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兩棲動物哪些方面表現出陸生脊椎動物的特徵

兩棲動物哪些方面表現出陸生脊椎動物的特徵

發布時間:2023-01-10 03:19:07

Ⅰ 說明兩棲類對陸地生活的適應表現在哪些方面其不完善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兩棲動物初步適應陸地生活的特點:

1、發展肺呼吸,用肺呼吸空氣中的O2 ;隨呼吸系統的改變,循環由單循環進化為不完善雙循環。

2、皮膚初步角質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發。

3、發展五趾型附肢,使之能在陸地上支撐體重及推動身體爬行。它是從總鰭魚的偶鰭發展來的。

4、發展適應陸生的感官和神經系統,尤其聽覺器官,發展了中耳(鼓膜和聽小骨),大腦半球完全分開。

二、兩棲動物適應陸生的不完善的特點:

1、皮膚角質化程度低(僅是表層1-2層細胞輕微角質化),不能完全防止水分蒸發,所以還不能離開潮濕環境。

2、不能在陸地繁殖,必須回到水中生殖,卵子在水中受精,幼體在水中發育和生活。

3、五指型附肢較原始,四肢不能將軀體抬離地面,運動能力不強。

4、肺呼吸不夠完善,還必須有皮膚輔助呼吸。

5、體溫隨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具有休眠的習性。

主要動物水陸兩棲動物主要有如下幾種:

