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森林動物進化在哪裡

森林動物進化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3-01-20 16:08:18

㈠ 森林動物的分布

世界森林動物資源的分布依森林地理而變化,其種群數量由寒帶、溫帶到熱帶逐漸增多。陸生動物中最大的如象、犀牛,最兇猛的如虎、豹,最進化的如猿、猩猩等都生存於森林之中。中國地域遼闊,森林跨寒、溫、熱3大氣候帶,動物資源豐富,全國劃分為8個動物資源區系。
亞寒帶森林動物群(泰加林動物群)
包括大興安嶺(北緯45°以北的地區)和伊勒呼里山以北的林區,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爾泰山的北端。是中國最北部的林區,西伯利亞泰加林的南延部分;氣候寒冷,土壤有永久凍層。西伯利亞寒帶的森林動物,如貂熊(狼獾,Gulogulo,圖1)、駝鹿(堪達罕,Alces alces,圖2)、雪兔(Lepustimis)和林旅鼠(Myopus schis ticolor)等在此均有分布。其中冬季毛類變白的種類不少,除雪兔外,還有伶鼬(銀鼠,Mustela nivalis)、白鼬(掃雪M.erminea)和柳雷鳥(Lagopus lagopus)等,均具雪地的保護色。當地面積雪融化時,這些動物換成非白色的夏毛或羽,同樣具有保護作用。在阿爾泰山地有歐洲的林睡鼠(Dryomys nitela)分布,而大興安嶺則無。此外,廣布於中國東北的麅(狍,Capreolus capreolus)、麝、馬鹿、野豬、狐、狼、猞猁(Lynx lynx)、黃鼬(黃鼠狼)、香鼬(香鼠,Mustelaaltaica)和棕熊(Ursus arctos)等也見於該地區,這些動物冬毛不變白,但毛長絨厚,可禦寒冷。上述動物中可以適量獵取的種類有黃鼬、香鼬、伶鼬、狐、狼、花鼠(五道眉,Eutamias sibirica)、麅(狍)及野豬等。由於森林大面積被採伐,貂熊、駝鹿、馬鹿、棕熊、雪兔、白鼬、黑琴雞(Lyrurustetrix,圖3)、柳雷鳥、岩雷鳥(La gopus mutus,分布在阿爾泰林區)、花尾榛雞(飛龍,Tetrastesbonasia)、細嘴松雞(Tetre parvirostris)等的數量銳減,已列為國家保護對象。
本區昆蟲多為耐高寒的森林害蟲,如西伯利亞松毛蟲、落葉松鞘蛾、落葉松八齒小蠹、落葉松邊材小蠹、樹蚡蝶及舞毒蛾等。蚊類以五斑按蚊占優勢。
小興安嶺及長白山針闊混交林動物群
該地區為寒帶森林向溫帶森林過渡地帶,氣候溫涼濕潤。動物群的代表種類有東北兔(Lepus mandshuricus)、紫貂、東北虎(Leo tigris altaica)、豹(Leo pars)、狗獾(Meles meles)、貉、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青鼬(蜜狗,Martes flavigula)、梅花鹿 (Cervusnippon)、青羊(Naemorhes goral)、豹貓(Felisbengalensis)等。有些種類如虎、豹和豹貓等雖是廣布種,但其亞種仍具有毛長而色淺的地區特色,如東北虎亞種一度稱為長毛虎(Leo tigris longipilis)即是典型例子。中國東北廣布的種類,如狐、狼、猞猁、黃鼬、香鼬、棕熊、野豬、松鼠(灰鼠,圖 4)、環頸雉(Phasianus colchicus)、斑翅山鶉(Perdix dauuricae)及中國林蛙(哈士蟆,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等均見於該地區,但毛色比大興安嶺的亞種深。該地區因樹種多,隱蔽條件好,食物豐富,動物的數量也多,可供獵取的有東北兔、狗獾、貉、麅(狍)、狐、黃鼬、香鼬、野豬、松鼠(灰鼠)、環頸雉及斑翅山鶉等。紫貂、東北虎、黑熊、棕熊、青鼬、梅花鹿、馬鹿、青羊、豹貓等的數量已不多,亟需保護。
森林害蟲有西伯利亞松毛蟲、松杉毒蛾、雲杉八齒小蠹、紅松小蠹、雲杉大黑天牛和為害闊葉樹的天幕毛蟲。蚊蟲有普通伊蚊、凱塔伊蚊等。
華北落葉闊葉林動物群
包括燕山、太行山、呂梁山、秦嶺北坡、伏牛山及沂蒙等地的小面積林區。由於長期農墾,森林幾經破壞,僅有局部殘存,森林動物極為貧乏。由於採取封山育林和保護措施,某些森林動物數量已開始回升。可進行適量獵取的種類有野豬、麅(狍)、黃鼬、狗獾、狐及環頸雉。該地區是獼猴自然分布的北界。應加保護的種類有麝、青羊、獼猴(Macaca mulatta)、糞便可做中葯五靈脂的溝牙鼯鼠(Aeretes malanopterus)和復齒鼯鼠(Trogopterusxanthipes),以及褐馬雞(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圖5)等。麝、獼猴、溝牙鼯鼠和復齒鼯鼠均可馴養,用作動物葯材或醫用實驗動物;褐馬雞也已初步馴養成功。
本區森林害蟲北部有油鬆鬆毛蟲,南部有馬尾鬆鬆毛蟲。蚊蟲有潘氏按蚊、背點伊蚊、斑點伊蚊等。
天山山地雲杉林動物群
該地區多高山、荒漠,氣候乾燥,冬季極冷。海拔1600~2300米間地帶降水量較多地區有森林分布,海拔1500米的山谷間有闊葉樹。森林動物主要有馬鹿、狍、雪豹(Uncia uncia)、猞猁、棕熊、香鼬、白鼬、伶鼠;鳥類有高山雪雞 (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高原山鶉(Perdix hodgsoniae)、斑翅山鶉、石雞(Alectoris barbara,圖6)以及原鴿(Columba livia)、岩鴿(C.rupestris)、山斑鳩(Streptopelia orientalis)、灰斑鳩(S.decaocto)等。
昆蟲的優勢種為紅脛腫脈蝗、新疆西伯利亞蝗、義大利蝗等,蚊蟲主要種類為沙哈洛夫按蚊,均較特異。
青藏高山針葉林動物群
