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中國動物學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中國動物學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發布時間:2023-01-31 08:51:42

❶ 結合自己的知識談談對普通動物學及發展趨勢的認識

第一節:生命意識的起源、進化和發展

如果研究意識的起源,我們首先應該研究的是意識的種子:感覺。《中國兩書》告訴我們:單細胞生物就具有運動、消化、呼吸、排泄、感應、生殖等功能,而這些功能又和激應感覺意識同時存在。所以,《大意識學》認為:在生命進化發展的過程中,能夠保證生命各種生理功能正常運行和不斷進化發展的關鍵機理就是激應感覺意識地控制和指導。這就是意識的種子,後來的一切意識——包括人類的文明意識,都是從這顆種子里生長發育出來的。在原始生命中,單細胞生命內部的激應性本能就是這個感覺意識的原始狀態。《中國兩書》清楚地揭示了:在低等動物向高等動物進化的過程中,原始動物從眼點、嗅甲、耳窩這些簡單的神經組織向高等動物專職的眼睛,鼻子和耳朵等復雜器官的進化,就包含著生命感覺意識向多元專職方向發展、進化,成熟和完善的經歷:感覺反應功能日趨發展,對生存環境發生的各種變化刺激的應答能力不斷增強,採取的行動越發快速,感覺的精度越來越細微,這是動物感覺發展的過程。再後來,動物的神經系統癒合出大腦,眼睛有了成像的功能,感覺被神經記憶所復制,產生知覺。動物的意識也就由原始的激應感覺性走進了記憶知覺階段。這時,隨著眼睛成像功能地發展,事物的表象也就在大腦中誕生了。就這樣,低級動物進化為高級動物,大腦意識對激應感覺、知覺和表象有了綜合運用能力,動物的心理也就漫漫地被滋生和強化起來。這就是動物心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自我發展的過程。《普通動物學》揭示的低等動物的神經激應組織向高級動物復雜器官進化發展的科學過程,構成了意識進化的物質證據。而在《生命科學導論》中,這個物質證據是包含著信息遺傳密碼的。這個密碼如何存在?《生命科學導論》有大量具體說明。所謂遺傳密碼,其實就是動物神經系統有接受意識信息刺激時表現出來的應激本能。動物運動成長和世代進化的每一步過程,都離不開信息刺激的結果。由此看來,生命成長和進化的密碼,就是生命在意識信息刺激下自我運動完善的能力。「獲得性遺傳」理論看到了這個能力,卻沒有看到意識作用的過程;《宗教史觀》看到了意識作用的過程,卻又不理解它是生命神經系統的意識行為,愚蠢地將其歸功於上帝了。

地球上原本沒有意識,意識是與生命的出現相孿生而出現的「現象」。但從「意識」這種「現象」出現之後,生命就在它的感、知覺功能指導下,經歷了三、四十億年的漫長進化過程,這才走到了今天人類意識統治地球的時代。這個進化過程太漫長了。因此,它漫長地連自己的祖先都不認識了。為了考證這段漫長的意識進化的歷史,我們不得不按著意識自然進化的程序,將其感覺、知覺和表象分為三個元段進行考證:

一、意識的生理起源和發展的三個元段。

根據《中國兩書》第一部《普通動物學》考證:在32億年前,地球上就出現了古代的細菌和藍藻,至6億年前的寒武紀時,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爆發,產生了許多無脊椎動物的門和綱、三葉蟲占據優勢,海藻也十分繁盛。我們不妨以此為界,把6億年前的26億年只看作激應感覺意識誕生、進化和發展的第一元段,這是感覺意識的原始階段。6億年之後,知覺意識緩慢誕生,這是意識的發展階段;3億年後,在爬行動物中進化出表象意識,這是動物意識經過發展走向完善的階段。現在,讓我們按著這三個自然進化發展的元段來進行考證,動物意識進化的真實歷史就呈現在我們眼前了。

