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我的動物西界多少

我的動物西界多少

發布時間:2023-01-22 21:08:07

㈠ 西部的珍稀動物

西部的珍稀動物有藏羚羊、野馬、野駱駝、羚羊、新疆虎等。

1、藏羚羊

藏羚羊(學名:Pantholops hodgsonii)體長135厘米,肩高80厘米,體重45-60千克,雌性略小。頭形寬長,吻部粗壯,鼻部寬闊略隆起。雄性具黑色長角。棲息於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帶,早晚覓食,善奔跑。

2、野馬

野馬,拉丁學名:Equus przewalskii Poliakov。軀體不大,身長2~2.3米,肩高1.3~1.4米,頭很大,沒有額毛,耳朵較短。頭和背部是焦茶色,身體兩側較淡,腹部變為乳黃色。冬夏季節,毛色不同。

3、野駱駝

巨大的有蹄類動物,頭體長3.2~3.5米;肩高1.6~1.8米;體重450~680公斤。背上有兩個蛇峰。頭小,頸長而且向上彎曲,體色金黃色到深褐色,以大腿部(股部)為最深。

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歐亞大陸腹地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面積7.8萬平方公里,是典型的極旱荒漠類型保護區,也是世界極度瀕危物種--野駱駝的模式產地。歷史沿革1986年9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就批准建立了"阿爾金山野駱駝自然保區。

4、羚羊

羚羊是對一類偶蹄目牛科動物的統稱。羚羊類的動物總共有86種,分屬於11個族、32個屬。對於分類學,羚羊並沒有特定的專指哪個科或屬。

5、新疆虎

也叫羅布泊虎,是一個已經在新疆絕跡的老虎種群。盡管裏海虎與新疆虎長相差距很大,但由於裏海虎(Panthera tigris virgata,即波斯虎)在滅絕前的活動范圍概括了新疆,因此國際學術界一般將新疆虎視為裏海虎的異名,而不是另一個亞種。

㈡ 世界動物地理區劃把全球陸地分為哪幾個界

古北界:面積5.41 億平方公里,包括歐亞大陸絕大部分和非洲北部
東洋界:面積0.75 億平方公里,包括東南亞、新幾內亞和附近的島嶼
衣索比亞界:面積2.21 億平方公里,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
澳新界:面積0.87 億平方公里,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太平洋上的島嶼
新北界:面積2.29 億平方公里,包括北美大陸大部
新熱帶界:面積1.90 億平方公里,包括南美大陸
南極界:面積0.03 億平方公里,包括南極洲以及附近海洋
澳洲界
包括澳洲大陸、紐西蘭、塔斯馬尼亞以及附近太平洋上的島嶼。由乾旱地帶、潮濕地帶、孤島等景觀組成,氣候較乾燥,多為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和季雨林面積較少。是最古老的區系,很大程度上保留著中生代晚期的特點,動物種類比較貧乏,在各綱中均保留較原始的物種,但也是物種最為獨特的地區。代表種類包括澳洲肺魚、楔齒蜥、鴯鶓、食火雞、幾維鳥、琴鳥、園丁鳥、單孔類(原獸亞綱)、有袋類(真獸亞綱)。紐西蘭和太平洋島嶼比澳洲大陸和新幾內亞更加與世隔絕,擁有一些更加獨特的物種,物種也遠更貧乏,有時候被分別列為紐西蘭界和波利尼西亞界,紐西蘭很早前就與大陸分離,長期孤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地理區,擁有一些珍貴的活化石。

新熱帶界
包括南美大陸、中美、墨西哥南部和西印度群島,大體相當於拉丁美洲。屬於熱帶氣候,有大面積的熱帶雨林和草原,包括了全球最大的熱帶雨林—亞馬孫雨林,而很少有沙漠和溫帶動物。物種繁多且具特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種類豐富,且有很多特有種,如美洲肺魚、電鰻、電鯰、負子蟾、美洲鬣蜥等;鳥類的種類和數量均是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美洲鴕鳥科、[共鳥] 科、鳳冠雉科、麝雉科、 叫鴨科、灶鳥科、傘鳥科等31個特有科;哺乳動物中有袋類的新袋鼠科(負鼠)、貧齒類、闊鼻猴類、翼手目的吸血蝠類、嚙齒目的豚鼠科、毛絲鼠科、河狸鼠科等20個科均為本界所特有。加勒比海諸島和南美洲南部物種則相對較貧乏。

熱帶界
又稱舊熱帶界、衣索比亞界,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陸、北回歸線以南的阿拉伯群島、馬達加斯加及附近島嶼。大部分為沙漠、草地和熱帶草原,氣候較穩定,以適應干濕交替氣候的薩王納(熱帶稀樹草原)為最主要的植被類型。物種組成多樣性和具有豐富的特有種類。魚類中的非洲肺魚、多鰭魚,兩棲類的爪蟾,爬行類多的避役(變色龍),鳥類中的非洲鴕鳥、鼠鳥等均是本界的特產。哺乳類中蹄兔目、管齒目為特有目,金毛鼴科、馬島蝟科、鱗尾松鼠科、跳兔科、濱鼠科、河馬科、長頸鹿科等為特有科,以及黑猩猩、大猩猩、狒狒、非洲象、非洲犀牛、斑馬則為特有種。大型哺乳動物遠比他任何地區更加豐富,特別是有大量的熱帶稀樹草原有蹄動物群。

東洋界
包括亞洲南部喜馬拉雅山脈和秦嶺以南地區、印度半島、中印半島、斯里蘭卡、馬來半島、菲律賓群島、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及加里曼丹島等。地處熱帶、亞熱帶,降水豐富、植被類型多樣,具有以熱帶和亞熱帶雨林為主,季雨林、乾旱熱帶森林、灌叢、熱帶草原及沙漠等多種環境,使得本界動物區系復雜多樣。兩棲類雖沒有特有科,但種類十分豐富,尤其是無尾類(蛙類);爬行類包括平胸龜科、鱷蜥科、婆羅蜥科、異盾盲蛇科、食魚鱷科等5個特有科;鳥類中雖然只有雀形目中的和平鳥科為特有科,但有許多科是以本界為分布中心,如雉科、闊嘴鳥科、黃鸝科、卷尾科、椋鳥科、畫眉科等;哺乳類中的皮翼目為特有目,樹鼩科、長臂猿科、眼鏡猴科特有科。東洋界與澳洲界之間分形成較大的過渡帶稱為華萊士區,在生物地理上具有重要意義。