1、兩棲動物。如:青蛙、蟾蜍、大鯢等。

特徵:完全變態發育(幼體與成體在形態結構幾乎完全不同,如:蝌蚪與青蛙);兩棲動物用肺呼吸,皮膚作為輔助呼吸器官;卵生,體外受精(蠑螈除外)。

2、部分爬行類。

特徵:體被有鱗或甲,可防止水分的蒸發,也有一定的保護自己的功能。 不是恆溫動物

Ⅱ 兩棲動物哪些方面表現出陸生脊椎動物特徵

成年動物大部分在陸地上生活,用肺呼吸,心血管有一心室、兩心房,是不完全的雙循環。

Ⅲ 說明兩棲類對陸地生活的適應表現在哪些方面

解決方案1:
1.裸露但有輕微角質化的皮膚
皮膚較薄.由多層細胞組成的表皮和真皮組成.
皮膚表面處於裸露狀態.並已出現蛻皮現象,
真皮較厚而緻密.表現出陸生動物真皮的特徵,
表皮衍生大量多細胞腺體(粘液腺.毒腺)和色素細胞(黑色素細胞.虹膜細胞和黃色素細胞),
________
皮膚與皮下肌肉組織連接疏鬆.其間分布大量淋巴間隙和皮下血管.與皮膚呼吸功能有關(圖).2.不完善的肺呼吸及不完全雙循環的出現
(1)呼吸的多樣化
肺呼吸 具一對結構還十分簡單囊狀的肺(陸地脊椎動物的重要特徵).肺囊壁具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由肺動脈將回心臟的缺氧血送入肺.而由肺靜脈將交換後的多氧血送出肺部返回左心室.由於沒有胸廓.其呼吸動作藉助於口咽腔底部的升降.將空氣壓入肺部來完成呼吸動作(咽式呼吸).與肺呼吸相適應的是內鼻孔的出現.聲帶位於肺前部.短的喉頭氣室中(陸生脊椎動物特徵之一).
皮膚呼吸 皮膚濕潤.皮下血管豐富.尤其在冬季蟄眠期.皮膚呼吸對生命繼續起著重要作用.
鰓呼吸 一些成體和所有幼體的呼吸器官.
(2)不完全的雙循環(由於肺呼吸的出現.循環系統發生相應的顯著變化.不完全雙循環和體動脈內含有混合血液是兩棲類的特徵)
心臟 由2心房.1心室.靜脈竇和動脈圓錐構成(圖).心房內出現完全或不完全房間隔形成左心房(接受從肺靜脈返回的多氧血)和右心房(從體靜脈返回的缺氧血以及皮靜脈返回的多氧血).心室內壁具肌肉小梁.且和動脈圓錐中的螺旋瓣能夠對血液進行分流.但由於心室不分隔.多氧血和缺氧血不能完全分開.這種循環是不完全的.
循環系統 循環路線由單循環演變為不完全的雙循環(即體循環和肺循環).主要動脈系統
包括頸動脈.體動脈和肺皮動脈.靜脈系統與魚類的差別較大.由一對前大靜脈和一支後大靜脈組成.收集全身血液回右心房.有發達的肝門靜脈和腎門靜脈(圖).
3.支持和運動系統已基本具備陸生動物的模式
(1)骨骼系統(圖)
脊柱有了較大的分化.首次出現了一塊頸椎和薦椎(具有頸椎和薦椎是陸生動物的特徵).使整個脊柱分為頸椎.軀干椎.薦椎和尾椎(癒合形成棒狀的尾桿骨)4部分.頸椎與頭骨的枕骨髁(1對)相關節.從而頭部有了上下運動的可能性,薦椎與腰帶的髂骨連接.從而後肢獲得了
穩固的支持.
首次出現了胸骨.但成體無肋骨.
脊椎骨的椎體除少數水生種類為雙凹型外.多為前凹型或後凹型.椎弓的前後方具有前.後關節突.這是四足類動物的特徵.
頭骨已脫離了肩帶的束縛.數塊骨片丟失或癒合.骨化程度較低(無尾類尤為明顯).頜弓與腦顱為自接式連接(齶方軟骨直接與腦顱連接).
典型五指(趾)型四肢的出現.四肢位於軀干側面.其骨骼中多有癒合現象.由烏喙骨.肩胛骨.上烏喙骨.鎖骨組成的肩帶不在與頭骨
癒合.從而使前肢的多樣性活動有了可能,由髂骨.坐骨.恥骨組成的腰帶與股骨形成髖關節.並與脊柱的薦椎相關節以支撐體重.
肌肉
部分肌肉保留原始分節現象.無足目和有尾目軀干肌肉分節現象明顯.無尾類僅軸下肌的腹直肌保留分節.
軸肌的比例發生變化.軸上肌比例減小.軸下肌比例加大.且分化無3層.即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以保護和支持內臟.
具四肢肌肉.且變得強大而復雜.
鰓肌退化.少部鰓肌節制咀嚼.舌和喉的運動.
消化系統的分化較魚類復雜
具結構完全的消化器官(口.口咽腔.食道.十二指腸.回腸.大腸.泄殖腔.泄殖腔孔.消化腺).
牙齒與魚類相似.為同型.多出齒.可能出現在上.下頜骨及犁骨等處.無咀嚼功能.
出現了能動的肌肉質舌和口腔腺(四足動物的共同特徵).
有獨立的肝臟和胰臟.
5.神經系統仍處於與魚類相似的較低水平(圖)
腦的5 部分分化不高.仍處於同一平面上.但神經物質開始向大腦頂部轉移.即原腦皮出現.
中腦仍是神經系統的最高中樞.
已具備發育完備的植物性神經系統.
脊髓與魚類無顯著區別.但有縮短的趨勢.
肩與腰部脊神經集聚成神經叢.
6.感覺器官發生較大演變
聽覺:除內耳外.出現中耳.內耳結構與魚類相似.但出現了真正感音的部位瓶狀囊(圖).
視覺:角膜凸出.晶體稍扁平.晶體距角膜較遠.適於遠視.具有淚腺.下眼瞼可活動.以濕潤眼球.
嗅覺:出現陸生四足類的兩個特化特徵:內鼻孔(嗅覺及空氣進出通道)和鋤鼻器(鼻腔腹內側一對盲囊.能感知進入口腔的空氣或物體的化學性質).
側線:水棲類型.蝌蚪以及少數無尾類具有側線器官.
7.排泄器官對陸生適應的不完善性
1對腎臟是其排泄器官.排尿管道在雄性兼輸精.並具有由泄殖腔壁突出形成的泄殖腔
膀胱.當兩棲類處於水中時.腎臟通過泌尿功能維持體內水分的平衡,但在上陸時.腎臟就不能很好解決失水問題.而還要靠泄殖膀胱一定的重吸收水分功能來解決.但泄殖膀胱不能補償體表水分蒸發