第一元段,原始激應意識暨感覺意識階段。

根據《普通動物學》考證:從32億年到6億年前的26億年的漫長地質時代,是地球生命從激應意識向感覺意識進化發展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也是某些菌藻類向運動類、無脊椎動物類進化發展的階段,這個階段整整占據了生命進化史的70%以上的時間。可見原始意識——從原始生命細胞器的激應功能向復雜的多細胞感覺功能進化的過程是何等的艱辛和漫長。其孕育過程又是何等的難於想像。這是意識發展的第一階段,這個階段的意識完成了從激應性向感覺的進化。這個階段的後期,感覺意識成了動物求生存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們可以稱感覺意識為地球的原始意識,也可以簡稱為「元意識」。激應意識就是這個元意識的開端,是感覺意識的原初狀態,是感覺的胚芽。這個胚芽應該是從「原始的單細胞生命」的「激應性」開始的。

第二元段,原始的感覺意識進化發展出知覺意識階段。

根據《普通動物學》的考證:從原始生命到5億年前的奧陶紀脊椎動物初現,再經志留紀、泥盆紀至4.05億年前的兩棲類動物出現,是動物感覺意識向知覺意識進化發展的主要階段。這個階段初現的兩棲類在輻射發展中:視覺器官、嗅覺器官、聽覺器官都有了明顯地分化和進化,特別是兩棲類動物的視覺器官已初步具有了與陸棲動物相類似的特點。它們的腦已分化出五部分,大腦的體積不斷增大,中腦背部發育出一對圓形視葉,為兩棲動物的視覺中心,是神經系統的最高中樞。這個時期,兩棲類動物獲得了大腦神經系統的簡單記憶能力、復寫能力和回憶能力,它們對運動光影成像的反映能力也不斷增強,成為它們捕捉食物本領的最高智能。這標志著高級動物已經完成了由感覺意識向知覺意識地進化。它們的「獲得性遺傳」中已經包含了知覺意識的信息密碼。它們成熟後的器官和大腦都獲得了知覺意識的功能。感覺、知覺的記憶成了當時地球上動物進化成功的範例。這種知覺能力的誕生和積累又用去了1億多年的時光。這時,有了感覺、知覺兩個功能的動物,其求生存的能力就大大提高了。這個時期的晚期,兩棲類動物主要靠知覺求生,拉開了被食者與捕食者的距離。在動物被食者和捕食者的競爭中,感、知覺意識都得到了長足地進化。因此,我們把知覺記憶意識看作生命感覺意識發展的第二個元段,故稱「知覺意識階段」,這是動物進化發展出來的「基礎意識」。感覺意識和知覺意識相比,感覺意識是被動的,知覺意識是主動的。視覺器官的進化,不僅提高了感覺意識的精敏度,而且大大地催化了知覺意識記憶的功能,使動物感知體有了對遠距離的運動光影的知覺判斷、識別、記憶能力。這時,地球上的生命中以視覺感知功能求生存的生命物種,就獲得了高度的自由。這種物種可以記住被感知物的特點,當該物體出現時,就可以在避免身體接觸的情況下,通過眼睛的感知判斷就能決定出擊時間了。這樣,有了知覺的動物就有了生存斗爭進退的主動權。所以,感、知覺意識的綜合運用,決定了動物求生本領和能力的新高度。

