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簡述宋代五大名窯的發展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澗滋村及東西燕村,在宋代屬定州,故名。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
定窯是繼邢窯而起的白瓷窯場。器型在唐代以碗為主,宋代則以碗、盤、瓶、碟、盒和枕為多,亦產凈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輕,質堅硬,色潔白,不太透明。定窯由上迭壓復燒,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這是定窯產品的特徵之一。
定窯瓷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的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印花以花卉為主,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等,也有鴛鴦、龍鳳、獅子等動物圖案,畫面嚴謹,講究對稱,工整素雅的白釉印花定器歷來被視為陶瓷藝術中的珍品。北宋早期定窯刻花、構圖、紋樣簡潔,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有淺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用單齒或雙齒梳篦狀工具,刻劃出由深、淺不一的主線與輔線相襯構成的物象,生動自然,具有較強的立體感,裝飾題材以花果、蓮鴨、禽鳥、浮鳥、雲龍等為主。
宋、金時小瓷枕廣為流行,有最簡單的長方形,亦有動物造型的,如虎形枕,及狀似如意雲狀,取其吉祥意的如意枕,嬰兒枕為其中造型較為繁復者。宋代嬰兒紋樣極為流行,傳世宋瓷中,北方青瓷系、景德鎮影青瓷、技法繁雜的磁州窯系以及本件所屬的定窯系,均可見以嬰兒或孩童嬉戲為紋樣的作品。
定窯雖原為民窯,但北宋後期曾一度燒造宮廷用瓷,因此影響較大,其後各地紛紛仿製。有「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
定瓷的發展
定窯瓷器,若從窯址發現遺物來看,始燒年代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最晚到明宣德年間,定窯仍有生產,定窯的發展過程,大致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南北朝到唐代早期,這階段定窯的主要產品是北方青瓷,到了這一階段末期,黃釉粗灰胎瓷其成為主流,第二階段是唐代中期,這一階段,定窯出現粗白瓷,燒造方法出現支燒,器形以餅足尖唇碗居多,胎色灰白,多施化妝土。第三階段是唐代晚期到北宋早期,這一階段是定窯白瓷的成熟期,這一階段定窯出現大量的細白瓷,胎骨潔白細膩堅致,器形開始多樣化,器壁變薄,匣缽墊燒為主流生產方式,燒造氣氛多以還原焰為主,故釉色白中泛青,從瓷質角度來看,這一時期的定瓷的質量最高,第四階段從北宋中期到北宋晚期,是定窯的全面發展期,這時期定窯出現刻劃花裝飾手法並成為主流,定窯成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時期提高生產效率的覆燒法出現,並大規模應用,但是瓷質,火溫較前期有所下降,燒成氣氛多為氧化焰,故釉色白中泛黃,這時期,定窯的色釉瓷器繼續發展,醬色釉和黑色釉白瓷繼續生產,數量較之前增多,第五階段從北宋晚期到金代,這一時期定窯高質量瓷土趨於枯竭,瓷質進一步下降,覆燒法繼續沿用,但是也出現了澀圈墊燒的新方法,這時期借鑒於定州緙絲藝術的印花法廣泛應用,並取代了之前刻劃花的主流地位,同時因為白瓷土的枯竭,定窯出現了一些施加化妝土的剔花作品,應歸為磁州窯系,第六階段從元代到明早期,這時期是定窯的衰落期,細白瓷基本已經不見,多是粗瓷。 從定窯的興衰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定窯細白瓷的產生,至少有如下影響,第一是唐代形成的南青北白的瓷器生產格局,在北方的成熟白瓷生產中心由邢窯轉移到定窯,定窯穩定的不加化妝土的生產技術,奠定了之後青白瓷乃至青花等彩瓷的發展基礎,第二是首創了覆燒法技術,大大提高了瓷器生產效率,第三是定窯極高的藝術成就一方面反映出唐宋時期瓷器製造業的全國瓷窯之間的技藝交流,一方面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定窯窯系,成為我國歷史上最大最著名的白瓷體系。定窯燒造延續時間之長,在五大名窯中居於首位,各個時期的定瓷反映了歷史上人們的審美觀念的變化,同時還反映了北方民族融合甚至是中國和外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我們也應該看到,恰恰是定窯首創的覆燒法,浪費了大量的優質瓷土,定窯在迅速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埋下了迅速走向衰落的種子,這是現代發展工業提高效率的同時所必需借鑒的歷史教訓。
定瓷的價值
由於定瓷精品的稀有,自明代起定瓷精品就是眾多收藏家追尋的重要目標。在國際上,定瓷同樣具有極高的收藏地位。在大英博物館、巴黎國立亞洲美術館、舊金山亞洲美術館等,定瓷均被作為古老東方藝術珍品收藏。在日本,一件收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宋代定窯紫釉描金碗被視之為稀世珍寶。
定瓷中的黑定、紫定也歷來為收藏家推崇備至,明代曹昭認為「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價高於白定。」文章開頭所提到的那件北宋定窯黑釉鷓鴣斑就是一件黑定精品,其成交價是雅昌藝術網拍賣資料庫有記錄的白定最高價格的3.3倍。
