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水滸轉的時代有沒有動物它這個字
有了,只不過不是現在的意思。
《說文解字·它部》「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艸(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凡它之屬皆從它。」後來,慢慢才有人將它寫作蛇,審蛇在古時候為它的俗字,以至後來,慢慢它的本義就被其俗字蛇所取代。
② 世界上動物的名字是誰定的
說起動物,連朋友們都知道好多:讓人喜愛的小兔、小貓、小狗,頑皮的小猴、高傲的長頸鹿、具有紳士派頭的大象以及會唱歌的小鳥,各色各樣的蛇,金魚等等。動物共同的特點是必須取食外界現成的有機物才能生存,並且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全世界已經定名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並且可以肯定地說,地球上還有不少沒被發現的動物。如果再加上在動物進化過程中已經絕滅的動物種類,那就更多了。面對如此浩瀚的動物世界,我們通過分類命名來認識它們。
首先,我們要對動物進行科學的分類。動物學的分類是以動物的形態和解剖構造的相似程度為基礎,把具有某些共同特徵的動物歸為一類,把具有另外一些共同特徵的動物歸為另一類,並由此設立了界、門、綱、目、科、屬、種七個從大到小,由高到低的從屬等級。所有的動物都屬於動物界,再根據不同的特徵分為不同的門,同一個門內的動物,又可以根據另一些不同的特徵分成不同的綱……以此類推。有時一個等級內的動物種類繁多,根據需要,還可以在上述除界以外的六個等級前冠以「總」或「亞」字,增加分類等級。通常增加的等級可有亞門、總綱、亞綱、總目、亞目、總科、亞科、亞屬、亞種等。動物類群之間,相似程度越大,表明它們的親緣關系越近;相似程度越小,表明它們的親緣關系越遠。動物分類體系就是力圖表明各類動物在進化歷程中,這種相互之間的自然關系。所以這種分類體系就叫做自然分類系統。種,又叫物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它是由一系列形態構造、生活習性和生理機能相似,能相互交配、並且產生能夠生育的後代的生物個體組成的。
其次,要對每類或每種動物取一個特定的名稱。按國際上統一的規定,各等級分類單位的名稱用拉丁字或拉丁化文字書寫;屬和屬以上單位都用一個名詞表示,即「單名法」;種的命名,由於物種眾多,為避免「同物異名」或「異物同名」引起的混亂,則採用「雙名法」,即每種動物的學名由種名本身和它隸屬的屬名組合而成,前一個是屬名,後一個是它的種名。為了便於查考有關分類的文獻資料,在各級分類單位的學名之後,還要附加上命名者的姓氏和命名的時間。例如,多齒鹽都龍(一種鳥腳類恐龍)的拉丁學名為Yansaurus
multidens He et Cai,1983。它由屬名——鹽都龍(Yansaurus)和種名——多齒的(multidens)組成,是姓何和姓蔡的兩位古生物學家於1983年命的名。
③ 為什麼有些表示動物名稱的字是「四點底」
晉城市實驗小學 楊東升 「四點底」作為漢字的部首,「四點」是「火」的變形,其意思與「火」有關,如:熱烈,煎熬,等等。《漢字源流字典》說:火,「作偏旁在字下時有的寫作『、、、、』(打字水平有限!)」可是,為什麼有些代表動物名稱的字竟是「四點底」呢? 我們知道,代表動物名稱的字好多是象形字,動物怎麼能和火結緣呢?比如,「燕」,「魚」, 「熊」…… 現在的簡體字,「魚」,「鳥」等字,「四點」已經簡變成了一橫。其實,「魚」和「燕」字的尾巴在象形字中確實有點像「火」的形狀,在文字的逐漸演變中,慢慢地就訛變為「四點底」。《說文》:「燕之尾訛為火,與初形已頗有距離。」 有一個字有點特殊:「羔」字,它是會意字,它在甲骨文中原本就是「火字底」,本義就是烤羊,會意為嫩而味美的羔羊,再轉為初生的小羊。 還有「熊」「羆」二字令人費解,為什麼作為動物的「熊」「羆」與「火」有關呢? 《說文》:「能,熊屬……能獸堅中,故稱賢能……」《漢字源流字典》:「能,本義為一種熊類野獸。」能,就是古「熊」字,原並沒有「四點底」。源流字典標「能」有4個讀音(xióng, néng, tái, nài),「能」作為「熊」,是象形字,左偏旁是頭和身,右偏旁是四足。那麼,「能(xióng)」怎麼又演繹成「能」(néng)了呢?你看,熊兇猛,耐寒,強壯,有力,會游泳,會爬樹,會挖洞,會快速奔跑……這不是很「能」嗎? 那麼,後來,「能(xióng)」字,怎麼又加了「四點底」呢?《漢字源流字典》里是這么解釋的:表示兇猛,——像大火一樣兇猛。不是有個詞叫「熊熊大火」嗎?其實,兇猛的動物多得是,為什麼「熊」「羆」是「四點底」? 經過思考,我猜測是這么回事:中國古代文人大概沒有見過白熊(國內沒有),見到的全是黑熊(最多見過棕熊)。「黑」,不是「四點底」嗎?