古北界
包括歐洲大陸、北回歸線以北的阿拉伯半島及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喜馬拉雅山脈與秦嶺山脈以北的亞洲。主要山脈東西走向。作為面積最大,且氣候、自然環境、生態棲息地類型等非常多樣的動物區系,古北界的范圍在史前時期曾經是很多動物類群的演化中心,但在很多地區在冰期受到較大的影響,則擁有大面積的寒冷和乾旱地區,自然條件比較惡劣,動物種類相對貧乏。無特產科,但有一些特有屬,如鼴鼠、金絲猴、旅鼠、熊貓、狐、貉、獾、駱駝、獐、羚羊、山鶉、鴇、毛腿沙雞、百靈、岩鷯等。

新北界
墨西哥南部以北的美洲,包括格陵蘭、加拿大、美國、墨西哥高地、中美洲及部分迦納比海群島。氣候等各方面條件與古北界類似而略好,動物多樣性略強於古北界,特有科也多些,但是物種總數要少於古北界,是物種最少的一個動物地理區。特有科如弓鰭魚科、雀鱔科、兩棲鯢科、鰻螈科、北美蛇蜥科、叉角羚科、山河狸科等,而棕熊、麝牛、駝鹿、白頭海雕則為本界的著名特有種。由於氣候比較寒冷,無脊椎動物不豐富,種類小、體型小、需要冬眠,和古北界的特徵接近。

南極界
包括南極大陸及附近島嶼,位於南緯50°~60°以南。世界陸棲動物區劃中面積最小的一界。此界海拔很高,平均為2350米,東部是高原,西部分布著一系列褶皺山脈。氣候酷寒,常有狂風暴雪,有」世界風極」之稱。南極大陸約有7%地面未被長年冰雪覆蓋,被稱為南極界的「綠洲」,這里生長著苔蘚和地衣,湖水中有各種藻類。南極界缺少陸棲脊椎動物,只有一些生活於海洋但也見於海岸的種類,種類組成貧乏。哺乳動物中以海豹為主,如象海豹、豹形海豹及海獅等。鳥類已發現80多種,其中10餘種是在南極洲繁殖的。最著名的為皇企鵝、南極企鵝等,還有黃蹼洋海燕、藍眼鸕鶿、環頭燕鷗等。在蟎類和無翅昆蟲中有一些極端耐寒的種類出現於海岸的一些避難地中。
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而在現代生態條件下存在的許多動物類型的總體,是在歷史因素和生態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動物的種或其他分類類群,最初是從一個地點發生的,然後由發生地點逐漸向四周擴展分布。由於陸地本身的地理特徵阻隔,導致各種動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並不平均,相互相對隔離的不同大陸之間,野生動物的組成結構也有著巨大的差異。
1857年,鳥類學家斯克萊特根據各地鳥類的差別,將全球分為六大鳥區,這就是世界動物地理分區的前身。
1876年,英國著名博物學家進化論泰斗華萊士和達爾文都肯定了六大區劃分的正確性,並提出了一些修改,形成六大動物地理分區。由博物學家艾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在1876年繪制的原圖是描繪世界各大陸生命進化的無數種方式的首次嘗試。
由於這六大動物地理分區是在鳥類學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對於其他動物類群而言略有出入,但形成這種動物地理分區的基礎是地球表面陸地分布的物理阻隔,所以對其他動物類群而言,雖然存在一定出入,但對於其它脊椎動物特別是陸生脊椎動物也適用,只是這些不同類群的脊椎動物的分布狀態會略有些各自的特色。例如東洋界和澳新界的哺乳動物區別甚大,鳥類的區別雖大但尚有一定的共有類型,而在論及昆蟲的分布的時候則常將二者合並為印澳界。

2013年發表在美國《科學》周刊的研究論文顯示,在華萊士研究世界動物地理分區的那個時候,他幾乎全部是依靠著物種的分布和分類來明確脊椎動物群體之間的關系,並且主要是根據我們知道大陸板塊劃定,由此把世界劃分為六個陸地動物地理分區。而此次的首次更新是本·霍爾特等15位科學家對世界動物地理分區進行了20年的研究,通過整合全球范圍內的各種脊椎動物的相關數據,其中包括兩棲動物(6110種),非遠洋鳥類(10,074種),以及非海洋類哺乳類動物(4853種),共計21037種脊椎動物在內的物種分布和親緣關系數據,由此確定這些更新確定了11大的區域

㈢ 世界上有多少種動物

世界上大約有一千五百萬種動物!!!!最近的研究表明,全世界的昆蟲可能有1000萬種,約佔地球所有生物物種的一半。但目前有名有姓的昆蟲種類僅100萬種,占動物界已知種類的2/3-
3/4。由此可見,世界上的昆蟲還有90%的種類我們不認識;按最保守的估計,世界上至少有300萬種昆蟲,那也還有200萬種昆蟲有待我們去發現、描述和命名。現在世界上每年大約發表1000個昆蟲新種,它們被收錄在《動物學記錄(Zoological
record)》中,所以,該雜志是從事動物分類的研究人員必須查閱的檢索工具。
在已定名的昆蟲中,鞘翅目(甲蟲)就有35萬種之多,其中象甲科最大,包括6萬多種,是哺乳動物的10倍。鱗翅目(蝶與蛾)次之,有約20萬種。膜翅目(蜂、蟻)和雙翅目(蚊、蠅)都在15萬種左右。下圖是動物界不同類群已知種的相對數量。
昆蟲不僅種類多,而且同一種昆蟲的個體數量也很多,有的個體數量大得驚人。一個螞蟻群可多達50萬個體。一棵樹可擁有10萬的蚜蟲個體。在森林裡,每平方米可有10萬頭彈尾目昆蟲。蝗蟲大發生時,個體數可達7~12億之多,總重量約1250~3000噸,群飛覆蓋面積可達500~1200公頃,可以說是遮天蓋日。
要准確說出地球上的動物有多少種,恐怕連專家也不敢保證,因為對動物的了解,也是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現,隨著對自然的不斷認識,而不斷積累的。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野生動物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全國約有脊椎動物6266種,其中獸類約500種,鳥類約1258種,爬行類約376種,兩棲類約284種,魚類約3862種,約佔世界脊椎動物種類的十分之一。另有無脊椎動物5萬余種、昆蟲15萬種。

㈣ 我國目前野生動物的種類有多少,主要有哪些,數量多少,現存狀況如何急急急!!

