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動物如何耐受高溫和抵抗寒冷呢
雖然野生動物無法像人一樣蜷縮在毯子里禦寒,但它們也有自己獨到的過冬方式,一起來看看動物們都是怎樣抵禦嚴冬的吧。
一群詹姆斯火烈鳥在玻利維亞東南部的愛德阿都•阿瓦羅•安第斯動物群國家保護區內捕食。攝影:MIKE THEISS,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上述三種火烈鳥通過逆循環系統使其瘦削的腿部保持溫暖,“從腳部返回軀乾的血液會被軀幹部位流向腳部的血液加熱,這樣就會減少總的熱量流失,”Chester說道。
火烈鳥的南極近親企鵝也使用這種方式禦寒,他補充道。
不同尋常的眼睛
在冬季,馴鹿當仁不讓地成為了有蹄類動物里的王者,這也是必須的,要不然聖誕老人還怎麼到處送禮物?
2011年的一項研究表明,馴鹿能夠根據北極的季節變化改變眼睛的顏色和結構。在北極,夏季是24小時極晝,冬天則變成了極夜。
馴鹿視網膜後面的反光膜能發生改變,進而使其適應極晝或極夜的光照條件。
所以說,雖然魯道夫的鼻子已經夠閃耀了,但實際上它的眼睛才是無價之寶哦。
B. 動物的避暑方法有哪些
動物的避暑方法有:
1、兔子用耳朵散發身體熱量
有些動物要靠身體部位來降溫,比如兔子。兔子奔跑時要豎起兩只長耳朵,這是因為兔子的汗腺不發達,只能靠耳朵里豐富的毛細血管把體內產生的大量熱量散發出去。
C. 動物是如何保暖的
北半球的嚴冬到來了。當我們利用種種取暖手段仍不禁顫抖之時,難免想知道其他動物是如何抗寒的?看!我們的動物夥伴們盡管沒有穿襪子,沒有保暖內衣,喝不上一杯威士忌,但照樣過得不賴。
招數一:偎依
溫血動物對抗寒冷的一大法寶,就是緊緊偎依在一起。
人類與其他溫血動物一樣,身體會自行產生熱量:當我們靠在一起的時候,熱量自然會積聚起來,有時候這種積聚的熱量還會讓人覺得難受(在地鐵上尤其如此)。我們當中的許多人為了保護自己的私密空間不受侵犯,因此不怎麼情願偎依在一起。但對於一些動物而言,偎依是求生所必需的。
一種名叫帝企鵝的鳥,可能最能說明偎依如何有利於防止其自身熱量散發。企鵝一般只在地球南部大洋的寒流中繁殖,它們習慣了低溫;而帝企鵝卻是在冰封的南極大陸上繁殖,它們的隔熱技巧更絕。它們有厚厚的皮下脂肪,體表還有一層絨毛來容留空氣,最後還有一層防水羽毛來擋住冰冷的海水。這意味著即便溫度低至零下10攝氏度,也不會對它們的生活造成麻煩。
但當它到內陸去繁殖的時候,帝企鵝遭遇的是任何動物通常所能承受的最低氣溫,南極洲冬季的大風雪天氣能讓氣溫低至零下70攝氏度。帝企鵝就靠偎依成一團來對付徹骨的苦寒。位於外面的企鵝身體很快變冷,因此它們抱成團兜圈子,直到輪到自己退回到圈子中間去共享體溫,而其他一些企鵝取代它們的位置,繼續兜著圈。
招數二:毛皮
北極的冬季氣溫會陡降至零下35攝氏度。但這難不倒常年在大塊浮冰上度日的北極熊。
