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在網上買了成品的麥芽糖,要怎麼加工才能做出吹糖人的糖稀,這個太稀了,而且粘手。求教!
「吹糖人」製作技術
一、「吹糖人」的設備比較簡單:一個帶架子的長形木櫃;放一個半圓形的小火爐;一隻盛糖稀的馬勺;燃料是木渣最好,可保持爐火不旺不滅,使糖稀處於不稀也不稠的狀態,便於吹捏。(玉茭芯也可替代);竹棍若干(粘糖人用),插在櫃子有孔的架板上。這些有限的東西,裝在自行車、摩托車上都可,過去是一擔挑。
二、糖稀是「吹糖人」的物質基礎,能買到熬好的糖稀最好,買不到自己可以製作。辦法:大麥小米以10比2的比例相配(例100斤大麥配20斤小米)大麥濕水讓其發芽,發芽後將其搗碎成漿,小米蒸熟與大麥漿攪拌在一起,裝進有濾孔的罐內,加開水60斤讓其發酵兩小時,然後濾出汁,入鍋熬制,火要小不可旺,隨時不停攪拌,待其熬到最後色發黃,正好。熄火,收缸內備用。火旺發焦,便不可用。100斤大麥熬好可出50斤糖稀。一斤糖稀可吹30個糖人,按2元一個計算,可收60元,除去成本,可以賺50多元,利潤還是可觀的。
三、「吹糖人」主要靠吹、捏技巧配合,通過挑、斷、揉、盤、拉、包、捏、摔、吹等技術,在一分鍾內吹制完成。至於成什麼型,靠心靈手巧隨機應變來塑造。手藝活熟可生巧,吹多了,自然會派生好多花樣來。
四、「吹糖人」糖稀的冷熱稠稀是關鍵,冷了熱了都吹不成,稠了稀了也不行,因此控制爐火要不旺不滅,稠了加點水,稀了讓火稍旺一點就合適了。
五、「吹糖人」的方法步驟:
1.用攪棍取料,挑核桃大小糖稀,繞在棍頭上,拉起快速繞幾圈猛扯一下,斷絲即可,像吃拔絲山葯一樣。
2.放在左手中,去掉攪棍,揉成團。
3.然後雙手反復盤捏拉揉,讓其黏合無縫。
4.揉和成球狀,用右手中指和小指捅個小洞。
5.隨即用右手像捏包子一樣,收邊回攏邊沿。
6.雙手合攏搓包頸,隨即拉長,放在嘴邊。
7.快速吸口冷氣,「摔」斷絲柄。不可咬,否則「絲孔」封閉吹不成。
8.隨後嘴通過絲柄中氣孔,吹進空氣,糖稀便膨脹起來。
9.兩手合作,按心中想的形象,捏塑人物、動物、瓜果,邊吹邊捏,快速成型。(也可用模具成型)
10.待吹捏滿意後貼附在竹棍上,若捏兩樣東西,必須兩次完成,粘接在一起,以此類推。
六、「吹糖人」的訣竅是「拉絲柄」,柄中間有頭發絲一小孔,看似用嘴咬,一咬絲孔閉合,怎麼也吹不起來,是靠口吸冷氣時,「摔」斷絲柄,保持「絲孔」進氣暢通。
七、「吹糖人」動作必須迅速,當機立斷,在幾秒鍾內完成一個動作,全部完成不超過一分鍾,糖稀一冷就吹不成型了,腦中的形象必須通過口中吹氣,兩手隨時捏制才可完成。老話說得好,「師傅引進門,修行靠個人」,學好學壞就靠自己的悟性和勤奮了。
吹糖人的故事
「吹個孫悟空!」「我要個豬八戒!」「吹個黃鼠狼吃雞!」……
孩子們圍著「吹糖人」嚷嚷著,引來一大堆好奇圍觀的人群。這一道景觀給民間廟會增添了古色古香的味道,勾起年長者美好的童年回憶。
「吹糖人」是舊時代的一種手藝行業,藝人們走街串巷,賺兩個小錢,勉強度日。特別是每年的春節、廟會、集會上,是孩子們最搶手的玩意兒,又好看、好玩、還好吃,饞嘴孩子哪個不想要。但隨著社會的進步,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迅速消失,已到瀕危的邊沿。500多萬人的古老運城市,甚至整個晉南地區現在已找不到幾人操此行業,全國也所剩無幾。正所謂「四十畝地里一苗谷」,新絳縣的這位「吹糖人」就顯得更為特別了。
此人叫王深義,現年70歲,新絳縣蘭村人。「吹糖人」46年,個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老人自知。中秋期間,我們特意去采訪他,等我們說明來意後,老人沉思片刻,便打開了話匣子,講述他「吹糖人」的辛酸往事。隨著時空的轉換,我們沉浸在過去的歲月里……
「吹糖人」啥時起,誰也說不清,聽老師傅說,明代劉伯溫隨朱元璋走南闖北打天下,朱元璋登基後,竟火燒功臣閣暗害功臣,劉伯溫僥幸臨險逃跑,半路遇賣糖稀的老人,互換服裝後逃了活命,天長日久,劉伯溫想法將糖稀變換成動物、人物模樣來賣,生意很是紅火,大夥都來討教,劉伯溫毫不保留,來者必授,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吹糖人」就廣泛流傳起來,因此祖祖輩輩這一行尊劉伯溫為祖師爺。按這時間算起來,「吹糖人」的歷史該有六七百年了。
我從何時「吹糖人」,說起來話長。我老家是河南華縣,地少、人眾、水災多。8歲時我母親患乳腺癌,無錢醫治,眼睜睜看著斷了氣,丟下我和兩個妹妹,父親因過度悲傷,飢寒相逼不久也離開了人世,臨死時想喝一口面湯也未能如願。我們兄妹無依無靠,後跟隨舅舅來到山西新絳。舅舅會燒磚瓦,我們便跟著做苦力活,混口飯吃。