包括祁連山、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等山地林區。森林動、植物種類豐富,數量也多,垂直分布明顯。在喜馬拉雅山區海拔1600~2500米為山地常綠闊葉林帶,代表動物有熊猴(Macaca assamensis)、長尾葉猴(Presbytis entellus)、赤麂(Muntiacus muntjak)、鬛羚(蘇門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金貓(Felis temmincki)、小爪水獺(Aonyx cinerea)、黑鷳(Lophuraleucomelana)、紅胸角雉(Tragopan satyra)、細紋噪鶥(Garrulax lineatus)等。在2500~3000米間山地的針闊混交林帶,代表動物有小熊貓(Ailurus fulgens,圖7)、豹貓、青鼬、青羊、橙腹長吻松鼠(Dremomys lokriah)、棕尾虹雉(Lophophorus impejanus)、雜色噪鶥(Garrulax variegatus)等。3000~4000米,為以雲杉和冷杉為主的暗針葉林,代表動物有塔爾羊(Hemitragus jayakari)、黑熊、麝及雪鴿(Columba leuconota)等。在祁連山及藏東山地的暗葉針葉林中,還有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為中國特產。雉類不少,常有雪雞、雪鶉(Lerwa lerwa)及血雉(Itha ginis cruentus)等出沒於當地林區。應受保護的種類頗多,除橙腹長吻松鼠及噪鵑外,前述的森林動物幾乎均列入保護動物名單。
西南亞高山針葉林動物群
包括四川省西部、昌都地區東部、青海省南部山地及雲南省北部山地,即橫斷山脈地區。海拔在1600~4000米間,最高峰在7000米以上。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森林動物種類南北交錯,山谷多為熱帶及亞熱帶種類,並沿山谷自南向北侵入;高海拔地區的種類則與北方種類接近。以雲杉和冷杉為主的針葉林帶中珍稀的森林動物種類較多,如舉世聞名的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金絲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羚羊(Budorcas taxicolor)、白唇鹿、小熊貓、梅花鹿、鬣羚(蘇門羚)、青羊、金貓、水鹿(黑鹿,Cervusunicolor)、雲豹(Neofelis nebulosa)、獼猴、熊猴、藏馬雞(白馬雞,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白腹錦雞(銅雞,Chrysolophus amherstiae)、紅腹錦雞(金雞,C. pictus,圖8)及角雉(Tragopan sp.)等均產於此。其中大熊貓已列為國家珍稀動物的重點保護對象。此外該區養鹿鋸茸,養麝取香事業也已取得一定成果。能適量獵取的種類有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側紋岩松鼠(Sciurotamias forresti)及黃鼬等。小林姬鼠較多,竊食種子,常使飛機播種造林遭受為害。昆蟲以巴拉巴按蚊為代表。
華中闊葉林動物群
包括自四川盆地以東,沿長江而下的各林區,以及北至秦嶺南坡,南至廣東西江上游兩岸的山地。屬亞熱帶氣候。僅在較高的山地還保留有自然植被,其他廣大地區僅有次生林和人工林。該地區為南北動物區系的過渡地帶,與華北及華南均無天然隔障,森林動物的種類多,但特有種類不多,每種的數量也少。可供適量獵取的種類有黃鼬、赤腹松鼠、長吻松鼠(Dremomyssp.)、花松鼠 (Tamiops swinhoei)、豬獾(Arctonyxcollaris)、狗獾、狐、小靈貓(Viverricula indica)及環頸雉等。重點保護的種類頗多,有獼猴、短尾猴(紅臉猴,Macaca speciosa)、金絲猴、梅花鹿、毛冠鹿(隱角鹿,Elaphos cephalophus)、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鬣羚(蘇門羚)、青羊、羚牛、鼬獾(山獾,Melogale moschata)、金貓、華南虎(Leo tigris amoyensis)、雲豹、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角雉及虹雉(Lophophorussp.)等。 森林昆蟲中有經濟價值的有紅蠟蟲(Ceroplastes rubens)和白蠟蟲(Ericerus pela),為害竹林的有黃脊竹蝗,為害油桐的有油茶尺蠖等。蚊蟲種類多,傳瘧蚊種有微小按蚊、吉普按蚊日月潭變種、斑點按蚊、艾氏按蚊等。
華南熱帶雨林和季雨林動物群
包括中國台灣省、福建省東南部、廣東省台山縣向西至雷州半島及海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及雲南省西雙版納。氣候炎熱多雨,植被茂密,為動物棲息、取食提供了有利條件。擬褐鼠(羅賽鼠,Rattus rattoides)在沿海灘的紅樹上築巢而居,是圍海造田最主要的農田害鼠。可以適量獵取的森林動物有赤麂、果子狸(Paguma larvata)、大靈貓(九節狸,Viverra zibetha)、環頸雉、竹雞及鵪鶉等。應予重點保護的種類有金絲猴、葉猴(Presbytissp.)、長臂猿(Hylobatessp.)、短尾猴、豚尾猴(Macaca nemestrina)、亞洲象(Elephas maximus)、野牛(Bos gaurus)、坡鹿(澤鹿,Cervus eldi)、水鹿、梅花鹿、豚鹿(Axis porcinus)、鬣羚(蘇門羚)、青羊、金貓、雲豹、華南虎、穿山甲、藍鷳(Lophura swinhoei)、黑長尾雉(Syrmaticus mikado)、原雞(Gallus gallus)、綠孔雀(Pavo muticus)、孔雀雉(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圖)、黃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紅腹角雉(T.temminckii)、白頸長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白鷳(Lophura nycthemera)及犀鳥科的一些種。此外,南海諸島林叢中還棲息有紅腳鰹鳥(Sula sula)等。
本區危害竹林的害蟲有竹蝗,危害馬尾松的有馬尾松毛蟲。蚊的種類較多,但傳瘧蚊種仍是微小按蚊和巴拉按蚊。