北極熊能應對如此極端的環境,靠的是一身上佳的毛皮。它頂層的針毛(某些哺乳動物身上覆蓋的保護底絨毛的一層長而粗糙的毛),是由修長、油滑、中空、像刺蝟的剛毛一樣的毛團構成的,它能讓近達600公斤的北極熊在頻頻浸入水中時,仍然漂浮著。這件乳白色的「外套」能與冰雪環境相融,而且它還是防水的。這「外套」還能防止里層皮毛變濕。稠密而柔軟的里層皮毛如同一張溫軟的羊皮。里外兩層皮毛之間容留的空氣團能保住熱量,還有助於增強浮力。北極熊的另一高招,就是在狩獵或熟睡時將自己覆蓋在雪中,顯著降低凜冽寒風的作用。
除了獵取其肌肉及皮毛的人類之外,北極熊最大的敵人就是暖和的氣候。在冰雪季節,作為北極熊主要食物來源的環斑海豹不得不在冰窟窿處浮出海面,自然被一動不動守候多個小時的北極熊逮個正著。而在冰面消退的夏季,北極熊的生計就很成問題。由於對寒冷氣候如此依賴,它尤其容易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人們已經在北極地區觀察到氣候變暖的跡象,而隨著冰雪季節日益縮短,北極熊「斷糧少炊」的時間更長了。它的身體狀況在惡化,生育率在下降。北極熊現在實際上已逐漸從其最南端的活動范圍里消失了。)
招數三:鯨脂
像鯨魚、海豹或海豚這樣大部分時間在水中度日的哺乳動物,已經培育出一種相當專門化的脂肪來禦寒。對於那些必須潛水來捕獵的動物來說,光有皮毛的保護是不夠的,因為厚皮毛里容留的空氣在極度的水壓下會被擠壓出來。而在北極或南極海洋的水域深處,溫度可能會降低至不適於生物活動的零下40攝氏度。
海獸脂是包裹著身體的一層厚脂肪,它可以佔到體重的一半。裡面有細細的血管,除了維持體溫外,它還能為許多遠行繁殖和捕獵的海洋動物提供至關緊要的能量儲備。海獸脂還能促進雕塑流線型身材,以幫助它們減少水中行進時的阻力,節約能量,同時也讓其更容易漂浮。動物棲息的水域越冷,海獸脂層就越厚。這層脂肪來自母體的乳汁。比如說,一條幼灰鯨每天可能要消耗多達136升、密度相當於人造黃油的乳汁(持續多個世紀以來的捕鯨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獵取鯨脂為目的。捕鯨者在巨大的鍋爐里將鯨脂熬成油。北美因紐特人長期以來將鯨脂視為一種蘊藏豐富能量的食品來源)海豹或者鰭足類動物能同時生活在陸地和水中,因此該類33個物種大多不僅擁有厚厚的皮毛,還有海獸脂來為它們上岸時增添又一分溫暖。
招數四:遠離
另一種對付寒冷的辦法,就是逃離它,當然最善於這樣做的,是那些移動最為靈活的動物—鳥類。候鳥遷徙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跡,它能讓體型細小的溫血動物逃離寒冷氣候,長途跋涉數百甚至數千英里,飛向更溫暖的氣候環境中。
棕柳鶯(原產歐洲的一種小囀鳴鳥)歸來時的鳴唱預示著春天來了,但每年你幾乎注意不到它什麼時候飛往墨西哥去了。燕子卻是很醒目的,因為每年秋天動身遠飛非洲南部時,它們會一大群一大群地聚集在電話線上,它們在那裡將遇上適宜的氣溫,甚至更重要的是,它們能穩定尋找到一種昆蟲作為食物。
鳥類之外的一些動物也進行遷徙:灰鯨從極地的海洋中游往熱帶海域進行配對,而像北極馴鹿和非洲羚羊之類的大型有蹄動物,常常遠距離遷徙尋找新鮮的覓食地。甚至連蝴蝶也會這樣做:體色橙黑相間、體型頗大的北美王蝶,每年秋天動輒成數百萬一群,蔚為壯觀地從美國奔向墨西哥。
招數五:潛伏