境內外價格的差異,也是這件北宋定窯黑釉鷓鴣斑五年來能穩坐拍賣價格頭把交椅的原因。據了解,在境外及香港地區,上乘定窯刻花碗、盤,其成交價達到8萬英鎊以上的並不鮮見,而在國內同類器物的成交價一般只有其八分之一至十分之一。1998年香港拍賣了一個直徑20厘米的定窯刻蓮花紋葵口盤,估價38- 42萬元港幣,成交價54.8萬元港幣。而相似的定窯盤,在國內最多也就幾萬元。
此外,收藏者對宋代五大名窯的崇拜也為造假者提供了造假空間,盡管諸多贗品的出現,使得定瓷的拍賣市場頗顯冷清,但定瓷精品的市場潛力仍不容小視。雅昌藝術網的數據顯示,從199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一件定窯盤口梅瓶以396.44萬元成交至今,定窯的總拍品達到408件,已成交拍品146件,成交總金額 4240.9692萬元,成交比率為36%。不過專家提醒藏家,在收藏定瓷的過程中一定要謹慎,不能僅僅從表面特徵上來鑒定,而更應該看重器物內在的神韻、時代特徵及製作工藝上的文化特徵。定瓷的鑒別
定窯鑒定是一項很繁雜的事情。由於鑒定工作集文化、藝術及工藝於一身,故鑒定決不能單從造型上看年代,從特徵上辨真偽,因為贗品往往更重視造型及其特徵。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文增先生從事定瓷研究、創作三十餘年,是定窯故里河北曲陽定瓷企業的領軍人。他通過對定窯工藝成型、釉面呈色、燒成氣氛及原料的分析,從工藝裝飾中找線索,總結出與定窯工藝形成有關的11個文化特徵,發表在《定窯研究》一書中。本文摘引部分關鍵詞,希望能給定窯的辨偽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一:米黃色(定窯呈色)
定窯白瓷,其呈色是各具特徵,有偏白色的、偏青色的、偏黃色的。定窯恢復之初有人認為定瓷呈米黃色,並以此作為辨別真假和進行仿製的唯一標准,這種觀點實際上是錯誤的。由於古代的原料選擇、配方比例以及焰火的溫度控制完全依賴人工,且定瓷的生產還會受到不同時期氣候等客觀條件的影響,因此,定瓷究竟是米黃色、青白色、象牙白還是乳白色,是白中泛黃,還是白中泛青,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僅以此來進行判斷。
關鍵詞二:淋釉(淚痕)
定瓷淋釉俗稱淚痕。清代《南窯筆記》說:「出北宋定州造者,白泥素釉,有涕淚痕者佳。」它是定瓷生產工藝過程中所呈現的一種自然現象。主要形成原因是由於器物在施釉時釉層重疊聚集,經過燒成熔化而形成不同形式和顏色深淺不一的釉縷。凡一應產品到出窯為止,都不可避免地呈現出來。
千百年來,淋釉一直被認為是鑒別定窯真偽的一大特徵,而被仿製者抓住不放。仿製者一般故意將施好釉的器物,進行彈點或筆塗,使形成淋釉。用這種方法形成的淋釉,缺乏神韻,沒有那種原始的淳樸的天真美。稍有一點鑒定常識的人,都能看出來是仿製品。
關鍵詞三:生辣感
生辣感是人們對定瓷外觀鑒賞的一種習慣稱謂,體現著定瓷凌厲錚然的風格和明麗蘊涵的氣質。由於定瓷泥料練制細膩、精純,可塑性較好,且骨架性強,凡成瓷器物,都會給人一種剛勁、堅銳、俊逸的精神感覺。同有些陶瓷的圓熟、甜媚、滑膩、松綿相比,具有明顯的區別。
刀痕,也是定瓷產品外觀生辣感的特徵之一。古代定瓷生產,凡轆轤成型後,從修坯、整形、剮足都離不開刀子,故稱定瓷生產為刀子活。古代定瓷不論何種器物,凡是轆轤旋轉作出的,其壁面都不約而同地帶有強弱不等的刀尖旋削紋。這種刀痕的形成,是在拉坯過程中自然留下的,它的不規則和有致的分布,使定瓷別具味道,使產品更具有靈氣、具有生辣感。關鍵詞四:刀線
刀線是裸露於定窯器物外部壁面的一種自然痕跡,僅見於盤、碗、瓶、罐等圓體器物中。凡這種器物都要經過拉坯和修坯,刀線的形成,均為修坯過程中的一種自然留存。不過,通過一些存世的珍品看,檔次較高,藝術品位較強的留有刀線較少,檔次較低或一般產品則有多有少。
最初,仿製者對定瓷器物中的刀線認識不夠,總想修得光滑,不敢也不願留下這些刀痕。即使修坯時撫不平,在施釉前加一道水抹工序也予以擦掉。結果,最能表現定窯藝術個性和傳達人文精神的特徵遽然消失。今天看來,它已成為體現定窯藝術品位及其價值不可缺少的文化特徵,具有名副其實的大朴不琢之美。
關鍵詞五:芒口
芒口,俗稱毛邊,是指盤、碗在入窯燒制前去掉釉的一圈邊口所露的胎骨。這是定窯歷史上所形成的一種工藝特徵。定瓷之芒口,的確引起皇室階層及社會消費者非議,但定窯並未因此而改變這種歷經千辛萬苦才獲得的工藝成果,而是以芒口鑲金、鑲銀、鑲銅再次走向市場並復入皇室,引起皇室的珍重,稱為金裝定器。
芒口生產很考究,決非隨意去掉一圈釉了事,而是內寬外窄,一陽一陰,陽寬陰窄。按器皿大小件而定,陽面剮去2-4毫米,陰面剮去1-2毫米,定有規則,行按要求,輪上操作隨心,藝術風格自成一脈。芒口的要求同器物上的刀線產生一樣,要求自然、順暢,忌諱模糊臃腫或做作行為,旨在用刀工體現定窯瓷器芒口的天真爛漫。除去器皿本身不談,只看這些芒口處理效果,就知道這件器皿品位及製作該件器皿的陶工水平有多高。
關鍵詞六:手工味
拉坯是定窯成型的主要手段,鑒於宋代定窯陶工的操作規程以及宋代拉坯機械,定瓷的手工味十足,尤以盤、碗、瓶、罐類的底足最能說明問題。這類產品的底足,不論是圈足,還是玉璧底都明顯地表現為幾個特徵:其一,不十分規矩,即器皿底足是半圈寬、半圈窄,器壁呈現為一邊薄一邊厚;其二,外糙內秀,定窯底足或說整個背部給人感覺比較粗糙,有的甚至能見泥屑粘連;其三,手掐紋,這是修坯過程中留下的特徵。這些特徵,才真正能體現手工味,也是現今仿製者最難以模仿的。當然,窯場尤其是官窯場人們還是想盡量去掉這些工藝過程中不必要的痕跡,利坯時盡量著正中心,以保持其整潔和雅緻美。
關鍵詞七:底施半釉
定窯在古代生產中,器皿部分為底施半釉。即外底(指圈足內)呈缺釉現象。半釉面積不等,但都很自然,不存在任何做作行為。這種半釉的形成為器皿在施釉時因浸釉操作方法所致。通常是食指和中指並列掐住器皿足底部,拇指按住器皿邊口進行浸釉。產品在釉缸中瞬間即出,隨之仰置於平台上。由於食指和中指掩住了足底約1/2面積,使釉水不能浸入。這樣使足底形成自然缺釉。鑒於每個陶工當時具體情況及施釉時操作設施工作場地之不同,因而形成宋代定窯器皿施半釉的不同風格。關鍵詞八:玉璧底
