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爬行類動物滅絕在哪個時代

爬行類動物滅絕在哪個時代

發布時間:2023-02-14 14:21:44

1. 證據表明世界正處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

證據表明世界正處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

證據表明世界正處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當前,嚴峻的全球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國際性議題,關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即將到來」的消息,不免令人擔憂。證據表明世界正處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

證據表明世界正處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1

地球上的物種大滅絕事件是人類最不願意經歷的,畢竟從地球上以往發生的紀錄來看,每一次物種大滅絕,首當其沖的永遠都是占據主要生態位的生物,例如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到地球表面,撞擊產生的破壞力以及後續引發的海嘯、地震讓統治地球1.6億年之久的恐龍整體性滅絕。

根據科學家的發現在最近5-6億年間,地球上一共發生了大大小小二十餘次物種滅絕事件,最近的一次就是在6500萬年前,較嚴重的一共有五次,每一次物種滅絕都會讓地球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物種消失,因此說人類比較擔憂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到來,而有些科學家認為地球上或許正在經歷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一些科學家認為,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事件或許正在發生

按照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地球生物的發展演化歷程是循序漸進的,地球環境的改變在逼迫著生物的進化,但如果地球環境發生驟變,就會導致地球生物的大規模滅絕消失。地球上一共發生過五次較大的物種滅絕事件:

一、4.4億年前奧陶紀末期生物大滅絕,大片冰川融化導致地球溫度下降,海洋被冰封導致85%的物種消失滅絕;

二、3.65億年前的魚類時代,同樣是全球溫度驟降,大量物種在這次劫難消失滅絕;

三、2.5億年前二疊紀末期,這是三葉蟲的時代,海平面下降以及大陸漂移,最終導致96%的物種消失滅絕;

四、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大量的爬行類動物滅絕;

五、最後一次就是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這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物種大滅絕,統治地球1.6億年之久的恐龍因此消失。

01、《科學進展》上的研究

科學家認為人類文明的快速崛起,已經對地球上的很多物種造成了致命的打擊,也導致很多物種的滅絕。因為人類的快速發展,我們越來越注意到某些生物的「有用」價值,而忽略了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讓地球生物持續不斷地走向滅絕。

科學家研究發現遠古的哺乳動物,它們的消失滅絕和人類的發展也有必然的聯系,因為從化石證據上來看和人類的遷徙活動、時間緊密結合。每當人類進入一塊新的區域,附近的一些物種就會開始滅絕,這可能跟人類的過度獵殺有關。

科學家進行計算機模擬發現,在最近的12萬年以來哺乳動物的滅絕速度達到極值,科學家預測到2100年,還會有550種哺乳動物消失滅絕。

02、《生物學評論》(Biological Reviews)期刊上的研究

來自美國和法國的生物學家團隊1月10日在《生物學評論》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他們認為地球上正在發生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並且主角就是人類。

地球上有700-800萬個物種,無脊椎動物占據了95%以上,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統計的數據主要是來自哺乳動物和一些鳥類,從這個數據統計出來的地球生物滅絕速率或許並不嚴謹。

如果把無脊椎動物加入進去,在最近的1500年200多萬個物種里,有15-26萬個物種滅絕,地球生物的滅絕速率達到了7.5%-13%。

物種大滅絕可能以什麼形式發生?

不久前南太平洋島國湯加發生了火山爆發,火山灰直沖雲霄穿過對流層直接進入平流層,海底火山的噴發引發了海嘯,太平洋沿岸的國家都受到一定程度波及,此次湯加火山的噴發規模至少在VEI5的高級,甚至達到VEI6的低級,規模還是很大的。

火山噴發如果規模較大,也會引發物種滅絕事件,這在歷史上是有案例的,例如我國科學家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研究,科學家認為發生在2億多年前的物種滅絕事件,罪魁禍首就是一片超級火山持續爆發60餘萬年,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氣體進入大氣層,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地球溫度變暖海洋缺氧酸化,導致大量物種消失滅絕。