野生動物是指生存於自然狀態下,非人工馴養的各種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軟體動物、昆蟲及其他動物。
野生動物分類
1、瀕危野生動物,如大熊貓、虎等;
2、有益野生動物,指那些有益於農、林、牧業及衛生、保健事業的野生動物,如肉食鳥類、蛙類、益蟲等;
3、經濟野生動物,指那些經濟價值較高,可作為漁業、狩獵業的動物;
4、有害野生動物,如害鼠及各種帶菌動物等。
全世界有794多種野生動物。由於缺少應有的環境保護而瀕臨滅絕,76科300餘種動物瀕臨滅絕。
以上資料只是人類目前所知,不知道還有多少不知名的物種正在消失。
動物滅絕記載
渡渡鳥(印度模里西斯,1681年),
藍馬羚(南非,1799年),
馬里恩象龜(舌塞爾,1800年),
大海雀(大西洋,1844年),
歐洲野馬(歐洲,1876年),
斑驢(亞洲,1883年),
白臀葉猴(中國,1893年),
旅鴿(北美,1914年),
佛羅里達猴(北美,1917年),
卡羅萊那鸚鵡(北美,1918年),
中國犀牛(中國,1922),
高加索野牛(歐洲,1925),
巴厘虎(印尼,1937年),
紅鴨(印度,1942),
普氏野馬(中國,1947年),
袋狼(澳洲,1948年),
冠麻鴨(亞洲,1964年),
爪哇虎(印尼,1972年)……
也有材料談到我國瀕臨滅絕的動物如:麋鹿(全世界3000頭),華南虎(50頭),雪豹(1000~2000頭),揚子鱷(1500隻),白鱀豚(100隻),大熊貓(1000隻),黑犀牛(3500頭)指猴(9隻),絨毛蛛猴(100隻),滇金絲猴(1000隻),野金絲猴(700隻),白眉長臂猴(70隻)。
1動物有益於人類
地球上人類起源與動物起源在茫茫歷史長河中時間相隔不算太長。人類形成後依賴林果漁獵以生存和進化。後來發展了農業(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和畜牧業(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生產上去了,有剩餘價值可以剝削,於是原始社會進步到奴隸社會。
人類和動物的關系非常密切也非常復雜。人和動物在地球食物鏈中互爭口糧又互相依存,接觸頻繁。一般按人類需要分其為6類:
1.1食品動物(FoodAnimals)供應人類豐富營養來源的肉、乳、禽、蛋、魚等。
1.2役用動物(LaborAnimals)馬、驢、騾、駱駝等。騎、馱、拉,被譽為"不要能源」的動力,有戰略意義。
1.3經濟動物(EconomicAnimals)生產羊毛、裘皮、皮革等。如綿羊、長毛兔、海狸鼠、黃鼬、藍狐等。
1.4實驗動物(LaboratoryAnimals)以科學實驗為目的、定向培育出的特種動物,有嚴格遺傳學和生物學要求,目前以小鼠、大鼠、豚鼠、倉鼠為代表。
1.5醫用動物(MedicalAnimals)生物製品原料如血清馬、雞胚等;檢測工具如家兔;中葯原料如鹿(茸)、熊(膽)、牛(黃)、馬(寶)、虎(骨)等。
1.6觀賞動物(寵物,Pet)貓、狗、鸚鵡、金絲雀、金魚等。動物園、馬戲團動物皆屬之。
2動物對人類也有有害一面
動物約有200種傳染病、80種寄生蟲病,其中半數可以感染給人。196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把這類在動物和人之間傳播的疾病定名為Zoonoses,原意是"動物源性病」,其後WHO/FAO聯合專家委員會又把它界定為"在人類與脊椎動物之間可以自由傳播的疾病」。
瀕臨動物的社會調查報告
全球動物保護組織公布794個物種瀕臨滅絕
由多個保護動物組織所組成的「零滅絕聯盟」(AllianceforZeroEx鄄tinction)近日公布了一份「瀕危物種」報告,指出位於全球595個地點的近800種動物即將絕種,當中包括中國的揚子鱷、非洲的馬達加斯加狐猴和美國象牙喙啄木鳥,而素有「生態晴雨表」之稱的兩棲動物佔了其中的1/3。有專家指出,如果再不施以援手,我們將要與這些動物徹底「說再見」。
12月12日,兩只鶴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寒冬里翱翔。這個世界的美好有很多就是這些珍貴的野生動物賦予我們的,因此保護瀕危動物是我們對自然界應盡的責任。
「零滅絕聯盟」的使命
雖然生物滅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但是目前人為造成的生物滅絕率是自然滅絕的100倍。近代滅絕的物種大部分都生活在孤島上,主要原因是由於新物種大量入侵,但是現在所發現的大部分瀕危動物都生活在山區或地勢低平的地帶。
「零滅絕聯盟」是由13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國際組織聯合發起的,包括倫敦動物學會、保護國際、美國鳥類保護協會等。
目的是為了確認並且保護物種生存的地點,進而挽救瀕危物種。這些地點都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的瀕危物種最後棲息地。由於並沒有對地球上所有的物種進行仔細研究,因此這794個物種只包括鳥類、哺乳動物、兩棲動物、松柏目植物和一些爬行動物。
該組織將全球分為七大塊,每一塊都有不少的瀕危動物「熱點」地區。所謂「熱點」的選擇遵循三個原則:首先,這些地點一定要包含至少一個「瀕臨滅絕」或是「嚴重瀕臨滅絕」的物種。第二,這些地點在「瀕臨滅絕」或是「嚴重瀕臨滅絕」的動物生存中佔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比如有一定數量的物種生活於此地,或者在這里度過哺乳期或是冬眠期。
最後,這些地帶都是相對於周邊地區具有獨立性的地方,必須與周邊的地帶有可定義的界限。界限之內的各個生物種群生活環境相近,而與周邊地帶的物種不甚相同。
在列出的這595個地點中,只有1/3受到法律保護,其他地方都被人類居住地所環繞,而且人口密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該研究的作者表示,保護這些地點是保護動物不滅絕的關鍵。
在這份瀕危物種的名單上,墨西哥位列榜首,有63個瀕危物種地點,其次是哥倫比亞、巴西和秘魯。
在「零滅絕聯盟」列出的名單中,拉美的瀕危物種地點比其他地區高的原因,一個是該地區本身物種極具多樣性,再有就是近年來動物生存的環境破壞嚴重。美國在該榜單中位列第八。
國際鳥類組織全球動物種類計劃主任布查特指出:「我們必須保護這批瀕臨絕種的動物,我們不能估計這些動物還能存活多久,但若不加緊行動,它們將於幾十年間自動消失。」該報告的主要作者泰勒•里基茨也表示,雖然生物滅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但是目前人類造成的生物滅絕率是自然滅絕的100倍。在近代,雖然一些分布在北美、澳大利亞、馬達加斯加或其他地區的所謂的「巨型動物」的消亡也有部分人類的原因,特別是捕獵和點火燒地,但是大部分滅絕的物種都生活在孤島上,主要原因是由於新物種的大量入侵,如田鼠等。但是現在所發現的大部分瀕危地點和動物都是在山區和地勢低平的地帶。
泰勒•里基茨表示:「我們要知道事情的緊迫性在於,如果我們不盡快採取行動,這些物種就會變成明天的渡渡鳥。不過目前的好消息就是我們仍然有時間來拯救這些動物。」(註:渡渡鳥毛色美麗,曾經是模里西斯的國鳥,但是歐洲殖民者來到模里西斯後,開始對大片森林進行砍伐和對肉味細嫩鮮美的渡渡鳥進行大肆獵殺,終於導致渡渡鳥於1690年前後滅絕。)
「生態晴雨表」日漸衰微
也許有的人認為兩棲動物模樣醜陋,除了會抓一些昆蟲以外沒什麼本事,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如果它們真的在地球上消失了,人類也不會好過。兩棲動物是自然界最優秀的環境監測器,它們這種災難性的劇減也就預示著地球面臨著嚴重的環境退化。
