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鳥蛇狗哪個是變溫動物

鳥蛇狗哪個是變溫動物

發布時間:2023-01-05 17:09:54

① 下列動物中,不屬於恆溫動物的是() A. 貓 B. 蛇 C. 狗 D. 雞

ACD、貓、狗都是哺乳類,雞是鳥類,都屬於恆溫動物;
B、蛇是爬行類屬於變溫動物.
因此不屬於恆溫動物的是蛇.
故選:B

② 變溫動物有哪些

屬於變溫動物的動物有魚、蛙、蛇、變色龍、蜥蜴、鱷魚等動物。

變溫動物(俗稱冷血動物)是除了哺乳類和鳥類的動物,地球上的動物大部分都是變溫動物。變溫動物因為動物的體內沒有自身調節體溫的機制,僅能靠自身行為來調節體熱的散發或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來提高自身的體溫。

當外界環境的溫度升高時,動物的代謝率隨之升高,體溫也逐漸上升,它們便被動地離開不利的環境;當外界環境的溫度降低時,動物的代謝率也隨之降低,體溫也逐漸下降。所以它們或是移向日光下取暖來提高體溫,或是鑽進地下、洞穴中進行冬眠,或是游向溫暖水域,或是進行夏眠。

變溫的優勢:

可以在外界環境或食物供給情況變化較大的條件下存活。因為它們只需要較少的能量來維持體溫和生理機能。食物中得來的能量可以更多的用於生長。因此變溫動物把食物轉化為身體生長的效率比恆溫動物高。

盡管同樣的環境變溫動物的數量可以有恆溫動物的數十倍,但變溫動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恆溫動物弱。例如恆溫動物可以克服環境的不利因素,有更長的時間和廣泛空間獲取食物。

③ 下列屬於變溫動物的是() A. 鯨魚 B. 蛇 C. 狗 D. 袋鼠

變溫動物指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動物,在動物界中只有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是恆溫動物,而其餘的均為變溫動物,題目中狗、袋鼠,鯨魚為哺乳動物屬於恆溫動物,只有蛇是爬行動物為變溫動物.
故選:B.

④ 什麼動物屬於變溫動物

屬於變溫動物的動物有魚、蛙、蛇、變色龍、蜥蜴、鱷魚等動物。

1、魚類

魚類是體被骨鱗、以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幹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和憑上下頜攝食的變溫水生脊椎動物,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一般人們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行類(12%)、哺乳類(9%)、兩棲類(8%)五大類。

2、蛙

任何無尾目(Anura)兩生類。在嚴格的意義上僅指蛙科(Ranidae, 即赤蛙科)動物,但蛙一詞常泛指皮膚光滑、善跳的無尾目動物,以區別體肥、皮膚多疣、齊足跳的種類(稱為蟾蜍)。

3、變色龍

避役(學名:Chamaeleonidae)(英語:chameleon)俗稱變色龍,蜥蜴亞目(Sauria)避役科(Chamaeleontidae)爬行類,產於東半球,主要樹棲。特徵為體色能變化。每2~3趾並合為二組對趾、端生牙,舌細長可伸展。

4、蛇

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動物的總稱,屬於爬行綱蛇目。正如所有爬行類一樣,蛇類全身布滿鱗片。所有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目前全球總共有3,000多種蛇類。蛇類是變溫動物,體溫低於人類,又被稱為冷血動物,當環境溫度低於15℃時,蛇會進入冬眠狀態.

5、蜥蜴

蜥蜴 (Lizard),俗稱「四腳蛇」又稱「蛇舅母」,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屬於冷血爬蟲類,其種類繁多,在地球上分布大約有3000種左右,我國已知的有150餘種。

⑤ 喜鵲,狗,蛇,金魚哪個是變溫動物

蛇,青蛙屬於變溫動物,體溫會隨外界溫度變化而變化,所以蛇,它們都是冷血動物。冷血動物是沒有體內調溫系統的動物,自身體內不能恆溫(不能恆定體溫)要通過照射太陽等方式來保持體溫的,或者以行動來調節體溫。所以冷血動物一般不在夜間活動。以脊椎動物門爬行綱和兩棲綱的動物為主,如蛇、鱷魚等較大的冷血動物早上需要曬太陽以使體溫升高,這樣他們才能活動,因此它們幾乎都是白天活動,夜間休息。這樣如果它們長毛無論是生溫或是散熱都不方便,生物的所有器官都必需是自己有用的,若無用反而有害的話,就會在長期的進化中退化。

閱讀全文

與鳥蛇狗哪個是變溫動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