玉璧底,也稱玉璧形底,是定窯器物(盤、碗、瓶、罐類)底足形制處理的一種方法,唐、五代時多採用。不同器形的產品,不同體量的大小,其玉璧底的處理也不同,但風格表現無二。玉璧底,顧名思義,是把器物底部修整成像玉璧似的形狀。通俗一點就是在一個圓形底中間挖出一個2~3毫米深的凹狀小圓。更說白一點,不過是一種超寬底足。這種玉璧底器物,給人一種嚴肅鄭重的感覺,有表現器形沉穩和凝練的氣象,為定窯向圈足發展的一個特定時期的特徵。
關鍵詞九:珍珠底
剔花留白處的一種處理方法。為表現剔花和印花裝飾的豐富感和生動感,使紋飾空白處不甘於空寥而常於其間加一些紋樣處理,珍珠底就是在這種要求下出現的。其作法是,用刻刀的一個邊角或用竹簽去勾劃成一個個小圓圈,中間凸起,整體效果如珍珠鋪砌一般。珍珠底的表現是根據產品體量的大小和花紋所留空間的面積進行處理的。珍珠的大小和疏密均按要求而定,或採用大小間以比襯,或按排列順序,或無規則等,都能為整個花紋形象增添一些富麗和活力。
關鍵詞十:豁口
古定窯器皿口邊的一種處理方法。為了打破器皿邊口的唇圓規矩,使視覺產生一些新穎和變化,常於器皿邊口上作成小豁口,豁口安排數量不等。方法是用刻刀分左右約5毫米不等各削一刀,深度約為3~5毫米,依次作成等矩相近的四豁口或六豁口,北宋器皿多採用這種方法。另一種屬花口,也稱花邊豁口,表現動態較大,有時與花口同時出現的是器皿內按花口的分布要求凸起幾條線,或四條、六條、五條不等。這種凸起的線是在修坯後趁濕由陶范從外部壓印的。根據凸線的形成再用刻刀修整出相應的花口來。花口在宋代器皿中所見較多,主要有盤、碗。花口有深有淺,故凸起的線也有長有短,有粗有細。花口給器皿造型賦予超逸氣韻,具有一定的欣賞趣味和藝術特色。
關鍵詞十一:跳刀紋
跳刀紋為陶瓷製品所慣用的一種方法,即在修坯完成的同時,用修坯刀或專用刀輕撫器壁,使之刀具與器壁接觸的瞬間隨旋轉速度而不自主地產生一種微妙的跳動,以形成一種律動的似刀砍斧削大小不等、深淺不一的痕跡。歸納起來,應屬於裝飾范疇,在古定窯器物也偶爾見到跳刀紋。定瓷的名作
白釉刻花折腰碗
白釉刻花折腰碗,高5.5cm,口徑16.8cm,足徑9.4cm。
碗敞口,淺式,斜腹,近底處內折。通體白釉,口部鑲銅。碗內、外壁及里心劃刻蓮花、蓮葉紋。
此碗白釉純凈,所飾蓮花線條自然流暢。碗之內、外壁均有刻劃紋者較為罕見,此碗是定窯瓷器的精美之作。
⑵ 宋代的五大名窯的那些特點是大家知道的大家又怎麼區分它們的
1、汝窯特點:釉色以天青為主,用石灰一鹼釉燒制技術,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較薄。
區別:鈞瓷與以上四大名窯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銅元素,創造性的燒出了五彩斑斕的窯變紫紅色釉,開銅紅釉之先河。
2、官窯特點:釉層豐厚,有粉青、米黃、青灰等色;釉面開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
區別:汝窯採用滿釉支燒工藝,器物底部會留有支釘痕,多為3~5個,也有6個的,器物以盤、洗較多,另有碗、碟、瓶等。
3、哥窯特點:由於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開(小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
區別:哥窯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盤等,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
4、鈞窯特點:以燒制銅紅釉為主,還大量生產天藍、月白等乳濁釉瓷器。
區別: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爐、洗、盤等,相傳哥窯是從官窯發展而來,常說官哥不分,一般「開大片為官,開小片為哥」做為簡單判斷。
5、定窯特點:白瓷釉層略顯綠色,流釉如淚痕。北宋後期創造覆燒法,碗盤器物口沿無釉。
區別:定瓷光澤柔潤,釉面可可見「淚痕」和「竹刷絲紋」,定窯常以雕刻來體現它的紋飾之美,雕刻圖案以花果、禽鳥比較多見。
(2)定窯有哪些動物造型擴展閱讀:
中國的陶瓷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北宋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也是傳統制瓷工藝繁榮昌盛的時期。
當時,制瓷業空前繁榮,大江南北名窯迭起。現今已發現的古代陶瓷遺址分布於全國170個縣,其中北宋窯址的就有130個縣,約占總數的75%。
當時的窯廠各有特色,定窯、景德窯清秀,汝窯、耀州窯渾厚,官窯、哥窯典雅,鈞窯絢麗,建窯淳樸,磁州窯、吉州窯具有民間風采,都是我國的藝術精品。
而「五大名窯」代表了中國單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館和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瑰寶,其市場價值不言而喻。從北宋流傳至今,「五大名窯」傳世瓷器極為稀少。
⑶ 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定窯
定窯是中國宋代主要瓷窯之一,後世譽為 宋代五大名窯 之首。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 曲陽縣 宋屬定州,故名。燒瓷始於唐,盛於北宋,元以後衰落。北宋蘇軾《試院煎茶詩》、宋 邵伯溫 《聞見錄》、元劉祁《 歸潛志 》、明曹昭《 格古要論 》、清朱琰《 陶說 》等文獻,均對定窯有所記載。 古陶瓷 專家 葉麟 趾先生於20世紀20年代率先調查了定窯,確認了曲陽澗磁村窯址。50年代以來,文物考古工作者對 定窯遺址 進行了多次調查與發掘,基本上弄清了定窯的燒瓷歷史、燒制工藝、裝飾特點、產品品種以及與鄰近地區的相互關系。受定窯影響並燒制定窯風格產品的窯業,多集中在山西省境內,有 平定窯 、陽城窯、 介休窯 等。四川省的 彭縣窯 也燒造定窯風格的白瓷。
