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植物油、動物油,吃哪個更健康說法總在變,你弄明白了嗎
上一篇專門介紹了世界最受推崇的 健康 飲食——DASH飲食法,提到它的核心之一是多攝入不飽和脂肪酸、少攝入飽和脂肪酸。
最怕這樣變來變去的 健康 知識,確實令人苦惱。我想有必要將幾種說法 梳理一下,希望能為大家解惑……
首先要明確:多數情況下,植物油不飽和脂肪酸多,而動物油飽和脂肪酸多。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椰子油雖然是植物油,飽和脂肪酸比例可比豬油還高。
說法1:飽和脂肪酸攝入多對心血管有害
DASH飲食開始於1997年,很長一段時間營養界都認為多吃飽和脂肪酸高的油對 健康 不利,尤其是對心血管 健康 有害。所以針對高血壓人群的DASH飲食強調的是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量。
說法2:長期不吃動物油也有害
2005年有篇文章《低膽固醇的危害》,其中提到長期只吃植物油,而不吃動物油,會導致食慾變差,貧血、牙齒松動、傷口不容易癒合等一系列營養不良現象,甚至還會危害心血管。
說法3:植物油在高溫下產生有害物
植物油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穩定性不如以飽和脂肪酸為主的動物油。
植物油在高溫下易氧化,形成自由基,加速人的衰老。
2015年左右,有些文章引用了一位英國教授的實驗結果,得到個駭人聽聞的結論:用植物油做飯會產生致癌物。
研究人員把不同種類的油加熱,再測定其中的醛類物質,發現葵花籽油、玉米油比起椰子油、黃油,產生了更多的醛類物質。
實驗數據沒問題,但那些文章得出的結論卻有點危言聳聽。
首先, 實驗針對的是部分植物油 ,並非所有的植物油都不耐高溫。
醛類物質不能等同於「致癌物 」:主要產生的丙二醛、丙烯醛,屬於第三類疑似致癌物,是否致癌還不明確。
實驗條件是在180度的高溫,加熱20到30分鍾, 一般炒菜不會持續這么長時間 ,油炸倒是可能達到這個條件。油炸產生有害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說法。
靜下心來,將三種說法仔細想想,就能明白其實它們互相並不矛盾。
1、 動物油吃得過多,會讓飽和脂肪酸過多,對心血管不利。
2、 只吃植物油,完全不吃動物油脂,會有營養不良的風險。
3、 動物油在高溫下比植物油穩定。
一些植物油高溫下會產生有害物,所以要少吃油炸食品。
必須弄清楚,不同的油適合不同的烹調方式。
亞麻籽油、芝麻油、核桃油、各種冷榨油——適合涼拌
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適合中等溫度、時間不長的炒菜
棕櫚油、椰子油、牛油、黃油、豬油,耐熱性好——適合高溫煎炸
初榨橄欖油適合涼拌,精煉橄欖油耐熱性比大豆油、玉米油好,適合炒菜,甚至煎炸。
不能簡單地比較動物油、植物油哪個好, 適量吃很重要,選擇適合的烹調方式也很重要。
每天油脂控制在25~30克,少吃油炸食品,時不時吃些動物油。
『貳』 植物油和動物油哪個好
植物油好。
植物油的脂肪酸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不飽和脂肪酸是指分子含有一個或多個雙鍵脂肪酸。亞油酸、亞麻酸、DHA等屬於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亞油酸、亞麻酸是人體必需脂肪酸。但人體不能自身合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得。
DHA俗稱腦黃金,對嬰幼兒的腦力和視力發育有重要作用。常溫下一般動物油呈固態,消化吸收不如植物油。另外飽和脂肪酸攝入過量不利於人體健康,因此更推薦植物油。
雖然適量食用植物油對健康有益,但也不能無節制的吃。每人每天烹調油攝人量在25-30g就可以了。
『叄』 植物油好還是動物油好
閱讀本文需知:
1、要想判斷脂肪的好與壞需要聽從脂類科學家的意見。
2、幾十年以來脂類科學家一直想告訴我們:飽和脂肪和膽固醇不是問題。
3、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危害源於它的化學不穩定性。
4、避開有害脂肪,能讓你遠離心臟病。
如果脂肪對身體不好,為什麼有些人吃了一輩子黃油、雞肉、牛肉,老了之後還是健康且充滿活力呢?