除了這些自然災害,最引人擔憂的還是地球氣候環境的變化,逐漸的引發極端天氣。

2021年我們經歷了暴雨、破紀錄的高溫以及低溫,最近澳大利亞沿海小鎮也經歷了50.7攝氏度的破紀錄高溫,這一切無疑在提醒著我們,人類的未來非常緊迫,尤其是隨著地球氣候環境的惡化,必須要時刻警惕。

說在最後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短期內或許並不會發生,但是人類必須要警惕它的到來。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氣候環境,盡可能保證地球生物多樣性,這樣才可能提高地球環境的抗逆程度,未來發生自然災害地球生物才可能躲過劫難。當然,人類科技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在航空領域,人類的未來或許在星辰大海。

證據表明世界正處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2

當前,嚴峻的全球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國際性議題,無論是溫室氣體排放、污染治理、還是生物多樣性問題,都是與公眾息息相關的話題。

尤其是關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即將到來」的消息,不免令人擔憂。

那麼,這究竟是真是假,有無科學依據呢?

近日,一支來自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ānoa)和法國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的生物學家團隊就針對「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展開研究,結果發現:自 1500 年以來,地球上 200 萬已知物種中,可能已經滅絕了 7.5%-13%;其中,島嶼物種所受到的影響比大陸物種大得多。

因此,專家們認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已經開始發生,而且不同於前五次由極端自然現象引起,這次的大規模物種滅絕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相關研究論文以「The Sixth Mass Extinction: fact, fiction or speculation?」為題,發表在科學期刊《生物學評論》(Biological Reviews)上。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正在進行中

生物大滅絕(mass extinction)是指短時間內的大規模物種滅絕,一旦發生,往往是很多不同的生物類群一起滅絕。大規模的集群滅絕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約 6200 萬年就會發生一次,目前業內公認地球上已經發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那時人類還沒有出現。

而現在,許多生物學家表示,人類很可能會遭遇這種「滅頂之災」。

為了研究「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是否正在發生,此次的科研團隊集中調查了無脊椎動物的物種滅絕情況,無脊椎動物占已知動物物種的 95-97%。此外,他們認為,地球上的許多物種可能在還未被人類發現時就已經滅絕,而無脊椎動物即使死亡後也會留下自己的殼,因此針對它們的調查更能得到更有說服力的證據和統計結果。

圖 | Rurutu(法屬波利尼西亞南國群島)最近滅絕的陸地蝸牛留下的殼。(來源:該論文)

於是,通過對陸地蝸牛和蛞蝓的物種數量的推斷,研究人員發現,自 1500 年以來,在地球上已知的 200 萬物種中,約有 150000 至 260000 物種已然滅絕,占物種總量的 7.5%-13%!這一數字比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所公布的的 882 個(0.04%)大得多。

由此可見,地球上的物種滅絕情況可能遠比人們想像得嚴重。「此次研究發現了無脊椎動物的大量滅絕,這正是我們確認地球歷史上第六次大規模生物滅絕開始的關鍵所在。」 論文第一作者、海洋與地球科學技術學院(SOEST)、太平洋生物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教授 Robert H. Cowie 說道。

不過,不同地域的情況也並不相同。例如研究人員發現,盡管目前海洋物種面臨重大威脅,但沒有證據表明此次危機對海洋的影響程度與陸地相同。

此外,島嶼物種(如夏威夷群島)比大陸物種受到的影響要大得多,植物的滅絕速度也似乎低於陸生動物。

a

是危言聳聽?還是有據可循?

然而,目前人們對「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是否開始也存在爭議。

有人認為,當前所宣稱的滅絕率並沒有明顯大於自然滅絕率(即物種自然消亡),因此談不上大規模物種滅絕。不過,研究人員已在論文中證明,按照本次統計,目前的物種滅絕率已達 150-260 E/MSY(也就是說,每年每百萬個物種中有 150-260 個會滅絕),遠遠大於以往科學家測得的 2 E/MSY 自然滅絕率!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 2020 年列出的紅色名錄(red list),被廣泛認為是全球動植物保護狀況的最全面匯編,許多科學家就以該名錄數據為依託,認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遠未到來。