定窯瓷器 傳世品較多,原清宮收藏的也不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湖南長沙,浙江臨安,陝西西安,江蘇鎮江、南京、江浦, 河北曲陽 、定縣,河南安陽,遼寧朝陽和北京通縣、豐台等地的唐、宋、遼、金墓葬、塔基、窖藏中均出土了許多定窯瓷器,僅 1969年 發掘的河北定縣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和至道元年(995)的兩座塔基,就出土了完整精美的定窯瓷器 100餘件。 定窯產品多為生活日用的飲食具、酒具、茶具、寢具,還有 佛前供器 ,以民間用瓷為大宗,北宋後期亦燒制宮廷或官府使用的精緻器物。瓷器的品種以白瓷為主,兼燒青釉和少量的黑釉、彩釉及綠釉瓷。器類有碗、盤、杯、碟、盞、盞托、 渣斗 、盆、洗、瓶、壺、罐、薰爐、枕等。白瓷胎質細膩,色潔白,釉色白中閃黃,光澤瑩潤。其碗、盤類的口沿大多無釉,稱為「 芒口 」,器外壁多有薄層垂釉,其形如「淚痕」,是 定窯白瓷 的特徵。河北定縣兩座北宋塔基出土的 100餘件定窯白瓷、南京市明墓出土的定窯 白釉刻花梅瓶 、河北曲陽 宋墓 出土的定窯白釉印花 雲龍紋 碗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定窯白釉孩兒枕,都是代表作。明曹昭《格古要論》說:「有紫定,色紫。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價高於白定。」
(藏品想快速出手聯可系166,,,3817...8073在窯址遺存與傳世品中,均有黑定器,以碗為多,胎質潔白與白瓷無異,釉色黑亮,光可鑒人。「紫定」尚無傳世品或窯址遺存器加以印證。但有一種胎質潔白,釉色近於 芝麻醬 色的盤、碗器,陶瓷史家曾認為即是「紫定」。1974年江蘇鎮江北宋熙寧四年(1071) 章泯 墓出土兩件稀有的定窯 醬釉 瓶、 定窯綠釉瓷 ,既不見於記載,亦不見於傳世品。
1957年故宮博物院調查定窯遺址時,發現了綠釉瓷盤的殘件,胎色潔白,胎質堅硬,釉色翠綠,刻劃龍紋裝飾。據當地人士介紹,澗磁村曾出土過綠釉瓶。 定窯裝飾以風格典雅的白釉刻、劃花和白釉印花為主,還有白釉 剔花 和金彩描花。劃花多與刻花相配。白釉印花最富特色。北宋早期定窯的刻花,其構圖、紋樣趨簡,以重蓮瓣紋居多。刻花技法有五代越窯剔刻技藝之風,具有 淺浮雕 效果。如河北定縣北宋塔基出土的定窯白釉刻花凈瓶、白釉刻花蓮瓣紋碗、白釉刻花蓮瓣紋蓋瓶,表現出北宋早期定窯刻花裝飾的特徵。
北宋中晚期,定窯的刻花裝飾日臻精妙,獨具一格。用單齒、雙齒、梳篾式等刀具,刻劃出深、淺不一的主線與輔線,相襯構成物象,生動自然,有立體感。裝飾題材以花果、蓮鴨、雲龍、游魚等為主。紋樣以折梅、纏枝、交枝式構圖,飾於盤、碗的器壁與立體器物的腹部。一些大碗的內、外壁均刻劃紋飾,技藝精湛。 台灣故宮博物院 收藏的定窯白釉刻花雙鳧紋盤,盤面上以柔暢的刻、劃線紋,勾勒出塘水揚波、蓮葦搖曳、雙鴨仰首嬉遊的湖塘景色,是北宋定窯刻、劃裝飾的代表作。印花裝飾出現在北宋中期,成熟於晚期。印花紋樣多飾於盤、碗器的里部。題材以牡丹、蓮花、菊花等各種花卉紋為多,動物、禽鳥、游魚等也屢見不鮮,嬰戲紋為少。以串枝、折枝式構圖組成的花卉、石榴、孔雀牡丹、魚蓮、天鹿、嬰戲紋等畫面,具有構圖嚴謹、層次分明、紋樣清晰的特點。
北京故宮博物院 所收藏的定窯印花花卉紋盤,以纏綿的牡丹花枝環繞盤壁,襯起盤心的仰覆有致的荷葉、蓮花,宛如一幅精緻富麗的織錦圖案。在白、黑或醬色釉器上描畫金色花紋的金彩描花裝飾的作品,發現極少。僅見: 日本箱根 美術館與大和文化館收藏的黑釉金彩描花碗,畫在碗內的金色牡丹花枝光彩熠熠;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 3件白釉金彩雲龍紋碗與安徽合肥文物管理處收藏的醬釉金彩荷蓮紋瓶,雖金彩大多傷脫,但紋樣仍依稀可辨。定窯的這種描金技法,宋 周密 《志雅堂雜鈔》曾說:「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調金描畫,然後再入窯燒,永不復脫。」 定窯覆燒工藝於北宋中期創用。其法是用墊圈組合式 匣缽 ,扣裝盤、碗坯件,入窯燒成。覆燒盤、碗的口沿部位無釉,有毛澀感,稱為「芒口」。故常以2~4毫米寬的銅、銀、黃金等金屬鑲飾器物口沿,因有「金裝定器」之說。 定窯瓷器的題銘有16種,大多與宮廷有關。其中的「官」、「新官」、「會稽」、「易定」、「 尚食局 」、「 尚葯局 」、「食官局正七字」、「五王府」 8種題銘都是在燒窯前刻於坯足上。
傳世定窯瓷器中有「奉華」、「風華」、「慈福」、「聚秀」、「禁苑」、「德壽」題銘,這類銘文都與宋代宮殿名稱有關,是 在製品 入宮後由宮廷玉工刻的。16種題銘中「官」字款居多,據不完全統計,已見到題有「官」 字銘的盤、碗、瓶、壺、罐等器近百件,它們大多出土於遼寧赤峰、建平、法庫及內蒙古、北京、河北和湖南長沙地區的晚唐、五代到北宋前期墓葬。北京故宮博物院、 上海博物館 亦藏有定窯白釉「官」字款盤、碗、罐、盂等器。另外河北 定州市博物館 收藏的 1件1969年定縣出土的白釉刻蓮瓣紋碗,底部題「孟」 字,極為罕見。印款的定窯器僅知 1 件,早已流失國外,為白釉盤,盤心印陰文「定州公用」楷書銘。
⑷ 定窯在何處代表作是什麼
概述:
定窯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主要產地在今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後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
窯址:
定窯窯址規模最大、最集中的窯場,分布在今曲陽縣澗磁村北一帶,這里有十幾處高大的堆積,最高的15米,堆積著眾多的瓷片、窯具、爐渣、瓷土等。從遺址地層疊壓關系看,遺址分晚唐、五代和北宋三個時期,198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定窯創燒於唐朝後期。從這時一直到五代的定窯瓷器,還較為粗糙簡單,器型以碗為主,正處於向精瓷的過渡階段。但在五代中後期,定窯白瓷出現了一次根本性的飛躍。所燒瓷器不再施化妝土,胎、釉呈現出精、白薄的特徵。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過了邢窯的細白瓷器。