關於食用油的爭議不是一天兩天了,到底是植物油好還是動物油好?還是所謂的低脂飲食好?
遠的不說,中餐的「煎、炒、烹、炸」哪樣都離不開油。吃了這么多年的油脂,似乎還是不知該怎麼選擇。
植物油在中國出現得很晚,古字書中「油」字的唯一解釋是一條河的名字。
雖說中國是農業大國,但古人沒想過把金貴的糧食拿來榨油。
人們做飯大多用的動物油,比如豬油,「煮肉時有脂膏浮起,便撇出豬膏留作別用。」
據考證,古人最早食用植物油是西漢外交家張騫從西域引進的芝麻油,簡稱「麻油」。後來漸漸自己找來蘇子、胡麻、大豆來榨油,蘇子軟,榨油最受歡迎。
大豆雖然從西漢就有了,但據說因為黃豆太硬,一直到明代有了榨油機才普及。
近現代化後,曾經人們普遍認為脂肪和膽固醇是導致心臟病的誘因,植物油要比動物油健康。
然而在過去的30年裡,這一觀點完全顛覆了。
1984年《時代周刊》的封面故事《膽固醇:現在是壞消息》指出了膽固醇對健康的危害。
2001年,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幾位營養學家研究後認定,「低脂飲食缺乏科學依據,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健康問題」。
2014年《時代周刊》又發表了題為《不要抵制脂肪》 的文章,表明醫生認為黃油無害。
隨著越來越多的學者找到各種證據來證實動物脂肪具有促進健康的作用,原本對動物脂肪、膽固醇等的偏見不得不被改變了。
《深度營養》的作者凱瑟琳·沙納漢曾經說過,「當我們不再像農民或廚師那樣談論食物,而像科學家時,我們的健康狀況就會變糟。問題不在於科學家,而在於我們使用科學術語的時候,並沒有真正理解它們的含義。」
食物真正的含義是什麼?科學術語的含義又是什麼?
植物油英文為「vegetable oil」,是從玉米、油菜籽、大豆、向日葵、棉籽、紅花、米糠和葡萄籽等中提取的脂類。
來源和名字都與蔬菜相關,可真正裝瓶的植物油成品已經和蔬菜沒什麼關系了。
幾乎今天所有的加工食品中都有植物油,麥片、松軟的烘焙食品、米糊、豆奶、冷凍食品、配菜、部分沙拉醬。
這些工業化植物油之所以能打敗動物油,最初起源於戰爭和利潤。
19世紀晚期,拿破崙三世懸賞激勵人們發明黃油替代品,以滿足軍隊和「下層階級」的需要。理想的黃油替代品不僅要價格低廉,而且要適合長途海運,不易酸敗。
化學家希波利特·梅熱——穆列斯經過多次實驗,發現擠壓動物油脂塊能夠產生油狀物質,加入脫脂牛奶攪拌之後會變成固體。
這種深灰色的人造黃油雖說口感不好,但價格便宜。
20世紀末,化學家又找到了一種新的方法生產人造黃油,材料為棉籽。
棉籽在實際生活中沒有什麼用處,這種極小的黑色種子很難保存,如若保管不當還會因發酵而散發出難聞的氣味。化學家很快就意識到,棉籽因發酵而散發出臭味,這表明棉籽油很容易發生氧化反應,並由此看到了商機。
他們迅速找到辦法,把棉籽變成了真正的人造黃油。要把液體棉籽油做的更像黃油,就需要進行稠化處理,使它變成固態的膏狀物,方法有兩種:
一、讓油分子聚集在一起。
這種方法生成的是塑料狀物質,不宜食用。
二、讓個體油分子硬化,更易堆疊。
這種方法藉助高溫、高壓、氫氣和鎳催化劑,經過氫化,使棉籽油中的脂肪酸分子發生形變。
要使這種產品看上去像食品,關鍵在於催化劑的使用,它可以阻止分子相互結合成為「塑料」。也因此催生了反式脂肪酸。
經過了一個世紀,這種人造黃油依舊流通於市場,甚至曾經被鼓吹比天然黃油更健康。
製作植物油的起始步驟之一就會用到汽油的成分——己烷。
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多不飽和脂肪酸,如果多不飽和脂肪酸缺乏抗氧化劑的保護,遇熱就容易發生氧化而酸壞。專家們把這種遇熱受損的情況稱為「熱敏性較高」。
植物油初級提取液中會散發出一種惡臭,但它最終會被清理干凈。
植物油的熱敏性導致了它們遇熱容易酸敗掉。要讓黑糊糊、散發著惡臭氣味的初級提取液變成可以食用的植物油,就必須進行化工級別的處理,包括提煉、漂白、除臭...至少20道工序。