第三元段,表象意識階段。

根據《普通動物學》考證:從石灰紀的3.45億年之後,至白堊紀的1.35億年前,是爬行類動物輻射發展的階段,也是大型爬行動物繁盛達到頂峰和滅絕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的中後期,出現了鳥類和原始哺乳類動物。這時期的生命意識已在眼睛成像的運做中誕生了「表象意識」。「表象意識」是生命意識進化發展中的一次革命性飛躍。從此,作為意識獨立存在的關鍵環節——表象,就在地球高級動物的大腦中誕生了。它的誕生,標志著動物意識已經發展到了「高級階段」。《普通動物學》說:爬行動物大腦的各部分已經不是完全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延腦發展出頸曲,大腦半球的體積明顯地超過了其它各部腦。雖然,增大和加厚的主要部分仍局限於大腦底部的紋狀體,但是,它的重要性已經足以同中腦視葉相提並論了;這表明,從爬行動物開始,其意識反映就有了向大腦集中的趨勢,這種趨勢發展表明:爬行類動物的視覺器官——眼睛,都有了活動性上下眼瞼和瞬膜,在龜鱉類鱷類蜥蜴類中出現了淚腺。眼球的構造也比較典型,視覺的調節是依靠改變晶體與視網膜之間的距離以改變晶體的形態來控制的。晶體成扁圓形,適於遠視,其周圍的「赤道」部連接著懸卦晶體的睫狀肌,不但能移動晶體的位置,調節視距,收縮時還能改變晶體的凸度,使之成為圓形適於近視。爬行類動物的嗅覺器官中也首次出現了鼻甲骨,上覆嗅上皮,其聽覺器官也出現了雛形的外耳(聽)道。它們的這些巨大進化,說明了它們的意識通過眼睛的成像功能,嗅覺感知功能和聽覺判斷功能完全能夠在大腦里合成事物的綜合表象了。它們通過對這些表象的記憶,來清楚的認識自然食物鏈中,哪些是它們可以掠取的食物,哪些是它們必須躲避的敵害。這樣,就使它們的生存獲得了表象意識指導下的反應模式,這種模式清楚地構成了新的求生能力。作為動物意識的三種形態——感覺、知覺和表象,到此就進化齊備了。在這之後的進化,就是如何運用這三種意識形態構成心理的過程了。
我們通過以上生命意識三個元段的考證發掘,可以獲得這樣的結論。如果說感覺是意識從無到有的開元之作,那麼知覺則是對感覺的深化和記憶。而這種感、知覺記憶,不管是感覺還是知覺,它們全都是憑借自己的感、知覺認識環境,了解周圍事物的。因此,他們全是瞎子摸象,不可能了解客觀事物的整體面貌,也不可能對事物有全面認識。只有當表象意識誕生之後,情況才發生了突變。表象是由眼睛對「光」和「影」的反射構成的具體事物形象,它不僅有感、知覺意識的基礎,而且有實物的整體輪廓。因此,表象意識一誕生,立即就產生了主、客觀之間的距離。使動物對環境的認知有了質的飛躍。動物把整體影像和各感官分別感知的分散印象綜合起來,在大腦里合成了具體事物的表象。從而使意識認識由分散的感覺進化成綜合的整體。克服了感覺直接接觸的局限性,產生了認知的距離感。所以我們說,表象意識的出現,是生命意識認識史上的一次革命性飛躍。至此,生命意識走完了它自然發展的三個階段,為後來的動物心理意識的誕生奠定了基礎。這樣,感覺、知覺、表象這三個意識形態就成了後來動物心理意識和人類心理意識生成的三塊基石。直到今天,高級動物與低級動物的區別,還是用這三種意識形態來衡量的。只有感覺意識的是低等動物;有了知覺意識的是中等動物;有了表象心理意識的是高級動物。運用表象意識形成靈動心理的動物是靈長類動物。
這就是動物意識進化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為人類文明意識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❷ 動物學的淵源和發展