北宋是定窯發展的鼎盛時期,制瓷技術有許多創造和進步。北宋中後期,定窯由於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被宋朝政府選為宮廷用瓷,使其身價大增,產品風靡一時。
定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後,由於連年兵災,逐漸衰落和廢棄。金朝統治中國北方地區後,定窯瓷業很快得到了恢復,有些產品的製作水平不亞於北宋時期。從有龍鳳紋飾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窯產品也是金代統治者喜愛的瓷器品種。到了元朝,定窯終於逐漸沒落。
到20世紀70年代,定瓷在沉寂了多年之後又進入了復甦期。曲陽定瓷有限公司歷盡艱辛,通過上百次研究實驗,在仿古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研製成功了仿古、美術、日常三大系列工藝產品200多種,產品在國內展出屢屢獲獎,產品已遠銷美國、日本、加拿大、荷蘭、香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品種:
定窯產品以白瓷為主,也燒制醬、紅、黑等其他名貴品種,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綠釉(綠定)、紅釉(紅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層高溫色釉。元朝劉祁的《歸潛志》說,「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 可見,定窯器在當時不僅深受人們喜愛,而且產量較大。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定州時,曾用「定州花瓷琢紅玉」的詩句,來贊美定窯瓷器的絢麗多彩。
定窯還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窯窯址在北方的定州,這是燒制的物品稱為北定;宋室南遷之後,定窯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鎮,一部份到了吉州,稱為南定。在景德鎮生產的釉色似粉,又稱粉定。
器形:
定窯生產規模宏大,品種繁多。多為碗、盤、瓶、碟、盒和枕,亦產凈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數量極少,主要是作為貢品進入宮廷。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兒枕」,是定窯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釉質與胎質:
定窯的胎質薄而輕,胎色白色微黃,較堅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極薄,可以見胎。釉色潔白晶瑩,很多積釉形狀好似淚痕,被稱為「蠟淚痕」,隱現著黃綠顏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北宋早期定窯產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芒口處常常鑲金、銀、銅質邊圈以掩飾芒口缺陷,此為定窯一大特色。
獨特技術:
宋代瓷窯裝燒技術最為重要的成就,就是發明了覆燒法和「火照術」,定窯就大量採用覆燒方法,還使用了一種墊圈式組合匣體。這種燒制方法的優點,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間,既可節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變形,從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產量,對南北瓷窯都產生過很大影響,對促進我國制瓷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裝飾紋樣:
定窯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紋樣秀麗典雅。北宋早期定窯刻花、構圖、紋樣趨簡,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有淺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裝飾圖案常用印花、劃花和堆花手法,秀麗典雅。印花圖案,自然形態經巧妙變形,構成嚴謹;刻劃花,較印花更活潑生動,別具一格。
劃花:
劃花是宋代定窯瓷器的主要裝飾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狀工具劃出簡單花紋,線條剛勁流暢、富於動感。蓮瓣紋是定窯器上最常見的劃花紋飾。有一花獨放、雙花並開、蓮花荷葉交錯而出、有的還配有鴨紋,紋飾簡潔富於變化。立件器物的紋飾大都採用劃花裝飾,刻花的比較少見。早期定窯器物中,有的劃花紋飾在蓮瓣紋外又加上纏枝菊紋,總體布局顯得不很協調,這是當時尚處於初級階段的一種新裝飾手法,也給定窯器斷代提供了一個依據。
刻花:
刻花是在劃花裝飾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時與劃花工藝一起運用。如在盤、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纏枝花卉輪廓線,然後在花葉輪廓線內以單齒、雙齒、梳篦狀工具劃刻復線紋。紋飾中較常見的有雙花圖案,生動自然,有較強的立體感,通常是對稱的。定窯刻花器還常常在花果、蓮、鴨、雲龍等紋飾輪廓線一側劃以細線相襯,以增強紋飾的立體感。
印花:
