面。
2016年9月,數百萬動物大軍碾過茫茫大草原,場面壯觀,聲勢浩大。它們從坦尚尼亞境內的塞倫蓋蒂公園南部,遷徙至肯亞境內的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
動物遷徙歷史
動物遷徙早在冰河時期時已經出現,以櫻花鉤吻鮭為例,由於當時台灣附近的海水水位下降,水溫降低令北方的櫻花鉤吻鮭族群洄遊到更南方的海域,形成了遷徙。考古學家在2017年分析了一批雙門齒獸的化石牙齒後,發現其身型與犀牛相若的袋熊祖先在30萬年前每年皆會來回遷徙澳洲至新畿內亞。
動物遷徙包含四個相關概念,包括持續的遷徙、比正常的日常活動更大的規模(在空間和時間上)遷移、兩個區域之間的人口季節性來迴流動和遷徙導致個體在人口中的重新分布。遷移既可以是必要的,也可以是臨時的,這是該等動物可以「選擇」遷移與否。
在一個遷徙物種中,甚至在一個單一種群中,通常並非所有個體都會遷移。完全遷移是指所有個體遷移,部分遷移是指某些個體遷移而其他人則不遷移,差異遷移是指遷徙者與非遷徙者之間基於年齡或性別的差異而選擇遷徙與否。
D. 東非動物大遷徙的路線圖
圖片見此處http://wildnature.go2c.info/image/migrationmap.gif
在東非坦尚尼亞的 Serengeti (音譯塞倫蓋提) 和相鄰肯亞的 Masai Mara (音譯瑪莎瑪菈) ,每年超過一百萬頭黑尾牛羚 (wildebeest, 俗稱角馬)、十五萬頭斑馬和三十五萬頭瞪羚 (gazelle),從原本散居的 Serengeti 南部,不約而同地輾轉走到鄰國肯亞的 Masai Mara,在那裡短暫度過一、兩個月後,又千里迢迢地返回 Serengeti 南部,年復一年,周而復始。有人計算過,動物在一年中會走共三千公里的路,途中危機四伏,歷盡生老病死,有多達一半的牛羚在途中被獵食或不支而死。但同時間亦有約四十萬頭牛羚在長雨季來臨前出生,為沒完沒了的艱苦旅程添上生氣。
雖然這樣的動物大遷徙每年都會發生 (或更貼切的形容是沒有開始也沒有完結),但每年遷徙的路線都會有些偏離,甚至試過動物未走到 Masai Mara 便回頭。要事先准確預測某個時候動物群會在甚麼地方是很困難的,畢竟背後推動這種大遷徙的原因,是愈來愈變幻無常的天氣。(例如最近看到 2001 年的大遷徙便完全不按章法:1. 動物以逆時針走;2. 只有平常約 20% 的動物到了 Masai Mara;3. 動物九月才到達 Masai Mara,但九月尾已開始返回 Serengeti!)
基本的大遷徙模式,是雨水充足時 (正常約在十二月至五月), 動物會散布在從 Serengeti 東南面一直延伸入 Ngorongoro 保護區的無邊草原上。雨季後那裡是佔地數百平方公里的茵茵綠草,動物可在那裡享受食物充足的快樂。約六、七月間,隨著旱季來臨和糧草被吃得差不多,動物便走往仍可找到青草和有一些固定水源的 Serengeti 西北面。持續的乾旱令動物在八、九月間紛紛向北越境走往 Masai Mara,尋找從東面印度洋的季候風和暴雨所帶來的充足水源和食物,途中要渡過 Mara River 等幾條大河,滿布河中、體長可達 3.5 米的尼羅河鱷魚 (Nile crocodile) 自然不會放過這享用大餐的機會。
面積只有 Serengeti 約十分之一的 Masai Mara,並不足以維持過百萬頭外來動物的生活,於是在十一月短雨季來臨前,動物又折返南面重回 Serengeti,開展一個新的循環。
東非動物大遷徙又經常被稱為角馬大遷徙,因為俗稱角馬的黑尾牛羚是大遷徙中數量最多的動物。根據最高峰期的統計,超過 160 萬頭牛羚參與這場大遷徙,但數量跟隨雨水多寡年年不同,有時又會少至不到一百萬頭。
雖然牛羚數量最多,但它們不是大遷徙的先鋒。帶領著百萬動物大軍的,是愛吃長草的草原斑馬 (Burchell's zebra)。憑著它們鋒利的牙齒,把草莖頂部切割下來慢慢咀嚼,剩下草的底部給隨後愛吃短草的牛羚。牛羚吃飽離開後,草地上露出剛剛長出的嫩草,正好是走在後面的瞪羚的美食。
Serengeti - Mara 生態系統的食物鏈 (food chain) 遠不止以上幾種動物:食肉動物會吃掉一些其他動物,食腐動物 (scavanger) 如黑背豺 (black-backed jackal)、禿鷹 (vulture)、非洲禿鸛 (Marabou stork) 等會吃下剩餘的動物屍體,食草動物帶來其他地方的小昆蟲,成為一些鳥類和小哺乳動物的食物,動物的糞便成為甲蟲的美食,甲蟲搬運糞便的過程間接向草地施肥,令草地不致變貧瘠,...... 當然,整個生態遠比以上描述的要復雜許多。
