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動物的遷徙行為是怎麼回事
動物為了始終處在氣候適宜、食物充足的地方,就不斷地進行遷徙。它們的遷徙都是在特定的時間朝著固定方向行進的。
北極燕鷗在北極繁殖,卻在南極過冬,它們總是在兩極之間往返,一年之間往返的行程可達3萬多千米。可以說北極燕鷗是所有鳥類中遷徙路線最長的。
生活在巴西近海地區的綠海龜,每年6月下旬,便會成群結隊地穿越大西洋,歷經兩個多月,游過2000多千米,來到阿森松小島上「旅行結婚」,繁衍下一代。之後,它們再成群結隊地返回老家。
每年的五六月份,瓢蟲便會集聚在一起遷移。這時,某處的海岸上便會被密密麻麻的蟲體所覆蓋,使海岸變成了淡紅色,甚至海面上也會被這些成群的瓢蟲染紅,那種場面蔚為壯觀。
蝗蟲也要遷徙,它們的遷徙往往會給路過的農作物帶來巨大危害。因為它們的食量很大,而且常常集體遷徙,每到一處就會將那裡的農作物葉子吃光,給農業生產帶來極大的危害。
角馬是草原上重要的食草動物。每年的5月份,雨季即將結束的時候,為了尋找新的水源和綠草,角馬會聚集成龐大的隊伍大規模地遷徙。上千隻蹄子踩著地面,在地上形成條條深溝,揚起大片灰塵。
龍蝦一到秋天便會大規模遷徙。最初由兩三隻龍蝦帶頭,首尾相接,排成縱隊前進。沿途碰上的龍蝦也會尾隨其後,隊伍於是越來越龐大,浩浩盪盪地向前行進,其速度每小時可達1千米。
哺乳動物中,遷徙路程最長的要屬鯨類了。白鯨在棲息地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亞海岸之間遷徙,其行程可達1.8萬千米。
⑵ 動物的遷移方式
遷移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
如鳥類季節性、周期性的長距離更換棲息地的這種習性,稱為鳥的遷徙,遷徙的鳥稱為候鳥.
例子:燕子(學名家燕),春天在北半球繁殖,冬季南遷到南方(非洲、澳洲)過冬,雖然生活在南方的孩子們很難看到燕子,但在我國北方的一些地區(如東北、西北),年年春天都會看到從南方飛回家鄉的燕子,就像歌中唱道的那樣.
並非只有候鳥具有這種現象,
某些無脊椎動物如東亞飛蝗,美洲王蝶;
爬行類動物如海龜;
哺乳類動物如牛羚,鯨;魚類如鮭魚(也叫大馬哈魚)等
也會變換棲息地,這種一定距離的移動稱為遷移,
魚類的遷移稱為洄(讀húi)游.
遷移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
植物通過花粉、種子、果實的傳播,
可以將植物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其它地方.
⑶ 動物是怎麼遷徙的
鳥類遷移
部分候鳥因季節和繁殖每年春季返回繁殖地,秋季遷往南方越冬地,做水平方向一定路線的周期性遷移。每種鳥類的遷徙路線不變,一般常沿食物豐富的近水地區遷移。以北美洲為例,鳥類的遷徙主要有四條遷徙的路徑:(1)太平洋遷徙航路,美洲大陸西岸沿太平洋的路線。(2)密西西比航線,沿密西西比河遷徙。(3)中央遷徙航線,順落基山脈而行。(4)大西洋飛行航路,美洲大陸東岸濱臨大西洋的沿線。而若以東亞為例,冬候鳥遷徙主要發生於秋、冬季節,其主要路徑包括:陸路航線,自西伯利亞、中國大陸東北部、日、韓等地再經大陸沿海南遷至台灣、中南半島或更南方的婆羅洲、甚或澳紐區域,如伯勞。若經由海線則經過阿留申群島、日本諸島、琉球、台灣等,再往南飛渡至菲律賓群島、婆羅洲甚或遠達澳、鈕區域;春季時,候鳥則會返回北方繁殖地,如此每年循環一次。而東亞的夏候鳥則選擇與冬候鳥相反的季節,每年由中南半島經廣東、福建沿海往北至台灣與其它區域避暑,如杜鵑。其它候鳥遷徙路線還有東非-西亞路線等。鳥類遷徙的方向識別主要根據天體變化、依靠地球磁場、或對沿途地理路線的記憶等。
