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麋鹿和中國哪個動物齊名

麋鹿和中國哪個動物齊名

發布時間:2023-01-13 16:33:09

Ⅰ 我國十大珍稀動物都是什麼

我國十大珍稀動物都是大熊貓、金絲猴、華南虎、白鰭豚、朱䴉、蜂猴、馬來熊、野牛 、野氂牛、 普氏原羚。

1、大熊貓

傳說中,過去大熊貓是白色的,在一次動物葬禮上,為表達哀思,它們把煤灰塗在胳膊上,相互擁抱後,形成了延至後背的黑色,擦眼淚又染黑了眼眶…….這當然是杜撰,但大熊貓與許多動物一樣,生存狀況十分可悲,處在滅絕的邊緣。 原因無非是人類活動范圍擴大,使其退縮於山頂,呈孤島化分布,食物與配偶資源貧乏,近親繁殖嚴重、體質下降、抗病力弱。

4、華南虎

華南虎雄性約重149—225千克,雌性約重90—120千克,個頭雖然不是最大,但對華夏民族文化的影響可謂淵遠流長,人們談虎色變、畏虎、敬虎,認為「老虎吃人」的心理根深蒂固。但結果是,老虎幾乎被人類吃光了。

Ⅱ 為什麼麋鹿又叫"四不像"

.
麋鹿體長約200厘米。 肩高:80—85厘米(雄) 70—75厘米(雌), 幼體體 重:35—40公斤(雄) 24—28公斤(雌) 一般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角較長,每兩年脫換一次。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因其頭似馬、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而俗稱「四不象」,因在古代神話小說《封神榜》中是姜子牙的坐騎,使其更富有傳奇色彩。麋鹿僅雄鹿有角,且各枝角向後,是在鹿科動物中獨一無二的,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趾間有皮健膜, 側蹄發達,適宜在沼澤地中行走。夏毛紅棕色,冬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紅,並有白斑。尾巴長用來驅趕蚊蠅以適應沼澤環境。

