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帝王鳥是什麼動物

帝王鳥是什麼動物

發布時間:2023-02-04 18:53:28

A. 象徵帝王之相的鴟是什麼動物

「螭、鴟」,鴟吻 螭吻 【讀音】螭吻chī wěn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音吃吻),一般被認為是龍的第二子。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建築物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固定之。《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鴟吻[a kind of ornament of roof ridge](音吃吻),中國古代建築屋脊正脊兩端的一種飾物。初作鴟尾之形,一說為蚩(一種海獸)尾之形,象徵辟除火災。後來式樣改變,折而向上似張口吞脊,因名鴟吻,又稱「龍吻」。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下:「﹝ 王右軍 《告誓文 》﹞ 開元 初年, 潤州 江寧縣 瓦官寺 修講堂,匠人於鴟吻內竹筒中得之。」 唐 蘇鶚 《蘇氏演義》卷上:「蚩者,海獸也。 漢武帝 作 栢梁殿 。有上疏者雲:『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災,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鴟字,見其吻如鴟鳶,遂呼之為鴟吻, 顏之推 亦作此鴟。」《續資治通鑒·宋太祖開寶五年》:「其餘官稱,多所更定,宮殿悉除去鴟吻。」 相傳鴟吻是龍的兒子,所謂龍生九子,鴟吻為其中之一。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書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說虯尾是水精,噴浪降雨,可以防火,建議置於房頂上以避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螭吻
據北宋吳楚原《青箱雜記》記載:「海為魚,虯尾似鴟,用以噴浪則降雨」。在房脊上安兩個相對的鴟吻,能避火災。「鴟」在古代指「鷦鷯」即[鴟鵂]是一種兇猛的大鳥。像這種吻獸在大雄寶殿房頂上共有十個。其中正脊兩端各有一個,垂脊四個,岔脊四個。所以有「九脊十龍」之說。意為每天有十條龍守宮殿。這些琉璃吻獸在建築上還有其他特殊功能,正脊和檐角是殿頂兩坡的交匯點,雨水從交匯點的縫隙容易滲入。吻獸在此起到嚴密封固瓦壟,使脊壟既穩固又不滲水。人們還會發現,鴟吻的背上插一劍。相傳,這把寶劍是許遜(公元239-374年,晉道士。字敬之,汝南人,家住南昌,學道於吳猛,後舉孝廉,曾為旌陽縣令,感晉室棼亂,棄官東歸,周遊江湖,傳說東晉寧康二年在南昌西山舉家四十二口拔宅飛升。宋代封為「神功妙濟真君」,世稱許真君或旌陽)的劍。鴟吻背上插許遜的劍有兩個目的。一個是防鴟吻逃跑,取其永遠噴水鎮火的意思;另一傳說是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許遜這把扇形劍,這里取避邪的用意。 清式殿堂建築,不論是廡殿頂還是歇山式建築的房脊之上,都把建築的功能與藝術造型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起到建築藝術中的完美和諧的統一,廡殿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最高型制。在等級森嚴的帝王時期,這種建築形式常用於宮殿、寺廟一類的皇家建築,是中軸線建築最常採用的形式,如故宮午門、太和殿等。

B. 鳳凰是什麼動物

鳳凰,亦作「鳳皇」。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通稱為「鳳」或「鳳凰」。常用來象徵祥瑞。其形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鳳凰與龍同為漢族民族的圖騰。亦稱為丹鳥、火鳥、鶤雞、威鳳等。類似的傳說亦見於其他東亞國家的歷史中。而被視為吉祥之鳥的鳳凰亦常見於世界各地的地名之中。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 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復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龍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文名
鳳凰

別名
鳳皇、丹鳥、火鳥、鶤雞等

起 源
中國

外文名
Phoenix Red

寓 意
吉祥

起源時代
新石器時代

閱讀全文

與帝王鳥是什麼動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