㈡ 森林裡有哪些動物 森林裡常見的動物有哪些呢

1、世界森林動物資源的分布依森林地理而變化,其種群數量由寒帶、溫 帶到熱帶逐漸增多。陸地動物中最大的如象、犀,最兇猛的如老虎、豹子, 進化最完全的如猿猴、猩猩等都生活在森林之中。

2、不同的地區分布著不同的動物。西伯利亞寒帶的森林動物可真不少,常見的有貂熊、駝鹿、雪兔、狼、 猞猁、棕熊、黃鼠狼和野豬等。

3、在中國,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的針闊葉混交林氣候溫涼濕潤,東北兔、 紫貂、東北虎、豹、黑熊、梅花鹿都生活在這里。

4、華中闊葉林地區常見動物有花松鼠、狐狸、獼猴、金絲猴、羚羊和穿山甲等。

5、華南熱帶雨林和季 雨林里常見的動物有果子狸、亞洲象、野牛和紅腹角雉等動物。森林中常見的鳥類有啄木鳥、貓頭鷹、杜鵑、黃鸝、麻雀、孔雀和鸚鵡等。 森林是動物生活的樂園,各種各樣的動物讓我們的世界更美好。

㈢ 地球起源動植物的演變

http://www.verycd.com/groups/halfcd/664402.topic

㈣ 森林古猿是從哪裡來的呢

人們對森林古猿的了解,很多是依靠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化石和地質資料。非洲、亞洲和歐洲許多地區都曾發現過森里古猿存在的遺跡和化石。

大約在2300萬年到1800萬年前,在熱帶雨林地區和廣闊的草原上,有一種古代靈長類動物——森林古猿活躍在那裡,他們是人類最早的祖先,這些地區有的已經成為火山活動地區。

(4)森林動物進化在哪裡擴展閱讀

森林古猿是一組種類龐雜的類人猿。體質特徵界於猿類與人類之間,且肢骨尚未特化,既可向現代猿類、也可向現代人類的方向發展,因此人們認為,它們可能是現代的大猿(黑猩猩和大猩猩)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如何向人的方向發展,曾有過種種推測,其中比較合理的解釋是,由於氣候變化,使森林地區逐漸稀疏和縮減,樹叢間出現了空地,這就為森林古猿提供了到地面上活動的條件,逐漸由樹居生活向著地面生活過渡。

在此情況下,御敵、覓食等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改變,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體質特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萌發了意識,產生了語言,促使他們從使用工具到製造工具,完成了從猿到人的過渡 。




㈤ 森林古猿是什麼動物進化成的

人和現代的類人猿是由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進化來的。森林古猿最初在茂密的森林裡過樹上生活。後來,部分地區的氣候變得乾燥了,森林減少了,那裡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地來生活,逐漸發展成為現代的人類。赤道附近的古猿,仍然生活在森林裡,它們逐漸進化成為現代的類人猿。森林古猿進化成為人類,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恩格斯對這個進化過程作了解釋。恩格斯指出,下地來生活的古猿,它們用後肢走路,用前肢來取食物,用樹枝或石塊來防禦敵害。在運用這些天然工具的過程中,逐漸學會了製造簡單的工具。這樣,人的祖先就有了勞動。由於勞動,手便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改善。同時,也引起了身體其他器官的變化,特別是大腦得到高度的發展。在勞動過程中,產生了語言和意識,建立了社會。於是,勞動就使森林古猿變成了人。

㈥ 「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森林古猿進化成人和現代類人猿的原因:為適應地面生活,森林古猿慢慢直立行走,把前肢解放出來,從會使用工具逐漸發展到製造工具,大腦越來越發達,在群體生活中產生了語言,進化成了古人類。」

(6)森林動物進化在哪裡擴展閱讀:

大約在2300萬年到1800萬年前,在熱帶雨林地區和廣闊的草原上,有一種古代靈長類動物——森林古猿活躍在那裡,他們是人類最早的祖先,這些地區有的已經成為火山活動地區,人們對森林古猿的了解,很多是依靠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化石和地質資料。非洲、亞洲和歐洲許多地區都曾發現過森里古猿存在的遺跡和化石。

不是所有的森林古猿都是人類的祖先,他們也是現代類人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的祖先。「森林古猿」這個名詞時為在那個年代中生活的所有古猿類起的。

森林古猿身體短壯,胸廓寬扁,前臂和腿一樣長。前肢既是行走時的拐杖,也是用來懸掛在叢林間擺盪、摘取野果的器官。他們就像黑猩猩那樣過著群體生活。由於森林大量消失,大量的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行走。長期的下地行走使得他們逐漸進化學會直立行走。恩格斯把他們歸入到形成人的三個階段中的第一個階段,即「攀樹的猿群」。