幾年後,小妹被窯主領養,大妹嫁了人,就剩我一個人,背磚裝窯出窯,一天累下來,身子骨都散了架。窯主看著我肯賣力氣又實在,便託人說媒招親到蘭村。招親也罷,總算有了自己的家,岳父母待我不錯,上老下小6口人要靠我養活。
瞄上了「吹糖人」
磚瓦窯的活只能幹半年,從「立秋」到來年「穀雨」,就得閑著,半年閑著也不是法兒,總想找個活干。一年冬天,見到山東一位姓梁的師傅「吹糖人」走街串巷,孩子們一群一夥地追逐在後面爭著買,有的拿東西換。我看中了此營生,便跟著師傅走東村串西村,一跑就是好幾天。看人家怎麼吹,看門道,看辦法,看步驟,但有些技術還是蒙在鼓裡。向師傅討教,他婉言相勸:「好娃哩,別學這個,本雖小,但利薄,掙不下幾個錢。」
師傅不肯教,怎麼辦?我生性有一股子拗勁,執意硬著頭皮來。但好多事看起來容易做著難,總是開不了竅。但我想,此手藝學會,我便可以全年忙活起來,熱天做磚瓦活,冷天「吹糖人」,這個家我就可以撐起來了。因此決定非學會不可。
師傅臨終才把「真經」傳給我
湊巧第二年正月,又遇見一位河南 「吹糖人的張師傅,他慈眉善目,一臉微笑,還認了我這個小老鄉,跟他轉悠了好幾天,最後他給了我幾兩糖稀,傳授了些竅門。回到家裡,我迫不及待地吹!吹!白天吹,夜裡吹,雖懂了些門道,但糖稀這玩意,熱了吹不行,冷了也吹不成,稠了吹不成,稀了也吹不成,恰到好處很難掌握,總是吹不下個樣樣,由於勁使得不對,留不好氣孔,有時沒眼再吹也不行,反而吹的腫起了痄腮 (腮腺炎),湯飯難咽。
糖稀吹完了,怎麼辦?料成了當務之急。經打聽,鄰村有個姓李的在糖廠當過工人,會熬糖稀。謝天謝地總算老天開了眼。我拜師求藝,熱心關照師傅,但師傅總是留有一手。按理100斤大麥芽,配20斤小米,辦法對,可以生產50斤糖稀,可我按師傅說的辦法,只能生產20斤糖稀,我百思不得其解。原來問題出在加熱水發酵上,本來加開水就對了,可師傅只說加熱水,快斷氣時,才把「真經」傳給我,活人難啊!一個不費吹灰之力的事,竟煎熬我好多年。糖稀的成本大大降了下來,可以大幹一場了。
一吹就是46年
經過十幾年的實踐,「吹糖人」總算入了門,而且自己也可吹些新花樣了,什麼豬八戒、孫悟空、老鼠偷油、黃鼠狼吃雞、蛇吃小雞、小猴吃桃,各類瓜果蔬菜……有了這個本事墊底,逢集、趕廟會就可以大膽吹了,方圓百十里路的縣城、集鎮,河津、稷山、絳縣、曲沃我都去過。每年正月廟會多,是「吹糖人」的黃金時段,正月初一就挑擔子出村,整個春節都在大街上過,再苦再累也得撐下來。就這樣每年冬天從「立冬」到來年「穀雨」,天冷,糖稀凝固快,很快成型,吹啥成啥樣,趕集趕會「吹糖人」;「立夏」,天熱了,不能「吹糖人」,就上磚瓦窯幹活。為了維持這個家,一年不停一下,年復一年,春秋更替,一吹就是46年。
46年啊!對一個人來說,幾乎是大半生啊!40多個冬夏,酸甜苦辣什麼味都嘗過。記得一年3月,趕北蘇村集,距家八九十里路,半路上遇到瓢潑大雨,前不奔村後不挨店,風狂雨急,路滑難行,淋得我抬不起頭喘不過氣,強趕到一孔破廟里,眼前一黑,便什麼也不知道了。待緩過氣,已太陽偏西,一天未掙分文,肚子直餓得咕咕叫,腿累的沒半點勁,抬不起來,感覺有千鈞重啊!等回到家裡,已半夜時分。
還有一年臘月二十,去附近的聞喜縣城「吹糖人」,天太冷,買賣不好,過午天飄起了雪花,為省住店錢,吃了個餅子,急往回趕,越走雪下得越大,鵝毛大雪積有尺把厚,破自行車越推越沉,再加上肚中飢餓,還要翻一座峨嵋嶺,70多里坡路,足足走了十幾個小時。快到村口時,一絲力氣都沒有了,一頭栽在雪裡,失去了知覺,等醒來時,躺在家中炕上,妻子哭著說,是村中好心人救了我,把我弄回家搶救。留下一條命,但大病一場,個把月下不了床。
「吹糖人」本小利薄,但在那個年月,收入也算不錯,只是自己命運不好,沒有過了一天好日子。一年四季干磚瓦窯活、「吹糖人」,賺來的錢全讓老婆吃了「苦葯」,她生養了6個娃,老大老二老四死於『四六風』,老三好不容易養到十七八,給鄰居幫忙打窯時,突然塌方,送了孩子的命。接二連三的打擊,老婆精神受到強烈刺激,整天死去活來哭喊著要娃,後來患了心臟病,渾身上下不是這兒抽就是那兒痛,四季「苦葯」不斷,但治不好她的病,我沒明沒黑地 「吹糖人」、背磚賺錢,還是挽救不了她的命,她終於早早地去了,留下命苦的我和孩子。死的走了,活著的總得活吧!不「吹糖人」還不行,直吹到現在。
想把這個古老藝術傳下去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大改善,玩具數不勝數,「吹糖人」盡管已過了時,但孩子們還是喜歡,大有市場,它總是一種手藝活,也是一種民間藝術。但已經沒人學此手藝了,幾十年,我收過兩個徒弟,還沒學成,就甩手而去。我想把我幾十年的經驗技術傳授給後人,讓此種技藝後繼有人,國家現在對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很重視,我很想有人來跟我學的,我希望把老祖宗傳下來的這門古老藝術傳下去呀。這個心願我覺得好沉重!
