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南稻北麥,南甘北甜,南船北馬分別是什麼意思
一般用這些詞來形容地理區域的差別,由於南方北方地區在氣候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在農業方面和生活習慣上有很大不同。
B. 南稻北粟還是南粟北稻
是南稻北粟。
農耕文明的格局主要為南稻北粟。在距今10000至8000年間,中國早期農業已形成了以水稻為代表的南方水田農業,以及以粟為代表的北方旱作農業兩大系統,以及與手工業、家畜飼養業相結合的南稻北粟格局。
北方的原始農耕以旱地農業為特色,這與黃河流域的自然條件有密切關系。春秋冬三季乾旱寒冷,夏季高溫多雨。該區域普遍存在的黃土,持水保肥能力低,但有較好的毛細作用。所以選擇對肥力水分要求不高,幼苗期能抗旱的栗。南方的原始農耕以稻作農業為特色。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雨多濕潤,所以選擇了喜水作物水稻作為主要農作物。
南稻北粟起源原因:
中國是世界上的農業起源中心區之一。中國的農業起源可分為兩條源流:一是以長江中下游地區為核心、以種植水稻為代表的稻作農業起源;二是以沿黃河流域分布、以種植粟和黍兩種小米為代表的北方旱作農業起源。考古發現揭示,在中國可能存在著第三條獨立的農業起源源流,即分布在珠江流域地區、以種植芋頭等塊莖類作物為特點的熱帶原始農業起源。
C. 中國本土作物的原始分布格局是南什麼北什麼
中國本土農作物原始分布格局為南稻北粟。其中水稻起源於長江中下游地區,而粟類旱地作物起源於黃河流域,後續栗的地位逐漸被小麥取代。
小麥分冬小麥和春小麥,冬小麥主要分布在華北及其以南的地區,秋種夏收。油菜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種植和收獲季節大致與冬小麥一致。
中國農作物的基本特性:
1、 整體性
它們彼此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統一的整體。如在一定的水、熱條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動物和微生物群落。一種自然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因素甚至資源組合的相應變化。
2、地域性
由於地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及其運動特點,以及由於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狀況和地質地貌變化,地球上各個地區的水、熱條件各不相同。從而不僅大的區域如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部、沿海和內陸、平原和山區自然資源的形成條件以至各種資源的性質、數量、質量和組合特徵等都有很大差別。
3、可更新性
與礦產資源隨開發利用而趨減少的情況不同,農業自然資源是可更新和可循環的。主要表現在土壤肥力的周期性恢復,生物體的不斷死亡與繁衍,水分的循環補給,氣候條件的季節性變化等。
D. 南稻北栗還是南栗北稻
正確的是南稻北粟,這是農耕文明的格局。
在距今10000~8000年間,中國早期農業已形成了以水稻為代表的南方水田農業和以粟為代表的北方旱作農業兩大系統,以及與手工業、家畜飼養業相結合的南稻北粟格局,具體來看如下。
北方的原始農耕以旱地農業為特色,這與黃河流域的自然條件有密切關系。春秋冬三季乾旱寒冷,夏季高溫多雨。該區域普遍存在的黃土,持水保肥能力低,但有較好的毛細作用。所以選擇對肥力水分要求不高,幼苗期能抗旱的栗。
南方的原始農耕以稻作農業為特色。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雨多濕潤,所以選擇了喜水作物水稻作為主要農作物。
現在的南稻北粟格局:
南方和北方均進入農業社會階段之後,稻作農業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規模不斷發展,但以水稻為主體農作物的生產特點至今都沒有改變。
然而,北方旱作農業在發展進程中又發生了一次重大的轉變,大約在距今4000年前後,起源於西亞的小麥傳入中國。憑借其優良的高產品質,小麥對中國本土的粟和黍兩種小米產生了沖擊,並逐步取代小米成為北方旱作農業的主體農作物。
從此奠定了數千年來「南稻北麥」的中國農業生產格局,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