對於從刺蝟、睡鼠到熊、蝙蝠等生活在寒冷地帶的許多溫血動物而言,冬眠是它們在冬季的一種成功的生存技巧。當然,冬眠對像兩棲類(如蠑螈)、爬行類(如龜)和昆蟲類(如蝴蝶)這樣一些冷血動物來說,效果也很明顯。
冬眠是一種深度睡眠,需要一個溫暖的巢穴。人類不幸無法進入這一狀態,因為我們即便在深度睡眠時也只是比打盹稍強而已。冬眠中的動物大都無需覓食和保暖,而其心跳、呼吸、新陳代謝及其它生理活動都會放緩以節能。冬眠時動物的體溫會降到只比外面的氣溫高上幾攝氏度(生活在歐亞地區的倉鼠體溫更是能下降到攝氏零度),但體內進行著的化學反應能避免讓動物凍死。這種漫長的睡眠過程中所需的能量,是由秋季頻繁進食時蓄積在體內的脂肪來提供的。
蝙蝠和睡鼠這樣形體較小的動物進入的是最深度的睡眠狀態;睡鼠在巢居的時候,心跳可能減少到每數分鍾一次。而像美國黑熊這樣體型較大的動物,它們的睡眠就要淺些:它們體溫會下降,但心跳幾乎不會放緩。在一些更溫暖的時刻,黑熊們會很容易就蘇醒過來,有些母熊甚至在冬眠季節產仔。(本版編譯石志宏)
人起"雞皮"
是徒勞抗寒
人類擁有許多辦法來對抗寒冷。當周圍氣溫下降到25攝氏度以下時,裸體的普通人就會感覺到寒冷。隨著氣溫下降,人體全身血管收縮,血壓上升,作為對我們多體毛時代的一種回應,附著在毛囊上的細小肌肉就會收縮,導致「雞皮疙瘩」的出現——這是一種試圖將暖和空氣留在皮膚附近的徒勞。接著由較大肌肉收縮而引起的顫抖也出現了,它能讓體內熱量的產生擴大到此前的5倍。為了保住一些關鍵器官的熱度,像手、腳和鼻子這樣相對次要器官的血液供應就會受到削減。
冬泳者和那些居住在最寒冷地帶的人,通過延長暴露的時間和食用能量豐富的食物,能逐漸適應寒冷。科學家們發現在溫度等幅下降的條件下,北方凍死者的數量要比溫暖的南部少。成年人在冬日一天的死亡率,會比夏日高出15%。
現代人適應氣候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應當歸功於其遠祖。人類取火最早可以追溯至150萬年前,人們在南非的斯瓦特克蘭發現燒烤過的動物骨骼。到古羅馬時,人們已經設計出中央加熱系統。而今天的種種取熱和加熱措施,已足以讓人們將家變成一個溫暖的安樂窩。
D. 大暑時節的蜜蜂養殖管理技巧
七月下旬育台:計算準王台成熟時(從移蟲到成熟12天),恰是八月初斷子時,第一次移蟲後,隔天再移一次,以補台之用。本月上中旬是荊條蜜涌流期間,通風有助蜂蜜釀造,排除過多的水分,節省工蜂勞力,促蜂蜜快成熟。因天氣炎熱,養蜂時要把蜂箱放置樹陰下,或箱上遮蓋防曬物,晴天高溫必須防烈日直射。
「大暑」雷雨天悶熱,滿山荊條流蜜多。蜂箱開窗通風順,助蜂釀造收益多。
1.蜂箱架離地面10~5cm,有兩層意義:
(1)七月是多雨季節,防雨水浸蝕蜂箱。
(2)小蟎多生活在高溫高濕的腐草、禽畜糞便、小動物體表及其巢穴之中,防小蟎入侵蜂群。
2.蜂箱遮陰,蜂箱放置樹陰下,或箱上遮蓋防曬物,晴天高溫必須防烈日直射。
3.蜂箱開窗通風,本月上中旬是荊條蜜涌流期間,通風有助蜂蜜釀造,排除過多的水分,節省工蜂勞力,促蜂蜜快成熟。
4.上午8時前取蜜,經過蜂群一夜釀造,成熟度好,不易發酵。下午工蜂採集來的'花蜜增多,未經釀造的花蜜,降低成熟度,也易發酵變質。