魚類遷移
魚類由於季節、繁殖和尋食等因素做一定方向的周期性遷移,可分為:①生殖洄遊,如淡水區的鰻魚在生殖期游向深海產卵,稱為遠陸洄遊。②稚魚洄遊,生活在海洋里的魚,生殖期游往淡水中產卵,孵化的稚魚翌年春季隨融化的冰雪游入海洋。③覓食洄遊,魚類為尋食浮游生物而集群洄遊到食餌豐富的水域。④季節洄遊,魚類因海水溫度隨季節變化而洄遊到適宜溫度的水域。
哺乳動物遷移
哺乳動物也因季節、繁殖和覓食等原因做周期性遷移,如北方馴鹿冬季南遷至針葉林帶,春季則返回食物豐富的北方苔原帶。除水平方向遷移外還有垂直方向遷移。如山區寒冷季節,動物常向低處移動覓食。許多深海魚類和無脊椎動物一年中在深海和淺海中要分別度過部分時間。
非周期性遷移
此外,自然界動物還存在非周期性遷移。一般在棲息地生存條件惡化時發生,例如發生嚴重自然災害或動物大量繁殖後,就會引起動物大規模遷移。 昆蟲的遷徙 蝴蝶會飛越英吉利海峽去大不列顛群島。
⑷ 動物是怎樣遷徙的
動物遷徙是指動物由於繁殖、覓食、氣候變化等原因而進行一定距離的遷移。候鳥因季節和繁殖每年春季返回繁殖地,秋季遷往越冬地。每種鳥類的遷徙路線不變,一般常沿食物豐富的近水地區遷移。魚類遷徙可分為:生殖洄遊、稚魚洄遊、覓食洄遊、季節洄遊。哺乳動物也因季節、繁殖和覓食等原因作周期性遷移,如北方馴鹿冬季南遷至針葉林帶,春季則返回食物豐富的北方苔原帶。
動物遷徙
⑸ 不少動物都有遷徙的習慣,那麼它們是怎麼尋找方向的
剛剛孵化出來的小龜認地通往大海的方向,雌性藏羚羊每年都會歷經幾千公里去往可可西里的大盆地生育,圈養的鴿子可以離家遠行而不迷路。在動物的世界裡,沒有現代科技,也沒有GPS導航,它們是如何認路的呢?
在自然界中,最大也是最靠譜、最規律的羅盤是太陽。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在同一季節的同一經緯度下,每一個時間段的位置是相對固定的。
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日照角度和時長下,植物也有不同的規律,動物可以通過自己的感官習慣這個周期性,並且與自己遷徙或者生殖周期相匹配。
黑脈金斑蝶是美洲一種有遷徙習性的昆蟲,當黑脈金斑蝶在6月下旬嘗試從北緯45度向南飛行時,在早晨,它必須朝太陽右側(順時針)飛行,到了下午3時,則要向太陽左側(逆時針)飛行,如果蝴蝶要在9月底繼續遷徙,則必須調整為另一個飛行角度。也就是說,動物不僅可以依靠太陽作為定位指南針,而且還具有相對的時間概念,即它們腦中的生物鍾。
黑脈金斑蝶
有些動物學家推測,動物們可以在第一次遷徙中獲得足夠的信息,並將遷徙的平面路線轉化成一個球形的幾何體系,藉此辨認方向。
在神經領域的研究發現,動物具有與生俱來的導航天賦,可能基於與它們導航行為相關的神經細胞,比如網格細胞、位置細胞、頭朝向細胞等。
實際上,動物不會只使用一種方法來導航,而是經常交替使用多種方法。通常會結合追尋「燈塔」的方法和其他方法一起使用,「燈塔」是一個形象的說法,說的是動物能夠利用環境的不同特徵辨認方向。例如潮汐的方向、海水與河水之間的差異、光的亮度等,與腦中識別磁場的特性相結合,去往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