然而,此次研究團隊發現,該名錄主要涉及兩棲動物、鳥類、哺乳動物的物種情況,與其他歷史研究的物種分類相比可能有失偏頗。

圖 | 紅色名錄中的物種類別存在偏倚。(左)來自 2019 年和 2021 年的兩篇科研論文中,選定的主要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群中的物種總數,與(右)紅色名錄中評估的這些物種的比例明顯不同。(來源:該論文)

正如 Cowie 教授所說:「物種滅絕率急劇上升以及許多動植物種群豐度下降是有據可查的,但有些人不相信這些現象與大規模滅絕之間的聯系,這種否認實際上是基於對危機的偏見,只集中在哺乳動物和鳥類上,忽視了無脊椎動物。」

此外,也有人認為物種減少是一種新的自然進化軌跡,因為人類也是物種之一,也在地球歷史中發揮自然作用。不過 Cowie 強調說:「人類是唯一能夠大規模操縱生物圈的物種,我們不僅僅是一個在外部影響下進化的物種。相比之下,我們是唯一一個有意識地選擇我們的未來和地球生物多樣性的物種。」

地球上已發生的五次大滅絕

歷史上,地球發生過多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巨大影響,其中最著名的有五次:

第一次為奧陶紀-志留紀大滅絕,發生在 4.4 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大約 85% 的物種滅絕。地球附近的超新星爆發產生伽馬射線暴擊中地球,摧毀地球臭氧層,導致海洋浮游生物大量死亡,食物鏈基礎遭到摧毀,發生大飢荒。原始魚類存活下來並漸漸取代無脊椎動物主導海洋。

第二次為泥盆紀晚期大滅絕,發生在 3.7 億年前,約 75% 的海洋生物滅絕。導致這次大規模性滅絕的兇手來自地球內部——超級地幔柱噴發。3000 億立方米的岩漿從地下噴涌而出,海水遭到嚴重污染。

圖 | 泥盆紀晚期的霸主——鄧氏魚,身長11米,體重超過4噸,咬合力有 5 噸(來源:bing.com)

第三次為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發生在二疊紀末期,古生代和中生代的'交界,距今 2.58 至 2.52 億年前,超級火山爆發造成 90-96% 的物種滅絕,其中海洋動物滅絕了 96%,陸地動物滅絕了 70%,是有史以來已知規模最大的一次滅絕。

第四次為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發生在中生代三疊紀末期,距今 2.01 億年前,造成 70-75% 的物種滅絕。這次事件是恐龍時代的黎明,早期的主龍類、多數合弓動物和大型兩棲動物紛紛滅絕,使恐龍在幾乎沒有陸地競爭的情況下接管了陸地世界。鱷魚接替植龍成為淡水生態系統霸主。

圖 | 三疊紀末滅絕的植龍類——鑿齒鱷(來源:bing.com)

第五次則為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發生在中生代白堊紀末期,距今 6600 萬年前,造成 75% 的物種滅絕。一顆直徑幾十公里的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撞擊坑半徑長達 150 公里,產生的塵埃遮天蔽日,地球連續幾年甚至十幾年都見不到陽光。這次大滅絕導致恐龍滅絕和哺乳動物崛起,實際上是五次大滅絕中程度最輕的一次。

此前,網上有人曾發表評論,認為生物多樣性就應該以人類的利益為導向,但看了這么多比整個人類歷史還古老的滅絕事件,所謂的「利益」究竟誰能定義呢?