報告指出的「瀕危動物」名單上水陸兩棲動物佔51%,有408種。
這些形狀各異,爬來爬去的動物,包括青蛙、蟾蝓、火蜥蜴和蚓螈,處境異常危險。兩棲動物被普遍認為是「礦井中的高頻噪音」,它們具有浸透性的皮膚非常敏感,也就成了環境惡化的特別預警器。以美國為基地的保護國際(CI)的主席拉塞爾表示,兩棲動物是自然界最優秀的環境監測器,它們這種災難性的劇減也就預示著地球面臨著嚴重的環境退化。
20世紀70年代末期,兩棲動物的數量開始銳減,到了1980年已有129個物種滅絕。2005年初,一份全球兩棲動物調查報告「全球兩棲動物評估」顯示,目前所知的全球5743種兩棲動物有32%都處於瀕危境地。但是科學家還不清楚為什麼會導致兩棲動物如此劇烈的下降,目前主要的理論就是棲息地減少。
由於人類肆意砍伐森林、污染水源和破壞濕地,兩棲動物漸漸失去了立足之地。例如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生活著一種大型陸生蠑螈,因為身上有淡綠色條紋而得名「虎紋火蛇」。但據美國聯邦官員估計,由於城市化和農業開發,這種蠑螈迄今已失去了75%的棲息地。再有就是人類為飽口福或用作葯物而大量捕食。另外據報道說,兩棲動物還遭到一種名為壺菌的真菌的威脅。這種致命的真菌攻擊兩棲動物皮膚,使兩棲動物體內水分代謝紊亂,導致大量死亡。
兩棲動物作為地球生態系統的「晴雨表」。當它們大量死去之時,科學家會考慮,接下來滅亡的會是什麼,動物還是植物?根據「零滅絕組織」的調查,接下來的是鳥類(217種)和哺乳動物(131種)。
「零滅絕聯盟」的秘書邁克•帕爾表示:「雖然保護這些地點和物種本身非常重要,但是還意味著更多的東西。」帕爾說:「如果不切實保護的話,未來地球生態系統的遺傳多樣性就會遭到破壞,每年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生態旅遊經濟也無以為繼,還有那些無法用金錢估量的潔凈水源。我們有責任這么做。」
馬達加斯加狐猴的厄運
陽光穿過彌漫在森林中輕紗一般的薄霧,太陽映襯著一片嬌艷的藍天,一群群狐猴快樂地在林間嬉鬧著。在非洲馬達加斯加生活的狐猴中,尤以大狐猴體形最大、嗓音最好。「流暢的音符、和諧的旋律,就像聲音留下的優美劃痕。」作家大衛•奎門這樣描述大狐猴的叫聲。然而,這樣美好的聲音我們也許很快就再也聽不到了。
馬達加斯加一直以其不同尋常的生物多樣性而聞名於世。這里是靈長類動物狐猴的故鄉;還有顏色漂亮的蜥蜴、壁虎或是變色龍;全身多刺的馬島蝟;還有神秘的貓科動物縞狸,它們都是馬達加斯加的原始主人。「馬達加斯加確實是自然主義者們的一塊天賜寶地。」自然主義者約瑟夫•非利伯特•柯默森在1771年寫道,「造物主似乎有意將那裡占為自己的私有領地,而且布置得應有盡有。」在人類踏足這個島嶼之前,也就是大約2000年前已經有大批的動植物在這個島上繁衍生息了。馬島的狐猴總喜歡在島上到處閑逛,而巨型的龜,體形龐大的象鳥(大概有3米高,重達500千克,它們下的蛋如果做成煎蛋,可以喂飽150個人,已經滅絕)也在島上為所欲為,但是所有這些這一切在人類到來之後都改變了,很多物種都漸漸走向滅絕。
兩千年前,自從今天的印度尼西亞人到達了馬達加斯加,共有15種狐猴遭到傷害,最終消失。科學家在滅絕的狐猴頭上發現了「大量屠宰的證據」。馬薩諸塞大學人類學家文圖拉•皮雷茲表示,他所在的科研小組發現了用利器切削和斬剁的痕跡,如剝皮、脫落關節和切片等。
皮雷茲說:「我們認真的檢查了這些切削的痕跡後,更加驗證了這里曾經屠宰這種動物,這是毫無疑問的。」直到今天,對狐猴的捕殺仍然沒有結束。雖然從1964年開始,捕殺狐猴和將其作為寵物就被認定為違法,但捕殺狐猴仍然屢禁不絕。而且由於馬達加斯加沒有毒蛇、鹿或羚羊,也罕見較大的食肉動物,所以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狐猴的機敏性慢慢衰退,更加容易成為人類的目標。
目前,馬達加斯加的狐猴總數估計大約在1000隻至1萬只,但是所有的科學研究結果都表明,狐猴的生存前景異常嚴峻。在馬達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以東140公里處,是阿納拉馬扎卓保護區所在地。阿納拉馬扎卓是狐猴棲息的一座孤立的小島,也是狐猴的最後一處避難所。
但是相對於其豐富的生物資源來說,馬達加斯加島仍然是貧窮的,很多孤注一擲的村民一撥兒又一撥兒地劈荊斬棘,毀林開路。狐猴們的這片避難地正在受到侵犯。由於當地政府允許當地人使用部分保護區,因此人們更加肆無忌憚地伐木、種地。於是,往往在大白天就能看見,棲息在樹上的狐猴眼睜睜地看著那些驚擾它們的不速之客。
對於狐猴而言,最後的生態機會也許就只能指望那些遠道而來的旅遊者能捐資或留下來幫助它們了。但是,這一切顯然也不是萬能的。如果這些樹林有朝一日都被砍伐一空,不難想像狐猴也將最終離我們而去,永遠消失。
「上帝之鳥」在人間「復活」
氣候變化和環境變化顯示,到2100年,至少有1200種鳥將消失,而這僅僅是一種保守的估計。盡管自1500年以來,僅1。3%的鳥類滅絕。但同時期,全球單個鳥的數目估計有20%到25%的減少。
象牙喙啄木鳥因為長著一隻象牙般的大嘴而得名,是全世界體形最大的啄木鳥之一,體長有50厘米,錄像帶中的啄木鳥兩翼伸開時長90厘米。它們身披黑白相間的亮麗羽毛,翼有白色斑點,雄性啄木鳥的冠部呈現鮮亮的紅色。因為太漂亮了,幾乎每個人在看到它們的時候都禁不住說一句「上帝啊,多美麗的鳥」,所以愛鳥者也把象牙喙啄木鳥稱作「上帝鳥」。
象牙喙啄木鳥曾廣泛分布在美國西南部的密林深處,是美國的專有物種。然而到了19世紀80年代,人類工業文明的鐵蹄踏向了大自然,濕地、森林差不多全被農庄、城鎮以及次生林所取代。在棲息地被奪走後,象牙喙啄木鳥的數量直線滑落。人類與象牙喙啄木鳥最後一次可以證實的相遇發生在1944年的路易斯安那州。在那之後,就只剩下人們「驚鴻一瞥」的傳聞,後來漸漸地連這種傳聞都消失了。
2004年2月11日,觀鳥者吉恩•斯帕林乘坐獨木舟旅行,在阿肯色州東部的懷特河沿岸看到了一種他從未見過的鳥類。斯帕林記錄下了這種大鳥的外貌特徵,回去一查對,發現竟然是已經銷聲匿跡60年的象牙喙啄木鳥。消息公布後,引起了生物學界的普遍震驚。
一星期後,康奈爾實驗室的蒂姆•加拉格爾和奧克伍德大學的鮑比•哈里森找到了斯帕林。在斯帕林的帶領下,兩位鳥類學家開始了尋找象牙喙啄木鳥的旅程。接下來,有30多名鳥類學家分成幾個研究小組,展開行動,希望再次發現象牙喙啄木鳥。30多名鳥類學家在歷時7000小時的搜索中,已經15次發現了象牙喙啄木鳥的蹤跡,並拍攝了大量的圖片和錄像。
經過各國多位專家的審定,確定象牙喙啄木鳥還活在地球上。於是,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向政府申請了保護資金,用於保護象牙喙啄木鳥的棲息地,並用於該鳥類的繁育研究。紐約康奈爾鳥類學實驗室及大自然保護協會的專家為了保護啄木鳥保護區的棲息地,將消息保密了一年多,不讓外界知道。最近,保護區和觀鳥區已經建成,繁育研究已經起步。為了讓市民更好地保護這種罕見的鳥類,也為了吸引更多的民間保護資金,專家們才決定向外部公開消息。
得到消息之後,美國內政部部長蓋爾•諾頓立即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一項名為「希望走廊」的保護計劃。諾頓說:「我們在這里宣布啟動一個多部門參加、價值千萬美元、耗時數年的保護計劃,為這種珍稀鳥類的繼續生存提供希望。