㈦ 兩棲動物最早出現在地質年代哪一時期它是由哪類動物進化而來的這類動物進化結構是什麼

古生代

古生代是由5億4千3百萬年前到5億1千萬年前所發生的寒武紀大爆發開始。此時大多數現代動物,在分類上的「門」已經出現。之後海中藻類大量出現,而且植物與節肢動物開始登上陸地。最早的維管束植物在4億3千9百萬到4億9百萬年前出現。接著是硬骨魚類、兩棲類與昆蟲的出現。3億6千3百萬年前到2億9千萬年前,維管束植物開始發展成大型森林,同時最早的種子植物與爬蟲類出現,並由兩棲類支配地球。最後爬蟲類開始發展,並分化出類似哺乳類的爬蟲類,隨後發生二疊紀滅絕事件,古生代結束。
網路一下你就知道

㈧ 生物進化大致趨勢是

生物進化的總趨勢:1,結構上:由簡單到復雜2,進化水平上:由低等到高等3,生活環境上:由水生到陸生。
1.植物進化的歷程:提供各類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掛圖或投影片,組織學生對不同類群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環境比較分析,哪類生物結構簡單,比較低等,哪類生物比較復雜,較為高等,最後總結植物進化的歷程。提問:植物進化的歷程可以反映生物進化的什麼趨勢?從生活環境看,進化的歷程是從水生到陸生;從結構分析看,是從簡單到復雜;植物進化的總趨勢是由低等向高等發展。2.動物進化的歷程:科學家適用同樣的方法研究動物進化的過程。提供各類群動物代表動物的掛圖或投影片,比較各類動物的特點,並歸納動物進化的歷程以及進化的趨勢。3.生物進化的趨勢:根據生物進化的歷程,生物進化的趨勢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陸生。從生物學角度分析,人類屬於動物類群。人類是如何形成的?人類的出現了解人類的起源首先要了解人類與哪一類動物的親緣關系最為密切。人類具有哺乳動物的特徵,屬於哺乳動物。哺乳動物中人類與類人猿在許多方面非常相似。經過研究,證明人類和類人猿是近親。二者有共同的祖先。但是人類又不同於類人猿。人類和類人猿都起源於森林古猿。最初的森林古猿是棲息在樹上生活的。一些地區由於氣候變化,森林減少,在樹上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經過漫長的年代逐漸進化為現代的人類。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在與環境斗爭的過程中雙手變得越來越靈巧,大腦越來越發達,逐漸產生了語言和意識,並形成了社會。而一直生活在樹上的森林古猿,經過漫長的年代,逐步形成現代的類人猿。