藺永茂 王清菊 整理
B. 什麼是吹糖人
吹糖人的是舊京一個行業,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櫃子下面有一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有一個大勺,中間放滿了糖稀(據說是麥芽糖溶化所得)。
木架分為兩層,每層都有很多小插孔,為的是插放糖人。這玩藝兒好看、好玩,玩完後還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歡,見著就走不動了,不是纏著大人要買,就是跑回家去要錢,實在沒錢的也不肯離去,眼巴巴地盯著這些糖人。有的小孩圖快,就付錢買一個現成的;有的則指定形狀要求現做。這時,小販就用小鏟取一點熱糖稀,放在沾滿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後用嘴銜一段,待吹起泡後,迅速放在塗有滑石粉的木模內,用力一吹,稍過一會兒,打開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吹好了。再用葦桿一頭沾點糖稀貼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糖人有各種形狀,什麼小鹿、金魚、耗子、燈籠等,最惹孩子喜愛的是孫猴。孫猴做好後,要在猴背上敲一小洞倒人些糖稀,再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讓糖漿慢慢地流出來,下面用一個小江米碗接著,用小江米勺舀碗里的糖稀吃,直到糖稀流完或冷卻凝固時,則連糖人孫猴以及江米碗、勺一塊吃掉。這套玩藝兒稱為猴拉稀,最受孩子們歡迎,不過價格要比其他糖人貴一些。
聽老人講,早些年有走街串巷吹糖人的,為了讓生意好做,糖人可以不必用錢來買,而是用牙膏皮來換。兩筒牙膏皮可以換一個孫猴或是其他的小糖人。這一著頗受兒童歡迎,常常有小孩子把家裡沒有用完的牙膏擠出來,用牙膏皮去換糖人吃,即便挨打也覺著甜滋滋的。想來這是計劃經濟難得一見的好處之一,只可惜現在經濟發展了,牙膏皮也就不那麼緊缺了。現在,恐怕不少老人只能對扔到垃圾堆里的牙膏皮報以苦澀的一笑了。
吹糖人兒祖師爺是劉伯溫。據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幸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擔換破爛。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一一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的,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現在估計已經沒有什麼人把吹糖人作為一門吃飯的手藝活兒了。希望吹糖人兒和剪紙、年畫、泥玩等東西作為傳統文化藝術,能夠受到人們的關注,能夠有人繼承和發揚他們,把這些古老的傳統手藝保存下去,流傳下去。
C. 吹糖人簡介
製作糖人是一種民間的手工藝,製作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制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或綠色。使用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是勺形和鏟形的。
糖人不易保存,過去甜品短缺時,在把玩過後會吃掉糖人。現在的人們多覺得很不衛生,也很少去吃了。放久會變黑,也就自然毀壞了。
過去的藝人多打著銅鑼沿街叫賣,有的還帶著一個畫著花鳥獸蟲的圓盤,交過錢後可以轉動盤上指針,指在哪兒就做什麼,以此來吸引孩子。過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時候是兒童很喜愛的玩物。在80年代初,幾分錢或幾個牙膏皮就可換一個糖人。如今兒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單純哄孩子的東西了,已經被作為一項民間藝術受到重視。現在沿街的藝人少了,在北京年節的廟會上還可見到,多賣到幾塊錢。有的地段由於外國遊客居多(如什剎海的酒吧街),會賣到10塊錢。
按照其製作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
吹糖人
廟會上吹糖人的吹糖人是把糖料吹製成各種造型。據說吹糖人技藝始於明末清初,製作時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麥秸桿挑上一點糖稀,在對這麥秸桿吹氣,糖稀隨即像氣球一樣鼓起,在通過捏、轉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種造型。最後用竹簽跳下,冷卻後成型。吹糖人以動物造型居多,體態豐滿,常見的是以十二生肖為內容。吹出的糖人質地很薄,易碎。
畫糖人
畫糖人,是民間用食糖來造型的藝術樣式,多流傳於四川各地,以自貢地區的品種最多、內容最為豐富,其造型亦最為趣味。
畫糖人是在石板上用糖漿畫出者。石板多用光滑冰涼的大理石,用時在上面塗一層防粘的油。糖稀熬好後,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澆出線條,組成圖案。因糖稀在石板上很快就冷卻了,所以要一氣呵成味的糖人攤,製作過程很時精彩。待造型完成後,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簽,稍侯凝結即成。
畫糖人,顧名思義是以糖為材料來進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而糖料一般是紅、白糖加上少許飴糖放在爐子上用文火熬制,熬到可以牽絲時即可以用來澆鑄造型了。在繪製造型時,由藝人用小湯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畫出造型,這時,民間藝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關鍵。因為在澆鑄時,糖料是經火加溫後溶開的,一旦冷卻後糖即凝固了,所以,要求民間藝人要眼明手快、眼到手亦到地進行造型,以求一氣呵成。當造型完成後,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簽。稍俟凝結便可以插上草把出售了。
畫糖人的題材有小說、戲曲人物、吉祥花果、飛禽、走獸、文字等的內容,以人物和動物的造型最為有趣,若是側面的形象,便以線造型;若是正面的形象,則用糖料將其頭部堆成浮雕狀。由於糖料的流動性,即使相同的形象,亦不會出現雷同的造型。民間藝人在長期實踐掌握了糖料的特性,同時根據操作的特點,在造型上多施以飽滿、勻稱的線條,從而形成了獨有的風格樣式,給人以美的享受。
塑糖人