這些會進一步增加植物油中的反式脂肪酸,也成為近現代社會動脈硬化和心臟病發病率史無前例攀升的誘因。
雖說植物油不會直接致人死亡,但它會嚴重影響兒童正常的新陳代謝,破壞其身體的動態對稱,使骨骼比例失調。
工業加工後的菜籽油,包括所謂的「有機壓榨產品」,都含有曾經健康卻已突變、氧化、遇熱受損的脂肪酸。
菜籽油已被證實會與其他植物油一樣導致健康問題。
如果我們可以不經加熱環節提取菜籽油,那一定是有益健康的,可惜沒法做到這一點。
植物油不是不能吃,只是在經過工業化精煉後變得不健康。
在加工提煉之前,植物的種子們美味又健康,比如葵花籽兒、玉米。只是因為植物油極易氧化,不能進行反復的工業化精煉。
植物的種子在冬天休眠狀態,春天解凍時,種子中具有熱敏性的多不飽和脂肪酸會在天氣變暖的時候蘇醒過來,促進種子發芽。
為了防止多不飽和脂肪酸因為地面回暖和太陽照射而受到損傷,植物還給種子配備了抗氧化劑。
可惜,植物油的精煉過程最終破壞了健康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和配套的抗氧化劑,使其轉化為不健康的畸變分子。
所以曾經在種子里十分健康的油脂,經過工業化加工後,就變得不健康了。
過去的家庭榨油作坊採用楔形榨油機,通過傳統方式把亞麻籽和油菜籽裡面的油脂壓榨出來。
經過整整一天的時間,楔型榨油機緩緩下壓,最終獲取到富含天然抗氧化劑和多種維生素的金黃色新鮮菜籽油。
這樣萃取出的亞麻籽油或大麻籽油是健康的,富含Ω-3脂肪酸。如今還有很多這類的小型榨油作坊,健康的植物油還是買得到。
不過切記,這種油不要用於油炸。
脂肪和糖不一樣,糖不能提供營養,動物脂肪卻能幫助我們吸收其他營養成分,改善它們的口感。所以黃油、乳酪和肉才會這么美味。
由於動物脂肪含有膽固醇這種天然的食慾抑制劑,和其他食物相比,它更具有抑制食慾的功能。
相比之下,植物油會妨礙維生素的吸收,而且不能抑制食慾,所以你會吃得更多,獲取的營養卻較少。
橄欖油、棕櫚油和其他對身體有益的油脂主要由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組成,化學性質相對穩定,在低溫條件下就能輕松提取。
前面已經花了很大的篇幅講述了植物油的不受熱性。所以如果要用於高溫烹飪,就得選擇具有耐熱性的脂肪。
在這一點上,存在於黃油、椰子油、豬油和傳統脂肪中的飽和脂肪可以輕松勝出。因為它可以抗氧化。
飽和脂肪酸的分子構型中沒有氧氣的容身之地,所以即使在高溫條件下,這些堅強的分子也不會因妥協而改變形狀。
單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勉強容納一個氧分子。但很難做到,所以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也可以抵禦有害的氧化反應,用作烹飪油脂。
想要避免過度精煉的植物油帶來的壞影響,也有辦法。
一、換油。
比如不去外面吃飯;把家裡的油都換成橄欖油、花生油或者動物油;自己炸薯條什麼的。
二、多吃生的新鮮果蔬。
大多數味道濃郁的植物營養素都具有抗氧化能力,能保護脆弱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免受氧化損傷,但加熱烹飪會減少果蔬中的抗氧化成分。
所以,幾乎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多吃生的新鮮果蔬獲得天然抗氧化劑。
畢竟在如今的環境下,植物油和其他工業化食品無孔不入,每日多吃生鮮果蔬是為身體排毒的最佳方法了。
『肆』 生命離不開能量供給,脂類營養素動物油和植物油相比誰更健康
植物油相比誰更健康,因為植物油的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可降低壞膽固醇的水平。
『伍』 植物油和動物油哪個更健康
提問者 都說飽和脂肪酸少、不飽和脂肪酸多的油才是好油,所以我們應該用植物油代替動物油嗎?