因此,也許我們的應對舉措無法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也無法扭轉物種滅絕的總體趨勢,但必須堅持這種努力,繼續為自然創造奇跡。

否則,第六次大規模物種滅絕的到來,只會越來越快。

證據表明世界正處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3

在業內,地球公認是出現了五次生物大滅絕的過程,而每次生物大滅絕帶來的影響可以說都是巨大的。然而,對於地球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是否出現了,近些年來,許多生物學家表示,人類很可能會遭遇這種「滅頂之災」,也就是會遭受到新一輪生物大滅絕的影響。

這不,在2022年2月,「證據指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正在發生」再次沖上了熱搜,引發了大家的熱議。難道人類真的逃不過生物大滅絕的影響嗎?下面我們來一步一步地看。

證據指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正在發生

這是一篇發表在科學期刊《生物學評論》(Biological Reviews)上的論文,上面明確指出了,地球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正在發生的結果說明。根據研究指出,自1500年以來,地球上200萬已知物種中,可能已經滅絕了 7.5%-13%,其中,島嶼物種所受到的影響比大陸物種大得多。

而同時,專家們也認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已經開始發生了,正在進行之中。這個研究團隊給出的證據還是比較明顯,主要是根據無脊椎動物的物種滅絕情況來進行說明,因為無脊椎動物占已知動物物種的95-97%,如果這個大的群體都出現了減少,那必然也就可能出現這種趨勢了。

而且,他們還指出了,地球上的許多物種可能在還未被人類發現時就已經滅絕,而無脊椎動物就算是死亡之後,也會留下自己的殼,這足以證明和統計——並且給出是否發生了新一輪生物大滅絕的直接性說明。

恰好,這個數據還真的出現了問題,通過對陸地蝸牛和蛞蝓的物種數量的推斷,研究人員們發現,地球已知的200萬物種之中,約有150000至260000物種已然滅絕,占物種總量的 7.5%-13%!這一數字比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所公布的 882 個(0.04%)大得多。

所以,這進一步說明了,這可能就是新一輪生物大滅絕的證據,並且地球上的物種滅絕情況可能遠比人們想像得嚴重,這就是專家們給出的證據,具有說服力嗎?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正在發生,是否可信?

對於這次的研究,爭議性就在這里,那就是大家對地球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依然是存在爭議的,有人說這個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因為此次研究團隊發現,該名錄主要涉及兩棲動物、鳥類、哺乳動物的物種情況,與其他歷史研究的物種分類相比可能有失偏頗。

簡單地來說,大家認為專家們的研究可能不具有「整體性」、「普遍性」等特點,而他們的研究只能代表部分類型的物種。

所以,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正在發生,是否可信?其實可不可信我們談不上,但是,這的確說明了一部分生物在減少之中。這也說明了地球生態系統在發生巨變,部分生物種群也在減少之中。所以至少可以作為生物走向的一個參考。

而對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是否真正發生了,這個可能還要更加全面的數據才能說明。而專家給出的這些證據,我們也就看下就行。

當然,不可否認,專家們說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正在發生,站在他們的角度上來講,也是具有一定的說服性,只是要說服所有人,還需要添加更多的證據,只有他們的證據得到了國際認可,那也就認定了。

如果發生了,人類能逃過嗎?

當然,對於前五次生物大滅絕來說,是沒有人類的存在。而如果出現地球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人類也是地球的一員,必然也可能受到生物大滅絕的沖擊,那人類能逃過嗎?

如果人類走不出「地球圈」,必然會受到生物大滅絕的影響,如果走出了「地球圈」,移居到了其他的天體之上,並且能夠在其他天體上生存下去,那必然就能夠逃過了。

就如我們說的「火星移民」。但是我們暫時也沒有找到任何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天體,這才是關鍵。

所以,如果發生了地球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那麼人類也將緩慢地受到影響,必然是逃不過。與其這樣,我們也只能想辦法進行對地球生態系統的改變,「阻擾」這一切的發生,讓地球的生態系統更加穩定,這樣也許就不會出現大家擔心的問題了,這就是大概的情況。

2. 「爬行動物時代」是指地質年代的______ 代

中生代從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開始,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
在中生代(2億多年前到7500萬年前)時,爬行動物(恐龍類、色龍類、翼龍類等)空前繁盛,所以,中生代有「爬行動物的時代」」之稱,或稱恐龍時代.揚子鱷或稱作鼉,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鱷魚,是世界上題型最細小的鱷魚品種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在生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徵.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為「中生代的活化石」.
故答案為:中生.