定窯紋飾中最富表現力的是印花紋飾。這一工藝始於北宋中期,成熟於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窯器物紋飾在盤、碗等器物中心,這類器型內外都有紋飾的較少。定窯器物紋飾的特點是層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間,常用回紋把圖案隔開。紋飾總體布局線條清晰,形態經巧妙變形,繁而不亂,布局嚴謹,講究對稱,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工整素雅,藝術水平很高。定窯印花大多印在碗盤的內部,里外都有紋飾的器物極為少見。
定窯印花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紋布局多採用纏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有的碗、盤口沿作花瓣式,碗內印一盛開的花朵,同時在外壁刻上花蒂與花瓣輪廓線。這種把印、刻手法並用於一件器物,里外裝飾統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紋裝飾渾如一體,十分精美。其次,定窯還有大量的動物紋飾,主要有牛、鹿、鴛鴦、麒麟、龍鳳、獅子和飛龍等。定窯飛龍紋一般裝飾在盤、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雲圍繞,獨龍為多,尚未見有對稱的雙龍紋飾。飛龍身形矯健,昂首騰飛於祥雲之間,龍尾與後腿纏繞,龍嘴露齒,欲吞火球,背有鰭,身刻魚鱗紋,龍須飄動,龍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窯立件上只裝飾有變形龍紋,其裝飾水平與盤、碟上的龍紋相去甚遠。禽鳥紋飾中主要有鳳凰、孔雀、鷺鷥、鴛鴦、雁、鴨等,做工精美的飛鳳比較少見。
定窯瓷器最精美的紋飾大都集中在盤、碟上,紋飾多者可達四層。每層紋飾富於變化,外圈紋飾多為幾何紋或變形蓮瓣紋,中心為動物、花卉結合紋飾,充滿浮雕感,藝術氣息濃郁。而宋代定窯孩兒枕更是該窯名品,其造型神態及紋飾的裝飾工藝等皆為上乘之作。
影響:
由於定窯的風靡與流行,其造型、裝飾、燒造方法為各地瓷窯所仿效,北宋年間各地紛紛仿製定窯。這就誕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許多地區的產品質量不遜於河北曲陽。定窯對我國後世的制瓷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名揚天下的景德鎮深受其影響,北京龍泉務窯、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窯系;埃及、歐洲、東南亞的文物遺址中都有定瓷的遺物。
⑸ 宋代瓷器上有動物馬的印花圖案嗎
有的,宋代的磁州窯,定窯和耀州窯上面都有天馬圖飛馬圖的,非常精美。
⑹ 五代定窯白瓷瓷器花紋有什麼特點
定窯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紋樣秀麗典雅。北宋早期定窯刻花、構圖、紋樣趨簡,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有淺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裝飾圖案常用印花、劃花和堆花手法,秀麗典雅。印花圖案,自然形態經巧妙變形,構成嚴謹;刻劃花,較印花更活潑生動,別具一格。
定窯印花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紋布局多採用纏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有的碗、盤口沿作花瓣式,碗內印一盛開的花朵,同時在外壁刻上花蒂與花瓣輪廓線。這種把印、刻手法並用於一件器物,里外裝飾統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紋裝飾渾如一體,十分精美。其次,定窯還有大量的動物紋飾,主要有牛、鹿、鴛鴦、麒麟、龍鳳、獅子和飛龍等。定窯飛龍紋一般裝飾在盤、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雲圍繞,獨龍為多,尚未見有對稱的雙龍紋飾。飛龍身形矯健,昂首騰飛於祥雲之間,龍尾與後腿纏繞,龍嘴露齒,欲吞火球,背有鰭,身刻魚鱗紋,龍須飄動,龍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窯立件上只裝飾有變形龍紋,其裝飾水平與盤、碟上的龍紋相去甚遠。禽鳥紋飾中主要有鳳凰、孔雀、鷺鷥、鴛鴦、雁、鴨等,做工精美的飛鳳比較少見。
⑺ 什麼是定瓷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澗滋村及東西燕村,在宋代屬定州,故名。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
定窯是繼邢窯而起的白瓷窯場。器型在唐代以碗為主,宋代則以碗、盤、瓶、碟、盒和枕為多,亦產凈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輕,質堅硬,色潔白,不太透明。定窯由上迭壓復燒,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這是定窯產品的特徵之一。
定窯瓷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的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印花以花卉為主,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等,也有鴛鴦、龍鳳、獅子等動物圖案,畫面嚴謹,講究對稱,工整素雅的白釉印花定器歷來被視為陶瓷藝術中的珍品。北宋早期定窯刻花、構圖、紋樣簡潔,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有淺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用單齒或雙齒梳篦狀工具,刻劃出由深、淺不一的主線與輔線相襯構成的物象,生動自然,具有較強的立體感,裝飾題材以花果、蓮鴨、禽鳥、浮鳥、雲龍等為主。