在我的記憶中,這還是第一次重新發現已經被認為滅絕的動物。這是自然界給我們的第二次機會。「鳥類的減少可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後果。例如,1997年,世界上3。5萬至5萬個狂犬病死亡中,印度佔了3萬名,因為印度禿鷲數量減少後,野狗和老鼠的數量發生爆炸性增長。事實上,還有不少鳥類的消失造成的可怕後果我們還沒有看到,一些專家評論說,象牙喙啄木鳥的重現和加強保護將成為生態保護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人類覓食造成生物滅絕?
所以,雖然從長遠來說,氣候變化會導致生物的滅絕,但是「零滅絕聯盟」所列出的生物面臨著更多的眼前威脅,包括人類對食物的渴望。我們還不清楚將來的技術是否能夠減弱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但是除非我們馬上行動,否則這些瀕危生物將不會圍繞在人類身邊,而且為我們造福。
「零滅絕聯盟」列出的上百種瀕危動物,都遭遇著這樣那樣的生存厄運。揚子鱷、馬達加斯加狐猴和象牙喙啄木鳥只是其中的代表而已。這些瀕危動物能夠很好的存活下去嗎?也許這個問題誰也無法明確回答,但是出於保護的目的,有一些錯誤觀念一定要澄清。
對於野生動物滅絕的最終原因,很多人用「全球變暖」武裝頭腦,卻完全忽視真正的危險:下一個50年人類的食物總量將增加一倍,光這一點就要毀掉大批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如果人們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那麼就應該將資金再多分一點給高產農業科研項目。
美國哈德森研究所全球食品問題中心的丹尼斯•艾弗里表示:「現代的氣候變暖基本上是很自然的。冰核心告訴我們由於太陽的原因,地球有一個1500年一次的氣候循環,很多生物都在過去百萬年中的變暖循環中一直存活著。植物一般都受不了極冷的氣候,而卻很少有被熱得不行的。氣候變暖只會使森林更加呈現多樣性,而不是減少。」他補充道,「到現在還沒有發現一個野生物種屈服於現代的氣候變暖,即使在過去150年內地球上升了0。8攝氏度。如果滅絕的理論是正確的,我們已經將數千的物種引向滅絕了。」生物學家惟一可以列出來的反駁的就是哥斯大黎加的金色蟾蝓的滅絕,但是最近的調查結果顯示這種生物滅絕是因為過度砍伐森林,而不是由於氣候變暖。
最關鍵的問題是人類還要為耕地和飼養家畜不停的攫取土地。據專家預測,全世界的人口數目在2040年將達到穩定狀態,那時候將比現在多20億-30億人口。屆時,大概會有70億人足夠富裕到要求食用高質量的食物,現在這樣的人只有10億左右。所以,人口和富足將會使農田的需要擴大兩倍多。接下來的200年,我們將會看清楚,低生產率的農業是否會將野生動物全部驅逐。
有的時候,一些綠色環保組織希望停止使用任何氮料化肥,而用純天然的原料。但是如果要取消商業氮肥的話,世界將需要從額外的700萬頭牛那裡得到天然的肥料,如果那樣的話,世界上所有的森林恐怕都要用來喂養它們了。回歸原始的耕作,只能導致全世界人類的飢荒。這樣當然可以解決環境問題,但是同樣會使很多野生動物滅絕。很多生物會成為人們的盤中餐,同時它們生存的土地會越來越少,全都奉獻給了耕地。
丹尼斯•艾弗里也表示:「如果真的在乎野生動物,不應該一味否定現代的機械化農業,如工業化肥,而是要支持生物工藝學,特別是致力於高產農業的研究。」所以,雖然從長遠來說,氣候變化會導致生物的滅絕,但是「零滅絕聯盟」所列出的生物面臨著更多的眼前威脅,包括人類對食物的渴望。我們還不清楚將來的技術是否能夠減弱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但是除非我們馬上行動,否則這些瀕危生物將不會圍繞在人類身邊,而且為人類造福。
中國瀕危動物保護現狀
中國是瀕危動物分布大國。據不完全統計,僅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的原產於中國的瀕危動物有120多種(指原產地在中國的物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有257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鳥類、兩棲爬行類和魚類有400種,列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還有成百上千種。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中國的瀕危動物種類還會增加。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還進口了不少動物,如灣鱷、暹羅鱷、食蟹猴、黑猩猩、非洲象等。
這些外來的瀕危動物,也受到國家的重點保護。由於人口眾多,活動范圍廣,使許多珍貴的野生動物被迫退縮殘存在邊遠的山區、森林、草原、沼澤、荒漠等地區,分布區極其狹窄。由於被分割成互不連接的獨立群體,近親繁殖,品種日益退化。
中國已建立了數百處瀕危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使相當一部分瀕危動物得到切實保護,野驢、野牛、亞洲象、白唇鹿、羚牛、馬鹿、金絲猴、大鴇等的數量,已有明顯增加。
近年來也遇到了雖然在數量上達到了要求,但是人工飼養的動物難於在自然環境中生存的矛盾,長此以往,必然導致生物的退化。
列入了「零滅絕組織」瀕危動物的中國揚子鱷也遭遇了同樣的尷尬。
野生動物生存面臨著種種危機,實現「安居」還需要「邁過」整體環境惡化、保護措施不力、人們認識不夠這三道「門檻」。
一場「非典」,使「野生動物」成為媒體上的熱門詞彙,不吃「野味」、保護野生動物的呼聲比以前多了不少。濫食野生動物有害於人類,更是野生動物的浩劫,保護野生動物需要從拒食、拒烹開始,但從根本上說,要改變野生動物種類逐漸減少的趨勢,需要整個自然環境的改善,這些並不是拒食、拒烹就能解決的。拒食「野味」只是保護野生動物的其中一步,非典提醒我們要加強野生動物保護,但不保護野生動物導致的災害不只是非典。
野生動物保護點多面廣,需要提高全社會對保護野生動物的認識水平。經營野生動物可得暴利,利益驅動使一些人鋌而走險,但保護野生動物的措施卻沒有跟上。目前,河北省各市、縣沒有野生動物保護的專設機構,保護野生動物的手段不多,經費不足。安國祁州葯市和蠡縣留史皮毛市場規模在全國都數得著,其中加工利用野生動物的問題較多,但野生動物保護部門沒有能力進行認真監督管理。田秋明說:「森林公安負責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案件,但我們人力物力都很不充足。」
從茹毛飲血中成長起來的人類,離不開對野生動物的利用,但過度捕殺野生動物將危及人類自身,因為每種動物都有它存在於自然界的生態地位和生態功能。他們和我們一樣共同享有地球家園,真正的和平共處是各安其處、互不幹擾。從廣義上說,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家園,也是保護人類自己。
每種野生動物都有它們天然的棲息環境,保證著它們的生息繁衍,如果這種棲息環境遭到破壞,動物的自然存續就面臨危機,即使沒有人捕食,也難以生存。保護野生動物,歸根結底還是要保護它們的棲息地。傅芸生說:「每年我們都會接到不少關於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電話,這說明人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在提高,但且不說那些蓄意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人,就是想保護的人認識也有待提高,比如人工投喂野生動物、人為建設野生動物園都會影響野生動物的生態功能,這都是以人為中心的保護觀念,保護野生動物就應該讓它們自由生活在天然棲息地中。」