3. 地球歷史的爬行動物時代

主詞條: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
到距今二億五千萬年至六千五百萬年前,生物史稱為中生代,包括了地質史的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中生代生物界最大的特點是繼續向適應陸生生活演化,裸子植物進化出花粉管,能進行體內受精,完全擺脫對水的依賴,更能適應陸生生活,形成茂密的森林。動物界中爬行動物也迅速發展,演化出種類繁多的恐龍,成為動物界霸主,占據了海、陸、空三大生態領域。 爬行動物包括大型肉食性動物,輕巧的捕獵動物,身披鱗甲、嘴巴像豬一樣的植食性動物和像鱷魚一樣的食魚動物,它們與最早的恐龍生活在一起。許多爬行動物比最早的恐龍大而且更常見,但這些爬行動物與恐龍都比最早的哺乳動物大得多;這一時期出現的哺乳動物長得都不比老鼠大。從脊椎動物的方面來說,三疊紀雖部份繼承了古生代的生物成分,但更重要的新的生物類型的出現。在脊椎動物中,除新出現龜鱉類外,更為重要的是槽齒類爬行動物的出現,並從它進化出鱷類、恐龍,以及後來的翼龍、鳥類等,為地球開創一個嶄新的生物局面。武氏鱷、吐魯番鱷均為早期槽齒類代表。不過,三疊紀最具進化意義的事件要算哺乳動物的出現,它是從一支基底爬行動物進化來的。當時它雖還弱小,但進步的構造特徵預示它日後統治世界的強大的生命力。肯氏獸類是爬行動物向哺乳動物進行過程中的一旁枝。
三疊紀早、中期植物的面貌,多為一些耐旱的類型。晚三疊世生長在沼澤中的木賊類、羊齒類相當繁茂,低丘緩坡則布有和現代相似的常綠樹,如松、柏、蘇鐵等。盛產於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幾乎全部減絕,種子蕨大部消失,柯達樹類趨於衰減。
從大約3億年前直到7000多萬年以後的三疊紀時期恐龍剛剛興起之前不久,異齒龍這樣的動物是陸地上的統治者。
海中的爬行類怪物:2.35 億年前,爬行動物於三疊紀中期進入水中。它們的身體長到像鯨魚那樣巨大,並在隨後的1.7億年裡統治海洋直至恐龍時代結束。最早的大型海洋爬行動物是幻龍類。它們的牙齒長而尖,適於捕捉魚類,腳趾具蹼有助於劃水。盾齒龍類生活於同一時期。這些海生爬行動物體長 1.8米,體側具甲。盾齒龍用大而平的牙齒壓碎並攝食海底貝類。它的牙齒長在頜骨邊緣和口腔頂部。
到了2億年前,蛇頸龍類出現了。這些海生爬行動物尾巴短,前肢呈寬闊的槳狀,大多數脖子很長。短頸的上龍類是所有蛇頸龍中最大的,體長12米,超過大型運貨車。魚龍也在這一時期出現,它長得更大,體長 15米。它們在9000萬年前謎一樣地消失了。同樣大小的滄龍是兇猛的海生爬行動物,以魚為食,它們則存活到 6500萬年前恐龍時代結束。 侏羅紀是恐龍的鼎盛時期。當時除陸上的恐龍,水中的魚龍外,翼龍和鳥類也相繼出現了。這樣,脊椎動物便首次占據了陸、海、空三大生態領域。侏羅紀的龜類已至繁盛,中國龜、天府龜是其當時代表。恐龍主宰大地。在超過5500萬年的時間內,它們發展成為植食性和肉食性恐龍,小的像雞那麼大,大的像座高樓。同時,地球上單一的大陸分解為兩個大陸,植物和氣候變得更加多樣。但地球上仍然很溫暖,而且沒有草或開花植物。