塑糖人,即用模具塑造者。吹糖人有金瓜、石榴,、桃子、雞狗、猴吃桃、元寶燈籠、壽星、和合二仙、漁翁釣魚;畫糖人有文人武士、寶劍、龍鳳、麒麟、鳥獸等;塑糖人有羅漢、財神、壽星、獅子、寶塔等。
這東西現在是越來越少啦! 製作糖人是一種民間的手工藝,製作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制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或綠色。使用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是勺形和鏟形的。
糖人不易保存,過去甜品短缺時,在把玩過後會吃掉糖人。現在的人們多覺得很不衛生,也很少去吃了。放久會變黑,也就自然毀壞了。
過去的藝人多打著銅鑼沿街叫賣,有的還帶著一個畫著花鳥獸蟲的圓盤,交過錢後可以轉動盤上指針,指在哪兒就做什麼,以此來吸引孩子。過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時候是兒童很喜愛的玩物。在80年代初,幾分錢或幾個牙膏皮就可換一個糖人。如今兒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單純哄孩子的東西了,已經被作為一項民間藝術受到重視。現在沿街的藝人少了,在北京年節的廟會上還可見到,多賣到幾塊錢。有的地段由於外國遊客居多(如什剎海的酒吧街),會賣到10塊錢。
按照其製作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
吹糖人
廟會上吹糖人的吹糖人是把糖料吹製成各種造型。據說吹糖人技藝始於明末清初,製作時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麥秸桿挑上一點糖稀,在對這麥秸桿吹氣,糖稀隨即像氣球一樣鼓起,在通過捏、轉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種造型。最後用竹簽跳下,冷卻後成型。吹糖人以動物造型居多,體態豐滿,常見的是以十二生
D. 有手藝人在街上賣的一種東西,買的是時候用轉盤轉,如果轉到龍或者鳳凰或者其他東西,就用糖稀把這個圖案
我國民間傳統技藝,叫做糖畫。我小時候也吃過,那個糖,是糖稀,就是普通的白糖加熱後,化成了液態的糖,倒出來冷卻之後就成了固體,自己可以做,但是要注意火候,燒焦了挖都挖不掉,還很臭
E. 吹糖人作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吹糖人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口水直下三千尺,我也要吃糖人,糖人好吃,製作工藝也叫人贊不絕口。
北京就有很多賣糖人的,這些手藝人在路邊擺一個小攤:一口小鍋,裡面是糖水,黃黃的,但又有些金燦燦的,透明,無香。你會覺得雖然不香,但是好吃,不香絕對不是美中不足。
這些手藝人最厲害的是吹糖人,他們會從鍋里弄起一小點糖,一小頭拉長,拉得很長,幾乎要拉成絲了,這時熱糖冷卻了,變得脆脆,就把糖絲放在鍋沿上,大拇指與三指配合,輕輕地一彈,絲斷了,絲中間還有了一個小洞往裡吹氣,也不知道這小洞是從何而來的,一拉,為什麼會有小洞,我一直很不解,手藝人真是絕。接下來,誰買糖人手藝人就把吹口給誰吹,自己把另一頭拿在手上,讓拿吹口的人吹氣。手藝人可以做出十二生肖里的動物樣子等,就拿牛來說吧,手藝人專心致志地做著,十分從容,一點也不緊張,牛頭,有了,牛角,被手藝人用手提了出來,尖尖的,好像往前撞上去就能傷人。牛大大的身體也出來了,大大的肚子,又提出了一條搖晃的小尾巴,好像正在驅趕蚊子蒼蠅,最後四隻腳出現了。牛身體里全是吹進去的空氣,但還是活靈活現,牛的特點一樣不缺,還能感受到牛的那股倔強勁兒,牛跟真的一般,手藝人真是絕。
最後,再用一根竹簽子串在牛上,我吃過一次,甜甜的,說味道很平常吧,確實也是,但是我覺得還是挺好吃的,樣子也挺好看。製作工藝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很難,手藝人很絕,那是通過他們的不斷練習才得到的,如果你也想當一個手藝人,那你就堅持練習吧,當然,做任何事都要堅持,就可以像手藝人一樣絕了。
任融融的風酥軟了筋骨,任悠哉的踢踏聲敲擊心房,流連於小橋流水、紅花碧草之間,在窄巷間兜兜轉轉,突然就被前方密集的人群吸引了。
走上前去。呀,是捏糖人!見到這快要失傳的手藝,我格外欣喜。找了個好位置,踮起腳尖,好奇地張望著。表演者是個中年大漢,膚色黝黑,戴一副黑邊框眼鏡,穿大紅衣,顯得滑稽又可笑。只見他靈巧的右手攪動盆中粘稠的糖漿,待其稍干,右手立即一抓,動作快、准、狠,拉出長長一串的糖黏。那糖黏越拉越細,變成了細絲,細得真叫人擔心,怕會因一縷風的經過而折斷,我在一旁真為之擔心。輕柔的拉伸真是巧妙至極。待糖絲比小指的三分之一還細時,大漢咬去多餘的一段,把剩下的一大段的一端含在嘴裡,而將勺子背向身後,開捏起來。
長尾巴的老鼠,滾圓的身軀,尖尖的嘴巴,機靈的眼睛,活靈活現,妙!人群鼓掌喝彩,大漢也為自己的作品得意。他提出了互動的要求,若誰先舉手,就白送糖人!這時,人群卻沒有絲毫反應,漸漸散去了。我聽得到的是雜亂的腳步,其中混雜著吹糖人沉重的嘆息。
風帶我回到童年,似乎看到了孩童們圍著糖人你爭我搶,叮咚的小鼓和著歡聲笑語響徹了多少個白天黑夜,而現在這民間藝術已走向末途。
沉重的嘆息將拉我回到現實,我看見了一種正在消亡的美,而我想要盡自己的力量去挽救她。於是我走上前,「我要那隻老鼠。」一種笑,一種希望似灰燼中的火星閃亮起來,我輕吮甜甜的糖汁。力所能及的綿薄之力,也是一種珍惜。
重新踏在青石板路上,悠悠的古鎮如果沒有了經濟效益,是否也會走上末途?想到這兒,便更珍惜與它共處的時光,連落在板上的腳步也輕起來了。
瑞安自古已有千年歷史,因此,小吃文化極多。今天我們就去探訪一下吹糖人。
來到小街,一位阿公正在賣糖人,邊做邊賣,十塊錢一個。整個小攤就是一個櫃子,最上面的架子是用來放完成的作品的;中間的三個櫃子,一個放現金,一個放綠色的紙片,還有一個放黃色的紙片;下面的三格是裝麥芽糖的,有紅、黃、綠三種顏色,新開格子還有煤油燈在燃燒,讓糖變軟,變得更好塑形。此時,架子上正擺著幾支糖人。有公雞的,有黃鼠狼頭葫蘆的,也有孔雀開屏的。各形各色,栩栩如生。
這位阿公已年過半百,但手腳還是那麼利索。他手上布滿皺紋,一道又一道。從阿公的口中得知,他已經做這個手藝二三十年。當談到吹糖人這個手藝時,阿公長嘆一口氣,目光暗淡地說:「做這個手藝的人越來越少嘍!」是呀,這些街上小吃開始沒落了,我似乎也有一點失落。
只見阿公用小棒子攪拌黏糊糊的綠色麥芽糖,取出一團,搓成一個圓球,拉出一根,一彈,斷了。他往裡吹,圓球漸漸變大,阿公用木棒往裡捅,把管口給扔掉。又做一隻公雞,公雞有著紅色的身子和黃色的小翅膀,我的糖人,做好了。
糖人不僅是空心的,還有聲音呢!那是一個口哨。阿公拉出一段紅色的麥芽糖,讓它變成空心的,在中間開了一個口子,口哨就做好了。含著它使勁一吹,口哨發出響亮尖利的聲音,實在太棒了!