㈨ 森林古猿進化為人的主要標志是直立行走還是使用工具

古猿過渡到猿人的第一步:到樹下來生活
(一)
我們知道,作為人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的某一類古猿,例如埃及古猿或者其他晚期古猿,是森林動物,一般居住在樹上。而猿人不是森林動物,他們在面上生活。
現在要問:什麼因素使森林裡的古猿變成猿人呢?森林裡的古猿發展成猿人大抵經過哪
些步驟呢?
首先,這種古猿必須離開森林,到地面上來生活。以後才逐漸發展成能夠直立行走的古猿。這種直立行走的古猿開始只能主要使用天然的物體作為工具,以後才逐漸發展成能夠製造工具的猿人——早期猿人。
在這里,重要的問題是:森林裡的某種古猿怎樣演變成直立行走的古猿。
這主要是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就是由樹上的生活方式轉變成地面上的生活方式。
(二)
什麼因素會使森林裡的古猿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呢?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呢?
一般認為這跟地理變遷相聯系,跟環境變化相聯系。我們知道,氣候會發生變化,引起大片森林的逐漸消失。我們也知道,地殼的表面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時常在變動的。低的地方會逐漸變成高的地方,高的地方會逐漸變成低的地方;海會變成陸,陸會變成海。我國古代的人們所說的「滄海桑田」,就是這回事。在這海陸變遷過程中,氣候也可以發生變遷。
地理和氣候的變遷必然要影響到有關的植物和動物的生活。
知道了這個道理以後,我們就可以根據已知的事實來談一談猿人的起源了。
猿人究竟起源在什麼地方,現在還沒有定論。非洲和亞洲都是可能的地方。現在已知的材料,表明非洲東部是猿人的一個重要發源地。亞洲南部包括我國的西南地區可能是猿人的另一個發祥地。
從距今5億年前開始,我國的西藏和它的周圍地區一直是一片汪洋。到了距今6000萬年前,這塊地方才逐漸上升,變成陸地。以後又進一步隆起變成高山。1966年,我國科學工作者在海拔4800米的高山地區發現了一種生活在海里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喜馬拉雅魚龍,有力地證明了那裡曾經是一片海洋。
地勢的變遷不是孤立的事件。跟這相聯系的是氣候的變遷和生物的演變。在地勢的變遷中,原來溫暖的地方可以逐漸變成寒冷的地方,寒冷的地方可以逐漸變成溫暖的地方。原來潮濕的地方可以逐漸變成乾燥的地方,乾燥的地方可以逐漸變成潮濕的地方。
大約在一二千萬年以前,喜馬拉雅山一帶本來是比較低窪的地方,那裡有溫暖的氣
候,有茂密的森林。後來那裡的陸地緩慢地隆起,終於變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地方。
地勢升高以後,氣候也跟著發生變化。原來溫暖潮濕的氣候逐漸變得乾燥而且寒冷。
這必然會引起熱帶森林的逐漸消滅。
在其他某些適宜的地區,特別是非洲南部和東部,由於自然條件的變化,主要是氣候的變遷,由比較潮濕的適宜於森林生長的氣候,逐漸變成比較乾燥的不適宜於森林生長的氣候,這必然會引起森林的消失。
(三)
當然,森林的消失是一個長時期的歷史過程。在那裡,變化是逐漸發生的。
什麼樣的變化呢?
一般講來,這是草原代替森林的變化,也是草原和森林的斗爭過程。這也是比較能
耐乾旱的植物代替不能耐乾旱的植物的過程。
於是,茂盛的熱帶森林逐漸減少,本來是連綿不斷的大森林逐漸變成了樹林的島嶼,東一簇,西一簇。
於是,逐漸出現了開闊的地面。這是說,草原逐漸代替了森林。
本來生活在林子里的動物呢?
在氣候逐漸發生變化、熱帶森林逐漸消失的過程中,生活在那裡的動物,大概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有的被迫逐漸向南方遷移,或者向有熱帶森林的地方遷移,有的仍舊留在原來的地方生活。
留下來的動物,依靠遺傳的變異,在長時期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在身體構造上和生理上發生了變化。變得好的,能夠適應新環境的,繼續生活下去,並且得到了發展,演變成新的種類。變得不好的,不能適應新環境的,就逐漸被淘汰掉了。這就是達爾文所
說的自然選擇的道理。
生活在那裡的古猿呢?它們會怎樣呢?
(四)
生活在那裡的古猿——森林裡的古猿,也大抵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有的轉向南方,或者去尋找新的森林,仍舊過著熱帶森林或亞熱帶森林的生活;有的留在原來的地方,逐漸過著地面上的生活。
這就是說,某種森林裡的古猿的後代逐漸分成了幾支,或者至少分成了兩支,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
一支是現代類人猿的方向。這一支堅持在熱帶森林裡生活,繼續做森林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它們的牙齒,特別是犬齒,更加發達起來,繼續用來做有效的防禦和攻擊的武器。在這過程中,它們的頜骨和眉嵴更加突出。這樣,它們的頭部就逐漸發展成現代類人猿的樣子。同時,由於樹上生活的需要,前肢繼續發展起來,終於變得比後肢長些。這就成了現代類人猿的四肢。
另一支是人類的方向。這一支的出發點可能是拉瑪古猿一類的動物。它們逐漸適應於開闊地面上的生活。它們逐漸演變,變成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那樣的一類動物。從現在的化石材料看來,南方古猿的原始類型已經習慣於地面上的生活,能夠直立行走,它們能夠利用天然的「工具」,還不能自己製造石器的工具。從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進一步演變,變成進步類型的南方古猿,能夠製造非常原始的石器工具,這就已經是早期猿人了。在從古猿經過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到早期猿人的演變過程中,必然地引起了手和腳的進一步分工,出現人的手和腳。
也在這過程中,由於生活上的變化,它們逐漸少用頜部和牙齒做武器。於是,在歷史過程中,它們的頜部逐漸短縮,牙齒特別是犬齒逐漸縮小,腦量逐漸增大。這樣,它們的頭部就逐漸發展成為人的樣子。
(五)
現在要問:人類的方向是怎樣發展起來的?這也就是說:在地理和氣候的變遷過程中,沒有遷移到森林裡去的古猿怎樣過日子呢?或者說,生活在開闊地面上的古猿怎樣對付新的環境呢?