宋、金時小瓷枕廣為流行,有最簡單的長方形,亦有動物造型的,如虎形枕,及狀似如意雲狀,取其吉祥意的如意枕,嬰兒枕為其中造型較為繁復者。宋代嬰兒紋樣極為流行,傳世宋瓷中,北方青瓷系、景德鎮影青瓷、技法繁雜的磁州窯系以及本件所屬的定窯系,均可見以嬰兒或孩童嬉戲為紋樣的作品。
定窯雖原為民窯,但北宋後期曾一度燒造宮廷用瓷,因此影響較大,其後各地紛紛仿製。有「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
⑻ 定瓷產自哪裡有什麼特點,南京有賣定瓷的嗎、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澗滋村及東西燕村,宋代屬定州,故名。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 定窯在唐代時就已是著名瓷場,專燒白釉、黃釉瓷,到宋代發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燒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醬釉、綠釉、白地褐花等品種。白瓷胎土細膩,胎質薄而有光,釉色純白滋潤,上有淚痕,釉為白玻璃質釉,略帶粉質,因此稱為粉定,亦稱白定。其它瓷器胎質粗而釉色偏黃俗稱土定;紫色者為紫定;黑色如漆的為黑定,傳世極少
定窯產品以白瓷為主,也燒制醬、紅、黑等其他名貴品種,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綠釉(綠定)、紅釉(紅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層高溫色釉。元朝劉祁的《歸潛志》說,「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 可見,定窯器在當時不僅深受人們喜愛,而且產量較大。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定州時,曾用「定州花瓷琢紅玉」的詩句,來贊美定窯瓷器的絢麗多彩。
由於定窯的風靡與流行,其造型、裝飾、燒造方法為各地瓷窯所仿效,北宋年間各地紛紛仿製定窯。這就誕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許多地區的產品質量不遜於河北曲陽。定窯對我國後世的制瓷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名揚天下的景德鎮深受其影響,北京龍泉務窯、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窯系;埃及、歐洲、東南亞的文物遺址中都有定瓷的遺
南京 有一個地方有定瓷專賣:長江路 網巾市 11號金盛工藝品廣場 2樓 027號
⑼ 誰介紹下定窯、磁州窯、耀州窯大師
定窯大師陳文增
陳文增 1954年生,大學文化。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定窯研究院院長,首都師范大學、燕山大學、河北大學兼職教授,河北大學工藝設計碩士點特聘碩士導師。曾獲「中國陶瓷名窯恢復與發展貢獻獎」、「世界學術貢獻獎——金獎」、「中國陶瓷名窯恢復與發展特殊成就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2001年瓷、詩、書三聯藝術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出版有《定窯研究》、《陳文增定瓷作品精選》、《陳文增詩》等。
卅年冰雪妝玉顏 一代人傑倡風流——記「瓷、詩、書」三絕大師陳文增
「曲陽有位大師,叫陳文增,瓷、詩、書三藝俱絕。」這話,早就聽人說起。凡說到陳文增的人,無不溢出欽佩、贊嘆之辭。於是,結識陳文增先生成了我的一個渴望,很強,只是無緣。
緣來如水,自然而然。去年夏天,與陳文增先生有過多次交往。通過接觸、交往,我知道了陳文增在復興、發展和創新定瓷上的斐然成就,也見識了他在古詩詞和書法上的高深造詣,更領略到了陳文增個人那謙和、真誠、執著的人格格魅力。
人說名人都有一些傲氣。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專家組成員」等眾多頭銜於一身的河北定瓷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文增,應該是最值得驕傲的一個人,因為對於一般人來說,其中每一項榮譽都可能窮畢生之力而難以獲求,但他卻如溪流歸海般地做到了。《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等多家新聞媒體都對他的事跡做過專題報道,且推崇備至,難道不值得他驕傲嗎?但是,他偏偏沒有,沒有一絲傲氣。
初見陳文增是在報社。他年過半百,中等身材,滿臉絡腮鬍子,一口濃重鄉音,眼神里閃爍著睿智,話語中顯示出博學。幾次到報社,他都像一個和善的長者,說話慢條斯理,溫文爾雅,敦厚沉靜,謙遜和藹。成熟的穀子都是垂著頭的。
他還是首師大、河北大學、河北師大等五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幾年來,數十萬學生聆聽過他的定瓷講座。前些日子,得知他要到保定師專講課,我和作家阿寧專程去聽了他的講課。校方負責人對陳文增作了介紹之後,他走上台,第一句話竟是:「剛才主持人介紹了我的很多虛名,我覺得受之有愧。」態度誠摯真切,顯然是肺腹之言。說到身兼大學的教授,他又說:「雖然兼著幾所大學的教授頭銜,但卻沒給人家做過多少事,說來慚愧。」當說到在恢復、發展定瓷上取得的成就時,他說:「其實這不是我個人的功勞,是我和搭檔,和全體工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因為我有天下最好的搭檔,有天下最好的工人。」說到這里,教室里掌聲雷動。