從公雞的尾部開始吃。從裡面吸進一口甜甜的空氣,心曠神怡。咬一口,甜味在口腔里舞蹈,盪漾。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美食——吹糖人。它不僅好吃,還耐看呢!
聽說早上我們班有一位老爺爺來吹糖人,我好期待啊!心情也非常激動。
老藝人終於來了,只見他臉上長滿皺紋,紅潤的臉色看起來很健康。聲音有點啞啞,聽起來非常可愛,一直眯著眼睛微笑著。
開始吹糖人了。老藝人先把糖挖出一個空心的小球,把一半拉成一條長長的尾巴,再用手一彈,尾巴就斷了。他朝剩下的尾巴里吹氣,球越來越大,他那靈活的手快速的按壓著。不到十幾秒的功夫,一個逼真的小葫蘆就誕生了。
老藝人又開始做孫悟空了。我想孫悟空可不好做,特別是金箍棒可難做了,上面的字要多精細啊,可不是一兩分鍾可以好做的事啊!老藝人的手有這么巧?我正疑惑,老藝人已經把糖做成一個小球,左拉拉右按按再剪剪,不一會功夫就捏好了孫悟空。繼續做金箍棒,他拿了一根很短的吸管又用鐵絲穿上,一邊朝上一邊朝下,在鐵絲的兩頭放點糖稀,金箍棒就做好了。然後把金箍棒放在孫悟空的背上,齊天大聖新鮮出爐!
到了我們嘗試的時刻,我拿到了一塊糖稀,做什麼呢?就做一個最簡單的葫蘆吧!時間久了糖稀硬了就不能做了。於是我緊張又快速地輕輕一吹,哇好大!我也壓一壓,按一按,捏一捏。不好,壞了,下面有個大洞。只能吃了,咬了一口味道真好,想再張開嘴時,牙被黏住了,像牙上放了膠水,好不容易才張開,太有趣了!
最後老藝人還給我們每人吹了一個糖人,我的是齊天大聖。我想和林澤的豬八戒比一比,看看是他的釘耙厲害,還是我的金箍棒威風。雙方打在一起,只聽咔嚓一聲,林澤的豬耳朵裂了,我們開心地笑了。
吹糖人是傳統藝術,帶給我們無限的快樂。我也想去學學這個手藝活,給其他人帶來快樂。
烏傷,風情萬種。那種種風情,縈繞心頭,久久回味……
吹糖人是烏傷的風情。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竄巷,挑著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櫃子下有一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有一個大勺,中間放滿了糖稀。木架分為兩層,層層都有很多小插孔,為的是插糖人。孩子們常常看見吹糖人的,便賴著不肯走了,纏著大人買糖人。要是實在沒錢,也決不離開,眼巴巴地望著糖人。
付了錢,小販便現成做了起來。小販用小鏟取一點熱糖稀,放在沾滿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後用嘴銜一段,待吹起泡後,迅速放在塗有滑石粉的木模內,用力一吹。稍過一會,打開木模,所有的糖人便吹好了。再用葦桿一頭沾點糖稀貼在糖人上,大功告成!糖人的形狀各式各樣,什麼金魚、小鹿、燈籠等等。我最愛的便是那孫猴子。孫猴完工後,要在猴背後敲一個小洞,再倒些糖稀,然後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讓糖漿慢慢流出,用一個小碗接著,用小勺舀碗里的糖稀。直至糖稀流完或冷卻凝固時,則連孫猴子及糖稀一塊兒吃了。這玩藝叫作「猴拉稀」,價格稍比其它糖人貴些。
我美滋滋地吃著糖人,看著小販麻利的手腳,在快速地上下飛舞,不禁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烏傷曾以「雞毛換糖」而名滿天下,可如今我卻更喜愛這活潑生動的糖人,它總是對我微笑,像是在向我訴說烏傷的歷史。在它那晶瑩剔透的身體中,似乎反射出烏傷的風情,烏傷的美麗……
烏傷因風情萬種名滿天下,人們都慕名前來一探烏傷的風情萬種。烏傷風情,似婀娜多姿、衣裙飄逸的美女;活潑可愛、天真爛漫的兒童。烏傷人民憑借著自己的努力,使烏傷又向世界邁向一大步。烏傷風情,風情烏傷……
四年級的暑假,美食街較為冷清的小巷子里,有一個吹糖人的小攤。小攤十分干凈,一台棕色桌子,和一口底窄上寬的黑色大鍋,正熬著糖漿。
糖漿熬完了,吹糖人把鍋中的糖漿倒進碗里,冷卻過後,他那原本無精打采,好像快要睡著的眼中就像有一道金光竄出般,立馬精神起來。我知道,這時他要開始吹糖人了。
只見他一隻手從冷卻的糖漿中揪了一塊下來,先不停的把糖漿搓成圓形,之後再逐漸捏長,凸出來的地方,他慢慢地按壓下去。吹糖人按照自己的想法,眼緊緊盯著手中糖漿變換的形狀,唐人終於捏好了,一隻小老虎活靈活現的出現在他手上,不過他還不是很滿意,因為還有一道最重要的工序沒做呢。
這就是他的另一門絕技——吹糖人。他拿起一根小管子,身體站直,先緩緩吸了口氣,然後把管子放進嘴裡一塊,鼓起腮幫子開始吹了,只見他緩緩的吹一次,再吹一次,終於小老虎變得更加神似、更加生動了。