5.荊條流蜜後期,若當地秋蜜不多,需適當留出大封蓋蜜脾,作優質越冬飼料。
6.下旬育台。計算準王台成熟時(從移蟲到成熟12天),恰是八月初斷子時,第一次移蟲後,隔天再移一次,以補台之用。
7.採收玉米花粉。
E. 大暑節氣,水產養殖有哪些注意事項
大暑節氣水產養殖有哪些注意事項
1、科學投喂。大暑期間水溫高,魚類吃食旺,飼料投喂堅持「四定、四看」的原則,根據天氣、水質等實際情況靈活掌握。一般控制在一小時內吃完為佳,可定期添加VC、免疫多糖等保健品,保障肝臟和腸道健康,促進營養消化吸收和降低料比。
2、適時增氧。投飼量大,魚排泄物多,水易受污染。要堅持合理適時使用增氧機,以起到調節水質、促進水體對流、增加池水溶氧和散發有毒氣體的作用。晴天中午開,陰天傍晚開,雨天半夜開,天氣悶熱開機時間可適當延長,天氣涼爽時,應減少開機時間。
3、水質調控。高溫季節,蒸騰作用明顯增強,水質較易變壞,可適當加註新水,注水的量控制在20-30cm為宜,也可根據環境控制注水時間,添水時務必注意外源水質,並在白天進行。生石灰和光合細菌制劑是改良水質的常用葯物。不定期地對池塘施放生石灰調節水質,既可改善池塘水的酸鹼度,控制病菌繁殖,又能防止魚病發生。
4、病害防治。持續高溫將造成水生動物體質變弱和水質變差,極易誘發魚病。魚病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定期消毒,一旦發生病害,力求准確診斷,及時精準用葯。用葯時間一般為晴天上午9:00為宜,避免中午高溫用葯,用葯後應開啟增氧機攪水,打破熱成層,以免水體局部葯物濃度過高。
5、及時捕撈。每年的高溫季節,都是水產品供應的淡季,各類水產品價格相對較高,各養殖戶要根據自身養殖情況,搶抓機遇,適時捕撈上市。起捕前必須停食一天,並做好各項准備工作,選擇清晨下網,運輸過程中可適當加冰降溫,抓緊時間,減少死亡。
6、堅持巡塘。大暑期間氣候多變,應堅持日常巡查工作,同時必須將每天的養殖生產、吃食情況、病害防治等做好台賬記錄,以便總結經驗教訓。此外,在巡塘的過程中,應減少午後戶外活動時間,做好防暑降溫工作,注意人身安全。
F. 動物是怎樣抵禦嚴寒或酷暑的方法
動植物抵禦嚴寒或酷暑的種種方法:
1、抱成一團代表動物:帝企鵝
我們是暖血動物,所以我們的身體可以產生熱量,當我們抱在一起時,身體周圍的熱量會很自然地增加數倍。問題是,出於心理和社會學心理,人類並不希望抱成一團,畢竟大多數人還是希望保持自己的私密空間,不讓別人侵犯。但是,對一些動物來說,這是必要的做法。
成群的鳥兒聚在一起,它們不僅可以形成一道共同的防禦線,防禦掠食動物的襲擊,還能在寒夜分享溫暖,尤其對體型更小的動物來說。
帝企鵝是最能說明這一點的動物,它們通過緊緊地擠在一起,抵擋寒風和低溫。它們必須在寒冷的地方繁殖後代,已經習慣了低溫。事實上,帝企鵝繁殖就在南極冰層覆蓋的陸地上。企鵝們最好的抗寒方法就是擠在一起,形成穩固的屏障,從中獲取熱量。
當帝企鵝進入內陸繁殖時,那裡的大風雪有時可以使溫度降到零下70攝氏度,這個時候,它們取暖的方法便是擠成一團。它們一圈一圈地走著取暖,直到轉到核心位置,這樣輪留保護,大家都不至於凍死。