古猿大概跟現代的類人猿一樣,過的是群的生活。群起初可能不很大,但是至少是三五成群的。
它們主要的食物本來是果實、嫩葉和一些可吃的植物根,特別是塊根。它們有時也吃些小動物或鳥蛋。現在由於氣候的逐漸改變,樹木逐漸稀少了。於是可吃的果實逐漸地、不知不覺地變得越來越少了。為了維持生活,它們就得經常到地面上來尋食,挖可吃的根,找可吃的蟲子,甚至比較經常地捕捉小動物吃。
過去,用樹枝去挖挖植物的塊根做食物,本來是一種偶然的動作。現在,由於環境的變化,由於生活的需要,逐漸地變成經常的動作了。
過去,用石頭去敲破堅硬的果實本來是一種偶然的動作。現在,由於生活的需要,用石頭去敲破硬的東西,包括動物的頭骨在內,逐漸地變成經常的動作了。
這樣,在時間的流逝中,在生活需要的逼迫下,它們在樹下活動的時間逐漸地長起來了。就這樣,逐漸地,它們跟森林生活告別了。
可以這么說,飢餓把它們趕下樹來。
(六)
到樹下來生活,到地面上來生活,這對於古猿的習性是一種巨大的變化。
在地面上,它們過的是新的生活。在那裡,它們會有更多的敵人。另一方面,在那裡,它們會有新的食物。於是,它們要經常用「手」去尋找食物和對付敵人。
這樣,前肢就不能像以前那樣經常作為行走的器官,而應該逐漸作為尋食和御敵的器官了。這是一種萌芽狀態的「勞動」器官。
我們知道,它們是完全能夠這樣做的。這是因為本來它們的前後肢已經有了初步的
分工,它們已經有了能夠握物的「手」了。
還有,它們本來也已經能夠勉強直立行走。現在,在新的環境中,在新的需要下,它們的前後肢會進一步分工:前肢向手的方向發展,後肢逐漸專門做行走的器官。這樣的分化顯然對人類祖先的生存有利。
這就是說,到樹下來生活,在新的需要下,它們逐漸變成直立行走的動物。於是手得到了解放。它們不再是四隻腳或四隻手的動物了。
這就標志著勞動器官的出現。
所以恩格斯認為從樹上到地面上來直立行走,是類人猿向人類發展中的有決定意義的一步。他說:「這些猿類,大概首先由於它們的生活方式的影響,使手在攀援的時候從事跟腳不同的活動,因而在平地上行走的時候就開始擺脫用手幫助的習慣,漸漸直立行走。這就完成了從猿轉變到人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這樣,直立行走的新型動物終於一步步登上舞台了!
(七)
以前,它們在地面上碰到猛獸,常常要爬到樹上去。現在,它們漸漸不這樣做了。
猛獸來了,它們有的手執樹枝,有的手拿石頭,大呼大喊,揮舞樹枝,拋擲石頭,就可以把猛獸趕跑了。
這樣,它們用手,用天然的「工具」,用智慧,用集體的力量,逐漸地戰勝了猛獸。
從此,它們的生活比較自由了:它們有了更大的活動范圍,更大的生存空間。
從此,它們經常地、集體地從一座小林子走到另一座小林子。起初是蹣跚地走著,以後就能夠稍稍挺直身子,昂著頭走路了。
這樣,由於挺起胸膛,它們能夠看得更遠,更容易發現遠處的敵人和食物了。
這當然是一個緩慢的演變過程。但是那時候,它們有的是時間啊。
茂盛的大森林要變成稀稀疏疏的小林子是一個漫長的緩慢的過程。
在這過程里,人類的祖先逐漸學會了昂起頭走路,學會了用手使用天然的「工具」,或者製造一些粗糙的「工具」。它們學習的能力提高了。
這時候,它們是人還是一般動物呢?
這是一種過渡性的生物,是從森林裡的古猿過渡到猿人的橋梁。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屬於這一類。它們還不能製造石器的勞動工具。
恩格斯曾經把人的起源分成兩個階段:一是「正在形成中的人」,一是「完全形成的人」。①列寧(1870—1924)也提出過「本能的人」和「自覺的人」,說「本能的人……沒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區分開來,自覺的人卻區分開來了」。②現在看來,「正在形成中的人」可能相當於「本能的人」,它們的智力還不夠發達,或者它們的手和腦的合作還不夠好,它們只能利用天然「工具」,還不會用石塊製造工具。它們是屬於過渡性的生物。
總之,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存在一些過渡類型不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一次變化就使一種生物變成另一種生物,這在生物進化中是罕見的事。
猿人的出現
(一)
首先出現的是早期猿人,可能分布在若乾地區。這包括一部分能夠製造工具的進步類型的南方古猿,也可能包括在我國雲南發現的元謀猿人。
關於早期猿人的生活年代,現在還沒有統一的意見,因為材料還不充分。一個意見認為他們大約從距今三四百萬年前開始,到一百多萬年前消失。
早期猿人的主要特徵是:直立行走,能夠製造粗糙的石器,腦子比較小,最大的可以達到800立方厘米,比晚期猿人的腦子小一些。
從所發現的材料看來,早期猿人可能已經是獵人了。他們主要依靠集體的力量過日子。他們會合作捕捉比較大的動物例如鹿和羊之類來吃。
(二)
早期猿人的進一步發展,就是晚期猿人。對晚期猿人的生活,我們了解得多一些。
從1921年起,在北京附近周口店地方的一座名叫龍骨山的山上,陸續發現了不少古人類化石。特別是1929年12月2日,發掘到第一個頭蓋骨,它很像人的頭蓋骨。經過研究,知道這是猿人的頭蓋骨。這種猿人定名叫中國猿人或北京猿人。在分類學上叫直立人。
但是,解放以前所發現的北京猿人化石材料,特別是其中5個完整的頭蓋骨,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候,被弄得下落不明了。解放以後,在黨的領導下,經過我國科學工作者的努力,又在那裡發掘到許多北京猿人的材料。特別是在1966年,又挖掘出一個頭蓋骨。
北京猿人居住的是天然的山洞,這地方現在是北京市的遠郊區,是一片山谷。半山上有洞穴,可惜已經大半傾倒了。我國科學工作者從這掩埋的山洞裡發掘到了非常豐富的猿人化石材料。
什麼樣的化石材料呢?
有猿人本身的化石,有猿人的勞動工具,有猿人的生活遺跡,有動物的化石。
就猿人本身的化石來說,有頭蓋骨、下頜骨、牙齒、四肢骨等,一共大約包括了40個北京猿人。其中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少的。
就猿人的勞動工具來說,那裡有幾萬件粗糙的石器。此外,還有一些可能當工具使用的骨片和鹿角。這些石器已經有幾種比較固定的型式,例如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人們有根據認為,這些都是北京猿人在生活需要中創造出來的。