我和他經過一番交流之後,才得知,他的手藝原來是祖上流傳下來的。他的祖輩為了學這門手藝,遠走他鄉,拜訪名師,經過幾個寒暑的實踐才能掌握技巧,學習的過程很不容易。
我禁不住問他:既然這么辛苦,您為什麼還要干呢?他說道:因為我喜愛糖人,這是一門傳統技藝,應該要傳承下去的。現在的人太浮躁,不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中華文化,因為不了解,有的人甚至會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覺得很多東西外國的要比咱們自己的好,其實,中國有自己的瑰寶。
聽了這番話,我不由得對他心生敬意。他一直捏糖人吹糖人的歲月,也是在一天天的將我們的中華文化傳承了下去。
傍晚,我們來到了北京有名的王府井街。這里小吃應有盡有,在人頭攢動的小吃街上,我搜尋著各種各樣的小吃:驢打滾、冰糖葫蘆、吹糖人······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數吹糖人了。不知道什麼是吹糖人?那讓我來告訴你吧!
首先你想一個喜歡的動物造型,吹糖人師傅就會給你做出來。一口鍋里燒著糖,師傅一邊攪拌,一邊觀看火候,是時候了就用手取出一塊,搓搓揉揉後用手指在中間鑽一洞,做成一蘿卜形狀,然後又封好口子,拉出一條小管子一樣,讓我往小管里吹氣。我使勁吹,可不能吸氣,一吸氣就白做了。我拿出九牛二虎之力吹,眼看著吹出一小氣球,師傅就在頭上拉出一對角,下方拉出四條腿。這時我可不能再吹了,不然就要破掉了。師傅再拿出一根棍子,醮點糖從下面戳進肚皮里,這樣我的小動物就做好了---一隻小羊,你看出來了嗎?
王府井大街的小吃不僅好吃又好玩呢!
今天,我的院子里來了一位會吹糖人的老爺爺。
他白發蒼蒼,但卻有一顆童真的心。他特別厲害,糖稀在他手裡就像有魔法一樣,一會兒就變成了栩栩如生的糖人。我還聽說,糖人的祖師爺是明朝宰相劉伯溫。
老爺爺先把糖塊放在小鍋里融化為糖稀。小火一直燒著,糖塊變成糖稀後一直保持著軟軟的狀態。然後老爺爺用勺子取出一勺糖稀,放在手裡團成團。接著把它捏成空杯子形狀,慢慢的向上收緊,把杯口捏成細條。有個小孩子說:「老爺爺,我想要一隻大公雞。」老爺爺點點頭答應了。
只見老爺爺把糖條放在嘴邊,微微鼓起了腮幫子,竟是要向糖塊里吹氣!糖塊的"肚子"慢慢鼓了起來,同時老爺爺的手也動了起來,他輕輕的一手托著糖塊,一隻手一捏,便捏出一個角,又在這角下面拉出了兩個小角,有點彎彎的弧度,大概是公雞尾巴。不一會,一隻活靈活現的大公雞做好了。老爺爺折斷了用嘴糖管,用竹簽沾糖粘在公雞肚子下面,完整的糖人就做好了。
看完老爺爺吹的糖人,我也躍躍欲試,就跟老爺爺商量:「爺爺,我能不能也做一個糖人呀?」爺爺笑呵呵的說:「行啊。」沒想到,我用手剛一碰糖稀,手馬上就被燒紅了。老爺爺效率,過了一會,老爺爺把糖稀揉好之後,一邊讓我吹著,一邊讓我自己吹。在爺爺的幫助下,我吹出了一個「小蘑菇」。
我趕緊把「小蘑菇」拿回家讓爸爸媽媽看,可是他們不相信是我做的。我就帶著他們去找吹糖人的老爺爺,後來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出一個「全家福」,有爸爸、媽媽和我。我們謝過老爺爺,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老爺爺還在為院子里的孩子們吹各種各樣的糖人……
大年初四,爸爸媽媽帶我去司徒小鎮玩。剛到小鎮就看到有許多小朋友在吹糖人。
於是,我就纏著媽媽給我買一個,經不起我的軟磨硬泡,媽媽終於同意了。那個做糖人的叔叔說他做的公雞下蛋每過三十秒就會下一次蛋,我聽了非常興奮,決定要做個公雞下蛋的糖人。
只見做糖人的叔叔拿起一根小木頭棒,又在上面粘上一卷糖,再把一絲糖捏成一個細長的小吸管讓我來吹。我按照叔叔教的方法使勁一吹,糖竟然立刻胖了起來。這時叔叔快速一捏,一個漂亮的公雞頭就做成了。我緊接著又吹了一下,不一會兒公雞的身子和翅膀都捏出來了。糖人看起來栩栩如生、晶瑩剔透,十分漂亮。而我看著精緻的糖人卻不捨得吃,就把它遞給了弟弟,弟弟吃了一口居然說:「也沒多好吃啊!」我趕緊嘗了一口,大聲說道:「啊!真好吃!」
沒有付出勞動的人,是體會不到勞動後的喜悅之情的,就像弟弟覺得糖人不怎麼好吃而我卻覺得很甜一樣。
吹糖人原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一般由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
在紫金山公園,有一位吹糖人的師傅,人稱「吹糖人大師」,他的面前總是擺著木架和一個可移動鐵鍋。木架分為兩層,上面是為了插糖人兒。一般來這兒的小朋友看見這上面晶瑩剔透的糖人兒就走不動了,總是要纏著大人去買一個解解饞。