祝您健康 這個判斷標準是可取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植物油就比動物油要健康,具體得看每種油的脂肪酸含量情況。鴨油是動物油,但是它所含的飽和脂肪酸比植物油中的棕櫚油低了近一半,而單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也比豆油、花生油要高。棕櫚油雖為植物油,但它的飽和脂肪酸含量和豬油幾乎相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提問者 那日常烹飪如何科學用油呢?
祝您健康 營養學家建議我們在不同的烹飪場景中選用不同的油,而不是一種油「包打天下」。如果需要高溫爆炒或煎炸菜品時,可以選用花生油;涼拌菜品食用時,橄欖油、茶油、芝麻油都是很好的選擇;大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則適合日常中低溫炒菜時使用。椰子油、棕櫚油任何時候都不推薦使用。
祝您健康 油也有保質期,廚房的環境也易使油氧化、變質,故建議買油時買小瓶的油,用完就更換新油。同時,油瓶最好不要放在離灶台過近的地方,以免高溫縮短油的「壽命」。
『陸』 植物油和動物油哪種更健康
我是這兩種油都吃,不管是植物油還是動物油,有時候是吃一段時間的植物油之後,再接著吃一段時間的動物油,也有時候是把這兩種油混合起來吃,我個人覺得混合起來吃要更加的健康,更加的營養合理,普通的食用油分為植物油與動物油,前者多含不飽和脂肪酸,後者主要是飽和脂肪酸。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過多攝入飽和脂肪即動物油易致心血管疾病,如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
豬油傳承了幾千年,個人從小吃到大,沒感覺不好!所謂植物油比動物油好,那是植物油廠家及其僱傭的所謂專家宣傳而已,因為沒人熬豬油然後包裝上市銷售,也就不會有廣告去宣傳豬油了!植物油有優勢,但平時飲食中不能只單純食用植物油。美國著名營養學家塔斯教授認為,食物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和飽和脂肪酸應該保持一定的比例,要實現這種搭配,食用一定量的動物油也就不可避免了。
『柒』 動物油和植物油哪個更健康
你好我個人覺得長期使用還是植物油更健康,但是也要適當的補充動物油裡面有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只要不大量食用就可以
『捌』 植物油和動物油相比較起來,哪一個更健康呢
美國一直使用的都是以飽和脂肪酸為主的動物油,比如漢堡、薯條,都是用動物油煎炸而來,食物會更香。
當時的植物油被認為是大量的工業用油,通常用來做肥皂等。這與中國比較相似,中國幾千年來,都是使用動物油為主要實用油,近幾十年,才有了更多人對於玉米油、大豆油、菜籽油等植物油的關注。
怎麼合理使用油脂,可能會有更好的方法,但目前,由於每種植物油的種類不同,所以營養也不同,不同植物油、動物油之間,交替使用,或許是較好的方式。
『玖』 動物油和植物油哪種比較健康
到底是吃動物油比較健康,還是吃植物油比較健康,這一話題一直都爭論論不休。之後更是有用植物油做飯會致癌的說法,讓人對這兩種油產生疑問。其實不論是動物油還是植物油,都可以為人體提供很多的營養物質。
而對於植物油的起義,是因為一些植物油都含有很多的氮元素。所以就有人稱植物油中的這些氮元素在高溫的作用下,會產生一定量的有毒物質。最後導致癌症的產生。所以很多人就認為植物油吃了會致癌,但是這種說法是不理性的。有機物中的氮元素變成一種有毒物質,它所需要的反應條件是十分苛刻的,不可能說你只要去加熱,就可能變成有毒物質,這是非常不符合邏輯的。所以植物油能致癌,這種說法本來就是一個錯誤的說法。
最後不論是動物油還是植物油,只要每天的攝入量不超過30克,對人體來說都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