2、獨特皮毛代表動物:北極熊
北極的冬天溫度會下降到零下35攝氏度。但北極熊對此並不擔心,事實上,它們還能在寒冷的巨大冰塊上繁育自己的後代。這些生活在地球最北端的熊之所以可以適應這種惡劣環境,是因為它們長著獨特的皮毛。
北極熊身上最外層的毛很長,多油脂,而且是空的,能幫助這種最重達600千克的哺乳動物跳進寒冷的海水裡也不會沉下去。這層毛同樣具有排斥水的功能,它從海里爬出來,只需要將身上的水抖摟幾下,體毛就會變干,這就和狗在游泳後要抖抖身上的水的道理一樣。這樣做還能讓內層的毛不會變濕。這種濃密而柔軟的體毛更像是一件溫暖的羊毛大衣。另外,北極熊外出尋找獵物或睡眠時,喜歡把自己埋在雪裡,這樣可以大大地減少寒風的侵襲。
可是在夏季,冰層退縮,北極熊易受攻擊的弱點便暴露出來。因為它們依賴寒冷,所以全球變暖對北極熊尤其不利。
3、增肥,代表動物:鯨
像鯨、海豹和海豚這些大部分時間或一直都呆在海里的哺乳動物,用特殊的高級脂肪「外衣」保持自己的體溫。
鯨脂是一層包裹整個身體的厚重脂肪「外衣」,重量可以達到體重的一半!這層脂肪含有細細的血管組織,除幫助保持體溫,還為很多需要長途跋涉進行繁殖和覓食的海洋動物提供了重要能量儲備。除此之外,這層脂肪還可以幫助快速游動的動物將身體塑造成流線型,減少在水中游動時所消耗的能量,同時提高速度。動物棲身的海水溫度越冷,其自身的脂肪也就越厚。鯨脂是通過吸食母體乳液獲得的。一隻灰鯨幼仔每天要喝掉30加侖乳液,這些乳液的功能相當於人造黃油。
徘徊於海洋與陸地間的海豹或其它鰭腳亞目動物,有33種擁有厚重的毛皮和脂肪,登陸時如同多了一件「保暖外衣」。
4、逃走,代表動物:遷徙動物
另外一種擺脫寒冷的方式就是「逃走」,很多動物都採取這種做法,當然,絕大多數是像鳥一樣遷徙的動物。
聽到棕柳鶯的叫聲實際上是春天到來的一個訊號。但人們有時候很難注意到它們不知不覺地溜走。燕子的遷徙是非常明顯的:秋天到來的時候,它們會成群結隊地站在電話線上,啟程飛往南方,在那裡尋找更適合它們的天氣。
除鳥類外,其它一些動物也有遷徙的習慣:兩極的灰鯨游向熱帶進行交配;北極馴鹿和非洲角馬等大型蹄類哺乳動物不遠萬里尋找新鮮草地;甚至蝴蝶也不例外:黃黑相間的北美大蝴蝶黑脈金斑蝶每年秋季要進行一次大的旅行,由美國飛往墨西哥。數百萬只蝴蝶組成的飛行隊伍場面極為壯觀。
5、睡覺,代表動物:冬眠動物
對很多生活在寒冷氣候條件下的暖血哺乳動物來說,冬眠是一種很好的冬季生存戰略,例如刺蝟、睡鼠、熊和蝙蝠等。此外,某些冷血動物也採取冬眠的方式,例如兩棲動物蠑螈、爬行動物烏龜和昆蟲類動物蝴蝶等。
冬眠時首先要選擇一個舒適的巢穴,然後再長眠不起。不幸的是,人類並沒有這樣的本事,冬眠的過程要比普通的打瞌睡復雜得多,某些情況下,需要從根本上減緩心跳、呼吸、新陳代謝和其它生理過程的頻率和速度,才能保持能量,否則,仍需補充食物,維持體溫。
雖然冬眠時的體溫只比室外高出幾攝氏度(倉鼠冬眠時的體溫是零攝氏度),但體內的一系列化學反應會防止動物凍死。冬眠中所消耗的能量由身體的脂肪提供,所以秋季到來時,動物會不停地覓食,以打造厚重的脂肪。