只見那吹糖人大師用小鏟子舀一點糖,反復揉搓,直到發出金屬光澤就可以開始吹了。不到半分鍾,一隻活靈活現的龍就可以被他吹出來了。他把這條龍用竹棒串起來,左端詳,右端詳,再把龍的兩隻眼睛點上,就完工了。
把糖龍拿在手中,就像一件精美的工藝品,讓人不捨得去吃。咬一口簡直甜到了心裡。
現在我雖然不常吃糖人了,但吹糖人大師的吹糖人功夫和那糖人的甜味兒卻深深留在了我的心中。
在圓明園遊玩的時候,我發現旁邊有一個小攤圍滿了人,我最喜歡湊熱鬧,擠進去一看,原來是吹糖人。呀!這可是我幾次到北京最想體驗的,終於碰上了,激動不已。於是,我趕緊排好隊,等待吹糖人。
等了好久終於輪到我了,我想要一隻大老虎。只見叔叔先用勺子從鍋里撈出一些糖,他飛快地用兩只手揉著,捏著,一會兒就把那團麥芽糖變成一個窩窩頭的形狀,然後用手把窩窩頭的頭部慢慢捏攏,這樣就變成了一個空心圓。叔叔把那個空心圓拉出一條長長的尾巴,把多餘的部分扔到鍋里,一個糖吸管就做成了,接下來就要靠我們兩個的配合啦。叔叔說吹的時候我就吹,說停的時候我就不吹。叔叔在我吹的的時候,用手靈巧的捏出頭、耳、腳,最後再做出尾巴,一隻胖敦敦的老虎就活靈活現得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叔叔拿著一根竹棍,粘點麥芽糖把它插進了老虎的肚子里,一個糖人就真正的做好了由於我吹的力太大,叔叔開玩笑說,老虎變成豬啦。
為了更了解吹糖人的歷史,我到網站上去查了資料,我看到一段歷史故事:據說朱元璋為了讓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就建了功臣閣,准備火燒功臣。劉伯溫逃出被一位賣糖的老人救下,他與劉伯溫對換衣服,逃過一劫,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從事賣糖職業,劉伯溫在賣糖過程中,創造出了糖人,他創造出的糖人大多數都是小狗、小貓之類的小動物形象,小孩見了非常喜愛。許多人向他請教,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一直傳到了現在。現在吹糖人也成為了一門絕活,會的人越來越少。
一天中午放學,我見學校外面圍了一群人,把人行道圍得水泄不通,外圍的人探頭探腦,人群里還不時傳來一陣陣贊嘆聲。我好奇地擠了進去,伸長脖子一探究竟,原來是一個年逾花甲的老爺爺在吹糖人。只見這位老爺爺滿臉皺紋,頭發花白,正一絲不苟地吹一個寶葫蘆。他的眼睛認真地盯著手中的動作,嘴裡叼著寶葫蘆細細的一頭配合吹氣,手上一會兒捏,一會兒拉,一個寶葫蘆馬上就要做好了。他面前擺著一個木架子,上面有三個小盆,分別裝著紅、黃、綠三種顏色糖泥,木架子前插了一排做好的造型各異的動物,一個個晶瑩剔透,活靈活現。
這時,老爺爺已做完寶葫蘆,准備做下一個了。我連忙擠到前面,仔細觀看老爺爺是如何吹糖人的。他熟練地用棒子捲起一團糖泥,用手捋下來,拉長再折疊,反復幾次後,把它團成一個圓球,接著把球壓扁,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扣成的圓環上,右手中指把它搗成一個空心的形狀,看起來就像一個小酒盅,然後將「酒盅」口部捏合在一起,猛地拉長,掐掉頭部,剩下的那頭細細長長的`,好像一根吸管,連著那團空心的糖泥。老爺爺將細頭放在口中,用來吹氣,雙手馬不停蹄地忙活起來。他在粗頭一端捏出四個分叉,再從中間部位向下拉出一根長長的細條,把細條中間折彎,又照樣做出第二條。「咦,這像是某種動物的細長腿呀,難道他要做一隻長頸鹿?」我正疑惑著,只見老爺爺一邊吹氣,一邊將粗頭另一端拉長,然後迅速彎成「S」型,頭部做得圓潤些後,又把末端捏成一個彎嘴。「是火烈鳥!」「火烈鳥才是彎嘴!」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老爺爺把頸部定好型,拿一根長竹簽,蘸了點糖稀,小心翼翼地插進鳥的腹部,最後把吹氣的細頭折斷,一隻火烈鳥就大功告成了!火烈鳥一亮相,立刻引得大家贊不絕口。確實呀,你瞧它,油光發亮,腿部細長,脖頸優雅,真是維妙維肖。
老爺爺吹糖人的手藝真是令人嘆為觀止啊!當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吹糖是一種技藝,需要傳承。它承載了許多孩子童年的快樂。在無錫拈花灣小鎮里,就有一位吹糖人守著這門技藝。我也很想體驗吹糖,便來到了這家糖鋪。
門口,栩栩如生的千里馬,可愛的寶葫蘆,靈巧的小老鼠……個個都那麼的奪人眼球。輪到我了,我要吹一隻雞。這位阿姨戴上手套,揉搓著一個乒乓球大小的麥芽糖團。接著從裡面拉出一根管子,讓我對著上面吹了幾口氣,一切准備就緒,開始吹糖啦!