㈤ 地球上已知的動物大約有多少萬種

據動物學家統計,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動物可以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脊椎動物身體背部都有一根由許多椎骨組成的脊柱,一般個體型較大.而無脊椎動物的身體沒有脊柱,大多數個體很小,但種類卻很多,占整個動物種數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如蒼蠅、蚊子、螞蚱、蝴蝶等昆蟲都是無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又可分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獸類五大類群.魚類是脊椎動物中最多的一個類群,包括海水魚和淡水魚共有25000~30000種,如鯉魚、黃花魚等.兩棲類有2000餘種,如青蛙等.爬行類有3000餘種,如蛇、龜、鱷魚等.鳥類有9000種,如鴿子、麻雀.獸類有4500多種,如馬、牛、獅子、虎等.世界上還有許多種動物還有未被發現呢.
至今還沒有人知道,究竟地球上有多少種生物.這答案的揭曉與我們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努力息息相關,同時也能解決演化與環境管理的重大問題.
雖然我們研究分類學已有250年以上的歷史,但是對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種生物仍是眾說紛紜,從300~3000萬種都有人提出.由於缺乏集中管理、計數的機構,迄今甚至無人知道已知種類的確切數字.
許多野外的棲所正迅速遭到破壞.因此了解物種的種類及分布,據以提供合理的方式來進行保育,是保護現存種類的最佳方法之一.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在道義上理應維護我們居住的環境,並且把它完整地留給下一代.
英國的環境保護學者,曾向政府當局要求加強了解生態系裡種類消長的情形.這些要求包括對生物群聚間的種類和穩定性有基本的認識.由於大氣層里的含氧量最初是生物體所產生的,可見生態系和大氣層的關系非常密切,所以研究生態系裡種類穩定的情形,當有助於預測地球的氣候.
為了實用上的目的去計算和整理有關種的資料,也是十分令人關心的問題,因為有為數不少的葯劑都是從植物體提煉出來的.還有很多營養價值很高的果物和根菜類尚未開發成功,一旦成功即可提高全球食物的供應量.研究人員正不斷嘗試從自己所熟識的作物里去找尋地理變異的品系,經由選擇性的交配和基因工程操作,可以從這些作物中找到產量更高、抗病力更強的種類.近代由於實行密集農業,使田間作物種類的歧異度降低,同時也降低了作物對病害和氣候變化的應變能力.
鳥類、哺乳類的種數
把有機世界視為一個井然有序的系統,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時代.命名並記錄物種的工作稱為分類學,肇始於瑞典的自然學家林奈(C. Linnaeus,見圖一).1758年他在《自然系統》第十版里,共記錄了9千種動、植物的種類,此後分類學家便得以描述不同的種類.到目前為止,凡是外表亮麗的種類仍是人們注目的焦點,科學家幾乎已將這些種類記錄殆盡.例如:在《自然系統》第十版出版後不到一百年內,便已完成4500種鳥類的紀錄,這是現今已知種類的半數.現在每年所能發現鳥類的新種也只有3~5種;至於哺乳類則有4千種的紀錄,現在每年約可發現1新屬和20新種,在現今發現的種類當中,約有一半是真正的新種(大部分是囓齒類、蝙蝠或地鼠),其餘則是根據現代生化上的新證據,對舊種重新分類.
除了鳥類和哺乳類以外,其它生物增加的速度都呈現不同的型式,在十九世紀中葉,蜘蛛類和甲殼類種類增加的速度很快,隨即沈寂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一直到近幾十年來才又稍微增加.根據大英博物館韓蒙德(P. M. Hammond)指出,從1978~1987十年間鳥類每年的增加速率是0.05%,而昆蟲、蜘蛛、真菌和線蟲則分別為0.8%、1.8%、2.4%和2.4%.
發現不同生物的速率和從事研究分類學家人數的多寡有關,正確的數據很難估算.不過根據對澳洲、美國和英國研究者做個概略的估算得到:如果N代表研究四足類每一種動物的平均分類學家的數目,那麼每一種魚有0.3N的分類學家在從事研究工作,無脊椎動物則在0.02~0.04N之間.北美洲有1萬位分類學家,全世界則約有3萬人.
總的來說,每種已登錄的植物受到分類學家青睞的人數是動物的2倍.就動物界來說,平均而言,對脊椎動物進行分類的數目比植物的多了10倍;而對無脊椎動物所做的則比植物少了10倍.分類學家分布的情形和生物種類數目的多寡,並沒有絕對的關系存在,例如:只有4%的分類學家在生物歧異度(diversity)很高的拉丁美洲和撒哈拉南方工作.
由於缺乏生物種的信息中心機構,使得編纂一份完整的分類學目錄顯得困難重重.在分散各地的機構里,這些紀錄只靠一些老式的檔案卡保存著,沒有正式計算有多少已知的物種被命名.科學家對星球的認識和花費比對生物來得多,他們了解宇宙里有關原子的數目,也比生物物種的數目更清楚.
根據比較可靠的估計,分類學家已經鑒定出150~180萬種的生物,這和所有生物的種類數目比較起來還是相差很多.根據最保守的估計,所有生物的種類最少也有300萬種,這么多的種類很難在適當時間內以現在的方法來完整地描述、記錄.
估計生物種數的方法
某些人利用外推法(extrapolation)來估計生物的種數,這種方式會隨著統計的方法不同而有出入.在最近的研究里,將生物分為幾個大類,再以種類發現的曲線圖與統計上的投影法結合,估計大約有600~700萬的生物種.
另一方法是利用每個分類群里各個專家的估計值加起來,得到有500萬種的數據.在研究得比較透澈的鳥類及哺乳類里,分布於熱帶的種類約為溫帶的2倍;但是在昆蟲里從已知的種類里發現,寒、溫帶的種類反而比熱帶者為多,幾乎佔了所有種類的三分之二.如果昆蟲在熱帶與寒 溫帶的比例,與鳥類及哺乳類的情形一樣,那麼未知種在熱帶和在寒、溫帶的比例為2:1,由此可將生物的種類由已知的150~180萬可推至300~500萬種.
還有一個對全球生物種類估算的更直接方法,這方法尤其適用於熱帶昆蟲的種類.它是選擇一個未經研究的地區,對其中的生物取樣,然後再計算已有多少比例的動、植物被描述過.但是這種方法會有問題:即使在一定區域內,也很難把所有的熱帶昆蟲取樣,況且鑒定和分類更是十分煩瑣的工作.另外,還必須考慮:這個取樣的位置是不是可以代表種類的分布模型.