Ⅲ 中國國寶除了熊貓還有什麼動物

中國國寶動物除了大熊貓之外,目前確定尚存的還有金絲猴、麋鹿、藏羚羊、朱䴉、白頭葉猴、褐馬雞,揚子鱷等等。

Ⅳ 中國十大珍稀動物

一、 古樸國寶:大熊貓 英文: Giant Panda 傳說中,過去大熊貓是白色的,在一次動物葬禮上,為表達哀思,它們把煤灰塗在胳膊上,相互擁抱後,形成了延至後背的黑色,擦眼淚又染黑了眼眶…….這當然是杜撰,但大熊貓與許多動物一樣,生存狀況十分可悲,處在滅絕的邊緣。 二、仰鼻藍面:金絲猴 英名: Snnb-nosed Golden Monkey 金絲猴剛被命名時,因其仰鼻金發,使動物學家愛德華先生聯想起歐洲十字軍司令的翹鼻金發的夫人洛克安娜,於是,他便把這個美人之名放到了金絲猴身上(請看金絲猴的學名)。 金絲猴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和黔金絲猴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瀕危」級,川金絲猴為「易危」級(越南金絲猴為極危級)。 三、 長江奇獸:白鰭豚 英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白鰭豚已是一種註定要滅絕於我們手中的美麗傳奇的動物,它被國際保護人士稱為「活著的死物種」。目前人工飼養僅有一隻,名為「淇淇」。長江的圍湖造田、有害漁具、修閘建壩、繁忙的航運、漁業及嚴重的污染都在威脅其生存。已經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為「極危」物種,也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四、中華之魂:華南虎 英名:Chinese Tiger 華南虎正處於垂危狀態,野外數量約20隻,呈孤島分布,且捕食對象稀缺。人工飼養下的50隻呈嚴重近親,退化現象十分明顯。 我們連作為具有民族精神「虎虎有生氣」「龍騰虎躍」象徵的這種大貓都保護不了,還能保護好我們自己嗎?虎的消失,將預示人類靈魂的失落。 五、東方之珠:朱䴉 英名:Crested Ibis 要問中國最珍稀的鳥是什麼,那朱䴉應當名列前茅。 據一個迷信的傳說,朱䴉的「 䴉」字從字面一看就知是一種要絕種的鳥,因為它由「四」字和「哀」字組成,「死哀之鳥」怎能不絕?但洋縣人民不信邪,為保護朱䴉,他們付出了巨大代價,在朱䴉覓食地,不施用農葯化肥、不捕捉泥鰍、蛙類,任由朱䴉來去。新世紀初,朱䴉在中國的數量已達248隻,可以說已經擺脫了滅絕、甚至高度瀕危的厄運。「東方之珠」作為中國拯救野生動物的一個奇跡將以其艷如紅霞的光采,向全世界展現自己燦爛的姿色。 六、 堪稱國鳥:褐馬雞 英名:Brown Eared Pheasand 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褐馬雞「性愛齊覓食,有被侵者直往奮斗,雖死憂不置」。(褐馬雞古語稱「鶡」)將其羽毛賜予武將的形式稱「鶡冠之制」。這種制度世代相襲,直至清朝,能被賜這種羽翎頂戴,乃是一種殊榮。褐馬雞在國際上與大熊貓齊名,被世界雉類協會放在其會徽上,許多動物學家建議,應把褐馬雞定為中國國鳥。目前,褐馬雞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瀕危」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七、 孑遺物種:揚子鱷 英名:Chinese Alligator 揚子鱷是中國唯一的鱷種。目前,由於長江下游濕地遭到嚴重破壞,河湖被圍成農田,野生數量極為罕見,人工繁殖相當成功。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八、 高原神鳥:黑頸鶴 英名:Black-necked Crane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原鶴類,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聖的大鳥,也是世界十五鶴中被最晚記錄到的一種鶴,它是俄國探險家普熱爾瓦爾斯基於1876年在中國青海湖發現的。 據國際鶴類基金會調查,西藏擁有中國亦既世界最大的黑頸鶴種群,估計達4000隻,目前已經被列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易危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九、 雪域喋血:藏羚羊 英名:Tibetan Antelope 藏羚羊,近年極受世人矚目,主要原因是由於1980年以來西方時裝界對「藏羚絨披肩」即「沙圖什」的消費需求而刺激了偷獵者的謀財害命,另外,一些採金者也在對其肆意殺戮,致使生活在生命極限的高寒地區的藏羚羊正以一年近萬只的速度減少。為打擊盜獵,這幾年青海、新疆、西藏的反盜獵力量林業公安一直在為保衛藏羚羊等野生動物而戰斗,其中的佼佼者即「野氂牛隊」,他們已經有兩位英雄為此獻身。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種,為偶蹄目、牛科,與已在中國本土剛剛滅絕半個世紀的高鼻羚羊親緣關系最近。藏羚羊又名「一角獸」,一個世紀前多達數百萬只。被藏民稱為大雁的朋友,它們在高原上奔跑如飛,狼也很難追上,但以汽車和槍支裝備起來的盜獵者卻可以成片的殺戮之。目前中國的藏羚羊不足7萬只,但年復一年、禁而不止的非法交易與屠殺使其數量直線下降,目前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瀕危級 十、 失而復得:「四不象」 英名:Pere David』deer 「四不象」為麋鹿的俗名,它是做為中國特有的濕地鹿類,曾於1900年在中國本土滅絕的,幸有少量存於歐洲,最後僅剩18頭,被養在英國烏邦寺,經過一個世紀的養護,種群才得以恢復。1985年回歸到北京南海子,這是麋鹿這一物種的模式標本產地(1865年被法國傳教士大衛發現),這里也是原元、明、清皇家獵苑故地。麋鹿是濕地動物,由於對濕地生境的適應,而形成特殊的形態,即所謂的「四不象」,角似鹿非鹿、臉似馬非馬、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 中國麋鹿從1985年首批回歸38頭,被放養於北京南海子的千畝鹿苑後,逐漸繁衍壯大,遷往長江之畔的湖北石首,從而成功完成回歸野外的「重引入」工程。另外,在江蘇大豐黃海之濱的麋鹿也蓬勃發展,加上全國20幾處動物園等飼養的麋鹿,至2001年初,已經達到1300隻,麋鹿失而復得、重引入的成功是向國際社會展示的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就,它既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眾表達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之可能性與必要性的重要範例。 麋鹿,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

Ⅳ 像麋鹿這樣珍貴的國家保護動物還有哪三種

不止3種,麋鹿屬於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一類名錄
一類重點保護名錄 一共有96種動物被保護
獸類
蜂猴(所有種) 熊猴、台灣猴、豚尾猴、葉猴(所有種)
長臂猿(所有種)
大熊貓、紫貂、貂熊、熊狸
豹、虎、雪豹、儒艮、白鰭豚
亞洲象、黑麂、蒙古野驢、西藏野驢、野馬
鼷鹿、白唇鹿、坡鹿、梅花鹿、豚鹿野牛、野氂牛、普氏原羚
羚、藏羚、高鼻羚羊台灣鬣羚、赤斑羚、塔爾羊、北山羊、河狸
金絲猴(所有種) 雲豹、中華白海豚、野駱駝、麋鹿、扭角羚、馬來熊
兩棲爬行
四爪陸龜、黿、鱷蜥、巨蜥、蟒、揚子鱷
鳥類
短尾信天翁、白腹軍艦鳥、白鸛、黑鸛、朱䴉、中華秋沙鴨金雕、白肩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虎頭海雕、擬兀鷲
胡兀鷲、細嘴松雞、斑尾榛雞、雉鶉、四川山鷓鴣、海南山鷓鴣黑頭角雉、紅胸角雉、灰腹角雉、黃腹角雉、虹雉(所有種) 褐馬雞
藍鷳、黑頸長尾雉、白頸長尾雉、黑長尾雉、孔雀雉、綠孔雀
黑頸鶴、白頭鶴、丹頂鶴、白鶴、赤頸鶴鴇(所有種)
遺鷗
很多都是野外基本滅絕,人工飼養的也不多

Ⅵ 中國十大珍稀動物有哪些

1、大熊貓大熊貓是一種以食竹為主的食肉目動物,不僅集珍稀、瀕危、特產於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稱。



閱讀全文

與麋鹿和中國哪個動物齊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