這種年年發生,卻又時間、路線飄忽不定的動物大遊行,相信在東非大草原上已開始了數萬年。在人類文明侵入之前,這片廣闊土地上的植物、數種大型食肉動物、數十種吃草哺乳動物、數百種鳥類、無數的昆蟲和小動物形成了一套自給自足的生態循環系統。但隨著人類需要愈來愈多土地放牧、耕種,以及貪得無厭的捕獵,正威脅著這片地球上罕有的、真正屬於大自然的土地。
但願東非動物大遷徙,不要成為歷史上的名詞。
最後推薦一個很不錯的網站
http://wildnature.go2c.info/wildlife/migrate.htm
E. 非洲大陸動物的遷徙~
非洲大陸上的動物主要是依據降水狀況來遷徙的。大草原上有很多食草動物,雨季降水豐富,草長得好,動物就集中;等到旱季來臨,草都枯萎了,食草動物得不到食物,就被迫到別的地方找食物,這樣就形成了遷徙。
因為非洲大陸縱跨緯度很大,所以一年中從南到北都有遷徙現象,這樣的遷徙不是溫度變化造成的,主要是降水分布的情況決定的。
F. 非洲動物大遷徙是從哪遷到哪,什麼時候
每年5月到6月,坦尚尼亞大草原的青草被逐漸消耗,漫長旱季讓動物飢腸轆轆。角馬、蹬羚、斑馬等數百萬食草動物為了生存從坦尚尼亞塞倫蓋蒂國家公(Serengeti National Park)北上,跋涉3000多公里,展開凶險面艱辛的遷徙。
在逃過埋伏在草原的獅豹、隱藏在河中的鱷魚後,它們來到肯亞境內的馬賽馬拉國家公園(Masai Mara National Park)自然保護區。短短兩三個月後,它們再次不辭辛苦,追尋青草返回塞倫蓋蒂。
飢餓、乾渴、體力不支、被天敵獵食......只有30%的幸運者能回到出發地。而跟它們一起回來的,還有40萬旅途中「製造」出的新生命。
這,就是每年都會發生在非洲大草原上的故事——「動物大遷徙」。
遷徙過程:
12月到次年5月,動物散布在從塞倫蓋蒂國家 公園東南面一直延伸到恩戈羅戈羅(Nqorongoro)保護區的無邊草原上。充足的雨水為它們提供著充足的食物。
5月中後期,隨著旱季來臨,動物向塞倫蓋蒂的西北面遷徙,追趕青草和水源。
6月是動物哺乳期,幾十萬角馬在遷徙路上降生。
7、8月,持續的乾旱令動物紛紛越境,穿越馬拉河,來到馬賽馬拉,一直待到9月。
10月,塞倫蓋蒂的草原在雨水的滋潤下開始返青。同時,面積只有塞倫蓋蒂約十分之一的馬賽馬拉並不足以維持數百萬頭外來動物的生活。動物們再從東線南遷到塞倫蓋蒂,回遷一直持續到11月。
12月,動物各自回到故園,休養生息,繁殖後代,補充途中喪失的大量同類。
最佳觀賞時間:每年7月到9月之間是東非旅遊的最佳季節
最佳觀賞地點:馬賽馬拉國家公園中的馬拉河沿岸,從熱氣球或小型飛機向下俯瞰最為理想。
遷徙主角:
斑馬:遷徙數量約20萬只,是軍團的先鋒,善以鋒牙齒咀嚼草莖頂部。
角馬:約140萬只,是最令人矚目的主力軍,所以,動物大遷徙又被稱作「角馬大遷徙」。
蹬羚:約50萬只,是軍團的壓陣官。角馬離開後,草地上露出剛剛長出的嫩草,正是後面蹬羚的美食。
遷徙天敵:河馬、獅子、獵豹、鱷魚、豺狗
觀賞概率:動物大遷徙每年上演,但每年看的遷徙路線都會有所偏離,比較典型的有:2000年12月,動物本應向南至坦尚尼亞南部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和恩戈羅戈羅保護區,但當年少雨,動物們逆時針從馬拉河進入坦尚尼亞西部,到12月下旬賽倫蓋蒂開始下雨,動物才回到原有的正常路線。2001年9月,動物比平時大概晚了2個月到達馬賽馬拉,其中的100萬角馬中只有20萬路過馬拉河,可9月23日,角馬再次開始逆向回到坦尚尼亞。所以,要事先准確預測某個時候動物群會在什麼地方非常困難,看到大遷徙的概率只有15%,畢竟背後推動這種大遷徙的原因,是越來越變幻無常的天氣。
G. 動物大遷徙途中經過赤道嗎
非洲動物大遷徙途中是需要經過赤道的。動物遷徙的兩邊大草原是在赤道的兩邊,所以需要經過赤道。
H. 非洲動物大遷徙的路程有多遠
非洲動物大遷徙的路程有3000多公里
6月-9月的非洲,將會上演地球上最壯觀的動物大遷徙場面。因為季節原因,百萬頭的角馬,數十萬計的斑馬、羚羊組成聲勢浩大的隊伍,從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保護區前往肯亞的馬賽馬拉國家公園,沿途獅子、花豹、鬣狗尾隨,鱷魚開始在狹窄的馬拉河兩畔聚集,准備分享即將到來的盛宴。
I. 非洲動物大遷徙
不算的,是非洲特有的景觀。
J. 非洲動物遷徙是隨著直射點移動還是在哪半球往哪兒
非洲有旱季和雨季,食草的動物會隨水,草移動,就是去尋找水源,草富足的地方,食肉動物也會隨著食物的移動而移動,就是那些食草動物,當然食肉動物也是需要水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