Ⅳ 兩棲類動物有哪些特點

問題一:兩棲動物是那些,有什麼特點? 兩棲動物指兩棲綱的動物,其分類界元為:
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兩棲綱。
兩棲綱下有3個目,分別為無尾目、有尾目、蚓螈目。
無尾目的常見生物是青蛙、牛蛙、蟾蜍等;
有尾目的常見生物是蠑螈、娃娃魚等;蚓螈目生物生活中罕見,
與另2目最大的區別是足退化,體呈蛇狀,如魚螈,盲游蚓螈。
從魚類進化為兩棲類是一巨大的跨越,是脊椎動物登陸的第一步。因此,與魚類相比,兩棲類有許多適應陸生生活的革命性的改變,但作為最原始的陸生脊椎動物,畢竟保留了許多不能充分適應陸生的原始特徵。這矛盾的連方面共同導致兩棲類特點鮮明而有趣。這在外形
骨骼、呼吸、循環、發育等方面表現得十分明顯,現就這些方面做簡單說明。
兩棲類的共同特點如下:
一、外形
身體表面 *** ,無鱗或毛,但通常有褶皺、疣粒或肋溝,粘液腺豐富,分泌粘液;
生長發育經歷變態,出卵時為蝌蚪,後長出五趾型附肢(蚓螈目除外),尾凋亡或不凋亡;
成體可分為頭、軀干、尾(或無尾),可以顱骨後為頭與軀乾的界限,頭扁平略尖。
二、骨骼
1、五趾型附肢
陸生脊椎動物,兩棲綱、爬行綱、哺乳綱、鳥綱,均具五趾型附肢,這正是從兩棲類開始的,此前動物無此結構。
所謂五趾型附肢是指組成陸生脊椎動物前肢、後肢的骨骼,具體如下:
肱骨(上臂);橈骨+尺骨(小臂);腕骨(手腕);掌骨(手掌);指骨(手指)
股骨(大腿);脛骨+腓骨(小腿);跗骨(腳腕);跖骨(腳掌);趾骨(腳掌)
有此5部分組成的附肢,為軀體提供強大支撐力,便於陸地行動。
2、脊柱分化
兩棲動物的脊柱分化的比魚類復雜,為動物登陸後運動的復雜性提供了結構基礎,畢竟僅會甩甩尾巴是無法脫離水而存在的。
魚類的脊柱只有軀干椎和尾椎,兩棲類則分化出了頸椎、軀干椎、薦椎、尾椎4個部分。
兩棲類的頸椎僅有1枚,這使它們的頭可上下活動,但不能擺頭、回頭,是最原始的頸椎。
到了爬行類,頸椎繼續分化為寰椎、樞椎,到鳥類、哺乳類則更有分化,在此不表。
3、胸骨出現
魚類無胸骨,肋骨僅與脊柱鏈接,脊柱對面的一端無其他骨骼固定肋骨。胸骨是從兩棲類開始出現的。
但是,兩棲類的3個目,胸骨特徵差異較大。蚓螈目和有尾目的一些種類不具備胸骨,部分種類僅有簡單的軟骨板塊充當胸骨。較發達的胸骨是無尾目所具備的,畢竟無尾目是比較先進的兩棲動物。
值得注意的是,兩棲類的肋骨不發達,因此,即使是胸骨較發達的無尾目,其胸骨也不與肋骨鏈接,而是與肩帶相連。
三、呼吸
1、肺呼吸
兩棲動物成體可用肺呼吸,即可呼吸空氣,這是適應陸生生活的革命性特徵。但它們的肺簡單,僅為薄膜氣囊,增加氣體接觸面積,覆有豐富血管。不能承擔動物的全部呼吸需求。
2、口咽式呼吸
這是兩棲類特有的呼吸方式,其本質是口咽腔黏膜的氣體交換,依賴口腔底部的的升降運動實現口腔容積變化,使氣體進出口咽腔。
2、皮膚輔助呼吸
與部分魚類一樣,兩棲類的皮膚有輔助呼吸功能。事實上,許多兩棲類冬眠時,無法利用肺或口腔黏膜呼吸,僅依靠皮膚呼吸生存下來。
四、循環系統
雙循環,是動物繼閉管式循環後,循環系統又一革命性的改變,從兩棲類開始。
魚類是單循環,意思是心臟里的血液完全是缺氧的,離開心臟後來到鰓,在鰓接收氧氣,攜帶至全身,當回到心臟時,又變成缺氧血液,可見,血液在周身只走一個大圈。
......>>

問題二:兩棲動物的特點是什麼 特徵
1.變態發育,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
2 .大多數生活在陸地上,少數種類生活在水中,一般用鰓呼吸 3.皮膚 *** ,能分泌黏液,有輔助呼吸的作用
4.心臟兩心房,一心室,不完全的雙循環
5.體溫不恆定
6.體外受精