火燒以後才會變黑,所以,黑與火結緣。《說文·黑部》:「黑,火所熏之色也。」(「黑」在金文時代,變成上下結構,上面是「囪」,下面是「炎」的形狀。隸書時「火」變成「四點底」) 你看看古代小說是如何描寫「熊」的。例如《西遊記》第十七回 :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觀世音收伏熊羆怪。這回書描寫了「黑風山黑風洞的黑風怪(黑熊精)」。 只見那怪果生得凶險: 碗子鐵盔火漆光,烏金鎧甲亮輝煌。 皂羅袍罩風兜袖,黑綠絲絛軃(ǒ,下垂)穗長。 手執黑纓槍一桿,足踏烏皮靴一雙。 眼幌金睛如掣電,正是山中黑風王。 行者暗笑道:「這廝真個如燒窯的一般,築煤的無二!想必是在此處刷炭為生:怎麼這等一身烏黑?」 這個黑熊精確有「能」耐,神通廣大的孫悟空與它打了兩次均不分勝負。第一次,「那怪與行者鬥了十數回合,不分勝負。」第二次,「他兩個從洞口打上山頭,自山頭來在雲外,吐霧噴風,飛砂走石,只斗到紅日沉西,不分勝敗。」 筆者推測:「能(xióng)」由於渾身上下黑得「如燒窯的一般」,當它發怒攻擊時,人形站立,張牙舞爪,血盆大口,給人以「兇猛燃燒炭塊」的聯想,由此變成了「四點底」的「熊」。 敬請方家指點。
④ 十二生肖:每個動物前面為什麼會有一個字,這個字代表什麼
十二生肖是由十一種源於自然界的動物即鼠、牛、虎、兔、蛇、馬、羊、猴、雞、狗、豬以及傳說中的龍所組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用於記年,順序排列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十二生肖的起源
長期以來,不少人將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的名著《論衡》視為最早記載十二生肖的文獻。《論衡·物勢》載:「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引文,只有十一種生肖,所缺者為龍。該書《言毒篇》又說:「辰為龍,巳為蛇,辰、巳之位在東南。這樣,十二生肖便齊全了。
⑤ 代表動物的「蟒、梟、蝮、虺」居然也是姓氏,這是怎麼來的
在武則天統治時期,不僅「蝮」、「虺」是姓氏,就連「蟒」(通「蠎」)、「梟」等表示動物的字居然也是姓氏。這絕對讓人難以想像,但卻實實在在的發生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這當然和武周時代的締造者,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武則天有關。除了大興文字獄的那幾位清朝皇帝之外,武則天應該是中國古代最會玩文字游戲的皇帝了。
這種做法的目的很顯然是從精神層面上繼續打擊敵人,以實現勝利者的自我陶醉。其中蘊含的道理就是千古不變的「成王敗寇」,只不過多少會給後世留下點心胸狹隘的印象罷了。
⑥ 動物象形文字對照表圖片大全
圖片:
(6)動物字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象形文字是指純粹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而這些文字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產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埃及的象形文字、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石刻文,都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產生出來的。
中國甲骨文的象形字「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特別是繁體的[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艹」(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繁體的[門]更像)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
值得一說的是 ,中國最初的文字就屬於象形文字,漢字雖然還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徵,但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已跟原來的形象相去甚遠,所以不屬於象形文字,而屬於表意體系的語素文字。此外,瑪雅文字的「頭字體」和「幾何體」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