蝙蝠和睡鼠等體形稍小的動物的冬眠過程趨向於最深度睡眠狀態:巢穴中的睡鼠在冬眠時心臟幾分鍾才跳一次。但美國黑熊等體形稍大的動物冬眠的程度卻非常輕:雖然它們的體溫會下降,但心跳很難減緩。在相對溫暖的洞穴,黑熊很容易醒過來,某些雌黑熊甚至會在幾個月的冬眠過程中繁衍下一代。
動物避暑的絕招:
海馬的防暑妙法
生長在海洋中的海馬,夏季感到炎熱的時候,它們也有一套防暑的妙法。它們既不潛入深水中,又不到海草多的地方去納涼,而是一動不動伸展四肢,不了解內情的人還認為在曬太陽浴呢。原來,海馬的皮膚腺能分泌出一種紅色的粘液,待粘液乾燥之後,就像一塊遮陽板一樣,用它來保護海馬敏感的皮膚,防止太陽的曝曬。
2、鱷魚張嘴為涼快
海洋中的鱷魚,在炎熱的夏天,為了防止酷暑天氣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就群集暢游到靠近岸邊的水域,長時間呆在那裡避暑。它們非常巧妙地張開自己的大嘴巴,一呼一吸地呼氣,通過這既急促又有節奏的奇妙動作,達到能將它們體內的熱空氣順利地排出體外,求得自然的涼爽快活,度過炎熱難忍的夏天。
3、肺魚巧造安樂窩
生長在海洋中特別是在非洲的淺海水域的肺魚,為了安全度過暑熱天氣,每當夏季來臨之前,先做好避暑的准備工作。它們選擇泥沙底質海區鑽進底層,通過自身分泌粘液,把底層周圍的泥土粘在一起,精心築成小穴巢,作為避暑納涼的安樂窩。待到夏天暑期過去後,才肯出來暢游各自喜愛的水域,過著平時正常的海洋生活。
植物抵禦酷暑:
仙人掌科植物一般生長在沙漠地區,不會遇到嚴寒,它們的葉片退化成沒有氣孔木質化的刺以減少高溫季節的水分蒸發,有些品種的刺很密可以起到遮擋陽光的作用;
植物抵禦嚴寒:
松樹的針葉表面積小,表面還有蠟質覆蓋,可以減少冬夏乾旱季節的水分蒸發。
G. 大暑和小暑顯著的動植物變化
植物成長的速度更快了,果實開始飽滿成型,動物蟄伏避暑除了蟬鳴蛙叫蛐鼓。
H. 動物中暑怎麼辦
症狀:當你發現狗狗張著嘴大喘氣,嘴上出現唾沫;走路時身體搖擺失去平衡;虛弱而意識模糊時,很可能就是中暑了。
措施:主人應該盡快使狗的體溫降下來,方法是用涼水(不能用冰水,冰水會延長降溫的時間)沖淋狗身體,也可把狗放到冷水浴盆里降溫。這時狗一般已經不會自己喝水了,所以要送到獸醫站採取點滴迅速補充水份和其他葯物進行治療。狗狗在洗完澡後也不要將其置於陽光下烘乾,應先擦乾再曬10-15分鍾;中暑的可喂些蔬菜(如芹菜、白角)給它。
當寵物已經重度中暑休克昏迷時,先用冰水淋濕或冰毛巾包裹全身,也可以用酒精擦拭降溫,或是從肛門灌冷水入直腸,然後盡快送醫。送醫途中要注意將寵物的頭放低、脖子伸直,保持呼吸道暢通並防止嘔吐。
預防:預防寵物中暑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
1.居住環境:將寵物安置在空氣流通、避免日曬的地方,必要時給它吹電風扇或在室內安裝冷氣。
2.生活管理:長毛寵物可以剃毛有助於散熱,並隨時添加足夠的水份。
3.戶外活動:高溫時避免帶寵物出門,如出門須帶飲水並減少運動量。
4.提高警覺:隨時注意寵物是否出現異常行為或症狀,尤其短鼻貓或狗、肥胖、心肺或肝腎功能不佳、及患有慢性病的動物很容易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