我輕輕捏著那管子,對裡面大口大口地吹氣,可怎麼也吹不進去,眼見著糖就要幹了,阿姨一個彈指,把最細的那段彈掉了。我繼續吹,吹得面紅耳赤,腮幫子鼓得大大的,也不見得這糖膨脹得多快。顯然,阿姨也有些著急,又幫我彈掉了一段糖管。這下好吹多了,阿姨也喊道:「用力吹,用力吹!」我看到另一端也有點眉目了,心裡一陣竊喜。阿姨又拉起一個小球和一根竹簽,叫我緩緩地吹。一眨眼的工夫,一根竹簽便入了雞肚,一陣「公雞下蛋嘍」的聲音過後,糖就吹好了。
因為吹的時候根本看不清糖的模樣,我趕緊接過糖,細細端詳起來:半圓的雞冠,一派威武。可愛的小嘴,怎麼看都好看。傲驕的小尾巴,翹在屁股上,最重要的是兩腳邊那晶瑩剔透的雞蛋,圓滾滾的,真惹人喜愛。遠看一下,還真像一隻威風凜凜,高高在上的「下蛋公雞」呢!你可別說,這位阿姨還真有兩下子哩!
也許,我看到的只是成果,卻沒有看到阿姨學藝時的辛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付出努力,就會有相應的回報。我希望吹糖這樣的手藝能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傳承的不僅僅是技藝,更是文化……
暑假裡,我們去成都玩,在武侯祠旁的美食街上,我欣賞到了傳統藝術——吹糖人。我感到吹糖人是一門很有趣的藝術。我請叔叔吹一條龍,特別逼真。
從此,我對吹糖人有著濃厚的興趣,我請爸爸幫忙,從網上知道了關於這門藝術的知識:首先,要將飴糖加熱到適溫時,揪下一團,揉成圓球,把糖放在手心壓扁,然後握起拳頭,用另一隻手的手指穿過,把糖塊堆成管狀,再把「管子」的最上方咬下後就可以吹了。
吹糖人的關鍵技術在吹和捏的功夫上。製糖人鼓起腮幫子,不一會兒就吹成了薄皮,空的扁圓形狀,再用靈巧多變的手法,捏出造型各異的花鳥魚蟲,人物百態……有的還塗上綠、黃、紅色。吹糖人講究的是「手眼心氣火」
我終於明白了怎樣做糖人。
今天,我們來到了成都的寬窄巷閑逛。走了一段路,我火眼金睛,看見一個造型獨特的小櫃子,上面插了許多可愛的小動物。我急忙跑過去,原來,這是吹糖人的。一個個小動物面對著我,都製作得栩栩如生,讓人看了就想流口水。
我吵著鬧著也要吹一個,媽媽見挺有意思的,笑著示意我選一個小動物的造型。我一眼瞟見了正在最頂邊的小豬,它彷彿正在乞求地望著我,想讓我把它的小夥伴帶走呢!我立刻做了決定:「媽媽,我想吹小豬,我覺得豬還是很聰明的。」我沒等媽媽回答,就迫不及待地坐在了椅子上等著叔叔教我吹糖人。
只見,叔叔從爐子上裝滿糖稀的鐵鍋里拿一個小木棍攪了一團粘稠的糖稀,放在手上揉起來,一台小電風扇正對著白白的糖稀吹。叔叔邊揉邊親切地對我說:「小朋友,你會吹氣球嗎?」我一本正經地回答:「會。」心裡卻想:難道吹糖人和吹氣球一樣嗎?吹氣球才沒意思哩!叔叔又開始拉糖稀。這團糖稀可被叔叔折磨得很不是滋味,要是我,早就會抗議了!這時,糖稀已經被叔叔拉成一根細長條,我湊近一看,長條裡面竟然是空心的。叔叔叫我象吹氣球一樣往空心的「管子」里輕輕吹氣,我小心翼翼地慢慢吹著,生怕我的「小氣球」炸掉。叔叔已經趁我吹的時候,把小豬的小耳朵,又大又扁的鼻子也捏好了。直到叔叔叫我「停!」我才嘆了口氣:幸好我的小豬沒炸,但是面前的小豬還蠻可愛的嘛!叔叔把我的小豬多餘的小尾巴彈掉了,又拿紅墨水輕輕點了一點,小豬的眼睛也有了,顯得更可愛了。
叔叔拿起小豬,准備把小豬裝進袋子里。但是小豬肥肥的身材已經把袋口堵住了,看來小豬也不願進袋子,我只好把小豬拿在手上。叔叔笑了:「看來你的小豬要減肥哦!」我走時又望瞭望頂旁邊的那隻小豬,它好像正在對我微笑呢!
我急忙一口咬掉了小豬的尾巴,味道還不錯,甜甜地,我真想再做一個!
F. 吹糖稀的製作
糖料一般是紅、白糖加上少許飴糖放在爐子上用文火熬制,熬到可以牽絲時即可以用來澆鑄造型了。
製作時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麥秸桿挑上一點糖稀,在對這麥秸桿吹氣,糖稀隨即像氣球一樣鼓起,在通過捏、轉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種造型。最後用竹簽跳下,冷卻後成型。
畫糖人是在石板上用糖漿畫出者。石板多用光滑冰涼的大理石,用時在上面塗一層防粘的油。糖稀熬好後,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澆出線條,組成圖案。因糖稀在石板上很快就冷卻了,所以要一氣呵成味的糖人攤,製作過程很時精彩。待造型完成後,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簽,稍候凝結即成。
G. 吹糖稀的製作
製作工具和使用材料:
勺子,蔗糖,火爐,竹簽或木簽,鐵鍋,滑石粉.
加工方法:
1.把蔗糖放進鍋內,加熱,融化,要控制好火候,以免蔗糖燒焦了,要不停的攪拌.
2.把滑石粉粘在手上,以防燙傷.
3.待蔗糖稍微涼了後,插上竹簽,捏成型,往塘里吹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