問題三:兩棲動物有哪些特徵? 兩棲動物是介於魚類與爬行動物之間的動物,有著兩重性的生活,它的特徵:第一、皮膚薄而濕潤。由表皮和真皮構成,內含大部分腺體,皮膚下蜜集著許多血管;第二、兩棲動物的肺呈囊狀,其內被分隔成細小的末端氣室。此外,兩棲動物的心臟分兩心耳,一心室。血液循環分大、小循環。

問題四:兩棲類動物共同的特徵 兩棲動物的共同特徵是身體表面 *** ,用卵繁殖後代,發育經過變態,小時候生活在水裡,長大以後大多生活在陸地。 兩棲動物為卵生。屬體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發育成幼體,幼體用鰓呼吸,在發育過程中經過變態,成為成體後,在陸地上生活,用皮膚及肺呼吸。

問題五:兩棲類動物有哪些 全世界的兩棲動物共有4000餘種。根據它們的形態分為三大目。 蚓螈目(無足目)。主要特徵是:體細長;沒有四肢;尾短或無;形似蚯蚓。中國僅有1種,即版納魚螈。是我國蚓螈目的唯一代表。 有尾目。主要特徵是:體圓筒形;有四肢,較短;終生有長尾而側扁;爬行,多數種類以水棲生活為主,形似蜥蜴,如大鯢,俗稱「娃娃魚」,是現生體型最大的兩棲動物。 無尾目。主要特徵是:體短寬;有四肢,較長;幼體有尾,成海無尾,跳躍型活動,幼體為蝌蚪,從蝌蚪到成體的發育中需經變態過程,如蛙和蟾蜍。 最著名的就是大鯢(也叫娃娃魚)、青蛙、蟾蜍、蠑螈

Ⅳ 兩棲動物有什麼特點

兩棲動物的特點:

1、動物幼體生活在水中,成體大多數生活在陸地上,少數種類生活在水中。

2、用鰓呼吸,經變態發育,成體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

3、心臟兩心房,一心室,血液為混合血,不完全的雙循環。

4、皮膚裸露,能分泌黏液,依賴於濕潤的的環境,有輔助呼吸的作用。

5、體溫不恆定,是變溫動物;

6、體外受精,體外發育,先長出後肢,再長出前肢。

7、抱對受精,不僅可以刺激雌雄雙方排出生殖細胞,還可以使精子和卵細胞向相同方向排出,提高受精率。

8、大多數蛙類、蟾蜍和蠑螈都有良好的視力。許多兩棲動物都有極靈敏的聽力能幫助它們分辨求偶的鳴聲和正在靠近的敵害發出的聲音。

9、兩棲動物有五種主要的感覺:觸覺、味覺、視覺、聽覺和嗅覺,它們能感知紫外線和紅外線,以及地球的磁場。通過觸覺,它們能感知溫度和痛楚,能對刺激作出反應。它們可以通過一種叫側線的感覺系統感覺外界水壓的變化,了解周圍物體的動向。

(5)兩棲動物哪些方面表現出陸生脊椎動物的特徵擴展閱讀

兩棲動物生活習性:

1、兩棲動物3個目的體形異,防禦、擴散、遷移的能力弱,對環境的依賴性大,雖然有各種生態保護適應,但比其它綱的脊椎動物種類仍然較少。

2、分布廣。其分布除海洋和大沙漠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等各種生境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最高分布海拔可達5000米左右。

3、它們大多晝伏夜出,白天多隱蔽,黃昏至黎明時活動頻繁,酷熱或嚴寒時以夏蟄 或冬眠方式度過。

4、以動物性食物為主,沒有防禦敵害的能力,魚、蛇、鳥、獸都是它們的天敵

Ⅵ 兩棲類動物有哪些特徵表現出是從水生到陸生的過渡類型

1.皮膚角質化(類似爬行動物),可分泌粘夜(類似魚類),可以防止水分蒸發
2.魚類以鰓呼吸,爬行類以肺呼吸.兩棲類動物幼體(蝌蚪)以鰓呼吸,成體(青蛙)以肺呼吸
3.魚類受精卵在水環境中發育,爬行類受精卵無需水.兩棲動物幼體生活於水中,成體可生活於陸地
4.魚類無頸椎分化,爬行類有頸椎,兩棲類有頸椎,但較爬行類少.
5.有些兩棲類成體保留與魚類類似側線
可見,兩棲類是介於爬行類和魚類的脊椎動物,即是從水生到陸生的過渡類型

閱讀全文

與兩棲動物哪些方面表現出陸生脊椎動物的特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