昆蟲的種數
根據英國學者霍奇金森(I. D. Hodkinson)和凱松(D. C. Casson)在印度尼西亞蘇拉維西(Sulawesi)島上對象所做的調查,在1600種象里有63%是新種,如果這種比例也適用於所有的昆蟲,那麼在現今已知有90萬種昆蟲的情況下,昆蟲的總數約有200~300萬種.韓蒙德則用不同的方法來估計,根據他觀察英國一個已調查得十分完整地區里,22000種的昆蟲中有67種是蝴蝶.許多自然學家重視蝴蝶如同鳥類一樣,因此17500已知的蝴蝶種也算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數目,事實上種類應該不會超過2萬種.如果在地球上蝴蝶與昆蟲種類所佔的比例和英國昆蟲的組成相似,則昆蟲的總數應為600萬種(22000×20000÷67).由於無法確定所調查的區域是否為昆蟲族群的典型分布,使得這種比值的方法會有內在(built-in)的誤差.
厄溫(Erwin)利用噴灑殺蟲劑的方法於巴拿馬採集甲蟲,九個月內抓到1200種甲蟲,由於他尚未完全鑒定完畢,無法利用前述的外推法來推測所有的種類,於是取而代之用以下的方法:一、必須知道從菩提樹上所採集得到昆蟲的數目,和其它樹種上的種類相比較,他推測約有20%草食性昆蟲是單食性,因此每一種樹平均有160種甲蟲棲息;二、他從棲於樹冠層甲蟲的數目推測所有昆蟲種類,如果把甲蟲占所有昆蟲種類40%的比例應用於熱帶林區樹冠層,那麼每一樹冠層上就有400種昆蟲;三、如果每種樹上有三分之二的種類棲於樹冠層上,每種樹上就有600種昆蟲.最後他舉出一個大眾較為認可的估計,地球上熱帶林區有50000種樹,乘上每種樹上有600種昆蟲,使昆蟲總數為3千萬種,當然,地球上昆蟲的實際數目比這個大得多.
有人認為厄溫所做的估算不太正確,本文作者梅(R.M. May)認為溫帶甲蟲的食性要比熱帶甲蟲的更具專一性.厄溫所謂有20%草食性昆蟲的比例,在熱帶這比例或許只有2~3%;另一方面,厄溫或許低估了棲於樹冠層以外的種類,梅認為它們應至少佔有三分之二的比例.
忠實地記錄生物歧異度的主要目的,在於解決演化和生態學上的基本問題.分類名錄可研究食物鏈接構、種類豐度、大小不同體型的生物種或總數以及生物分布的一般趨勢.
分類學家發現動物體長減少10倍,總數會增加100倍.這模式適用的動物范圍包括身長從一公分到數公尺.至於一公分以下者便不太適用,或許與這些小生物缺乏完整的紀錄有關.如把這種體型大小對種類密度的關系,經由外推法去推算至身長0.1公分左右的生物得知,陸地生物約有一千萬種(見圖二).如果分類學家能更加了解生理學、生態學及演@的因子對身長分布的影響,則這種純靠現象評估所得到的結果,將更具說服力.事實上他們在這方面的了解還不夠,所以上述的報告並未成定論.
這種大小分布的法則讓我們明了有關諾亞方舟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學者認為諾亞在方舟上無法載運所有的昆蟲,但是如果體長能減少10倍,相當於體積減少1000倍,種類便可以增加100倍,那麼問題就會轉移到運送大型動物的身上.
食物鏈的結構通常也是用來計算種類的一種方式,行光合作用的植物是構成食物鏈的最基層,如果能精確的計算每種植物所能供養的生物種類數目,那麼只要知道植物的種類便可知道所有生物的種數.然而要達到這個目的,科學家還有一大段路要走.蓋斯頓(Gaston)曾研究食物鏈,搜集了昆蟲的平均種數與群落大小、地理位置差異很大的每種植物之間的相關證據,於是發現每種植物平均約有10種昆蟲.依保守估計,維管束植物共有27萬種,因此昆蟲約有300萬種.昆蟲在已知生物種類里佔50%以上,而昆蟲的種類還尚未有完整的紀錄.
真菌的種數
英國學者哈克斯華斯(D. L. Hawksworth)提出真菌的數目至少和厄溫所認為的數目一樣多.英國真菌的已知種類有6萬9千種,與其它北歐研究做得很詳盡的地方比較,真菌的數目是維管束植物的6倍.如果全球其它地方也有相同的比例,則以27萬種維管束植物來說,那麼全球就有160萬種真菌.該數值是現今已知種數的20倍以上.
溫帶和熱帶生物種類分布的形式是不同的,真菌在熱帶要比在溫帶適應更大的植物范圍,因此真菌和植物的比例,事實上並沒有那麼高.再則,真菌和昆蟲的關系比和植物的更密切.最近調查特定熱帶區真菌的種類,發現新種約佔15~30%,比哈克斯華斯所預期的95%要低得多,這些研究還未達共識邊緣,遑論窺得未登錄種的全貌.
由於對真菌的了解不夠透澈,使我們忽略了它們是大部分生態系裡的重要角色.它們會幫助有機種類的分解,形成土壤的新成分.真菌毋庸置疑的把生物歧異度的發展具體化,首先幫助植物定植於土地上(尤其是透過共生的關系),協助維管束植物、昆蟲及其它生物的散布,在生物圈裡佔有重要的地位,實在值得重視.
線蟲和微生物的種數
在肉眼能看到的所有動物里,線蟲是最不受重視的,它們寄生在動、植物身上,在淡水和鹹水中卻營自由生活.在1860年已知只有80種線蟲,至今總數則有1萬5千種.最近的統計指出,這些只佔所有族群的一小部分而已,還有人指出生活在鹹水裡的種類更多.很少人會懷疑韓蒙德所提出線蟲至少有10萬種的想法.
肉眼看不到的生物才是地球上種類最多的,像原生動物、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只佔已知記錄種類的5%.最近的研究指出微生物在自然族群里的種數,比在實驗室里養殖的多得多.在美國黃石公園溫泉中有一種光合細菌,其RNA有8種不同的遺傳序列型式,和實驗室中培養的12個品系(strain)的細菌完全不能配對.其中只有一種序列和一個已知細菌門相似.
生物學家查對自然界裏海洋微生物族群RNA的序列,也得到相似的結果.這些發現使分子生物學家感到十分驚訝:居然對生命形式這么簡單的普通生物知道得這么少.細菌和病毒的分類是很復雜的,因為在不同品系裡很容易交換遺傳物質,從單一個體便可復殖出一整個的族群.某些病毒每年也都有明顯的突變.因此就組成物種的基本概念來說,在微生物方面要比脊椎動物更難下定義.德國哥廷根馬克斯蒲朗克學院的M. Eigen和維也納大學P. Schuster,認為許多病毒分類的基本單位應該是「准物種」(quasispecies),這是指一組定序清楚的RNA序列.天擇乃作用於這類准物種而非病毒物種上.
微生物和線蟲對整個基因池的研究貢獻很大.有人說每一種節肢動物和每一種維管束植物,至少都各有一種專一性的寄生性線蟲、原生動物、細菌和病毒與之共生.果真如此,那麼它們的數目將激增5倍,使總數超過一億.
從種、屬、科、目、綱到門,分類階層愈往上走遺傳變異愈大.例如:在已知種類裏海洋生物所佔比例不到15%,但是卻涵蓋了90%以上的綱和門,因此海洋生物的歧異度要比陸生生物為高.