其實,他哪裡應該慚愧!他創作的「四海呈祥」雲龍雕花瓶被人民大會堂永久收藏;他的定瓷作品曾多次作為國禮送給外國元首;他瓷、詩、書三聯藝術小口瓶創世界吉尼斯之最;他的一件定瓷作品在拍賣會曾拍出37萬元的價格……
不恃才傲物,不居功自傲,可謂大將風度。
陳文增對人對事總是真誠對待,質朴無華。在大學講課時,常有學生好奇地問他畢業於哪所大學。他總是說:「我並沒上過大學,其實小學念了四年,初中只念了一年。」真誠而坦然,不掩飾,不做作。坦誠降低不了一個人的身份和地位,相反,他頭上的光環可能會因此而更耀眼。
我們應陳文增之邀來到他的定瓷公司。在參觀了他的展室,欣賞了他的定瓷和書法作品之後,他欣然為我們表演現場刻花。在前往工作室的路上,他說:「現場刻花,只有兩種情況我才會做,一是領導光臨,一是朋友到來。前者是不得不為,後者是興之所至。今天朋友來了,我很高興。」說這話時,他微笑著,真誠,親切。只見他左手持器,右手握刀,勾挑點劃,揮灑自如,一幅作品瞬間完成,令我們唏噓不己,嘆為觀止。早年間,陳文增的一位朋友帶著一件定窯產品請他鑒定,曾被他拒絕了。對此,他解釋說,為生意而來找我鑒定的,有時是賣主同買主一起來。我不想說假話,更不想參與到他們的生意當中去,這類鑒定堅決不為。
有所為,有所不為,至真,至純,此乃君子本色。
在瓷之外,陳文增還酷愛詩詞書法。他說:「我愛定瓷,亦愛詩詞與書法。三者相攜,以瓷為中心,詩書為周旋。」二十多年來,他共創作古詩詞800多首,其中多首獲得國家級大獎。在詩中,他曾記錄下自己創業的艱難,並重申自己的壯志雄心。譬如:「十五年來是與非,一憑狼藉記聲威。沿街乞討休憐我,只為傳家玉璧歸。」為了國之瑰寶,為了傳家玉璧,哪怕家圖四壁,哪怕沿街乞討!可謂執著;「業比青雲志未休,黃河不到怎回頭。此生不必多寬裕,一箸鹹菜一碗粥。」為了實現復興定瓷的宏偉目標,甘願粗茶淡飯,不怕一生清貧,也要做下去,可謂執著;「漫雲當日氣凌霄,煙封器毀又一窯。可嘆三千回合後,嶙峋瘦馬骨能敲。」為了使祖國失傳800年的定瓷重現世界,再展輝煌,哪怕自己衣帶漸寬,瘦骨嶙峋,也決不後悔,可謂執著!
是的,正是因為陳文增的執著,成就了定瓷今日之輝煌;正是因為執著,成就了他睿智深邃詩史品格的詩詞;正是因為執著,成就了他剛英朗練風格別具的書法;正是因為執著,成就了他「瓷、詩、書三聯藝術世界吉尼斯之最」的輝煌榮譽。
磁州窯大師劉立忠 (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2006年)。
■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003年)。
■ 國家「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傳代表性傳承人」 (2007年)
■ 「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2006年)。
■ 獲「中國陶瓷名窯恢復與發展貢獻獎」(2004年)。
〓1944年出生於邯鄲。1968年畢業於邯鄲陶瓷工業學校,磁州窯工藝第四代傳人,彭城鎮惟一的國家級磁州窯大師。作品風格符合現代人審美觀念,深受收藏者與陶瓷愛好者的好評。所製作的仿古陶瓷作品,幾可亂真,被國家博物館、中國體育博物館、中國軍事博物館等眾多博物館收藏。作品於1977年赴蘇聯、日本、澳門展出;1978年赴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展出;1989年赴日本七個城市進行文化交流;1993年赴丹麥展出、2001年赴美國展出。1976年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展」、1980年入選上海《中國磁州窯當代陶瓷藝術展》、同年在北京故宮舉辦「磁州窯陶瓷展」、1983年北京首都博物館「磁州窯陶瓷藝術展」、1984年參加中國香港「現代中國陶瓷名人名作展」、1986年「特大件黑釉刻花纏枝牡丹紋瓶」選送石家莊與日本友好城市議會廳禮品、2003年參加北京「全國名窯、名人、名作展」等。監制的四十餘幅大型高溫花釉陶板壁畫,被北京機場、北京地鐵站、北京飯店等場所選用。
耀州窯大師孟樹鋒(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2006年)。
■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
■ 國家「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唯一具有代表性、權威性、影響力的傳承人」(2007年)。
■ 國家「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負責人和首席研究專家。
■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項目負責人和首席研究專家。
■ 獲國家「中國陶瓷名窯恢復與發展貢獻獎」等諸多榮譽。
■ 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津貼。
〓1955年出生於陝西銅川陶瓷世家,1980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現任銅川市陶瓷研究所所長。恢復完善了失傳千年的耀州青瓷和銅川民間瓷,開創了銅川陶瓷的一代新風,奠定了耀瓷技藝的理論基礎與發展方向。作品嚴謹深邃而清秀飄逸;有雄渾豪放的西部特色和誠善睿智的個性靈韻,在北京、上海、香港、日本、韓國、美國、法國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舉辦過作品展,榮獲眾多國內外各種大獎,許多作品被國家級博物館、團體、個人收藏。著述頗豐,亦善鑒古,更長民藝,有《孟樹鋒耀州青瓷作品集》和《秦人刻木》等專著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