動物學歷史悠久,與人類生產活動關系密切。在以漁獵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原始社會,人類就逐步認識了一些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動物生活習性及其身體結構,並嘗試飼養馴化有益的動物,防治有害的動物,積累了一些動物知識。在4700年以前殷商的甲骨文中,可以辨認出許多獸、鳥、魚、蟲等字,後來的象形文字也把「蟲」、「魚」、「犭」作偏旁,可知已有一定分類觀念。3000多年前的著作《夏小正》中即記載了「五月浮游出現,十二月螞蟻進窩」等生態現象。春秋時代的《詩經》中述及動物達100餘種。2500年前的《尚書·禹貢篇》中記載了當時 9個大區域的經濟動物種類,是中國動物地理學的萌芽。距今2000多年前的《周禮》中把動物分為毛、羽、介、鱗、蠃5類,大致相當於現代動物分類中的獸類、鳥類、甲殼類、魚類和軟體動物。漢代《爾雅》中有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 5類,每篇都寫了近百種動物。隋唐時期的《扁鵲難經》提到人體血液循環現象比英國學者W.哈維約早1000年。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總結了許多漁、桑、農、牧的經驗。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中以側線鱗數作為魚類分類的重要性狀,至今沿用。公元265~420年的晉代,中國已率先編纂了動物圖譜,稽含的《南方草木狀》(304),繪制了人們利用螞蟻撲滅柑橘害蟲的情景,是世界生物防治的最早範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描述了 400多種動物,許多還附有外形圖,堪稱動物學史上的偉大典籍。
在西方,動物學的研究開始於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他總結了勞動人民在生產斗爭中得來的動物學知識,並對各種動物作細致深入的觀察,記述了450種動物,首次建立起動物分類系統,將它們分為有血動物和無血動物二大類,且對比較解剖學、胚胎學也有巨大貢獻,被譽為動物學之父。
亞氏之後,歐洲進入封建社會。宗教的統治反映到一切學術領域之中。維護神權和反動的唯心主義阻礙了動物學及其他科學的自由探討和發展,這種現象一直拖延至資本主義因素萌芽的文藝復興時期。
16世紀以後,許多動物學方面的著作紛紛問世。動物分類學及解剖學發展尤為迅速。17世紀顯微鏡的問世,更推動了微觀領域中組織學、胚胎學及原生動物學的繁榮。18世紀瑞典生物學家C.von林奈創立了動物分類系統及雙名法,將動、植物分為綱、目、屬、種和變種5個階元,奠定了現代分類學的基礎。他提出生物皆有種的概念。但他和當時的許多自然科學家一樣,持有物種不變的觀點,並認為一切物種都是神創造的。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法國生物學家J-Bde拉馬克提出了物種進化的思想,認為動物在生活環境的影響下,可以變化、發展和完善。與林奈物種不變的觀點相反,這個時期進化論思想傳播開來。同時期的法國自然科學家居維葉(G.Cuvier,1769—1832)也在比較解剖學及古生物學方面作出了貢獻。它認為有機體各個部分是相互關聯的,確立了器官相關定律。運用這個規律,能夠根據所發現的有機體的某一塊骨頭或碎片,恢復它整個的骨骼、外貌,甚至還能概括出化石動物生活方式的某些詳細情節。因此他在比較解剖學及古生動學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他是物種不變觀點的擁護者,以「激變論」對抗拉馬克的進化論。
19世紀中葉,兩位德國學者施萊登(M.Schleiden,1804—1881)及施旺(T.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細胞學說,闡明了動植物體的基本結構單位是細胞。
1859年,英國科學家達爾文( C. Darwin, 1809—1882)在他的偉大著作《物種起源》(1859)一書中,確立了生物進化的學說,用「生存競爭」、「自然選擇」的原始和生動具體的實例,剖析自然界動物的多樣性、同一性、變異性等,推動了動物學的前進。他總結了他自己的觀察,並綜合動植物飼養、栽培方面的豐富材料,認為生物沒有固定不變的種。種與種之間,至少在當初是沒有明確界限的,物種不僅有變化,而且不斷地向前發展,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同時他以「自然選擇」學說解釋了動物界的多樣性、同一性、變異性等。《物種起源》的出版,對生物學中的先進思想和工作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高度評價達爾文的著作,馬克思認為達爾文的著作給了自然科學中的目的論一個致命的打擊。恩格斯把《物種起源》和上面所說的細胞學說,分別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達爾文雖然從飼養學家那裡了解到動植物可以遺傳這一事實,但是他卻完全不知道遺傳的機制。奧國學者孟德爾(G.Mendel,1822—1884)用豌豆進行雜交試驗,發現後代各相對性狀的出現,遵循著一定的比例,稱為孟德爾定律。這一發現和後來發現的細胞分裂時染色體的行為相吻合,成為摩爾根(T.H.Morgan,1866—1945)派基因遺傳學的理論基礎之一。
1953年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H.C.Crick)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後,於是DNA復制、轉錄、遺傳信息的傳遞等問題得到了更精確的回答,這方面研究的發展,出現了分子生物學這門新興學科,極大地促進了動物科學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和發展。動物學與數、理、化等相關學科以及動物學科內各分支學科間的相互滲透交叉和綜合,使得動物科學的發展速度加快,許多分支學科處於領先地位,並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20世紀以來,由於學科的相互滲透和研究手段的不斷改進,促成了動物學的飛躍。當今的動物學,已由過去的觀察描述階段,上升到了研究生命活動規律的高峰。而進化學說的新成就又進一步證明,突變產生的新遺傳基礎在進化中有重要的意義,自然選擇和生殖隔離使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向不同方向發展。

閱讀全文

與中國動物學是怎麼發展起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