恐龍時代的鳥類化石稀少,但始祖鳥顯示出許多肉食性恐龍的特徵,因而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它是由恐龍進化而來的。 白堊紀是中生代最後一個時期,恐龍仍繁盛,並進化出恐龍的最後一支―角龍。但到白堊紀末期,由於環境的突變,所有恐龍,以及魚龍和翼龍,統統都絕減了。稱雄一時的爬行動物至此一蹶不振,退出歷史舞台,闖過此關而且殘留至今的只鱷類、龜鱉類、蛇和晰蜴等少數幾類。鳥類是脊椎動物向空中發展取得最大成功的一支。鳥類起源於爬行動物的槽齒類。不少人已更進一步認為鳥類是恐龍的後裔。世界是最早的鳥類是發現於德國的始祖鳥。迄今為止只發現七件骨骼標本。這一鳥類除身披羽毛外,其餘特微和一些小型恐龍十分相似。因此,這一距今一億四千萬年(晚侏羅世紀的鳥類也是最原始的鳥類。早白堊世(距今一億三千萬年左右)是鳥類首次蓬勃發展的時期。中國遼寧發現的鳥類化石是這一時期世界是最為豐富、保存最完整、種類最多的鳥類。這一時期,鳥類個頭較小,飛行能力及樹棲能力皆始祖鳥大大提高。
白堊紀是恐龍生活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地球景觀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在海面達到創紀錄的高度後,各個大陸的形狀與今天的非常相似。開花植物出現,許多昆蟲——從蜜蜂到螞蟻——也出現了。巨型蜥蜴與巨大的海龜一起在海洋里游泳。在空中,翼龍展開雙翼達12米。陸地上,恐龍占統治地位,其大小和形狀超出了以前的所有類型。植食性恐龍長到100噸重,肉食性恐龍的體長達到12米以上。
哺乳動物在恐龍時代自始至終都存在。數百萬年中,它們都是原始而渺小的。其中一些可能產蛋。白堊紀時哺乳動物開始發生變化。
將近7000 萬年前,哺乳動物分化成兩個主要類群。一類是有胎盤類哺乳動物,它們的初生幼崽發育完好。另一個哺乳動物類群是有袋類,它們生出很小的幼崽,幼崽爬進母親的育兒袋中吃奶。這兩個類群今天仍然存在,但它們的早期種類很久以前就絕滅了。恐龍時代晚期的有胎盤類哺乳動物中包括了最早的靈長類。猴子、類人猿和人是今天的靈長類。但最早的靈長類是老鼠一樣大小的動物,如珀加圖里猴。科學家可以根據臼齒分辨出靈長類,這些牙齒看起來很像現代靈長類後部的牙齒。珀加圖里猴是最早的靈長類之一。長約10厘米,可能以昆蟲為食。 主詞條:第五次生物大滅絕
6500萬年前,恐龍從陸地上消失了,海洋和空中的許多其他類型的動物也消失了,包括巨型海生爬行動物和會飛的爬行動物。科學家提出許多種理論來解釋恐龍的滅絕。較為流行的結論是: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了墨西哥灣。這次撞擊產生的巨大海嘯橫掃地球,並引發多處大火。煙塵遮天蔽日,使天空變暗,並阻擋陽光,使地球變冷。火山爆發也可能產生同樣的結果。許多動物無法適應天氣變化。但是,鳥類、哺乳動物、鱷魚以及許多其他動物倖存下來。
這一假說的證據還來自於在世界各地發現的6500萬年前的沉積物中存在的一種氨基酸。這種氨基酸含有大量的銥元素,大量地存在於某些天體里,在地球上卻根本不應該存在。這層富含銥元素的地層在北美洲、歐洲和澳大利亞的許多地區都被先後發現,在我國西藏的岡巴地區幾年前也發現了這層含銥層。有的科學家認為,這次爆炸使所有恐龍都滅絕了。但是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只有 70%的恐龍在當時滅絕,其它的一些恐龍種類則勉強地躲過了劫難,可是在隨後的幾百萬年裡又逐漸絕滅了。這後一種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在6500萬年前的這次事件以後形成的地層里,仍有一些恐龍骨骼被發現。例如,美國新墨西哥洲6000萬年前上下的地層中就曾經發現了恐龍的殘骸。在阿拉斯加新生代的凍土帶里,也發現過三角龍的化石。這些現象似乎說明,在這次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大爆炸以後,仍然有一些恐龍掙扎著生活了幾百萬年的時間,最後才因為不適應新的氣候和新的環境而最終相繼滅絕。