就猿人的生活遺跡來說,還有一個重要的發現:山洞裡有很厚的灰燼層。其中有一個灰燼層達6米厚。在灰燼層裡面還發現有重要的東西:那裡含有被燒過的骨、角和石頭,又有一些燒焦了的木炭。
這說明了什麼呢?
這充分說明了北京猿人能夠用火。
能夠用火,這在人類進化中是另一件大事。
就動物的化石來說,在北京猿人的洞穴里所發現的動物種類有腫骨鹿、斑鹿、劍齒虎、野豬、老鼠、馬、鬛狗、羚羊、水牛、獼猴、鴕鳥等,不下100種。
最值得注意的是腫骨鹿和斑鹿的化石特別多,各有2000多個個體。老鼠的骨化石也很多,並且這些骨頭有燒過的痕跡。想來北京猿人是吃這些動物的。這表示北京猿人是獵人,善於打獵。有理由認為,在北京猿人的食物單里,肉類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從地層的研究知道,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大約在距今50萬年前,或許還要早一些。
1963年和1964年發現的藍田猿人化石,有頭蓋骨、上下頜骨和牙齒等,基本上和北京猿人相同,只是頭蓋骨比北京猿人厚一些。
從地層的研究知道,藍田猿人生活的年代比北京猿人更早,可能在距今80萬年前。
(三)
現在要問:晚期猿人在自然界里的位置怎樣呢?是人的成分多還是猿的成分多呢?
讓所發現的材料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從發現的材料知道,北京猿人的額部低平,腦殼比較粗厚,眉嵴相當突出,唇部向前伸,沒有下頦。這些是近似類人猿的特徵。
另一方面,北京猿人的腦量相當發達,平均有1000立方厘米,比南方古猿大約大了一倍。他們的四肢骨跟現代人的基本相似。這表示他們能夠很好地直立行走。科學上在一開始研究他們的時候,就把他們在分類上叫做「直立人」,就是根據這一點。只是後來才知道,其實比他們早的南方古猿也已經能夠直立了。北京猿人又有許多石器和一些骨器,又能夠用火。這表明他們能夠勞動。這些完全屬於人的特徵。
這就是說,北京猿人雖然在身體結構上還有一些類人猿的性質,但是他們已經比早期猿人更接近現代人,具備了更多的人的性質。
因此,北京猿人已經不僅不再是猿——一般的動物,而是人,而且是比早期猿人更進步的一種人。他們是從早期猿人過渡到現代人的一個重要階段的代表。
還有一件值得指出的事實:北京猿人具有現代蒙古人種的一些特徵。例如北京猿人的面部比較短,鼻骨比較寬,顴骨很高而且向前突出,門齒呈鏟形等。
因此,從地理分布講,從形態特徵講,有理由相信北京猿人就是現代蒙古人種的祖先。
(四)
前些年,我國科學工作者又在北京猿人的研究中,發現了一件有意義的事。他們比較了北京猿人和現代人的肢骨和頭骨,發現北京猿人的手腳,尤其是手比較進步,但是頭部還比較原始。換句話說,北京猿人是這樣一種動物,他具有一個跟現代人基本相同的身子,卻配上一個在某些方面還近似類人猿的腦袋。
怎樣解釋這個事實呢?
一個合理的解釋是:勞動器官(手)比思想器官(腦)先發達。這就是說,手足分化、手的發展先於腦的發展。這同樣表明,勞動在人類的起源和進化中起主導的推動作用。
這個進化過程可以大略表示如下:
直立行走→手作為勞動器官的出現→人的腦
這就支持了恩格斯的理論:在勞動的影響下,古猿逐漸發展成人。
(五)
應該指出,晚期猿人的化石也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發現過。例如,在印度尼西亞,人們發現了爪哇猿人。在德國,人們發現了海德爾堡猿人。在非洲,人們發現了毛里坦猿人(也叫阿特拉猿人)和舍利猿人。這些猿人的性質,都是跟北京猿人很相近的。
這樣看來,過去在遠古時代,晚期猿人由於他們生活能力的提高,曾經生活在世界的許多地方,分布很廣。
分布很廣,這就表明這個生物類型在發展中。
看來勞動已經賦予猿人以特殊的能力,使他們能夠生活在一般靈長類所習慣生活的地區以外。生物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一般的靈長類,如猿、猴之類,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的地方。
(六)
可笑的是人們還「發現」了一個假的猿人化石,那就是在英國「發現」的所謂「辟爾唐人」,也叫「曙人」。
經過是這樣的:1911年,在英國辟爾唐地方,工人們在採掘石子的時候,發現了幾塊人類頭骨的化石,就交給一個做律師的地主,名叫陶遜(1886—1938)。後來據說陶遜自己也發現了一塊下頜骨。他就把這些材料一起交給一位專家去研究。專家研究以後,認為這是一種猿人,理由是他的下頜骨不是人的,是屬於類人猿的,而頭骨卻是現代人的類型。
於是,人們開始相信,英國以前也有猿人住過,而「發現」猿人的是陶遜。
這樣,陶遜就自然地出了名。
盡管這樣,當時仍然有一些人抱著懷疑的態度。他們認為那頭骨是智人的頭骨,那下頜骨是古猿的下頜骨,兩者並不屬於同一個體。
1953年,英國有3位學者應用新的科學方法,分析了「辟爾唐人」的化石標本,結果發現那個下頜骨不是人的,也不是古猿的,而是現代類人猿黑猩猩的。
於是,人們才明白過來,知道過去受了騙。原來這是陶遜所布置的一個可恥的騙局。
騙術揭露出來了:原來是陶遜拿了黑猩猩的一塊下頜骨,用一種叫做重鉻酸鉀的化學品把它染成棕紅的顏色,顯得古老,來冒充化石。
科學界被他欺騙了整整41年。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可恥的欺騙呢?這不是跟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名利思想相聯系的嗎?
某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學者,在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支配下,為了追求個人「名譽」,是會在科學的幌子下,在追求真理的煙幕下,干一些不可告人的勾當的。
毛澤東同志指出:「科學家是老實人。」①真正的科學工作是實事求是的工作,是老老實實的工作,跟資產階級的名利思想毫無相同之處。
①《毛澤東選集》第3卷,1953年第2版,第824頁。
因此,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裡,我們黨要求所有科學工作者,要按照黨的教導,認真改造世界觀,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使科學工作能夠真正為人民服務。
石器的製造
(一)
人類的祖先是怎樣開始真正的勞動的呢?是怎樣製造出第一件石器的呢?
從偶然使用天然「工具」到經常使用天然「工具」,從經常使用天然「工具」到製造工具,這些都是漫長的過程。