㈥ 中國稀有動物有哪些

1、中華蛩蠊,我國以往一直沒發現存在蛩蠊目昆蟲,直到1985年專家在長白山區第一次發現了這一種昆蟲,填補了我國蛩蠊目昆蟲的空白,中華蛩蠊分布區十分狹小,極其罕見。

拓展資料:

稀有動物,即珍稀動物,包含陸生生物類(如:小熊貓、白頸長尾雉、大熊貓、伊犁鼠兔、金絲猴、白䴉等)、水生生物類(如:揚子鱷、白鰭豚等)、兩棲類(如:黑軟殼龜、中國大蠑螈、娃娃魚等)、爬行類(如:印度蟒、揚子鱷等)。

中國是瀕危動物分布大國。據不完全統計,僅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的原產於中國的瀕危動物有120多種(指原產地在中國的物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有257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鳥類、兩棲爬行類和魚類有400種,列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還有成百上千種。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進口了不少動物,如灣鱷、暹羅鱷、食蟹猴、黑猩猩、非洲象等。這些外來的瀕危動物,也受到國家的重點保護。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活動范圍廣,使許多珍貴的野生動物被迫退縮殘存在邊遠的山區、森林、草原、沼澤、荒漠等地區,分布區極其狹窄。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中國的瀕危動物種類還會增加。

閱讀全文

與我的動物西界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