4. 古代爬行動物的發展歷史

遠在爬行動物統治地球的中生代以前很長時間,爬行動物就已經出現並很快繁盛起來。早在兩棲動物出現後不久的石炭紀早期,就可能已經有爬行動物出現,但化石紀錄並不可靠;在石炭紀晚期,爬行動物三個主要類群的代表都已經出現。已知最早的爬行動物是林蜥Hylonomus,屬於爬行動物中最原始的無孔類。僅比林蜥稍晚最初的雙孔類的代表油頁岩蜥Petrolacosaurus和下孔類的代表蛇齒龍Ophiacodon已經出現,這兩類的出現在生物計劃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一個是後來統治地球的主幹爬行動物以及鳥類的祖先,一個是在爬行動物之後統治地球的哺乳動物的祖先。爬行動物在最初的時期就有了三個完全不同的分支,其是否有共同的祖先尚不明確,而能夠作為爬行動物理想祖先的兩棲動物也尚未發現。
早期的無孔類和雙孔類都是普通蜥蜴大小的小型動物,但是下孔類卻體型比較大,可以長達3米。進入二疊紀以後,爬行動物迅速演化,雖然這個時代還沒有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但是爬行動物的繁盛已經不亞於兩棲動物。二疊紀早期的下孔類為原始的盤龍類,其中巨大的肉食性的異齒龍Dimetrodon和巨大的植食性的基龍Edaphosaurus背上均有巨大的帆,可能和調節體溫有關。二疊紀晚期的下孔類為獸孔類,這些獸孔類非常多樣化,是當時的優勢動物,包括二疊紀陸地上最大的動物,也有些體型較小的成員,有些是肉食性,也有些是植食性,其中有些成員已經具備了很多與哺乳動物類似的特徵。二疊紀的無孔類主要包括杯龍和中龍兩大類群,也有不確定的龜鱉類的祖先類型。杯龍種類較多,肉食和植食的成員均有,中龍則是一些小型的水生爬行動物,其分布比較廣泛,被作為大陸漂移的證據。二疊紀的雙孔類顯著的代表不多,值得一提的是空尾蜥Coelurosauravus,氣體側有類似現代飛蜥的皮膜,可以在空中滑翔,雖然還不能算是真正的飛翔,但是這是爬行動物首次進軍天空。二疊紀末期,地球上經歷了規模最大的生物滅絕,很多舊的類群宣告滅絕,而不少令人振奮的新的類群等上歷史舞台。
三疊紀是爬行動物時代的真正開始,這個時候陸地上的初龍類和海洋中的調孔類登上歷史舞台並興旺起來,分別迅速取得了大地和海洋的統治權,再三疊紀後期初龍類中翼龍的出現則宣告爬行動物開始了對海陸空的全面統治。三疊紀時獸孔類繼續發展並最終演化成了哺乳動物,但是它們卻被初龍類所壓制,哺乳動物差不多和初龍類的恐龍同時或稍晚出現,但直到恐龍滅絕才得到大的發展。在三疊紀之後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更是爬行動物空前繁盛的時代,海陸空都生存著一些歷史上最令人驚異的動物。然而在白堊紀結束時的另一次大規模生物滅絕結束了爬行動物的輝煌,關於這次大滅絕,有很多不同的解釋,但是並沒有一種能解釋圓滿。
新生代的爬行動物大體上和現代的類型相似,不過也有少數值得一提的種類。在第三紀時出現了一類傾向於陸地生活的鱷類,稱為西貝鱷,它們的牙齒有著與肉食性恐龍相似的特徵,最初有人還以為是某些恐龍殘存到了新生代。在更新世時,澳大利亞生存著一類大型的巨蜥,比現代最大的巨蜥科莫多龍還要大很多,是澳洲當時體型最大的肉食動物,它們到了很晚的時候才宣告滅絕,其滅絕或許和人類的到來相關。

閱讀全文

與爬行類動物滅絕在哪個時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