人類的祖先,在新的環境里,為了生存,得使用天然「工具」去尋食,去御敵。這樣,就開始經常地使用天然「工具」了。不消說,它們也會偶然製造一些「工具」。南方古猿中的原始類型,也就是不能經常自覺地製造工具的類型,就是這一進化階段的代表。
在這過程中,可吃的植物性食物逐漸減少,特別是到了乾旱季節或者冬天,情形更加嚴重。人類的祖先逐漸更多地尋找肉類食物。
肉食是怎樣開始的呢?
過去,它們已經吃過一些小動物,比較大的動物的肉也偶然吃過。吃比較大的動物的肉可能是這樣學會的:獅子、老虎或者其他猛獸咬死了一隻野鹿,飽餐一頓之後,滿足地走開了。好奇的人類祖先,由於飢餓,會被殘屍引誘過來。
它們把野鹿的殘屍看了又看。有的竟然學著獅子或者老虎的樣,用嘴去咬鹿肉。
於是,它們發現鹿肉是可以吃的,又是可以充飢的,味道也不壞,特別在飢腸轆轆的時候。
吃比較大的動物的肉一開了頭,嘗到了甜頭,模仿的就逐漸多了。
從此,只要原野上出現一具死獸的殘屍,人類的祖先就會群集在它的周圍。
以後,人類的祖先也可能自己去打鹿吃,這可能是這樣進行的:它們三五成群合作圍撲一隻鹿,把它打死,然後分著吃。
於是,人類的祖先就不時用獸肉來補充素食的不足,過著艱難的生活。
可是,人類的祖先一開始肉食,並且越來越多地用肉來充飢,人類祖先的身體,特別是腦子,就可以得到比較好的養料。這是因為動物含的蛋白質比植物含的蛋白質更適合人體的營養啊。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從只吃植物轉變到同時也吃肉……是轉變到人的重要的一步。肉類食物幾乎是現成地包含著為身體新陳代謝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材料;它縮短了消化過程以及身體內其他植物性的就是跟植物生活相適應的過程的時間,因此贏得了更多的時間、更多的材料和更多的精力來過真正動物的生活。這種在形成中的人離植物界越遠,他超出於動物界也就越高……既吃植物也吃肉的習慣,大大地促進了正在形成的人的體力和獨立性。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肉類食物對於腦髓的影響;腦髓因此得到了比過去多得多的為本身的營養和發展所必需的材料,因此它就能夠一代一代更迅速更完善地發展起來。」 ①《自然辯證法》第154~155頁。
就是這樣:人類的祖先起初常常追隨在野獸的後面,等著吃殘肉,像現在的若干猛禽那樣。
接著,它們逐漸學會用叫聲,用樹枝,用石頭,來嚇走那些野獸,從猛獸的嘴裡奪走食物。
以後,它們學會了自己合群去打野獸吃。
人類的祖先逐漸變得比以前聰明了。
(二)
起初,它們用自己的牙齒去咬取死獸身上的肉。後來它們偶然利用天然尖利的石塊去刮割獸肉,感到方便得多了。於是它們學會經常利用尖利的石塊來做工具了。
這樣,手裡的尖利的石塊,就起到牙齒的作用了。這就彷彿是牙齒長在手上似的,更好使用了:「牙齒」變得很長,很靈活了。
但是,天然的、尖利的石塊是會用壞的,也並不是到處可以找到的。
怎麼辦呢?
慢慢地,逐漸地,它們模仿用石頭去敲破堅果的辦法,用一塊石頭去敲碎另一塊石頭。只要敲打得好,就可以得到尖利的小石塊。
第一件勞動工具——石器,就這樣製造出來了。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為在人類的起源中,這是一次決定性的質變、飛躍。
人類出現了!這就是早期猿人。
應該用「他們」去代替「它們」了。
當然,第一次自覺地製造出石器並不是容易的事。當中一定經過許多嘗試和失敗。但是,一旦能夠在所敲破的石頭中找到一些合適的工具,他們是會在已有的經驗上提高敲擊技術的。
同時,他們也還會從經驗中了解什麼性質的石頭適宜於製造工具,到什麼地方可以找到這種石頭。
不消說,製造出來的石器是很粗糙的,並且每一塊石器的形狀也不一樣,例如,在北京猿人的洞穴里所發現的石器就是這樣。南方古猿的石器更是這樣,更粗糙些。
這樣的石器叫做舊石器。以後經過上百萬年,人們才曉得進一步把石器磨光。那是新石器了。
早期猿人的石器就是舊石器的開始,這也是人類文化的開始。這屬於舊石器時代的早期。北京猿人的石器雖然有不少進步,也屬於舊石器。
(三)
最早的石器雖然很粗糙,但是這是生物和人類進化史中的新生事物。自覺地、經常地製造工具的工作一開始,人類祖先就有了一種其他一切動物所沒有的大本領了。
現在,他們不但會使用天然的「工具」,而且會製造若干類型的工具了。
這表示什麼意思呢?
這表示真正的勞動的開始。這是一個過程:從完全動物式的「勞動」,經過某些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經常利用天然「工具」的「勞動」,逐漸過渡到某些進步類型的南方古猿和直立人製造工具的勞動。
所以恩格斯指出:「勞動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
在勞動史上,這是一個偉大的進步啊。
同時,在地球上展現了一部新的歷史——文化史。文化史是跟勞動工具的自覺製造分不開的。
(四)
獲得這一個偉大進步並且開始有文化的,不是一般動物,不是任何一種動物,而是猿人,就是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
現在,他們已經不是一般的動物了:他們在生活方面和身體構造方面已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了。他們的生活逐漸以勞動作為基礎。他們的身體構造,由於勞動和直立行走的影響,得到了不小的改造:適宜於拿工具進行勞動的手發展了。在這過程中,大腦也相應地發達了,智力也提高了。於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結合更好了。
可是,他們還只是人的開端。他們跟現代人有重大的區別。他們,例如早期猿人,在某些身體特徵方面還沒有脫離動物——類人猿的狀態:他們有低下的前額,有突出的眉嵴,有發達的頜骨和牙齒,這使唇部比較突出。北京猿人也基本上是這樣。
不能忘記,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啊。
火的利用
(一)
自從我國科學工作者在周口店北京猿人的洞穴里發現了厚厚的灰燼層以後,大家承認:至少是晚期猿人(直立人)一定會用火。
但是,猿人例如北京猿人怎樣學會用火呢?
這還是一個謎。
讓我們來猜猜這個有趣的謎吧。可以想到,天然的野火有時是會發生的。這種野火的發生有種種不同的原因:或者由於火山噴發,或者由於閃電燒著了樹木,或者由於潮濕的草堆發生自燃。

閱讀全文

與森林動物進化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